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瓦尼之岛

乔瓦尼之岛

476

    8.0

    常见问题

    1、市村正亲,仲间由纪惠,柳原可奈子,中山裕介,横山幸汰,谷合純矢,北岛三郎,犬塚弘,八千草薰,仲代达矢 主演的电影《乔瓦尼之岛》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乔瓦尼之岛》来自于日本地区。

    2、《乔瓦尼之岛》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4年在日本上映,《乔瓦尼之岛》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3808分,《乔瓦尼之岛》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乔瓦尼之岛》值得观看吗?

    《乔瓦尼之岛》总评分3808。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动漫。

    4、《乔瓦尼之岛》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乔瓦尼之岛》是2014-02-22上映的动漫,由影星市村正亲,仲间由纪惠,柳原可奈子,中山裕介,横山幸汰,谷合純矢,北岛三郎,犬塚弘,八千草薰,仲代达矢主演。由导演西久保瑞穗携幕后团队制作。

    5、《乔瓦尼之岛》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动漫《乔瓦尼之岛》是著名演员市村正 代表作,《乔瓦尼之岛》2014年在日本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乔瓦尼之岛,乔瓦尼之岛剧情:1945年的夏天,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从地球上空褪去远在北方的色丹岛无法独占宁静,炮火轰炸过后不久,苏联人的战舰军队到来,令日本岛民们不知是吉是凶。濑能家的两兄弟——10岁的淳平(横山幸汰 配音)和7岁的宽太(谷合纯矢 配音)见证着时代的巨大变革。最初的残酷过去,苏联人的家属来到岛上,不经意间种下了和平友爱的种子。通过音乐,苏日两国儿童成为可以唱歌玩耍的朋友,濑能兄弟则依靠玩具蒸汽火车和住在她家隔壁的女孩塔尼娅变得亲密无间,但好不容易得到的友情却因某起事件而破碎。  在时代、民族、国家和政治的洪流中,孩子们的人生留下了最初却永远不会褪去的伤痕……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市村正亲
    • 仲间由纪惠
    • 柳原可奈子
    • 中山裕介
    • 横山幸汰
    • 谷合純矢
    • 北岛三郎
    • 犬塚弘
    • 八千草薰
    • 仲代达矢

    用户评论

    • Jensen

      一部讲自己国家被侵略的战争片,通篇里没有宏大的战斗冲锋,仅有的几个战斗场面也都是几束光几声枪,这里的敌人并非穷凶极恶,连个枪杀都看不到,若男主弟弟的死因归咎给敌人最能引起愤恨,但这里的剧情安排却是因为他们自己造成的,影片并没有强烈的控诉仇恨,而是将仇恨隐藏在背面,正面是被战争影响到的普通生活,自己国家的孩子们和敌人的孩子玩得很开心,却因为战时安排而分离,年少相遇,直到白发再回来,斯人却已逝,这样的悲伤也让人唏嘘,影片将重心放在一个普通家庭中的普通孩子视角中,没有多么紧张惨烈,有的只是家人逃难离去,邻居出海丧生离去,父亲被捕离去,心中喜爱的女孩分离,一同成长的亲弟弟离去,在这战争历史的洪流中,少年的心不断被分离,少年的梦也不断被牵扯,虽无撕心裂肺的呼喊和控诉,却在静默的悲伤中让人触动,配合呼啸飞向天空的银河铁道,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幻想之间,这只是一个成长在战争中的少年故事

    • Jensen

      一直觉得非常可惜,作为二战最大的战争受害国之一,我们荧幕上关于那场战争的儿童主角形象只剩下了足智多谋到不可思议的雨来和张嘎之类,仿佛我们那场战争只是我们先天既勇敢又聪颖的孩子们的训练场,只见他们穿梭于无形之间给敌人致命打击。
           当然,也有《五月八月》这样儿童视角反映南京浩劫的片子,太凄惨,太凛冽,让人看过不愿再看。
           可是,本是战争肇始者的日本却总能在荧幕上用江南水墨画一样的轻柔笔触把自己描绘成最大的受害者。除却政治因素不谈,不得不说技法实在高超,尤其是多年以前那部以儿童为主角的《萤火虫之墓》,博取无数国内观众的眼泪,还总能让人欲罢不能地翻出来温故。
           我特别不喜欢价值观极度暧昧的《萤火虫之墓》。
           它煽情得毫无克制,与其说是反战,不如说是反战败。让人看过之后痛批战争的残酷和非人道却会一时忘了战争究竟因何而起和谁是谁非。所以,在观看《乔瓦尼之岛》之前,我也是带着这样先入为主的偏见的。
           可是,我觉得它没有那么反感。
           它没有那么过分地渲染战败的屈辱与战败带来的人民不幸,更多透着一种时代的无奈。如果《萤火虫之墓》是一个披着儿童外衣的战争片的话,《乔瓦尼之岛》到底还是一个讲儿童的故事。当苏日两国小朋友分别唱起敌对国经典民歌的时候,当苏联集中营的看守营救迷途于大雪中的主人公的时候,不得不说,那画面太美,已经不现实地不敢看。
           选取北方四岛作为背景是很讲究的,远离风暴中心,没有南线战场夹杂着神风特攻队和大轰炸,没有满洲有战争遗孤绕不去的坎,可以拥有用相对冷静的眼光,含蓄地和现实问题联系在一块儿。可以没有极力控诉,只表达友好的期许。纵观整个片子,除了最后“回家”的部分略显煽情过头,基本很好地控制了情绪和节奏,结局也比较温暖得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价值观。
           于是,回到我们自己的电影来说。战争中我们真正的儿童在哪儿呢?他们并不是都跟三毛一样去从军了呀。

      附:
      关于北方四岛和桦太:
      由国后岛、择捉岛、齿舞群岛及色丹岛组成,又称南千岛群岛。早年日俄两国对于包含南千岛群岛在内的整个千岛群岛均有开发,1855年,日俄签订《日俄和亲条约》瓜分了千岛群岛,北方四岛归日本所有。
      而日本对于清朝割让于沙俄的库页岛(日本称桦太岛)也一直有领土要求,1867年,《日俄桦太岛假规则》承认两国居民混居,不再另订两国国界。但是最终因为路途遥远日本放弃开发,退出库页岛,并以此换取整个千岛群岛(1875年《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
      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北纬50度以南库页岛割让于日本。
      1945年,二战末期,苏联出兵南库页岛,并在日本投降后的8月28日至9月5日军事行动占领南千岛群岛(即本片开头)。1951年《旧金山和约》中约定日本放弃千岛群岛和库页岛,但是并没有规定千岛群岛的范围是否包括南千岛群岛,使得北方四岛主权拥有争议。

    • Jensen



      如题。当然艺术有艺术的真实性,并非现实主义的艺术才是好的。但是作品既然指向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那么就存在作品和历史的平行阅读和比较问题。

      我对那段历史并不了解。根据我的有限的比较文学的知识(萨义德,东方主义,blahblah),人容易产生一种刻板印象(stereotype),想象异族的时候尤其如此。比如对东方的女性化。西方人怀有了这种刻板印象,一般只有白人男性爱上羞涩、温柔、被动的东方女性,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冒险(比如战胜了前现代的家族制对这场爱情的干涉和阻拦),和最终的抱得女人归。

      “好男人”娶“差女人”是比较能接受的,而“好女人”嫁“差男人”是比较不能接受的。举例来说,女农村人嫁给城里男人的几率比较大,男农村人娶了城里女人的几率比较小。

      中国最早的移民新西兰的人,是去那里的矿工,那时的中国人还拖着猪尾巴。因为矿工的工作只有男性才能担任,所以不需要女性。于是新西兰政府只允许中国男性去新西兰。这些年轻的男性在新西兰没有中国女人,而白人女性和中国男性的结合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如果去的是中国女人,等到中国的地位提高到一定程度,应该会有白人男人来向她们求婚,但是中国男人就不大可能了,除非中国的地位超过新西兰或达到平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男性娶了很多毛利女性(毛利人是新西兰原住民),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新西兰有很多中国毛利人(Chinese Maoris)。奥克兰大学的叶宋曼英(Manying Ip)教授对他们有一些研究。

      何况那是在二战结束,日本处于一种受屈辱的状态,苏联本来就怀着最终要把对方赶走的动机,两群人生活在一个岛上只能矛盾激化而已。如果两部分人有更深的接触(比如说一样的语言),那么就有可能消除误会和加深理解,否则,缺乏交流地生活在一起反而会加深仇恨。所以两个族群在一起,误解是消除还是变得更深是不一定的,双方交流的程度是对此的一个影响因素。

    • Jensen

      如果放下意识形态和历史态度的话,《乔瓦尼之岛》是一部尚属中肯的战后反思动画电影。虽然不可能达到《萤火虫之墓》的高度,但在选材和设计上仍有亮点。
      可惜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乔瓦尼之岛》是日本音乐事业者协会创立50周年的纪念作品。为什么一个音乐人协会的纪念作品要选择北方四岛来做话题,在这个时间点上,不能不认为是有些暧昧的。
      本片的故事是很常见的以小见大:战败后俄国进驻北方四岛之一的色丹岛,地方住民和外国士兵及家属之间的冲突与异见在前半部分占据了主要的成分。后半部分是流离失所+便当大派送,到兄弟生死离别为结。尾声则是老年的主人公在夫人的陪伴下回到岛上,寻找遗失的记忆。
      可以说,全片的戏剧结构相当简单,也尽量避免了过于制作者主观性的表达,聚焦于具体事例,而不是概括性的总结。角色设计鲜明突出,同时和时代背景的契合度相当之高。
      但作为二战的发起者和战败者,日本社会至今仍然仅仅停留在一个战后受害者的角度去进行反思,不得不说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片中的女性们为了避免被俄兵强暴而将脸抹黑;有觉悟的男性们为了帮助士兵和居民渡过难关,而在严密的监视下暗度陈仓,最后落入了改造营;甚至主人公还做起了帮忙通讯的小英雄……
      等等,不觉得这很眼熟吗?
      再加个地道的话,不就是二战,尤其是侵华战争中,更典型的抗日,啊不,抗俄小故事嘛。
      当年的侵略方,如今成了被侵略方。攻守转换之后,却仍然仅仅聚焦于单方面对己方苦难的哭诉,显得格外讽刺。
      无因的果,对于这个民族来说,似乎是一件会发生,却不能理解的事情。

      虽然是反思战争,却有意无意地模糊战争背景和侵占的起因,甫一开篇便已经定下了不甘的弱者的基调,意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凸显人性的坚强和生命的可贵。但遗憾的是,这还远远不够。
      不得不承认的是,顶尖的日本动漫人们的思想之深刻,是世界为之瞩目的。不仅仅是体现在各类题材和主题的把握上,也体现在作者本人思考的深度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动漫界的诸多作品,正是当今世界影坛一众经典作品的丰富沃土。其在产量和质量上的惊人高度,的确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但惟独有二战史,这个跨不过去雷区。
      而近年来称得上完满的作品,除了宫崎骏的“收山”之作《起风了》,几乎无人敢认第二。既畏惧国内固守势力,又缺乏建立在一定认识高度上,对作品思想表达方向的把控力。
      所以本片的平庸,便像是对自身历史的讽刺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贯穿始终的《银河铁道之夜》。
      《银河铁道之夜》是日本国民作家宫泽贤治的代表作品。宫泽先生英年早逝,于世间仅仅活了37个年头,不为人所承认,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食粮。先生的人生简直是最典型的平凡传奇,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始终坚定地实践着他的信念:“世界がぜんたい幸福にならないうちは个人の幸福はありえない”(没有全人类的幸福,就不可能有个人的幸福)。
      拥有这种胸怀的伟大作家,在作品中寄托的是超越国别的精神和理想。而《乔瓦尼之岛》中对《银河铁道之夜》的仰望,也甚至已经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

      仅以银河铁道的出现为例。原作中的银河铁道,是通往天国的列车,在绚丽和忧伤之中体味人生,是一种对人生观高度概括的具象化表现。而本片中,起到了寄托小主人公精神世界的作用,在其成长过程中反复出现,反映着现实的况味。
      可也是为什么我对《乔瓦尼之岛》失望的原因。
      起点是如此的高,表现却并没有超脱出民族主义的情绪。
      战争的荒谬性是有了,可故事却变得狭隘起来。的确,片中有日本小孩和苏联小孩从斗歌到一起唱红蜻蜓和喀秋莎,有红军劳改营士兵救日本人。在力图表现对和平追求的同时,却无法摆脱这个故事本身是一个由侵略引燃的历史现实。而监督和制作者们对这一主旨上的控制显得力不从心和煽情过度,在关键段落显得俗套和生硬,从而使得作品本身呈现出一种奇怪且拧巴的错乱感。
      往糟里说,就像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又犯了一样。
      但不管怎么说,在当下的时间节点上,《乔瓦尼之岛》还算是一部有一定抱负的动画作品。
      而它最大的缺点,就是想成为自己成为不了的那种伟大作品。
      愿和平永驻。
      http://i.mtime.com/cydenylau/blog/7827371/

    • Jensen

      《乔瓦尼之岛》是今年日本冲击奥斯卡最佳动画片的作品,选取了一个我国人民极为敏感的主题:表现二战给日本平民带来的创伤。不过,即便对日本仇恨之极并想“杀光日本人”的观众,也很难对片中这群日本人生出仇恨。色丹岛岛民一辈子居住在四面环海的偏远北方,连日本本土的模样都未见过,没有经历过战争,甚至不知战争为何物,却在整个国家战败后身不由己沦为需要偿付代价的同族。影片将他们表现为一群置身事外者,生活中只有海水、沙滩、渔船、炊烟、原野、溪流,他们对外界的认知颇为可笑,比如美国人来了要强抢民女,苏联人都是徒手杀熊的毛子。在广播里听到天皇的战败宣言,文绉绉的用词,加上信号断断续续,使他们交头接耳表示不明白。他们中的大部分与文明世界脱节,孩子们心目中的圣物——代表着当时文明运送工具的火车,无法抵达这个被遗忘的岛屿。

      身在童年的纯平和宽太,又和成年人隔了一层,越发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对国恨家仇不加理睬,也毫无概念。孩子的世界宛如天堂,生活中满是取之不尽的明媚阳光、和煦海风、原野间的扑蝶和悬崖边的掏蛋,如世外桃源无忧无虑。混江湖的叔叔见了他们,也露出“鲁邦三世”一样童心泛滥的一面,轻描淡写地讲着那些生死关头的冒险,将刀口舔血淡化成有惊无险的睡前故事,毕竟谁忍心打破纯真的童梦呢。同样是长幼孩子为伴,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心怀着超现实的灵奇幻想(银河铁道),一切比起吉卜力的《龙猫》都毫不逊色。成人之间的对话往往简短而含蓄,有时候显得几分耍酷,这是高度写实的效果,因为故事全从孩子视角出发,对成年世界的了解必然有一份夸张和费解,处理手法上很像斯皮尔伯格的《ET外星人》。

      苏联人来了,把岛上的军人发配去西伯利亚,又占用了民房和学校。军人闯入课堂那一场,气氛剑拔弩张。但最初的紧张之后,矛盾并没有激化。起初,表现日本孩子对不速之客的排斥,用了一组非常俏皮的画面:听到隔壁响起的苏联民歌,他们立刻同仇敌忾地用本民族的歌声把对方压下去。这两首曲子都非常悠转动听,日本的《红蜻蜓》更合我胃口些,歌声配的画面是蜻蜓在山间飞舞,萋萋芳草反射出金色的阳光,一派少年男女纯真无邪奔跑在山林草地间的小清新,唤起让人眼眶湿润的记忆;苏联的《喀秋莎》也非常悦耳,不过受到小时候看过的译制片影响,这样的旋律总会联想到革命题材故事,其中有伟大的爱国情操、悲壮的舍身成仁以及隐忍而无果的爱情。

      用音乐来表现不同文化的碰撞,徐克的《黄飞鸿》一开头就用过,不过《乔瓦尼之岛》实现了《黄飞鸿》未能完成的浪漫融合。通过歌声的不断交错,镜头拉远,声音也变得模糊悠远,两首歌似乎合成了同一首旋律。转眼是一年后,日本学生已对《喀秋莎》朗朗上口,俄国学生也将《红蜻蜓》唱得似模似样,歌声隔着教室回响。接着,纯平与苏联军官之女塔尼娅谱出青涩微妙的情缘,苏联人给岛上输送来现代文明成果,一切都流露出两种文化和平共处的可能。此时的色丹岛仍是天堂,美妙的音乐不断推动着情绪,教师里的歌谣,塔尼娅弹出的琴声,还是餐后舞蹈的节拍声,伴着少年男女结伴在果林中奔跑,沐浴在花瓣的海洋中,那一幕幕像春日的清泉一样流淌进心里,有着能让冰雪融化的暖意。

      和平是脆弱的,因此并不长久。父亲和叔叔各自动机良善的行为,导致所有岛民遣返本土。至此,基调大幅改变,前半段是阳光明媚,诗情画意,伴随着狂暴海浪中沉浮的轮船,过渡到天空灰暗,万物萧索,阴沉压抑,视线中高不可攀的山峰,萧条的树林,肆虐的风雪,疾病和死亡唾手可及。影片既摆现赚人眼泪的苦难,也展示与苦难抗衡的坚韧品质。儿童文学巨匠宫泽贤治所著的《银河铁道之夜》,承载着父亲对亡妻的思念,也化作孩子们对火车无尽向往的源泉,萌发跨国情缘的信物(不得不赞那一段火车在屋间行驶,光影摇曳,如梦如幻,有着叫人眼泪夺眶而出的奇绝之浪漫)。在前半段,火车是无伤大雅的白日梦幻,当孩子们不得不直面血淋淋的现实后,火车又赋予他们勇气和意志,成为对抗命运重压宁折不弯的精神支柱,幻想中驰骋天际的火车,用诗意的光芒,遮盖了现实中伤痛和离别的阴霾。唯有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抚慰与亲人天各一方徒然相望的凄楚,才能治愈骤然与至亲阴阳两隔之伤。

      半个世纪后的回归没太多悬念,既然片名乔瓦尼之岛,我们就知道他们终将回归故土,重逢故人,交递信物,都是战争和反战电影的范式。然而时过境迁,同一副画像,同一本著作,穿越半个世纪的时光,蒙上了不一样的意义,老人们携手起舞的景象,幻化作半个世纪前的餐后消遣,就像两段童稚的歌声合二为一。时间给了他们答案,世界上存在这样超越国界、民族、政治和文化的所有人共同认可的宝贵价值,正像片头所引用的《银河铁道之夜》乔瓦尼和康帕内拉的对话,这是从坚强的生存品质中迸射出的诗意之爱与美好,在最黑暗无助的日子里,拯救了多少心怀信念的灵魂。(文/方聿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