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igur,Rós 主演的电影《听风的歌》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听风的歌》来自于冰岛地区。
2、《听风的歌》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07年在冰岛上映,《听风的歌》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954分,《听风的歌》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听风的歌》值得观看吗?
《听风的歌》总评分954。月点击量4次,是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4、《听风的歌》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听风的歌》是2007-10-05上映的纪录片,由影星Sigur,Rós主演。由导演迪恩·德布洛斯携幕后团队制作。
5、《听风的歌》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纪录片电影《听风的歌》是著名演员Sig 代表作,《听风的歌》免费完整版2007年在冰岛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听风的歌电影,听风的歌剧情:音乐纪录片《听风的歌》用诗意的镜头和绝美的音乐,记录了冰岛著名后摇乐队Sigur Rós在家乡冰岛小镇上举办的一系列免费演出一首连着一首的灵魂乐音,飘荡在不论是教堂、废弃工厂、小镇的表演厅还是在空旷无人的荒野寂境。钢琴,木吉他,木贝司,敲击板,提琴,小号,甚至是石块之间的撞击声,这些原始的音色都在Sigur Rós创作下,编织出最接近自然与家乡气息的感觉,打动着上至老人下至孩童的人们或驱车或徒步地纷纷赶往演出场地,将自身放逐在冰岛的边疆。
忘了第一次知道sigur ros是什么时候,只是一张图片,图片里的舞台被灯光笼罩成惨绿色,里面的平头男人有着北欧男人所特有的硬朗和俊美,他闭紧着双眼,看上去十分投入。他右手手里是一根只有拉大小提琴才会用到的琴弓,左手紧按电吉他和弦,身体平衡而舒展,颇有大将之风,当时就觉得这是多么奇怪的一个搭配啊,难以想象琴弓在六弦琴上游走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效应,貌似之前只在JONNY那儿见过类似的行为,这可是个跟神一个级别的人。
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个男人是gay并且瞎了一支眼,并不知道这个男人拥有可以堪比世界上一切乐器的怪异腔调,那时候我也不知道这个乐队来自冰岛,更不知道这世界上有只乐队叫sigur ros,是一只post rock乐队,由4位成员组成,他们用自创的冰岛方言hopelandic演唱,乐队的名字来自一个美丽的女孩儿。
post rock绝对是宇宙中最深邃的一种音乐,它大到可以涵盖一切生灵,小到可以震颤每一个寒毛,我始终也不会且不敢去写它。而sigur ros身上所特有的如冰田般纯净脱俗的气质更使他们成为post rock大军中很特别的一支。
HEIMA,也就是回家的意思。也许用在电影里,这个片名的意思就是sigur ros的巡演结束了,然后他们回家了,并且在冰岛举办了一系列的免费演出,回馈家乡父老。而我想说的是这里的“回家”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它泛指着音乐向着本源的一种纯朴的回归。巡演的过称注定是喧嚣的,而sigur ros却是一支喜欢随时沉淀自己的乐队,巡演的过程也就成了他们自我感受的过程,一切举动都来源于思考,来自对真理深刻的认知,你觉得音乐出自哪里?就让sigur ros来告诉你。
音乐来自山川湖海,来自寂静的荒野,来自废弃的工厂,来自陈旧的剧院,来自任何一个平凡的巷子,来自任何一个普通的民宅……
音乐可以来自任何地方,也跟sigur ros成长中的每一个地方有关,而sigur ros的任务就是把它还回去,这个过程有点像演出,却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演出,在老剧场的幕布后,他们仿佛就在通过幕布上虚幻的投影告诉大家,我们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弹奏出来的音符,它本是属于你们的,是这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给了我们创造这些音乐的可能,这并非偶然,我们只是被安排在这个时间为你们演奏的使者,你们都是最伟大的听众,更是最伟大的创造者。所以我们看到,不但那些平时就热爱音乐的人来了,那些平时不会去看演出的人也来了,妇女、小孩、老人、残疾人在自己生活的地方,用心感受着音乐最原始的样子,享受着舞台上那仿佛来自自然天籁的馈赠,而他们朴实的眼神和单纯的笑容,就是对演奏者的最好回报。
而有一天,艺术家死了,他所创造的这些音符就如同骨灰被放逐在空气里,成为营养,静候着下一代、下下一代人的汲取,这跟万物终归是一个道理。
说实话,我一直不太喜欢冰岛那边的音乐,无论是sigur ros、bang gang、Lhooq还是bjoke,他们的音乐里都带着冰岛国南极冰川所特有的冰冷和高傲给人距离感,而bjoke的傻逼言论更是让我们失去了看OASIS的机会,我那个恨啊,这件事直接导致我对这个国家都没有了好感。但这部电影里融合了自然、市井、人群和乐队现场的画面场景还是给了我一个足够大的震撼,这是我所看过最不一样的一部纪录片,充满了北欧国家纯净浪漫的气息,可以在炙热的夏天为你解暑,也可以在狂风天成为你的暖流,但我承认我看这部电影时不够认真,因为我最近实在太浮躁。
我想我会挑个合适的时机再看一遍的。
原文:http://new4new4.blogbus.com/logs/48814103.html
《听风的歌》是一部音乐纪录片,影片记录了Sigur Rós(胜利的玫瑰)乐队在结束全国巡演后,回到家乡冰岛并举办了一系列的免费演出,回报家乡父老。n 整个影片围绕着小城与小镇,在草原上、荒野中举行了一次有一次的音乐会。听音乐的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三四岁的小孩,他们带着笑容,生活得平静而又舒畅。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给影片''Heima(回家)''赋予了更深的一层含义,它泛指音乐向着本源的一种纯朴的回归。n 演出中他们为家乡创作了不少歌曲,有的表现家乡的自然风光,有的让家乡的人们增进交往,有的让废弃的传统厂房恢复生气,有的为了保护自然风光……乐队巡演的过程成了他们不断自我感受的过程,一切举动都来源于思考,来自对真理深刻的认知。作为一种创作,发现并满足人们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在影片里Sigur Rós乐队的音乐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
我说过我只想活到50岁为止,但现在我改变主意了。
也许这代表我还要再为祸世间几个春秋。我想活在冰岛,看撒开的沙砾,看被雪弄得支离破碎的荒地,看孩子在蓝天白云上挥着红色的风筝,看男人出海捕鱼女人推着婴儿车沐浴着阳光,看房屋上干净的色彩逐渐逐渐变斑驳。
这是昨天看完《Heima》突然萌生的感想。你可以把这部片子当作风光片、纪录片,甚至Sigur-ros的巡回演唱会记录来看。
他们在哪都可以随意地开始他们的音乐会。“I've never seen an artist gave concerts so easy.”在门前的空地,在环山的草原,在临时搭起的简陋舞台,他们开始演奏,然后大家坐在空地上,连同着一家老小都去听。他们就是这样巡了一整个冰岛。
因此这部片子才叫做“Heima”,“Heima means 'at home'”。
Sigur-ros的主唱不好看。穿着老土,唱起歌来五官纠结,还是个盲人是个gay。但他一旦哼出那些我听不懂的语句,合上那些比天还远的和声我就开始被感动。世界在你面前展开,是的,还在流泪。
印象很深的几个画面就是他们在弹奏时,一个孩子在他们身边走来走去,天真无邪。还有漫天的红色风筝。以及他们在演出时拉上幕布,光影交错,蓝色绿色灰色,最后归于黑白。幕布拉下,留下一个空空如也的舞台。
然后大家都站起来欢呼,鼓掌,震耳欲聋。
这是Sigur-ros,我最爱的Sigur-ros。Post-rock能有多感人?缺了人声的主导能有多感人?看了这部片子你就会明白。
激浪派的鼻祖之一john cage最有名的作品莫过于他震惊四座的4'33'',我只看过通篇休止符和寥寥可数几个音符的乐谱。按王瑞芸的说法,他穿戴整齐地坐在露天的音乐厅,掀开钢琴盖,手指放于琴键之上,听众在急切地等待他的新作,4分33秒之后,他起立、鞠躬、谢幕。全场哗然,这之间,那些台下的人是否倾听这空白处的风声和鸟鸣?好吧,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忽视自然的声音,而将期盼与注意力集中在生活的动机中,相反,失去的总比得到的多。
如今再从学理的角度去分析激浪派或者无调式音乐观念层面的指导意义似乎已经挺过时,因为最不能说的“禅”都已经被人们条分缕析遍了,那就不“馋”人了,所以在自己过瘾地独享了两遍这部电影之后,本来我准备一个人缄默地将这份感动装在耳膜与视网膜的残留中趁着夜间飞行带回家慢慢回味。后来想想,在回家前机缘巧合地翻出这部叫《heima》(《在家》)的电影总有种冥冥中的默契,还是要为赞叹和感动而写,安心。
冰岛这个国家在刚刚过去的08年曝光率可谓颇高,一个原因是年中bjork阿姨在上海演唱会返场的时候大喊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时我一个在场的朋友以为这位阿姨是在台上振臂疾呼“丁字裤”(T-back),觉得冰岛人真逗,差点儿也跟着一块儿喊起来,这后来成为我们一伙人的笑料。另一个原因就是“国家破产”,无法想象的一个概念,以至于前段时间豆瓣还发起了一个40亿集资买下冰岛的意淫活动,多么可爱,豆瓣上的很多姑娘小伙儿有冰岛情节,先抛开所谓文艺青年的论调,如果选择一个最接近乌托邦气质的国家,我也会选冰岛。
这种向往可能来自经验上的巨大差异,地大物博对比小国寡民,上帝似乎偏爱冰岛,地热与冰川,处在两极间的这个国家被交融的氤氲水汽包围,灵动地飘起来。首先这部片子的风景美得实在无以言表,以至于我不得不怀疑这部电影是冰岛电影中心借着sigur ros在全球的高人气,赞助的国家旅游形象宣传片……
冰岛人的英语很“好听”,带着冰岛语的腔调,但很容易听懂,当乐队的女孩儿绞尽脑汁蹦出一个cosy时,心有戚戚焉,可爱至极。坚持用一种全球只有万分之一的人才能听懂的语言歌唱并征服全世界,这无不谓是一种勇气。
以前从来都无法搞明白后摇滚“后”在哪儿,或者这个“后”与后现代的“后”的联系在哪儿,而在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忽然通电:真正的后摇不是用冗长、复杂的编曲所能简单概括。它首先是一种对西方主流英美摇滚的反拨,而这种反拨的着力点在于对民族性根源的发扬。冰岛人的记忆是渔歌的吟唱,是船尾的波涛,是风过草甸,是水滴石穿,那些记忆化为Jonis的长音,化为向你袭来的音场,化为提琴的低吟,化为马林巴琴的跳跃。歌声穿越记忆,一瞬间拂面而来,于是你只好微笑着流泪。
约翰伯格曾经说过:一个被割断历史的民族与阶级,它自由的选择和行为的权力,就不如一个始终得以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的民族和阶级。我想这是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如果你坚持了自由的选择和行为,那么历史也就不那么容易被割断。所以,为冰岛人喝彩吧!尽管他们面临破产,而且还有那么多落井下石者:以前统治过他们的丹麦、在他们地盘建海军基地的美国、和他们抢渔业捕捞权的英国……都没有使他们屈服过,当然在此刻也不会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不管他们是出于什么原因面临破产,甚至是自食其果也好,但是冰岛人在某些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
我不知道为啥写着写着就像一篇年终总结或者檄文,也忘了开头为啥要提到4'33'',不过不说更好,看过的人自然明白,我只求这股格陵兰暖流带着顶着重感冒脑袋的我,回家。
这两天有消息说,冰岛快破产了,欠了好多外债,还准备向俄罗斯借钱。中国的小青年儿们看不下去了,在豆瓣上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我们去买冰岛吧”的活动,http://www.douban.com/event/10302497/ 。虽然是一乐儿,但看出中国的小青年儿对冰岛的情之深,爱之切。大家为什么对北欧寒温带的一小国那么感兴趣?nn 对冰岛印象的起源很模糊,总觉得是个渺无人烟的地方。第一次让我记住冰岛这个地方的是古德约翰森,他和当年的切尔西一样低调,即使是后来去了巴萨还是一样。但是他那头金得发白的头发却非常不低调,当时的英超除了阿兰史密斯,就数他最显眼。nn 高中地理课,冰岛是用来装牛叉的。要是谁问你冰岛的首都是哪里,你平静地,一字不差地说出雷克雅未克,那么所有人都会佩服你……nn 所以冰岛好像天生就意味着低调和小众,直到Sigur Ros的出现。现在装装小资的,真的和假的文艺青年,Sigur Ros仿佛是必修课的。慢慢地,Mum,Bang Gang,Seabear等等一些乐队的惊喜出现让冰岛在乐迷心中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nn 冰岛音乐的独特,让我们欣喜。我们不禁要问,人口三十多万的一个寒冷小国,为什么随便一个人就可以是艺术家,而且还是全能型的。直到我看了Sigur Ros的音乐纪录片Heima (at home), 我才有点线索。如果说古典音乐在十九世纪中期出现了民族乐派,如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俄罗斯的强力集团等等,那么如今也有民族乐派,冰岛音乐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虽然也被叫做摇滚乐团,但他们的音乐融入了深深的地域色彩和民间特色。主唱的歌声非常像北欧的民间歌谣,而敲敲打打的乐器竟然是取材于山上的瓦砾。浓厚民族特色的背后是对待音乐的态度:不为名利,低调(或者说耐得住寂寞),创作时的神圣感觉。所以在06年的时候,Sigur Ros在冰岛举办了免费巡演,演出地点去过幽静的高山,杳无人烟的平原,温馨的民间小屋,废弃的工厂……当他们在街心公园这样的聚集地演出时,更像是进行一场野餐:小孩子在他们周围放风筝,情侣们相互依偎,老头老太在晒太阳…… 在比较偏僻的地方演出时,听众也只有他们自己而已。但Sigur Ros喜欢的就是这种状态。 当他们聚在一起创作时,根本不用言语,大家都是即兴,琴瑟相和的时候,就是一首新曲。nn 冰岛的美,不是耀眼地让你无地自容,也不是神圣地让你拘束紧张,它自然而不做作,含蓄而充满生机。如Sigur Ros,没有夸张的发型,没有奇装异服,没有暴躁的脾气,没有酒精和性,人们却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们。nn Heima结尾的时候,主唱Jonsi说,他们在雷克雅未克做最后一场演出时,其中一个成员的奶奶也来了,她嫌现场太挤太吵,当听说演出有电视转播时,便毫不犹豫回家看电视。当看到最后一首曲子时,现场出现了一块幕布,后面是变幻的灯光,伴以Sigur Ros特别的音效,老太太以为电视机坏了,就把电视关了。而Jonsi说这件事的时候,却是一脸的高兴。nn 自然、淳朴,也许这才是中国小青年们在这个纷繁世界里最需要的。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