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罗·帕亚拉,苏珊娜·哈维斯托,马蒂·佩龙帕,埃斯科·尼卡里,Tomi,Salmela 主演的电影《升空号》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升空号》来自于其它地区。
2、《升空号》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88年在其它上映,《升空号》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298分,《升空号》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升空号》值得观看吗?
《升空号》总评分298。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升空号》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升空号》是1988-10-21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图罗·帕亚拉,苏珊娜·哈维斯托,马蒂·佩龙帕,埃斯科·尼卡里,Tomi,Salmela主演。由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携幕后团队制作。
5、《升空号》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升空号》是著名演员图罗· 代表作,《升空号》免费完整版1988年在其它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升空号电影,升空号剧情:矿工卡苏里南(Turo Pajala 饰)工作的矿场停业,他只得驾驶别人送赠的敞篷凯迪拉克老车远赴赫尔辛基另谋出路路上遭遇的一场抢劫让他身边只剩凯迪拉克和一台收音机,卡苏里南找到了码头力工的临时工作,但正职却迟迟无法落实。卡苏里南结识了在屠宰厂工作身带一个男孩的女工伊勒梅勒,两人的生活很快合二为一。但不久卡苏里南因向劫匪寻仇而入狱,室友米柯南精心策划了越狱步骤,在伊勒梅勒的协助下,卡苏里南重获自由。 本片获198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1991年全美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是导演郭立斯马基(Aki Kaurismäki)无产阶级三部曲的第二部。
69分鐘可以做些什麽?看一本書?打一場遊戲?換一個伴侶還是說來個180度的人生? 對於芬蘭導演阿基來説,69-90分鐘是他煙癮還沒發作的時間,過了90分鐘,那種癮我想應該不用形容吧。而他,把電影當作吸煙的前戯。這位外貌和身形都有點法斯賓德的男人用他永遠的60分鐘左右的電影成爲芬蘭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也同時是奧斯卡外語片的常客。
《升空號》播放完之後,我很有衝動想了解他。得知他其他作品的長度竟然都是在90分鐘以内。對於電影我有不同的偏愛,我喜歡那些畫面優美並且呈現詩意感覺的片子,就好像安哲或者塔可夫斯基的影片,不管時間有多久,節奏多慢,都能讓我非常享受,因爲我知道他們的鏡頭真的能夠跟我對話的。我也喜歡那些節奏明快,劇情鮮明的片子。最忍受不了就是那些特意拉長時間而導致我昏昏入睡的電影。當然,個人問題個人分析哦。而阿基的片子這種時間段我想我是最喜歡的,同樣,也會非常考導演的整體技巧。要想把一個故事表達清楚並且要得到成功的機率,首先我認爲,人物的性格構造一定要明確,其次就是拍攝手法除了要有突破性之外同時也必須存在那種時間定格點(意思是說可以讓觀衆把60分鐘左右的感覺稱爲2個小時那樣的飽滿度,也可以證明電影的吸引力)。
回望《升空號》,導演就把我們的視線放在一位工作與生活不如意的男人身上,他並沒有把所有的不幸讓男主角用表情顯露出來,一點點的不羈,一點點的勇敢,一點點的運氣,和一點點的希望通過時間慢慢向我們敍述這男人離開芬蘭的這個過程。裏面有很多很吸引力的點子,真的到結尾才知道何為“升空號”。芬蘭這個國家一向給我一種很獨立,很舒適的感覺,起碼身邊不少人都想移民到那裏去。只是,地球的任何一個角度每天都會有人想走,有人想進。“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可以做選擇”--- 引用《伊甸之東》中某句對白。說真的,《升空號》很黑色幽默,現在的我非常期待阿基的其他影片,特別是那部《沒有過去的男人》,此片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噢。
最近發現不少短篇,心情有點澎湃。長與短,煙癮與奶茶癮,道理應該差不多吧。
无产阶级三部曲第二部,史上越狱最容易电影。
卡苏里南是一个矿工,影片开头依旧是招牌式的工作环境描写,然后就是遭遇困境了。他工作的矿场遭遇了停业,结果他的老板好心送给他一辆敞篷凯迪拉克车,然后面无表情二话不说进到房间开枪自尽……又是阿基典型的突如其来的暴力和简洁到无的冷幽默表演方式,实在太招人喜欢。随后他驾驶敞篷凯迪拉克车带着随时可以放歌的收音机远赴赫尔辛基另谋出路。天空下起了雨,但他无论如何都拉不出车的顶棚,只能淋雨前行。随后两个中年人以看看汽车发动机为由骗卡苏里南下车就用酒瓶将他砸昏,然后抢走了他的所有财物(万年不变的道具砸头......只是这次没失忆......)
身无分文的他住进了廉价的旅馆,并且拖欠着住宿费。他尝试在码头当工人,但低廉的工资依然让他的生活捉襟见肘。但由于拉风的凯迪拉克车(感谢那个自杀的老板吧)他结识了在他车边观望的单亲母亲伊勒梅勒。伊勒梅勒是在屠宰场工作的女工,他们迅速约会并成了情侣(阿基就是这么极简......)
本来生活开始好转,但卡苏里南遇见了之前抢劫他的混混,他愤怒的追逐殴打混混,结果被警察当作劫匪关进了监狱判了一年......n监狱里他与有精神问题的室友成为了朋友。在伊勒梅勒探视时,他们谈到了结婚的事,迫不及待的卡苏里南决定和室友一起越狱。他用锯断的铁栏杆砸昏了狱警(又砸......)然后两人在被发现的情况下依旧轻轻松松跑掉了......只留下一推狱警牵着狗慢悠悠地在后面追......
越狱后第一时间卡苏里南与伊勒梅勒结了婚(浪漫......)越狱后的狱友俨然一副老炮作派,西装,大背头,墨镜,缜密的思维......在狱友的计划下,他们一起抢了银行来支付假护照的费用。但狱友却被负责贩卖假护照的黑帮杀掉了,最后卡苏里南杀掉了两个黑帮,拿到护照。狱友临死前坐在凯迪拉克车里用最后一口气问车门上的按钮是什么,然后他按下去之后车的顶棚慢慢合上......(阿基的梗要人命啊)卡苏里南伤心的埋掉了狱友,和伊勒梅勒乘上轮渡踏上了异国之旅……阿基对轮渡的钟情在《天堂孤影》中也有同样体现。
此片依然拥有大量阿基的重复细节,如果只看一次,很难对阿基的所有电影有清晰的独立记忆。因为有太多相似的细节,相似的情节,相似的人物,相似的性格,相似的表演,在如此风格化影像和叙事方式的表现上,这种重复是一种风格的加深,是对形式的绝对追求,所谓形式即内容。
从第一个镜头我便猜到这应该是一部我喜欢的好片子。
不整齐的地板、简陋的楼梯、略带昏暗的光线,楼梯旁的投影,整个画面的线条朴实简约,拉开幕布,告诉观众,故事开始登场。接着,是人物的影子先出现在镜头中,画面由静入动,人物缓缓现身,这个小细节让画面变得轻快起来。此后,我便不得不去注意镜头里的每一个布景,每一处色彩,然后得出的结论是精致到完美无缺。对于镜头角度的把握真的无可挑剔,因为除了那样拍,你就无法再想到比那更好的拍摄。镜头组接节奏流畅,镜头语言深沉内敛,如北欧的天空一样冷静、明净。
卡瑟里尼是一个倒霉又幸运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甚至比超市里的一瓶矿泉水还要微不足道。倒霉的是他做矿工遭遇失业,幸运的是失业后的他得到老板给他的一部敞篷凯迪拉克。开着敞篷靓车,卡瑟里尼开始寻找新生活,这新生活是一场奇幻让人失落又让人期待的旅程。若不是他倒霉地被两个强盗抢去身上仅有的8000马克,就不会两手空空地出现在码头上找工作,不会在此后幸运地遇到伊瑞玛丽,邂逅这场来得太快的感情。当时我还在想,开辆好车就是容易泡到妞,而后的情节却推翻了这个念头,hah~接下去,卡瑟里尼像被诅咒似的又遇到倒霉事,碰到抢他钱的强盗时,本以为这下可以把钱夺回来,但是在搏斗时误被警察以为他在持刀行凶被判服刑一年,而在监狱中,卡瑟里尼幸运地认识了一位神经兮兮的室友米克柯尼,倒霉地进了监狱,却也正因此发现伊瑞玛丽对他的真情,而这真情让两个狱友无法再忍受监狱生活。
从越狱开始,以后的情节在我看来都充满了理想化。首先他们完美地逃离,没有出现任何想象中可能会有障碍。米克柯尼的扮演者演得太出神了,尤其是他西装革履,梳着背头,带上眼镜后,整齐、气派的装束看上去总那么滑稽和不协调。这形象与他在监狱中的形象反差太大了,狱中的米克柯尼更像是一个精神病人。在穿着白色长外套的狱医给他送来药物时,这座监狱就像是一座精神病院。而出狱后的米克柯尼头脑清醒,考虑周全,侠义勇敢。结合前面,卡瑟里尼无辜入狱,整个国家的社会机构像是患上了精神疾病,充满伪装。芬兰当时标榜是社会保障制度相当健全的国家,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却没有出路,努力生活诚实生活却带来绝望,背道而驰反倒能看到一丝曙光。
卡瑟里尼是一个命运不济但性格可爱的男人。他若不是做矿工时工作努力,老板不会把一辆豪华轿车送给他。他不挥霍,在收入微薄的工作中攒下了8000马克。他被抢走钱也是他容易相信别人,没有对别人心存芥蒂。在这里,神经质的米克柯尼都要比他更世故一些。对于挣扎在社会底层为了生计而奔忙的人们,爱情这个太浪漫的词语对他们仿佛是一种奢侈,他与伊瑞玛丽在一起与其说是爱情,更不如说是同情。他没有在意这个女人被前夫抛弃没有在意她带着一个男孩,而是迅速建立起了责任感。他同样守着自己的尊严,持续找不到工作时,他没有选择向伊瑞玛丽寻求帮助,而是选择以低价卖掉自己的车。卡瑟里尼没有太多心计,对他无辜入狱没有法庭上的辩解桥段,只有他最后接受宣判时的一段,法官在对一个无辜的人一条条地讲他触犯的那些法律,让人无奈地发笑。这样一个不太懂得反抗的人却在狱警取笑侮辱他时挥出了令人痛快的一拳。当他在监狱工作时,悄悄在磨具上做出一个戒指向伊瑞玛丽求婚时,这个男人真的让人由衷地喜爱起来,虽然他一直是那么倒霉。而这样的善良的人在这里却无法生存,要逃到墨西哥去躲避警察的追捕。他理想的去处是巴西,最后才知道米克柯尼定的是去往墨西哥的船,即使是奔向新生活,奔向希望,却依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希望,这些无力改变的不圆满也是面对顶头命运时的无奈和必须服从。
电影中的许多桥段细节让我联想到其他影片。卡瑟里尼在电影大半时间里随身携带的收音机怎能让人不想到leon里的那盆植物,卡瑟里尼和米克柯尼抢劫百货商店的那一段与前段时间看的绿帽子中的抢劫画面如出一辙,卡瑟里尼、伊瑞玛丽和她的孩子在河边野餐的画面像一幅清淡的水粉画,让我想到todd里Mrs lovett幻想中的类似画面。对于这部1988年的仅69分钟的影片,这一切都让人觉得惊叹,让人对导演aki由衷地敬重。
喜爱这部片是因为那绝望中的温情。小男孩显示出于年龄不相称的冷静,这让人心里隐隐酸楚,而若不是这样的冷静最后难有三人团聚。
看到大半,心里会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个片名,很是不解。而米克柯尼给出了答案,那原来是奔向新生活的通途。你能想象到一艘巨大的商船会叫“升空号”吗?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影片《升空号》在“明暗”、“空间”、“视线”上巧妙地与影片主题、情感呼应,反映了他的美学与情感价值追求。其中,色彩的运用、光线的构造形成了鲜明的明暗反差,黑暗中的亮色、亮光,加之极简的布景陈设,渲染出类似舞台效果的层次感;电影中的空间开阔通透,集体性空间共享而有序,个体性空间在构图上力求均衡,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情感关系;通过镜头的运动和剪接,画面中人物的视线、运动方向与镜头运动方向互动,产生了造型美感上的互动性,表现出考里斯马基对爱森斯坦式的“纯粹的电影语言”的美学认同。
芬兰电影人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aki)被誉为“北欧最具大师潜质的导演”,他坚守纯手工的作者电影制片方式,以独特的影像风格、浓浓的人文情怀赢得了欧洲影坛的偏爱。考里斯马基是高产而优质的创作者[1],他用近乎自然主义的态度采撷生活的片断加以精致地打磨,在晦暗冰冷中添加温情和幽默,表达着他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反思。他的电影人物,永远善良、单纯、木讷,与世界格格不入;他的电影,永远关于流浪、异化与孤绝,就像老派的美国民谣,唱出了那些徘徊在城市边缘的孤独者们的悲喜。
拍摄于1988年的《升空号》(Ariel)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煤矿关闭,矿工卡苏里南失业,他带着所有家当来到城市,却遭遇抢劫,打零工勉强度日,邂逅了离婚女人伊勒梅勒。他偶遇原先的抢劫犯,却在扭打后被定罪入狱。在伊勒梅勒的帮助下,他和狱友米科宁成功越狱,抢劫银行换取护照和路费,终于与爱人登上了偷渡的“升空号”游轮。像考里斯马基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部影片深深地打上了其作者风格的烙印:极简而旧的陈设、舞台化的布光、精炼简短的对白、克制的镜头运动、情感饱满的音乐,透露出了来自罗布特·布列松和小津安二郎的影响。叙事也延续了男主角生活窘迫、屡遭磨难、以爱情获得治愈的模式,结尾留有生活的希望。结合导演的其他影片分析,可以发现《升空号》在“明暗”、“空间”、“视线”上是如何巧妙地与影片主题、情感呼应的。
一、明暗
《升空号》在色彩的运用、光线的构造上形成了鲜明的明暗反差,加之极简的布景陈设,呈现出一种类似舞台效果的层次感。
在色彩运用上,考里斯马基是怀旧而理想化的,他说“我很喜欢那种让我回想起1950年代好莱坞的颜色……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但是在色彩设计的时候只有荒诞一点或者是不那么现实主义你才能获得好的效果。”[2]他的电影大多以冷色调为基本色调,常常呈现出一种淡淡的灰蓝色,营造一种不真实的陈旧感,而在大景别的空镜中,黑白灰中增添了些许明亮的红色或黄色;人物所处的小景别画面,往往使用柔和的暖色,如红色、黄色、绿色、蓝色,与暗色形成反差,使色彩更加跳跃,人物更加突出。在《升空号》中,画面色调是冷峻的,以灰、白、蓝为主,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酷;在老矿工自杀的小店,出现了红色的椅背和门、黄色的门框、绿色的墙面,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男主角身着黑色的衣服,这既符合人物身份,也与他生活的孤独苦闷状态相契合;而女主人公的服装通常为色调明亮、饱和度高的蓝色、白色,预示着她的出现对男主角生活的改变,她的出现带来了爱情。《薄暮之光》中也是如此,一直关心男主角的热狗摊老板娘身着红黄相间的工作服,《天堂孤影》中的女主角头顶金发身着红色衣服,与男主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电影中的色彩有着强烈的造型、表意功能,同时明暗、冷暖相得益彰。
在布光方面,考里斯马基更加复古,人物所处的室内或室外一隅总有一束光倾泻下来,并使演员有面光和背光,让他们的眼睛更有神,表情更突出,轮廓更鲜明。在《升空号》中,男主角背后经常是光亮的窗,在法庭受审时,一束光照在他脸上,突出了额头的汗珠、困惑的眼神,将他与后景的听审人员拉开;男女主角欢愉过后躺在床上,两束光分别打在他们的脸上,四周的陈设隐没在昏暗中,他们真诚地交谈,表情毫不矫作。考里斯马基也偏爱黑暗中的灯光,影片中的城市、港口夜景中,有很多星星般的街灯、航行灯在闪烁,在深蓝色的背景中发出点点明亮柔和的黄色光;在男主角的牢房里、在他和狱友黑市交易的屋子里、在二手车店的走廊都可以看到明亮的灯在人物头顶。影片中的亮色与亮光,既是生活中的温情和希望,也暗示着某种转变或危机,尤其是红色,如男主角遇到抢劫他的人时所在的店铺有大片红色;与黑市的人交易时冲洗照片的暗房没有关门,透出红光;女主角工厂里的电铃灯闪烁,是男主角打来电话,之后他融入了她和儿子的生活。
考里斯马基醉心于营造黑暗中的亮色、亮光,明暗的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层次,突出了人物形象,也是他的美学、情感价值追求,一如他以幽默书写荒诞、用冷漠衬托温情。
二、空间
考里斯马基电影的布景极简,在选择自然景致时,也尽量简化画面,避免复杂的因素,空间开阔通透而有秩序。街道、港口从不熙熙攘攘,《升空号》中煤矿工人静静地等着最后的爆破,等待搬运沙袋的港口工人们静静地看着老板被抓,救济处的失业人员一起看电视,在考里斯马基的镜头下,他们三五一组,总是几乎整齐地排列。即使在酒吧、餐厅也很有秩序,大家各有自己的位置,斯文地吃饭、聊天、听音乐、鼓掌欢呼,《没有过去的男人》中住集装箱的邻居们欣赏教会演出,列宁格勒牛仔系列中的演唱会都是这样。集体性空间的有序和共享,似乎体现出一种民主的理想。
在处理主要人物的个体性空间时,考里斯马基电影在构图上追求空间的均衡和层次感,常常把画面中的重要人物放在左右两边或两角,其他人物放在两者之间的后景。《升空号》男女主角结婚,与神父分列左右,狱友和其他见证人在后景中间;男主角与狱友向二手车行老板要回车,老板左两人右,狱友站在他身后;男主角与狱友第一次见面,狱友在牢房内一角,他坐在门口,两人各处于画面左右,关系拉近后,他们在画面中的距离也更近了。《列宁格勒牛仔遇见摩西》中摩西安排乐队回国宣布计划时,摩西与也对其他人分列左右两角,中间拉开很大距离,表示摩西在乐队中只手遮天,队员对他很敬畏。《薄暮之光》中男主角与美丽的女骗子一起看电影,两人分列画面左右,女人端坐,男主角靠在椅背上侧脸望着她,画面的不均衡已经表明了男主角完全被她掌握的事实。可见,考里斯马基电影中的空间均衡在美学追求之余,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情感关系。
此外,门和窗在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们不但分隔了空间,也是很多重要情节发生的地点。《升空号》中多次出现门和窗,它们已经参与到叙事表意当中了:煤矿停业,矿工们陆续从厂房里走向门外明亮的雪地,车全部开出工厂大门,大门被锁上;老矿工把车钥匙留给男主角劝他离开,自己打开小店的一扇红色门,进去开枪自杀了,男主角沉默地坐在窗口;男主角遇到抢劫自己的人,他推开酒吧的门追了出去,而那人因为路口被铁栅栏封锁无处可逃,两人扭打在一起;男主角入狱后,被带到牢房门口,镜头前景是一张铁丝网,越狱时,他们打开收音机,播放摇滚乐,把音响对准牢房门的小窗口,他打开了监狱的两层后门,从明亮的监狱逃到漆黑的室外;男主角第一次到女主角家里过夜,镜头从微亮的窗口摇到两人躺着的床,婚礼后他们走进卧室,他把儿子关在门外,夜里儿子从客厅的窗看到警车,敲门提醒他,随后警察从客厅破门而入,镜头给了那扇黄色的门特写,他们进入卧室后,发现他从卧室窗口逃走;女主角总是在窗口打扫卫生,坐在窗口接电话,在窗口处理猪肉;女主角探视男主角时,他坐在窗边,向她求婚;女主角夹带越狱工具时,她的蛋糕和一本书从接待室的小窗口递进去;男主角持枪走到黑市老板门口,发现狱友被害,举枪杀死了老板和助手……不难发现,门和窗作为两个空间的交界,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门”是人物实际面临的抉择,而“窗”是他们能看到的希望,关键时刻“窗”可以变成“门”,绝境仍有希望可以选择。结合其他影片,可以发现这种意义是一以贯之的:《没有过去的男人》中的男主角拿着扫把在一个圆形窗下等待女主角下班,《天堂孤影》男女主角坐在超市后门门口,男主角试图约女主角,但她的态度不明确……
三、视线
考里斯马基电影中的表演是最低限度的“零表演”,人物的对白,也非常简短平实,没有情感的起伏。他说“我不相信体验派表演技法那一套”[3],这使他的角色看起来总是冰冷僵硬,很难根据一时一刻的画面去判断角色心理。《升空号》的男主角不论是遭遇抢劫还是邂逅女主角,面部表情似乎都没有明显的变化,《薄暮之光》的男主角即使被冤枉入狱,也没有流露出情绪变化。就连人物的视线方向也极少变化,总是直视前方,即使男女主角在约会时也不例外,交谈中几乎只有低眉垂眼、微微俯视、仰视、平视几种变化。这一点深受布列松影响,即“以抗拒感情来产生感情”[4],到了情感的爆发点上,却更要以克制和冷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相比之下,人物与镜头语言产生了综合的互动,使影像表达简洁有力。《升空号》开场煤矿爆破段落中,镜头通过剪接和运动,与画面中人物的运动方向、视线互动,形成了线条及形式变动关系,产生了造型美感上的互动性。(如下图1)
镜头1固定,男主角与老矿工前后走上楼梯,走在后面的男主角关掉了楼下的灯;镜头2中,两人走到转角平台,老矿工关闭了闸门,男主角径直走上上面的楼梯,老矿工随后,镜头跟随他们向上、向右接着向上、向左移动;镜头3中,前景是等候的矿工们,男主角与老矿工缓缓走上楼梯,镜头跟随他们向上移动接着右移,使我们看到准备引爆的墨镜矿工;镜头4、5、6都是固定镜头,分别是三位、多位以及男主角与老矿工的近景;镜头7墨镜矿工准备引爆;镜头8是墨镜矿工的手拉起了引爆闸;镜头9是引爆现场的全景,表明了以上所有人的位置。
这个段落中,前三个镜头以人物动作的延续性连接,人物在景框中的运动方向先向右上再向左上,接着水平向右,左右交叉。镜头运动除了上升,呈“右-左-右”,同样左右交叉,两种运动方向一致。而接下来的三个镜头,景框中人物的造型线条与视线方向,形成了动感。镜头4人物视线集体向左下,镜头5人物的排列与视线基本向右下,镜头6排列与视线向左下,同样是左右交叉。最后的三个镜头同样固定,但在景别上呈现出不断拉近接着拉远的变化,镜头7墨镜矿工的视线向下注视引爆闸,镜头8引爆闸向上拉动,也形成了一个交叉运动。整体来看,景框中的运动方向也是先向上、再向下、接着向上。这个段落以三个镜头为一组,形成了综合的、丰富的运动,每种运动方向均衡。
矿工们即将永远告别曾经工作的地方,他们复杂的情绪使得这一段落充满仪式感,他们凝神静观,等待着那一刻,而镜头语言用极为形式感的综合运动,创造了恰如其分的“形式”。由此看来,考里斯马基的《升空号》也显现出对爱森斯坦式的“纯粹的电影语言”的美学认同。
[1]根据《阿基·考里斯马基生平创作年表》(载于《电影艺术》2016年第2期),考里斯马基单独执导的剧情长片就有17部之多,还有十多部短片及纪录片。他的电影有描绘底层小人物生活、反映现实的严肃故事片,包括“工人三部曲”——《天堂孤影》(1986)、《升空号》(1988)、《火柴厂女工》(1990)、“芬兰三部曲”——《浮云世事》(1996)、《没有过去的男人》(2002)、《薄暮之光》(2006),以及“港口三部曲”的第一部《勒阿弗尔》(2011);有改编自经典戏剧文学作品的《罪与罚》(1983)、《王子复仇新记》(1987)、《脏手》(1989)、《波西米亚生活》(1992);还有癫狂的摇滚公路片,如《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1989)、《列宁格勒牛仔遇见摩西》(1994)、《坐稳车,泰欣娜》(1994)。
[2][土耳其]伯尔特·卡杜洛:《芬兰性格——一次对雅基·考利斯马基的访谈》,汪方华译,《当代电影》,2010年第6期,第134页。
[3][美]安德烈·内斯廷根:《我的电影是怪异表演的一部分——阿基·考里斯马基访谈》,刘宜冰译,《电影艺术》,2016年第2期,第146页。
[4][法]罗贝尔·布列松:《电影书写札记》,谭家雄、徐昌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72页。
阿基的片子就像一个喜欢说冷笑话的愤青 冷笑话不好笑 愤青又不爱说话 他的笑话里人们习惯沉默的接受伤害 压抑克制到麻木 只期最后的一点爆发还战战兢兢。 阿基电影的“冷眼看世界”总有别一番更复杂的滋味,虽然手法仍是凝练简洁,但本片中对于人生无常似乎有一种戏虐性的解读,黑色幽默中也可看见阳光所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长也是阿基电影得我心的原因之一(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