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格丽·褒曼,尤·伯连纳,海伦·海丝 主演的电影《真假公主》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真假公主》来自于美国地区。
2、《真假公主》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56年在美国上映,《真假公主》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2048分,《真假公主》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真假公主》值得观看吗?
《真假公主》总评分2048。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真假公主》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真假公主》是1956-12-13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英格丽·褒曼,尤·伯连纳,海伦·海丝主演。由导演安纳托尔·李维克携幕后团队制作。
5、《真假公主》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真假公主》是著名演员英格丽 代表作,《真假公主》免费完整版1956年在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真假公主电影,真假公主剧情: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沙皇和他的家族被捕处死但越来越多谣传说沙皇最小的女儿——最高贵的公主殿下安娜斯塔西亚(英格丽·褒曼 Ingrid Bergman饰)依旧侥幸存活着。安娜公主将是王朝在英国银行巨额存款一千万美元的唯一继承人。1928年,俄国将军波宁(尤·伯连纳 Yul Brynner饰)受流亡在北欧的俄国皇太后(海伦·海丝 Helen Hayes饰)之托,开始寻找公主的下落。几经波折仍寻公主无果,忽然一个精神错乱的女人(英格丽·褒曼 Ingrid Bergman饰)被波宁在一家精神病院发现。她有着与公主安娜惊人相似的容貌。经过波宁亲自监督的毫无人情味的训练下,她完成了从灰姑娘到贵夫人的转变。然而流亡丹麦的皇太后不为所动,任凭她如何努力都不相信她是真正的公主。
《真假公主》最后一个镜头,竟然差点让人看掉下泪来。那么大个场子,全体人屏息凝神,看皇太后老佛爷傲然端庄走下来,锣鼓喧天,一切好像是昨天,人民没造反,冬宫最温暖。那盛大场面,真是《战争与和平》剧组都可以冲进来拍个繁荣时代的舞会片段。
然而不一定只有皇太后清楚发生了什么,可能大家都清楚,不过都不说,小心翼翼护着肥皂泡别让它碎,就算早晚会碎也能拖则拖,就算碎了也别装作知道——美梦重温是一个故事,真假公主和将军私奔是另外一个故事。能靠哪个故事取暖过冬,遗老遗少们不是没有经验的。
而在皇太后出现的一瞬间,大家又是如此自我麻醉在公主失而复得的喜悦里。表演结束了,但所有人必然会卖力演到最后一刻。想想俄罗斯皇族们,在二十世纪前半,如此没有面子地维持自尊,散落在世界任何角落里,不忘自己臣子身份,小心拼凑起任何一点过去碎片,都能还原成沙皇头上那顶皇冠。
尤伯连纳的气势魅力真没法说,老少通吃(甚至包括皇太后)。而且也是经营好手,懂得拿皇室的品牌经商,当然并不为遗老遗少们认可。如今好莱坞自然找不到这么犀利的演员(人家主要还是个舞台剧演员),当然光头伯连纳是俄罗斯人,如今为俄罗斯争光的都只能是时尚圈的超级名模们。当那个民族的人才被冲得四散流离时,又真是美国文艺界的盛世(想想桃李满天下的李斯特拉斯堡)。
我准备把这个场景理解成好莱坞对昔日皇族的默默敬意——没有足够的尊重是拍不出来这个大场面的。而这首贵族挽歌里涌动的情绪,其实也不难在契诃夫的戏剧里俯拾皆是。
话说以前听一个犯罪学教授讲过,孤男寡女同处一室超过一小时,两人间的气氛就自然而然会往“不纯洁”的地方出溜~~
看着英挺帅气的光头将军,天天与公主殿下在一起同学同吃同玩同住(虽然不同房吧),我突然觉得这场面似曾相识。如果安娜塔西亚殿下再穿个男装,是不是就要“梁祝”了呢??
将军阁下是个控制狂。强硬中不失闷骚,独断却又从不专横。再加上那双发飙时勾人的炯炯有神的双眼……我觉得身为受控狂的公主一定会情有独钟。
于是本电影的感情基调就这么定下了。
关键词:调教。
这部电影真的是很纯洁的啊!!
正所谓孤男寡女早晚得出事儿。虽说将军一开始为了那一千万,的确是竭尽心力把假公主调教成真公主……但电影播到一半儿,丫看公主殿下的眼神就越来越温柔,越来越温柔……
温柔到最后,一部典型攻受分明的电影,竟然让公主小受转受为攻——这年头,男人一攻到底真不容易啊!
将军在去哥本哈根前,吻了安娜的手。当时我想,完了……光头男这辈子的初恋小火花怕是要点到公主头上了。果然,事后的吃醋事件证明了咱没有天良的猜想。
当公主殿下和娃娃亲保罗王子亲密地在一起侃大山时,将军阁下那个嫉妒啊~~可惜这是他计划的一部分,就是有气也只能往自己身上出。
公主这时候也发现貌似心头为了将军也小鹿乱撞得紧。于是在帮将军收拾外套的时候,突然把那堆衣服扔到地上——臭男人!我才不帮你收拾!可是君不知,“打是亲骂是爱,爱得狠了才用脚踹”啊!!
总之,发展到最后的结果,可算是二人攻受持平了。闷骚攻将军在心爱的女人面前已经只存余威,顶多耍个态度别扭别扭暗示下“我稀罕你啊你咋能稀罕保罗那彪子呢”;而安娜则意气大涨,由闷骚受进化为女王攻,于是有了以下发生在安娜的公主身份得到确认后,一段有爱的对话:
安娜:“我好久没见到你了。”
将军:“想死我了?”(有爱的语气)
安娜:“不是想念你。”
将军:“皇太后和保罗会阻止你见我?”
安娜:“你可曾想过我不受约束也能行动吗?”(这是对将军过去的支配欲的责备吗?哈哈~)
将军:“是你不愿意见我,为什么?”
安娜:“我认为不见的好。”
将军:“结婚的事属实了?”
安娜:“是你说保罗和我有婚约的。”
将军:“你太把皇室义务当一回事了。”(好!吃醋大战开始了!)
安娜:“你是说‘自立’?慢慢走出自己的路?”
将军:“幼稚!你一向沉迷于任人摆布。”
安娜:“不是‘人’,是你!”(我大笑……)
将军:“胡说……”
安娜:“是吗?是你把我推给保罗!是你跟我作对!为什么呢?害怕他有支配权?”
将军:“支配什么?”
安娜:“我!钱!”
将军:“我不在乎钱。”
安娜:“你是心想我可能是安娜克里夫?”
将军:“我不管你姓什么,我只在乎你。”
………………
话说到这份儿上也就能说明问题了。
安娜塔西亚一开始只是想知道自己是谁,这小姑娘从疯人院出来之后,被光头怪叔叔救了,然后又被他莫名其妙培养成公主(其实她本来就是,将军捡了个真的……OTZ……)。
所以,她想知道自己究竟是谁。
以往对她好的人,是把她当成公主,当他们认为她不是公主了,就把她看作疯子;而将军不同,他不管安娜塔西亚是公主也好,是个普通女孩也罢……
他爱上的是她本人,是不折不扣的她本人。
我特别喜欢他们居所的格局:将军住左边,安娜住右边。
在安娜醉酒醉得最不成体统、最语无伦次的时候,将军阁下没有数落她,而是极度闷骚有爱地去安娜屋里替她关上灯,阖上门。
就在五分钟前。安娜和保罗约会,还把初吻来了个大派送,一边狂喝香槟一边说:将军就是伏特加!那个烈啊……
可惜啊,就是那个烈酒男默默不语地任她发飙——她所有的窘相他都见了,那时候,将军心里可没在想安娜究竟是谁。不是么?
倒是那个看似很懂女人心的保罗,我觉得他就是一个贱受,迟钝到家:和你约个会满口都在聊将军将军,这样的女人你也有胆量娶回家得气管炎??
其实这电影传达的精神很简单:
1、孤男寡女不能同处一室超过一个小时,电影进行了一小时四十分钟,结局是将军同安娜公主私奔了——这就很说明问题。
2、对于光头帅男没有抵抗力的MM们千万还是别看这电影了。在这个俄罗斯目前只会出不男不女的模特的时代,这种爷们儿简直就是极品……
3、……这点很难说。很多人总会觉得“我是谁”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尤其是恋人。很多女人总爱问男人:“你为什么爱我?”这基本就是“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变形。
实际上,真正爱你的人是反而答不出这个问题的。他在你最透明最不引人注目的时候发现你,然后使尽浑身解数地吃醋撒泼留住你、圈住你……这恰恰是因为“你”本身,而不是为了“你是谁”。
将军爱安娜,是因为安娜是她本人;
而保罗爱安娜,是因为安娜是安娜塔西亚公主。
说明问题么?很说明问题啊!
其实这样也好,就让孤男寡女常常共处一室吧~~顺便彼此调教调教。
等双方攻受平衡了就私奔!!
这个时候,我管我是谁呢!?呵呵~~
一杯貌似香槟酒的伏特加vodca。
昨天是这样的,在路上想起了上译,想起了英格里褒曼,想起了,简单说吧,想起这个了。这个电影的第一个看点自然是褒曼。
亚里安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最高贵的,但他们觉得就女人而言最优秀的是北欧人:挪威,瑞典,挪威人似乎没有见识过,瑞典吗,除了嘉宝,就是褒曼了。
这个电影的一个扣是前面粗服乱头,后面唰得如牡丹怒放。最麻烦的就是来个特写,但如果特写都容光四射的,那就是真的美人,褒曼就是这种。不过我还是不喜欢这种太高头大马的,好在褒曼还有柔韧的一面。
这个电影几个幕僚都比较好玩,记得那个瘦瘦的说:我有钱了要求神秘的地方,譬如洪都拉斯,巴拉圭,感情是个对着菜单乱咬的家伙。
那个肥是帝国的银行家,比较可爱的是紧张起来就狂吃东西,像一头肥猪,粉可爱的说。
自然还有尤伯连纳。记得看蛇的时候就想,如果他都叛变了,苏联就解体了。现在想,苏联会解体,他不会叛变。公主殿下提起这个武官的时候说:他就是vodca,呛人的vodca:对于别人很难的事情我不觉得什么,对于别人很容易的我就会觉得很难。这个vodca的比喻我很喜欢,据说这种酒喝完之后嘴里会没有酒味,但入骨的烧。尤伯连纳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精神力太强了,所以破体而出,哪怕他柔情的时候,也像刀一样。
这个电影还有一个角色值得一提的是那个皇太后,那个听到女孩紧张咳嗽就崩溃的老太太:让我受欺骗吧,我希望不要从欺骗中醒来。她哀悼的自然不止一个帝国。
这个自然是好莱坞的奶油蛋糕,但有那么点俄国味道。
经典的片子,有着精妙的对白。
当皇太后问将军你为什么要来问我,而不是去问她的时候,将军说了这样的回答,“Often what is difficult for others is simple for me. But what has always been the simplest for others, is impossible for me”.
除了汉弗莱・鲍嘉,我没有见过演得比他更闷骚的演员了。但是他比汉弗莱・鲍嘉要帅一千倍啊啊。
1915年,斯德哥尔摩的弗雷德和加斯特斯·褒曼夫妇张开双臂迎接他们美丽的女儿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为她起名Ingrid Bergman,与时年两岁的瑞典公主同名。影片一开始就是悲怆忧伤、旋律简单的戏剧化音乐,打出主演大大的名字,再配上壮丽的节日气氛,反差强烈。
对于逃亡、流落在外的王族来说,昔日的权力、荣耀全都灰飞湮灭、不复存在了,留下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只有财富了。为了这财富,那个刚从精神病院逃出来、走投无路的落魄女子将要被冒充作公主去领取赏金;为了这财富,骗子们绞尽了脑汁向她灌输公主的每一处生活细节、夜以继日地训练,全然不顾她的健康状况;为了这笔财富,沙皇的遗老遗少们得以重拾往日的权威和优越感,审视、评鉴却又蔑视她。她受不了没有尊严的鉴定,她说“穷人只有一个好处——他们知道如何自爱。”终于,需要偏安于丹麦的祖母皇太后出面甄别她的真伪了。“相认”那场戏是全剧的高潮。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包袱”——谁都知道皇太后最终一定会接受安娜,可我们无法预测她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契机、以哪种方式接受自己的孙女;谁都知道导演在吊我们的胃口,可我们心甘情愿充当上钩的鱼。安娜用什么来证明自己?外貌?世上不乏相似之人。言谈举止?可以训练模仿。皇室的生活细节?可以搜寻资料博闻强记。不为人知的秘事?世上少有探听不到的秘密,更何况皇室成员的秘密。不接受就是不接受,任凭什么解释都是矫情和无耻。好在安娜看穿了祖母冷若冰霜的外表下脆弱的心,她倔强、强硬又满含深情的诉说催人泪下,终于融化了坚冰,在那一轮又一轮的拒绝几乎要令我们失去希望与耐性的时候,影片恰到好处地显现出了转机。
其实在历史上,公主的生死一直也是一个谜,谁也无法判断公主到底香魂归于何处。在这个故事里,皇太后是相信公主真实身份的,她放公主走也是出于慈爱,希望她得到真正的幸福。而公主和布宁,他们都为了真正的爱情放弃了即将到手的荣华富贵,而在此之前这些荣华富贵正是布宁千辛万苦为皇家找公主的动力,这就是这部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老演员Helen Hayes塑造的皇太后形象相当出彩,把封闭、孤寂、固执、严厉和慈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她抱着褒曼说如果她是假的请千万不要告诉自己,那种患得患失令人心酸。她是充满感情的祖母,却不乏皇太后的威严与明智,她清楚自己身边是一群弄臣,不卑不亢地应对着一切变故。她对自己的孙女说:“没人能怪我与亡灵一起生活,但是你就应享有女性同等的幸福。李文堡说舞厅是当年的风光再现,她真无知,时代在进步,玛琳嘉雅,我们要跟上时代,否则就要跟过去的虫子为伍了。我代表过去,我喜欢,过去是美好的,现在充斥着冷漠与疏离。将来?……幸好我不用去烦恼。但是你不同,你要掌握自己的将来。”Yul Brynner扮演的布宁将军正如褒曼在剧中所描绘的那样:像伏特加,快捷、强硬、敏锐。我开始很不喜欢他的光头扮相,可细想起来却最接近沙俄遗将的感觉。只是我并不喜欢安娜最后的归宿:布宁爱上安娜是人之常情——她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女人,然而从始至终布宁并没有对安娜表现出深厚的情意,我也看不出安娜爱上他的理由。虽然爱并不需要理由。确实,他最终放弃了即将到手的财富,我却看不出那是因为爱情还是出于良心发现,影片似乎只是为了公主有个王子相伴才安排了这样的结局。然而,在这样一个温情、简单的故事中谁还会去苛责它呢?
除此之外,皇太后的侍女李文堡男爵夫人也非常不错,演员将这个可爱的老处女演绎得活灵活现。最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剧本不落俗套:它通过很多细节证明落魄女子正是安娜公主,却又设置了重重悬念作势要推翻这个事实。影片开始前的字幕里就有这样的句子:“她若是果真没死,只有她知道本片故事的真假。”而结尾,当安娜与布宁双双失踪,需要给新闻界一个交代时,皇太后幽默地说她要告诉记者们“戏演完了,回家去吧!”这真是妙趣横生,受到暗示的观众不觉莞尔。
从《门克桥的伯爵》到《卡萨布兰卡》,从《煤气灯下》到《爱德华大夫》,从《美人计》到《圣女贞德》,从《真假公主》到《东方快车谋杀案》,直至最后的《秋天奏鸣曲》,正如“清纯”专为奥黛丽·赫本而设的一样,“高贵”这个形容词也非英格丽·褒曼莫属。在褒曼身上奇妙地融合了两种特质:一方面她雍容、高贵、丰腴、典雅、端丽难言,像全世界的王后;一方面她又率真、质朴、亲切、淳厚活泼自在,全然是位北欧农妇。事实证明褒曼本人就是一个极度率性而为的人。她有过三次婚姻、四个子女,她追求起爱情来完全听凭感觉指引。她不在乎周遭的议论、不顾及选择是否正确,为此付出了饱受绯闻困扰、险些葬送了前程的代价。然而在谈起自己的一生时,褒曼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对此我非常感激。我想当个演员,而且很轻松地就有机会成为演员,还总能得到好角色。我从来没有挨过饿,我再也没有其它奢望,所以,我非常幸福!”
俄国安娜公主的故事是20世纪最大的谜之一。俄国大革命时罗曼诺夫王室一家被集体枪杀,六岁的安娜究竟跟家人同时丧生,还是被救出(或逃出)。十多年后,巴黎疯人院走出一名酷似安娜的女子,来自俄国的前军官希望她冒充安娜,以继承巨额家产。但她又好像就是真的安娜。Ingrid Bergman自认为《真假公主》是自己演技最出众的影片。《真假公主》创作之初,导演Litvak曾经设想的结局是,安娜公主说服波宁将军留下来参加庆祝的舞会,在舞会上,皇太后宣布公主将与波宁将军订婚,于是公主和波宁将军留在哥本哈根陪伴着皇太后过着团圆幸福的生活。显然,这个原先设想的结局比屏幕上真正的结局更加皆大欢喜。后来,Litvak看了Helen Hayes的试镜,领悟到皇太后是旧时代的象征,不会突然开明到公然宣布承认公主与波宁将军的订婚,于是把结局修改成了公主与将军在皇太后的默认下逃走,而皇太后向出席舞会的众多贵族宣布,“戏演完了,都回家去吧。”这句双关句立即成了电影史上一句经典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