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伊万·马索 主演的电影《富哥哥,穷弟弟》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富哥哥,穷弟弟》来自于英国地区。
2、《富哥哥,穷弟弟》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6年在英国上映,《富哥哥,穷弟弟》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3660分,《富哥哥,穷弟弟》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富哥哥,穷弟弟》值得观看吗?
《富哥哥,穷弟弟》总评分3660。月点击量3次,是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4、《富哥哥,穷弟弟》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富哥哥,穷弟弟》是2016-06-07(英国)上映的纪录片,由影星伊万·马索主演。由导演未知携幕后团队制作。
5、《富哥哥,穷弟弟》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纪录片电影《富哥哥,穷弟弟》是著名演员伊万· 代表作,《富哥哥,穷弟弟》免费完整版2016年在英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富哥哥,穷弟弟电影,富哥哥,穷弟弟剧情:哥哥事业有成家境富裕,而弟弟一事无成生活窘迫,一对亲生兄弟却过着完全不同的人生为了消除三十年来两兄弟之间的误会,他们将住进对方家里八天,互相体验对方的生活。哥哥为人勤奋善良,弟弟行为乖张想法怪异,两兄弟完全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他们能否消除往日的误会重归于好,哥哥能否解开心结重拾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对弟弟的那份爱意;弟弟又能否体会到哥哥的良苦用心,放下对哥哥的成见,在哥哥的教导下重新走上正常的人生道路呢?
这是一部时长只有四十多分钟的纪录片,讲诉同父同母的两兄弟,哥哥富甲一方,而弟弟却是一个住在房车里的流浪汉。
相同的出生,智力也差不多,是什么造成了兄弟俩巨大的不同呢?
兄弟俩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警察,母亲是银行职员,家庭并不富裕,只能勉强养育这两个孩子。
尽管是兄弟俩,但是作为弟弟的一方总是会受到父母特别的宠爱。印象比较深的是,兄弟俩都成年了,母亲在谈到弟弟的境况时,还告诉哥哥要多照顾一下弟弟。
在兄弟俩还小的时候,哥哥就承担了很多的责任,早早地起床卖报赚些小钱补贴家用,而弟弟却还躺在床上睡大觉,或者是破坏公物,卖卖小黄书,然后买香烟。
哥哥说:“我起早贪黑打零工,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经常会发现大卫整天没做任何事。”
很早就承担责任的哥哥养成了独立能干的习惯,21岁离家创业,创业成功后把生意卖给别人,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然后拿卖公司的钱继续创业,再把做成功的公司卖掉,周而复始,不知不觉中竟变成千万富翁。
而弟弟在他年轻的时候到修理厂当过一段时间的学徒,但没有坚持下来,哥哥一直以为是因为弟弟要来看自己所以放弃了自己的学徒生涯,还为此感到内疚。但从跟母亲的对话中得知,弟弟早决定去哥哥那里的在一个月之前就决定要放弃了。
之后弟弟从事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但总是三分钟热度,没有一个坚持下来。他变得愤世嫉俗,没有结婚,没有孩子,唯一的谋生手段是在建筑工地干苦力,唯一的栖身之所是一辆破破旧旧的房车。
在评价弟弟的境况时,哥哥说如果他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告别漂泊的生活,境况应该比现在好很多。
哥哥参观了弟弟工作的地方,看到他砌砖时,全神贯注的样子。认为这种全身心把事情做好的生活方式更有意义。
为什么哥哥有此感慨呢?
是因为,弟弟经常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没有意义,甚至愤世嫉俗的事情上。
弟弟有一些自己的政治见解,嘲讽现有的政治制度,并乐意看到其瓦解。在带哥哥去参加神秘的政治集会,其中一个哥们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大宪章里面有明确的条款,但当哥哥提出质疑时,那人却连基本的事实都搞不清楚,开始支支吾吾。
一次弟弟去旅行,嗑毒嗨了,听到一个小行星连成一线地球将会毁灭的言论,对此深信不疑。并且表示,只有地球灭绝,国家才能得到救赎。与之相比,政府、政党、资本家、社会制度之类的东西不值一提,都是浮云。
哥哥苦笑着说:“我想不出这种脱离现实的古怪言论有何意义。”
现代文明对一个人提出的正常要求,比如在公开场合露面着装的得体、守时等等,但弟弟心里似乎没有这样的概念。
弟弟连基本的守时都很难做到,弟弟告诉哥哥第二天七点有个书籍发布会,哥哥和母亲一早就到了那个地方,而弟弟迟到三个小时,直到十点才到达,还穿上了一套滑稽的黄色西服。
自由散漫的弟弟缺乏哥哥那样的高度自律,在时间分配上也缺乏成效,为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影片开始,兄弟俩就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冲突的原因在于哥哥最初答应给弟弟买一艘船,但这个事情后来不了了之了,弟弟一直耿耿于怀,因为此事,很长时间都没有跟哥哥联系。
为什么这件事情,哥哥答应了,后来却又没有做呢?
哥哥说,这个船要从荷兰买来巨大的船体,还要分解成20个部分,贵得难以置信,这件让人郁闷的事就变得难以掌控了。
什么?一个富人会觉得穷人想要的东西贵的难以置信!
根本原因在于,在对待财富的思维方式上,哥哥与弟弟是迥然不同的。
白手起家的哥哥能够一步一步打拼成千万富翁,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了解财富的增值方式,只有把资产配置到能够产生更多价值的地方,财富才会越来越多。
买船会让事情变得难以掌控,一方面是因为船属于消费品,并不能产生额外的价值,买了它并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富而是更穷;另外一方面,有了船之后,还需要一系列配套的东西,还有各种维护成本,这样花费只会越来越多。
这种消费方式与财富增值的方式是完全相悖的,会让人变得更穷而不是更富。
但弟弟却认为哥哥太过吝啬,即便很富有也不能让自己看起来太有钱,弟弟认为资本主义就是利用别人的弱点赚钱,而他的哥哥就代表了资本主义。
没有财富思维,或许把哥哥所有的财富都赠送弟弟,他也会在很快时间挥霍一空,重新回到流浪者的生活吧。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人总是相似的人,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对于相同出生,却又过着不同生活的兄弟俩,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慨呢?
纪录片都是有主观导向性的,不是客观记录真实,有的明显些,有的做的隐蔽些。我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就是在假装公正,实际一直是哥哥在引导着往自己的好里说,毕竟弟弟只是个没媒体话语权的屁民呀。
第一遍看时弟弟指责哥哥违背承诺没给他买船那处,哥哥背后的肖像画里的人物很像弟弟。但是弟弟前面就说了哥哥家里满是自己的画像,没有家人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家人。所以下意识地我否认了那是画的弟弟。想想放客厅的都是展示给外人看的家人的照片什么的不都是收在自己卧室的嘛。
到了影片下半段,弟弟剪了个头发,就和画像上的人整个不一样了。第二遍看的时候,才意识到这就是照着弟弟当下的那个样子的找人画的,虽然毫无弟弟的神韵。故意摆在那位置上来向镜头彰显自己对弟弟的爱,打脸前面弟弟说的话,以塑造自己的弟弟是个信口开河的人的形象。
整个电影哥哥都在给自己立人设,担心关爱弟弟,自责没有把弟弟引上正轨,一直各种慷慨接济弟弟,这都是他用说的,用言语给观众输入的信息。反观废柴傻弟弟就是苛责哥哥说他怎么看不惯哥哥啦吧啦吧啦这些尖锐不讨喜的话。
可当导演问他对哥哥在金钱上给他的援助他怎么看时,弟弟说自己曾经向哥哥借3万块钱做生意,哥哥给了他张支票附上信说自己为因自己的成功让弟弟成为寄生虫这种事感到内疚已经很烦很疲倦了这种让人看了心寒的话,这。。。真的不可能是任何爱你的人可能说出来的话吧。绝对没可能的吧。
是呐,哥哥就是懂得以一种有教养的方式来激怒弟弟,使他显得不可理喻。一直在用这种带着引导性有技巧的在潜移默化地降低弟弟的自尊心,使他怀疑自己,用话语引导观众来觉得弟弟就是眼红自己的成功,什么都要依赖他。整个剪辑也是很用很subtle的方式以信息不对称的盲点来抬哥哥贬弟弟,好几处恰到好处地用纪实叙事的方式插入讲述哥哥的成就,却对弟弟种种的奇趣的经历避而不谈。
到了片尾,我想不只我,连弟弟都多少有意识到哥哥的作秀,已经迫不及待地要结束这一切了,最后的离别是这么草草不上心,上了卡车已经憋不住的那种嘲讽感打压弟弟人格。弟弟只是再次地被伤了心。看到他这么难过我也好心塞。
哥哥这次利用完弟弟应该就再也不会来了,这样也好。对他来讲,这种血缘的连接是种厌恶吧。
那他为什么会参加这样一个拍摄,我想想,哥哥这种人很想给自己来个人物传片吧。但也不好只讲自己的成功历啊,总要有某种卖点吧。以纪录片为契机,要是能促成剧情片,照这大纲可不就拍成一个天才努力的完美人设哥哥怎么全凭自己事业有成,却被亲情的枷锁困扰和留着相同血液的无赖弟弟有着纠缠不休的纽带关系的有血有肉的感人励志影片了吧。如果我有猜中,那么祝他的计划一定不成功。
每次我想写点感悟的时候,都要点开影评这一栏,说实话我写的只是一些观后感而已。
1
看记录片的介绍,我以为是类似人生七年之类的故事,能从其中得窥不同人生轨迹的秘密。我看第一遍的时候以为是穷人生活方式和富人生活方式的区别,或者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后来发现不是,因为如果是价值观或者生活方式的话,那些是你坚信并享受的方式,没有优劣之分,高下之别。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要过什么生活的权利,有权选择自己的未来。但这个记录片不是说这些。
这个记录片里你能看到的是富哥哥对穷弟弟的全面碾压,造成这一切的结果是个人奋斗与否的差异,以至于后面的人生差异越来越大。弟弟对社会、对亲人的抱怨、指责,对当下生活的不满,对富人的偏见,因无力改变生活开始寄托于虚无的末世论,弟弟因无力进入哥哥那样的生活而愤怒、放逐自我。这些是不能看作一个成年人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并且享受这种方式的。所以你要真以为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两个试图和好的兄弟,一个家庭沟通和睦剧,请不要再往下看了。
2
哥哥伊凡比弟弟大卫年长一岁,都出生于同一个普通家庭,爸爸是警察,妈妈是银行小职员。兄弟俩从小吃差不多的,穿差不多的,上差不多的学校,唯一不同的是大卫是弟弟,所以格外被宠爱。
哥哥伊凡十几岁的时候就要修草坪打零工补贴家用,但是弟弟大卫一整天什么都没干,除了破坏公物和卖小黄书赚香烟钱。
哥哥伊凡21岁离家创业,挣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后面又开了一家公司,壮大之后卖掉;继续开新的公司,卖掉;通过这样的连续创业,哥哥伊凡跻身为富人之列。
弟弟大卫呢,参加一个汽车修理培训最后没有坚持下去,在城市中创业失败之后自我放弃,开始去吸毒、流浪、学禅修,写了一本自传却没人看,到40多岁的时候只能干一些泥瓦工之类的杂活。总是选择那些容易的路,不需要负责任的路,可以随意放弃的路,最后命运所有的沉重都给了他。
弟弟责怪哥哥25年来不够关心他,帮助他。以前说给他买游艇最后也没给他买,觉得哥哥有能随意让别人失望的能力,只是因为他有钱能够满足别人的愿望。
对自己的愿望、理想、需求、渴望不负责,反而指望别人帮自己实现,这不仅仅是穷,而且还是个很孩子气的思维。一点都不像个能为自己负责的大人。
哥哥伊凡和弟弟解释从荷兰将船拆成20个部件再带回来,整件事情就要耗费很多的钱。弟弟大卫反驳说,这就是伊凡用钱的方式,不让自己看起来有钱,却让人觉得自己很穷。
我穷是因为你的富衬托出来的。我穷都是你的错,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哥哥伊凡对剧组说,他曾经给弟弟很多钱,只是没有告诉他而已。付弟弟生病的钱,帮弟弟还欠的钱。哥哥伊凡并不想直接告诉他,但是哥哥用了一个词,自我意识的破碎。自我意识的破碎是总觉得自己的很多境遇都是因为别人没有帮助自己,没有为自己张罗、安排,不知道很多事情要自己选择,自己负责,别人救不了你,能救自己的永远只有自己。
哥哥伊凡带弟弟骑马,哥哥担心弟弟会从马上摔下来,所以劝弟弟下来牵着马。弟弟下来牵马,随后看到哥哥骑得特别好,所以想试一下。弟弟大卫很快上手,而且骑得特别好,很快奔跑起来。但是在结束的马厩里,哥哥对着镜头说,他其实更担心弟弟会用力扯缰绳,伤害到马嘴。哥哥还是瞧不起弟弟的,觉得他一事无成,什么都不会。
哥哥伊凡带弟弟去看展览,弟弟很擅长和别人交流,在整个过程能够认真倾听、讨论,整个人好像充满了向上的力量。哥哥由衷希望弟弟能像这样积极快乐地生活。
弟弟大卫相信几颗卫星连成一条直线就会毁灭地球的理论。但是这在哥哥伊凡眼里毫无逻辑和科学依据,毫无意义。
在哥哥伊凡家待的最后一天,伊凡带弟弟观看自己的马术比赛,弟弟大卫看见哥哥从马上跌落,跑来关心哥哥。两个人相处非常融洽,哥哥非常喜欢弟弟这样的状态,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比较好的哥哥。
3
part 2,哥哥来弟弟家住(说是一个家,实际就是一个房车),弟弟专门打扫了房车,而且把之前凌乱的头发也剪整齐了。哥哥带着花来看弟弟,开头都挺美好的。
哥哥伊凡一想到要在这么狭窄的房车内和弟弟一起住,特别难以接受,接不了弟弟的笑话,不喝弟弟煮的茶,连弟弟做的饭也只是尝了几口剩下的都喂狗了。
哥哥伊凡跟弟弟提要去妈妈家睡觉,又觉得很尴尬,怕弟弟以为自己嫌弃他,找的借口是他自己真的很嫉妒和羡慕弟弟这样的生活,自己需要的东西在弟弟这完全不是必须的。这些地方只是各人生活方式不一样而已,并没有任何槽点。
第二天弟弟大卫约好哥哥伊凡八点参加自己的新书发布会,但是十点才来接自己去现场;而且还换了一套亮黄色的西服。哥哥伊凡直接对剧组说,很不喜欢弟弟连守时这样的基本礼貌都做不到,而且特别喜欢评论别人,觉得那些民主党派就是傻瓜,自己却连公开场合露面和守时这样的基本事情都做不好。
弟弟带哥哥参加自己的社交圈,讨论反欧盟政策,有人发言说支持欧盟是违背英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是叛国的行为。这些是写在英国大宪章内的。但是哥哥反驳说大宪章内有明确的条例这么说嘛,那个人就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
哥哥从店里出来对剧组说,弟弟大卫平时就生活在这些没有意义的古怪言论中,缺乏参与现实世界的意愿,这在底层人的生活中被广泛认可,在某些方面是懦弱的表现。弟弟大卫在文化上逐渐远离了现实,并且很远,而且有很多同样想法的人在他身边支持他。在这样的环境中,除了彼此可以安慰,对现实困境一点帮助都没有。
哥哥总是劝弟弟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干,弟弟说哥哥只是不知道他无时无刻不在工作,特别忙,特别辛苦。所以他带哥哥去他打零工的地方。
哥哥伊凡一直觉得弟弟大卫变成这样是有自己责任的,如果在那个时候没有让弟弟见过这些花花世界,弟弟也许最后从事汽车修理就会有稳定而体面的生活。他没有做到一个好哥哥的角色。最后听到妈妈说那个汽车修理是弟弟主动放弃的,哥哥伊凡一下子就释然了。最后再见一下弟弟他就可以离开了,说这话的时候好像在完成一项任务。安慰了弟弟几句就开车走了。整个过程很冷漠,弟弟摇下了车窗,边流泪边冲哥哥喊,要常走动。
如果人生有捷径,捷径就成为了唯一的路。在弟弟大卫的心里,哥哥就是那个捷径,能让他的人生一下子就发生改变。但是哥哥伊凡知道人生是没有捷径的,都是靠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弟弟的人生很难一下子有改变,而他这次也不过是为了救赎自己内心的内疚。都是爹生妈养,弟弟这样的人生该负责的是他自己,和他无关。
4
如果在以前自己没有学经济学的东西,可能会对大部分人的观点认同。如果你认同人际交往的第一运行法则是价值交换,那可以继续听我说下去。比如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是屠狗辈想仗义么,因为屠狗之辈能用来交换的就是自己的力气,仅有的一点资源,要仗义这样别人才能对自己仗义。是读书人相当负心人么,读书人可以拿自己的知识换得迈进更高阶层的门票,只需要投靠到权贵当看门狗就行。屠狗之辈权贵拿钱能找多少找多少,投靠给权贵也没人要,仗义是屠狗辈安身立命的东西。但是读书人是可以选择的,选择当负心人,或者坚守自己。一个有选择,可以当负心人;一个没选择,屠狗辈相当负心人而不得;最后就变成读书不仁义,这是什么道理。
富人资源(这里的资源可以是金钱、人脉、房产、公司、见识、智慧、高超的技能)丰富,所以整体富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冷漠,因为你能提供交换的东西他一点都不稀罕。穷人给人的感觉就是讲义气,互相帮忙,抱团取暖,通过交换人情的方式获取资源,因为实在没有更有效的途径了。
同样的道理,哥哥的大部分基本需求都能通过自己的资源或者金钱换取,为什么要通过低效率的感情,交换人情的方式获取。而弟弟并没有什么资源,所以只能通过感情。
哎呀,一不小心说了什么真相。不知道这一段会不会被人打,要不要加行小字,其实这段我也没想清楚,欢迎讨论。
我是穷人家庭出身的,小的时候我妈总是和我说,好好读书,要争气,不然会被人看不起。她说的看不起是指我那些富亲戚,所以我一直很努力读书。但是我长大后凭学识站到他们中间,才发现,别人既没有看不起你,也没有看的起你,他们都在各自的人生困境中挣扎,向前看。就好像大家在海浪里行走一样,如果你站在他们旁边,海浪的灾难或者机遇来了,大家可以手挽手一起干。如果你落后一步,别人也难以兼顾你。
说到底,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负责,不管选择的是什么。
片名很有误导性,与预想相去甚远,看完只能感叹两个阶层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这个纪录片可能不是制作者初衷,所以只拍摄了一集,如果真有意义会进行深挖,拍成好几集。且感觉剪辑偏向哥哥,不管是为富人背书,还是为了引导观众正确价值观,都导致本片内涵缺失。n哥哥理性且情商高,说话常能直指问题根本,但富人阶层的好面子、买人设、画大饼等问题均有暴露。同样看似弟弟在出席哥哥几个聚会上善于交谈,但实际内容是假大空的,根本落到实际,所以同他交谈的人都是出于礼节性的倾听,礼貌性的回应。哥哥一眼看出这样的问题,从没有过去参与,且看向弟弟时,后者总会落寞的低头。再到弟弟的政治聚会,更是看出这群人和弟弟一样的通病,所以没了顾忌直接指出,辩者窘迫的以喝酒转移话题。到这里哥哥已经看出弟弟的实质,不愿面对现实,就是真的不肯面对现实,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n两人因为家庭的缘故从小就产生差距,哥哥缺少关注所以更早自立,以致后来成功。像这样际遇的人充满自信,也会自负自恋甚至自大。弟弟到哥哥家第一天,后者表现出很大的善意,想要做些什么,但或许因为积怨的积怨缘故,话语上有些冲。这反倒是哥哥在整部片子里面最为真实的时刻,也是大多数人在家人面前的表现。但随后两者交谈中爆发几次小冲突,哥哥收起不切实际的幻想,两人交谈时所有保留且占领道德高点,能平和心态去交谈(原因后面讲)。弟弟从小获得关爱较多,不论走到哪里都是焦点,所以对于物质上看得轻,更加追求情感的满足。两人工作后分道扬镳,弟弟没有成绩肯定会被熟人嘲笑,再到后面远走他乡去旅游,磕药、信非主流宗教、谈论天文异说等都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正在现实生活获得满足的人不会去做这些。谈论奇异说法却没有研究,便是为了获得他人关注,事与愿违更走向极端。好在弟弟从小虽然调皮,但心底善良,一直在用合理追求情感。n即便是亲生兄弟姐妹,小时候再遇成年际遇导致不再走动,时间一久就真的会疏远,再次相逢表面上有所交谈 但心底上已经把对方当成知道名字的陌生人。家里亲戚就有这样情况,两兄弟分隔两地二十多年,从来没有任何联系,提起对方只记得当年过节。片中两兄弟还有所联系是因为母亲的缘故,若没了母亲两兄弟只怕会彻底断绝关系。后面哥哥和母亲谈及弟弟学修理的事,认为是当年他的举动害了弟弟,所以一直在反复强调和追问,当得知结果后他彻底释怀,最后两人分别连保持人设都不耐烦。弟弟一直想要得到哥哥的关爱,所以他看着后者的承诺,为此耿耿于怀。而哥哥只因心怀愧疚愿意出些钱帮助弟弟,但同时又怕有过一次就有第二次,不肯出力太多。哥哥对亲情冷漠,所以并不在乎弟弟的怒火,而弟弟极为在乎自然焦躁易怒,在哥哥家有很多抽手卷烟场景,这不正是现实中人对于亲情的写照吗,基本中西文化不同,但情感需求本质一样。弟弟比哥哥聪明,从小获得关注多可以说明,毕竟长辈都喜欢聪明的孩子,最后两人分别的时候弟弟泪流满面就已经看出两人间亲情彻底消失。n弟弟回去后理发,很多人说是画像缘故,我却不这么想。弟弟多年渴望哥哥的关爱,那么前提就要哥哥接纳他,所以改头换面并精心准备食物和让母亲买了新毛巾。对在哥哥相比,抽手卷烟的镜头只有一二处,是人处于自己习惯生活场景更得心应手,少了很多压抑。另外总的来说就是希望在我们看重的人面前,我们总是想要表现出最好的一面一样。n弟弟因为真实所以讨人喜欢,而哥哥给人感觉太虚太假,故而没人喜欢,这也是所有人对两人从小的看法。做人不要做两者这样,哥哥失败在对感情冷漠,而弟弟失败在夸夸其谈而不见实际。情感需要物质来保障,饥饿的人最想看到食物,贫困的人最在意摆脱现状,鲜有能顾及其他的。但俗话说血浓于水,不过再好的亲情也需要经营维护的,两人光有诉求而少行动,必然是如此结局。珍惜身边人烂熟于口,却有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