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

流浪者

927

    7.0

    常见问题

    1、拉兹·卡普尔,纳尔吉丝,普利特维拉·卡浦尔,沙希·卡普尔 主演的电影《流浪者》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流浪者》来自于印度地区。

    2、《流浪者》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51年在印度上映,《流浪者》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6489分,《流浪者》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流浪者》值得观看吗?

    《流浪者》总评分6489。月点击量913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流浪者》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流浪者》是1951-12-14(印度)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拉兹·卡普尔,纳尔吉丝,普利特维拉·卡浦尔,沙希·卡普尔主演。由导演拉兹·卡普尔携幕后团队制作。

    5、《流浪者》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流浪者》是著名演员拉兹· 代表作,《流浪者》免费完整版1951年在印度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流浪者电影,流浪者剧情:庄严肃穆的法庭之上,险遭杀害的大法官拉贡纳特(普利特维拉·卡浦尔 Prithviraj Kapoor 饰)义正言辞,道貌岸然被告席上,神色颓丧的青年拉兹(拉兹·卡普尔 Raj Kapoor 饰)无依无靠,听天由命。拉兹自幼在贫困的环境中长大,后被拉贡纳特当年的仇家引诱赶起偷盗抢劫的营生。按照这位大法官的说法,他就是一个天生的坏蛋与堕落者。美丽的丽达(纳尔吉丝 Nargis 饰)是拉兹童年时代的好友,同时师从拉贡纳特学习法律。她自高奋勇担当拉兹的辩护律师,在她紧追不舍的诘问之下,拉贡纳特不得不在庭上讲述他于24年前将妻子赶出家门的经过。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流浪者》是1951年的印度黑白電影,由當年二十七歲的青年導演拉吉•卡浦爾執導並主演苦兒拉茲,他的父親於片中飾演拉恭奈特法官,納吉絲飾演麗達,此外導演的不少家人也在片中出演。
          此片不僅當年在印度獲得空前成功,打破歷來票房紀錄,而且後來轟動了蘇聯、中國大陸、羅馬尼亞、土耳其等國。
          2005年, 該片被《印度時報》評為「歷來頭二十五齣不可不看的影片」。
          劇情如下:
          大法官拉貢納特素來堅信「賊的兒子就一定是賊」這一理論,這種以血緣關係來判斷一個人德行的謬論到頭來害了不少好人。23年前他曾以此為據,錯給強盜的兒子扎卡判了罪。無辜的扎卡設法越獄後,成了真正的罪犯。他決心對法官進行報復,一天晚上突然將其妻子里列搶去。他一旦知道里列已經懷孕,就故意放她回家,並四處散佈謠言,使得法官對無辜的妻子頓時產生猜疑。當里列回家以後,法官果然認為妻子已經受辱了,對他不再忠貞。他不顧里列的苦口解釋,硬是拋棄了當時正要分娩的妻子。從此里列過上流浪的生活,不久她在一個淒風楚雨的夜晚將拉茲降生在大街上。
          少年拉茲因母親被父親遺棄而流落街頭,生活迫使他從小偷小摸,成了慣偷。後來他在學校結識了少女麗達,但是拉茲的撫育父親(即麗達的監護人)很快結束了兩人的交往。
          然而,在兩人的心內始終沒有把對方忘懷。拉茲成年後,在一次偷竊中鬼使神差地再度遇見麗達──這時她是個楚楚動人的貴族小姐。他愛上了麗達並萌發改邪歸正的意念,皎潔的月光如此動人,他們在海面小舟上揚起風帆,一同去找尋相愛的喜悅。但是流氓團夥的頭子扎卡卻不停地要拉茲去偷盜。
      最後,拉茲知曉自己的身世和父親拋棄母親的真相,心中充滿怒火的他殺死了罪惡的扎卡,在候審判期間又設法從獄中逃了出來,意圖刺殺生身父親──即法官拉貢納特,卻失手被擒,已成為律師的麗達在法庭上為他做了精彩的辯護。影片結束,拉茲被親生父親法官判了徒刑,送進監獄,他的悲慘經歷證明了所謂「賊的兒子就一定是賊」血統論的徹底荒謬,而麗達卻矢意要等待他出獄。
          該片被稱是為印度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寶萊塢電影的里程碑,曾榮獲第六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是首部在海外打開知名度的寶萊塢電影。此外,影片還是印度著名的卡浦爾電影家族最引以為豪、譽滿影壇的不朽傑作,由卡浦爾家族第二代傳人拉吉•卡浦爾於1951年自編、自導、自演,拉吉•卡浦爾參考好萊塢電影的技法, 融入印度傳統的歌舞和通俗劇, 締造出寶萊塢電影的特殊風格。這部長達三小時的電影,情節曲折離奇,通過一個複雜的故事昭示了一個極富哲理的社會問題,從開始的人倫親情悲劇到社會寫實,再轉成黑色電影和卓別林式喜劇, 中段又變成浪漫到極點的愛情劇,然後又是悲喜交集的恩怨糾葛, 加上不時點綴的動聽歌曲和華麗歌舞, 充分發揮了寶萊塢電影特有的大雜燴風格。
          該片於1955年在中國公映, 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是最早被引進中國的印度電影。片中的《拉茲之歌》、《麗達之歌》等插曲都深受中國觀眾的喜愛。

    • Jensen

      刚刚看完央6播出的《流浪者》,我们一家一起看的。老爸竟然会唱里面所有的歌,而且大段背诵里面台词,吓我一跳。

      我对东北人的配音和译制实在不敢恭维,好多地方翻译的明显“革命化”。比如拉兹打了丽达之后说的那一段,肯定不是按原意翻译的。

      不过影片经过翻译的磨损依旧魅力无穷。

      丽达:“你再往前走一步船就翻了!”
      拉兹:“那怎么办?”
      丽达:“翻就翻吧。”

      春节这几天CGX与女友们的艳照漫天飞,让公众对女明星的尊重度大大降低。此时看看《流浪者》里的丽达,可算一点补偿吧。她圆润如赫本,偏希腊脸庞又有点费文丽。说那段台词的娇羞之态实在沁人心脾。编剧也的确有两把刷子,如果是现在的编剧,一定是让拉兹直接说出那句台词。大概效果会是这样,丽达说,你再往前走一步船就翻了!拉兹说,翻就翻吧。然后扑上前去。《流浪者》编剧高明之处是让拉兹故做为难,让丽达来说那句词。效果当然更赋情趣。

      后面有一段我认为是影片的一点纰漏。就是拉兹母亲出车祸那场。法官刚刚下车,那汽车也刚起步要去停车,然后撞到拉兹母亲,这应该是个刮蹭事故,居然镜头一转,把拉兹母亲撞成了“木乃伊”。不说那时侯的汽车,现在的汽车也不会这么严重啊。我猜是为了剧情,牵强一笔。太没有说服力。老爸却说,那时侯五几年,有几个人见过汽车啊,认为出车祸了,一定很严重,那个妆在当时还是很可信的。


      镜头方面,我越来越喜欢黑白片了,真有力度!这片子的光线打得不错,加上演员(卡普尔家族两代人)真出彩儿,给的特写特别多。非常好看,还有那些叠化镜头,大师范儿不敢说,起码有几组经典。夸张,象征,比喻,运用的明白干净。还有梦境与现实的结合,非常自然,这的确算得上是一部经典。






    • Jensen

      1. 拉兹卡普尔和纳尔吉丝演此片的时候如日中天,拉兹是当时印度影片收入最高的演员,纳尔吉斯被称为印度第一夫人。

      2. 拉兹和纳尔吉丝在银幕下也是情侣,可惜纳尔吉丝是第三者,拉兹已经结婚,而且不肯离婚。

      3. 拉兹卡普尔是三傻大闹好莱坞女主的祖父

      4. 纳尔吉丝的儿子也是宝莱坞顶级明星,曾主演印度电影黑帮大佬和平梦,这个儿子也是起起伏伏,吸毒,犯罪,沉沦后再重新站起。

      5. 演法官的也是拉兹现实生活中的爸爸,印度著名演员,演拉兹小时候的演员也是拉兹现实生活中的弟弟,后来也成为印度著名演员,卡普尔家族真的是厉害。

      6. 影片的一个埂是,母亲被强盗抢走后被送回,贞洁收到怀疑被遗弃,联想到印度著名的故事中,罗摩的情节,罗摩的妻子也被抢走,生了孩子,遭受怀疑。还有铁木真的妻子被抢走后生下很可能不是铁木真骨肉的拔都。这类的故事和狮子王中兄弟相争,而后侄子杀掉夺位的叔叔桥段,估计是人类早期部落历史中经常发生的。

      7. 有些情节的过度用歌舞来描写,感觉不太符合现在的审美,小时候看我是不喜欢的,现在感到还不错。歌舞编排的很美。

      8. 拉兹的演戏方法受卓别林的影响很深。

      9. 此片在苏联和东欧放的时候收到极大的欢迎,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被引进到中国的,片子的几首主题曲在苏联东欧中国都是家喻户晓。

      10. 纳尔吉丝实在太美了,舞蹈更是专业级的,演的也动人,她的形象放在当时的好莱坞也是顶级的

      11 . 影片不太真实的地方,还是在犯罪情节上太考虑观众的感受,不想描述的太坏,比如拉扎没有侵犯母亲,拉兹基本上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犯罪行为。拉扎搞的事情,轻而易举的就被破坏了。还有就是法官父亲的转变也蛮突兀奇怪的,一会坚持好人的孩子永远就是好人,罪犯的孩子永远是罪犯,不相信自己的妻子,最后对从出身就未相见过的儿子又良心大发,痛哭流涕,有点问题的。

      12. 影片比较奇特的一点是,拉兹对待纳尔吉斯的爱情很有点SM的味道,树林、沙滩,帆船上的情节,丽塔开玩笑说拉兹是野人,拉兹就对重逢不久还没有明确恋爱关系的丽塔抽耳光?两人的对手戏上,当时就在猜生活上是不是就是情侣,一查果真如此。

    • Jensen

      《流浪汉》开始于大法官拉贡纳特信奉的 “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过程是一个孩子如何成长为一个贼以及一场和富家女的恋爱,高潮在法律和良心的对决,结束在拉兹要在监狱服刑三年,但是有爱情陪伴。

      “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是拉贡纳特信奉的真理,坚持赶走拉贡纳特妻子的大嫂信奉的真理是女人失去贞操会让整个家族蒙羞,拉贡纳特的妻子坚持着想要实现“法官生的孩子也会是法官”,拉兹的信仰是丽达,是美和爱,丽达的信仰是爱,是拯救拉兹。拉贡纳特的偏见造成了扎卡的悲剧,扎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反驳拉贡纳特“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 拉贡纳特的坚持造成了扎卡妻子儿子自己四个人的悲剧,丽达的坚持却让拉兹重获了新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有时候这坚持是固执的偏见,可能伤害到了最亲的人,也伤害到了自己,而有些坚持却让黑夜不那么冷,有温暖的慰藉。

      没有谁一出生就是小偷,就是流浪儿。但是大部分人都坚持小偷流浪儿一定是坏人,因为被偷过的人带着怨恨,而更多的人被告知远离这些人,是最好的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的方式。这样的偏见让人们不敢不愿去接近流浪儿,这样的孤立让流浪儿更加堕落,让原有仅剩的美好与爱也一点点在人们的冷漠和残忍中消耗殆尽。那么到底要怎么办呢?不是每个人都是拉兹,可以被拯救,不是每个人都是丽达,有资本去拯救别人。那么为了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法律这个时候是相当必要的。没有绝对的公正,只能说有法律比没有法律要好得多。法律很多时候能够避免个体或小群体的偏见,虽然我们知道法律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完全绝对的公平,并不能够照顾到每个个体的利益。爱如阳光,能缓和法律的冰冷,让个体得到关爱。

      虽然最后拉兹还是要在监狱里度过三年,但是因为有丽达爱的陪伴,三年不是苦痛,而变成了重生的机会。用三年的服役偿还之前犯下的错误,三年后拉兹才可能真正的重新做人。这样的结尾是相当明智的,如果丽达的辩护让拉兹完全免去法律惩罚,未免太不理智,太煽情,毕竟拉兹也确实有偷有做过坏事,不能因为感情原因就完全将法律无视,良心最后要让步于法律,因为法律的实现后才会有良心的实现,最后法律和良心本来相冲突的二者因为爱达成了和解。

    • Jensen




      就电影来说,除了小部分的印度影迷,在当下年轻人的心中,印度电影是带有贬义倾向的奇葩的代名词,可对我父母这辈人来说,印度电影在他们心中有着非常辉煌的过去。《流浪者》无疑是当时最具代表的作品,时至今日,它依旧是无可厚非的印度电影名片。

      《流浪者》于1954年出品,当时距离印度脱离殖民,实现自主、独立,仅仅过去七年,整个社会处于蓬勃的新旧交替之中,尤其是思想层面的蜕变。新的思潮在兴起,人们开始审视那些曾习以为常了几千年的旧思想,并对其中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落后部分,开始进行批判。《流浪者》即是这种批判的产物。
       
      拉贡纳特——出生论——种姓制度:
       
      在上流社会颇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贡纳特,是一位坚定的出生论拥护者,他有一句名言: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就一定是贼。这种极端的以出生背景给人下定论的逻辑,在现代看来是相当荒谬的,但对于当时的印度来说,却是一条可以堂而皇之公布于众的“真理”。这一切都源于在印度传承几千年的种姓制度。
       
      <图片2>

       
      种姓制度是一种源自印度教教义的社会体系。印度教的祭祀阶层(婆罗门)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以及所谓的血统纯净,创造了一个关于种姓诞生的故事:创造神梵天创造人类的时候,婆罗门种姓由他的口中诞生,刹帝利种姓由他的手臂诞生,吠舍种姓由他的大腿诞生,首陀罗种姓由他的脚出生。这个看似“无害”的神话故事,事实上包含着严重的等级概念,从口到脚,即是从上到下的排序,也就是一个人出生时,尊贵与否就已经由他的种姓所决定,而不是他的行为。所以,种姓制度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出生论。

      种姓制度不但规定了各种姓的高低位置,甚至还规定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高种姓被允许从事高档职业,而低种姓全从事低档职业,也就是说,低种姓的人,不管如何努力,都只能从自己的父亲那里继承职业。于是你能理解,“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就一定是贼。”绝不是简单的对某个群体的刻板印象,而是几千年种姓文化下,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儿子总会继承父亲的职业。贼的儿子,必然会接过父亲的衣钵,继续做贼。

      随着时间的流逝,种姓制度建立的初衷已被渐渐淡忘,但它所具备的出生论本质被深刻地印在印度社会的思想中,慢慢演化成评判人的标准。
       
      被误判而最终变坏的扎卡
      被误判而最终变坏的扎卡


       
      拉贡纳特对扎卡的误判,是整个故事的起源。因为扎卡的祖父、父亲都是强盗,拉贡纳特就认定其是强盗,这桩冤案最终逼迫一个无辜的青年走上了人们“希望”他走上的强盗之路。法官,这个原本代表着公平、正义的象征,在种姓文化的影响下,居然成为了罪恶的推手!出生论的邪恶由此可见!

      扎卡只是一个配角,却是影片中最大的悲剧人物,拉兹以主角光环最终得到重生,而扎卡将永远以一个恶人的名义死去。在当时的印度,扎卡的故事,可能更接近一个低种姓人民的人生,而拉兹的故事,则多了许多创作者的美好愿景。

      影片对出生论的批判手法,非常具有印度特色。故事的最后,当拉贡纳特看着自己的儿子拉兹以偷窃、谋杀的罪名站在被告席上时,久久不能言语,而他所一贯秉持的出生论,也不攻自破。这种自食其果的惩罚,明显来自印度宗教文化中的因果报应。
       
      拉贡纳特探望入狱的拉兹
      拉贡纳特探望入狱的拉兹


      拉兹望着生父热泪盈眶
      拉兹望着生父热泪盈眶



      拉兹——底层阶级——贱民:
       
      拉兹虽然是大法官的儿子,但最终变成了一个小偷。他的故事,除了有力地驳斥了出生论,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拉兹命运的转折点,是在他母亲流落贫民窟,为了养家,积劳成疾后,失去劳动能力的那一刻,为了挽救母亲,拉兹生平第一次做了小偷。显然,贫穷是造成拉兹犯罪的根本原因,也因为穷,导致拉兹失学以及被坏人扎卡带入歧途,从一个儿童犯,变为一个成人惯偷,而贫穷也恰恰是拉兹所代表的底层人民,最突出的特征。从这个层面来说,一个人的行为还真与出生有着间接的联系,因为穷,底层人民有着更高概率的犯罪可能。
       
      拉兹与母亲陷入生活窘境
      拉兹与母亲陷入生活窘境

      拉兹第一次偷东西
      拉兹第一次偷东西


       
      在拉兹从天真儿童,堕落为成人惯偷的过程中,我们会一直不断的问,面对贫穷和生存的窘境,难道除了犯罪,没有第二条选择么?影片给我们的答案是:没有。不论是母亲失去劳动力面临饥饿时,还是因交不出学费被学校开除时,尚年幼的拉兹都没有可以求助的社会组织,当一个人不能合法求生时,那么他除了死就是犯罪,别无他法。

      拉兹的堕落,是对社会忽视广大底层阶级的控诉。虽然,拉兹流落贫民窟,是扎卡的计谋,但随后扎卡有机会将拉兹培养成贼,则完全是因为他钻了社会对底层阶级忽视的空子,但凡有一个社会组织向拉兹伸出援助之手,扎卡的计谋都会泡汤。

      最终,拉兹以谋杀、偷窃罪被带上法庭被告席,当轮到自我辩护的阶段时,他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驳,他说道,自己已经毫无置疑的是个坏人,即便被绞死也不可惜,随后他指着前来围观审判的贫民窟孩子们,慷慨激昂的问道,但是这些孩子该怎么办?因为他们每个人、每一刻都有沦落到自己这个地步的危险。
       
      拉兹上法庭
      拉兹上法庭


      拉兹流从一个天真儿童变成一个犯罪分子,是很多贫民窟孩子的真实人生写照,它告诉我们,贫民窟里多罪犯,并非贫民窟里的人天性邪恶,而是他们没有其他选择,在成为罪犯之前,他们都曾纯真过。

      拉贡纳特的出生论虽然不对,但确实印证了贼的儿子常常真的去做了贼,而拉兹的故事在驳斥了出生论的同时,则探究了底层阶级高犯罪率的深层原因,如果这与出生无关,那只能是和环境有关了,贼的儿子为什么常常还是做了贼?不是因为他有一个做贼的父亲,而是因为整个社会没有给他不做贼的机会。

      社会对底层阶级的漠视来源于种姓制度,当底层阶级被认为是低贱的,那么握有资源的上层又怎么会推出为他们解围的政策呢?在他们看来,底层阶级活该受罪,不是吗?

      这种思维在印度社会最底层的贱民身上,体现的尤为显著。
       
      被丽达得知小偷身份的拉兹黯然神伤
      被丽达得知小偷身份的拉兹黯然神伤


      在梵天创造人类的故事中,贱民甚至没有被提及,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没有“出处”的群体。他们不可触碰到非贱民的身体,连影子也不能碰触到其他种姓的影子,外出时必须摇铃击木示警,并用扫帚,将自己走过的足迹抚平,以免玷污他人的足迹。显然他们被视为非人类,且遭到了非人的待遇。

      贱民是贫民窟的主力军。因为种姓制度规定的职业,贱民只能做些掏粪、扫垃圾等低收入工作,穷是他们的基本标签,以他们的经济实力,也只能待在贫民窟。所以,当拉兹指向贫民窟孩子时,显然贱民是最主要的针对对象,我们也不难理解,当贱民连触碰他人身体都是禁忌时,谁会关心他们的死活呢?

      种姓制度之罪,在于将荒谬的出生论渐渐变为事实:贱民在这种环境下,除了犯罪,别无选择,最终落实了别人给他们的耻辱代号——贱-民。
       
      丽达——纯洁爱情——真理:
       
      在这个令人悲伤又愤慨的故事里,丽达就像一个纯洁的天使,代表着这世间所有的美好。

      对于拉贡纳特来说,丽达就是反对种姓制度的标志。种姓制度禁止种姓间交往、通婚,而富有的丽达和贫穷的拉兹从小就成为了好朋友,长大后,更是发展为恋人。表面上,影片歌颂的是一段纯真的爱情,而实质上还是对反种姓制度的高度赞美。显然,拉贡纳特是传统种姓制度的捍卫者,丽达是新时代人人平等的拥护者。
       

      儿时的拉兹和丽达是好朋友
      儿时的拉兹和丽达是好朋友


      对于拉兹来说,丽达则是信念的象征。当拉兹在扎卡的带领下,滑向罪恶深渊时,即便是望着丽达的照片,都能让他感到愧疚万分,他甚至在犯罪之前,需要将丽达的照片翻过去,才能安心行窃。从某种程度来说,拉兹对丽达的思念,就是他仍心存良知的表现。随后,与丽达的相遇,也最终将拉兹拉回了人生的正轨。与其说,是爱情拯救了拉兹,不如说是丽达所代表的信念,感召了拉兹的回归。
       
      作了小偷的拉兹望着丽达的照片感到万分愧疚
      作了小偷的拉兹望着丽达的照片感到万分愧疚

      拉兹行窃前将丽达的照片翻了过去
      拉兹行窃前将丽达的照片翻了过去


       
      对丽达自己来说,她就是正义的化身。丽达在法庭要求法官从良心出发,轻判拉兹,法官回答:法律不承认良心。丽达动容的回道:既然法律不承认良心,那么良心也不承认法律。这个回答掷地有声,当法律都不能保障一个群体在社会中得到公平对待,合法谋生,而这个群体无奈犯罪后,法律却要一视同仁地、无差别审判他们,那么这个法律本身就有失公平,而无法得到良心的认可。丽达的回答,是对拉兹故事内在含义的高度概括,也是为贫民窟所有贱民的正义呐喊。
       
      丽达在法庭为拉兹辩护
      丽达在法庭为拉兹辩护


      不论是对种姓制度反对的新理念,还是对犯罪行为反对的旧观点,丽达这个人物在片中承担的绝不仅仅是和男主角谈个恋爱,制造浪漫,她和拉兹的这段纯洁爱情,扛起了新时代下,社会对真理的价值诠释。
       
      丽达和拉兹
      丽达和拉兹


      一代中国人的回忆:
       
      印度独立以后,宪法明文规定废除种姓制度,但实际上,落实起来,举步维艰,因为传统势力太过强大,就像拉贡纳特最后自认的那样:法律无法判我的罪。它印证了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凌驾于法律的事实。可见落后的思维,不是依靠纸面上的法律就能真正消除的,归根结底还是要从思想上清除。因此《流浪者》以抨击种姓制度为母题,非常具有时代意义。

      种姓制度是印度的一种特殊文化,对于外人来说,是非常难懂、难理解的,尤其是很难深刻体会这种制度的罪恶性。影片非常聪明的没有直接抛出种姓制度,而是选择了更能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能接受的社会现象进行抨击:种姓制度中的核心实质——出生论以及底层阶级的困苦,这使影片获得了非常大的受众面,包括中国。
       
      对于当时刚刚经历了阶级斗争与革命的中国人民来说,这种对出生论的直面批判和对底层阶级的同情,简直是来的太及时了,影片一上映就引起了轰动了。
       
      曾经红火一阵的录音带
      曾经红火一阵的录音带


      当然,除了影片深刻主题产生的共鸣,印度电影特有的艺术魅力也是吸引中国观众的关键因素。片中富有印度民族乐特色的《拉兹之歌》、《丽达之歌》至今令人难忘,而华丽的舞蹈更是展露出印度这个古老文明古国的底蕴和活力。当拉兹挣扎在扎卡的胁迫和丽达的召唤中时,出现了影片最为惊叹的一段歌舞表演,巨大的梵天头像耸入云间,合上的双眼像是在谴责拉兹的堕落,随后象征信念的丽达出现了,她帮助拉兹爬上云端,并在宏伟的湿婆雕像前起舞......整个舞蹈充满了异域风情以及强烈的宗教寓意,这是印度文化的传统底蕴。而在表现拉兹开始变成惯偷时,印度巨星拉兹·卡普尔在一系列快进的镜头中,用夸张滑稽的表情与动作,将一个最终无奈犯罪的可怜流浪汉刻画的惟妙惟肖,这是典型的卓别林式喜剧表演——笑中有泪,这种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则展现了印度文化的活力。可见,不仅仅是思想,即便是电影艺术的呈现上,本片也做到了保留优秀传统,吸纳先进新形式。这些无疑都给当时的中国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拉兹面对梵天头像
      拉兹面对梵天头像

      人们在湿婆雕塑下跳舞
      人们在湿婆雕塑下跳舞


       
      在当时那个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外部世界的中国来说,《流浪者》这部优秀印度电影的出现,犹如平地一声雷响,成为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的回忆。

      前两天,我在自己的房间里观看《流浪者》,当影片放到《丽达之歌》时,我那年近70的老父亲,不知何时扒在了我的房门口,他激动的说道:“啊!那不是丽达之歌吗?!”随即兴奋的哼了起来......呵呵,他平时记性可没这么好!
       
      永远的印度电影名片:
       
      一度活跃的中印文化交流,在1962年的中印战争后,戛然而止,虽然战争持续没多久,但却在两国人民心中投下了一片阴影,随后,印度电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待到网络兴起,已经是几十年后了。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的经济繁荣,也让中国社会对西方国家呈现出疯狂的崇拜,于是,当印度电影借由网络,再次回到中国人们面前时,中国人已经失去了客观的审美立场。当汤姆·克鲁斯在《碟中谍5》中扒飞机被称作是刺激,而萨尔曼·汗在《代号猛虎行动》中扒飞机被称作开挂时,就是最好的例证!
       
      《碟中谍5》
      《碟中谍5》

      《代号猛虎行动》
      《代号猛虎行动》


       
      不少印度电影迷认为是中国人的优越感造成了对印度电影的偏见。错!我倒是希望中国人能多少有点优越感呢,这样我们也不至于在西方文化入侵时,把自己的文化丢的所剩无几了!中国人对印度电影的偏见恰恰是由于自卑,他们不自觉的将自己代入西方人的审美,来看待印度电影,而众所周知,西方人对发展中国家一向是歧视的,中国社会在对西方国家的疯狂崇拜中,不但接受了西方人的文化,也接受了西方人的歧视,就是这么回事情。
       
      曾被《流浪者》严厉批判的出生论,现在变成了印度电影在中国的真实写照,大多数人只要听到一部电影是来自印度,就马上想到开挂、歌舞,随即就是不想看......作为一个积极宣传印度电影几年的印度影迷,我真的感到累觉不爱啊!
       
      中国人对印度电影的好印象,被集体定格在了《流浪者》,它也就此成为了永远的印度电影名片。当一个国家,想起另一个国家的好电影时,只能想到几十年前的一部作品,对这部电影来说可能是一种荣誉,但对这两个国家来说,就是一种尴尬了!

      这两年,这种情况稍有改观,不少人开始知道《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等为数不多的几部优秀印度影片,我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
       
      想看更多有关印度电影的评论,欢迎订阅公众平台“Indianmovie”。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