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娜,戚薇,袁成杰,罗家英,午马 主演的电影《重庆美女》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重庆美女》来自于中国大陆地区。
2、《重庆美女》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09年在中国大陆上映,《重庆美女》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5880分,《重庆美女》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重庆美女》值得观看吗?
《重庆美女》总评分5880。月点击量393次,是值得一看的喜剧片。
4、《重庆美女》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重庆美女》是2009-10上映的喜剧片,由影星于娜,戚薇,袁成杰,罗家英,午马主演。由导演杨紫婷携幕后团队制作。
5、《重庆美女》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喜剧片电影《重庆美女》是著名演员于娜, 代表作,《重庆美女》免费完整版2009年在中国大陆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重庆美女电影,重庆美女剧情:近日,由于娜主演的都市喜剧电影《重庆美女》在重庆盛大开机,该片主打重庆特有的美食、美女、美景三大元素通过由火锅秘方而引起的一系列幽默诙谐的事件,充分的把重庆的特色展现出来。而除了土生土长的重庆美女于娜主演之外,该片还汇集了袁成杰、戚薇等一批偶像派艺人,同时香港喜剧明星罗家英也将出演该片,在片中饰演于娜的父亲。
毫无疑问,《重庆美女》是一部烂片,但正是这部烂片,让我思考了城市、饮食、方言、电影四者的关系。
香港电影是华语电影的半壁江山。香港不过是一个人口六百多万的城市,而且香港是一个方言城市,何以它生产的电影能够深入影响十几亿人口?这除了历史、制度、人才等因素,最重要的便是这座城市所特有的饮食文化和方言文化。
作为一座城市,香港是一个国际大都会,也是重要的贸易港口,还是金融家的乐土。但就电影而言,为产业输送营养的却是香港特有的饮食文化和方言文化,而非摩天大楼。随着国内一线城市的高速发展,香港的高楼大厦已经不再是什么特色景观,但随处可见的粤式酒楼和茶餐厅仍然是香港的一道风景线,而这道风景线在香港电影中也无处不在。香港是一个粤语为主、英语次之、国语再次之的城市,随着香港和大陆的关系日益密切,国语已经逐渐上升为第二语言,但仍然无法撼动粤语的地位。懂得粤语的内涵与趣味的人看香港电影,会别有一番感受,能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如今的香港电影(多是合拍片,并不纯粹),多半有国语版,只懂国语的人一般也愿意看国语版,这在我看来非常可惜的,因为在我个人的经验里面,原汁原味的语言对观影的感受影响殊深——哪怕你并不懂得这门语言。许多人看好莱坞大片,喜欢看英语原版,何以看香港电影,反而不喜欢看粤语原版?也许很多人只是缺乏尝试,他们多看几部粤语原版的香港电影,想必也能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非常快,曾经创造惊人的观影人次(这个不能以票房算,否则还要换算才能看出当年电影业的兴盛)。十余年前,中国的电影产业突然陷入低迷,但自“中国制造”的大片《英雄》(2002)横空出世后,开始了复兴之旅,近几年中国的票房数字更是高歌猛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大约10年前,导演王晶扬言中国电影将迎来“黄金十年”——如果仅以票房来看,这个“黄金十年”已经实现。可是,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大陆却未能造就一座堪与香港媲美的“电影之城”,甚至连望其项背者也没有。北京、上海都有不少影视城,浙江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横店,它们确实中国影视业勃兴的标志,可惜的是,这些影视城并没有自己的特色,更遑论造就一座城市的影视文化了,“电影之城”乃是痴人说梦。
我个人认为,北京、上海、横店都不具备成为香港那样的“电影之城”的条件,理由很简单,它们的饮食文化和方言文化都不够突出,辐射有限。有人也许会说,横店是没有自己的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方言文化,但北京、上海不是有吗?北京的京片子虽然有一定的特色,但基本就是普通话。上海话很有特色(特别是周立波用“海派清口”把这种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吴侬软语影响有限,覆盖面太小(不过上海和江苏的几个城市,覆盖人口应该不足5000万)。而说到饮食,北京菜、上海菜连四大菜系都进不了,况且这两个菜系出了这两座城市,就基本没有立足之地了。我考察来考察去,觉得大陆最有可能在文化上创造“电影之城”的乃是重庆,当然,若有成都加盟,更是所向无敌。
我想,假如《重庆美女》完全用四川话来拍,虽然难逃烂片的命运,但必然会好看、好玩得多。导演杨紫婷既然打出“重庆”这张牌,就应该将电影彻底重庆化,而不是浅尝辄止——不仅仅是四川话,该片对火锅文化的表现,也不过蜻蜓点水。
多年前,网络上非常流行一段重庆交警与记者的对话。我在上班的时候看到,十分好奇,便让一位来自四川的同事用四川话将这段对话给我演绎了一遍,我个人觉得精彩绝伦!我去过不少中国的城市,因此也领教过不少各地方言,若说味道、魅力,首推四川方言!我熟悉粤语,当然知道它的妙处,四川方言我只是“略懂”,而这“略懂”已经让我心醉神迷,这是何等美妙的方言!
至于四川的饮食,我想不用我多说,随便那一座城市,都离不开川菜!我本人也是一个嗜好川菜的食客,论材料,它不如粤菜,但说到味道,粤菜逊之。
再说,四川人遍布全国各地,四川饮食文化和方言文化辐射之广,居全国之冠!重庆虽然已不再属于四川,但它无疑是集四川饮食文化和方言文化之大成者。
自从方言不再是电影创作的“禁忌”,一些导演开始有意识地把重庆作为电影的拍摄地,并在片中彰显重庆的饮食文化和方言文化。张一白是最有“重庆意识”的导演,他相继拍了两部以重庆为背景的电影:《好奇害死猫》(2006)、《秘岸》(2008)。这是张一白的“重庆三部曲”的前两部,但第三部至今不见踪影。但要说最著名的以重庆为背景的电影,当数《疯狂的石头》。网络上面甚至出现了该片的网友自配的重庆话版。而更为有趣的是,《疯狂的石头》让一句来自粤语的俗语——“我顶你个肺”——成了著名的流行语,这种巧合在我看来乃是香港、重庆两地方言文化之映射。2010年,《让子弹飞》引发观影热潮,片方顺势推出川话版,又割了一轮影迷的“韭菜”——我就是为了看川话版,专门去影院二刷的。《让子弹飞》不推东北话版,也不推粤语版,只推川话版,足见四川方言在电影中的独特魅力。
此外,重庆作为一座山城,孕育了无数腿美肤细的重庆美女,在重庆街边“打望”乃无数男人的一大乐事。美女从来都是电影的重要资源,重庆美女将为“电影之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山城还盛产棒棒军,他们虽然不像重庆美女那样秀色可餐,但也不失为一道独特之风景线,一如“送外卖的”之于香港和香港电影——熟悉香港电影的人都知道,“送外卖的”乃是香港电影中深入人心的特有角色之一。
饮食、方言、电影,加上美女和棒棒军(其他的我还没有发现),重庆必定是中国大陆最有希望成为“电影之城”的城市。可惜,近年“重庆制造”的影片越来越少了。我希望看到更多“重庆制造”(更希望有一天“重庆制造”能够像“香港制造”那样,成为一张城市的电影名片)的电影,当然,前提是它们一定要说四川话,吃火锅,露美腿,晒棒棒——我心知这是痴心妄想,却仍忍不止天马行空起来。
我自己开音像店,我觉得每部片总有她一看的道理,好了,这部片浪费了我一百二十年生命中宝贵的一个多小时,傻逼到抓狂,等我平静下来,我还是觉得应该多花这一刻钟来写评论,好让全中国人民多活这一个多小时
Sololau/文
怀念无厘头风格,怀念周星驰电影,怀念那个存着在“江湖”和“传说”的过火时代,怀念那段凝视生活同时又戏谑人生的癫狂岁月。
之所以用“怀念”这个词,根本原因是那些“美好的日子”真的已经成为了逝去的“回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也是无法再回来的“曾经”了,并且在今天看来合拍片不仅是港人北上的捷径,更是大势所趋,不但香港电影无法复兴,甚至“香港电影”这个名词也在一天天消解。就在我们逃避现实在用怀念的方式去重温那一个个美梦的同时,惊奇的发现那些梦境的精神内核在当下的电影作品中正一步步变质,电影《重庆美女》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无论是繁华的重庆还是动人的美女都不足以从根本上促使早已看惯风月的观众走进电影院,真正提起观众兴趣的是“全80后班底”几个字。原因很简单,80后是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这个群体经历了各类文化如洪水泛滥般融入大陆的激流年代,并且80后的精神品格和思想格局都在这场繁荣中经历了消解和重构。70后面对纷杂的新文化在睁大了眼睛的同时还固守着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而完全生于这段革新之中的80后的认知方式与前辈们存在着毋庸质疑的区别,当然这是题外话,在这里不再多说。
电影《重庆美女》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香港电影文化甚至说得更具象一点是香港喜剧片中的无厘头文化对80后的影响。无论从电影的故事文本建构还是人物形象设计都能明显的看到周星驰电影的影子,小人物的故事是一直的主题,对两代人观念冲突的探讨问题上《家有喜事》和《大话西游》(正好罗家英还是《大话西游中》的父权形象饰演者)都蕴含着丰富的思考和延伸,甚至是饮食题材都有点向早已“食神归位”的周星驰作品致敬的意思,虽然这种读解看起来有点像笔者的一厢情愿,但没有人能否认香港电影对于70末和80后的意义,那些光影早已在这代人心目中打上了烙印或者说成为该群体文化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但可惜的是这部《重庆美女》虽然带有无厘头风格的影子但却只是徒有虚名,不但故事情节稚嫩,人物形象生硬,而且主题上也不够深入。美女成了单纯的花瓶式角色,全片也没有看出一点对于重庆这座城市的感情和定位。整个故事看下来平平稳稳没什么高潮,牵强的剧情令本片呆滞无神。
最重要的是本片丧失了喜剧电影(不单单是无厘头喜剧)的根本精神内核。周星驰喜剧被人崇敬至今不是没有理由的,当然星爷的个人魅力已经是块招牌了,但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生活的凝视态度和一股子自嘲精神。小人物故事定位使得电影更接近真实的生活,直面底层生活的辛酸。无厘头喜剧风格则是面对现实顿感乏力的小人物们的一种戏谑式发泄,当然这种戏谑在今天看来充满了自嘲的意味。所谓的后现代解构,也是通过消解权威消解传统认知定式的方式来抒发民众对于现实的复杂态度。同时,这种复杂的态度又不是悲观的,而是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最好的例子当然是周星驰自传式的作品《喜剧之王》中那个面朝大海的渺小身影发出的呐喊。艺术性,商业性,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的喜剧作品。
80后登上电影舞台初执导筒还是显得有些紧张和浮躁,毕竟创作经验和人生阅历都还欠火候,但我们坚信这只是时间问题,因为中国电影太需要注入新鲜血液了,期盼着新锐导演们的大放异彩。但同时也感慨甚至有点恐惧经典电影的内核正在一步步流失。当无厘头已成往事,当喜剧沦为纯粹的闹剧,当观众不知道该因何而笑的时候,回忆会显得更为美丽,也更加悲哀。
如果题材挖深一点,让马丁斯科塞斯过来拍一部《重庆黑帮》估计大有看头。当然,退而求其次,杜琪峰、刘伟强也能试试这个题材,演员不用外聘,全部用重庆本地的。
重庆美女拍开场那部戏的时候,就是解放碑那个地方,袁成杰被四个美女追的场面,我是亲眼看着拍的。
由于此电影挂着重庆的旗帜,我等爱祖国爱家乡的好青年便抱着热血沸腾的心态去看了。
心里想着,大不了当做观光片来看好了。
开始的时候很激动,看到熟悉的那些地方啊,心里华丽丽的激动。
但自从那两个搞笑的胖子配角一出来,我就开始无语了,忍,一直忍。
一直忍着看完。
看完之后,只有四个子,奇烂无比。
就算是观光的目的,我也很失望。
解放碑,华岩寺,洪崖洞,磁器口的古街,方特科幻公园,南滨路。
就这几个地方晃来晃去,
放着重庆那么多华丽丽的美景去哪里了??浪费啊浪费?
再说剧名,重庆美女?
说实话,于娜同学,姑且不说她演技实在是生硬,
光她的长相,实在是无法代表重庆美女的发展水平,
随便从街上拉一个重庆妹妹过来,估计都比她强。
再说情节,那简直是让我惊天动地的无语。
到底是要拍真实的,还是拍科幻片?据说是喜剧片?可是一点都不好笑啊。
剧中的很多环节都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完全是蒙的。
请问,一对外地来的兄弟,随便说说就可以搞什么试吃大赛?
请问,那外来兄弟是如何找到袁成杰的?
天外飞来的?
天哪,这样的盲点太多了,完全不知道怎么说下去,
还没有一部电影让我看得如此义愤填膺。
再说演员,阵容听起来也算是有模有样,但导演怎么就可以把这样的组合拍成如此一部烂片?
实在是愤慨啊愤慨。
太有辱这部电影的名字了。
真是想求求导演,能改个名字么?,
叫什么美女都可以,就是不要叫重庆美女了,成不?
不然,叫我们以后重庆的妹妹都怎么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