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斯坦利·贝克,杰克·霍金斯,厄拉·亚科布松,詹姆斯·布斯,迈克尔·凯恩,杰尔·格林,艾弗·伊曼纽尔,保罗·达纳曼,格林·爱德华兹,尼尔·麦卡锡,大卫·克南,加里·邦德,彼得·吉尔,Tom,Gerrard,帕特里克·马基 主演的电影《祖鲁战争》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祖鲁战争》来自于英国地区。
2、《祖鲁战争》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64年在英国上映,《祖鲁战争》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1064分,《祖鲁战争》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祖鲁战争》值得观看吗?
《祖鲁战争》总评分1064。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祖鲁战争》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祖鲁战争》是1964-06-17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斯坦利·贝克,杰克·霍金斯,厄拉·亚科布松,詹姆斯·布斯,迈克尔·凯恩,杰尔·格林,艾弗·伊曼纽尔,保罗·达纳曼,格林·爱德华兹,尼尔·麦卡锡,大卫·克南,加里·邦德,彼得·吉尔,Tom,Gerrard,帕特里克·马基主演。由导演赛·恩菲尔德携幕后团队制作。
5、《祖鲁战争》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祖鲁战争》是著名演员斯坦利 代表作,《祖鲁战争》免费完整版1964年在英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祖鲁战争电影,祖鲁战争剧情:本片讲述19世纪末英军在非洲的一处要塞人手不足,但遭到成千上万当地土著祖鲁人的进攻祖鲁族是非洲最善战的民族,与英军发生激烈交战。英军顽强抵抗,最终以小胜大。
最近看了Sir Michael Caine的许多老电影,打算做爷爷的忠实脑残粉,因此不对Introducing当年三十一枝花的爷爷出来的影片说上一两句,似乎有些不合情理,尽管他老人家不晓得出于什么秘辛,自己并不太情愿深谈卷入此片的来龙去脉。
接演Lt.Gonville Bromhead这个角色时,MC年方31岁,跟Bromhead参加Rorke's Drift之战时的年龄(33岁)仿佛。两人相貌上看毫无相似之处,然而不得不承认,MC扮演的Bromhead在第一时间令我惊艳。他那清澈如冷玉的朗朗声线,他那矜持优雅、彬彬有礼的仪态举止,似带嘲讽却不会令人觉得冒犯的言谈笑容,还有蓝眼睛与金头发,修长而略显纤细的身段,跑起步来蹦蹦跳跳的姿势,永远笔直的身形,stands tall and proud, a man seemingly honest in his beliefs……正如Chard一开始就注意到他,我想没有观众不会注意到他。历史上的Chard在写战报给上级和维多利亚女王时,对Bromhead那可是赞不绝口,当然赞的主题是他出色地完成了副指挥的职责,他在战斗中的勇敢无畏、出谋划策及对Chard的无私协助;在影片中,我们随后将看到两人间有爱的互动从头延续到尾,那种不温不火不焦不躁的暗暗较劲完全是英国式的绅士风范,而最有爱的,当属艰危凶险中的合作无间同舟共济。
说到不搞剧透,其实也没什么可以剧透,在wiki上翻翻Anglo-Zulu War和Battle of Rorke's Drift词条,对这部影片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就能有个大致了解,再看看Chard的那几份报告,对具体的战斗经过就能有个细致了解。因此我就不详述剧情了,只随便聊聊,八卦八卦。
1、Rorke's Drift一战英军的神奇表现,首先归功于武器的先进可能是多数人的想法吧?火器相对于未开化的土著民族原始简陋的冷兵器按理来说是有先天的优势,有意思的是,Battle of Isandlwana中英军配的也是Martini-Henry MKII步枪,却遭受了1300人被杀的惨败。此役除去战术糟糕和人数劣势外,MKII也是被归咎的因素之一,南非炎热气候使其机械装置在超负荷使用后容易过热和阻塞,难以实现重复装弹,原因是碾制黄铜弹药筒的脆弱结构和黑火药助推剂的脏污,后来针对此弊病对个别部件进行了改进,如采用了更坚固的拉制黄铜和一种更长的loading lever。
2、Rorke's Drift一役中,24团英军使用的MKII步枪配的并非标准的P1876枪刺,而是过时的P1853。这在电影中也表现出来了。还有眼尖的筒子辨认出Ducky Owen用的是一支MK IV而不是当时的MK II,MK IV尚未问世呢。
3、Bromhead患有严重的耳聋(可能是在服役期间逐步发展的),这一疾病限制了他的军事生涯,尽管在1867年4月20日他就获得了少尉委任,但却直到1871年10月28日才晋升为中尉,正是这迟延的晋升履历,使他在Rorke's Drift之战中屈居Chard之下当了副手,后者于1868年7月15日晋升中尉,比Bromhead早了三年零三个多月(影片中说Chard成为Battle of Rorke's Drift的commanding officer是因为他比Bromhead早获得委任三个月,这无疑不符合事实)。
4、影片中Bromhead对于自己做副手倒是接受得很快,而且也很服从命令,从没有试图挑战Chard的权威。历史上的他出身军人贵族世家,家族军事传统浓厚一直延续至今日,他的三位哥哥也都在军中,老大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早亡,老二老三都是上校巴斯骑士,老二继承爵位,老三同在24团。影片中Bromhead曾对Chard提及“他父亲参加过滑铁卢战役,他的曾祖父跟随沃尔夫将军打过魁北克战役”,他父亲Sir Edmund Gonville Bromhead确曾参加过瓦尔赫伦远征、半岛战争和滑铁卢战役,巴达霍斯一役赢得的金质勋章至今仍保留在其家族中,反映拿破仑战争时代的历史小说沙普系列里亦有关于他父亲的赫赫威名及英勇事迹的描写,至于他那位参加过魁北克战役的曾祖父是否实有其人,目前只查到魁北克战役时间附近确曾有Bromhead家人在军中服役。他的祖父参加过北美独立战争,1813年晋升为中将。Bromhead本人到Rorke's Drift之战时,距离他22岁获得少尉委任已逾十年(影片中说他72年5月才获得委任,而Chard是同年2月,无疑也是个bug),故而此战中面对强敌亲临火线依然从容镇定,也算不得什么。电影故意呈现出他“活泼”的性情,加重他“新兵”的一面,只是为了戏剧化效果,就比如把Hook变成了酒鬼和散漫之徒,实际上Hook是个禁酒主义者,而且无疑是个优秀的士兵。
5、布尔人亚登多夫描述那个牛头阵战术时,说到牛头佯攻,吸引敌军,两翼包抄,我倒想起了汉尼拔在坎奈之战中配合地形和时机使用的新月阵型。嗯,阵型没有什么精妙与简单,使用得当,收到效果,就是精妙。
6、J.R.M.Chard有两个兄弟,一个在皇家燧发枪团服役,参加过阿富汗战争,另一个是牧师。Chard谒见过维多利亚女王三次,他从祖鲁归国后不久,一个姊妹因病夭折,女王也发去了吊唁。关系看来不错。
7、Bromhead和Chard的交集是命运性的,两个人生平都因此役而赫赫扬名,同时获授VC,但此役也是他们军事生涯的顶峰,日后再无超越。Bromhead晋升到少校,Chard晋升到上校。两人都终身未婚,都病死于中年,前者因伤寒症去世,后者患舌癌去世。Bromhead的遗体葬在今天的巴基斯坦,没有归葬英国。Chard生前和他的牧师弟弟共居,病后也由弟弟照顾,死后葬在弟弟教区的教堂里。
8、关于VC,此役中有11人获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大部分为24团士兵,包括Bromhead在内的24团士兵的VC后来藏于南威尔士边民团博物馆(SWBM)。Chard的VC和Zulu War Medal 1879成了私人收藏,一度(1972-1976)被本片中Chard的扮演者Stanley Baker拥有,直到他于1976年去世。
9、本片再度证明了皇家工兵历来多才多艺,来造桥梁的Lt.Chard忽然临危受命成了battle of Rorke's Drift的指挥官,而居然没有任何腿软怯战慌张失措种种新兵该有的现象,不得不说是英军之幸。此战若非他和Bromhead协同,休矣。
10、一个连队理想情况下会配备1名上尉和2名中尉,但在战争开始时24团的多个连队都只有一名军官(海外服役条件有限),如1营的A连和G连,2营的A、B、C、E连。具体到2营B连,Bromhead的上尉Alfred Godwin-Austen在9th Cape Frontier War中受伤被送回国,所以B连只剩下了Bromhead一名军官。这位Alfred Godwin-Austen的长兄是印度测绘局长、皇家学会会员、皇家地理学会会员Henry Haversham Godwin-Austen,K2(乔戈里峰)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1851-1863年间他也在24团服役。然后这对兄弟还有一个兄弟在Isandlwana战役中被杀。他们的父亲Robert Alfred Cloyne Godwin-Austen也是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地质学家。
11、总的来说,这部反映祖鲁战争的史诗影片其实不能用史诗来形容,当然它表现的是祖鲁战争中英军最传奇也很关键的battle of Rorke's Drift,但影片的气氛距离悲壮肃穆尚有很远,甚至可说有些喜剧成分,如两位指挥官在战场上的口头抬杠,牧师的醉酒和时刻不忘布道反对杀戮,英军中各色人等的奇特属性,两军阵前对垒紧张关头突然拉起歌来(英军唱的是Men of Harlech) ,菜鸟枪刺装不牢跌落地上挨骂,Hook撤离着火的房间时仍不忘偷酒喝,还有一个士兵一歇战就去看望他的小牛犊,最后,都道“吾命休矣”,打得灰头土脸金发蓬松也从不失“色”的Bromhead都爆发出了死到临头的狂笑和满不在乎的“你干嘛不来杀我呀,Come on,come on”的欠扁样时,祖鲁人居然甩手不打了,表示honor them,for their extreme gallantry。。。甚至英军以为战役已结束时的集合点名清点伤亡过程都透着冷幽默,因此,即使看到祖鲁人在英军排枪战术前层叠的尸体而产生某种罪疚和悲悯心理,也被这时不时跳出来的喜剧效果冲散了,三观完全覆灭。本片对英军的刻画可谓非常完美,极其生动,反之对祖鲁人的呈现虽没有丑化贬低,仍有失挖掘,平面单调,这大概缘于他们对“野蛮人”的了解极其有限吧。
最后,对这部片子感兴趣的还可以去看看Zulu Dawn,讲Battle of Isandlwana的。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7672/
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美丽的非洲大陆,骁勇的祖鲁士兵,坚守岗位的英军,这部纯粹的战争电影看的很是热血沸腾啊。
看来英国不仅仅是海军牛逼,以前一直以为是靠海军才能横行世界,有头脑的战地指挥官,严守纪律的普通士兵(从罗马到二战,军队的纪律始终是主要因素啊),不成为日不落帝国也难。
里面的人物性格塑造也很成功,从指挥官到士兵,再到祖鲁战士,电影并没有妖魔化他们为一群野蛮人,而是给了很多正面描写。
里面的英军战术也描写的很好,双排轮换击发,内外防线的弹性防御,不得不感叹兵器的世代差距,导致的双方战斗力天上地下。
最后那段双方唱歌的情节太震撼了,这部1960年代的电影拍出了今天特效无法拍出的效果。
就是厮杀效果有点假,基本上不见血。
不过,非洲部落到19世纪还不如古代的罗马,除了梭镖牛皮盾,其他啥也没有,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当然,与鞑子相比,他们起码还有一次性歼灭1200英军的战果,鞑子从1840年开始,就被彻底戳穿了假面具。
1
11个人获得了勋章,其中的虎克就是一个战争时候装伤残,不打仗就执色子的坏逃兵,没有超我的家伙。但是你知道吗?这帮子演员都没有来到南非大地,也就是博茨瓦纳的德拉肯堡,在纳塔尔省。为了给摄制组省钱,他们在英国本土就自拍结束了。
片头曲,是在模仿片尾的民俗歌舞!
虎克家族的后代,写信严重抗议——丑化先人。
艺术加工嘛!
这场100英兵对抗4000人的战争是在晚上发生的,但是制片人也就是主演贝克决定大部分镜头放在白天拍摄,这当然是英明的决定。贝克他爸就是一个顽固的矿工,在煤矿中断了腿。
2
Zulu这一帮子人,不就是曼德拉的祖先吗?
威尔士人爱唱歌,爱尔兰人吃土豆。
祖鲁少女、妇女的胸部都是B罩以上。
选角色也体现了英国的等级制度。The casting follows caste.
还不止……
在那个南非种族隔离最严重的年代,拍这部电影当然有政治意义,主角说也许我们不应该在这里。秘密警察也一直在剧组。
南非有一小半的人现在都是艾滋病,他们怪是白人传播给他们的。白人说是黑人传播给他们的。
3
祖鲁人的牛头阵展开以后,开始在各部分进行呼应,像一种仪式。而这是英军已经上好刺刀。主人的两翼偷偷的蹲下前行,迅速包抄到位。他们开始用矛击打着盾牌,慢慢站起身来。这种节奏感极强的噪音,充满山谷间,令人感到振奋。山上的头人把毛向前指去,地上的部队也应和着,如同行希特勒礼一样。他们一边喊叫着一边整齐的前行,步伐十分稳健。如同开头看到的舞蹈。只是殷军让北面壁垒和南面,分别瞄准100码以外。他们很奇怪祖鲁人为什么不攻击,德国人说他在用生命试探你们的火力,数一数 你们有多少支枪。撂倒了60人以后,短暂的撤退。英国人也把杰克霍金斯演的牧师送走了,这该死的家伙不停的说你们都会死的,你们都会死的。
现在看这个片子不够精彩,是因为两方打得太假了。我们理解当时是种族隔离,所以双方的沟通并不充分。
当然这个跟时代因素也有关系,阿拉伯的劳伦斯里面杀人也假的。
第95分钟,火枪队的轮排作战起到了奇效,组鲁人跟被屠杀了似的,最后只好撤退。
最后打杀都变成了,拉歌。
Jensen
祖鲁战争指19世纪30—80年代南非祖鲁人为反抗荷兰后裔布尔人和英国殖民者的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而进行的英勇斗争。战争结果虽然是祖鲁王国灭亡,英国确立了对南非的殖民统治,但祖鲁人所表现出来的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赢得了世界人民的称赞,在南非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祖鲁人是南非土著居民南班图人的一支,居住在南非的纳塔尔、斯威士兰和莫桑比克的一些地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南班图人处于原始社会瓦解、部落联盟兴起和国家产生的社会发展阶段。1817年,南班图人部落联盟的酋长丁吉斯瓦约战死,祖鲁人恰卡(1787—1828年)成为首领。他在军事上继承和发展了丁吉斯瓦约的改革,建立了一支约10万人的军队,以长矛和盾牌为武器,采用方阵、两面包抄等战术;在政治上把3000多个分散部落约50万人统一起来,削弱各部落酋长的权力,各地由军事长官治理。
这样,恰卡建立了祖鲁王国,英国人称其为祖鲁帝国或祖鲁兰。1828年,丁乾(1797—1840年)上台执政,继承了恰卡的事业,恢复和发展了生产,保持了祖鲁国家的统一。正是在他的领导下,祖鲁人进行了反对布尔殖民主义者的战争。
165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南非建立了第一个白人定居点。随着荷兰移民的增加,定居点发展成为开普敦,又以开普敦为中心扩大为开普殖民地。荷兰移民掠夺土著人的土地,建起了农场和牧场,驱赶黑人劳动,自己成为奴隶主。荷兰移民的后裔被称为布尔人(意为“农民”)。1785、1806年,英国两次占领开普殖民地,1815年正式把南非据为己有。英国人在开普殖民地建起自己的统治机构,剥夺了布尔人的行政权和司法权,规定英语为官方语言,废除荷兰货币改为英镑,丈量土地、按地征租、废除奴隶制,所有这些措施都引起了布尔人的不满。
英国人同布尔人之间矛盾的发展,导致了布尔人的一次人迁徙。从 1836年开始,布尔人赶着大车,浩浩荡荡向北和东北方向寻找新的居住地。布尔人的大迁徙一方面是对英国压迫的逃亡,另一方面却是对南非土著居民的一次掠夺性远征。布尔人远征的重要目标是祖鲁王国,这里既可夺得土著人的土地,也能占据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1837年,布尔人越过德拉肯斯堡山脉,源源不断地开进祖鲁王国,从而发生了祖鲁人反抗布尔人殖民主义者入侵的“祖鲁战争”。
1838年2月6日,为了惩罚布尔人通过欺骗手段夺取祖鲁人土地的做法,丁乾下令将70多名布尔人逮捕处死。随后,祖鲁军队四处搜索、袭击已居住在纳塔尔西部的布尔人,大约有300多名布尔人被杀死。
3月,海边纳塔尔港的英国殖民者派兵支援布尔人。很快,丁乾的弟弟姆潘达率军打败了英国援军。与此同时,布尔人的两支援军也先后被祖鲁人打败。布尔人遭到殖民远征以来最严重的损失,实力减少十分之一,领导层出现分裂,布尔人四外逃散。
在取得对布尔人的初战胜利后,丁乾没有乘胜追击,而是过早地偃旗息鼓,为布尔人卷土重来提供了机会。1838年11月20日,比勒陀利乌斯率领一支由464 人、57辆牛车、2门火炮组成的援军从开普殖民地赶来援助。12月15日,这支队伍在恩康姆河套上摆下了作战阵式——牛车阵。丁乾面对强敌犹豫不决,错过了布尔人最害怕的夜袭时机,直到16日凌晨才开始对布尔人的牛车阵发起攻击。这是30年代祖鲁战争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布尔人依托有利的环形牛车阵,用先进的火枪射击,而祖鲁人则手持长矛和盾牌,排成密集队形,冒着炮火和弹雨,前仆后继,一次又一次地冲锋,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恩康姆一战,祖鲁人损失惨重,伤亡3000多人。鲜血染红了恩康姆河。现在,南非统治者把12月16日定为固定的休假日,以庆祝白人在这一战中的胜利,而南非民主力量则把它定为 “丁乾日”,把它看作非洲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象征。
此后,因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祖鲁人连遭失败。1839年1月,双方签订“和平协议”,丁乾被迫将图格拉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割让给布尔人,并交付数千头牲畜和若乾吨象牙作为战争“赔款”。然而,布尔殖民者并不满足。他们勾结、收买丁乾的弟弟姆潘达,答应帮助他夺取王位并承认他为祖鲁国王,姆潘达则要在称王后臣服于布尔人。1840年1月,在布尔人700名武士的支援下,姆潘达率军 1000人征讨丁乾军队,并在姆库齐河以北击败丁乾。2月,姆潘达成为祖鲁国王,把从图格拉河以北直到黑乌姆福齐河之间的大片土地割让给布尔殖民者,祖鲁王国只剩下纳塔尔最北部的土地。布尔人在占领的祖鲁人土地上建立了“纳塔尔共和国”。但是,布尔人好景不长。1843年,布尔人的共和国便被英国殖民者吞并。
祖鲁人抗击布尔殖民者的斗争——19世纪30年代的祖鲁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19世纪50年代,祖鲁王国经历了一场内战。姆潘达之子克特奇瓦约反对卑躬屈膝的卖国政策,立志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获得祖鲁人的拥戴和支持。10月的一次战斗,克特奇瓦约击败以翁布齐拉为首的投降派,执掌国政。克特奇瓦约(1826—1884年)是19世纪下半叶,南非祖鲁人的杰出领袖。他在内忧外患中渡过青年时代,亲眼目睹了殖民者的侵略扩张和南班图各族人民的悲惨命运,决心重整国力,再现恰卡和丁乾时代的辉煌。
克特奇瓦约实行严格的军事制度,通过各种途径搞到枪支弹药,聘请英国人约翰·丹恩训练祖鲁军队,建立自己的骑兵。不久,他建立起一支40万人、装备几百条枪,善于骑射的强大军队。此时,正值英国殖民者扩大其对南非侵略的时期。在1871年侵占金刚石产地西格利夸兰、1877年吞并德兰士瓦后,英国殖民者把下一个目标瞄向了祖鲁王国。
1878年12 月,英国驻南非最高全权代表B·弗里尔向克特奇瓦约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军队,准许英国总督进驻南非并有权监督祖鲁人的行动。与此同时,还在边界上部署6个营的精锐部队。遭到克特奇瓦约断然拒绝后,英国殖民者于1879年1月11日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战争。
切尔姆斯福德勋爵率领1.3万人的英国殖民军渡过图格拉河,向祖鲁王国大举进攻。1月22日,双方在伊桑德尔瓦纳山展开激战。克特奇瓦约趁夜色昏暗包围一路英军,并突然发起攻击。祖鲁战士冒着猛烈的炮火冲向敌营,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最后取得辉煌胜利,打死打伤英军1600余人,己方伤亡3000人,缴获步枪1000多枝、子弹50万发,并且收复了大片失地。
克特奇瓦约在胜利后,幻想通过谈判谋求和平,但事与愿违。英国拒绝任何谈判,将军队增至2万人,配备火炮36 门,决心为自己的失败进行更大的报复行动。在6月1日的战斗中,祖鲁人挫败了英军的进攻,并打死了拿破仑三世的儿子路易。7月4日的乌隆迪村一战决定了战争的结局。开阔地上,5000枝火枪和数十门火炮的射击使祖鲁军无法接近敌军阵地,更不能进行擅长的白刃战,一批一批的战士倒在血泊之中,祖鲁军队当场战死3000人。这时,英军出动全部骑兵,向祖鲁军队发起冲锋。祖鲁军队遭到惨败。
这次决战失败后,祖鲁王国一蹶不振。英国占领后把它划分为13个小酋长国“分而治之”,最后于1887年正式并入纳塔尔殖民地。
祖鲁人为反抗两个殖民主义者的侵略进行了半个世纪的英勇斗争,最后以失败告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力量对比悬殊。布尔人是荷兰后裔,继承了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果实,英国也在17世纪中叶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在18世纪中叶又进行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祖鲁人则处于原始社会向国家过渡的初始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极为落后,武器仅是长矛和盾牌,虽购买了一些枪支,但总体上还处于冷兵器时代。
以落后、原始的生产方式对付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初级农业和畜牧业对付大工业,以冷兵器对付热兵器,失败是可想而知的。除此而外,祖鲁人几代国王在对殖民者的斗争中怀有侥幸心理,一旦战争胜利便停止战争,给敌人以喘息之机。在对付先进的、占优势的敌军时,原始部落民族擅长的战争方式,如游击、袭击、伏击、夜战等优势在祖鲁战争中也没有发挥出来。
祖鲁人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给殖民军以沉重打击。
英军损兵折将数千人,耗资500万英镑,而且导致国内政局动荡,保守党的迪斯累里政府成为众矢之的,被迫让位于自由党。以格提斯顿为首的自由党公开承认对祖鲁人的战争是“我国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战争之一”。祖鲁战争成为当时欧洲各国报纸的重大新闻,祖鲁人的斗争精神赢得了各国有识之士的称赞。英国保守党首相迪斯累里痛苦地承认,祖鲁人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民族啊,它打死了我们几个将军,使我们的一些主教改变了自己的信念,并‘结束’了法兰西王朝的历史”。恩格斯热情赞扬祖鲁人作出了任何欧洲军队都不能做的事情。他们没有枪炮,仅仅使用长矛和投枪,在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的,建立在密集队形基础之上的英国步兵后装枪的弹雨之下,“不止一次打散英军队伍,甚至使英军溃退……”
祖鲁人在伊桑德尔瓦纳山战役中所取得的胜利,是非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斗争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军事胜利,直到15年后埃塞俄比亚人在阿杜瓦战役把意大利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时,才取得了比这规模更大的胜利。祖鲁人民反抗殖民者的英勇斗争,在非洲近代历史上、在世界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谱写了光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