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之歌

胜利之歌

854

    10.0

    常见问题

    1、詹姆斯·卡格尼,琼·莱斯利,沃尔特·休斯顿 主演的电影《胜利之歌》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胜利之歌》来自于美国地区。

    2、《胜利之歌》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42年在美国上映,《胜利之歌》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8540分,《胜利之歌》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胜利之歌》值得观看吗?

    《胜利之歌》总评分8540。月点击量754次,是值得一看的爱情片。

    4、《胜利之歌》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胜利之歌》是1949-04-07上映的爱情片,由影星詹姆斯·卡格尼,琼·莱斯利,沃尔特·休斯顿主演。由导演迈克尔·柯蒂兹携幕后团队制作。

    5、《胜利之歌》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爱情片电影《胜利之歌》是著名演员詹姆斯 代表作,《胜利之歌》免费完整版1942年在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胜利之歌电影,胜利之歌剧情:本片本讲述的是:乔治·柯汉是本世纪前期著名的百老汇表演艺人,身兼演员、作家、作曲家与舞蹈家于一身,他的生平故事可以说反映了四十年代以前美国娱乐事业的生态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詹姆斯·卡格尼
    • 琼·莱斯利
    • 沃尔特·休斯顿

    用户评论

    • Jensen

      这是1942年上映的电影。在美国电影学院推荐的百部佳片中名列最后一名。

      影片讲述的是当初百老汇巨星乔治·柯汉的传奇一生。看了一下网上的介绍。他“是20世纪前50年影响最大的音乐剧男演员之一 。他既是演员也是作家,同时还是作曲家与舞蹈家。他被美国观众视为早期音乐剧表演水平的标志,在他身上可以看到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美悦耳的演唱的完美结合,正是他和同时代演员的不懈努力,推动着音乐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了由过去老式的俗套的演出方式向现代的转变。他的爱国歌曲在二战时期鼓舞了无数人,表达了他们满腔的爱国热忱。”

      影片的名字《胜利之歌》就是他创作的一首歌曲。为此他受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接见,并给他颁发了勋章。至今美国时代广场上还耸立着他的雕像。这部电影是1942年4月上映的。这位巨星是在当年11月去世的。他也就激动了半年,很悲催。

      乔治·柯汉出身于草根。父母都是演员,终生奔波于乡村小镇。他自小聪慧顽劣,在周围孩子们的拳头和父母的巴掌下成长,照他父亲的说法:“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演员,不想成为好人胜过成为好演员。”这句话很费解。我琢磨半天,似乎是讲要作艺先做人的道理。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得柯汉跻身于百老汇的舞台,开始了他的成名之旅。之后,他出名、再出名、再再出名到天花板。

      长期在底层生活在娱乐圈厮混,最了解人们需要的是什么。柯汉说:“我是个普通人,知道普通人想看的是什么。”对于实用且不装腔作势的美国人,他们需要的不是教化而是娱乐。当然,柯汉的作品中也充塞着自己的观念和追求,这也是一种教化,可这种教化是通过他的歌曲委婉和含蓄的表达出来的,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他的创作和表演,告诉人们的是大家梦寐以求的美国梦。如影片中那个剧院老板所说:“乔治·柯汉创作了成功的故事。每个美国人都喜欢,因为它可能发生在自己的梦中。”自然,在那时的美国还没有开始反三俗,他迎合的是一群俗之又俗的大众,这给了柯汉更多的发展空间。也是他得以成功的基础。

      在艺术形式上,柯汉从表演闹剧起家,再到踢踏舞,无一不精。到了百老汇之后,霸占舞台的是一流角色费·邓普列敦。她号称只演“安静、高贵的音乐剧”。可她忘了,纽约不是伦敦,贵族绅士风格的音乐剧是不能取悦大众的,她也感到门前日渐冷落。这时柯汉趁虚而入,为她写下了《离百老汇45分钟》的新剧,顺便还搭上了为自己爱人谱写的《玛丽》。轰动一时。就这样,柯汉一路走下去,仔细揣摩观众的心理,有了一系列的创新,有了卖大腿的女郎,有了雄赳赳的战马,也有了《胜利之歌》。其间,柯汉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也写了一出正规戏剧《大众》,“深奥且有意义,没有音乐,没有插科打诨,也不摇旗呐喊”。结果却是铩羽而归。这让他更加明白,舞台是属于观众的,这些观众里,别管他是议员还是瘪三,他们都是自己的上帝。

      乔治·柯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强烈的爱国心。在他从小的信念中,“当时国旗上的星星及舞台上的明星都不多,但大家都知道数量必会增加。”果然,国旗上星星的数量从他看见时的38颗一直增加到了50颗。也促使他从二战一开始,就写下了《胜利之歌》。鼓舞着国人和士兵去战斗。更迎合了体制内的欢心。“他就像美国大钟上的主发条,有野心、自尊、爱国情操。所以大家才会称他为杨基之子。”虽然《胜利之歌》并没有为国旗上增加星星,却恰恰是美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

      影片中还表现了乔治·柯汉浓浓的亲情。他爱自己的妻子,爱父母和妹妹。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亲人也都是通情达理的善良人。他在百老汇成名后,立即发信给困顿中的父母,催促他们一起来纽约发展,他为妻子写的歌无奈的送给明星后,满怀歉疚为妻子买花。妻子则安慰他:“邓小姐得到了这首歌,而我得到了作者。”在父亲生日那天,他将自己的所有股份平均分给亲人,在美国这样的金钱帝国中,这种举动无疑是对亲人最高的爱了。看资料,柯汉无论多忙,无论身在何处,他每天都要给母亲打两个电话。对于一个艺人,能够保留人性中这最善良最温馨的部分,实在是弥足珍贵的。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好莱坞相比,百老汇的明星们光彩照人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柯汉退出舞台,仅仅去欧洲游历了一圈,观众们却早已把他忘了。观众的欣赏趣味在时刻变化着,时至今日,四十年代百老汇的舞台上,柯汉最拿手的风靡一时的踢踏舞早已被《猫》、《芝加哥》、《妈妈咪呀》所替代。最近看了个《汉密尔顿》又是另一种风格了。想起来些微有些怅惘无奈。

      还有一个细节。在旅店里,老板娘在安排客人们吃饭的座位时,使用的是一张长桌,有用的客人安排在放着好菜的一端,而如柯汉一家这样拖欠两个月房租的客人则安排在另一端。显得主次分明贫富分明,非常赤裸裸。感觉这种方式远不如咱们的圆桌,看似公正平等,实际上,暗地里有严格的主次规矩。完美的掩饰着虚伪。相比之下,还是中华文明更胜一筹。

      本人评分:7.5。

      今天看了个帖子,题目叫《如何写影评》。里面所说,写影评的首要条件是充分了解电影技术。看了之后,我自惭形秽。我本人向来不觉得我写的这几百篇东西是影评,一直在强调:这是观后感,观后感,观后感。区别在于观后感是私人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影评则是面向公众的,要体现出自己是个资深影评人,露不得怯。我看重的是影片所反映的内容。当然,了解编导是如何利用电影技术来表达内容更可以加深我对内容的理解,但是不懂电影技术又有何妨?不加深就不加深吧,看着舒服就好。保留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更好。

    • Jensen

      《胜利之歌》是一部充满激情和鼓舞人心的电影,它讲述了主人公通过音乐与困难作斗争,最终实现自己梦想的故事。这部影片不仅让我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更让我感受到了坚持与勇气的力量。n影片中的亮点之一是音乐。无论是激昂的旋律还是感人的歌词,都让我感受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追求。音乐成为了主人公表达情感、传递力量的工具,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角色内心的世界。n此外,影片所表达的主题也深深触动了我。它告诉我们,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让我深感震撼和鼓舞。在看《胜利之歌》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电影所传递的积极力量和正能量。它让我明白了,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同时,影片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让我更加明白了要珍惜当下、努力奋斗的重要性。总之,《胜利之歌》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坚持的勇气。我相信,这部电影会给很多观众带来启示和激励,让我们一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追求自己的梦想。

    • Jensen

      富于美国主旋律色彩的人物传记片。描述百老汇音乐家George M. Cohan(1878-1942)的生平。英文片名“Yankee Doodle Dandy”和Cohan所谱名曲“The Yankee Doodle Boy”有关。主演James Cagney获当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其表演名列《首映》杂志所选“所有时代的百个伟大表演”的第六位。爱国激情、父子亲情、温馨爱情等皆在片中得到恰如其分的反映。片尾主人公唱着自己写的歌《Over There》加入巡游队伍一幕,令我不禁与片中的Cohan一样热泪盈眶。
      电影中所有的歌曲皆悦耳动人,喜欢百老汇怀旧老歌的朋友不容错过!
      此片当年共获包括最佳电影在内的八项奥斯卡提名,最终获奖三项,分别是:最佳男主角,最佳配乐及最佳声效。(PS:此片掌镜者乃曾获奥斯卡奖的美籍华人摄影师黄宗沾。)

      附“The Yankee Doodle Boy”歌词及“Over There”歌词:

      “The Yankee Doodle Boy”
      Words and Music By George M. Cohan

      I'm the kid that's all the candy,
      I'm a Yankee Doodle Dandy,
      I'm glad I am,
      So's Uncle Sam!
      I'm a real live Yankee Doodle,
      Made my name and fame and boodle,
      Just like Mister Doodle did,
      By riding on a pony.
      I love to listen to the Dixie strain,
      I long to see the girl I left behind me;
      And that ain't a josh,
      She's a Yankee, by gosh!
      Oh, say can you see,
      Anything about a Yankee that is phoney?
      I'm a Yankee Doodle Dandy,
      A Yankee Doodle, do or die;
      A real live nephew of my Uncle Sam's,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I've got a Yankee Doodle sweetheart,
      She's my Yankee Doodle joy.
      Yankee Doodle came to London,
      Just to ride the ponies,
      I am the Yankee Doodle Boy.

      Father's name was Hezikiah,
      Mother's name was Ann Maria,
      Yanks through and through,
      Red, White and Blue!
      Father was so Yankee-hearted,
      When the Spanish war was started,
      He slipped on his uniform
      And hopped upon a pony.
      My mother's mother was a Yankee true,
      My father's father was a Yankee, too,
      And that's going some,
      For the Yankees, by gum!
      Oh, say can you see,
      Anything about my pedigree that's phoney?
      I'm a Yankee Doodle Dandy,
      A Yankee Doodle, do or die;
      A real live nephew of my Uncle Sam's,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I've got a Yankee Doodle sweetheart,
      She's my Yankee Doodle joy.
      Yankee Doodle came to London,
      Just to ride the ponies,
      I am the Yankee Doodle Boy.


      “Over There”
      Words and Music By George M. Cohan

      Johnnie get your gun, get you gun, get your gun,
      Take it on the run, on the run, on the run,
      Hear them calling you and me;
      Every son of Liberty
      Hurry right away, no delay, go today,
      Make your daddy glad to have had such a lad
      Tell your sweetheart not to pine,
      To be proud her boy's in line.

      Chorus:
      Over There, Over There
      Send the word, send the word,
      Over There
      That the Yanks are coming,
      The Yanks are coming,
      The drums rum tumming everywhere
      So prepare,
      Say a Prayer
      Send the word,
      Send the word to beware
      We'll be over, we're coming over.
      And we won't be back till it's over over there!

      Johnnie get your gun, get you gun, get your gun,
      Johnnie show the Hun, you're a Son-of-a-Gun,
      Hoist the flag and let her fly
      Like true heros do or die
      Pack your little kit, show your grit, do your bit,
      Soldiers to the ranks from the towns and the tanks,
      Make your Mother proud of you and to Liberty be true.

      Chorus:
      Over There, Over There
      Send the word, send the word,
      Over There
      That the Yanks are coming,
      The Yanks are coming,
      The drums rum tumming everywhere
      So prepare,
      Say a Prayer
      Send the word,
      Send the word to beware
      We'll be over, we're coming over.
      And we won't be back till it's over over there!


      关于George M. Cohan的生平,感兴趣的朋友可参阅《百老汇剧诗艺术的奠基人——乔治·M·科汉》一文。浏览地址: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D3PO741&xpos=21

    • Jensen

      是部一览乔治柯汉的歌曲集的歌舞传记。开头剧院打出The greatest musical comedy hit,词曲George Cohan,竖着纸板人像,戏中戏调侃。但讲音乐剧的音乐剧作曲家传记,有点怪,所谓的后台歌舞片..吹捧还在世的作曲家本人?我真害怕有人做桑的传记,自《音乐大师》后打住吧!

      电影上映半年后Cohan离世,接着电影得了奥斯卡。从vaudeville杀到musical,值得一看生平,而凭这部拿下影帝的卡格尼看得我发怵,可是黑色犯罪电影常驻主角啊!长的其实不像,腿部闪电鞭看的我津津有味,我要是评委我也嘎嘎叫好,踢踏舞有自己的马保国。

      Cohan的歌和我看热闹的心态,让我拍手叫好,很有感染力的欢快情绪,跟着跳起来了要。双姐妹、群女、群男、赌马、军队、爱国主义要素有。Yankee Doodle竟比喻出big new blue town闯事业之孤苦决心,厉害!汽船炸出烟花太刀太燃了!有old broadway 情结的当看!影片也感慨了一种时代的落幕的寂寥,路过的年轻人和躺在藤椅上的Cohan唠嗑,并不知道那些曾经大热是、鼓舞人心的歌曲和音乐剧,就像高启强骑着小电驴,遇到一帮热情的并不知道他身份的摩托车年轻人。

    • Jensen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68293396.html

      Yankee Doodle Dandy (1942)

      终于看到了1998年AFI100名单里最后一部电影,又圆满了一个系列。

      这是一部传记电影,也是一部音乐片,讲述百老汇音乐大师George M. Cohan富有传奇的一生。电影的故事以他的复出开始。他复出之后的节目是关于美国总统的故事,所以当演出结束后,George收到白宫的邀请后,心情很忐忑。George战战兢兢的来到总统办公室,开始给总统讲起自己的一生。他的讲述,也就是George M. Cohan真实的一生,具体不复述了。George讲完后,总统肯定了他的音乐、表演以及它带给美国人民的影响,随后授予他一枚国家勋章,George感动的接受了。离开白宫后,George看到街上的青年士兵们慷慨激昂的唱着自己年轻时写的爱国歌曲,他也兴奋的加入其中。电影在嘹亮的歌声中结束。

      本片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励志片,也是一部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电影。本片看过之后不仅让我感动,而且还激发出我的一种爱国情怀——当然不是对美国的。电影从头到尾都在宣扬美国精神、美国情怀,并且通过男主角的个人经历将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George M. Cohan的创作与表演当中。影片中的方方面面如场景、对白等等,都是在在为电影的主题——爱国主义服务。本片积极向上的主题、富有说服力的剧情以及整部电影的基调,都让它成为我近几年看过的电影中最让人激动的一部,同时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本片在我的心中成为了励志片中第一,而且很难有超越者。

      这样一部从头到尾都传达着“美国”信息的电影竟然可以让我看着不反感,还能产生共鸣,可见本片的编导们深深抓住了人们对于国家、民族感情的精髓——归属感。影片中的George M. Cohan对自己的国家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他生于国庆日,在受到家庭的熏陶以及人生的历练后,加深了对自己国家的认同。这一切都促使George M. Cohan将身为美国人当成自己的骄傲,因此他也愿意为自己的祖国歌唱,愿意歌唱祖国。他也就成为了“扬基之子”,成为“山姆大叔的外甥”。

      抛开电影的爱国主题不说,电影故事本身也堪称完美,它是好莱坞电影的典范之作。全片时间不长,除去大部分歌舞表演时间之外,真正讲述故事的时间很少。但编导却用这些有限的时间,将George M. Cohan一生中的爱情、亲情、友情等感情经历,童年、少年、青年、老年四个不同人生阶段,以及事业的起步、发展、辉煌、隐退,每一个环节都表现出来,面面俱到。此外,又将这些与歌舞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如此出色完美的剧本,非常少见。全片中有三个时刻让人感动或印象深刻,一是父亲生日时George M. Cohan送给父亲礼物,表现了家族四人的感情;二是George M. Cohan与自己合作十五年的搭档分开的场景,表现了他们坚贞的友谊;三是George M. Cohan对自己老婆的求婚,他们之间极其浪漫的对白:“亲爱的,你愿意一辈子照顾我吗?女主角,长期演出,或许幕升起的时会有点头疼,但我保证可以给你欢笑。怎么样?”“我或许会接受,柯汉先生。我能……不能看看剧本?”然后他们接吻中“第一次诠释的还不错。”这一段对话即符合他们演员的身份,又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爱情,用得恰到好处,让我对本片的编剧佩服的五体投地。

      电影还有一个动人之处,既是穿插在影片中的George M. Cohan经典歌曲与表演。这些歌舞是上个世纪初或者是十九世纪的产物,现在来听、来看,从欣赏的角度看不会对它们产生特殊的感觉,但是这些歌舞中洋溢着的青春气息、欢乐情绪以及浓浓的爱国精神,却深深的感染了我。其中《George Washington,Jr.》中绚丽而有气势的舞蹈和片尾时振奋人心的《Over There》,这些都让我深深感动。可见,影片所传达出的情绪是当代人看这些歌舞最能感同身受的,也是普通观众所唯一能感受到的。

      最后说一下本片的背景。本片拍摄于珍珠港事件次日,上映于1942年,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想到本片拍摄的目的除了记录George M. Cohan的一生之外,另外一个目的既是作为一部爱国主义的的主旋律电影,唤起人们的爱国之心。说白了,让看过电影的人在受到影片的情绪感染之后,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贬义形容的话即是让本片起到蛊惑人心的作用,为战争做宣传。现在来看本片,可以肯定的说,这个目的绝对达到了,因为我这个外国人看完之后都有一种激昂的冲动,何况美国人呢?本片编导伟大之处即在于此,即完美的讲述了George M. Cohan的一生,又宣扬了美国精神,还为战争起到了宣传作用,一举三得,牛!

      本片的演员都不熟悉。男主角James Cagney非常厉害,唱歌、跳舞样样精通,根据资料记载他原来是经常扮演黑帮老大的,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啊。他的演技也非常精湛,从他扮演的老年形象与老婆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就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角色都能演。女主角Joan Leslie在片中绝美,美得一塌糊涂,身材、相貌俱佳,不过她没红几年,美女的演艺生命总是短暂的。其他人不熟悉,不提也罢

      总的来说,一部让我有意外收获的电影。它的各个方面都很完美,而且它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宣教也堪称世界第一。看完本片,都让我有那么一点点向往美国的生活了。这样的好电影,绝对不容错过。

      Joan Leslie

      Joan Leslie

      下面转载一篇网上关于George M. Cohan的介绍文章。

      百老汇剧诗艺术的奠基人——乔治·M·科汉 (张旭 文硕)

      乔治·M·科汉是美国音乐剧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剧诗作者,是百老汇剧诗艺术的奠基人。作为一个精力充沛、多才多艺的天才人物,剧诗作者只是科汉的舞台身份之一。他在音乐剧的艺术旅途中尝试过多种角色,像作曲家、导演、制作人、剧作家等,他作为早期喜剧演员的经历更为人所熟知和津津乐道。

      尽管在音乐剧的世界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但作为剧诗作者,科汉不但是称职的,而且是非常出色的。他对于百老汇的剧诗创作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确立了美国音乐剧剧场剧诗创作的规范。可以说,科汉是沿着斯蒂芬·福斯特(Stephen Foster)的足迹进入剧诗创作的。与福斯特温和而又多愁善感的风格不同,科汉的剧诗激情四溢、傲气十足。二人风格结合的结果就是使美国本土音乐摆脱了以前模仿欧洲的传统,拥有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乔治·迈克尔·科汉于1878年生于美国罗得岛州的首府——普罗维登斯。关于他的生日,还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轶事值得一提:科汉自己一直坚持自己是“山姆大叔的外甥”,出生于美国的国庆日——7月4日,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佬”。但在1943年,科汉的传记作者沃德·摩尔豪斯意外地发现了一张科汉受洗时的身份证明卡片,上面的出生日期标记的是1878年的7月3日。由于此时科汉已经去世,无法与之“对证”,于是7月3日就被当作他的生日记载下来。事情到了1973年,又发生了变化,约翰·麦克卡伯发现了新的证据证明科汉的确生于7月4日,而先前那张“所谓证明”肯定是假的。于是风波又起,沉寂多年的话题被炒得沸沸扬扬。抛开这场没有答案的争论,之所以介绍这样一个有关生辰的小故事,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科汉本人。他一直坚信自己与美利坚合众国同日“诞生”,成长于星条旗下,肩负着弘扬美国精神的重任,这种使命感和自豪感一直伴随着科汉,无论他的为人,还是他的演艺和创作,都深深地刻有这种“舍我其谁”的豪迈精神烙印。由此可见,日后科汉开创剧诗创作规范也是不足为奇了。

      柯汉出生于演艺世家,他的父母——杰瑞·柯汉和海伦·柯汉,以及他的姐姐——约瑟芬·柯汉,都是当时成功的音乐剧演员。受家庭的熏陶,柯汉很小就接受了许多表演技巧的训练,对音乐剧表演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很早就进入了音乐剧的表演领域。在20岁之前,他创作的第一首歌曲已经问世。同时他也开始尝试着为歌舞杂耍剧写故事,至于自己家庭演出的剧作,已经基本上由他安排剧本了。到1900年的时候,科汉一家成为当时美国最为红火的表演剧团之一,一周演出的出场费超过了1000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数字呀!

      在科汉进入音乐剧世界前,音乐剧在美国已经有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在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音乐剧的诸多元素,诸如音乐、剧本、表演和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的革新和进步。从1866年的《黑色牧羊棍》(The Black Crook),经过哈里根和哈特的作品,再到维克托·赫伯特(Victor Herbet)的小歌剧风格的作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进步和转变。唯一没有得到提高的是剧诗的创作。1903年的《小人国的孩子们》(Babes in Toyland)中的剧诗同1874年的《伊万杰琳》(Evangeline)相比,看不出有任何创作手法的不同。剧诗的创作看起来始终这样停滞不前。

      剧诗的这种境遇同早期音乐剧发展的背景和过程是分不开的。在当时,为音乐剧的歌曲填词,创作剧诗,被人看作是地位低下而乏味的工作。对于一部成功的作品来说,音乐和舞台奇观是首要的,然后如果还有什么重要的话,就是要有一个大致说得过去的故事。至于在那些从欧洲舶来的作品中,剧诗作者的工作与其说是创作,还不如说是把原作的歌词翻译过来略加改动后加入歌曲中而已。往往一部作品中的剧诗是由一群剧诗作者完成的,他们互不交流,各自为战,根据每一部分的场景和音乐加入剧诗,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剧诗风格不一,在交代剧情上也经常前后不一,矛盾多多。总之,早期的剧诗作者得不到起码的尊重和重视,而他们也没有将剧诗看作是音乐剧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而科汉的出现和进军百老汇改变了这一切。在巡回演出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科汉并不满足于只是马戏团一样的到处流浪生活,他将目光投向了代表着表演圣殿的百老汇,这对于他这样一位从杂耍歌舞出身的演员不可谓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的百老汇处女作是那部《州长的儿子》(The Governor’s Son),科汉不仅自己编写了剧本,还自己作曲,创作剧诗,自己设计舞台布景。科汉试演男主角,他的父母、姐姐和他的妻子——艾索·列维(Ethel Levey)也都在剧中分别饰演角色。这种新奇的家庭出演方式很大的调动了观众的胃口,一时间,柯汉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音乐剧“神童”。

      接下来是1902年的《竞选职位》(Running For Office),尽管它没有达到科汉预期的效果,但从那首“假如我是摩根先生”中,我们已经可以隐约看到科汉日后的风格。1904年的《小乔尼·琼斯》(Little Johnny Jones)使科汉真正走到了前台,在百老汇站稳了脚跟。这是一部节奏欢快的作品,也是一部具有典型科汉风格的剧作。在它的第一年巡演中,它就曾先后三次在纽约上演,受到广泛的好评。

      《小乔尼·琼斯》发生在繁华的唐人街,故事的男主角自信聪明而又有点自命不凡,他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匪徒周旋,最终成功地将美丽的女主角(科汉妻子艾索饰演)从匪徒手中解救出来。科汉一如既往地扮演男主角,并亲自作曲、作词。剧中的歌曲旋律优美,剧诗也风趣幽默、扣人心弦。剧中的两首歌曲,“扬基男孩之歌”(The Yankee Doodle Boy)和“问候百老汇”(Give My Regards to Broadway)成为走红之作,那首“生活是一件趣事”(Life is a Funny Proposition After All)娓娓道出了英雄的人生哲学,音乐激昂欢快,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部作品中,科汉的剧诗创作表现尤为值得一提,他在这部作品中采用了不同的创作手段,并且有着许多独创性的见解。他尝试着摒弃欧洲歌剧传统对百老汇的影响,决心让自己的作品发出美国人自己的声音。他努力使剧本结构更为紧凑和吸引人,使音乐更为简单和动人,而剧诗则简单易记,充满自信,甚至带有“咄咄逼人”的气势。最初观众们并不认可这个年轻人带来的变化,认为他的剧诗“拙劣、粗糙”、“无诗意”,但很快他们就适应了,并且接收和喜爱上了这种剧诗。20世纪30年代取代小歌剧的音乐喜剧深受科汉的早期作品的启迪,直到《演艺船》、《俄克拉荷马》确立了古典音乐剧的统治地位后,科汉那种简单、直白的剧诗艺术依然影响着不同时期的剧诗作者;直至今天,科汉的影响依然存在,观众们依然喜欢那些直率简约的对白和剧诗,这就是科汉留给百老汇的遗产。

      在1906年的《百老汇的45分钟》(Forty-five Minutes from Broadway)中,柯汉同喜剧女演员菲·泰姆里顿(Fay Templeton)和维克多·摩尔(Victor Moore)搭档,成为继《小乔尼·琼斯》之后的又一部成功作品。“再见,玛丽”(So Long,Mary)、“我梦想成为百万富翁”(I Want to Be a Popular Millionaire)等都是由科汉独自作曲、创作剧诗的好歌。

      同年,科汉还参演了《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Jr.),以喜剧手法活灵活现地再现了美国国父的传奇,也成为科汉又一部卖座的作品。接连三部剧作的大获成功,也把科汉推上了成功的巅峰。尽管此后直至1928年的漫长岁月内,科汉又推出了许多新作,并且取得了甚至超过上述作品的成就,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只是这些早期作品的重复和模仿。尽管后来也不乏优秀之曲,但更多的是平庸之作。在艺术成就上,此时的科汉已经达到了顶峰,他的秉直,或者可以说固执,使他没有更好地适应音乐剧发展的潮流,从而没有续写更大的辉煌。极具讽刺意义的是,当科汉正处巅峰的时候,评论家们往往非常挑剔,对他的作品指手画脚;但当他成名之后,鲜有力作时,却只闻一片赞叹之声,不知这是不是评论界的通病?

      当然,科汉的后期作品还有许多是值得在这里提到的。像1907年的《The Talk of the Town》尽管在音乐上不尽如人意,但它的剧诗确实是一流的。1909年的《拥有百老汇的人》(The Man Who Owns Broadway),就像题目所暗示的那样,可以看作是科汉的一部自传,也可以看出科汉的雄心壮志。结果也很快证明这不是科汉的一厢情愿,到1910年的时候,柯汉和哈里斯已经成为百老汇欢乐剧院(Gaiety Theater)的所有者。接着他们又在百老汇和第43大街兴建了可以容纳1000人以上的柯汉剧院。而这时的柯汉刚刚30岁出头。

      1911年的《小百万富翁》(The Little Millionare)无疑是当年最受欢迎的剧作,科汉的父母在这部作品中完成了他们的谢幕演出。尽管情节没有出奇之处,但剧中的一些歌曲,像“哦,美丽的姑娘”(Oh,You Wonderful Girl)、“巴纳姆有主意”(Barnum Had the Right Idea)等都吸引了不少的观众,至于“我们干了所有的脏活”,则被认为是科汉写得最好的剧诗之一。

      1916年的《你好,百老汇》(Hello,Broadway)是一部典型的科汉式时事讽刺剧,凭借这部作品,科汉又重新回到了高峰,尽管此时作品的质量已经无法同前期的相媲美了。科汉在1916年和1917年间创作了一系列的讽刺剧,这些被统称为“科汉时事讽刺剧”。

      1922年的《小内莉·凯利》(Little Nellie Kelly)成为科汉在百老汇上演次数最多的一部作品,一位爱尔兰警察女儿的故事抓住了观众的心,这部剧作活泼时髦而又秉承了音乐剧的传统,而它类似灰姑娘般传奇经历的故事情节更为它增加了魅力。这部作品一经上演立刻好评如潮,在全美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总共上演了276场。

      科汉的最后一部音乐剧作品是1928年的《朋友》(Billie),这部作品并没有取得很大的反响,连科汉后来也承认它有点过时,跟不上时代发展了。1928年的百老汇舞台已经在悄然之中发生了一些改变,科恩的《演艺船》已经在上一年上演了,可科汉还在写着类似《小乔尼·琼斯》的作品。因为无法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科汉从创作界退出了。此后他没有再创作过音乐剧作品,但观众们还是享受到他的表演给观众带来的快乐:1934年出演欧根·奥尼尔的喜剧《啊,荒野!》,1937年则加盟了罗杰斯和哈特的《我应该是对的》(I’d Rather Be Right)。

      1942年,科汉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也告别了他为之奋斗大半生的音乐剧舞台。就在科汉去世的同一年,以他的生平为蓝本的电影《Yankee Doodle Dandy》面世。随着二战的爆发和展开,科汉的一些爱国歌曲又开始流行起来。1968年,反映科汉创作人生的音乐剧《乔治M》在百老汇取得了连演427场的佳绩,超过了他的任何一部作品。剧作简要回顾了科汉传奇的艺术人生,同时将他的许多经典之作重新带回到舞台,乔治·科汉再次成为百老汇的热门人物。

      为什么乔治·科汉如此为百老汇所牢记,给剧院带来如此之大的冲击和影响?难道仅仅因为他那狂放、自信而又充满活力的北方美国佬形象?因为他所热衷于创作的异域风情或少数民族作品?还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所展现的那种炽热的爱国情怀?以上因素确实起到了作用,但仔细推敲却并不具有充足的说服力。哈特和哈里根同样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的音乐剧,并且做的也不错;艾尔文·柏林所创作的爱国歌曲的影响力明显超过了科汉。那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科汉有着如此之高的声望呢?如果我们仔细回顾一下科汉的创作生涯,可以看到正是他创作的剧诗所展现的率真,进而言之,他个人的率直的性格,使得他为观众喜爱和牢记。这一点小哈姆斯坦可以说是体会最深的,他曾经如此评价科汉的剧诗创作:“科汉的精髓就在于他能够到位地表达出观众潜意识中想说的内容”。

      正是以一副“粗糙、无诗意”的外表,科汉的剧诗走上舞台并最终征服了观众。科汉自己填写的歌曲往往以一种与观众闲谈的方式呈现在他们面前,没有什么深奥的哲理和拗口的词汇,就如同朋友谈天或邻居闲聊的方式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娓娓唱来。在科汉的剧诗中,没有了歌剧中的那种罗曼蒂克或公寓剧场中那种机智俏皮的花腔,取而代之的是像“我爱你”或“所有的男孩子都为你着迷”这样平实却又真挚的话语。这种简约和平实的风格在那个连低俗的歌舞表演都要争着同歌剧扯关系的年代是难得一见的,它的出现改变了戏剧中话语的表达方式,为日后的剧诗创作起到了深远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科汉大胆地摒弃了欧洲的歌剧传统,用不成熟的、自然而不做作的语言来讲述美国人真实的情感和想法。尽管这其中有着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但至少它是真挚的、诚恳的,至少它是美国的,这就足够了!在那个物欲横流、多元文化和艺术形式并存的时代里,科汉义无返顾地举起了振兴和宣扬美国式道德的任务。

      今天的人们更多地将科汉归为百老汇的知名演员或流行歌曲的创作者,但笔者坚持认为,他更是一位优秀的剧诗作者。尽管他没有眩目的技巧,也失之优雅,但他是百老汇第一位意识到词语对于音乐剧是多么重要的剧诗作者。他不仅看到了一个节奏紧凑、剧情跌宕起伏的剧本的价值,更预见到剧诗同音乐之间不可分离的鱼水关系。正是在科汉的基础之上,奥托·哈巴赫(Otto Herbach)和小哈姆斯坦在日后强化了剧本和剧诗在音乐剧中的地位。正是这种意识推动着剧诗创作向前发展,科汉做出的贡献是不能也不应该低估的。

      科汉的剧诗同他剧本的风格一样:粗糙,缺少诗意和敏锐的情感,但他以真挚和自信来补偿。在他的剧诗中,你看不到那种刻意的修饰,他笔下的主人公们高喊着“多么美丽的姑娘”和“内尔·凯利,我爱你”;在形容“大”的时候,往往只会用“Grand”和“Swell”。他的剧诗往往流露出一种充满朝气的自负和天真,而这正符合年轻的美国的特点。尽管他采用的韵脚简单得以至于观众都猜得出是什么,但他们仍然会发出会意的笑声,因为这正是他们的心中所想。

      科汉笔下的人物总是一副面孔:扬扬自得的扬基男孩,骄傲、自信,充满朝气,这恐怕也是生活中科汉的写照。科汉的爱国情绪在他的剧诗中总是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他为年轻的美国而骄傲和呼喊。他简单直接的叙事方式和大量美国俚语的运用更让观众从中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熟悉。他的语言也许平凡,但他的立意确实崇高的。科汉在他的人生和一部接一部的剧作中实践着他所认同的扬基男孩精神,他总是战无不胜的英雄,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这恰恰迎合了美国民众的心理。

      当然,科汉的创作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严重缺点:缺乏应变性和灵活性。他一以贯之地奉行着个人的信条,但这个世界和音乐剧舞台却在飞速地变化和进步着。他近乎固执地坚持用同样风格的剧作去感染不同时代的观众,从创作的出发点就预示了他日后的失败。一战过后的美国人开始用不同的观念和眼光去考量自己的生活,但科汉战前的思想依然主导着他20年代后期的创作。难怪到了30年代,他更多地被人们当作演员、歌手或舞者来讨论,歌曲创作和剧诗写作已经成为了昨日的辉煌。

      科汉留给百老汇最大的财富并不是他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而是在他的努力下,美国音乐剧所发出的自己的声音。随着时间的推进和音乐剧的发展,美国音乐剧的声音也在日趋多元化:科尔·波特和劳伦茨·哈特发出了机智华丽的剧场之声,小哈姆斯坦则将以严肃的戏剧文本催生了古典音乐剧,导演乔治·阿伯特则以严谨的风格创作了大量的剧场杰作,作曲家如杰里·赫曼(Jerry Herman)和塞·科尔曼秉承了科汉充满美国风情的曲风,剧诗作者如桃乐茜·菲尔德(Dorothy Fields)、格林、罗丝等则继承了科汉活泼清新的措词。科汉的影响无处不在,《安妮,拿起你的枪》、《窈窕淑女》、《音乐之声》、《睡衣游戏》等都可以看到科汉的痕迹。

      柯汉的那些看似闹剧的滑稽作品中渗透着他严谨务实的作风,他简约的风格、迷人动听的歌曲和富有爱国情怀的激情都使得他的作品具备不可抗拒的魅力。他为音乐剧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他剧诗创作的经历为后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丰富的经验,美国剧场中那种开朗、坚毅而又自信的氛围也始自这个多才多艺的扬基男孩。

      摘自北京舞蹈学院张旭和文硕编著《音乐剧导论》

      序列:0598

      胜利之歌.Yankee.Doodle.Dandy.1942.2D9.2Audio.MiniSD-TLF

      2011-10-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