妄想(国语版)

妄想(国语版)

515

    1.0

    • 主演:余文乐蔡卓妍梁洛施

    播放列表

     正序

    常见问题

    1、余文乐,蔡卓妍,梁洛施 主演的电影《妄想(国语版)》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妄想(国语版)》来自于中国香港地区。

    2、《妄想(国语版)》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06年在中国香港上映,《妄想(国语版)》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515分,《妄想(国语版)》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妄想(国语版)》值得观看吗?

    《妄想(国语版)》总评分515。月点击量2次,是值得一看的恐怖片。

    4、《妄想(国语版)》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妄想(国语版)》是2006-10-19上映的恐怖片,由影星余文乐,蔡卓妍,梁洛施主演。由导演彭顺携幕后团队制作。

    5、《妄想(国语版)》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恐怖片电影《妄想(国语版)》是著名演员余文乐 代表作,《妄想(国语版)》免费完整版2006年在中国香港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妄想(国语版)电影,妄想(国语版)剧情:梁咏娜(蔡卓妍饰)因失恋变得精神恍惚有天她遇到了与前男友阿坤十分相似的伟豪(余文乐饰),令她对生活仿佛也有了希望。好友阿仪(梁洛施饰)鼓励咏娜放下以前的不快,好好的与伟豪发展。咏娜跟伟豪很快开始交往,咏娜担心伟豪会像阿坤那样变心,终日都幻想着伟豪要离开自己,又开始坠入了妄想的深渊。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余文乐
    • 蔡卓妍
    • 梁洛施

    用户评论

    • Jensen

      n刊于中国青年报;有删改。n《妄想》:梦境和现实叠加时喃喃的自语n                 (文:火神纪)

        什么是爱呢。也许。因为你爱着的那个女人是她。于是。在我的梦境里。我就成了她。n  什么是爱呢。也许。因为我爱着你而你却离开了我。于是。在我的梦境里。所有的男人也就成了你。n  仅仅只是因为爱的软弱和被爱的渴望。亲爱的。你要记得我。或者。在我的梦境里。你会永远记得我的。n

        什么是爱呢。爱是永不舍弃。爱是永久承担。爱是虚妄。爱是幻念。n  什么是爱呢。爱是永恒伤害。爱是永远疲惫。爱是虚构。爱是幻想。n  爱或者是现实。或者不是。爱。其实只是一种彻底自相矛盾的情感。——火神纪。题记。

      【壹】电影之外的故事。

        这是一部足以让人沉溺的电影。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如果你曾经有过疯狂而郁郁而终的爱情;如果你相信;以及祈盼。n  我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自我亲爱的ay。她曾经说过,在一个很漫长的时期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就自己一个人。于是寂寞在不停地袭击着。这时候,因为祈盼诉说以及倾听,她常常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坐着镜子,然后不停地说话。镜子外面,是自己;镜子里,是另一个自己。久而久之,有时候她会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办法控制镜子里的那个影像,镜子里的自己,在不停地诉说以及倾听的过程里越来越完整而丰满起来,以至于后来,镜子里的自己完全变成另一个人,她有自主的意识和自主的思维。n

        我记得听这个故事的时候多少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毕竟,这样的事情并非不可能而且有时候就潜伏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n  故事的最后是ay很长一段时间不敢看镜子而且就算看镜子也绝不会再开口说话了。最后镜子里的自己永远地消失了,或者暂时消失了。我在想,那算不算已经是轻微的精神分裂了呢。如果那样发展下去的话,有一天,镜子里的自己会完全不受自己控制,有时候会直接就窜到自己身上来,然后自己会突然就变成了镜子里的自己。说到底,不过是自己的两种性格在隔着这层薄薄的镜子在分析一件事情罢了。当我们对着任何事情有了犹豫不决的时候,其实,不外乎是自己的两种声音或者两种以上的声音在不停地辩驳。这时候的我们,是不是也有点轻微的精神分裂的征兆了呢。n  所有的人都由很多重性格组成,而这多重性格里最显性的最占优势的就是我们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了。可是所有的人性里都潜藏着无数种性格,在某些时候这些性格会跑出来主导我们的某些决定。不是吗。而我们很幸运的是,我们最突出的性格只有一种,或者有几种相对接近的性格作为我们最突出的性格,这就成了我们的综合性格。只是这些不起冲突,我们就可以安然而健康地活着了。n

        可是当几种迥然不同的性格势均力敌的时候,也许,精神分裂的严重性会大大地增加。因为没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就没有压倒性的折服。n  镜子,一直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我总有这样的感觉。或者说,我没有办法对面镜子过长的时间,因为久了,我会发现,其实镜子里的那个人并不是我。越看越不像,越看越惊慌。n  对着镜子说话,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我说话的时候,镜子里的人在听;镜子里的人听完要回答我的话,当然,我不可能是那个人,所以我会想象着另一个人会如何回答。也许,这是最容易进入精神分裂的状态和方式了。

      【贰】彭氏兄弟的血腥童话。

        文章写到这里,我发现我已经完全跑题了。说回这部电影本身吧。n

        彭氏兄弟的恐怖片似乎已经越来越不够让人感觉害怕了;更多的时候我总感觉凄美得像童话故事。或者应该说,他们的电影里充满了瑰丽的色彩和天真唯美的想象力让我没有办法把他们的电影单纯地当成是恐怖片来看待。只是当他们把这一切用来表达一些深沉的或者悲怆的或者匪夷所思的主题时,人们自然而然地把他们的电影当成了惊悚恐怖片罢了。n  记得以前似乎也曾看过关于《格林童话》的分析文章,把《格林童话》说成是血腥而残暴的成人读物,比如像《灰姑娘》,文章的论点是,里面有关于玻璃鞋的描绘,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能穿上玻璃鞋,于是削足。这样的描绘很多,结果,《灰姑娘》、《白雪公主》和《小红帽》等等传世的童话故事都成了血腥童话,儿童不宜的成人读物。n

        当然这样的解读多少有点断章取义的感觉。可是彭氏兄弟似乎最擅长的讲叙方式就是这样。他们的电影里充满着童真和幻想,而且画面唯美,不过是在用一种相对残忍地方式讲叙着他们臆想里的那个世界,讲叙着充满悲情的童话故事罢了。n  他们的名字被完整地铬在了香港恐怖电影里的时候,也许,其实只是一场美好的误解罢了。只是,因为铬印铬得如此深刻,主创方、发行方和观众也都乐于接受,所以,他们就这样无辜地成了香港惊悚电影的一个生招牌了。n  在我看来,前阵子的《异域》也许多少带着点都市寓言童话的唯美和想象力,而这一部《妄想》看起来就更像是一部情感悲剧了。

      【叁】电影里虚妄的爱情。

        爱情。也许本来就只是一种虚妄的构思。这部电影,其实只是一个单身女人喃喃自语虚妄的独白罢了。梦境和现实层层重叠,以至于最后分不清楚哪是现实,哪是梦。活着,成了最虚妄的一场梦。n  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不知道。无从知道。不为什么。仅仅只是你爱着的那个女人是她,于是,我就成了她。纵然逃不开的现实是你曾经爱的女人是我,于是我依旧还是我。在这种充满了哲理性的辩证思维里,我似乎只能越陷越深了。n  所谓失败。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失败的人生呢。当一个人活着,却只能绻缩在自己的梦里,那时候,能算是失败吗。n  从情感上说,男人和女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女人喜欢被很多人疼;男人喜欢去疼很多人。n

        这么做值得吗。怎么样才能让他永远爱我。你为什么不回我电话。怎么会呢,只是认错人,不会很严重的。再认识一个人能不能就真的可以忘记了以前的那一个呢。类似的问题很多,在那些刺耳而又安静的音乐里,其实只是一个女人自问自答又永远找不到答案罢了。n  阳台的外面永远飘落着雪花;就算香港的气候是永远不会下雪的。大片的乌云从窗外飘进房间里来;纵然我们知道其实云只是雾气积蓄而成的。房间里的木偶永远在不停地走来走去;纵然我们知道其实木偶如果我们不去碰它它是永远无法动弹的。晃动的房间以及周围所有都在晃动的一切物体,包括裂开的地画;纵然我们其实知道,那时候并没有地震。n

        这一切,仅仅只是一个过份寂寞而忧伤的女子坐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停地幻想以及所有的幻觉。当这一切用镜头描绘出来的时候,很奇怪,没有半点可笑的感觉。除了感觉唯美,还有,就是悲伤了。n  跟自己交往了十几年的男朋友突然爱上了自己最好的也交往了十几年的同学。因为逃避,因为无法相信,所以,现实里的所有一切突然变得可笑而不可信了。除了自己的幻念是可信的,其它的一切都成了虚无的幻象。于是,躲进自己臆想出来的空间里。绻缩成一团,至少这样,也许不会再受到伤害。n

        为什么写日记,因为倾诉的欲望。而日记里所写的一切其实也只是自己所幻想出来的。可是我相信,其实这一切都是真实的,都是发生过的。n  电影里的两段旁白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于是我怀疑这两段旁白是不是广电的孩子们又一次怕我们无法解读这部电影而给我们加上去的。不过这次的旁白至少比起《放逐》的字幕时多少有点根据,不至于跟电影本身格格不入。不过这两段旁白多少有违了彭氏兄弟以往的风格,以至于我很怀疑,依旧怀疑。

      【肆】解读电影里的那些凌乱的日记。

        “二月二十五日;晴;阿坤就这么走了。”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离开。不知道。可是。他依旧离开了。带着我最好的朋友阿仪一起去了。他们结婚了。而我。独自一个人坐在房间的角落里写日记。用最大的碗吃饭。以及做一些能陪我聊天的木偶公仔来陪我。也许。我害怕这个空荡荡的房间。我害怕想起以前我们曾经一起玩乐时的那些欢笑声。你们知道吗,在你们离开以后,我还常常听到那些笑声盘旋环绕在这房间里。n  “五月十二日;晴;他开始没有话对我说了。”他是他。我是我。他不是他。我不是我。其实很多时候,我分不清楚,他是不是他,而我是不是我。其实很多时候我不知道,我在做什么,而他又在做什么。现在,我一个人。用一个最大的碗吃着饭,以及我刚炒的一桌子菜,还有我熬的汤。n  “六月二十三日;雨;有些事写下来,会化作梦。”梦里的娇艳的玫瑰花以及那些纯真而美好的笑脸。也许,最体贴的男人还不如一本我可以抱着睡觉的日记本。至少,我许过的愿望,我渴望过的温情,这一切,日记本会在我睡去的时候,满足我虚妄的幻想。n  “七月十四日;暗;我看过他似曾认真的嘴脸。”我不记得了。我记不清楚了。那翘起的嘴角是不是最欢腾的笑。什么是梦。什么是现实。我记得他嘴角那些扎手的须根。只是有些时候我并不清楚,那些须根是不是也会骗人呢。或者说,只是我在自己欺骗自己。什么是梦什么是现实也许已经不重要了。至少在我的感知里,我曾经看过他似曾认真的嘴脸。n  “八月一日;雨;他会像以前一样吗。”他。也许。只是一个陌生的男人。仅此而已。他是谁;我又是谁。对了。他是你;我是你挚爱的阿仪。你说过,你最喜欢吃的是豆豉鸡。我跟你说过,我最喜欢的是写日记和做木偶公仔。你一定都还记得。你一定都不会忘记。你一定跟以前一样,深爱着我。对吗。n  “八月十二日;晴;信任是从何时失去的。”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突然间就不再相信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东西了。很多时候。总是这样。何时失去也许已经不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已经失去了。虚妄;所谓相信是不是可以这样定义呢。n  “八月二十日;晴;他曾经愿意为我做一切。”曾经。只能是曾经了。愿意,已经成了最美的往事了。现而今呢。没有知道面前所有的这一切,是不是真实,是不是不再虚幻。而最真实的也许只能是记忆。可是当记忆也不再真实的时候,我们是否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信任呢。n  “九月三日雨;也曾说,不会离开我。”所有的爱情也许都将离不开的海誓山盟。我不会离开你,你是否也不会离开我呢。只是现在。物质社会以及肉欲时代。是不是还有人傻傻地信守着曾经的诺言,是不是还有人坐在房间里对着日记本写着这些悲凉的情话呢。n  “七月四日;阴;分手。为什么?今天,我杀了他。”分手。为什么。许多时候分手也许并不需要任何理由。正如今天我杀了他一样。也许,并没有任何理由。凌乱的字迹和横七竖八的线条。是的,我愤怒而且怒不可止地抄了把刀子往他的脖子上拖。我杀了他,这样,也许他就永远也离不开我了。n  “二零零七年九月十二号;一切还没完。”一切还没完。在未来的时间。永远永远。没有止境。爱。思念。渴望。祈盼。忧伤。愁绪。幻想。欲望。杀。死去……也许,所有的一切永远不会终止。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女人;以及男人。那么就会有一切。爱情。友情。追求。背叛。复仇。杀戮。死寂……

      【伍】写在日记边上。

        这些凌乱而絮叨的文字。乱得无从辨认。不管是在日期上的混乱或者在逻辑思维上的紊乱。很多时候,我看着这部电影里那突然的黑幕里白色的字体里,总有一种悲怆得无以复加的感觉。n  电影在时时提醒着我们。其实这只是一个患有严重精神分裂症女子独自一人的猜想和混乱的自我感知罢了。可是,就算如此,让我们来想想这个女人为什么变成这样的最终原因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越是如此,其实这个女子越是可怜。n  谁曾经说过: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怜之处。可是反过来说的话,这句话又是否成立了。当我们的同情心开始不停地被彭氏兄弟诱发出来的时候,我们也许已经没有办法再去往前追朔了。又或者说,再往前追朔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当初的阿坤会爱上阿仪而抛弃了梁咏娜,我们不知道他阿坤和阿仪之间是不是也曾经有过一段美好而纯洁的爱情,我们不知道梁咏娜是不是一个并不值得阿坤爱的女子,我们不知道阿坤所说的只是他们两个之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一切无知,也许,也无须知道。n

        喃喃自语。只是一味地喃喃自语。坐在房间里。对着一个自己虚构出来的男人,然后自己说服自己深爱着这个男人。然后,每天给他煮饭,等着他下班,给他打电话,在留言信箱给他留言,替他熬汤,洗刷地板,写日记以及做木偶公仔,还有那些走动的公仔以及时而震动的地板带给她的担忧……n  她就这样一个人活着。或者说,两个人活着。一起生活。至少在她看来一直是如此。从未间断过。n

        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这个女人已经死了。死在现实里,活在她的虚幻世界里。

      【陆】爱情的遐想。

        因为爱你。所以我看到的男人几乎都是你。我会跟他们说话。告诉他们你已经死去了。告诉他们我很忧伤。告诉他们我爱他们。告诉他们别像以前的你一样。n  因为爱你。而你爱着的那个人是她。于是。在我的世界里。我就成了她。我为像她一样替你洗衣做饭。我会依偎在你的怀里看电视。我会听着你说着那些动听的语言满脸上的偷笑。n

        这部电影让我莫名的感动。也许只是因为这种无声却疯狂的爱情。就算这样的爱情只是存在于一个女人的幻觉里。开着大音量的音乐不停地沉溺于自己的幻想;煮饭,熬汤给一个虚构的人吃;写着一些似真似幻的日记,而连她自己,也分不清自己写的这些到底是真的,或者只是她自己的幻觉罢了。n  因为爱。也许,这一切将得到救赎。

      【柒】剧情。

        这也许是我所看过的电影中用了最长篇幅用来描绘幻念的一部电影。除了电影最后的三分钟描绘的是一个现实相关的场景之外,剩下的八十分钟几乎都在描绘一个女人的幻觉。彭氏兄弟的确是大手笔,这部电影里这样的篇幅描绘了这样一个个虚拟的场景之外,用了三分钟就把电影彻底地说明白了。n  很多的类似意识流的东西,可是我们没办法苛责。因为这只是一个在爱情战场上败退了的女子最后的一道防线了。因为只有躲在她的幻念里,她才能平安。而作为一个精神分裂的病人,混乱而间断的思索方式是不是也显得非常正常了呢。n

        这其实只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只是因为思绪混乱,于是就显得繁华而厚重了。朋友和情人的背叛让一个本身孤僻的女子从此与世隔绝地生活。没有其他朋友,于是对她来说,她的世界里也许就只有这最重要的两个人了。可是,这两个人却在同时一起背叛了她。n  在自己的幻念里,是自己亲手地杀死了那个男人,而且是那个女人教唆自己这么做的。我可以幻想出里面的所有细节,然后用笔,以及日记本仔细地记录下来。然后我会相信,是的,我是杀人凶手,我用最绚丽的鲜血祭祠了那段轰轰烈烈的爱情。n  然后更加虚妄地活着。我还有一个朋友,那个背叛我的朋友。其实,那也只是我的幻念罢了。n  阿豪其实挺无辜的。只是因为色欲。对吗?当我问他说,你有没有女朋友的时候他告诉我没有。当他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有女人打电话给他,他说他在开会,一会给你回复。这让我想起了阿坤,以前的阿坤似乎也在常常开会。n

        男人和女人真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动物。女人喜欢被很多人疼;男人喜欢去疼很多人。听说,很多惨剧其实都是男人造成的,因为男人总是不负责任地伤害女人,所以女人才会想着如何去学会报复。n  而梁咏娜杀了刘成坤。其实只是报复的欲望被折射到幻念里的扭曲了的映象罢了。n

        梁咏娜是何丽仪。阿豪是阿坤。至少,在这部电影里的梁咏娜永远如此定义。

      【捌】恐怖和惊悚其实需要想象力和虔诚。

        这部电影很多时候让我们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梁咏娜的梦境。n 梦境和现实层层叠加之后映射出来的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其实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全部了。没有鬼。没有杀人。然而这是一部很完整的情感悲剧。n  当然,这部电影里更多的是用了意象。如果一定要把这部电影往恐怖片上扯的话。至少当我想到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绑在自己的房间里却能对其视而不见完全不知晓的时候,她在那里完全是一个人地做着一那些事,而有的时候这个被绑着的人会突然出现,然而却被她当成了另一个人,跟他说话,给她吃饭,给他讲故事……其实,这样的意象往深处想的时候,的确让人很毛骨悚然。n  谁曾经说过,香港电影彻底堕落了。因为根本没有必要拍没有鬼的恐怖片。n  谁又曾经说过,其实这部电影并不恐怖。n  在我看来,其实只是他们没有足够的想象力罢了。看电影需要想象力。对吧。为什么一定要把电影里的东西往现实里扯呢。为什么宁可去相信那些彻底不可信的鬼怪之说而不愿相信那些悲凉的情感呢。n  当我们一定要把电影里的所有东西都彻底地剖解以及重组然后批判的话。也许,这样的观影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如果你不是学电影专业以及准备去拍电影的人们。n

        为什么不愿意选择相信。然后被动地被引导进电影里去呢。这也许是我总是不愿意用所谓的专业的角度去把电影肢解成镜头段落以及镜头的原因之一吧。至少在我看来,那样的观影其实只是为了更多地拍电影,而不是为了观影本身。n  在我看来,看电影跟信仰一样,必须虔诚。因为相信,所以虔诚。不需要原因。如果从镜头、灯光、角度、拍摄手法、运镜、思想、主题等等去分析电影的话,绝对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可以达到完美。n  何不姑妄听之,姑妄看之,姑妄信之,姑妄虔诚,姑妄感动。n

        所有的电影或多或少都有些值得称赞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我总写那些烂片,而又写得出彩的缘故了吧。因为虔诚,所以迷信;因为迷信,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所以出彩。可不可以这样说呢。n  看电影需要虔诚的心态。不需要专业。专业的人们是将要去拍电影的人们,我们只是民众。那么作为民众,为何不虔诚呢。n  或者说,伪专业的人们太多了,现在的人们都喜欢故作深沉,所以大家都会选择批判。我也许喜欢轻浮,所以,我注重剧情多于镜头。我喜欢梳理剧情,纵然只是一部剧情也很一般的电影。至少我感动,至少我乐在其中。n  看电影,也不外如是罢了。

      【玖】写在最后。

        很罗嗦。大多题外。n  写到这里。也许,这篇文章会突然被我掐断了。我知道你们看得很过瘾。可是我累了。n  至少在我看来,写这部电影很多时候我是溶进了梁咏娜的这个角色去写的。于是,我很累了。我其实挺有点担忧,这样写下去,我会不会跑去对着镜子跟梁咏娜聊起天来呢。n

        不管怎么样,这是今年我看过的电影里最让我感动的电影之一了。所以,有机会的话,去看看吧。记着,去的时候把伪专业和伪深沉的外壳去掉,应该也颇有感触的。n  没有杀人,没有鬼怪的恐怖片,偶尔看看,带着虔诚之心和想像力去看,也挺不错。n

      2006-11-09;丙戌年己亥月壬寅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n  ■片名:《妄想》n  ■译名:《Diary》n  ■导演:彭顺n  ■主演:蔡卓妍/余文乐/梁洛施n  ■类型:惊悚n  ■片长:85分钟n  ■地区:香港n  ■语言:粤语n  ■发行:保利博纳n  ■首映:2006年10月19日/中国

    • Jensen

        老实说,我其实不怎么爱看什么所谓的恐怖片,但又并非属于那种自然免疫的人.恐怖的情节最重要.不是一惊一乍的音效,也不是玄妙花哨的影效.真正我喜欢的恐怖片,该是那种情节看来很缓和,却让人能够联想到恐怖的感觉.那种意境才算是恐怖.当然啦,也不要神神叨叨,鬼头鬼脑的.那种莫名其妙的玩意儿,在我亲身感受前,都不会被我理解的.

        整部片子在"妄想"一词的包庇之下,将恐怖片里常用的烂俗桥段表现得酣畅淋漓.所以,看着时有时无的男1号和女2号,看着莫名其妙在动的凳子,看着一言不发木纳的余文乐,看着神秘兮兮的剁肉场景.我一边和女友打趣,一边把这一堆烂俗至极的要素理顺,悠哉游哉地分析着影片下一步的走向.虽然总会八九不离十,可导演在影片条理的处理上,还是让我有所偏差.我可能是我们看得那一场里第一个发现日记用途的人.对!时间!当阿sa用她迷惑的眼睛瞪着墙上破烂的日历的时候,就将这最大的时间断层暴露了出来.7月4号,妄想中的谋杀发生的日期.但日记中忧郁的字眼,已经将时间推进到9月份.邻居的表演虽然只有仅仅的几次,台词也就仅仅几句,却为体现时间的断层上,也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就是因为有了这时间的断层,才会让人觉得我们一直在妄想里打转.最后的饭桌上,手机里清楚地传出了阿sa自己的关切,焦虑,让人分不清什么在前,什么在后;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妄想.从阿坤到阿豪的转变,究竟是怎样的轮回.故事在阿sa以在影片里真实的身份再次出现时,一切都结束了.

        与其说这是恐怖片,倒不如说是心理悬疑片.不过构思别致,逻辑在妄想庇佑下也算得当,部分细节也处理得相当微妙,还算是值得一看的.但还称不上是精彩.片子里所谓的恐怖情节其实都是虚张声势,而真正几个恐怖的点,往往都是很普通的几个细节串联,再由最后解密镜头在观众心里产生共鸣而引起的,可惜程度做得还不够深;片子里有很多可以提升意境的地方,表现手法上还是摆脱不了俗套.尤其是音乐,在转换上的渐入渐出做得太生硬;片子里阿sa的表演可圈可点,可以说是她的表演引领了整部片子.同样的情节下女2号的重新演绎与阿sa有着太大的差距.余文乐倒成了片子里名副其实的花瓶.只是,阿sa的形象来演恐怖片,实在没有惊艳的感觉,太柔和了.可能是以前她的搞怪片看太多了吧~

    • Jensen

      等待《妄想》等了一段时日。看过预告片后更是期待得无以复加。那个复杂的情节,让我几乎以为是同学以前写过的那个类似《故事从何处开始》的故事。

      没有明亮的灯光,没有红粉绯花的妆容,她以素颜见人。全剧只有一个明媚的笑,其余她以恐惧与惊慌示人。没有对应的人物关系,只是她的独角戏,等了几近六年,终于等来了她的独角戏,却只有让人心悸的恐慌,不是害怕不惊恐,只是觉得她好可怜。怎么能这样去爱一个人?这样的无望,这样的看不到未来看不穿结局。

      宁愿去幻想有这么一个人去共他相似,宁愿去幻想自己成为她。是爱情让人勇敢么?还是爱情让人懦弱?

      看不到她的笑,她不曾展露欢颜。看不到她开怀,她的心事只记载在日记上。谁让她住在那么阴暗的屋里,《公主复仇记》里的阿gill,为她的角色所布置的房间,就是怎么不风水怎么来的,以映衬人物阴暗的心理。这里呢,比阿gill的房间更不具备人间气息。厨房的窗户只透出腐朽的夕照光,客厅的窗户只会飘进特技很糟糕的黑雾,阳台外,会飘雪,然后飘血。阿Sa不再是那个住在破旧大厦里都天不怕地不怕的女孩子了(出自《二半三更之困lift》) ,那时候,再荒凉的大厦,再奇怪的人群,她都照旧笑脸相奉,还写着没有结局的小说。

      纯粹是靠演技支撑的,因为她没有卖弄相貌,更没有用笑脸搭够。最喜欢她买鱼找钱那场戏,那样委屈又那样想理直气壮,既害怕又不甘示弱,是那样丝丝入扣那样细致入微,最惊艳的是,她居然还在不经意间展现了楚楚动人的美丽。

      著名的“质”饭段落,也许太过猛烈边看得入神,看不出名堂。只是觉得苦了余文乐。余文乐从头到尾都只是陪衬。看见他,总是想起他在《下一站天后》里唱的《司机》。不知道,我却常会想,大喜居然和阿荣拍拖了呀,那shadow怎么办。

      最苦的人,或者说最委屈的人,我想,是梁洛施。说到尾,女主角是她才对。只是,她的惊恐表情是带着霸气的,她没有弱质的一面吧,或者有但是我没看到。最恐怖的一幕出现在片尾,打着梁洛施的大特写,突然眼睛和嘴巴变成了阿Sa的,然后迅速地换回来,无比的诡异,妄想还未完,如日记所说的那样。她还在变,不曾停止。

      也许是音乐帮了这部片子太大的忙,让它的确能在一惊一乍里吓到人;也许剧情是有不足,导演正拍一段真实反拍一段妄想,时间就不知不觉过去了;也许阿Sa苍白面容惊慌表情让我觉得陌生与震惊,让我知道有些东西不再回来了。

      但我还是要说,导演还是给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所有都不是。于是,它成功了,它战胜了观众的思维,那些看不懂的观众,那么很抱歉,我觉得你的理解能力很有限。是自以为是吧?没有办法,如果学不会自以为是,也许就会得妄想症了。

      阿Sa,这不是文艺片,还是等待着你的下一部作品。我在等,等岁月的荣光把你打磨成一颗珍珠,在阳光下,或夜色里,闪闪发亮。等我们在白天偶遇你,在深宵夜会你。

    • Jensen

            冲着阿Sa和诡异的宣传看了这部电影。因为之前没看过彭氏兄弟的片子,也充满了好奇。回想自己看《蔷花·红莲》时的紧张,一直提醒自己要好好的认真的看懂这部电影。
            故事发生的居民楼跟阿Sa颇有些格格不入,好在化妆师的手够巧,能稍稍弥补这样的缺憾。本来还想感叹阿Sa够胆尝试这样题材的片子,但看片不到十分钟便开始质疑导演的眼光,梁洛施似乎更能胜任这个角色。
            电影的叙述方式看似直叙实际上则是倒叙,彩色和黑白的交替,让我在屏幕前少不了“哦、哦、哦”。但是这些“哦”却不是“原来如此”的意思,而是“怎么原来现在才交代”。阿Sa和梁洛施的对话格局,看多了此类片子的人都能知道某一个必定是人格分裂的假象。不过导演很奇怪,偏偏把两个人掉换过来拍。不知道是不是想表达自己被甩就很想那个第三者也被甩呢?搞不懂。
            故事本来是很讲述一个无辜女人的辛酸爱情,却在繁杂的镜头场面过渡中少了感情色彩。回头想想,倒有点像是一部非正常拍摄的记录片。咏娜的男朋友跟自己的女同学好了,导致她成为妄想症患者。她每天都看新闻,于是她认为新闻播报员是对她有意思才天天为她报新闻。她约那个男人回家,然后软禁了他。咏娜有写日记的习惯,但她的日记并不记录发生过的事情,而是记录她幻想的事情。当她无法理直气壮的时候就会拿出日记,但日记上却写着她杀了人。
            她是受害者,却也在那个男人面前面目狰狞的差点杀了他。她很可怜,跟自己说很失败。她很可悲,因为当旧男朋友和情敌出现的时候她已经不能再恨他们。她把自己锁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以为这样能够抵抗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可惜她还不懂,那个幻想世界就是她对自己最大的伤害。
            电影背景音和话外音一直干扰着我,以致于很难分清楚电影的进程。曾经有段时间很排斥角色的心理活动通过话外音表现出来,觉得这样拍出的电影明显是因为缺乏镜头叙述的能力和演员诠释角色的张力。看在三个年轻演员的面上,我已经很容忍这个问题了却还是相当的不适应。
            三个演员来讲,余文乐比较适合拍此类型的电影,动作神情虽然跟有年资的演员比还有差距,但在港台的同年龄演员比较起来算是不错了。街上被阿Sa叫住回头的那个镜头,让人恍惚以为是看到了《无间道》。梁洛施本来也应该是有发挥的,但她本身的个人气质太强烈,导致她的戏路和感染力都有局限性。而我非常想表扬的阿Sa却找不到形容词去表扬,只有希望她在多次出演电影后会有发展。
            最后说说导演。结尾的时候看到字幕上“剪辑 彭顺”的字样便暗暗的坏笑了一小下子。心想要不是这一刀一刀的功力,怎么能达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效果。果然,是他自己亲手剪辑。故事不错,好就好在剪辑得果断又不失神秘感,而坏也坏在剪辑上,硬是生生的把个感人的故事剪得破破烂烂,最后还留些参差不齐的穗子。电影完全不像宣传的那样恐怖,气氛的制造上音乐是最出彩的,特效的运用是最失败的。“妄想”这个名字直觉上还没有英文名“dairy”好。看了这部电影,想去看看《见鬼》,看看李心洁到底是怎么被人捧为鬼后的!

    • Jensen

       
                   二零零七年九月十二日 阴

       

      已经好久没写日记了,其实我是最喜欢写日记和做木偶公仔的,但这两件事,我都已经很久没做了,因为医生说,这会让我想起很多往事。我很听话,虽然知道这其实很蠢,因为我始终没有忘了以前那些事,那些人。男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开始会疼女人,但久了,就冷淡了,他们都该死。现在我每天见到的那个医生也是男的,他也姓刘,有老婆的,也有孩子,我知道我跟他没可能的。但我控制不住,常常会认为他是喜欢我的,他好象对我最留心,每天给我治疗的时间也比其他病友要来得长,他是在暗示,他是爱我的吗?我还是在担心,每次看他急匆匆走开回手机的时候,我就在想,他是在骗另一个女人,为了我……

       

      几年前,我清清楚楚,端端正正的在情人节那天的日记里写过:“我梁咏娜只爱刘成坤,今生,永远。”我相信我能做到,但他却没有。他一直过得好好的,他离开我之后,甚至比之前过得更好……因为他跟我最好的朋友,从小玩到大的何丽仪在一起。新郎结婚了,新娘不是我。我,我,呵,呵,何丽仪长得有我美吗,她的眼睛有我大吗?难道这些臭男人,都喜欢脸蛋小小的,鸭蛋脸,狐媚眼吗?我最近看过一部电影,片名叫《森冤》,导演是那个专门拍恐怖片的彭发,讲的故事跟我的亲身经历差不多,我怀疑他是看了我之前的日记了,因为我进来前,警察没收了那本日记。但我记得,记得日记上写的每一个字。彭发偷了我的生活,偷了我的故事,我出去后一定会找他算账……不过,也许他是喜欢我的,拍着拍着就喜欢上了这个主角的原型了。拍惯恐怖片的他太爱装神弄鬼了,本来这事很简单的,就一失恋的故事,有那么复杂吗?另外,影片里有一段介绍妄想症这种病的,感觉像是纪录片一样。久病成医,我觉得片子里有些设计不是很准确,妄想症都是自我卷入的,核心判断总是围绕着“我”的。如果连“我是谁”,都没有搞明白的话,那还是简单的妄想症吗?影片里那个叫阿豪的,真是很可怜,到结尾才出来,就一造型,五花大绑的,嘴也被塞了,台词没有,脸都变形了,这个演员真得好可怜,好可怜啊,导演真是太残忍了!

       

      彭发,这个名字好熟啊,在印象中是一个长发飘飘,戴黑边框眼镜的男人,是他吗?还是彭顺,是我记错了,还是他们本来就是一个人,对了,好象除了《森冤》之外还有一部电影,片名叫《妄想》,是别名吗?这部电影到底是讲什么的呀,有机会一定要看看,看完后,再写进日记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