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相关内容已经看过报道,国内的侧重于课程的内容以及造成的恶劣后果,国外的这个从行业相关人员各个视角去展现这个邪教一样的生意。n写书的人,这人还是个卧底啊,Neil Strauss,一下子把这个当时没有多少人知道的行业推到了大众面前。n从业者,开办PUA课程的人,天天想的就是怎么卖课赚钱,一开始给点免费的,接着开始卖50-100的,层层加码,筛选会上当的人,最后三天的课程卖到几千甚至上万美金。n跟从业者有合作的商业运营者,此人全程保密,本来觉得接近自己的偶像了,很激动。后来发现有些所谓的搭讪成功不过是雇佣来的应召女郎。搭讪大师放出来的剪辑过的视频都是搭讪成功的影像,实际上他们要拍摄很久,98%都是被拒绝的。n非常少见的一位女性从业者,学心理学的。她的分析都比较中肯,搭讪学习营就像是一个邪教,给那些平常孤独不合群没有成就感的男性提供了兄弟情义和归属感。交了学费的男性不过是这些公司的指标和图表而已。学员把这些人当做导师,导师不过把他们的当成赚钱的工具。只有喜欢那个真正的你的人,才是适合你的人。物化女性的人也在物化自己。n前搭讪大师Paul Janka,30左右结婚,功成名就,家庭幸福。面对镜头说,感觉你们就像是找到了一个当年的罪犯,如今已经改过自新。大量的征服女性,不投入情感,最后得到的满足越来越低,没有任何感情牵挂,感觉就像是个空壳。年轻的时候总以为外表才是最重要的,后来才明白,个性才是真正的你,才是真正重要的特质。n业界祖师爷Ross Jeffries, 80年代写书成名,自己就说我当年写的这本小破书,里面有大量的愤怒,那个时候我厌女,现在我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现在这些搭讪公司就跟秃鹰一样,拿走钱,什么都没给你剩下。所有的搭讪公司都找过我去给他们的课程站台,只有一家没找过我。只要我同意,轻松就是百万收入,但我有原则,我不去做我不认同的事情。n对于女性来说,如果你觉得对方的行为或者语言让你不舒服,那相信你的直觉,这个人就是有问题。现在想起来,我的某一任交往对象就是这个样子,估计也是学了点搭讪的技巧,就在我这里实验。会经常的打压我,批评我,我想你有病吧,分手。过了两天,又来找我复合各种夸,然后过不了几天又出现别的问题,这次彻底分手拉黑。n里面有个人提到说这一代的年轻人没有自己的精神导师了,家长们都很忙,孩子们通过网络学习,我想说很多人的成长都是靠自己的,靠自己去摸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书,看通识看基本的知识,这样才不会在网络上看到那些似是而非特别符合自己想法的小众理论的时候,一头扎进去,别的都看不见了。等你看的多了,会发现,没有什么奇怪的,世界一直如此,人类一直就是各种各样,你并不特殊,接受自己,认真生活。就像电影超脱里面讲的,我们读书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思考,以抵抗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洗脑。看不清楚前路的时候,困惑迷茫的时候,正是应该看书思考的时候,觉得手足无措一团乱麻的时候,就把他们写下来,就像西部世界里面,机器人最终寻找的只是自己,接纳认识自己,才是真正的完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情感行业毫无疑问是近几年相当暴利的行业。据中国市场调查网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情感咨询行业市场调査与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情感咨询市场规模已达1060亿元,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2930亿元,相当惊人的市场潜力。
目前大部分情感行业主要是通过贩卖录制课程、情感咨询、一对一私教等方式盈利,他们以视频为主,音频和文字的形式为辅活跃于各类平台,相信大家有时候在刷短视频的时候,会刷到一些人教你如何追男生或女生的视频。
由于情感行业是非标品,产品价格没有统一标准,以视频课为例,视频内容种类繁多,比如有情感挽回、婚姻修复、聊天培训、街头搭讪、吸引力构建、内核建设等等,这些课程价格可以从9.9元到上千元不等。据悉,一个混得好情感博主可做到月入百万的地步。
我国的情感行业最早始于什么时候?大概可以把2008年作为一个节点。
这一年,一个已被封禁的网站“泡学网”正式建立,该网站曾经是中国男性最大的情感社区,也是孕育PUA文化的一大摇篮。
2008年,PUA一词还没有如今这么臭名昭著,它最早的意思是Pick-up artist,台湾将它译为“把妹达人”。这其实是欧美国家一种教导男性“泡妞”的地下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
而这种文化从地下真正走到地上是源自2005年,这一年有两则跟PUA有关新闻:
第一则是好莱坞明星威尔·史密斯演了一部叫《全民情圣》的爱情喜剧电影,主人公希什是位情感导师,他为付费客户量身打造一套“把妹”计划,通过层层套路,让目标对象爱上客户。
这部电影上映于2005年2月,在当时可谓是票房大卖,成为了2005年全球第十卖座的电影。虽然这部影片主人公用了很多PUA的技巧,但电影的价值观还是倡导真爱至上、真诚才是必杀技。
第二则新闻是同年9月,一位叫尼尔·施特劳斯的《纽约时报》记者,他写了一本叫《The Game: Penetrating the Secret Society of Pickup Artists》的书,书中内容记录了这位记者跟随一位叫谜男的PUA教练,长达两年“猎艳”的故事。这本小说真假参半的情节,吸引了很多人猎奇的目光,大家很好奇这位其貌不扬的人是怎么成为“把妹达人”的。这本书在2005年一经出版,就连续三年蝉联亚马逊畅销书榜第一名。
该书的走红,原先只在小圈子内被人得知的情感教练谜男开始被西方观众熟知。相比于他的学生尼尔·施特劳斯,谜男要显眼很多,一米九的高个子和奇装异服,确实很容易吸引人的注意。
2007年开始,谜男在美国VH1电视频道拍摄了两季真人秀节目《The Pick up artist》,这个节目内容是谜男如何教导一群不受女生欢迎的阿宅,如何一步一步成功抱得美人归。当年的舆论对该节目褒贬不一,而这个节目将PUA这种曾经只存在于小圈子的地下文化,成功通过主流媒体推到了大众视野中,西方的男性意识到,原来追女生是有方法可循。n
n2007年,台湾的大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翻译出版了尼尔·施特劳斯和谜男的书籍,分别是《把妹达人》和《谜男方法》,PUA文化开始在华人世界传播开来。而在大陆这边,一群留学生也在翻译PUA的文献,由于PUA的流派各异,在互联网上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以免费或收费的方式传播。
PUA是很多不同学科的拼凑,以谜男所创立的“谜男方法”为例,它除了有谜男多年来的亲身经验,还结合心理学、生物学的知识,最终发展出一套非常复杂的M3模型。n
如果你看过《黑镜:圣诞特别篇》,男主角之一的马特,一开始是通过摄像头和网络远程指导客户在酒吧“泡妞”,用的那些开场白和欲擒故纵的小技巧,部分是源于“谜男方法”。这些PUA技巧最早其实是专门在夜店使用的,而这套流程孕育于欧美文化土壤,本身就是有针对性。所以在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必须要做点变形,而“泡学网”正是一个给PUA爱好者讨论的大本营。PUA在中国从此有了一个更为本土化的名字“泡学”。
2010年,“泡学网”注册人数突破了20万,网站上大量的PUA文献供网民阅读,还有各种分享讨论的帖子。这个网站孕育了一批之后情感行业的从业者,其中一个最为知名的人,网民叫浪迹,等会我们再提到这个人。你很难想象,2010年,竟然会有人连续好几年组织大规模的PUA线下论坛,还改名为“PUACN中国魅力男性高峰论坛”。
进入2010年代,“泡学”在国内野蛮生长,各种情感机构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最知名的两家机构叫“坏男孩学院”和“浪迹教育”。他们的盈利模式除了是线上卖课卖会员之外,更为赚钱的方式是线下私教课。据悉,PUA机构的线下私教课,会从外型、社交软件拍照和街头搭讪等环节给予指导,收费可高达几万元。由于这类课程收费高昂和大量隐藏收费条目,学员和机构之间经常出现矛盾,比如2017年,媒体曝光“浪迹教育”被多民学员起诉,最终法院认定培训内容违反公序良俗判退还学费。
随着当时国内情感市场同行竞争者越来越多,于是慢慢出现了同行间互相抹黑、背刺的情况,比如“坏男孩学院”和“浪迹教育”两家机构就因为利益纠葛,发生过大型的对骂。各机构为了吸引学生,开始宣扬各种“奇技淫巧”,比如所谓的“五步陷阱法”,这些方法已经威胁到女性的安人身安全,与性骚扰、诈骗无异。随着恶性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多媒体开始留意到这群“泡学”信徒。在2018年,陈晓楠在其节目《和陌生人说话》中,采访了一位PUA男,该男子在节目中声称自己用“五步陷阱法”给“精神控制”多名女性,甚至鼓励女性自杀。这个节目一上线后,引发了不少女性群体的警惕,PUA在中国逐渐等同于精神控制的代名词。
2019年,中国PUA行业迎来了“末日”,北京大学法学院女生包丽(化名)在北京市某宾馆服药自杀,送医救治期间被宣布“脑死亡”。相关聊天纪录显示,包丽自杀前,她的男友牟林翰曾向包丽提出一系列虐待指示。
包丽自杀事件的曝光,引发了舆论对亲密关系中的精神控制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之后,PUA正式在中国语境中成为负面词汇,于是与PUA有关的机构网站、社交账号都被查封,他们有的选择转战海外网站,有的则是直接退圈。中国情感行业面临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整顿,目前国内还尚在的情感机构,都不敢再与PUA挂钩。
而这种对PUA的抵制,其实是全球的大趋势。早在2014年,全球最大的PUA机构RSD(real social dynamic)就受到了女性团体的抵制。事起于其中一位叫朱利安·布兰克的导师,他在自己的脸书上上传了众多在世界各地搭讪女性的照片,并宣称:“日本女生只要见到外国人都愿意XX”。n
日本女性2014年11月初发起了一场网上签名运动,要求日本入国管理局禁止朱利安·布兰克入境。随后英国、丹麦、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女性发起的数十份请愿书,要求法办朱利安·布兰克。这则我国的环球网都有报道。
随着全球女性意识的崛起,PUA成了众矢之的。就在PUA被抵制的时候,情感行业流行起一种新的亚文化学说“红丸理论”。
什么叫“红丸理论”?首先它借用了知名科幻电影《黑客帝国》的梗,在电影故事设定中,红色药丸象征着摆脱奴役的真实世界,而蓝色药丸则代表着维持虚假现状的虚假世界。随着《黑客帝国》的走红,“红色药丸”和“蓝色药丸”成了一组文化迷因,被引申到很多现实问题衍生的二选一中,比如两性的情感世界。
“红丸理论”是在2010年前后,在美国一些论坛开始发芽。
2013年,一位叫罗洛·托马西的美国人,结集出版了一本叫《The rational male》,即《理性的男性》,这本书被誉为“红丸理论”的圣经,而罗洛·托马西也被称之为“红丸教父”。曾经的他最开始是在酒行业工作,但看到自己的表格婚姻破裂上吊自杀后,他选择回到大学攻读演化心理学,开始研究两性问题。n
2016年,一位叫凯西·杰伊的女导演,拍了一部叫《红色药丸》的纪录片,记录了西方国家很多男性的生存困境。比如在美国,2014年,疾病防治中心发布了一份报告,揭露超过540万男性和470万女性,被另一半殴打的数据。但是新闻中,前半部分的男性受害者却被忽略报道。关于家暴问题,当警察出现在一个家庭暴力案件中,男性总是被带走,在没有问清楚发生了什么的情况下,男性是假设的施暴者。这部纪录片拍出来后,引起了很多西方男性的共鸣。
一本书、一部纪录片和大量男性论坛的帖子,构成“红丸理论”的基础。
“红丸理论”跟PUA虽然有重叠的地方,但它更多是一套认知理论,这套理论建立在演化心理学上。这套理论认为,我们活在一个“女本位的世界”,而男性则是一种“可被抛弃”的群体。在这样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雄性竞争和雌性竞争是一种常态。男性必须像《黑客帝国》的尼奥一样服下“红色药丸”,接受真相,意识到女性是“慕强择偶”的底层逻辑。n
“红丸理论”除了区分“红丸世界”和“蓝丸世界”之外,还把男性按照雄性魅力分为高价值的Alpha男和低价值的Beta男。“红丸理论”的信徒则要求成为高价值的Alpha男,即外在有阳刚之气,内在有框架的强大男人。“红丸理论”的核心是要男性要自我提升。
表面上看,这套理论似乎非常励志,但是它其实有着强烈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倾向,他们不相信一切温情脉脉的浪漫式爱情,甚至说,“红丸理论”的信徒不相信爱情的存在,一个女性跟一个男性在一起,都是源于这个男性有价值,所谓的爱情一切都是价值匹配和价值吸引。
这套如此富有争议性的理论,大约从2019年开始,台湾和大陆都有人在互联网上引荐(台湾那边是那个奥克和BA,大陆这边是搭讪大师Chris),也越来越多人开始指出“红丸理论”里“有毒的男性气质”(Youtuber 锡兰曾做个一期超长节目批判PUA和红药丸)。
2024年,中国大陆出版了第一本跟“红丸理论”沾边书叫《红药丸与厌女症》,这本书采取的是反思的角度,解构了红药丸的理论基础,拆解并批判了这套理论滥用古典文化资源给自己背书的行为。感兴趣的可以找这本新书来看看,至于“红丸理论”的争论孰是孰非,就留给大家自己去判断。
最后,必须提醒一下,从PUA到“红丸理论”似乎都是男性主导,但是其实女性也是情感行业重要的消费者,也有不少情感博主和机构给女性做情感指导。如果说一些恶劣的男PUA主要是骗色,那一些恶劣的女PUA则是骗钱。
今年年初,情感大V“曲曲大女人”被封禁,如今她的情感课程已被大部分网友视为培养“捞女”的PUA课程,她毫不掩饰地教导学员怎么在亲密关系里让男人给自己花钱,甚至打出了“男人是渠道,情感是技能”的口号。这套如此物化的两性价值观并没有因为“曲曲大女人”的被封号而失去市场,她的课程依旧以盗版的方式在各大平台流通,而且还出现了不少模仿她的情感博主。随着今年五月初“胖猫事件”爆发的舆论风暴,越来越多昔日的情感大V遭到反噬,同时也有孕育了一批反向操作,教人“鉴渣鉴捞”的情感博主,复述着大同小异的文案。
情感行业如果做得好,确实是一个有意义的行业。巨大的商业潜力其实意味着背后是巨大的需求,大量情感困惑者会选择寻求这些情感导师,说明他们都是内心受到创伤且无力自救的人。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都缺乏“爱的教育”,所以才会被很多“异端邪说”给趁虚而入。其实很多会相信PUA、红药丸、海王捞女等理论的人,可能都是一些受到过情感创伤走了歪路。尽管这些人利用技巧,是得到了一个女性的身体或一个男人的钱,但是爱与被爱的需求一直没有被满足,他们的内心终究是空虚孤独的。由于他们觉得自己是靠谎言、靠假象才得到结果的,如果他们脱离了谎言和假象,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于是这些人会深陷泥潭,一直沉沦下去。
爱情本质上是一种迎向他者的冒险,这过程中充满了未知的风险。所以这个时代,如果还有人去坚信爱和去追求爱,哪怕他/她因为自己的笨拙而遍体鳞伤,我们都应该夸他/她一句:你真的好勇敢呀!
PUA英文全名“Pick-Up Artist”,直译就是“捡拾艺术家”或“捡拾专家”,联想一下夜店“捡尸”,虽然小学英语水准都理解得来,但媒体出于对大众的理解力的怜悯往往将其翻译为“把妹达人”,随后这一名词的意涵拓展为整个泡学行业的代称。
所谓泡学,通俗来讲就是泡妞的学问,是关于把妹的一整套技能方法论。砖家称之为涉及搭讪(初识)、吸引(互动)、建立联系,升级关系、直到发生亲密接触并确定两性关系的社交学说。
80 年代美国出现了的一本书,叫《How to Pick Up Girls》,宣告现代PUA在美国正式出现。
在90年代借助传统媒体、互联网、培训,PUA开始跑火。基于NLP(神经语言学)理论,罗斯·杰弗里斯(Ross Jeffries)成为现代泡学的奠基人,代表作“How to Get the Women You Desire into Bed”。后续还出现了诸如迷男方法,型男方法,万人迷派等诸多流派。
这一点十分好理解,大致的行业框架出来之后,各色人马为分一杯羹,各立山头,造了些独有关键词开宗立派以此打造各自品牌切入市场,或出书或直接搞培训。
国外这段历史不是重点,俺来跟大伙儿重点说一下PUA行业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吧。
洒家最早知道这个行业起码有六七年的历史,互联网嘛,兜兜转转无外乎那么几个项目门路,其中“男人好色,女人爱美,小孩要聪明,老人怕死,穷人贪财”更是被誉为互联网5大暴利板块。
泡学属于色流转化产业链上的一个纯良项目,不作死的情况下,不黄不爆甚至有利于促进两性关系和谐。更重要的是这一板块变现花样多,客单价容易做高,色流是互联网上最汹涌澎湃最易于获取的流量。
模式和产品形态上——
早期,行业毛毛糙糙,十块八块给你一堆泡学资料,基本以文档,电子书(国外翻译)为主。
渐渐地,开始有人搞起了网站,做起了图文自媒体,视频教学培训开始出现,做的比较早的是泡学网和坏男孩学院,模式主要是网站会员,一两千块钱开个VIP会员就可以通学,当然为了促转化部分免费+单科售卖。 做得早做得大的都成了先烈,目前他俩都扑街了,微信账号和网站都被关停。
再后来,各种团队,各种工作室如雨后春笋(如浪迹教育,核心情感),从简单的十几块的语音分享,到上千的系列课再到几万单价的一对一私教课,理论教学+现场培训,甚至还有周边电商业务的拓展(穿搭)。
需要突出强调的是别以为只有把妹,以撩汉、钓凯子为核心的女性泡学项目早已风生水起,不少账号阅读量远超男性账号,江湖更有《撩汉108式》广为流传。诡异的是教怎么勾引男人社会舆论基本没给啥压力,对男人没有丝毫怜惜,这意味着有关部门也暂时相对宽容,这对一个项目的存活周期至关重要。
以微信生态为载体的立体变现体系被搭建起来,变现姿势空前丰富。
至于具体的成交套路(重点关注互动技巧,话术,成交流程),各位去淘宝或者网上搜一批资料,加十来个所谓的“导师”,他们的套路都在朋友圈和公开课里头。这个行业很会玩心,将其方法技巧迁移至其他项目往往会给你带来惊喜。
ps,做长线的,目前基本不会带“PUA”的字眼,闷声发财,带行业关键词就是找死咯。
推广渠道和媒介上——
从图文开始转向视频(短视频,直播),这个行业不缺话题,不缺素材,不管是讲课还是实操,真人出镜声香色俱全,引流和转化环节都得到巨幅提升。
抖音,快手对这一行业来讲是个天大的buff加成。案例懒得贴了,毕竟情感类的小视频长期霸屏。
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封号就不说了,就连微信公众号个人都只能申请一个了。在国内哪怕是正儿八经的职业教育,都有诸多门槛,亚文化就跟别提了,基本上一冒泡出点声量就会被打压(前阵子ASMR也被整肃)。
国内文化氛围比较紧张,不算宽容,此类项目只能偷偷的闷声发点小财,做强做大做上市还不如做梦。
无恒产者无恒心,恰恰是由于过分的监管,导致这一行业“邪术”频出,怎么唬人怎么来,怎么变态怎么来,今朝有酒今朝醉。做的好的有经验的都被关停了,剩下些胆肥的愣头青闯进来,丝毫不介意爽一把就死,但这并不是PUA行业的全部面貌。
PUA真是可怕的恶魔?
网易浪潮工作室推了一篇《泡学PUA,就是为了骗炮》,其中论证了这么一条“中国人常常以为,PUA原本在西方是用来提升与异性交往能力的技巧,只是传入国内后才变坏了,因此想要给PUA正名。但其实根本不是这,通过对女性进行魅惑,寻求更多不需要负责任的短期性行为。它一开始就是以“勾搭”为主要目的。”
这一观点也是诸多推文痛斥PUA的核心观点。
从道德角度,PUA某些点也确实容易带上欺骗的原罪。但从逻辑角度,这一批驳显得软弱无力过于情绪化,理由如下——
最大的问题,这一论断预设了一个全能全知的视角,无视PUA是一个行业,是复杂的社会现象,预设了一个人格化的主体“PUA”。
1,行业是不断发展的,PUA拥有众多分支,目前普遍来看大部分都还算中规中矩,服务于“提升与异性交往能力的技巧”,最核心的一条方法论主线就是科普克服心理障碍,做好价值展示面,力求真实自信,顺其自然。
2,一个行业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参与者构成的, 卖方的主要目的是是赚钱,买方的主要目的更是五花八门,有想脱单的,有想提高约炮技巧的, 有单纯看个热闹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一个有意识的PUA人格主体,整天“谋求”诱骗女性追求不需要负责的短期性行为。
3,爱恋关系是双向的,有不少受体(不管男女)本身并不排斥短期性关系。此外,“谋求”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人的观念也是不断变化的,相信世界上爱得死去活来的男女在某一刹那都是“谋求”天长地久的,但如果“谋求”有用的话,世界上就不会存在“前任”这个东西了。
4,学PUA跟会不会成渣没有必然联系,关键是看人, 就像吃了猪肉并不会成猪一样。
实际上PUA的核心理论完全基于人类的行为逻辑,也就是说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就能达到不错的效果,从某种程度来说,甚至是一门科学。
拿PUA里面非常小的部分搭讪收号来讲——n根据不同情况,会有不同的应对技巧。n1,例如在工作场合或者校园,为了缓解对方社交压力,可以通过编辑一条备忘录或者便签递给搭讪对象看。n“刚刚我在那边看到你,但是我想不出更好的方式认识你,只好匆匆编辑了这条信息,可以加一下你好友吗?”n2,针对有两个同性一起走的情况,看顾好搭讪对象之外第三人的情绪反而是关键,除了显得你心思细腻,也可以防止第三人虽然给你负面评价。n这时,向前搭讪应当先搞定第三人,“嘿小姐姐,你好,我能跟你闺蜜聊几句吗。”经得同意再转向搭讪目标。n像这些细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必定让你收获更为良好的社交关系。
一边大把人吐槽“糙汉”“直男”的尬聊横冲直撞,另一边直男去学技巧又是不正经,图谋不轨,是骗子,是渣。多无奈。。。
PUA本质上是两性营销学,跟大批自媒体描述的恶魔危害人间形象相去甚远。
众所周知,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做任何事都有一定代价,这意味着——
1,哪怕是骗炮的,他也不可能无所顾忌胡作非为,他也怕得性病,他一天也只有24小时,也会倦怠, 也有生老病死。此外为非作歹也会付出代价,会被受害人亲属捶被公安抓,诈骗的造成人身伤害的丫能上天?
现实中,有能力肆无忌惮祸害人的,他们根本没必要去学PUA,脱裤子干就完事了。
很多所谓PUA导师纯粹是吹牛逼唬屌丝的,什么一夜九次郎,百人斩,甚至有专门教吃软饭的导师,俺就纳闷他那么牛逼不在富婆胸脯好好躺着还在这讲课?
2,对于行业的老鼠屎,例如教别人诈骗,教别人诱奸,学员有付诸实施的,完全可以以同犯论处。 就如同互联网上有诈骗一样,你不可能借此否定整个互联网行业。
3,社会充满风险,人生处处需要作出判断和选择。在情感领域受伤害的,基本都是苦主自身的修为不够。(反正,俺无法理解在情感上因怨恨致伤)
曾经遭受感情挫折的幽男怨女,把锅甩到pua头上,那基本是无脑。 首先,你不知道谁学了pua;
其次,就算学了pua也未必会成渣,没有PUA这个行当,照样有其他的技能让他们进化成渣; 最后,天生灵性,风情万种的极品“渣男”“渣女”海了去了,对他们来讲,“学泡妞”“学撩汉”是对他们最大的侮辱,泡妞撩汉的本事人家无师自通。
最可怕的事莫过于拿起道德一棒子打死一个行业,哪怕是不相干的,也给强扣帽子打死。
为啥越被黑越赚钱
一方面,需求不会死,普通自媒体不讲逻辑,大众更不会讲逻辑,对他们来讲,“日!还有这么牛逼的东西?操控,宠物,给艹还给钱?我要求不高,学了能找到对象就行!”“学点PUA,防渣男!” 话题被曝光得越多,PUA的潜在客户就会源源不绝。
其次,真理具有穿透性,基于人类心理学、行为学的PUA理论不会因为你给它扣上屎盆子就因此失去效力,黑挑起的话题性反而是最好的宣传。越是被冠以邪恶之名越是能勾起人们的好奇心,而好奇心终将被真理俘获。
最后,名目张胆说自己搞“PUA”的基本死绝,大把前行者成了先烈,腾出了大片沃土。你如果能够提供靠谱的解决方案,另行灌装一个行业关键词,业务很容易起飞。
世界再嘈杂喧闹,都迷不住优秀互联网猎食者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