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世事

浮云世事

158

    10.0

    常见问题

    1、卡蒂·奥廷宁,卡里·瓦纳宁,叶琳娜·萨罗,萨卡里·库斯曼嫩,马库·佩尔托拉 主演的电影《浮云世事》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浮云世事》来自于其它地区。

    2、《浮云世事》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96年在其它上映,《浮云世事》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1580分,《浮云世事》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浮云世事》值得观看吗?

    《浮云世事》总评分1580。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喜剧片。

    4、《浮云世事》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浮云世事》是1996-01-26上映的喜剧片,由影星卡蒂·奥廷宁,卡里·瓦纳宁,叶琳娜·萨罗,萨卡里·库斯曼嫩,马库·佩尔托拉主演。由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携幕后团队制作。

    5、《浮云世事》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喜剧片电影《浮云世事》是著名演员卡蒂· 代表作,《浮云世事》免费完整版1996年在其它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浮云世事电影,浮云世事剧情:爱娜(卡蒂·奥廷宁 Kati Outinen 饰)和凯瑞(Kari Väänänen 饰)是一对感情十分要好的夫妻,他们一个是餐厅经理,一个是电车司机,尽管经济并不宽裕,甚至有些“紧巴巴”,但很显然,照此发展,两人的未来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经济危机的到来让爱娜和凯瑞的家庭也陷入了危机,爱娜所在的餐厅破产倒闭,凯瑞在公司的“裁员抓阄”中不幸中彩,夫妻两人同时失去了工作,家里的贷款还未还完,生活露出了真实而残酷的面孔,爱娜和凯瑞不知该如何是好。虽然丢掉了工作,但夫妻两并没有丢掉斗志和尊严,为了生存,他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不幸的是,这些努力均以失败告终。在此走投无路之际,爱娜曾经的老板出现在了爱娜的面前,他带来了一个机会,它有可能坏的,但也有可能是好的。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卡蒂·奥廷宁
    • 卡里·瓦纳宁
    • 叶琳娜·萨罗
    • 萨卡里·库斯曼嫩
    • 马库·佩尔托拉

    用户评论

    • Jensen

      题记:
        再不行,我们就吃墙纸,我们已经熬到今天了


      阿基·郭利斯马基是从看小津的电影入门的,所以他的影片有着对小人物细腻的描摹和许多长镜头的运用,甚至他比小津走得还远,插入的字幕将不必要的枝叶全部割舍,短小、精悍是他影片最大的特点。

      这是郭利斯馬基导演当代芬兰三部曲的第一部。他的电影总是会给人意外,开头舒缓的爵士弹唱由影片作曲舍利·费什尔(Shelley Fisher)亲自完成,钢琴的余音未了,厨房里醉酒的闹剧已经开始,导演在影片节奏上张驰有度、游刃有余,而肥硕的保安无法制服的醉鬼却被瘦小的艾娜制服,这种荒诞的反差让观众得到了快乐。而当找到一个快餐店的工作,整个店面只里外只有她一人兼任收銀、廚師、跑堂三角却死要面子,一丝不苟的程式化,这种刻板让人在笑声里有着一丝哀凉,在社会的培养下人已经失去了自己。影片以十分平静的手法表现了困境里他们的无奈,从还不起银行贷款家具、家电被收回、贱卖小车到狗急跳墙地赌博非常清晰将被命运捉弄人一步步走向无望的过程。在他的影片里面对人生悲苦主人公往往不落一滴眼泪而以凝重的脸色来克制情绪,推镜头将窒息的气氛传递给观众引起对困境的关注和怜悯,故而他的影片给人的触动是一种心灵渐进的感伤。
      同样,这位20世纪最有思想和影像的芬兰大师在这部影片利用电影院的场景以《金钱》和《驳船亚特兰号》两张海报向他的前辈罗贝尔·布列松和让·维果致敬。同样,电影院里凯瑞和妹妹的对话和墙上的招贴画对比显现出导演对于电影黄金时代的看法和对当下电影暴力的无奈。
      在这部电影里古典乐代表着悲悯,爵士代表着闲适,民谣代表着狂欢,音乐完全融入到剧情本身,带动了影像的震撼力。导演的御用的演员们肢体语言都比较收敛然他们的眼睛里观众会读出喜怒哀乐来。
      导演最为不易的是他总是在影片最后给小人物一个希望,就如本片从天而降的光明结局让人在持久的压抑里得到了一点暖意。纵观导演的大部分影片,他的人道主义立场和不屈服命运的人生态度远比好莱坞虚幻的故事和高科技有趣。影片获得了1996年度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附录:影片资料】
      流云世事(Drifting Clouds)芬兰1996
      导演:阿基·郭利斯马基 (Aki Kaurismäki)
      演员:凯蒂·奥丁妮Kati Outinen、凯瑞·瓦纳尼 Kari Väänänen
      片长:92分钟
      推荐指数:IMDB: 7.8/10 (1,065票)
      个人评价:艺术性7.5,欣赏性7(北欧著名电影)

      2006年1月24日 星期二 下午18时58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 Jensen

      当表情静止时,颜色就开始跳跃。

      阿基·考里斯马基,芬兰导演。他极擅长捕捉芬兰人的冷静疏离下厚重磅礴的情感。北欧这块土地不知是因为寒冷还是因为寂寞,他们的克制、冷静要比日本人更显极致地多。我曾听闻如果你在芬兰坐公交车,车头坐了一个人,其它位置全是空的,第二个上车的人一定会坐到最后一排的另一边。

      这是一个觉得自己的呼吸都会打扰到对方的民族。

      《浮云世事》从一首温情脉脉的钢琴曲开场,沙哑醇厚的男声让人如同浸泡在热红酒般温暖。一位女侍引导一对夫妇入座,递上两份酒红色的菜单,这是我们的女主角爱娜,她是一位餐厅领班,要处理餐厅大大小小各种事情包括酗酒情绪经常崩溃的厨师。

      故事围绕着她和她丈夫凯瑞徐徐展开,她的丈夫是一位公交车司机,两个人生活平淡默契且不乏小惊喜,但不久他们接连丢了工作。失业后,他们二人面临着接踵而至的各种生活危机,影片通过这种矛盾,展现了夫妻间的关系与命运。一开始你或许会怀疑这两人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妻,他们彼此言语寡淡,交流生硬;但慢慢通过一系列生活的变故,在那些隐藏的细节里,你能感受到两个人之间蓬勃的爱意和牢固的信任。

      这是属于北欧式的爱情——当我们共同仰望天空时,一如彼此深切地拥抱在一起。


      这部片子打动我的不只是它冷静浓厚的情感,更是它绝妙的布景美术。最大的特征是不断出现与重复的红色。几乎是同一种红,甚至可能是同一块布,贯穿了影片始终。

      图 / 隔断-员工休息室更衣室

      △ 图 / 红色窗帘、地毯

      图 / 妻子的红色外套

      图 / 红色作为小面积点缀

      而当画面同时出现几种红并且在空间上有交叠关系时,阿基事先也有意设计了“作为背景的红”和“作为主体的红”的区别。通过明度和纯度很好地拉开了区别。

      图 / 红色外套和红色沙发同时出现时

      图 / 红色外套的纯度最高;暗红色沙发明度最低;枣红色墙面又再次提亮,但还是低饱和的。


      以及红色与其它颜色的搭配使用

      红 与 蓝

      图 / 红色与蓝灰色

      图 / 这里有两个不同纯度的红拉开空间关系


      红与 绿

      图 / 妻子的红,丈夫的蓝色,公交车是绿色。

      图 / 沙发的纹理让它和绿色的墙面又拉开了一个层次。从衬衫到沙发到绿色墙面,冷暖关系不断递减。

      图 / 红色的沙发与绿植;红色烟盒与绿色打火机;橘红衬衫与绿裙的几组对比色关系都非常好,以及妻子身上的橘色也与暗红的沙发拉出了层次关系;而丈夫身上的冷棕色与蓝灰的桌面交织在一起,让人物更加悲凉。

      图 / 每到一个新环境都能找到妻子身上同种的红与绿


      n

      图 / 红色+绿色+蓝色

      图 / 几乎如钢琴键般和谐了


      影片中其它颜色也用得十分精致讲究,包括家具摆件,都透露着北欧人的简约又不失精致可爱,他们的“hugge”精神。

      △ 图 / 丈夫工作的车和自己的车都是绿色的

      图 / 桌布蓝色纯度最高,视觉很容易集中在画面中心

      图 / 女主角几乎不在家里穿红色,黄色的窗帘、红色沙发、蓝灰/绿灰墙面...在颜色很多的情况下她的衣服选择了黑色,但也不是太重的黑,更接近棕灰

      图 / 一个猜测:餐厅舞台的背景就是这个片子的配色 ;)


      如果说红色是阿基•考里斯马基这部电影的主角,那么黄色就是他的中和剂。土黄色的出场让红色与蓝色、绿色在任何时候都和谐有序。

      阿基•考里斯马基还擅长用光线氛围将同一种红处理出不同感受,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

      图 / 找不到工作,问路无门的绝望无助

      图 / 透露着一些希望的绿色

      《浮云世事》的布景有很强烈的舞台感,家中的陈设几乎是非常简单,但每个摆设的位置、样式和颜色都很考究,你能明显感受到一种“安排感”。色彩上,几乎都是低纯度、低明度,却大胆地用对比色铺张;人物表演往往是不动声色,却在音乐上往往伤感直白表露浪漫、悲凉或伤感。而镜头调度又很简单,几乎是固定机位,全景+中景,很少给特写,偶尔镜头“向人物推进下”强调下人物心理活动。这种简单的拍摄手法加上演员平面化的表演,更加突出了影片的舞台感。

      刻意的美术与布景,人物塑造却是非常细腻和真实,如同一场在舞台上演的真实生活曲目。

      篇外:

      1.在预算有限又有比较多场景且需要用大面积的色彩时,可以以某种色彩作为主角,贯穿影片始终,让它在不同场景起到不同功能和作用,并在不同场景里通过改变调和其它颜色让主线颜色营造烘托出不同氛围。

      2.阿基的配乐我都很喜欢,写这篇文章时去搜了下他,据说他的每部电影都一定会出现唱片机和一个乐队。他本人还坚持一部电影不该超过两小时,因为他爱抽烟,怕影响吸烟,他的电影基本不超过90分钟,甚至更短。

      3.他也是非常“左”的导演,总是将目光对焦小人物、底层人民,他有很强烈的工人情怀,包括影片中最后夫妇开的餐厅“TYO”,翻译过来是“工人餐厅”。如果说他是北欧导演,不如说东欧的无产阶级工人精神对他影响更深。n

      4.《浮云世事》中出现过夫妇过时儿子的照片,其实是阿基合作很多次的一个男演员去世了,影片用了男演员小时候的照片缅怀他。真是个温柔的人啊。

      5.有人说阿基的色彩很像爱德华·霍普的画,或许颜色搭配上是的,但是他的场景会更温暖,或许是霍普描摹的是寂寞的资产阶层,而在阿基眼中的底层小人物更加温暖乐观吧。

    • Jensen

      2017年金馬影展。Aki Kaurismäki導演專場。展現了7部阿基導演的電影。nn今天晚上(20171107)播的是這部《浮雲世事》。nn映後講座是聞天祥做導讀。侯孝賢導演有到現場。nn金馬影展在用底片放映的時候,如果片商可以賣膠捲給影展,影展就會在底片上面燒上中文字幕。播完後存在電影資料館。n但如果片商不願意賣片,影展方就只能借膠捲來播,播英文字幕版本,然後再還給片商。n阿基導演第一部在TW公開播映的片子,是在1996年的金馬影展上,當時播的是《列寧格勒牛仔去美國》,因為買不到底片拷貝,播放時就只有英文字幕。n金馬影展這次放的七部阿基導演的片子都是數位修復版(DCP),一看字幕就知道了。雖然《浮雲》也還有拷貝在TW。nn阿基很愛狗。n《浮雲》裡面的狗狗還拿到了坎城最佳動物演員…nn阿基有很重的煙癮,他覺得電影不能超過兩個小時,不然對不起煙友們。nn阿基有固定的合作班底,也自己做剪接,鏡頭使用上面都很節制,不會濫用鏡頭。nn《浮雲》1996年在坎城首映,片尾說這部片獻給了《天堂弧影》的男主角Pellonpää,導演和他合作了很多部片子。nn《浮雲》裡面有一場戲,男主角看電影看到一半出來罵電影很難看,影院裡面「乒乒乓乓」的聲音,暗諷當時的好萊塢電影。n阿基導演覺得的好片是男主角經過走道,牆壁上面的海報的片子。n阿基導演在這裡省略了很多,沒有交代男女主角進戲院、寄存狗。nn賈木許的《地球之夜》和阿基有相似。n北野武沒有北野武演的暴力片,比如《那年夏天》,和阿基的美學有相似之處。n《那年》沒有交代男女主角是聾啞人。有一場戲是他們出門,老先生跟他們說要下雨了之類的,他們只是對老人微笑。然後他們扛著衝浪板往前走,女孩子改變了衝浪板拿著的重心,男主角感覺到重量變了,才回頭,北野武省略了女孩子改變衝浪板重心的過程。nn類似上述的敘事省略,在《浮雲》中出現了很多。n一開始就出現了暴力的場面(暴力在畫面外發生),廚師喝醉酒,男主角去制止,受傷了,女主角去就搞定了。省略了拍暴力場面,但觀眾都知道發生了什麼。n男主角失業,喝醉酒回家,省略了一些進門的部分。只有女主角躺在床上,聽到聲音,出去就看到男主角倒在客廳了。n男主角去討回女主角的薪水,被毆打後消失一個星期,再回去找女主角,省略了男女主角和好的鏡頭。就直接看到女主角拿著男主角的鞋去修鞋。完全沒有任何廢戲,而且營造出了輕盈的感覺。nn《浮雲》裡面對社會底層、失業問題有舉重若輕的關懷。nn《浮雲》色彩很棒。女主角一直穿著紅色外套(除了她心情不好的時候)。n一開頭的戲,女主角穿紅色外套,等綠色的電車,上車還親吻了司機。然後女主角坐到終點站,下電車,坐上丈夫的別克轎車,一起回家看電視。然後才交代,那個電視是貸款四年買來的,這也為後面他們失業埋下伏筆。n女主角第二天一邊打掃一邊聽電視(電視可以用聽的),然後聽到奈吉利亞「正制迫害」,才停下吸塵器看電視。n阿基導演後面的電影也很關注難民(2017的片子《希望在世界另一端》),這點和貝拉塔爾很像。n阿基《火柴廠女孩》也有提到「天庵們」的事情。nn阿基的電影對白不太多,演員總是在抽煙。n演員說的也不是生活語言,而是「帶有冷冽的黑色幽默」的話語。nn阿基導演做過很多工作,他說自己1989年之前做過超過40份工作,這些經歷是他「勞工三部曲」的養分來源。nn阿基導演有寫過影評,受法斯賓達的電影影響。但有傳言說阿基之前沒看過法斯賓達的電影。可能就類似有人說侯孝賢的電影很像小津安二郎,然後侯孝賢才去看小津吧…(雖然不太可能…做為專業影評人/電影創作者沒可能沒看過這些名導演。)nn阿基和他哥哥都是芬蘭的名導演。但他們現在都不住在芬蘭了。n阿基的夫人是一位畫家,阿基電影裡面的有些畫是她夫人畫的。nn金馬影展一次可以放200多部片子,但也無法展現阿基導演的每部片子。n今年金馬影展除了新片《希望在世界的另一端》(新片是吸引觀眾的鉤子),還集齊了「勞工階級三部曲」,也放了阿基的第一部片《罪與罰》。n現如今用「作者論」的觀點倒回去看,阿基導演也算蠻從一而終的。n阿基會拍《罪與罰》,是因為看過楚浮訪談希區考克那本書,希區考克一直在讓助理去買劇本(如果希區考克本人去買,版權費應該會爆貴..) 希區考克覺得不是所有作品都適合翻拍成電影,比如希區考克從來不碰杜斯陀耶夫斯基的作品。所以阿基就想挑戰希區考克的說法。n《罪與罰》被阿基改編得有點不像原著了,地點也被搬到了赫爾辛基,但是氛圍和原著還蠻像的。男主角周圍的人意識到男主角是兇手了,但是周圍的人沒有揭發他,因為不揭發就可能有某種「獲利」。最後男主角講了很有哲理的話,談到人類恆久性的孤獨。n阿基第一部片《罪與罰》就拿到了芬蘭的新導演獎(芬蘭年產電影十部左右而已…競爭比較小…笑)。nn《天堂孤影》是阿基和Kati Outinen還有Matti Pellonpää合作的開始。nKati現如今還一直和阿基合作。n《天堂孤影》今年金馬的預告片剪接的一段,很像《彩雲飛》,只是是「恐龍版」(誤…),男女主角就坐在沙灘看海,然後男主角Pellonpää撲倒Kati,Kati原本在抽菸,撲倒以後,鏡頭拍的是Kati手中的煙。n但其實這部片沒那麽浪漫,在講勞階級的友誼和愛情,是非常現實的。這部片最迷人的地方在於男性的情誼。n男主角是清潔隊員,想要自立門戶,但男主角朋友出了意外。女主角是超市收銀員。因為一個創可貼,男女主角建立起關係。後來,女主角找到了新工作,但也和經理之間出現了某些情愫。女主角搖擺在清潔員男主角和服裝店經理之間。這真的是宇宙難題,女主角該如何選擇?女主角最後問男主角「你可以養活我們兩個嗎?」,這個問題也是一個句號,因為女主角其實已經下定決心要和男主角在一起。nn卓別林的《城市之光》,女主角是瞎子,卓別林偷看女主角,女主角澆水澆到了男主角。男主角一直幫助女主角,但女主角誤以為男主角是一個有錢人(聽到卓別林從車上下來),才開始向他賣花。卓別林付出一切,而自己鋃鐺入獄。女主角發現男主角不見了之後,誤以為自己想多了,自作多情以為男主角幫她是對她有意思。卓別林最後出獄,有小孩子欺負他。女孩子已經開了花店,眼睛好了,她看到流浪漢卓別林,女孩給卓別林一個銅板,卓別林不要,說他只是想要一朵花。女孩一碰到卓別林的身體,意識到卓別林就是之前幫助她的人。這一刻,女孩子要不要問卓別林?女孩一直以為是富人在幫助她,如果她問了卓別林,那她之前的夢想就破裂了。這很殘酷。nn伍迪艾倫就沒有卓別林這種境界,《曼哈頓》最後,女主角就說給她六個月的時間,等她從倫敦回來就給男主角答覆。nn《新橋戀人》,女主角快自我放棄了,到橋邊,然後遇到了男主角。後來,男主角想要燒掉所有的報紙,不小心燒死人,男主角就入獄了。最後,男主角跑去找女主角,在塞納河畔談判,最後兩人一起掉到河裡面(很恐怖…導演還故意拍到兩人要被漩渦捲進去),到最後女主角應該回到男主角身邊了,因為導演讓整個巴黎都在放煙火。好啦,對於煙火應該是理解成祝福的煙火,是導演對跨越階級的愛情的禮讚。nn《浮雲》最後,一個俯角拍男女主角看天空。但電影中的壞人依舊存在。阿基不喜歡拍暴力,他不迴避暴力,只是不拍出來(省略暴力的過程),非常短促地交代了醜陋的暴力。n阿基知道這個世界的殘酷,所以才給男女主角最後的關懷。nn阿基先想好題目,再寫劇本。他寫劇本很快。n阿基每次都想給角色悲慘結局,但最後都因為同情角色,所以給了一個稍微緩和的結局。nn阿基導演的《亞麗爾號》,有點在幸運悲劇幸運悲劇之間搖擺。男主角獲得一輛敞篷跑車,但是北歐很冷。男主角被搶劫,只剩下跑車。男主角因為跑車,遇到了開罰單的女主角。男主角後來入獄,卻遇到了一直幫助他的人(Pellonpää飾演)。n阿基拍搶銀行很容易,就是男主角進去,然後出來,撒了一些錢在街上。nn聞天祥一開始不喜歡Kati這個演員,他真正喜歡上Kati是在《火柴廠女孩》。而且這個《火柴廠女孩》的女主角最後沒有離開。n《火柴廠》敘述重點在女主角身上。女主角是平凡的在火柴廠工作的女孩,生活很單調,她和父女關係冷淡(女主角買一件裙子都會被父母打耳光,有點像《鋼琴教師》)後來女主角穿上洋裝,遇到了一個男人,她以為自己遇到了真愛,但這個男人是渣男(很通俗劇)… 後來女生還寫信給這個男生,直到女主角落款,觀眾才知道女主角叫什麽名字。(看到這,聞天祥覺得自己快落淚了),落款其實包含著對未來的想象。所以當這個想象破滅,女主角最後玉石俱焚,也是可以理解了。nn阿基很崇拜布列松和小津。nnn(……時間不夠了,講座草草結束…………)

    • Jensen

      非常符合我目前心境的片子,所以我不由自主竟当励志片看了(不要笑),幸亏导演给了一个光明的结局,否则我可能还会为此颓败那么一会儿。这也侧面说明电影将这对平凡夫妻的失业生活拍得多么细致真实,他们如何一步步落到困境里,又怎么不肯放弃地慢慢游出水面,努力寻找可供呼吸的方位。人世艰难,但只要活着,便不能也没法离席,隐忍的焦灼与抑郁,相濡以沫的情意,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

      手法简洁凝练、炉火纯青,表演内敛、沉着、不露痕迹。只有音乐与色彩带有含蓄的情感,似失意,似忧愁,似怀旧。

      非常推荐。

    • Jensen

      先为不懂芬兰语的同学们补充一条:työ在芬兰语里是“工作”的意思,Ravintola Työ就是“工作餐厅”。失业太绝望最后开餐厅起了这种名字,真是很积极向上了!

      以及电影前半段关张的那家Dubrovnik,据说是专门为这部电影设计建造的,电影拍完之后那个霓虹灯logo搬到地下室的bar里当墙面装饰用了(芬兰人拍个电影都那么环保)。现在应该在赫尔辛基Alppila附近,有机会可以去实地考察。nAleksis Kiven katu 17, 00510 Helsinki https://goo.gl/maps/sJ2VY8dGt7BNbhno8

      再补充一张Kaurismäki的赫尔辛基餐厅地图

      这些店都在Kaurismäki的电影里出现过

      图片来源:https://yle.fi/uutiset/3-943142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