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急救之家

午夜急救之家

23

    2.0

    • 主演:FerOchoaJosueOchoaJuanOchoa

    播放列表

     正序

    常见问题

    1、Fer,Ochoa,Josue,Ochoa,Juan,Ochoa 主演的电影《午夜急救之家》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午夜急救之家》来自于墨西哥地区。

    2、《午夜急救之家》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9年在墨西哥上映,《午夜急救之家》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46分,《午夜急救之家》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午夜急救之家》值得观看吗?

    《午夜急救之家》总评分46。月点击量2次,是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4、《午夜急救之家》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午夜急救之家》是2019-01-27(圣丹斯电影节),2019-12-06(美国)上映的纪录片,由影星Fer,Ochoa,Josue,Ochoa,Juan,Ochoa主演。由导演卢克·洛伦岑携幕后团队制作。

    5、《午夜急救之家》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纪录片电影《午夜急救之家》是著名演员Fer 代表作,《午夜急救之家》免费完整版2019年在墨西哥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午夜急救之家电影,午夜急救之家剧情:公營醫療系統爆煲,整個墨西哥城九百萬人口,政府只得四十多部救護車,入夜後尤其不敷應用。私營救護車應運而生,奧曹亞父子擔起救急扶危重任,接載傷者到醫院求診。別以為是「任何仁」業餘上陣,有專業設備亦有敬業精神,不會收了錢才救人,卻因此常做蝕本生意,捱更抵夜反而陷財困。盧卡羅連遜貼身紀錄奧曹亞一家的救傷工作,父親不但帶着幼子午夜出車,跟同行鬥快搶生意分秒必爭,更面對黑警從中作梗,要分一杯羹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Fer
    • Ochoa
    • Josue
    • Ochoa
    • Juan
    • Ochoa

    用户评论

    • Jensen

      卢克·洛伦岑的这部关于墨西哥城私人救护车的电影就像一部动作片。

      震撼人心的纪录片《午夜急救之家》以一个简单的统计数据为开端。为了服务墨西哥城的900万人,当局运营了45辆救护车(伦敦有450辆)。你有半分钟的时间来计算,然后我们就出发了。

      引擎的隆隆声与警笛的哀鸣交织在一起,这座城市不计其数的私人救护车填补了市场上的许多空白。这门生意由奥乔亚家族垄断。中年的费尔和他17岁的儿子胡安分头驾驶和导航,而10岁的约瑟夫被甩在后面。

      这部电影的大部分情节都像一部疯狂的肾上腺动作片。至少有一次,奥乔亚夫妇不得不赶在另一辆救护车前赶到紧急地点,而他们对手的后门却被打开了。

      如果你本能地认为这个家庭是机会主义的,甚至是寄生的,那么在这部扣人心弦、没完没了的人类电影中,现实的一部分是,他们很少赚到钱,照顾枪战或肇事逃逸的受害者,结果却发现病人不能或不愿付钱。

      洛伦岑让我们得出自己的结论,把重点放在反乌托邦和日常生活的重叠上——在灯火通明的便利店里,人们抢了一顿金枪鱼罐头,血迹被擦得干干净净。

      By:Danny Leigh

    • Jensen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观影】我一直对急救医疗和医务人员的题材很感兴趣,之前看过好几部来自不同国家和导演的作品,创作者用风格迥异的艺术手法在题材里挖掘出各种有趣的观点,而批判的矛头似乎最终都落在当地政府的官僚制度之上,政府对急救行业缺乏资助,无法给予人民群众真正的医疗保障。无独有偶,我此前看过的都是来自东欧与俄罗斯的作品,其中有罗马尼亚的《无医可靠》、保加利亚的《索菲亚最后的救护车》,还有一部俄罗斯喜剧《心律失常》,给人的印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医疗体系比较糟糕。这几部作品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幽默的笔墨刻画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以及他们与患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救护车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营造出百感交杂的情绪氛围,从而引出社会批判的主题。

      上个周末在纪录片电影节上看的这部《午夜急救之家》同属这个题材,虽然墨西哥并不属于前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但是由这部纪录片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却依旧深重,无法不引起大众深思。这部纪录片曾入围今年圣丹斯电影节,带有混淆纪实与虚构的独特风格。跟《索菲亚最后的救护车》一样,影片焦点落在急救人员身上,在描绘他们日常工作的细节里逐渐亮出影片的批判话题。较为特殊的是这是一家从事夜间急救医疗的人员,由父亲带着两个儿子,哥哥和弟弟,他们一家就依靠这台救护车为生。

      墨西哥城人口超过一千万,而公立救护车数量仅有45台,于是催生出私人急救车这个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行业。这个不太正规的急救行业确实填补了公立救护车不足而带来的缺陷,很多时候公立救护车还没出现,私人救护车就已到达事故现场,为伤者提供救治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造福了市民。但同时也存在很明显的问题,比如像监管漏洞导致黑警觊觎,令这家人一晚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要分出去贿赂警察,另外,各家救护车之间存在激烈竞争,于是影片里出现了午夜街头不顾抢道而险象环生的飙车情节。

      影片采用轻松幽默的手法来记录下这家人,生动刻画出父亲、大儿子和小儿子这几个人物的性格,特别是小儿子经常不上课跟随父亲参与急救,而且还当面斥责父亲等等尖锐的场面,侧面反映出墨西哥教育问题。同时导演还采用类型片的手法来构建故事情节,除了刚才提到在马路上飙车的商业动作片情节之外,还有就是透过几个真实的急救案例,刻画墨西哥林林总总的社会现象(枪支泛滥、医疗保障、父母疏忽对孩子管教、家庭暴力等问题),更引申至人性中模糊道德的观念与自私自利的一面。

      在前面的几个案例中,这家人对待病人算是礼貌耐心,颇有专业精神,即便遇到无力支付医疗费的穷苦人民也不过分纠缠,总体来看仍是救死扶伤的善人。而最后一个事故则急转直下,女孩从高层堕下,这家人却没有送往就近的公立医院,却抢着送去有合作的偏远私人医院,最后导致女孩死亡。观众不禁开始质疑,对他们来说赚钱是不是比他人的生命更重要,他们对女孩的死亡到底有没有责任。到最后,创作者没有给出鲜明的答案,用沉默来回应而让观众静下心去思考这个问题。影片似乎暗示了在墨西哥这个社会里,底层人民为了生存不得不掩盖良心而做出互相伤害的残忍自私行为,而这种自私自利和道德模糊的根本原因依然是与政府和警察有关。政府对急救医疗的忽视,警察腐败现象不断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败坏及人性良知泯灭。

      影片在一个貌似光明的结尾里结束,小孩终于上学读书了,但是放学后还是上了父亲的急救车,这家人依旧无法摆脱这种方式来维持生计。影片虽然仅有短短70分钟,格局也仅仅从一辆小小的救护车和三个主要人物出发,但这部作品足以折射出整个墨西哥医疗系统,乃至政府的不作为以及警察的腐败,以及让观众感受到模糊道德观念的人性刻画,这是一部非常深刻的纪录片。

    • Jensen

      本文原发布于纪录公社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mSNfGSmkJNDduhu12aPWIg

      由纪录公社组织的纪录Talk系列线上讲座第一期,我们邀请到圣丹斯电影节纪录片单元评审团特别奖摄影奖获奖影片《午夜急救之家》(Midnight Family,2019)导演、摄影师兼剪辑师Luke Lorentzen与我们就“纪录片拍摄现场的控制”进行分享。Luke详细地讲解了他一个人在拍摄《午夜急救之家》时的相机及灯光设置、录音及声音设计,如何与拍摄对象建立信任关系等等。大家可以通过B站链接观看讲座的视频回放,下文为讲座部分内容的文字整理供参考。
      纪录Talk第1 期:纪录片拍摄现场的控制_哔哩哔哩_bilibili

      《午夜急救之家》开始的契机

      我大学毕业后,跟着我一个在墨西哥城长大的好朋友搬到墨西哥城。我当时想拍摄一系列在车中被堵在路上的人们的肖像,这个项目最后并未做成,它在组织方面非常具有挑战性。但在拍摄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奥乔亚一家,他们是《午夜急救之家》的主角。他们的救护车停在我的公寓前,我看到奥乔亚家中9岁的男孩Josué正对着救护车的一侧踢足球。很明显,这是一个家庭经营的救护车。我停下来和他们聊了一会儿,我告诉他们,我在拍电影。他们邀请我跟着他们的救护车感受一个晚上。那晚我看到很多你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场景,就在那第一个晚上,不同的救护车为了争夺病人互相追逐。我立刻对这个行业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一方面,我立刻喜欢上了这个家庭,他们是可爱的人,很有意思;但他们一直都在挣扎着维持生计。另一方面,我看到这些病人也是这个失灵体制的受害者。我看到奥乔亚一家和病人之间的矛盾关系,他们都在努力获得生的机会,但某种程度上都被困在一个破碎的体制中。这是一部关于生存,关于生存的不同层面的电影。所以,那第一个晚上开启了我将近4年的拍摄、剪辑以及之后到世界各地展映影片的旅程。

      在拍摄中学习怎么制作电影

      这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部影片,所以制作过程大部分都是试错的过程,试图捕捉我所说的那些感觉,那种紧张、兴奋、恐惧、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但我当时还不太具备所需要的技术能力,做了一些失败的尝试。这个题材对于我不断试错来说是个完美的主题,因为奥乔亚一家每天晚上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我可以有多次机会来尝试直到做对。我最终花了大约100个晚上在救护车上拍摄,前后经历了大概3年的时间拍摄。

      我认为作为电影创作者,你需要训练自己到能够自如地应对意外情况。观察式的创作者需要创造一种空间,让意想不到的事情可以发生,同时你需要具备捕捉以及呈现这些事件的能力。通过多次试错,我给影片制定一个比较严格的视觉呈现风格。后来我可以清楚地知道不同场景下,我需要待在什么位置,焦距是多少,也可以在到达一些不可预测的事件现场之前,提前预测现场的光线情况。

      建立信任是电影人的核心工作

      我认为建立信任的技艺是我作为一个电影人的核心工作。如何做到这点呢?从简单的层面来说,是信任与可靠。我一晚又一晚地出现,慢慢地我们喜欢与彼此待在一起,我们建立了一种兴趣和目标一致的关系。我们这种信任感加深的时刻,一般是我们共同经历真正棘手的情况,我能比较妥善处理的时刻。比如在一个不允许拍摄的事故中,他们看到我关掉相机,让开道不妨碍他们工作。或者是在我遇到道德观受到考验的时刻,他们知道我考虑这个项目以及他们的故事的方式是他们认可的。

      这都可以归结为花大量的时间和他们相处,很多时候可以是一起什么事情都不做,我们只是坐在救护车闲聊,看Youtube上视频,只是待在一起。我选择的拍摄对象都是我喜欢的人,我会选择那些我能感受到联结的世界和人物,是我会喜欢融入的世界和人物。这也是我选择拍电影的很重要的原因。

      关于跨文化的拍摄,你需要了解什么时候是越界了,什么事能够促成建立某种文化联结。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起始点仍然是信任和建立真正的联结这部电影不是说我飞到墨西哥,拍了几周就离开,我是在和拍摄人物建立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于这部电影而开始的,并在电影拍摄结束之后还继续。我昨天还见了奥乔亚一家,我们还会一起玩。他们是我的好朋友,我相信很多年他们都会是我的朋友。

      与拍摄对象建立的信任感会体现在素材上

      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与奥乔亚一家的关系加深了,我作为电影创作者的能力也有所提升。它是一种深刻而复杂的联结,我们关系越密切,我们在一起就越舒服,拍摄出来的素材就越好。我希望你们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这种关系。

      我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说明建立关系对影片的影响。2017年,我们有一版定剪,把它提交给圣丹斯,结果被拒绝了。当时我们不得不决定,是继续提交其他电影节,还是退一步,继续拍摄。最后,我们决定慢慢来,我回到墨西哥城进行了最后一次拍摄。最后你们看到的成片中,有80%的内容都是在这两周的时间里拍摄完成的。

      随着我们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拍摄到的素材越来越有深度。在最后一次拍摄中,我和奥乔亚一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这种亲近感是真实存在的。在我第一版定剪中,我们有很多希望表达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没有很好地传达给观众。当我回去补拍的时候,发生了很多件事情。这些事情具有复杂性,并且涵盖了不同的叙事层面,它们更加丰富、更加清楚,能更好地传达我们希望传达的情绪。在最后一次拍摄后,在从墨西哥飞回美国的航班上,我在一张索引卡上写下了影片的结构。几个星期后,我把影片剪了出来。在最终版成片中,我们非常清晰地表达了我们最初的想法。能够做到这一点,与我和奥乔亚一家建立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密不可分。

      如何让拍摄对象在镜头面前自然地表现自我

      假装或者表演另外一种人的行事方式是很累的,这种镜头面前的不自然感褪去得也很快,可能需要几天或者几周的时间。在几个月的拍摄中,有一些技巧可以在尴尬之后慢慢找到舒适的感觉。但这种亲密关系和舒适度也是需要长时间才能建立的。你可以很快地克服表演的感觉,但是真正接近拍摄对象,了解他们是谁,这需要大量的时间。

      另一方面是经常思考自己的身体语言,思考在现场的感觉是什么,对于能有多近和多远非常敏感,有意识真正读懂人们是否感到舒适。不过如果你的拍摄对象忙于做自己的事情,他是不会去想相机的存在的。《午夜急救之家》里面很多十分真实的素材都是来自于非常紧张的时刻,他们的注意力必须放在其他地方,而关注不到相机。

      相机设置与灯光

      我在拍摄时的基本设置是两台摄像机,我用的是索尼FS7拍摄这部影片。我选择这台相机的一个原因是它有非常好的弱光感光度。我用它在夜间拍摄不需要任何额外的照明,就可以获得影片中的画面。两台相机的镜头都是佳能L系列的24毫米定焦镜头,影片的很多部分是在f/1.4的大光圈下拍摄的,只需要像苹果手机屏幕的亮度,就可以在画面中捕捉到足够的细节。

      一台相机是安装在救护车引擎盖上,拍摄救护车驾驶室,我接了一根线到救护车的后车厢,这样我就可以控制相机前面相机开始或停止拍摄。经过多次试验后,我大概只有1/3的时间需要设置这台相机。第二台相机是需要全程准备的,它通常装在一个三脚架上在后面车厢拍摄。这台就灵活得多,我可以后面拍摄,或者我可以手持它拍摄驾驶室。当我们到达事故现场时,我会从救护车上跑出来,用第二台相机拍摄。

      我在整部影片中唯一额外添加的灯光,是我在仪表盘上贴了一个小灯板,它的大小和ipad差不多。在画面中,你可以看到坐在中间的人比边上的人要亮一点,是因为这个。这个小灯板可以让救护车前座上的人脸更亮一点。

      △ 《午夜急救之家》截图 © Luke Lorentzen

      我很喜欢在自然光和可用光下进行拍摄,这也是纪录片摄影师发挥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当你所拍摄的场景只有现场光,你可以通过做一些选择,捕捉美丽的画面。比如,关上一个遮光帘,把光线调低或调高。你只需要考虑你所拥有的选择,并对它们进行一些调整,以创造出更有利于拍摄的光线。

      在救护车的后面,其中一些镜头中,顶灯的设置是不同的。所以在影片的不同时刻,救护车上的颜色会发生变化。下图中这个设置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是一种深蓝色。在给影片调色时,我们保留了这个色彩,这里能勉强看清人物的表情,这是一个真正黑暗的空间,我觉得它非常漂亮。

      △ 《午夜急救之家》截图 © Luke Lorentzen

      因为颜色的不断变化,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连续性。这个时候就需要选取合适的剪辑策略,需要确保每个镜头之间的光线都能匹配,解决视觉连贯性的问题。从后车厢切入到前座时,他们的灯光是相当不同的,从那种暗蓝色转向更有活力的LED闪光灯。在剪辑这些镜头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需要让人感觉它们是有联系的,需要创造出一种他们在同一个地方的感觉,而不是感觉镜头之间没有联系,让人感觉虚假或者不真实。

      很多时候,这与我们观察这个家庭的视角有关。我需要思考观众想去哪里,在每次取景时都需要思考这一点,思考如何拍摄能够让观众感觉像是和奥乔亚一家一同在这辆救护车上。我一直希望通过我拍摄到的画面能够让观众感觉真的在现场,体验这些时刻,就像我所体验到的一样。

      我在拍摄处理这些场景时的自由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之前提到的奥乔亚一家工作的重复性,这些追逐每天会发生多次。为了有不同的视角来构建出这个场景,我将在不同时间发生的追逐场景剪在一起,看起来像是同一个追逐的场景。通过使用不同角度的素材,我可以多次拍摄重现特定的某次经历。但是主要叙事框架是来自同一个事故的,例如里面追逐那个场景,穿插在其中的一些小细节是来自其他追逐场景的。

      不同的电影人对此处理的方式会有不同的见解。但我的目标是让观众体验到在救护车上的感觉。而我觉得只用单一视角,或者只用一台相机,甚至只用一次追逐,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一旦我们到达了事故现场,就变成了单一视角,是一个更干净的单机记录。

      录音和声音设计

      声音方面,奥乔亚一家的所有的人都戴有无线领夹麦,森海塞尔G3。我觉得没有必要加一个侵入感较强的录音杆,加上现场只有我一个人这种设置也更好操作些。这样就算他们离得很远,我还是可以收到他们的声音。

      我的相机上有一个森海塞尔MKH416机头麦,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会监听声音的情况。如果我在拍摄家庭中的某位成员与没戴麦的陌生人之间的对话,当他们在谈论重要的事情时,我会把我的机头麦对准声音的来源;如果他们说的事没有那么重要,我会把麦克风转向另一个方向,拍摄转场镜头。这样给相机的位置增添了一个新的层次,有时我会旋转机头麦的位置,这样我就可以对着一个方向拍摄,但是收录另一个方向的声音。这个录音系统开始的时候我总是弄错,不是特别好用。但是拍摄的时间久了,我也可以比较好地操作这个系统。

      在后期制作中,我们将影片中的对话单独剥离出来,去除其他背景音。然后我们带着不同的麦克风回到救护车里,把它们放置在制造电影院里那种环绕声所需要的位置,重新录制环境音,以不同的速度驾驶救护车,倒车,停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创造一种沉浸的环绕声。电影中的一些场景,有由近400个轨道的音频创作的环绕声。我们希望创造这种沉浸的体验,好像你就在救护车上。

      我认为声音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这部影片中没有配乐,但我们选择了运用环境音来推动影片中的情感质感。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思考如何在没有音乐的情况下,电影仍然有具有情感质感的声音设计引导你进入不同的场景。

      所有的环境音都是声音团队和我一起去录制的,虽然只有一天的时间录音,但我们录了很多。影片定剪后,我们列了一个很长的清单,标出我们需要的声音,再去录制。其中最重要的是救护车行驶时的环绕环境音。所以我们在救护车前面有两个麦克风,指向窗外;然后在救护车后面的中间有一个立体声麦克风;还有两个麦克风指向后面。它是一种非常具体的隆隆声,是当我们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救护车里的所有设备听起来的那种体验式的声音。我们还把担架拿出来,放回去,解开每件设备的带子。你在影片中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来自奥乔亚一家的救护车,虽然它是事后录制,再与对话混在一起。

      剪辑的过程

      制作《午夜急救之家》的一个有趣的事情是,拍摄和剪辑是同时进行的。这和我想通过拍摄这部影片学习如何制作电影的想法也是契合的。我第一次拍摄,拍了很多个星期,甚至可能是几个月,然后我回到美国开始剪辑,剪出一个样片。开始投递给不同的机构,希望获得一些资金支持。之后回去进行第二次拍摄,再剪辑,然后第三次拍摄等等。这样做我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什么素材能用上,什么素材用不上,这样我能够在拍摄和剪辑之间进行切换。不过这种情况在纪录片中比较罕见。

      我有一个墨西哥剪辑Paloma在这个项目上工作了6个月,后面我自己接手了剪辑的工作,剪辑出了你们看到的这个版本。但是Paloma让我知道墨西哥人如何看我拍摄的素材的视角,她也教会了我如何剪辑。我还与剪辑大师Mary Lampson在《午夜急救之家》有些合作,她已经70多岁了,她剪辑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影片。我们会一起看几天剪辑后的素材,她可以给我带来另外一种视角,让我稍微走出自己熟悉的空间。我有时可能会因为在拍摄现场的感受而选择把某些镜头加入到影片中,但有时我在现场的体验和素材本身所呈现出来的可能不完全相符。有另外一个人的视角就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素材本身的特质,缩小我个人体验与观众观感之间的偏差

      受三幕式启发的叙事结构

      我在剪辑《午夜急救之家》时它的结构是比较依靠直觉认为事件是如何展开的。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好莱坞三幕式的结构,影片中的很多时刻都是满足这种经典结构的元素的,当然它没有好莱坞电影中所看到的同样的叙事动力。我会利用一些这种结构里的元素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哪个时刻该发生什么。

      比如,电影过半,这个时候电影的紧张感需要加码。在这个时候,前面塑造的那种英雄的角色不能再回头了,摆在他们面前的挑战越来越难。在《午夜急救之家》中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他们从拯救生命的英雄,转向需要挣扎着维持生计的一家人。影片的后半部分开始介绍这个家庭的基本情况,更多的是呈现他们岌岌可危的经济状况,把故事提升到不同的情感类别。

      基本上,一个三幕结构的核心是故事需要变得越来越有趣,越来越有挑战性。影片中一共呈现了六场事故,每个事故都比上一个都更加激烈,而事故所涉及的伦理困境也越来越复杂。我使用的方式是把一切逼到绝境,然后在第三幕发生了一些事情,让那些英雄角色可以某种程度上克服那些挑战。这是我会用到的一些基本的叙事工具,我的电影不是三幕式的影片,我只是用这些基本的结构元素来帮助我处理素材

      决定是否拍摄一部影片的考量因素

      在拍摄一部影片前,我会思考三个问题:

      • 这是我想花多年时间探索的主题吗?
      • 它有潜力成为一部电影吗?
      • 我的拍摄对象是谁?谁会有兴趣让我进入他们生活吗?

      如何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性

      当我在拍摄《午夜急救之家》时,我一年中有四个月在为奈飞工作,拍摄一部叫《最后机会大学》的纪录剧集中,我从摄像部门开始工作,最后升为导演。然后到墨西哥,在剩下的时间里继续制作《午夜急救之家》,所以我通过那四个月维持了生计。

      不仅是维持生计,它也让我们知道纪录片领域有高薪工作,尤其是流媒体平台。如果你能掌握某些技能,比如摄影、声音或剪辑,有很多制作公司在寻找新的人才。我刚好有机会在制作《午夜急救之家》时,得到其中的一个工作,并赚了足够的钱来支持自己的生活,这对我的制作过程至关重要的是。我制作的电影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钱,我需要保留我对影片版权的所有权,并且把控所有创意方面的决定。我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我自己做的。《午夜急救之家》是以大约两万美元完成的,对于一部长片来说花费是相当少的,这部分资金我们是通过各种组织来筹集的。后来我们在圣丹斯电影节把影片卖出去,让我们有新的收入来源。另外《午夜急救之家》被Apple TV改编成一个10集的虚构剧集,我是这个剧集的制片人,这也是另一个收入来源。我也会为不同的纪录片做摄影指导的工作。

      我觉得自己能够拍电影,并且能以此谋生非常幸运。所以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够拍电影,能够谋生。我也还在摸索这个模式,它在不断变化,我也不知道这能持续多久。疫情下流媒体平台采购电影版权的情况变化得非常快,而要实现独立电影的盈利却不依赖流媒体平台是极其困难的。 是一些决策人决定了哪些电影可以被看到,哪些没有机会被看到,我喜欢的电影类型也不总是和流媒体平台点击率高的电影一致。这个问题是比较棘手的,但是我不希望自己过分担心。到目前为止一切还不错,将来会怎样我们再看吧。

    • Jensen

      影片结束时,观众举手提问: “请问这个影片里有多少是纪实的,有多少是虚构的?”

      导演答:“It's a 100% documentary.”

      Midnight Family 非常不符合观众对纪录片的传统认知,更不似那些所谓伪纪录片形式的现实主义电影,没有大量的人物采访,没有手持相机令人眩晕的摇晃镜头,也没有大段长镜头和不停的zoom-in。影片大多使用固定相机,构图精巧,叙事流畅,高潮迭起,更像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小成本院线电影。导演在谈话的时候讲自己非常不喜欢纪录片和院线电影之间所谓的界限分明,他觉得最重要的是让观众能够跟着他的镜头去经历他所体验过的生活。不像是热衷于向观众昭告镜头存在的大多数纪录片和实验性电影,该电影中的大多数场景都感觉不到记录者的存在,但导演也无意刻意隐藏自己,几处哥哥冲着镜头做表情和说话,还有一次事故前导演在车外拍摄而一家人接到事故通知紧急开车前往现场时导演慌忙上车时镜头的晃动都被保留在影片中。

      连着两天看了HKIFF有关墨西哥的纪录片,感觉自己对这个国家的认知达到了自己人生的顶峰。Midnight Family 是一部非常好的也非常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展现社会议题的纪录片,以运营私人救护车的一家人的生活和工作为切入口,大部分的镜头都是在车内拍摄,但足以使观众得以窥探到墨西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除了最主要的通过揭露私营救护车这一业务来展现政府对公众医疗事业投入不足外,各种看似无意的细枝末节仍值得推敲。例如开头事故中的枪伤使人联想到墨西哥的枪支管控及治安问题,未成年兄弟间的争吵展露的教育问题的一角,从未出现在事故现场的政府救护车和拥堵的公立医院,被男友家暴后不敢告诉母亲的女孩,对婴儿缺乏关心的父亲,收受贿赂的警察,还有后来出现的大量无法支付医保的穷人(只有30%的救援能收到报酬),仅仅通过跟拍记录一家人的工作即可窥视到墨西哥底层社会的方方面面。

      影片中最值得争议的应该是私营救护车这一业务的合法性以及这家人在面对事故时的选择所引发的道德问题。导演在映后大致介绍了一下墨西哥城的情况和这家人的背景,墨西哥城作为拥有近千万人口的城市,只有45辆左右的公营救护车,而大量的事故下产生的救援需求使得私营救护车应运而生。这个系统一方面确实缓解了救护车不足的现状,但也存在很明显的问题。 监管漏洞导致的黑警从中骗取利益,各家救护车之间存在激烈竞争,以及私营救护车的救援质量是否合格等等。导演提到这种救护车普偏是来自低价买入的美国的过期救护车,还有墨西哥法定救援年龄是18岁而影片里的哥哥不过16、7而已。当观众问道这家人的医疗背景时,导演回答父亲曾在墨西哥红十字会做过10年,之后去了夜店(?)工作,接触到这个行业从此入行,但实际上全家人并没有什么专业的医疗训练。

      影片在最后抛出了最大的道德争议。一家人将从四楼坠下的女孩送到他们向病人声称有更好设备和医生的但其实是他们有合作抽成的私人医院时,女孩因救治不及时而在路上死亡,当他们向女孩的妈妈收取报酬时,女孩的妈妈低声抗议道,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的,明明有一家最近的医院,来这里的路太远了。在影片的前大半段里,影片展现的是这家人虽然是为了生计和利益,但对待病人温柔、耐心,穷人拒绝支付的时候也不过分纠缠,总体来看仍是救死扶伤的善人。而最后一个事故则急转直下,观众不禁开始质疑,对他们来说赚钱是不是确实比他人的生命更紧急更重要,他们对女孩的死亡到底有没有责任,而他们对于这样的死亡是不是也早已麻木了?可是,我们这些享有着政府提供的公立救援和福利、不需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真的没有立场责怪他们、没有资格用自己的所谓道德观绑架他们。导演也补充到,影片中也看到公立医院的就医情况十分拥挤,所以没有人知道他们做的到底是不是正确的选择。

      我在学校的导演座谈会上了解到这部电影,听完介绍当即就下单了HKIFF的票。刚听到影片背景的时候我觉得非常魔幻,我狭隘的认知里难以想象负责事故的救护车可以任由私人运营,而救护车之间还能为了争抢救援名额而在马路上飞速飙车。这样的事在这个世界上真实的存在着、进行着,让我觉得魔幻。由事故和伤亡来为穷人创造就业机会,不知道是经济的正常运行规律还是一个社会的可悲。

      总而言之,Midnight Family 是一部无论从可看性还是深刻性来讲都做的非常好的纪录片,希望有机会能看到他在院线上映,也希望有能力的观众能多多支持和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