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丹尼斯·奎德,吉姆·卡维泽,肖恩·多伊尔,伊丽莎白·米切尔,诺亚·艾默里奇,梅利莎·埃里科,丹尼尔·汉森,约旦·布里奇斯,斯蒂芬·约菲,杰克·麦科马克,彼得·麦克内尔,迈克尔·塞拉,玛琳·辛科 主演的电影《黑洞频率》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黑洞频率》来自于美国地区。
2、《黑洞频率》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00年在美国上映,《黑洞频率》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30分,《黑洞频率》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黑洞频率》值得观看吗?
《黑洞频率》总评分30。月点击量205次,是值得一看的科幻片。
4、《黑洞频率》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黑洞频率》是上映的科幻片,由影星丹尼斯·奎德,吉姆·卡维泽,肖恩·多伊尔,伊丽莎白·米切尔,诺亚·艾默里奇,梅利莎·埃里科,丹尼尔·汉森,约旦·布里奇斯,斯蒂芬·约菲,杰克·麦科马克,彼得·麦克内尔,迈克尔·塞拉,玛琳·辛科主演。由导演格里高利·霍布里特携幕后团队制作。
5、《黑洞频率》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科幻片电影《黑洞频率》是著名演员丹尼斯 代表作,《黑洞频率》免费完整版2000年在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黑洞频率电影,黑洞频率剧情:约翰的父亲弗兰克(丹尼斯?奎德 Dennis Quaid 饰)死于30年前一次救火行动中。一次,翻看父亲的遗物时,约翰(詹姆斯?卡维泽 James Caviezel 饰)发现了30年前父亲使用过的一台老式无线电。在随手翻拨频段的时候,他竟然和一名年轻叫弗兰克的男子搭上了线。经过整夜长谈,约翰确定时空发生了错乱,这个弗兰克正是自己30年前的父亲。 约翰兴奋异常,顺利帮助父亲躲过了30年前的那场灾难。当他一觉醒来,惊讶地发现了相框中白发苍苍的父亲,他知道自己成功了。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历史一切都改写。约翰的拯救了父亲,而他的母亲却死于了多年前的一起连环杀人案。当约翰通过无线电再次联系30年前的父亲,意图让父亲阻止母亲被杀时,父亲却又意外成了嫌疑犯
有人说中国电影最大的毛病是对“类型”的界定不清晰,这不是最大的毛病也是很大的毛病。但就算在好莱坞,对类型无法驾轻就熟的人也大有人在,只是这些没有掌握商业时代电影真谛的“物种”,很快就被好莱坞星球淘汰了。然而,就在类型片大行其道的年代,却常常有人剑走偏锋且收获颇丰,我愿意指名道姓点出来的,首先就是格里高利·霍布里特。
当年颇为抢眼的《一级恐惧》、《哈特之战》、《黑洞频率》都是其作品,从这些影片中我们能发掘出甚为丰富的元素:科幻、犯罪、战争、家庭、惊悚、灾难……如果一个元素成为一部电影的关键词也就无甚称奇,但是如果数个元素同时抢占一部影片的情节走向,未免让人有些情绪失调。很多时候,霍布里特更像是一个不同类型的跨界者,在失调与协调之间,成就了其独特的叙事美学。
先来看《黑洞频率》。
它是科幻片么?也许是。是灾难片么?算是。是犯罪片么,是啊。是家庭片么?当然是。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
夺人眼球的首先是它科幻片的外衣:当惯了科幻影片制片人的托比·艾默里奇亲自操刀编剧,讲述了一个电波在不同时空互动的故事。但是,如果深入看片,时空穿梭也好平行宇宙也罢,科幻在这里与其说是噱头,不如说是幌子,撩拨到一大帮科幻迷们的神经,却犹如隔靴搔痒。助推情节前进的,不是“改变了的过去如何改变未来”,而是忧郁的詹姆斯·卡维泽饰演的警察约翰,如何游走在对父亲深深的爱和侦破南丁格尔凶杀案之间的暧昧不明。由于没有在电波时空传递的前因后果上过多着力,很多喜欢扯相对论淡的硬科幻迷们不屑下嘴去咬破绽。相较而言,艾默里奇领衔制作人的另一部影片《蝴蝶效应》似乎更得人心,它祭出“混沌理论”的大旗,立刻迎来硬科幻迷们的热烈讨论。晚于《黑洞频率》四年之后成片的这部《蝴蝶效应》中,关于“不同的决策带来不同的结局”的命运大分割,对故事的走向的划分更为清晰,虽然生硬但却绝不失协调,它似乎以《黑洞频率》为起点,在命运大挪移的光转流离之路上,走得更远。
再来看《黑洞频率》的灾难片元素。“灾难”本不该成为《黑洞频率》的关键词,但为拍摄火灾而烧掉的25000加仑丙烷、主演丹尼斯·奎德在仓库大火中收获的缝了16针的头部创伤,显然不是闹着玩的,这一切只因为丹尼·斯奎德饰演的是一名消防员。当我看到影片开头火场一幕,几乎认定这将是一部灾难片:丹尼斯·奎德临危受命,穿越火海,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人于阴阳边界。但这场开篇大戏不过走一个过场,剧情很快归于平淡,我们的目光随着主人公年轻时对棒球的迷恋,又过渡到极光照耀下高耸的天线,最后——几乎令人疑惑地——转而投向年少主人公与消防员父亲的父子情谊。直到主人公发现电波穿越时空的惊天秘密,谷仓火灾大戏才重装上阵。虽然大火激动人心,但明显是在主线剧情外的一次用力过猛,因为接下来的线索,突然转向“南丁 格尔”连锁杀人案。
这就引出了影片的第三个属性:犯罪片。对于导演霍布里特,犯罪片可谓信手拈来。他曾因指导《纽约重案组》(NYPD Blue)的部分剧集而荣膺艾美奖,而其大荧幕出山之作《一级恐惧》,也是一部犯罪心理片。《黑洞频率》显然是他放手一搏的另一次机会。影片中,30年后的儿子与30年前的父亲联手断案:儿子靠父亲收集的证据找到嫌凶,父亲靠儿子指点的线索亲手擒贼,并且,二人与罪犯数次巷战肉搏,最后一场客厅遭遇战可谓经典桥段:在不同时空的同一时刻,父子两人居然共同遇敌,随着镜头的来回切换,观众的视听也遭受了双重压迫,为了两个场景中的人物共同揪心。父子两人靠电波携手出击的段落,几乎是整部影片的亮点所在。
另一些无法忘却的片段就是卡维泽忧郁的目光和深情的泪水。目光所向,写满了痛失父亲或母亲的悲伤,泪水无声,仿佛说尽对无法挽回过去的遗憾。影片真正感人之处,是渲染至深直抵人心的父子亲情和家庭温暖。30年后的小约翰尼已经成为一名警察,但父亲却死于火灾,当他发现电波的秘密如获至宝,不断地唤回父亲的重生,经历过几次失败:谷仓大火、吸烟导致的肺癌……父亲终于出现,而母亲也由于约翰的不断地改变时空,遭受了生死几重天。我们看到约翰永不放弃地挽回再挽回,而几起几落的剧情跌宕,也使得催泪观众成为必然。很多看过影片的观众说:哪个经历过痛失亲友的人,不想通过一切机会挽回他们呢?《黑洞频率》成为最方便的弥补过失的救命草和后悔药,结结实实地发挥效力,让观众一诉衷肠。
跨界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造出或是顾此失彼或是厚此薄彼的“四不像”,但《黑洞频率》虽然有旁逸斜出,但却绝不芜杂。比如,各种元素在马上就要失调的时候点到为止,像两场大火的戏还有关于棒球的几场戏等。另外,各种元素始终保持着前后呼应和随时互动,比如消防员父亲的职业设置,为改变命运提供了方便,也为警察约翰挽回父亲生命提供了感情支撑;护士母亲的职业设置,与父子携手侦破的“南丁格尔”连锁杀人案息息相关,甚至母亲成为某个时空中的被害人;棒球不仅是维系父子感情的道具,也成为后来证明父亲清白的证据。这些元素环环相扣,不露痕迹。
在经历了“科幻片”的时空感和未来风、经受了“灾难片”的千钧一发和扣人心弦、经过了“犯罪片”的层层悬疑和深深恐惧,影片终于通过宣泄家庭情感尤其是父子亲情,到达了数个类型元素锦瑟和鸣的巅峰。
可见,导演格里高利·霍布里特很乐意在一部片里同时玩转各种类型元素,真可谓跨界达人啊,但稍有不慎,便有马失前蹄的危险。之前有《一级恐惧》就有节奏拖沓和“到底在探讨心理疾病还是法理公正”疑惑的弊病,之后有《哈特之战》的战争和法律元素孰重孰轻的失衡问题。看来,唯一的办法,可能就是戒掉“贪心”二字,把一两个关键词讨论清楚,其他的,再说。
过去,现在,将来,这是人类生活的命题也是电影的重要取材源泉。
儿子在无意中通过一台老式的无线电与三十年前的父亲联系上了。这是故事的基本创意,这种创意在现在看来十分普通,大片《哈利波特》中那个可以书写的笔记本,还有《世间奇妙物语》中的那个日记本,还有诸如手机等等。用一种媒介联系两个时间,这是此类科幻色彩影片的大前提。
与《回到未来》不同,人作为媒介的使用者是无法到达另一个时间或空间的,这很显然就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毕竟仅凭借着物质,人不可能达到更有利于自己意愿的事情。有局限性才更加有戏,所以我认为此种创意在许多时空交错的科幻片中是很有想法的。
即便有了某种神奇的媒介,但人还不是万能的,于是这种创意有很现实意味,从某个角度来说,它天生地便是对过份依赖物质的一种反讽。于是,此种影片多多少少都带有些许的文艺气质。
但回到本片中,终归我们要看一部商业影片,于是,儿子通过无线电解救了差点遇难于火灾的消防员父亲。紧跟下来的剧情我们似乎总是看到,当你无意中改变了某个历史,哪怕只是一个杯子破碎了,也会造成不一样的未来。当父亲成功得救了的时候,三十年后的儿子却又失去了母亲,于是引出一桩连环杀人案。
世界的物理性是不是如此深切地联系着,哲学问题中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论点是否适用于这种时空交错的事情没有人会深究的。但有一点,这种构思实际上是一种尊重历史的严谨态度,即历史不容篡改。闲话少说,回到本片。
连环杀人案是一桩悬案,身为警察的儿子为了查明此案,为了解救因为自己篡改历史而无辜死去的人,于是指导父亲阻止案件的发生,但父亲却成了嫌犯,此时,最重要的一个情节是无线电的毁坏。
无线电毁坏意味着父亲与儿子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那种先知先觉的神奇不再拥有,人的力量也就在此时突现了出来。当我们看到父亲在孤立无援地情况下自救,甚至长生到在未来时空救下自己儿子的时候,我们知道,这部影片终于跳出了无线电的魔爪,没有沦落成一部只靠一个科幻创意支撑起来的无聊影片。
于是,反观此片,个人的力量,父子情,母子情,正义与善良都存在着,也正是由于这些元素地存在,才使得此片才有了它独特的魅力,就如许多导演说的,还是拍人的。虽然影片结尾之处有些纰露,但整部影片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铺垫基本上都可以印证后来人物的改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父亲将烟揉成一团这个细节,没有语言,不足五秒的镜头,可产生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正是这么一个细微的镜头,父亲将不会死于癌症,正是因为这么一个小镜头,父亲才会在儿子危机时刻出现,杀死了罪犯。于是,人只能自救的主题提到了层面上,被儿子救于火灾是机会,但把握机会的只能是自己。可见编剧在这个方面考虑得是如何周密。
这是一部商业片,仔细分析一下,套路还是很明显的,第一步是神奇出现,改变了未来,第二步是化解所改变的未来,第三步是化解成功,人比那个神奇还要神奇,人才是最主要的。三步走的故事很不错,但同样是三步走,它却完全可以是另一个样子,那就是文艺片的走向了。
在我看来,儿子救父亲,与父亲破案实际上都是同一创意,同样是具有商业元素的演绎,所以,影片的上部与下部我完全可以看做是同一创意下的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是并列的,并没有产生紧密的联系,甚至可以完全脱离开。这给我一下很大的跳跃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就是情感,其实影片救人于火灾与救人于连环杀手刀下都是一样的,但他们之所以能够联系起来,除了前者是后者的因(这个因当然并非必须的)以外,最主要的还是父子之情。但很可惜,强烈的商业色彩将父子之情多少有些冲淡,影片更强调的还是救父亲于火灾中产生的那个因果关系,正因为这个因果关系不是唯一的,所以它看起来好看却没有父子之情真实,没有父子之情的递进关系。所以,会给人一种隔裂感。
当父亲从火灾中难生了之后,父子之间通过无线电已经达成了一种认同。此时,影片通过一系列镜头表现出父子之间那种合协的感情。但要知道,儿子已经是36岁的人了,而无线电那边的父亲同样也是三十多岁的人,这样的父子感情真的能合协吗?
答案当然是不能的,如何合适呢?于是,一部商业影片走向了文艺片的路线。
当然,作为本片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如我说的这样变幻了片种,而且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孰高孰低也没有作出比较的意义。本人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只是说明,商业与文艺其实是很近的,同样的创意前提,只看编剧是如何选择。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2006-7-4于通县
看过美剧lost的朋友一定要看看本片,里面有太多惊人的相似了,最明显的就是lost中的juliet扮演者在本片里的名字是julia,两者都从事医务工作;本片中的杀手和LOST中的第一男主角同名同姓,都叫JACK SHEPARD;以及很多情节都有类似,比如通过棒球比赛结果预知未来,主人公通过类似时间隧道不断拯救他人生命等等,看来LOST编剧肯定是此片FANS
我有一个家庭,30岁,没有特别大的能力,也不算差,生活平庸,有一个不慎满意的妻子,11月大的小公主,每天,最大的幸福就是看着她,看着她会翻身,看着她能笑出声,看着她会爬,看着她会站起来...
我跟她的关系不好,因为家庭的关系,可以说如果不是孩子,真的已经分开了,对这段婚姻我们都是抱着放弃的态度,因为孩子,我们依旧在一起.
每天晚上一部电影,是我的必修课,也是我每天唯一的快乐,两个半到三个小时时间,没有任何打扰,安心,静心的去欣赏,去思考,去评论,铁打不动.
看这部电影之前,以为是一部纯科幻电影,只是抱着娱乐的想法去看,看着男主偶然发现的无线电,看着他联系上自己去世多年父亲,看着他通话的时候激动的眼泪在眼眶打转,到后期他改变了历史,开始引发蝴蝶效应,我以为悲剧开始了,一件一件的出事,一件一件的补漏却发现会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心里还有点小得意,看,依旧是一部杯具的人生,依旧会无法收场,甚至期待最后发生更大的意外最终让男主明白,未来是不能改变的.
可是....
导演真的让我震惊了,当爸爸拿着那把枪出来的时候,瞬间呆住了!这不是我看过的好多好多的美国惊悚电影,这不是那些悲剧的结局!最后的棒球赛我基本是哭着看过来的,想起了我的宝贝,想起了我的家庭,看着男主为了父亲,母亲一直在努力,一直想有一个完整的家,而我呢,我在做什么?为了自己的舒服而放弃了这段感情,放弃了家庭,口口声声说最爱的宝贝,可是没有一个完整的家,还何谈幸福?
感谢这部电影,感谢那些为了家庭的完整而一直努力的子女,感谢在我做出决定之前让我看到了这部电影,没有努力是没有收获的,没有坚信也不会得到幸福,击球手和接球手是要都要一致才能打好比赛的.
我想,我要重新开始生活了,谢谢电影!
Jensen
1.t在电影中, 弗兰克·沙利文是一名纽约消防局的消防员,沙利文家的地址是343号。在生死频率上映的一年后,2001年的911事件中,有343名消防员在世贸中心双子塔的倒塌中牺牲了。nn2.t其他的关于911的事情:除了上面提到的沙利文家的门牌号正是911那天由于双子塔的倒塌,纽约市消防员牺牲的人数。有两架坠落飞机的航班号数也在电影中出现了。弗兰克的消防车93号,对应于美国联合航空公司93号航班。还有他的儿子强尼也穿了一件运动衫,上面的带有数字77,这个对应于美国航空公司77号航班。nn3.t伊丽莎白·米切尔在后来大受欢迎的美剧《迷失》(2004)里饰演主角朱丽叶,而在迷失里一位主要角色也是叫做杰克·谢帕德(马修·福克斯饰演)。在本片中(生死频率),肖恩·柯南道尔饰演的角色正是杰克·谢帕德,他在第五季的《迷失》的Eggtown那集(2008)中客串了一个角色。电影和电视剧的循环主题都包括了时间旅行和可改变的历史。n
n4.t丹尼斯·奎德在仓库火灾那场戏中,从建筑烟囱里滑下来时受伤了,医生在他的发际线上缝了16针。nn5.t在仓库火灾的那场戏中,除了丹尼斯·奎德,彼得·麦克内尔和乔丹布里奇以外,到场的消防员都是真的消防员。nn6.t在影片中,所有关于世界棒球职业大赛的事件都是真实的。纽约大都会棒球队的克里昂·琼斯真的是被掷来的棒球打到了脚上。起初裁判并没有判定他一垒,但是当大都会的经理吉尔·霍奇斯展示给了裁判在棒球上的鞋油的时候,裁判就改变了判罚重新判给了他一垒。这件事就是著名的“鞋油事件”。nn7.t在2000年的四月的25号,为了支持这部电影,纽约大都会和辛辛那提红人两只球队穿着他们1969年的棒球服来比赛。nn8.t这部电影中关于时间旅行的原理,即只有信息才能通过时间传递,与一本获奖小说里面的原理是相似的,这本小说是由格雷戈里·本福德和希拉里·本福德于1980写成,名字叫时空悍将。nn9.t伊丽莎白米切尔在电影制作期间弄破了鼻子。nn10.t伊丽莎白·米切尔在戏中扮演卡维泽的母亲。事实上,米切尔比卡维泽年轻。虽然在这个故事米切尔扮演的妻子应该和她的丈夫年龄相仿,实际上扮演丈夫的丹尼斯·奎德比她大了16岁。当这部电影上映之后,奎德已经46,卡维泽31,米切尔30了。nn11.t在1997年,雷尼·哈林本来是要执导这部片子的,席尔维斯特·史泰龙来担当主演,但是史泰龙要价太高,到最后他两都无缘这部电影了。nn12.t这是格里高利·霍布里特第二部恐怖片里出现的三十岁的凶手,第一部恐怖片是夺命感应。nn13.t导演格里高利·霍布里特是《山街蓝调》联合执行制片人。片中当约翰正在叫他的母亲的时候,电视上放的正是他执导的片段。nn14.t一个基督品牌的雪茄盒在影片出现。吉姆·卡维尔恰好也演过基督山伯爵。n
n15.t在片中,W2QYV是弗兰克·沙利文业余无线电台的呼号,实际上这个呼号是属于纽约刘易斯顿的尼加拉瓜无线电俱乐部。nn16.t2016年的美剧生死频率是基于这部影片改编的,但是在电视剧中,这有几个关键的不同点。在电视剧中弗兰克·沙里奇是一个警探而不是电影中的消防员。在电视剧里面弗兰克有一个女儿叫做蕾米而不是电影中的儿子。在电视中,弗兰克最后与妻子永别了,因为妻子被谋杀了,在电影中则是幸福的结婚了。nn17.t这部影片的编剧托比·艾默里奇,现在也是美剧《生死频率》(2016)的一个制片人。nn18.t本片的物理学顾问布莱恩·格林在这部电影中以本来的身份出现了,在电影中播放的电视采访里,他被迪克·卡维特采访。电影里有两个场景:第一个是出现在1969年的老镜头里,卡维特采访格林;第二个是出现在1999年, 在当代的镜头里出现了卡维特和老了的格林。 nn I translate from 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