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燊悦,安季蓝 主演的电影《惊变2004》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惊变2004》来自于大陆地区。
2、《惊变2004》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04年在大陆上映,《惊变2004》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90分,《惊变2004》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惊变2004》值得观看吗?
《惊变2004》总评分90。月点击量3次,是值得一看的动作片。
4、《惊变2004》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惊变2004》是2004上映的动作片,由影星张燊悦,安季蓝主演。由导演李晓华,黄家辉携幕后团队制作。
5、《惊变2004》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动作片电影《惊变2004》是著名演员张燊悦 代表作,《惊变2004》免费完整版2004年在大陆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惊变2004电影,惊变2004剧情: 一年前一幢豪宅女主人突然失踪的失踪引起了宅内所有人的相互猜疑,接连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古怪事宜更让大家开始毛孔悚然。
一、
中国佛教故事说,人投胎前,要先到孟婆那里去喝一碗孟婆汤,把今生的记忆忘掉,然后再走过奈何桥,被小鬼引去投胎。
我们人,是不是有灵魂?如果有的话,到底死后归于何处?能不能转世投胎,继续在人世间的修行。
这样的话题很大,牵涉到生和死;可是也挺小,挺具体,毕竟每个人都会遇到,身体健康的时候,人忙着赚钱;等哪里闲下来了,静下来了,或者身体不好躺在病床上了,有自知的人也许都会问自己一声,“我是谁,我来自何处,我要去往何方?”
自古至今,无人可解!
二、
如果像故事里的琉璃就简单了。
她真的可以转世,甚至不用去喝孟婆汤,有着几世的记忆。只是她的愿望太小,活了三辈子,只是想去找那个她曾经春风二度的年青小伙,跟他继续情缘。
真是痴情女呢!
不是说,爱情只是人体里分泌的荷尔蒙么,会让男男女女传宗接代,繁衍子孙?可为啥会有这么多的爱情故事传唱人间?
古有孟姜女,今有霓虹国的琉璃酱。
只是,
电影实在是太蒙太奇,情节如果不来回倒着看,甚至看不太懂故事的时间线。
琉璃酱的爱情没有打动我,虽然有村酱确实很纯情,很欲,(这两个相反的特质表现在一个女演员身上,说明人家的演技真的不错)
四、
坚和梢的爱情却是一支令人迷醉的小夜曲。
他(坚):
坚,大学时在餐厅里听到一个女生大声说着青森八户的秩事。好奇之下,他抬头看了女孩一眼;哈,这一眼就是一生。
男孩主动搭讪女孩,主动追求,两人相识、相知,结婚生女。
半生美满!
她(梢):
高一时,放学时大雨。
他递给了她一把伞,自己冲进了大雨,可是他甚至没有看清楚她的脸。
于是她惦记上了这位递伞的学长,眼光总是有意无意地追寻着他,耳朵里总是能够知道他的消息。我喜欢你,不需要你知道。
单相思的甜蜜,经历那段少女怀春的年轻岁月的人都懂。
懵懂的岁月很快就过去了。他去了东京的大学。本来这一段暗恋,会无疾而终。谁知,相思惹人厌,她终于明白,她想要不仅仅是自己喜欢,她要的原来是一辈子。
于是,拒绝了父母要求留在青森的安排,她跟着他考进了东京同一间大学。
于是,她又看到了他,而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背后终有那么一道目光跟随着自己。
她收集了他的喜好,她比他还要了解他。
终于有一天,她故意在餐厅里讲话,还带上了青森的土音。他抬头看了她一眼,单恋变成了相恋。
她很幸福,她与他的相遇,就在那个雨天。
青涩的他们,就像树上还没有成熟的果子,简单且又纯情!
暗恋果然是一首要浅酌清唱的歌,旋律优美,只是一不小心,就成了遗憾,但哪怕是遗憾,青春也总在心底的最柔软处,永远的珍藏!
我:
还记得电影《情书》的最后吗?
几个高中女生将图书馆里的借书卡交给藤井树。
借书卡的背面是男藤井树画的女藤井树的素描。
暗恋真美好呢!
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喜欢你。
但我更喜欢梢的爱情,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和平年代,男与女,不就应该这样么?
生活平凡而温馨!
两颗星给大泉洋的演技,一颗星给目黑莲的颜值。
被电影所表达的观念给震惊/恶心到了,我都分不清这是原作还是编剧或者导演的问题,这个剧情走向不是在为恋童癖找借口吗,这个带着前世记忆转生的设定,只是为了让所有人认为这个七岁的女孩其实已经成年了,有自主的思想,她是自愿的,想让大家忽略她才七岁的事实。
瑠璃第一次转生时,七岁去找阿哲,被她爸阻止了和阿哲的相认,这里的父亲真的不是在映射社会道德规范吗。等到十八岁时去找阿哲的路上遭遇车祸意外身亡,这个情节很刻意地是为了第二次转生做铺垫,这样第二次转生后的瑠璃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在七岁时去找阿哲了,因为等到她成年要太久时间了,可能会像上一次一样出意外,所以要尽早相认,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观众接受“一个七岁女孩和中年大叔之间存在爱情且应该马上在一起”这件事。导演也知道这样拍出来不好看,所以相认的时候是二十几岁的瑠璃和阿哲,在我看来,这就是对观众的欺骗和诱导,想让观众接受这种不正常的伦理观。
父亲的剧情设置也很气人,父亲这个角色在这部电影里代表的就是世俗社会的道德约束,他妻女的意外身故也像是创作者对父亲的顺手报复,报复他在瑠璃七岁时的那次阻止。之所以说是顺手,是因为这不是最终目的,主创是要把这个父亲的妻子也转生成七岁女孩,再来折磨父亲,是会选择对妻子的爱还是选择遵守世俗道德。
大泉洋在往温情的方向演,但我只看到了主创对父亲这个角色满满的恶意。
最后,这部电影关于带着记忆转世后身份问题的探讨,在我看来,还不如某本言情小说,甚至不如某部后宫漫画。
文字具有私人性,而影像呈现出来就是具有唯一所指的公共具象。在21年看到成片前,我一直期待小说中关于三角与琉璃的故事会如何演绎,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构想。本文旨在非常非常非常私人化地存放一些有关于三角与琉璃这条故事线的小说与电影的改编差异。那么就用电影中删去,但小说中很直接地打动了琉璃与我的一句和歌作为本篇的开端:
与君起盟誓,阿苏烟绝万叶朽,永不相与别。
一、“我就死一下试试看 ”
关于琉璃的死亡,可能是笔者认为电影与原著改动最大的部分,这其中是因为触及到了支撑本作逻辑的重要核心——独特的“生死观”问题。
在小说中,琉璃与三角的最后一夜,她对三角讲了个故事,“人们的祖先有两种死亡的选择方式,第一种是像树一样死去,留下种子;第二种是则是月亮一样”,月有盈亏,正如生命的轮回,有死亡就意味着新生。
她还分享了丈夫同事的经历,那人毫无征兆地自杀了,留给世界最后的是一句轻飘飘的“我就死一下试试看”,丈夫不能理解这句话,觉得他是在轻视生命轻视家人,可琉璃听到之后却露出了招牌的吐舌笑容,毫不意外地被丈夫狠狠骂了。也正是在那时,她想要“试死”的念头悄无声息地萌发了。
琉璃正是在考虑第二种死亡方式,在电影有限的叙事中,她寻死的理由被明确、集中化了——从小失去双亲,长大后稀里糊涂与有钱的客户结婚,在被确诊无法生育后提出与丈夫离婚,却从此身处于家暴的痛苦之中。她的死亡被“断定”成一场意外,为了逃离丈夫的魔爪,提着行李箱奔向了即将有电车驶来的铁轨。
然而在小说中,琉璃的经历其实更为“普通”。她没有经历过什么刻骨铭心的痛楚,只是像普通人一样平凡的浑浑噩噩地活着,遇到合适的人就结婚,嫌麻烦就辞掉工作做家庭主妇,性事上不顺利所以被丈夫冷暴力并婚内出轨,人生陷入了僵局,缺乏新鲜的变化,与坚持下去的理由。她的心情就是这样吧。活着很无聊,也无法再泛起任何波澜,那为什么不选择死死试试看,死了之后生活会变得更好吗,死亡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如果死去了还能复生,那还可以和想见的人见面吗?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这其中渗透出的生死观很特别:它承认了死亡除去作为“生”的对立面之外的意义与价值,而其实是一种与“生”平等的可以被选择的状态。死亡并不是一个需要绝对理由的事情,既然有人选择生那么应该也有人选择会死,它可以成为解决某些事情的答案。
比起电影版,我认为小说中的琉璃更贴合安娜·卡列尼娜,此处假设这一切如三角所说都是琉璃“试死”的预谋,那么她死亡的决心已然确定好,是不会被任何外力推翻的存在,不会因为再度爱上一个男人就再次改变自己人生的轨道。至少在她迎接死亡的那一刻,她真真正正地获得了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导权,不是顺水推舟地人云亦云被人安排着人生,而是主动地选择了自己的死亡。
因为她的生命轮回导致三个男人的人生发生了改变,又何尝不是一种女性掌握了感情关系中的主导权。
影版的改编也许更为浅显易懂,也更能达到温暖、感动大多数观众的目的,但的确让原作中带着些许阴郁的特殊底色消失了。
但其实我并不太能接受本作中的轮回机制,即如附体般在母体七岁时剥夺原本的记忆,占据母体的躯体、社会身份与人际关系,而过去的个体又去了哪里?在电影中,即便有诸多线索指向琉璃经历了多次转世,小山内也仍无法接受自己的女儿的身体竟承载着其他人的灵魂。我也认为因自己的执念而“寄宿”并抹杀原本能够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主体这件事实在太过残忍。
二、“琉璃与玻璃一样,太阳一照都发光”
21年年末看到影视化消息时便匆匆读了原著,通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尽管不是主角,但三角哲彦绝对是串联起前生今世以及决定轮回机制能否得以信服的关键人物。毕竟琉璃在与他相遇后不惜轮回三世仍要同他继续相爱。
小说中的三角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大学生。在音像店打着零工,没有任何感情经验,朴讷到像是一张白纸。他看不进戈达尔,读不懂吉井勇,忍不住偷吃掉作为礼物的煮草莓,也猜不透琉璃的顾虑与忧愁。但他会在早稻田松竹影院苦苦等待,会小心翼翼地盘算着现在的位置已经远离心上人的住所,许愿长夜没有尽头;会在缠绵后点燃一支香烟,将年长的恋人拥入怀中,听她说无关紧要的话题,再正色纠正她的荒谬念头。
这是年轻时的三角。除去大学时期因失去琉璃而耽搁的一年,他的人生标准到像一张被折叠好的方毯,也与小山内一家有着更复杂的关系。
“对方递过来一张名片,正如母亲所说,上面印着的是一家有名的大型建筑施工承包公司的名称和总公司总务部部长的头衔。客人的全名叫三角哲彦,他再次自我介绍说,自己是三角典子的弟弟。”
在原作中,三角的姐姐是小山内妻子梢的同学,小山内琉璃正是通过姐姐要到了三角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同梢一起在前往见他的路途中出了车祸。三角那时已经结婚,也是同期中升职最快的人,大学时期的艳遇,和某晚缠绵过后曾信以为真的“轮回”咒语已被他安放在沉睡的记忆一隅。但在他听到那句熟悉的《广辞苑》释义时,他又再次想起那个关于月亮盈亏的故事,命运的齿轮再度转动。
琉璃与玻璃一样,太阳一照都发光。
无论你是什么年龄、什么身份、什么模样,我都会在人群中一眼找到你。
而电影中的三角被先验地设定为喜欢看电影、拥有很多相机的学生。他将8mm借给同事拍课程作业,却苦恼自己应该拍些什么。
电影/影院作为三角与琉璃邂逅并相恋的重要媒介及场所,在作品中显然有着特殊的意义。影院的银幕机制、频频闪回的《安娜·卡列尼娜》、和三角透过“取景框”达成的凝视隐喻很功能性地共同营造了一种迷影气质。
去年七月,松竹社长迫本淳一在一众未公开映画中推荐了《月圆月缺》,“现在这个时期一定有很多人面临着艰难的状况,希望这部电影能够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这恰与松竹百年的经营理念不谋而合,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作品的意义早已超脱文本本身,通过某些细节的变动,让其作为“电影”介质的载体在后疫情时代依旧被寄予能够带来“松竹招牌式”温暖的厚望。
在小说中,琉璃之于三角,我更倾向于只是“重要的过客”这种理解,重要到二十年过后仍能在脑中回忆起相依偎的片段,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尝试过结婚,搬了家,换了体面的工作,她的名字再也不会被提起,但仍然忘却不了她的话语,她笑起来的声音,她存在过的痕迹。也就是说,琉璃的一切都是靠“记忆”承载,可以被主观地捏造想象,美化也好,那是专属于二十岁的他的回忆,任凭年岁冲刷着印象。最后哪怕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和当初相拥的温度、紧紧结合时飞速的心跳、接吻时干燥的嘴唇、爱上一个人时奋不顾身又难以自持的心情。
电影中在三角在意识到这可能是与琉璃的最后一次相见时曾拼命挽留,而在小说中,那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最普通的一夜。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三角在未来的数十年中难以回忆起她面容的细节,五官越来越“淡”,甚至淡成了黑白报纸上的那张相片。
相应地,39岁的三角的职业也有所改动,从建材高管变成了自由摄影师。三角爱摄影也爱胶片,他的相机里留存了同琉璃暧昧的证据,相机给这段感情天然性地提供了相片这一具象的载体,它是被客观记录的、真实发生过的。这样有明确介质去承载的记忆就被赋予了很厚重的物质性,也不是说不好,就是那种仅凭记忆来勾勒一个人的存在念念不忘半辈子的缥缈虚无感就消失了,甚至在辗转反侧之时,他还可以通过回顾照片来明确记起她的模样。
这一改动更常规、更“浪漫”,但我还是觉得有点俗套、有点遗憾。三角本不该是这么浪漫的人,他只是从那年夏天递给被淋湿的女顾客一件干T恤作为毛巾的那一刻偏离了人生的轨道,只不过有时一个微小的选择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毕竟原作里的三角只靠着反复咀嚼几夜温存来维持与琉璃的回忆,也碍于现实成了家有了稳定的工作,那段有些荒唐的关系只是被他放在了心底的某处,或许偶尔还会想起但也只是被想起了。
三、“不要忘记三角哲彦”
言归作品本身,其实本作无论是从剧本编排设计还是视听语言都中规中矩,特别是当三角与琉璃第二次相遇时的“日剧跑”,过于约定俗成以至于有些意义不明的偷工减料感。总体来说,特别是三角与琉璃这条线相较于小说塑造的是比较扁平的。
我最喜欢的镜头,是事后琉璃与三角光裸着裹着毛毯沐浴在一片琉璃色的水蓝中,像浮沉的月光荡漾的海洋。“我想要你一直在这里,想要和你在一起。”琉璃闻言微笑着用手轻抚他的脸颊,像安抚一只失落的宠物。
三角无疑是近年日影中给我印象数一数二深刻的角色。演员目黑莲这时的演绎经历寥寥,举手投足间还透着青涩,也尚未掌握可以自如收放情绪的技巧。但这种稚拙而朴讷的特性与那个原本只存在于文字中的三角又恰恰符合。广木导演教他,“只要把情感带到片场来”,于是他便从前一天开始就酝酿情绪,甚至很多次在保姆车上就落下眼泪。
三角于他来说,是陈放在记忆深处的过去,是灵魂碎片的共鸣,是素未谋面的自我。因而一切是他又不是他。他经历过,而此时此刻又并非他所经历着。情绪的迸发与沉积也好,对对方的台词与动作做出的回应也好,以及无可救药陷进欲望的模样,那时大多都是出于直觉与本能。这再次证实了演员与角色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灵魂交集,有时这种宿命般的共鸣甚至大于演技的作用。
最后,那就用日奥颁奖礼那晚的感想作为这篇碎碎念的收尾,也算是一种期许与祝福:
因为是新人,所以可以宽容青涩与稚拙。24岁的你是未经雕琢的璞玉,是原石,是一张空白的画纸,凭借着本能笨拙地钻入谁的人生,将所有的经历与情感当作表演的筹码与赌注,才能呈现出自然打动人心的角色同过去的自我遥想对望。唯一希望的是,多年之后他或许已经成为了演绎经验丰富的演员,也不要陷入思维定式与经验之谈,而是永远「本能」先行,永远不要忘记三角哲彦。
主要不同之处及影响:
1.省略了一段转世经历。将原作中第三段小沼希美与第二段小山内琉璃捏在一起了。这直接导致了正木龙之介这个人物没有足够的刻画空间,塑造扁平化。正木龙之介在原作中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家暴男,他只是一个认为人生应该按部就班进行的无趣男人罢了。不会去思考活着的意义,只要按照计划达到既定目标就可以。然而妻子的不孕打破了他的计划,夫妻间开始出现裂痕。原作中还写到在公司里很照顾正木龙之介的前辈自杀身亡,给正木龙之介打击很大,他觉得前辈的自杀亵渎了生命,他难以理解,他认为活到寿终正寝是理所当然的。也正是因为他这种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态度,导致他不能理解妻子琉璃的内心。夫妻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之后妻子离家出走,他被通知妻子意外死亡。人生目标完全丧失,开始了颓丧的生活。后好不容易振作又遇到了小沼希美,人生又一次脱轨。一些细节对于人物的塑造其实是很必要的,会时人物更立体丰满,但篇幅有限,展现出来的就只是扁平化的一个家暴渣男了。
2.改变了正木琉璃的死因。原作中正木琉璃是在离家出走的过程中被地铁撞死,电影里改成为逃避丈夫的追赶被火车撞死。原作中其实并没有明确说琉璃死于意外还是自杀,报纸和警察通报的都是意外。但三角哲彦和正木龙之介,都怀疑过琉璃有自杀倾向。因为琉璃曾对三角君说过人的死法有不同,一种像树木那样,死后留下种子(子孙),一种像月亮那样,死后能够多次转世。而她会选择像月亮那样死,生死反复交替,再次出现在三角面前。这里是书中的题眼,伏笔、点题。在电影中是由梢说出的月有圆缺。在丈夫公司前辈自杀后琉璃跟丈夫讨论过死后的人在哪,丈夫表示不能理解她在想什么。都表明琉璃对死亡很感兴趣。电影把死因改变后简单粗暴,把女主的死直接归咎于丈夫了,女主自身的想法、意识都不重要了,也不会留给观众一个遐想的空间了。
3.改变了正木琉璃经常哼的歌。原作中正木琉璃常哼的是一首非常老的黛纯的《夕月》,电影里改成了约翰列侬的歌,时代感更强。电影里充斥着约翰列侬,书里倒没什么感觉。
4.琉璃与三角最后相遇时的场景。书中绿坂琉璃和三角哲彦第一次重逢是在三角的公司,当时三角已经是总务部部长,一个小学生想要见部长需要经过层层通报,困难重重,但是三角突然出现俯身与琉璃对视,对她说,琉璃小姐,我一直在等着您……到这里戛然而止,想象空间很足,也就是这一笔直接把我锤入坑底,痛哭流涕。电影中,村花和meme以年轻时的姿态相拥,确实弥补了原作党没有看到两人以年轻身姿重逢的遗憾,但是余韵就削弱了很多。目黑莲在相拥那场戏上的处理比不过消初最后一集的背后拥抱和静雪第一集里那段让人动容的哭戏。如果能再细腻一点点,电影这个场景可能会胜过原作也说不定。
5.三角哲彦的职业由商社总务部长变成摄影师。这点影响不大,猜测是为了呼应三角用摄影机拍摄琉璃的场景。
个人一些感受:
对于三角哲彦和正木琉璃之间如何产生羁绊,为何琉璃几世轮回也依旧在寻找三角君表现得太敷衍了。使得后面的几世轮回都没了说服力,轮回倒成了重点,重点不应该是两人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吗?琉璃小时候由外婆养大,后来辗转于各个亲戚家,是一个没有归属感的人。在结婚后仍旧没有归属感,丈夫对于她的想法和心情也不甚关心,她和丈夫的杏生活也不顺利。在琉璃与三角仅仅见过一次后,两个人就一直随身携带着给彼此的礼物,说明他们都很渴望再次相见。在遇到三角君后,两个人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三角君会温柔地照顾她,顾及她的感受,她心中那些不能也不愿为他人道明的悲观、奇怪的想法都可以对三角君说,三角君不会嘲笑她,不会无视她,会认真听她说话,让她找到了归属感。后来琉璃跟三角坦白了自己已婚,两个人内心都很挣扎,但三角很坚持想一直跟琉璃在一起。这样的三角君给了她曾经缺失的归属感。所以她对他念念不忘。琉璃的第二世转生到小山内家,父母的爱让她甘之如饴,所以她说,能成为爸爸和妈妈的女儿很幸福。第二世她得到了曾经缺失的家庭温暖以及宝贵的友情(唯),但是她还是不能忘记让她第一次尝到刻骨铭心的爱情的三角哲彦,于是不断追寻。
然而这些电影里都没怎么表现出来。小山内夫妇的感情刻画的就很到位,在细节处刻画了坚对妻女的重视,刻画了夫妻俩互相爱慕的心情。而到了故事关键处,一切源起的琉璃与三角君这里,居然就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地带过了……
不过电影的选角都挺贴合角色的。村花和meme就是我心中的琉璃与三角。大泉洋和伊藤莎莉的演技看着很舒服。
另,三角的房间比我想象中的大很多诶。
最后,感谢导演把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用影像呈现在眼前了。
Jensen
冲着目黒蓮看的,怎么说呢,电影本身其实呈现得还可以的,演员、镜头、画面都还不错。但是剧情或者应该说原著真的无法接受。
投胎转世可以,但是可以随便选择,而且两世都能带有记忆,又都一直围绕在几个人身边,转世成一个小孩后仍然爱着一个成年男人而且最后还要去找他,我只能说日本人真的好癫······
第一次转世成为男主的女儿都还算了,第二次转世成为朋友的女儿,朋友还毫不违和地接受了,还鼓励她去找爱的人,妈的有病啊!结果男主老婆居然也转世了,也出现在男主身边,而且你们转世的人就默默开始新生活不行吗,非要告诉你原来的亲人啊我没有死我只是变了个人,虽然我现在是个小孩但我依然爱你哦,真的混乱的一比。还有女主前夫,就从几个相似线索立马断定前妻转世了真的也是绝,一般人谁特么会往这方面想啊,而且你又要小孩,又不离婚,理由是不能让大家知道你歧视不孕女性,那你离婚协议书用性格不合离婚不就成了吗?而且你那么在乎有后代的人怎么不做个婚前检查!
女主也好癫,感觉是靠忧郁气质吸引到前夫,又吸引到帅弟弟,被弟弟吸引后把持不住发生了关系但又什么都不说,最后死的也好莫名,又不是被囚禁了,前夫总要出门上班的,你就趁他出门再逃走不行吗,白白被撞死。那场床戏也好尬,第一次看到这么尬的床戏,就感觉导演说我们这部电影一定要有个爆炸镜头吸引观众,来拍个床戏吧,但是又不要色情,要含蓄一点,所以背对观众脱衣服,然后一上床先盖好被子,尼玛我就没看过哪个床戏性致来了一上床先盖好被子,以防被观众看到,就真的太出戏了。还有最后第二次转世去找男主,你去干嘛,你跟他差了快两辈了好吗,最后那一幕也看不懂,两个人以一开始相遇的面貌拥抱在一起啥意思?
男主是全片最正常的人,一直不相信转世说,而且很明确的表明无法接受我的小孩其实是别人的转世这种说法,但是最后也被硬控了,哎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