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2011

芭比2011

878

    4.0

    • 主演:李天熙金赛纶金雅纶凯特·特波

    播放列表

     正序

    常见问题

    1、李天熙,金赛纶,金雅纶,凯特·特波 主演的电影《芭比2011》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芭比2011》来自于韩国地区。

    2、《芭比2011》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1年在韩国上映,《芭比2011》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3512分,《芭比2011》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芭比2011》值得观看吗?

    《芭比2011》总评分3512。月点击量96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芭比2011》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芭比2011》是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李天熙,金赛纶,金雅纶,凯特·特波主演。由导演李尚宇携幕后团队制作。

    5、《芭比2011》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芭比2011》是著名演员李天熙 代表作,《芭比2011》免费完整版2011年在韩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芭比2011电影,芭比2011剧情:《芭比》入选了韩国的文化工程“电影,与韩国相遇”。   扮演顺英的金赛纶和扮演顺子的金雅纶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对亲姐妹。   善良淳朴的韩国少女顺英(金赛纶 饰)家中除了有一个智障的父亲和流氓叔叔望泽(李天熙 饰)之外,还有一个身体不健康的妹妹顺子(金雅纶 饰)需要她照顾,因此小 小年纪的顺英便充当起了整个家的家长。她和美国少女芭比(凯特·波茨沃斯 Kate Bosworth 饰)之间产生了一份跨越国境的真挚友谊。但是芭比的妹妹身体一直不好,为了获得拯救女儿性命的机会,芭比的父亲决定通过“跨国领养”这一国际制度来获取移植器官。而叔叔望泽在获悉通过国际领养能够让自己获利金钱的利益后,也打起了将侄女顺英送去美国人家领养的念头。妹妹顺子在知道这次机会以后千方百计希望可以取代姐姐去美国生活。但是她并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什么.....


    用户评论

    • Jensen

      那两个美国演员真的是太烂了,本来这个片子马马虎虎看下去了,但看到美国爸爸和芭比的戏份就恶心到想吐。。。尤其是那个史蒂夫,表情生硬实在是煞风景,比芭比还要差。芭比跟两姐妹的演技一比,真的是业余的可以。虽说不是主角,但也不能就这么含糊过去,降低整个片子的水准。。

    • Jensen

      首先是因为这小妮子在《大叔》中太出彩,我才会看这部片的。但是没有想象的牛逼啊。影片有几处吉他还蛮应景,至于其他很多类似开篇芭比娃娃的镜头啦,国旗的镜头啦,都觉得有点生硬甚至太故意。导演硬是要把观众往某处推似的。。。

      其实这就是个普通的悲惨故事,没必要上升到一个什么揭露跨国领养的悲剧。说金钱罪恶制度腐朽的片子数不胜数,试想,江南style的千金也有从悲惨的非洲进口心脏的。当然,如果是这样一个电影,也许电影就只会在南非上映了。片名应该叫泡菜娃娃了吧?

      抛开棒子意淫,山姆无情,政府不管,亲戚不行等各个方面,我就简单说下三个孩子吧。

      泡菜娃娃:
      套用一句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可惜对美元的无知导致了发财无望,基本对黑板不来电,导致英文偏差,受传统或者说正统文化摆布,一心想勤劳致富,白手起家飞黄腾达,但她又何曾知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道理。对自己的亲人那是掏心掏肺,肝脑涂地。不愧对长子长女长孙这一亚洲普遍文化的使命。倒是,她隐约知道妹妹出国之后,那无力的奔跑我倒觉得是最出彩一点。是啊,有的时候,明明知道不对,明明知道真相的时候,我们是那么的软弱无力。

      泡菜妹妹:
      其实,这悲剧怎么看都是各取所需不是吗?都达成了那些看起来很美的愿望。其实一死了之也便是解脱了,怕就怕没死,知道真相以后的挣扎,对自己的悔恨,对以前的念念不忘。妹妹最气的恐怕是这种不告知真相的欺骗,就算是去死,我也有知道真相的权利!= =|||这种语气这种近乎呐喊的声音我是多么容易联想到一些无脑青年。言归正传,现实中,很多人和这孩子极其的相似,很多事情就算知道结果,也心甘情愿,我曾认识一个怀美国梦的孩子,人家奏是要出去,为了出国家里都家徒四壁了,去了那就洗盘子洗盘子,钱确实是多啊,哪知道毕业无望啊。但你去采访他,他会表示心甘情愿,来世再做美国人。。其实我对他是心存佩服的。。。每个人追求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追求各自生活的权利,只要无怨无悔就好,你说那孩子是为了虚荣为了面子为了XX也好,但人家就是为了这些啊,追求就是这些啊。当下社会大众总是病态的想站到一个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类似于那些吵架不论对错,声音大就是赢得心态一样。多么悲剧。
      当然,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都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情,保护孩子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是每个国家必须的承担。

      芭比娃娃:
      典型的拼爹社会的产物,既得利益者,区别于以上娃娃。什吗?后悔?她知道真相并默认的时候,罪恶已经开始了,不要期望给一个罪恶的分身做一套纯洁的嫁衣,未来的一切救赎都是当初决定的牵累。真正的魔鬼才不会期望能在天堂里获得墓志铭。所以,亲爱的芭比,如果能忍受住良心的煎熬,那就直着这条路走下去吧。


      哎,如果联系到前段时间的新闻卖肾买IPhone,我只能呵呵呵了。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这险恶肮脏的社会下,保护孩子的身体,更要保护孩子的思想。
      28日新闻一则:俄罗斯总统普京将禁止美国公民领养俄罗斯儿童的议案签署成法律

    • Jensen

      每年韩国都有不少现实题材电影,其中不乏关注儿童生存现状作品,像去年的《熔炉》,今年的《邻居》....《芭比》是我看的第三部由金赛纶出演的电影,依旧小苦情小可怜小薄命的演绎气质。
      下面说说电影:

      1,美国符号到民族根源
      镜头出现的芭比,麦当劳,苹果手机,甚至是斯蒂夫都是典型的美国精神和文化缩影,顺子对美国生活的憧憬其实源自于整个韩国民族对美帝的高度膜拜和自身岛国民族分裂的自卑。尤其是在朝韩战争后,美韩同盟形成了当代人政治情结的烙印。《怪物》其实就看出韩国民众对美帝文化的纠结和反思,是洪水猛兽还是人间天堂?
      电影从侧面给了答案,导演构建了一个斯蒂夫的视角立场,在斯蒂夫本人来看,韩国是肮脏的,落后的,甚至是虚伪的,收养之行表面上慈善之举,实为脏器移植,韩国被影射成器官、工具。
      人物设置中的智障父亲(拧巴的韩国历史),他对两个孩子自然的亲情是不能抹杀的,但又无能为力,女儿顺英和顺子更像是韩国青年或未来的化身,顺英有着韩国逆来顺受,吃苦和勤劳的品质,顺子则透着对于美帝文化的奴性。叔叔更像是政府,一方面备受良心煎熬,但迫于生存和利益。所以电影根本还是讨论大时代背景下,高丽民族的未来出路,是思想移民还是坚守故土。

      2,阴魂不散的棒子意淫
      影片最大的反思者还是观众本身,但导演刻意加入两国国旗的镜头,比如照相馆外韩国旗下内疚的芭比,或是顺子曾经绘制和手中的美国国旗,以及芭比在临走时送给顺英一封信写满了sorry,sorry,sorry(此时不要哼唱sj的歌曲),都可以看作是希望美国正视韩国,并且能够像亲妹妹那样善待....无疑是韩国文化工作者的意淫心态。

      3,不确定性,不安
      故事结尾,当得知妹妹可能遭遇不幸,追赶中的顺英的那组镜头是全片唯一晃动的,除了表达视觉上的真实性,个人认为更凸现顺英的悲伤和对现实不安,顺子与美国“爸爸"上扶梯后,视角交还给了观众,此时姐姐和父亲早不在身边,让韩国观众成了顺子命运的见证人,尤其是最后结束在顺子转身目视观众的时候,韩国人内心一定伴随着无助,不确定性,不安和恐惧,这种情感也必将还会持续这个国家几十年。

      ps:本片金赛纶的妹妹刚好扮演了顺子,成就了银幕内外一对好姐妹,但可能由于年龄的原因,对于内心的把握,还是姐姐略胜一筹。不过还是希望有哪位导演让王锡玄和金赛纶多搭戏,毕竟童年还是需要些天真和阳光的。

    • Jensen

      很多人表示看过《芭比》后,会想到《大叔》或《熔炉》,因为这三部都是韩国电影、都是悲剧故事,主角都是命运多舛的孩子。但是……原来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跑偏——我竟然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讲它,因为《芭比》让我想到了《爱情与灵药》,一部杰克•吉伦哈尔与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爱情喜剧”。

      这天,叔叔把来自美国的史蒂文和他的女儿芭比带回家,顺子问姐姐顺英:“那个美国叔叔是来做什么的?”
      “我也不太清楚,好像是,要把我带到美国。”
      “为什么要带你走?你走的话,我和白痴爸爸怎么办?”
      “你放心,我不会去的。”
      “你说不去?”
      “我得照顾你和爸爸啊。”
      “那我替你去吧。”
      “想去……美国吗?”
      “那还用问吗?这世上哪有不想去美国的人?”
      “美国又没有家人,你想去那里生活吗?”
      “家人?我很烦我们家人。”
      “就算再烦还是家人最好了。”
      “家人你自己喜欢个够吧,我才不喜欢,让我去美国吧。”
      是啊,在影片的开始我们就知道,顺子是和顺英完全不同的那个,她从来不想属于现在的生活,不喜欢这个由混蛋叔叔、白痴爸爸、“天真”姐姐组成的贫穷家庭。所以当史蒂文出现在她面前,当去美国可以不必是一块硬币一块硬币积攒的梦,顺子当然会牢牢地抓住机会。
      于是,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英语,把姐姐打算还给芭比的钱骗来,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找史蒂文,毫不掩饰地表达着对美国的热情向往……
      虽然看着她在海滩给史蒂文灌红酒时,你会觉得她到底是没分寸的小孩子,但听到她说,“不用翻译了,她(芭芘)不是说了hate么,不就是讨厌么?那丫头讨厌我也没关系,只要史蒂文叔叔喜欢我就可以了。快告诉史蒂文爸爸,说我想和她好好相处,说我真的很喜欢芭比。”而后,面对芭比怨恨的眼神露出一个灿烂的微笑,那时,你就会觉得,有时一个人的心智和年纪真的不成正比。
      早熟的孩子其实总是多少让人有些厌烦,所以大概开始的开始,很多人都会讨厌顺子,但绝对的角色不存在于生活,也不存在于一部好的电影中。
      当耍尽了心计的顺子终于如愿拿到护照,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她,甚至她的“真相”让我们不得不有些震惊。
      她向叔叔要了两部手机,其中一部给了姐姐,“不是一直想要手机么?”她说你不要打,只要接就好,跨国话费很贵的,“别哭了,你这个傻瓜”,她说,你拿什么赚钱买机票?你自己做的手机链么?等着我给你买机票就好了。
      她取出自己所有的积蓄——沉甸甸的一小堆硬币,去照相馆和家人拍全家福。当她为姐姐铺上粉底,她为爸爸梳理头发,她的笑与之前并无不同,在观影者的眼里却完全变了。那时候我甚至觉得,她才是姐姐、是家里的支柱。
      很多人表示,看过《芭比》后会想到《大叔》或《熔炉》,三部都是韩国电影、悲剧故事,主角都是命运多舛的孩子。但是……原来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跑偏——我竟然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讲它,我想说说我的困惑,我想说,虽然全世界都告诉你,爱是最重要的、爱能战胜一切,但在强大的现实面前,“爱”到底能改变什么?或者,只有“爱”能改变什么?
      如果是在一个糟糕的境遇里,没有力量的深情,是否终究会是“痛苦的羁绊”?
      就像是电影《爱情与灵药》中,一位老者劝吉伦哈尔的话:“我建议你上楼去收拾好,然后好好写一张便条,找一个健康的女人。我爱我的太太,但若能重来,我不会这样做。没有人跟你说,这种病会偷走你爱她的一切,她的身体、微笑和记忆,她迟早会失去一切活动能力,最后连自己穿衣也做不到,然后,事情变得更有趣——清理她的排泄物,冰冷的脸孔……帕金森不是疾病,只是一本苏联小说。”
      彼时,美丽的安妮•海瑟薇过早地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而吉伦哈尔在听过这段劝说后真的选择了离开她——没有人能怀疑那位老者对妻子的感情,但他也不能否认,“若能重来,我不会这样做”。
      虽然——虽然在《爱情与灵药》的最后,吉伦哈尔终究回到了安妮身边,准备与她一起承担这终将残酷的生活,虽然有人评价,那一刻他们是真爱就好。可是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何尝不是,吉伦哈尔终究有一天会后悔甚至离开,因为他曾经有过选择,因为那时他们之间并没有一定要负担的责任。
      这结尾终究毁了个好题材,让电影只是一部电影,甚至是一部泡沫爱情喜剧。
      不妨试想,若这样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怎么样?除了不能离弃的亲人,若它发生在未出世的孩子、未结婚的恋人身上,那时,你会怎么样?
      你能毫不犹豫地说坚持么?你能保证自己不会后悔么?越是了解生活,大概越难笃定,真正的生活是“久病床前无孝子”,是细微末节可以磨掉最深的深情,你爱他,希望他好,但是如果你有选择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道德”,但无论如何,请设身处地后再做评价。
      看《芭比》时,拥有全能视角的观众、知道事实真相的观众,当然能轻松地说出批判,但如果《芭比》的故事不涉及那些“罪恶”呢?如果它真的只是个跨国领养的故事呢?
      如果是这样,如果顺子离开后,真的可以如愿以偿,这个家的负担因此减小甚至从此拥有一份希望,如果没有那样让人纠结的恶,你之前的判断是否依然成立?
      不管,顺子的白痴爸爸有多难过,不管,姐姐顺英对顺子有多舍不得,你是不是也会些许认同顺子的叔叔说的,“爱?喂,你那是爱么?那不是爱,而是拘束、束缚、扯淡的命运的羁绊。”
      你是不是,起码也会有一点认同,选择为了家人留下的顺英固然值得称赞,但顺子这样“实用”的爱,也是爱呢?
      甚至是一个更好、更真实的选择,电影中的顺子只是有些“极端”的个例,但若究其本质,在异地求一份更好生活的人们,与她,其实是多么的相似。
      所以,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爱”即使再深刻、深厚,其本身却是力量薄弱的,爱即使再单纯、纯粹,也需要“不纯粹”去做保护。
      是为俗世的爱,当然了,如果你非要说自己是在天上,那我也是没有办法的。

      还是说回《芭芘》吧,其实这部电影想讲的,并不是我说的这些。
      在影片的结尾,顺子摇着美国国旗踏上旅程,她笑得很开心。
      她想着芭比娃娃,想着在美国的好日子,想着要赚很多钱,给爸爸、姐姐买机票,想着一个与从前不同的未来。但她不知道叔叔为什么会对她说“别怨我”,她不知道史蒂文和他留在美国的那个女儿的对话,她不知道,她心心念念的幸福永远不会来……

      (本文修改稿发于《东亚周刊》,声明声明)

    • Jensen

      又一部探讨韩国亲美意识的片子,观影过程中不断想到另一部同是探讨韩美但取材截然不同的《梨泰院杀人事件》,比起这部全然符号化的片子是要好看些。

      顺子怀有幼稚虚荣的美国梦,但同时又阴险残忍,从她身上几乎看不到儿童的天真,她的天真是成人化的,像大多数虚荣的成年人一样,唯一儿童化的地方是她还会直接地表露自己的坏。(谁说金雅纶演得不好,在演技上简直完胜姐姐了好么!)

      顺英则淳朴善良,但懂事的孩子也始终是个孩子,对成人世界的反抗必定是无力的,在片中面对喝醉客人的骚扰她也是无力的。

      她们的父亲作为智障,注定了无力保护自己的女儿,并且无力反抗来自其他人的无情掠夺,这与韩国何其相似。

      她们的叔叔是个典型的坏人,对处于弱势的好人进行无情的掠夺,仅存的人性只剩下怜悯。

      芭比像加州的阳光,灿烂美丽,友好仁慈,她就像顺子心中真正的美国梦,富饶美好,但讽刺的是,最后这美国梦也背叛了顺子。

      芭比的父亲则是权力的象征,以牺牲其他人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小女儿,恰似殖民统治。

      从这符号化的6个人全部出镜后,悲剧便已无悬念,没有任何转折的余地,这是现实的悲剧,也是民族的痛。

      曾与在釜山待过几年的朋友吃饭时聊到韩国,朋友的评价令我印象深刻:什么大韩民国,那是宣传,在骨子里,这个国家应该已经默认了自己作为美国附属国的地位,并以此长期生存下去吧。片中的孩子们看到美国来的芭比,表现出狂热的喜爱与崇拜,看上去如此幼稚,但却恰恰是韩国人意识中真实存在的一面。经济军事和政治上对美国的过度依赖导致一个国家民族意识的亡失,在韩国再真实不过,也是不折不扣的殖民。一个民族的致命伤,正是对强权全身心的屈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