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连杰,关之琳,莫少聪,熊欣欣,刘洵,庄域飞,Jin,Chiu,葛存壮,Tak-Yan,Wong,张春仲,孟瑾,李炳雷 主演的电影《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粤语》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粤语》来自于中国香港地区。
2、《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粤语》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92年在中国香港上映,《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粤语》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3928分,《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粤语》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粤语》值得观看吗?
《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粤语》总评分3928。月点击量2次,是值得一看的动作片。
4、《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粤语》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粤语》是1992-12-24(中国台湾) / 1993-02-11(中国香港)上映的动作片,由影星李连杰,关之琳,莫少聪,熊欣欣,刘洵,庄域飞,Jin,Chiu,葛存壮,Tak-Yan,Wong,张春仲,孟瑾,李炳雷主演。由导演徐克携幕后团队制作。
5、《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粤语》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动作片电影《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粤语》是著名演员李连杰 代表作,《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粤语》免费完整版1992年在中国香港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粤语电影,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粤语剧情:晚清末年,大清帝国摇摇欲倒。面对外敌来袭,慈禧太后鼓励民间习武抗敌。李鸿章为了逢迎太后,举办起一年一届的“狮王争霸”大赛。“狮王争霸”其实就是各们各派舞起狮子头,以武力争夺锦标。 “狮王争霸”的消息一传出,各大门派纷纷摩拳擦掌,暗中招兵买马。一时,京城门派冲突四起。黄飞鸿(李连杰 饰)上书李鸿章欲取消“狮王争霸”,无奈李鸿章没有理会。无奈之下,黄飞鸿只好亲自参
1.煲豆腐(beautiful)
老外,撞了下黄飞鸿,用中文说了句“对不起啊”
黄飞鸿:这里洋人也会说中国话,现在的世界变化的多了。我看我们两个也要学点洋话了。将来跟洋人交际应酬,也好加快洋华之间的沟通。
梁宽:洋话我会。‘煲豆腐’。
黄飞鸿:‘煲豆腐’,什么洋话?
梁宽:‘煲豆腐’,每个洋人见到十三姨都会这么说。
2.午门(Woman)
十三姨指着黑板上的'Woman'
黄飞鸿:五什么??
十三姨:Woman
黄飞鸿:哦~~午门,这个我知道,就是犯人砍头的地方。
十三姨:这个容易混乱,教个清楚一点的。
3.闷(Man)
十三姨指着黑板上的'Man'
黄飞鸿:漫~~啊,闷。午门我们去过很热闹,一点也不会闷啊。
十三姨:不是“午门”和“闷”,这是女人,这是男人,叫做Woman和Man。
黄飞鸿:哎呀,女人全都推出午门斩首了,这男人当然闷啦。
4.爱老虎油(I love you.)
十三姨:I love you.
黄飞鸿:爱老虎油,这是什么意思?
十三姨:就是你有事找我,或者我走开的时候,说的关心话。。。
沉浸在喜悦中的十三姨,却没想到。。。
梁宽:师傅,我找十三姨有点事。
黄飞鸿:阿宽,如果你找人有事,要先说‘爱老虎油’。洋人在找人有事的时候,他们都先说‘爱老虎油’。这是英文,说。
梁宽:十三姨,爱。。爱。。爱老虎。。爱老虎。。
十三姨:哎,这是我教你师傅的,你不用对我这样说,知道吗?
黄麒英:飞鸿,我正想找你有点事,咱们外面去说。
黄飞鸿:爹,你找我有事,必须先说‘爱老虎油’。
黄麒英:什么油?爱老虎油?
黄飞鸿:十三姨,我跟爹出去爱老虎油,你跟阿宽在这里爱老虎油。
十三姨:。。。。
或许是前两部的主题略显沉重,《狮王争霸》里加入了更多的喜剧、浪漫元素,同时影片整体色调也变的明亮鲜艳。 团体操练的场地由沿海的岸边搬到了紫禁城的午门广场,不变是那首依旧刚健的“男儿当自强”和黄飞鸿自始至终的王者风范!
黄飞鸿系列 目前已发行英版、美版 4K修复版蓝光
时长(CC版蓝光):1:52:10.724 (h:m:s.ms)
时长(六公主版本):约122min
时长:132min
台版最完整,内地版相对完整,港版删减较多(大约删减20分钟,情节约30处)
(第6部《黄飞鸿之西域雄狮》CC版里,国语音轨李连杰、关之琳均是本人原声)
个人比较推荐国语,各方面配的都是相当到位的;粤语也不错,比如关于“爱老虎油”这个,粤语甚至比国语更搞笑。
其实建议国粤都看,这次看国语,下次重刷时可以选择粤语,相信肯定会对影片有新的认识与不同的乐趣。
港版
内地版
台版(最完整,包括港版+内地版)
港版4K修复、台版、内地版
旧港版
港版
台版
内地版
港版
台版
内地版
港版
台版
内地版
(带有【情节】的,表示该情节被完全删除,否则即为删减的镜头或台词)
被嫌弃
【情节】梁宽众人感谢账房先生
相互推卸责任
梁宽被骂,被罚去学用蒸汽机
梁宽进入舞狮队伍
鬼脚七追梁宽
黄飞鸿独斗“大平号”狮队的一些镜头
【情节】梁宽转嫁给众人并找人去修
黄麒英映画
父子俩吐槽映画太快了
梁宽映画
众人映画
鬼脚七梁宽一笑泯恩仇
为狮头点睛
【情节】俄国佬的计划
黄麒英十三姨城楼拍映画的一些镜头
【情节】十三姨说胶片不能见光
舞狮开始,众狮队上塔台
俄国佬组装枪准备暗S
大量舞狮打斗的镜头
梁宽受伤,鬼脚七救他
十三姨 黄麒英 的几个镜头
【情节】黄麒英看丢俄国佬
阿宽下场休息
舞狮场面失控,最后决定隐瞒不报
黄飞鸿鬼脚七两人对付黄天霸狮队的一些镜头
鬼脚七跌落塔台
黄飞鸿用狮尾救他
梁宽看到十三姨出事,出狮去救她
阿宽 阿仁出狮时走散
士兵保护李H章的镜头
黄麒英操作映画机拍俄国佬的镜头
黄飞鸿看到俄国佬准备行C的几个镜头
俄国佬叫朝廷为他们保密
该段删减 在黄天霸来要带走鬼脚七未果,发出“鸿门宴”邀请 之后
十三姨看到飞鸿有心事,上前询问
黄飞鸿说:以后还是叫你十三姨比较顺口
十三姨看向外面的旧狮头,若有所思
《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113min(比较台版126min)删减的内容及区别: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390835/
再看徐克《狮王争霸》 nn那天看过贾樟柯的一篇访谈,大意说是港片潜移默化了他的电影观,甚至还说《三峡好人》完全就是武侠片的构造:关于寻找,并解决问题。贾樟柯的电影我一部也没看过,虽然一直很想看,尤其是在深圳参观过世界之窗后,非常想看一下他的《世界》,但确实没有看成。相信早晚会都看看的吧! n还是别说贾樟柯了。前几天又看了一遍《狮王争霸》。还是在中央六电影台。最近这台老放他和李连杰的片——不过中央六台不管什么片都是放一遍又一遍的,而且经常以换分类的方式来播,比如徐克系列,或者李连杰系列,这个重复的可能性就很大了。这部片我不知道具体看过几次了。最早的印象是读高小的时候,还是放露天电影,就在我们高小那高高的阶梯下面的那个狭长道路上,竖起两个高的杆子,之间挂大银幕。我记得那次没看全,开始看的时候已经是大家在那里说“爱老虎油”了(我突然想自己的记忆是不是有些混乱——因为高小并没有学英语,怎么知道“I love you”是什么意思呢?不排除私下同学之间的超前学习,但自己心里还是有点没底),对于十三姨这个怪怪的角色那时还真是有点迷糊,“岔了辈了”。除了最后群狮乱舞的场面外,记忆最深的人物竟然是“鬼脚七”:他的腿上功夫实在是被徐克拍的太出神入化、瞠目结舌了,连李连杰恐怕都得敬畏三分。但也许是他的经历打动了我:被社会所抛弃,沦为社会最底层的人人可以唾弃的一分子,但最后还有那么一个热心的人能够收留你,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怀!nn这次看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这些细节的印象,但徐克的黄飞鸿系列最令我深有感触的其实还是他的电影中着力表现的:时逢乱世,一个个体能够为社会做些什么的问题;以及到底该用何种态度面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竞争,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的问题。这些问题和最近颇有些火的大国崛起话题可以相互交织来探讨。大国崛起应该绝不仅仅就是简单的机缘巧合,因为所有的国家都是在你追我赶的。某个国家在某段时间突然崛起,绝对是有其必然因素的(事后诸葛亮),但同时因为同样的因素,可能又为某些问题埋下伏笔(还是我们的老老祖宗老子的话充满了真理性: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但静坐等待祸福来提升自己尤其是增加国家的竞争力似乎是很不现实的(中国古代历王朝似乎有静待的取向,经典话语就是“我自受命于天”,如果作为建朝初期骗骗人还可以,等到王朝都快崩溃了,还有这样的想法就实在有点傻得可爱。因为从根本上讲历朝统治者不过就是不同时期提供公共产品的竞争优胜者),这个时候就必然会产生采取如何态度、如何手段面对竞争的问题。nn徐克的黄飞鸿电影里面通常会刻画面对这种情况的几种中国人:第一种,完全西化的。以十三姨为代表。这个人物其实在几乎所有黄飞鸿电影里面都起到西方科技和价值观的引介者的作用;第二种,反对西化的。大部分的清朝官员,还有一些有血性的江湖人士(义和拳是历史上的典型,电影里面也有许多不同的结社)。这两种人的目的和表现也是截然相反的,前者目的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表现为既谄媚又暗里不合作,或借之打击国内民众。后者目的是为了维护即定的生活状态,表现为全面排斥,不管是东西还是人;第三种,是对西方的到来无所谓的,只要能够获益或不影响自己按照先前状态获益,这种人很多,基本是作为模糊的背景来讲述的,部分官员,大量的黑道人物,他们的利益与西方列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作为买办,或勾结白人贩卖猪仔、鸦片,或卖买军火,欺压百姓;最后一种也是最少的人,就是由危机感转化成紧迫感,觉得应该有选择的吸收西方科技,并主动参与到竞争的有识之士。这里面有少数的官员(李鸿章被塑造成类似于这样的角色,估计是内地许多观众觉得有些不理解的,但估计更接近于其真实面貌),也有像孙文这样的知识分子,更有一些直接面对商业竞争的民族实业者,如购买蒸汽机的宝芝林掌柜黄麒英,因为他们对竞争压力的感受更直接,也更迫切。黄飞鸿在这里也是作为这样的正面角色所着力刻画的,虽然有些时候他表现得有些像一味排斥西方的江湖人士(这可能是为了满足潜在的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情绪而为票房市场作出的某些考量),但一旦认清现实,在十三姨的开导下,他基本都能迅速接受西方事物,并作出实用主义的选择。nn这几种人的再现,是否是成功的呢?或者说是否能够代表当时的那种真实呢?因为我们毕竟是在若干年之后拍出来的反映那个时代的片子,况且这些黄飞鸿的故事基本上是编剧们编出来的,那么这种分析对于理解当时那个时代是否还有意义呢?个人认为,应该是艺术的再现了当年的情形的,而且可以为现在人警醒或借鉴。nn许多问题,在我看来不是说商业片就应该回避的。商业片也应当有价值观,因为它毕竟是作品。如果你的价值观得不到认同,就会被观众所唾弃,最典型的莫过于近期内地著名导演拼凑出来的几坨著名垃圾。这一点在我少得可怜的好莱坞电影视野中有体现,因为不管情节怎样离奇,这些片的结尾都基本是大团圆,主题得邪不胜正。徐克的电影,可以说非常完整的体现了这种正统的价值观(我理解的首先是他立足于香港社会的正统),而他最着力刻画的是中国传统所一直培养的武侠意识——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上要匡扶社稷,下要救助贫弱的个体,正如同金庸所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大陆近几年来这几部大陆导演所谓武侠,简直垃圾不堪。要么陷入国家体制下的代言,要么不过是人肉搅拌机。nn武侠意识是与市民意识相对应的。只要是当市民对国家体制的不信任感增强的时候,武侠意识就会崛起。因为武侠意识首先就体现为对国家公力救济的一种不信任,对私力救济的一种期待。虽然这种意识不过是某种读者观众的自我满足,但这种意识的健康成长也是需要培养的。大陆现在的武侠流行的情形正好说明现在人们有这种意识的需求,但还不成熟,或者说这种待有责任感意味的市民意识(传统武侠为国为民的气质内涵)在这个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已经没有成长的土壤。玄幻当道,妖魔鬼怪的肆虐横行,从一个侧面可以看作是集体意识对现代化社会的背弃,并寻找到的获得点滴精神满足的替代品。nn曾经有一种说法(现在说的好像就比较少了),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但我更相信如果有文化沙漠,那么也不是在香港。或者即使那里真的是沙漠(从文化的固体载体的数量少上来讲),那么在沙漠中的人才对水有着更深的体悟和渴望。当黄飞鸿的佛山无影脚无数次的以各种不同的演员在我眼前展现,我突然想,正是这无数的不同模样的黄飞鸿,以同样不畏强暴、兼收并用、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精神,给了中国不断崛起的力量。
精细繁杂,妙趣横生: n与大多数内地观众一样,我认识黄师傅是从《狮王争霸》开始的。还记得当日的震撼与兴奋。彼时眼花缭乱后从电影院出来,街上的公共汽车被我误认为是摇摇晃晃的狮子...nn这部电影在当年绝对是饕餮盛宴。东方风韵与西方技术再次激烈的碰撞。蒸汽机这个西方工业革命的宠儿被搬到了北京的药厂里,而开这药厂的正是黄飞鸿的父亲黄麒英。有人说第三部渲染太多争斗的场面,我也这样觉得。但这样做颇有深意:就是徐克在第三部里展示了一个繁复、纷乱的晚清社会众生态。自大无为的朝廷、虎视耽耽的洋人、东西结合的广东会馆、争强好胜不择手段的众家武师。黄飞鸿在这人潮之中时而被推到前面、时而被涌到中间,徐克对飞鸿的厚爱没有让他沉底。 nn在纷杂的社会环境中飞鸿不想斗却不得已而为之。在乱世之中,在肯定飞鸿的崇高气节以外,也在批判一些人的肮脏、浅薄。这相互的倾轧打击,正是他们想要揭示的国民的短处。我承认第三部的野心大了些,然而我仍感激有这振奋人心的第三部。尤其结尾处,飞鸿的胸怀志向更是宣扬到了极点。那些“斗气的小顽童”一样的武师们躺在一片互斗后的狼籍中,飞鸿步步向前铿锵有力的陈述,“广开民智、智武合一”才是出路。此情此景,我仿佛看到编导们在背后热血奔涌的创作情怀! nn这部里的感情戏也拍的十分可爱。一开头飞鸿发现“洋情敌”而情海翻波;不坐情敌马车从午门走回广东会馆狂喝茶;想跟父亲提成亲的事,反而被舞手努嘴的十三姨弄得脸红心跳把手里的药一饮而尽;被“蒸汽机”亲得面如火烫;一脚踢飞屋檐上的吊灯“泼醋”...,影子(注意又是影子)都不给十三姨碰;抱着十三姨从情敌眼前傲然飘过(这是我见过最强版飘过哈哈)...这些短到让人大呼不过瘾的小桥段处处显示着两人爱情的可人之处。增加了更多了黄飞鸿对十三姨爱的表示,而且依然是点到为止,不迂礼数。这是属于那个年代非常中国式,非常动人的爱。nn另外,熊欣欣的鬼脚七,演得极好。功夫了得!特别是鬼脚七与黄飞鸿之间先为仇为敌,后和解成为师徒的处理非常打动人。那段戏台词很少,凭得是两位演员出色的肢体语言。鬼脚七腿断后倒在宝芝林,黄飞鸿要救他,他宁可冒大雨趴出门也不肯。黄追出去被他很重地打了一拳,仍然拉着他,又被打,依然不放手。就这样,这个当初凶猛如虎的汉子,抱着黄飞鸿失声痛哭!这一幕,每次看到,我都会眼眶湿润。这才是义薄云天,这才是以德服人啊!nn这部戏可说的地方太多,精彩和可爱的地方太多,作为观众,要再次感谢徐克团队的付出。谢谢!
有人说,徐克就是电影界的金庸,深以为然。徐克将各方面的因素、主题都完美地都熔于一炉,亦庄亦谐,亦雅亦俗,可以娱乐,又不失严肃。这就好像金庸,他通过武侠小说这种被所谓的“正统文学”标签为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形式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人性、宗教、信仰、人生价值等深刻的哲学议题,可谓博大精深;难得的是又同时拥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可以吸引有着猎奇心理的大众之余,更足以让文学大师们汗颜;无论是怀着娱乐的心情的消遣式的读者,还是本着研究的态度的解剖式的学者去翻阅,都会手不释卷,拍案叫绝。徐克的这个黄飞鸿系列(在本文中仅指前三部,亦即李连杰与关之琳主演的三部:《壮志凌云》,《男儿当自强》,《狮王争霸》)也就像金庸的小说一样。在炫目好看的拳脚招式,激动人心的打斗比拼之中,还有着深刻的历史反思。徐克借着这个系列电影表达了他自己的历史观,表达了他对晚晴中国在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时的历史命运的思考。可以说,徐克的黄飞鸿系列有着比一般黄飞鸿电影有着更为严肃的内核。
徐克的看法有别于历史教科书上传统的论调,尤其在对待西学东渐,中学西化(同时也包含着西学中化)的过程的问题时,他表现出了更为谨慎与科学的态度。香港曾经在英国殖民统治下长达一百多年,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观念、生活方式与思维习惯等方面都与内地有较大区别。而且这三部电影(91,92,93年)拍摄并上映时,香港还未回归,依然在英国治下。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并曾游学美国的徐克,看待问题的视角与思维逻辑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对晚清汉洋杂处、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嬗变有着更加切身的体会,故在看待西方文化时便能摆脱极端的民族情绪,站在历史的立场上,秉持更加公正、客观的态度。从电影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徐克对那种极端民族情绪渲染下的机械爱国主义的批判,借黄飞鸿对其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与打击。这个主题贯穿了整个系列,更成为第二部的思想主题与情节发展主线之一。第二部一开始,黄飞鸿、十三姨与梁宽一行就碰上了白莲教徒街头游行。白莲教诸人因不懂十三姨拍照的相机为何物,以为是妖女携魔物作怪而欲捉拿她。黄飞鸿因此而和他们交上手,几招过后就看清其本质,斥为邪魔外道、装神弄鬼。在影片后段,与陆皓东直捣白莲总坛时,一向温文有礼,在打斗中拳让三分的黄飞鸿满脸愤怒,下手毫不留情。其实白莲教就是在映射当时的庚子义和拳,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抗击列强,保家卫国,企图拯救已烂入骨髓,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但是相对于史书上以宏观视野记载的民族大义与爱国义举,徐克却深入历史生活,从微观当中发掘出了其中的爱国情绪狂欢下的迷信与非人道的残酷。“人道主义无关政治、国籍与文化之别”,就是这样一个常识性的信念,让徐克看出了其中的荒谬之处。白莲教教众,在影片中甚少主动出击与列强军队战斗,反而是屡屡骚扰教堂、医院,屠杀外国手无寸铁的传教士、医生与老弱妇孺,甚至是连“洋狗”也一样烧死。黄飞鸿虽然痛恨列强,他们的入侵使得中华大好河山支离破碎,但是他却一再出手,从白莲教的火把与刀口下将在华的洋人解救出来,这仅仅是因为“人道主义”的情怀。无论如何,生命是最宝贵的,滥杀无辜的行为,哪怕是举着为国为民的旗帜,也掩盖不了其集体暴行的本质。
当然,如金庸般善于运用正史构造历史环境进行演绎的徐克,在映射义和团全盘反对西方文化与宗教的极端行为之时,肯定亦知道晚清太平天国起义的事迹。洪秀全正是借用舶来的基督教,将其教义中国化后,运用宗教的力量聚拢人心。同样,两相比较,白莲教的迷信似乎也是一种团结人心的最佳手段。因为对深深沉迷在以往数千年历史产生的惯性与惰性的中国国民来说,他们就像一群一直生活在破败的草房中的人,习惯了草房的简陋、逼仄但安全的环境,抗拒改变。面对着突然降临的剧变,让他们搬出已成危房的陋室,他们本能地感受到了一种威胁,因此情愿迷信往日的神话,也不肯接受可以治愈疾病但是伴随着巨大痛苦的手术。这就是为何一到沧海横流之时,宗教的作用与力量就会凸显。但是外来的宗教由于有不安全的陌生感,所以认同度极低,洪秀全也只能稍作变通,使其本土化。而白莲教采用的则完全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神话体系与符号,因此受到国民欢迎也就毫不出奇了。影片中,白莲教常在街道游行,其仪式类似于民间传统的宗教活动——迎神赛会,受到民众的夹道欢迎。黄飞鸿一行下榻的那个旅店的老板更是急急忙忙双手奉上香油钱,取得平安符后立即贴在门前的柱子上,不迭地念着:多添点香油,保平安……影片中,面对这一幕时,陆皓东暗自摇头叹气,这其实也是在表达徐克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因为整体国民性如此,凭一人之力是无法一下子改变的。这种心情到直捣白莲总坛面对那个手执灯笼自以为真的刀枪不入的小姑娘时白热化至近乎绝望。陆皓东在那一刻如一个突然间一无所有,面临绝境而彷徨不知所措的人一般喃喃着:走去哪?没的走了,如果中国人都这样,还有的救吗?……那一刻真的让人不禁泛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
这里便引出了徐克的另外一个更深的立意,那便是对国民性的揭露与探讨,以及其改变的可能性与方法。电影里对那个时代的民众精神面貌、生活心态的刻画更可谓入木三分,体现出徐克对晚清时代的国民性洞明于心。其运用镜头的力度丝毫不亚于鲁迅手中的笔。整个系列在描绘这方面的镜头都精准、简洁、流畅、精彩绝伦。每一个反面角色的性格的刻画都可谓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最精彩之处倒不在此,而是在于群众演员表现的普通国民的言行举止。从系列的第一部开始,这样的细节就无处不在。比如,第一部中戏班的班主在客客气气,满脸堆笑地送走前来拍照的十三姨一行后,刚转身就咒骂道:哼,假洋婆子,穿得比戏服还花巧。在梁宽和猪肉荣与沙河帮对峙一幕,梁宽扔猪脚砸中沙河帮老大,沙河帮一个帮众对他的头说:“大哥,怎么下台?”双方在街头混战,附近的民众纷纷围拢看热闹,街头小贩吆喝:钵仔糕,吃钵仔糕看打架。一人应道:来碗豆腐花;更有茶馆的伙计从楼上倾倒开水淋烫下面的人,喊着:还不够热闹,咱们浇浇水就更热闹了。茶馆老板被沙河帮收保护费,黄飞鸿出手相助,擒住首恶,请求大家作证时,所有人一哄而散,前一秒还“人山人海”,下一秒冷冷清清,茶馆老板只撂下“作证人?我可不想像戏棚老板整天吃惊风散,你们在里面切磋武艺,打架我没看到,也不想知道”这么一句话转身就走。比如第二部中,茶楼上的乐师,在西方传教士经过楼下,伴随着越来越响亮的“哈利路亚”时,互相示意:“又来了”,然后也拉得越发用力,努力提高音量,力图压过对方。街头游行队伍举着横幅,高喊反对马关条约,反对向日本求和,而茶楼上却有这样的对话:-台湾在哪?为什么打完了仗,便要将它割让给人家?-台湾在哪?台湾一定靠在海边,不然怎么叫湾呢?-那处有多大?-我也不晓得,省城也不能照顾,还管别处?喝茶吧。吃饱了再谈。另有一个人大喊:你们是吃饱了撑的!在十三姨穿着洋装初现省城街道时,男女老少议论纷纷,更有一个女孩往她身上泼狗血。比如第三部中,三个帮派为了狮王争霸在街头械斗,黄飞鸿出手调解,欲与三位师傅比武,三位师傅的言行举止颇为有趣。在三小楼的和头酒宴上,黄飞鸿提议联名上书时,其他与宴者消极地合作。这一切都将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麻木不仁,无同情心,因循守旧,爱好面子,胆小怕事遇事忍耐,缺乏公共精神,相互猜疑,言行不一的虚伪等国民性揭露无遗。相反,在黄飞鸿的宝芝林被沙河帮的人纵火焚烧,付之一炬时,见义勇为,主动担当目击证人的却是一个西方传教士。如此鲜明的对比,发人深省。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国民,装神弄鬼的白莲邪教、红灯照(第五部《王者之风》中出现的类似于白莲教的异端教团)才会肆无忌惮,大行其道。然而,即使黄飞鸿武艺再高强,将其铲除,终究是治标不治本,难保不会再出现“红莲教”,“黄莲教”。扬汤止沸只能止一时之乱,釜底抽薪方是彻底的解决之法。所以,其根本还是在于治疗国民陋性。影片对这一问题思考的结果,在第三部的结尾黄飞鸿对李鸿章说的那番话中表现出来了。“所谓勇者无惧,仁者无敌,练武强身,最重要的还是智武合一。如不能广开民智,徒得双手双脚,又怎会国富民强呢?”惟有广开民智,进行科学启蒙,沉睡的东方巨龙和龙的传人才会在数千年的迷梦中觉醒,打破黑屋子与思想的镣铐,见到新时代的曙光。徐克将这种武学思想与民族关怀融为一体,为黄飞鸿完成了其武功哲学的设计图,这与金庸在其代表作中通过郭靖之口道出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武侠精神交相辉映。可以说,徐克的武侠精神,是一种“儒侠”的精神,是积极入世的。从《新龙门客栈》发端,徐克镜头里的侠客,都有慨叹历史,忧国忧民的情怀。周淮安、就连《东方不败之笑傲江湖》也不例外。
对克服国民敝习和民族的前途,徐克在影片中表现了一种乐观的态度。在第二部直捣白莲总坛前,陆皓东与学堂的孩子们道别的时候说的那一番话:无论如何,你们一定要熬过今晚,这样你们这一代便可看到明日的朝阳…..我们可以看出徐克的态度是乐观的,无论国民性如何根深蒂固,在新式的教育下,总会慢慢改变,再顽固的疾病,只要找对药方,用对药,那就总有治愈的一天。小姑娘与学堂的小同学们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依然有下一代深受封建迷信的蛊惑,但是同时也有新一代的孩子受到了科学的启蒙,这些孩子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的方言,预示着自由、科学、民主的现代化的价值理念终会传播到这快古老的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使中华民族迎来曙光。
这些潜移默化,缓慢改变的影子在黄飞鸿本人的身上就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历史上并没有十三姨这个人物,黄飞鸿根本没有一个叫十三姨的亲戚。影片设计这一个人物,是有深意的。黄飞鸿与十三姨的爱情也不仅仅是谈情说爱、风花雪月、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而是有一种中西文化碰撞、摩擦、交流、融合的象征意义。黄飞鸿是典型的传统中国人,儒雅谦和,恪守礼教,讲求尊卑有序,维护师道尊严,谨守中庸之道,稳重忍让,思想保守,传统,淳朴,但是这一切都在十三姨留学英国回来后悄然改变。十三姨是一个接受过西方现代教育的新女性,与中国传统女性截然不同,她打破辈分的界限,大胆向黄飞鸿表露心迹,吐露爱意,将照相机、西装、蒸汽机等西方物质文明以及工业、经济、科学等先进观念带进黄飞鸿的生活,使黄飞鸿的生活和思想逐渐转变,一个个看似不可逾越的传统文化的藩篱、传统思想的底线,都被打破、跨越,连黄麒英、梁宽、鬼脚七等人都被影响。可以说,十三姨就是黄飞鸿现代性的启蒙老师,也预示着西学东渐,中西互用的可能性与演变的轨迹。
徐克对待中西文化的公正客观的态度,最明显的一幕表现在黄飞鸿与孙文中西医合璧,联手救人。徐克并未过度抬高西方文化,也不完全摒弃中国文化。他用理想化与浪漫主义的手法,将中国博大精深的医学技术与理念,展现在西医面前。事实上,黄飞鸿的针灸之术可能未有高明到这种程度。但是这种电影手法,却完美地达到了表达这种思想的目的。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是徐克娴熟的拍摄技巧,精准的镜头语言以及高超环境搭建、重现的手法。最精彩的一个例子就是第二部中,一个江湖卖唱的老者,在他的沙哑哀怨的二胡以及苍凉凄婉的歌声中,镜头不断切换,短短数分钟,便将晚清复杂动荡、满目疮痍的社会展示出来了,配上字字血泪的歌词,令人顿生黍离之悲。对场景的营造,尤其是乱世场景的营造,历来是徐克所擅长的,三部联合展示的汉洋杂处,喧闹混论的街头等等。这样的细节在整个系列影片中俯拾皆是,让人印象深刻,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匠心独运。这一才华,在《倩女幽魂》、《火烧红莲寺》等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文学家们用手中的笔将文字驾驭得炉火纯青,得心应手,徐克也用他的镜头,将声音、色彩、场景、演员运用得出神入化,举重若轻。徐克之才气,确是罕有比肩,不负“徐老怪”之名。寥寥几个镜头,场景的营造,气氛的烘托、人物的神韵便呼之欲出。这几部电影中的那些场景真实得让你如临其境,看不出丝毫斧凿的痕迹。看到这些画面,仿佛见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人的中西文化摩擦、碰撞、交融的生活场景。这样的移情,并未因为你坐在高端科技产品环绕的房间里面对着电脑,或者手拿着可乐爆米花坐在现代化的电影院里面对着巨大的银幕,而有所阻碍和隔阂。而现在我们看到的许多所谓的古装电影、电视剧里面的穿帮镜头却多不胜数,还有那些环境、景物都今不今,古不古,不伦不类。
然而徐克的这种历史反思与民族关怀却并未得到观影者的关注,大众大都是抱着娱乐的心态和对功夫皇帝李连杰的身手的兴趣而来的,都津津乐道于黄飞鸿的无影脚和少林拳法,而透过他的口中说出来的那些开启民智,强身健体,团结一致,国富民安的“说教”却不置一词。在洪金宝导演,徐克监制的《黄飞鸿之西域雄狮》里面就有几个意味深长的镜头,黄飞鸿在号召大家团结友爱,试图唤醒麻木、因循、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海外同胞而进行演讲时,所有人都昏昏欲睡。而在之后的 “宝芝林一周年庆典”上黄飞鸿复述这番话时,听众这次倒是没有睡着,但是一个个目瞪口呆,盯着黄飞鸿,仿佛在看一个怪物。甚至于在影片结尾当黄飞鸿要讲话时,大家都纷纷客气地请他快点走,免得耽误了行程。这是当时徐克的黄飞鸿系列出现后在业界内的境遇的真实写照。这种情怀在电影娱乐主义面前落得一个“说教”的下场。不知道这是徐克的自嘲,还是洪金宝在前几部电影中读懂了黄飞鸿和徐克后而刻意为之。
纵观影坛,能将武侠电影拍出如此高的格调、如此深沉厚重的导演,目前为止屈指可数,徐克是其中佼佼者。所以将徐克仅仅视为一个商业导演,是有失偏颇的。黄飞鸿系列这一史诗式的作品已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尽管他的“说教”,并未让市场接受,但是好的作品并不以是否能取悦市场、观众或者所谓影评家为价值标准,而是是否有足够的深度与厚度,经受得住时间潮水的侵蚀而依然常谈常新,给人予反省、启发。这一点,徐克做到了。我们应当记住,除了金古梁温四大家,还有一位湘江怪杰“徐老怪”,他与金庸,一个是导演,一个是小说家,用不同的方式建构、诠释了波澜壮阔武侠世界,开一代之风气,是当之无愧的“武侠双壁”,都无愧于“侠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