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详 主演的电影《少年邦》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少年邦》来自于美国地区。
2、《少年邦》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20年在美国上映,《少年邦》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532分,《少年邦》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少年邦》值得观看吗?
《少年邦》总评分532。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4、《少年邦》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少年邦》是2020-01-24(圣丹斯电影节),2020-08-14(美国)上映的纪录片,由影星内详主演。由导演阿曼达·麦克拜恩,杰西·莫斯携幕后团队制作。
5、《少年邦》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纪录片电影《少年邦》是著名演员内详 代表作,《少年邦》免费完整版2020年在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少年邦电影,少年邦剧情:故事讲述来自得克萨斯州的1000个17岁男孩参加了从零开始的代议制政府的故事
这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电影。1200名17岁的男孩参加政党模拟活动。分成600人一组的民族党和联邦党。男孩们自己要制作党的纲领,选举政党主席,并争取选举上1200人的州长。民族党和联邦党各选拔一名男孩作为州长候选人,然后二人相互演讲自己的政党政策,争取更多的人把选票投给自己,这非常像现在的特朗普和拜登。
n
实际上这是美国退伍军人协会自1935年以来每年举办的一次少年政党选举观察类项目。参与其中的每个男孩都要为了政党主席,州长投上自己的一票。你可以看到这些男孩之间如何拉拢,如何揣测人心,也可以看到尔虞我诈。就像开头的介绍,政党可能会被狡诈、有野心、不地道之人所利用,成为他们统治人民的工具。也提到了《1984》这本书,这是一本描述极权政府的书,里面的老大哥处处不在,监视着人们的方方面面。
最后的结局,令人惋惜,或许这就是政治。在美国两党之间即将进行最后的大选的时候,观看此片,可以更好的理解美国现在的选举乱象。
n
从1935年起,美国退伍军人会开始赞助一个项目,让青少年学习什么是民主以及公民对话。方法就是通过一个为期一周的实验性自治。项目按照男孩和女孩区分开来。
纪录片《少年邦》讲述了在2018年,得克萨斯州的1000个17岁男孩参加从零开始的代议制政府——少年邦(Boys State)的故事。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政治想法和主张,但无一例外都可以算是政治迷。
他们会被随机分配到以下两个党派:联邦党和民族党。
两党会选举出自己的领导人,建立自己的政纲,然后推举候选人参加竞选,最高职位是州长。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政治信仰构建党内政纲,不必遵循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思想。
少年邦一共有24个城市,隶属于不同的县。男孩们可以竞选的政治官职和选举官职和现实中非常接近。
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活动,找到支持者。最终每个党派会派出候选人参选州长,而这样的政治活动离不开团队的作用。所以每个党派都需要团结一致。
至于立法大会上的提案,就各种五花八门了。
比如把开普锐斯的人赶出德州,或者改掉字母“W”的发音,建立外星人防御基地,禁止工装短裤,禁止披萨上放菠萝……前一年少年邦甚至通过了德州独立。
当然核心问题,诸如枪支、移民、堕胎等等也都在讨论之内。但这是一个大部分人相对保守的州,这群少年的整体政治倾向也是保守的。所以想获得竞选胜利,想成为“主角”,他们很懂得如何去模糊自己真正的观点。
纪录片的主角是几个以重要职位为目标——州政党主席和州长——的少年。n
作为旁观者,你不由得被这群少年简单真诚的政治热情,细致入微的政治敏感度,复杂全面的政治思想所折服。
他们深谙政治套路,善用人心,与时俱进的使用社交网络上的内容宣传和攻击对手。
如果你对政治感兴趣,那《少年邦》这部纪录片中少年们略显稚嫩,但已然颇有深度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手段一定会让你兴趣盎然。
如果你对政治兴趣一般,其实几位少年在整个过程中的成长和反思一样非常吸引人。为了获胜作出观点上的妥协让步;与政客无异的相互攀扯和制造舆论效应;在整个成败起伏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不凡气度与思想深度;与少年心性相违的政治博弈;团结一致的获得胜利,四分五裂的一败涂地……这其中颇有人性意味的个体与群体,都值得一番细细品味。
纪录片的最后还交代了少年邦结束后几位少年的现状。毫无疑问他们都在自己想要前行的领域闪闪发光。
-END-
原创:艺小萌
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新颖的题材 通过剧情推动让观众直观了解了一场美国的政治选举过程。看完不禁感叹!
影片很好的讽刺和区别了哪个是优秀的政治家。从开始到最后都偏向于史蒂文的主视角让我一度以为这是带有主角光环的黑马 再到最后给你一个狠狠地"耳光"!瞬间让人觉得这才是冷冰冰的现实世界 让你知道政治靠的不是一腔热血!但片尾又把你暖到心里的那种感觉 不得不说导演对观众情绪拿捏得非常准确!
题外话 曾几何时 我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心智 成熟度 对社会 对ZG体制的了解程度远远差了十万八千里 并不是说多党制有多好 但说真的我除了知道ZX是选举出来的(然而怎么选的 凭什么选的也不知道)其他当时全是空白的 更别说其中复杂的"政治"了。虽然每个国家国情不同 但我G的教育业在一线城市逐渐已经被资本所驱动。我真心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接受的教育不再是应试 能多一点幻想 虽然这可能只是我的幻想吧!
真人秀么?公民权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在政治家的履历中,利益、品德、能力三方面考察他们的能力!真人秀没法“听其言,观其行”,真把这当过家家了?!利益:您能为个体、共同体(家庭、阶级、族群、国家)做什么?物质上我能得到什么,您能保卫我什么样价值观。品德:你是精英我是庸众。你是职业骗人的,我是职业纳税的。我得研究你一下是不是两面派。能力:你的政治承诺变现能力。政治职业得在聚光灯从基层干起,审视他们这三点才有意义。买个股票还得看业绩看年报呢!至于你男是女是人还是AI,这不重要。我要看你深耕基层这些年,为选民做了多少实事。我要看你的财产报表有没有公权私用。我要看你是不是一个极端主义者,会不会一冲动把核按钮按了。政治职业无非是能做事、会做人。做人要做老实人,做事要从事实上成功。影片完全展示一群17岁的精英怎么展示自己克里斯马克(魅力型领袖),还用了些阴谋的手段。有意思么?小希子上台不是因为他能“穷白活”,不是因为他特别能搞民族对立,不是因为他组织什么冲锋队,也不是说他后面有个大公司给他钱,而是因为他解决了选民的面包和荣耀。
影片的最后多可笑,老墨“死胖子”给我俩讲故事,“我爸是老墨,我实现了美国梦。”你说这一套和你的职业有关么?你爸为什么“走线”到了美国?忽悠要是有用的,墨西哥不至于没有能说会道的人才。没有为选民干过几件实事,你选什么举?就凭你这场嘴。
雨果说:诚实是最好的政策。林肯说:你不可能欺骗所有人一辈子。作品重点培养年轻人,怎么成为政治流氓、政治掮客和政党文化中攫取选票。影片是非常可笑:就是放大了阴谋手段的有效性。
“政者,正也。”再强调一下,能力,人品,利益趋同性,而考察手段就是政客的实践过程。阴谋手段、资本宣传、政党共同体、心理学原理、社会学手段。有用,一时的,有限。
批判美国体系的片子,今年已看了两部,一部是John Stewart的《Irresistible》,一部是这部,《boy state》。看之前抱了很大的期待,但都令人失望。
少年邦,是一场政治实验,1100名少年模拟美国民主政治程序构筑一个未来之国。导演把焦点放在四个天选之子身上,讲述了竞选州长的故事。州长是“少年邦”里最高的职务。
年轻人总被成年人寄予厚望。新生力量,还没被社会所陶染,身上似乎有无限可能性,父辈难以完成的任务,也许年轻人能贡献新的解决办法?看过《Boy State》的人,对未来也许要重新迷茫起来,感到对少年人的期待不过是一种迷信。
先出场的是Ben,身患残疾,但意欲满满,渴望成功,相信个人奋斗能破除一切困难。之后Steven出场,移民后裔,自我定位为进步派人士。夏令营开营前的一些镜头,已经充分展示了他们性格的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子选手自然生长成对垒的双方,甚至不自觉地成为美国的隐喻,关于理想,关于现实。
Steven显然代表了美国的理想。一个愿意倾听,不怕艰难,在分裂中努力谋求共识的领袖,是当前美国急需的,即便是他的对手Ben,和一大部分保守派的人也认为两党斗争损害了美国政治的健康。而Ben更像是当下的投影,把竞选看作一场战争,善用抹黑、造谣、不择手段的小伎俩。最终,Steven带领的民族党落败,Ben作为党主席,带领自己的联邦党赢下竞选,。
分裂,虽然不高尚,但更有效,这是这个胜利者的总结。年轻人亦步亦趋,把成年人的把戏学了个遍。
但看完之后,仔细想想,这个片子总是怪怪的。我们能得出这样一些结论吗,从这个片子里?美国烂透了?小孩都开始玩把戏,而且小动作确实能胜利……
我当然觉得美国体系不完美,有它的问题。也认为两党斗争在让民主政治劣化。但作者在这个主题的展现上却不能让人信服的。一篇文章、一个纪录片,结论正确是不够的,论证也应当缜密,甚至可以说,结论是什么并不重要,但论证必须让人服气。
导演似乎在精心营造“客观”感,摄制团队在片子中隐身了,让人看不到他们扮演的角色。几次采访,都是人物在“自发表达”,好像没人提问,没人引导。
角色的选择,让人一头雾水。“天选四子”好像是导演在夏令营开始前便选定的,这几个人有夏令营开始前的镜头,而且除此四子之外的人,几乎没有在镜头前表达过什么。Eddy最终拿下州长一职,但只不过和那些吵闹的儿儿戏议会一样,沦为了模糊的背景板。看样子,他没有被选中。
主要人物中出场最晚的是Rene,他当时在竞选政党主席。这也意味着这种事前筛选,在boy state草创之初,便已经完成了。故事线的主体,不是回顾性的,通过后期剪辑来呈现,而是先锚定了一种观点,在事实还没发生之前,便选择了更可能捍卫这个观点的“角色”。
导演是怎样选人的?如何慧眼识珠?这些细节都不得而知了,和隐身的采访者一样,完全隐藏了起来。
即便没有事前筛选,四个角色的呈现,也是非常不全面的,缺少了相当多的信息。Eddy带领保守党(联邦党)取得胜利,真的是因为Ben的小伎俩吗?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而且,这个活动,只有关于竞选的内容,而不涉及后期执政的问题,所以,竞选过程没有较多看重政策辩论,使得领袖的个人魅力成为焦点,这是不是也放大了“伎俩”的作用?而现实中,“伎俩”会不会不那么有用,人们是不是会更加坚定地追随政策和信息茧房构筑的信念,而不是几个“黑点”?Trump,还用人黑吗,不也一大堆支持者?
这些问题,在这个片子里都找不到有力的答案。
导演无论是镜头下,还是采访中,都毫不掩饰对Steven这样的共识派的喜爱。但一个呼吁共识的片子,呈现出来的,却好像刻意忽视了那些保守派,这不显得诡异吗?保守派的信念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怎样形成他们的信念的?
看纪录片,总是期待能看到某些新鲜的,探索性的东西。但这个片子,无疑让人失望,它更像是应景的八股文,只是完成了一个循环论证,没有展现多少鲜活的东西。
-------
最后是一点题外话,关于走出泥淖的路径。今年,看到一些不好的势头,天下滔滔,问题长久不能得到解决的话,很多人会丧失耐心,变得狂躁。
今年,除了这个片子,还看了John Stewart的片子,我觉得不好,因为,他提了一大堆问题,但最终的解决办法,竟然是放弃选举。这也许是坏兆头,像是人们对罗马共和制不再满意,时代在呼唤凯撒登场。有风在人民耳边低语,你看吧,大众这样愚蠢,不如让更少数的精英重新掌权。
但也不要忘记,人类大部分的历史,都是少数人把持的,他们之间的缠斗和诡计甚至还更多。少数人更容易比多数人道德沦丧,复杂的政治博弈消耗不少政治资源。只不过,少数人是关门密谈,当代的普通人难以了解到,所以以为他们只有光鲜的形象。要等到,旧朝覆亡,大家一看资料,才发现,原来你们这样黑啊。
困难面前,要如何做,要怎么做,应该想清楚。勿要“whatever”,一派无所谓的态度,把责任转交给少数人。“你看你做不好吧,让我替你办吧”,这是魔鬼之语。让别人来似乎比自己来更轻松,也更没有道德的负担,但代价也是隐含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类都应该主动担起责任来。Steve身上,倒有我欣赏的东西,不要怕做难做不好做的事情,要主动寻索一条真正有前途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