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桥李依,梶裕贵,小原好美,市道真央,小仓唯,落合福嗣,冈本信彦,内山昂辉,悠木碧,内田雄马,小岩井小鸟,田所阳向,水濑祈,户松遥 主演的电影《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剧场版》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剧场版》来自于日本地区。
2、《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剧场版》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22年在日本上映,《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剧场版》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1180分,《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剧场版》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剧场版》值得观看吗?
《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剧场版》总评分1180。月点击量2次,是值得一看的动画片。
4、《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剧场版》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剧场版》是上映的动画片,由影星高桥李依,梶裕贵,小原好美,市道真央,小仓唯,落合福嗣,冈本信彦,内山昂辉,悠木碧,内田雄马,小岩井小鸟,田所阳向,水濑祈,户松遥主演。由导演赤城博昭携幕后团队制作。
5、《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剧场版》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动画片电影《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剧场版》是著名演员高桥李 代表作,《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剧场版》免费完整版2022年在日本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剧场版电影,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剧场版剧情:TV动画《#擅长捉弄人的高木同学#》第三季&新剧场版,将于2022年播出
我看了高木同学三年了。从一开始当作泡面番,用来打发时间姨母笑,到今天终于品味出来些什么。这是一部神作,一部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任何超自然现象,更没有超能力,没有宏大世界观,没有生死别离义薄云天等元素的、可能让人觉得有些无聊的神作。而这部电影,则是这一系列神作的收尾。
这部电影是对前三季的收尾,精妙的故事结构、精心营造的氛围、并不点破却又无处不在的主线,都使得这部电影成为神作。如果说在漫画里,故事只是单元剧式的琐碎日常;那么在动画化里,这些分开的片段融合在一个时间轴下,终于在剧场版里面迎来了最完美的展示,高木同学和原高木同学也得到了完美的联动。
青春是充满了遗憾的,是永远不会知足的,是过多少天都不会嫌弃的。说青春像单元剧那样其实更合适。可是,青春却是必然会结束的,必会有时间轴加进来的。高木世界是一个伟大的世界,是人类精神史上的杰作。这个世界屏蔽了太多的算计,没有那么多的肮脏,而只有纯情和美好。这种纯情和美好并不是我们日常里常见到的“纯情高中生”、“纯情大学生”这些符号所指向的那种猥琐的、对成人世界里的“不纯情、两面三刀反复无常”的排斥所造成的、实际上是虚幻的形象,而是本身就是纯情与美好,就是“思无邪”。而今日之初中生也好、高中生也罢,更不用提大学生,早就不可能是思无邪的。社会的丑恶博弈终于会蔓延至它的每一个角落,而这种背景下的纯情,看起来就是一件很值得怀疑的事情了——他们的评价将会是:如果是装的,假的,虚伪;如果是真的,天啊好蠢啊,这都什么年代了。而在这里,这个仿佛是与世隔绝的岛国的小岛上,保留了这些天真、美好与浪漫。
故事的背景显然就是当下,毕竟智能手机用到飞起。而这群孩子们的纯真,恐怕可以媲美我们的六十年代。故事发生在小豆岛这个风景如画的岛中岛里面,沿海的高速公路、看得见海的教室、岛中心的小山,山上的森林,一户建组成的经典日本小镇布局,山上的神社、鸟居……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给人一种清新温暖的感觉。主角们是初中生,当然没有我们常见的初中生那样的早熟、叛逆,所有的只是友爱和天真烂漫。在这里所有人性的恶都打上了滤镜,做了减毒处理,变成我们所长提的傲娇、害羞、不解风情。种种美好元素的交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浪漫的画卷。
不过这部电影的主旋律其实是遗憾。这条主线是一条潜流,被梦幻得如同呓语般的一次次遗憾的补偿所掩盖了。事实上,青梅竹马常常走不到一起,高中分班,大学异地,往后就互相只记得儿时的琐事,甚至连这些都记不得了,只记得模糊的名字;初中时的好朋友小团体要面临解体各奔东西,去不同地方求学;有些事情当时没有做过,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一起做了……种种,但是这部电影将这一个个遗憾都补上了,算是二次元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安慰吧:有原高木同学的故事,这是告诉我们这个故事有一个happy ending;有早苗放弃去大城市,胰岛素三人组一起去上高中;有少年时没看到萤火虫成家后一家三口看见萤火虫;好不容易可以养的猫却又被人捡走,但最后却又养了一只猫;以及最后花火大会上全世界为他们开道最后他们互道爱慕。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轻描淡写,但在现实世界中是那样的难。
故事其实蛮浓缩的,梳理至此我突然感觉难以置信,在短短一个小时里面竟然塞进去了那么多故事,加入了那么多元素——神社、花火大会、泳池、传统习俗送虫……但并没有仓促的感觉,一切的取舍都是刚刚好。这真的是美妙的一个小时。
但是故事都是有结束的,我们这群姨母笑的看客总是喊着“西片,A上去啊!”,结果到最后人家也没有kiss,弄得我们干着急。我们不妨展开想象的翅膀,问一句,“再往后呢?”——高中开学,他们是一个高中的,然后应该是上大学,最后我们都知道,高木同学成了西片太太,还有了孩子小千。但是,我们细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两位青年人,虽然中间可能有出去上大学的经历,但最后竟然一起回到那个面积153.30平方公里,人口三四万的小岛上。我们可以简单算一笔账,假设每一岁的人数为500,乘以70就已经35000了,所以这个小岛很可能只有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虽然这个岛上有两个町。可以想见岛上的人们应该是相互十分熟悉的。从生下来到快30岁一直呆在这小岛上,在这个大城市化的时代太梦幻了,这个小岛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当然,作者本意就是想画成世外桃源),没有地方黑恶势力,没有工业污染,没有贫困,这可能是由于当地旅游业发达吧。就这样我们可以看到西片夫妇在这个小岛上共度余生,抚育儿女,儿时的朋友们也在岛上工作,孩子的老师就是美奈,这样梦幻的生活配置真的是想想就让人难以自已。
我不禁开始想,如果我和我的青梅竹马,在一个小岛上出生。从小学一直念到高中,如果这个小岛上有大学还在这个小岛上念。然后结婚生子,周围的朋友也都不离开小岛,长大后各自踏上工作岗位,到哪里去都有朋友。小岛上家家户户都很熟识,属于那种或多或少有点交情的关系。然后在这个小岛上和她共度余生。这简直是人间的极乐。个体太小,地球看起来太大了,地球村到底不是村。甚至于一个市对个人来说都有点大了。
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
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儿死去
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
我在这里寻找在这里失去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倒是不错的,可能是我的心太小了吧。可以这样说,我就喜欢着小城市那种熟人社会,虽然这远非小豆岛上那梦幻般的生活。而上面所提的极乐的生活其实太多圣人,或者说,太多人想过了——老子的小国寡民,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德国古典哲学家向往的乡村共同体,Peter Pan的Neverland,甚至是人们心中的天堂……太多幻想,都只是梦境,都太过于遥远了。
于是,在放飞想象,想象到自己累了的时候,睁开眼睛,看向周围,我们会看到什么?我们终于回到了标题。我们所看到的,其实就是满目的遗憾。青春是少不了遗憾的,但如果只是把目光局限于青春,甚至造出什么早年好好读书现在就不会吃这些苦头的安慰剂,是将青春当了替罪羊的,对青春不公平的。整个人生,其实都充满了遗憾。遗憾小到早上忘了带打火机,只能再破费,大到错过重要的人重要的时刻,或者直接就错过了重要的人。这部电影是安慰我们的,她将遗憾都变成了小遗憾,然后用长远时间内的更大的补足来满足我们的遗憾。可是现实生活中,错过了的人就是错过了,没学的习就是没有捡起来的机会了,没去过的风景就是没有机会再看到了,种种。我们常常一厢情愿地说,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我们看着刚出生的孩子,总觉着他们有着无限的希望;我们看着小学上学时的人潮,总觉着看见了祖国未来的花朵的海洋;我们看着大学生的开学典礼,总觉得这些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是,稍微了解下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一冷酷得让人绝望的事实——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近年来“小镇做题家”、“社畜”、“985废物”等词条热度火爆,就是这些梦想泡沫破碎的声音。人生仿佛就是一条不断失去所有可能而走向必然命运的道路,而更加令人无助的是,这个开始的所有可能,也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极其有限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和人的差距真的比人和狗都大。这其实也是在说明,我们必须有取舍,而且注定遗憾。某种意义上,我们生下来就是会遗憾,活着就会遗憾。但就像青春盛不下这么多遗憾,我们这些小小的个体也承载不了这么多。
欲而不能,是谓遗憾。我们不禁会想,我有什么欲望?我为什么会有这些欲望?我为什么实现不了这些欲望?我们又是经过唯物主义教育的,这些很可以做些唯物的解释。比如,有欲望是神经元的自组织、自发放电和激素的调节。实现不了是条件不足,比如永动机是因为能量守恒定律造不出来、光速恒定不变而且是世间最快速度等等。客观世界处处制肘,精神世界却看起来自由自在。但稍微进行一下反思,精神世界里面的混乱简直能把人逼出病来。这些都源于我们太过于我执了。“我”这个小个体是承受不住世界的混乱复杂的。但我们又总是通过“我思故我在”回归到这个“我”。“我”就好比是世界的矛盾的观察者,还是强制观看的。当然,等到要你下线时想看也不能续哪怕一秒。
既然个体不能为这个遗憾负责,谁来为它负责?恐怕只有世界。是世界自己的遗憾,却将遗憾背到人身上来。我们可以问,如果遗憾普遍存在,那么可有没有遗憾的,完美无缺的?恐怕只有神、上帝、圣人之类虚无的概念了。我们从来不见他们的痕迹,虽然有些人会认为自己活在神迹之中。那么,为什么会有没有遗憾的?为什么会有遗憾?答案呼之欲出。恰恰是我们的遗憾,让神没有遗憾;恰恰是我们的弱小,成就了神的全知全能;恰恰是我们的缺陷,使得否定这缺陷的神成了完美无缺。相当诡异的组合,而神恰恰需要信徒忘却,或者说,世界扬弃了这一层关系,而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这个充满了遗憾的世界。
所以什么是世界的遗憾?或者说世界的遗憾是什么?
世界的遗憾就是自己的割裂,不一致。世界的遗憾就是自身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世界的遗憾就是自身的僵死性与那克服这种僵死的欲望。这个欲望的载体是生物,最高表现形式是人类。生物皆有无限增殖的倾向,在这种无限增殖中,这种欲望得到了实现,这种矛盾得到了缓解和转移,得到了转嫁。而人们,就是这种割裂的牺牲品。二次元,被认为是与现实生活隔离的,任何想着将二次元带入人间的,都无例外会失败,而沉浸在二次元里面的,在现实社会中也常常被叫做loser了。因为二次元就是这种世界的割裂的一个展现,一种完全的割裂,一种靡靡之音,一种只可远观的流俗艺术形式。它隐去了太多世间的无奈、苍凉、血腥、残暴,留下都是美好的或至少是无害的、似人间又不似的画面流。这种割裂是一种运动,于是可以想见这么一个道理——二次元越美好,现实就显得越难以忍受。这个巨大的造梦运动裹挟了几亿甚至几十亿人的精神,而且注定在我们可见的未来继续裹挟着,成为大家的精神寄托、生活慰藉、情感调料和梦之所在。当然,如果整体看,这就是一场集体的梦,是注定到不了的彼岸。人们就是在这样的割裂中,在二次元的另一边度过他们的一生。而至于身后之事,无论贤愚,都只能或悬置判断,或胡思乱想胡言乱语,说了和没说一个样了。毕竟,这就是——对不可言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一种高级的,绝对的“沉默”。
二次元太美好了,给了痛苦中的我、无聊中的我、平凡的我、自卑的我很多快乐。尤其是我这个月失恋了,高木同学给了我很大的安慰。而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回顾我十几年看动漫的历史,突然发现,其实动漫不过是几个维度的感官刺激的合成,它们就是这样被制作出来的。每秒多少帧,到什么时间该配上什么样的台词,每一幅画上的布局、用的颜色搭配,要致敬的元素和常有的BGM……这些被分开存成比特流,又在终端上解析为我所看,我为之感动。二次元又何尝不是对世界的遗憾的补足?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二次元中的这般美感,无论是角色颜值、风景、服饰,都比不上。甚至于,还可以做一些对于现实生活的背叛,就是我们弹幕常刷的牛顿定律不适用的地方。
倒也算是幻想乡了。
期待了这么久的剧场版,现在终于有了资源,看完后也是一言难尽,本片分为四个部分,剧情基本可以说是相互独立,给我的感觉就是在看一个大号的单元剧,而且每个部分的节奏完全不同,节奏稀碎,而且每部分的内容都很少,让人感觉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高潮部分也更不用提了,感情辅垫太少,看到西片对高木告白那段更是没有一点感情波澜,随后就草草结束,这段告白甚至显的有些突兀,而且这个新人物更是没有一点作用,我现在都快忘了她长什么样了,整片就是制作组草草完工的产物,我甚至怀疑他和第三季是同一个制作组吗?
最后,在这里感谢不辞辛苦为我们汉化的大佬们
作为完结作品,它承载着嗑糖的时光,毫无疑问是绝佳的作品;作为一部电影,它在剧情上略显单薄,过程上略显简略,更像是加长版的TV,毫无疑问有些遗憾。但我想如果没有遗憾的话,便成不了青春。因为当我们回首往昔,我们总能记起那份遗憾,它们似乎成为了我们回忆时的篝火、锚点,它们证明了我们的青春似乎从未逝去。n相信各位没有看剧场版之前或多或少都有期待过在这部剧场版中能够看到高木和西片的关系能更进一步吧!剧场版做到了吗?做到了!当小花被别人领养时,高木阻止了西片上前解释
最后回去路上按捺不住破防泣不成声
由西片握住其双手说的“我会给你幸福,一定,永远……”
以及ED前西片与高木时隔一年的夏日祭终于弥补了之前未能一起看烟花的遗憾(胖爷继续秀)
最后高木的那句“我也会给你幸福哦”
还有最后的彩蛋出千并弥补了那年暑假没能看到萤火虫的遗憾
看到最后眼泪止不住啊……就等制作组出原高木了!n此外,占了整部剧场版很大篇幅的白猫小花部分(将近半小时),我知道制作组就是想用小花来推动高木西片两人的关系,两人的悉心照顾也让我有种看原高木两人育儿的错觉。再加上满屏的白色雏菊(花语:永远的快乐,隐藏在心中的爱,离别,是有刀的伏笔埋在这里的)
当高木最终说服父母要养的时候,小花已经被别人抱走领养,高木喜欢小花但不想阻止小花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这里借物喻人,高木喜欢西片,但是总有一天西片也会像小花一样离开,所以高木最后泣不成声,不仅是因为小花,更多的还是害怕西片的离开。而西片,比起失去小花,他更不想看到高木伤心,他想追回小猫,但被高木阻止他也就作罢,因为西片喜欢高木,所以愿意尊重高木的选择。小花篇其实也是想告诉我们: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难过!n除了小花篇有水时长嫌疑外,还有北条滨口线是我觉得最生草的,不管是山本的高木,稻叶的原高木,还是制作组的原创,都只是蜻蜓点水,原高木两人都还没出场过……当然,作为唯一改编漫画的格力高篇,高木的偷亲就这样被删改成请饮料了?n这个故事很短,这个故事同样也很长,他讲述了那份最纯真的爱情与友情,或有遗憾,或有分别,但只希望最后,总会有人能感到幸福!
高木漫画也完结了,基本上沿用了动漫的创意:比如第二季最后的夏日祭走散,剧场版的小猫,在超赞的地方看烟花互诉心意等等。最后在上学路上牵起了小手,宣告完结:
逢于伊始之春,启手帕之缘。nn延于转瞬之夏,寻沧海之粟。nn挽于伤寂之秋,胜王子之任。nn行于落幕之冬,续未来之情。nn结于盛夏烟火,完捉弄之恋。nn伴于永恒四季,守长情挚爱...
《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剧场版》n 我非常喜欢高木动画的原因是制作组赋予了这么多短篇故事一个主线。剧场版也不例外。n 故事发生在初中最后的暑假,开头便弥漫着悲伤压抑的气氛,来源于离别、分开的,青春成长特有的痛楚。动画中其他配角的行为也一直在加深渲染这个氛围。即使是一直在一起的两人也会分离吗?高中还会在一起吗?动画没有给出答案。n 但动画重点刻画了他们暑假时活动——一起养一只猫。这只可爱的小猫便是他们至此所有美好回忆的概括。他们一起创造快乐的回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心有灵犀,不断加深对对方的喜欢,他们每天在一起都很开心。但不可能永远开心。小猫最终被别人捡到领养,如同他们美好的三年初中生活,都是因外界原因,被迫分离。象征永远在一起的萤火虫没有看到,未来会不会在一起也没有定素,再见你时究竟用什么理由呢?压抑的情感终于在小猫被领走后爆发。看见对方痛苦的样子,西片一直以来压抑的情感也终于爆发,他终于终于,在此刻向对方告白,想让她幸福是他此刻最大的愿望,语言在此刻也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表达此刻心意的方式。所以高中究竟有没有在一起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表达了对彼此的心意。即使有分离,也会有再聚。n 当然,青春的主题不仅仅是分离,还有成长。从第一季到第三季,再到剧场版,西片一直一直在成长。第一季结尾的信,第二季结尾寻找的身影和伸出的手,第三季樱花树下的相见,以及剧场版的告白。三年时间,其实非常长了,能有高木这么一个一直愿意等你的人,真的非常的幸运。n 作品的配乐也很值得一提。青春的感情还是非常细腻的,一些动作,一些剧情不足以刻画这些感情。而柔和,配合剧情的音乐真的大大提高了对感情的刻画。n 当然了,这部剧场版作为最终的作品,还是有稍微遗憾的地方。分离的痛苦好像只发生在配角身上,他们在一起时一直都很开心,所以最后情感爆发的场景还是有些许突兀的。但也是最后的作品了,我非常喜欢的作品也在此完结了(指动漫)。n ps.最后的歌曲配上tv剧集的截图,真的满满的感动,还有最后场景的萤火虫。
Jensen
12日凌晨,《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第176话《夏日祭》发布,意味着这部连载十年的漫画正式完结。如同最终话封面上写的,作为高木同学的忠实读者&观众,这一刻我百感交集。谨以此文怀念往日岁月,将无限不舍之情献给这部曾带给我们许多欢乐、让读者屡屡会心一笑的一流艺术品。
其实8月初听到漫画要完结的消息时,我就暗地里觉得可能会是夏日祭的情节。因为纵观动画全三季,可以说第二季finale《夏日祭》是最顶尖的一集,情节和画面都无懈可击,当然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层层拔高的情感张力。回头看,估计当时制作组也没把握是否要拍第三季,所以就突破漫画的限定,打造了这样的高潮剧情,没想到就此封神,最后还被原著作者山本借鉴了。
由于早有预谋,确定了完结的日期,所以漫画的倒数几话其实都在铺垫,比往常更多地刻画西片的心理活动,为其最后的告白造势。因此,在最终话里,山本游刃有余,只是借用了夏日祭这个背景,和动画的情节其实不重样。在动画《夏日祭》的末尾,在木村的神助攻下,高木和西片成功牵手,但西片并没有正式告白,这为第三季继续拍日常留下了余地。而《夏日祭》作为漫画的最终话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也是山本让我们的男女主修成正果的最后机会。于是,最终话不仅突出了西片个人的思想斗争和努力,也让他正式告白,为这部作品画上一个完美的终止符。
如果是老读者或老观众,大家一定早就猜到了这样的结局,因为这也是唯一“合情合理”的结局。只不过当这一天真的来到,仍然无法从容接受。做个对比,如果有人之前追过《哈利·波特》的小说或电影,肯定很懂那种曲终人散时的怅然若失。我自己其实是在19年才知道高木同学这部作品的,当时一个室友在看第二季的动画,我有一搭无一搭跟着看了一点,可以说完全是阴差阳错,但当时就被吸引了。去年年初,动画第三季上映,从第五集起我开始做视频解说。
不瞒大家,在那之前我没有剪过视频,也没怎么看过动漫,是高木同学促使我成为一个业余动漫up主。随着高木动画的完结,我作为动漫up主的短暂生涯也宣告结束,之后转战其他领域和xhs等平台。但我想强调的是,高木同学这部作品就是有这么大的能量,促使读者和观众去contribute,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广大同好分享。
我猜每个读者内心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高木同学这样的人(无关男女)。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但以我浅薄的经验来看,如高木同学完美之人可谓凤毛麟角。别说在中学生里,即使不限定年龄区间,这样高情商的人也寥寥无几。这就是虚构作品的力量:平地起高楼。好的虚构作品可以被称为艺术品,而《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就是漫画艺术品中的佼佼者——在漫画中,我们看到的是高木的古怪精灵和西片的善良、好脾气,并不觉得哪里不自然,但在现实中又确确实实找不到类似的人物或事件。
就像我之前在视频中提到的,山本创作高木同学的初衷就是为读者打造一个没有压力的空间,他成功了。虽然每一话只有短短十几页,但足以让我们这些尘世中人暂时避世一小会儿,“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而现在,每个月的一期一会结束了,我们只好回味过往,在这176话里寻觅温暖和感动。连载十年,高木和西片的故事落下帷幕,但在画里,他们的甜蜜才刚刚开始,只不过我们看不到罢了。
Everything ends and it's always sad, but everything begins again, too. And that's always happy. Be hap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