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查理·卓别林,菲利斯,-,阿伦,马克·斯旺 主演的电影《发薪日》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发薪日》来自于美国地区。
2、《发薪日》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22年在美国上映,《发薪日》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864分,《发薪日》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发薪日》值得观看吗?
《发薪日》总评分864。月点击量80次,是值得一看的喜剧片。
4、《发薪日》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发薪日》是1922-04-02上映的喜剧片,由影星查理·卓别林,菲利斯,-,阿伦,马克·斯旺主演。由导演查理·卓别林携幕后团队制作。
5、《发薪日》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喜剧片电影《发薪日》是著名演员查理· 代表作,《发薪日》免费完整版1922年在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发薪日电影,发薪日剧情: Charlie is an expert bricklayer. He has lots of fun and work and enjoys himself greatly while at the saloon. As he leaves work his wife takes the pay he has hidden in his hat. But he steals her purse so he can go out for the evening. He has a terrible time getting home on a very rainy night. When he does so he finds his wife waiting for him with a rolling pin
老实讲这种命题电影很难拍,即使放在现在也很少有导演能够用喜剧串起整个故事又不让人觉得是在简单模仿。发薪这件事怎么讲明白以及最后落在哪里。
我们先看第一幕:努力偷懒的人
也就是摸鱼,至于为什么摸鱼没有告诉我们。事实上凡是涉及卓别林工作场景的电影里,他都不愿意做一个勤勤恳恳工作的好员工。摸鱼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偷懒更是一门哲学。
影片怎么开始也是一门学问,事实上卓别林应该是最早思考影片怎么开始的电影人。这个格里菲斯有很大不同,他的老师能让你对内容本身就感兴趣。而卓别林却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处下苦功夫了。关于这一点的作用显而易见的。这不是说你拿到一个策划就应该开始想结尾,这通常也是我们拍一部电影的目的,然后从这个出发推导出故事,这样整部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才好控制。
尤其是在这种20多分钟的短片里。卓别林电影涉及的场景和故事就有三个以上,分别是偷懒,迟到,工头的女儿,吃午餐,少付了加班费,他的妻子,酒后解决问题,合唱,雨中等车,挤公交,把餐车当公交,凌晨5点到家,老婆的愤怒,剧终。至少是10个表演场景,拆开来就是10个抖音需要的剧情号内容。
而他是怎么表现这些东西的?是分开创作还是有一个故事主线会让电影内容更加完整一些?
要知道虽然是20多分钟的内容,在那个时代也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电影被发明的初期市场对内容的需求都是看个新奇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15秒到1分钟,然后再到长视频去过渡。
发薪日不出意外还是一部讽刺剧,它迎合了观众对于发薪这件事的想象,大家都想看到别人发薪这天大家都是怎么过的。事实上大家都差不多,不光当天还要继续更加拼命的工作,就连加班费这件事,如果你不提老板都会假装不知道。
而妻子角色的加入无疑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男人本该再发完薪资那天当一天的皇帝,无奈不管怎么藏私房钱都会被老婆留意到而无所遁形。如果当天喝醉酒回家太晚,还会和往常一样棍棒伺候。那个时代并没有所谓的女权思想这么严重的事情。女人还可以依靠男人,并且认同这一角色的合理性。
男人聚会喝醉以后丑态百出这件事,被卓别林发挥想象力放在了另一部叫《凌晨一点》的电影里,那部电影是卓别林表演喝醉酒电影的巅峰,姑且先这么叫。
关于喝醉带来的笑话不是卓别林的首创,而是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里的首创,格里菲斯在自己的片子里饰演了一个醉鬼,卓别林得到灵感,之后在喝醉的角色上多少都有格里菲斯的影子。许多年以后有个叫成龙的小伙子演了一部醉拳,并且在他许多功夫电影里你也能看到卓别林的影子....
主要是肢体表演这些东西都太过于相似并且有迹可循了,让人发笑的动作可能也就那几样动作。可以认为后世的作品是一种模仿和超越,但是很难说他们之间没有学习和继承的痕迹。可惜成龙只学了个皮毛就在很多部电影里大量重复已经熟悉的动作,而卓别林单独一个醉酒动作还在超越他自己以前的作品。
拿拧螺丝这个让很多中国观众都记忆深刻的动作来看,卓别林之前和之后的动作里都会刻意提高难度,或者是换一种给表达逻辑。除了爱替人屁股这个没有理由的动作之外,其它你觉得鬼畜到让人发笑的东西都可以说是天才的即兴创作,一部电梯,一个梯子,一个栏杆,甚至是一只狗这种小事,当然还有被人追,打拳,走钢丝,戏弄大个子,戏弄大头兵等追逐戏都是即兴创作的。
这也是他电影的魅力,你可能已经看过他的很多作品,但是你无法预测他下一部作品要怎么逗你笑。
这无论是对于老影迷还是新影迷都有着不凡的吸引力。
从动作这个点切入,真正把喜剧动作电影讲明白了的电影人,恐怕也只有卓别林一人。
《发薪日》讲述了查理在工地辛苦上班,也没拿多少工资,拿到寥寥无几的工资后却因为自己的算数功底不行,自己多算了一张。诞生了2+2+2+2=9的笑话。于是硬要找工头退一张钱,工头也没解释,就抽走了一张。查理的善良与天真今他吃了点小亏。薪资到手后,查理的生活也并不平静,他还要把钱全部上交给“国际第一银行”——他的老婆。薪资上交后,他大晚上在外面和酒友们高谈阔论,没赶上回家的末班车,折腾了大半夜回家后,又被老婆赶出来继续上班的故事。n 影片中诞生了许多名场面,比如查理和工人们递砖时的配合。据说是用了倒放完成的。还有“2+2+2+2=9”这个梗也很出名。最经典的还要属查理赶车的那段,没一班都因为各种原因错过没赶上,连最后的末班车也没赶上。看起来又好笑又可怜。海绵宝宝中的一集也有与这个差不多的片段。n 这部影片反映了底层人的现实生活,笑中带着苦涩,悲伤中又带着希望。我们要想影片中的查理一样“我无需伞,我已心中有伞。”
对于一个长期深埋于彩色电影的爱好者来说,当第一次看到伟大的黑白无声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的表演时,他一定是带着些许惊讶和诧异的,惊讶在于卓别林那天生流露出的戏剧天赋,诧异在于原来黑白无声电影的魅力竟然也可以如此精彩。
对于喜剧爱好者来说,看惯了周星驰的搞笑无厘头,看惯了宁浩横空出世的疯狂,看惯了金•凯利的夸张表情,当你蓦然回首,这才发现原来他们的喜剧都跟你这惊鸿一瞥的卓别林有着异常的相似,何为相似,是一丝丝不带痕迹的轻度模仿,而模仿的原型才是表演的纯真本质。
《发薪日》是查理•卓别林在1922年出演的一部无声电影短剧,片长不过20余分钟,故事讲述了一个在工地打工的工人因为工资的克扣去找老板理论,但是却被老板打了一巴掌,最后领取了工资的他为了省下点儿私房钱而瞒着老婆,却最终因为喝醉而被老婆赶出了家里,整部电影嬉笑怒骂,让人看了不禁莞尔,节奏的把握也是恰到好处,尤其是很多细节都具有很强烈的暗示效果,并且很好的从侧面表达了当时那个年代资本阶级对于工人的压榨和剥削。
众所周知,卓别林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相反,甚至可以用颠沛流离来形容,但是恰恰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经验对于他以后的电影艺术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17岁进入英国卡尔诺剧团,到1914年开始拍摄他自己的第一部电影,这期间充分的哑剧表演经历带给了他最为充足的能量,也是引导他正式踏入电影艺术这一门槛的标杆,他抛弃了当时盛行的电影拍摄手法和理论,而是以英国式的含蓄和幽默来处理人物,在外形上他选择了麦克斯•林戴的礼帽、手杖和小胡子,并以瘦小的上装、肥长的裤子和一双过大的鞋子,构成了一个富有喜剧效果的“绅士流浪汉”的形象,从此,这也成为了一代大师的标志性着装,时至今日,模仿之人依旧络绎不绝。
再说回到《发薪日》这部电影,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个桥段——一个是他在工地上开饭的时候别人都在吃饭,而他却在用各种幽默的动作去获取自己的食物,拿工友的面包,吃老板的香蕉等等;另一个则是他被他所称谓的“国际第一银行”赶出家门的那一刹那,究其原因,还是离不开当时的资产阶级,还是离不开他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可供榨取的“剩余价值”,一个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吃不饱,工钱还要被克扣,回到了家里还得不到自己夫人一个温暖的拥抱,那么这样的生活,这种形式的客观存在,到底还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生命之于生活是一项参与,我们每个人每天每个时刻都在做着属于自己的抗争,可是还要说,今天的我们仍然是幸福的,最起码我们不用面对那些姿态高昂,神情恶俗的“上流阶层”,我们也不用因为饥饿而感觉到苦恼,我们还可以并且尚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可是当时呢,劳动人民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得不到,卓别林的表演,最大的可贵性就是在于喜剧和生活的完美融合,他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都可以引起你的哄堂大笑,但是你绝对不能否认,当你笑罢,仔细思索,留给你的再不是那些可以让你玩乐的片段,而恰恰是那些令人感觉到悲怆的画面。
当你因为生活的重担而无法前行时,你才会明白什么对于生命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喜剧表演艺术家,他留给我们的纪念远远不止那些物质化存在的经典作品,更是他对于当时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来说,对其保持最崇高的尊敬是基本,也是必须。
《发薪日》是卓别林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短片,卓别林饰演的仍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流浪汉夏尔洛。夏尔洛是一个工厂的砖匠,发薪之后晚上出去游乐了整整一夜。中间穿插了他与妻子斗智斗勇和醉酒之后闹出的诸多滑稽打闹场景。影片情节并不复杂,片中的几个高潮段落,都可以视作独立片段存在,并不完全依赖于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节。
《发薪日》作为滑稽片,一大特点就是在剧情的框架里填入不同的噱头和笑料,来制造喜剧效果。其中比较常见的手法有:
1.发掘物品自身属性之外的用途
卓别林“善于利用身边的物件如水池、毛巾、自动楼梯、皮鞋制造噱头”[1]这一特色,早已为学者指出。具体来说,在《发薪日》里,卓别林是工厂的工人,午饭时他发现面包太硬,于是拿起身边的钻子去钻面包,创造出了钻子原本不具备的功能,产生一种对比。后来他迷迷糊糊中误以为自己挤上了公交车,其实他来到了一个肉铺,并且将肉店里挂着的腊肠误认为是公交车上的扶手,伸手去拉。
这几个片段中,物品的原始用途和创造性用途对比产生的不协调,尤其是主人公仍然一本正经、若无其事的表演,制造出一种喜剧效果。正如巴赞所说,在夏尔洛想按照“其功利的——即社会的——用途”来使用一件物品的时候,总是显得笨拙可笑,但反过来,他总能发掘出这些物品的其它用途,“他将它们一物多用,而且每次都能解决燃眉之急……任何物品似乎只有在社会为其指定的意义的边缘才同意帮助夏尔洛。” [2]
2.制造混乱、打闹的场面
打闹场面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制造,比如将人物预设在非正常状态,还有通过误会、意外等,最常用的方式莫过于醉酒,不清醒的状态能够赋予许多莫名其妙行为以合理性和喜感。《发薪日》中卓别林从酒馆出来之后一直处于醉酒状态,他穿错衣服,接着被别人的大衣拖着走了一路,闹出种种笑话。
电影史上首批短片之一《水浇园丁》,即让观众在园丁被水管浇了一身的瞬间哈哈大笑,说明“水”是令人发笑的一种屡试不爽的工具。卓别林会被从天而降的一盆水浇成落汤鸡,也会为了躲开妻子,找到一个能睡觉的地方,一脚踏进了盛满水的浴缸,最后在妻子的注视之下,穿着衣服,若无其事的继续搓澡。这是一段非常卓别林式的表演,可以看出,卓别林的个人艺术风格已经比较成熟。
3.改变速度
默片时代受技术条件限制,早期的摄像机拍摄的时候是16格/秒,而播放的时候是24格/秒,所以在银幕上播放时显得动作很快。任何动作,加快速度都容易产生一种夸张的喜剧效果,滑稽片从业者深谙此道,所以在滑稽片中大量使用了降格摄影的手法,降低频率拍摄,使播放时物体运动速度更快。
《发薪日》中的赶公交场景,公交车一到站,等车的人们都是以几乎飞起的速度涌向汽车,夏尔洛还没反应过来,一瞬间公交车就已经被塞满了,夏尔洛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黑暗中,呈现一种既滑稽,又荒谬的感觉。
4.冒犯上位者的尊严
卓别林的电影十分擅长对上层社会的权贵们进行嘲讽,老板、警察、富翁等等经常受到夏尔洛有意无意的捉弄。卓别林认为,使代表权力的人失去尊严,能使受到压抑的下层群众开怀大笑。《发薪日》中,工厂的工头一开始挺着肚子,颐指气使,但是后来先是被砖头砸中,又是被夏尔洛拿走了香蕉,气急败坏的样子,十分有“解恨”的效果。
5.丰富的身体语言
滑稽片的一大特点就是“借用马戏和游艺表演的手法”,[3]利用夸张的动作、表情,全方位的调动肢体。有人评价卓别林,“率以动作之滑稽见长,为他人所弗及也。”卓别林的影片借鉴了马戏、杂耍等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视觉风格,肢体动作的流畅灵活已经近似舞蹈式的展现,《发薪日》中“人体接砖”一段,堪称一段精彩的杂技表演。著名芭蕾舞演员尼金斯基曾经来他的制片厂参观,看过他的表演之后评论道:“您的喜剧是芭蕾舞型的,您是一位舞蹈家。”[4]无疑是对卓别林式喜剧精准的观察。
6. 将人物置于危险之中
卓别林曾说过,“我编制喜剧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如何使几个角色招惹了麻烦,然后再把他们从麻烦中解脱。”[5]不仅要给人物制造麻烦,更重要的是让这种危险只对观众可见,而电影中的人物却浑然不知。这种方法更具喜剧效果。比如夏尔洛拿到工资,把私房钱藏在帽子里,以后能躲过“国际第一银行”——自己的妻子而沾沾自喜,其实观众能看到他的妻子全程跟在卓别林身后。工厂里的起降机上上下下,卓别林在脚手架上毫无顾忌的来来回回,后退时仿佛浑然不知自己马上就要踩空,观众都为人物捏了一把汗,但最后他们总能在最后一秒,化险为夷。
卓别林喜剧风格的形成,除了他本人天才般的才华、独特的人生经历之外,美国启斯东“打闹喜剧”的影响不可忽略。
1913年,卓别林在美国巡演时被塞纳特看中,与启斯东公司签订了一年的合同,拍摄了一系列短片,深受市场好评。小胡子、破礼帽、大皮靴、肥裤子、走路像鸭子样摇摆,随身带着一根拐杖的流浪汉夏尔洛形象正是在这一时期诞生。一年合约期满之后他离开了启斯东,原因之一,据卓别林在自传中透露,他“厌恶追赶打闹的场面”[7],认为这种类型的电影是“胡打混闹、乱七八糟的玩意儿”[8]。虽然如此,他自己也承认,“基斯顿的人教会了我不少东西,”[9]卓别林之后的作品中或多或少有追逐、被浇水(类似扔蛋糕)的戏码,体现了这一时期对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卓别林最初开始接触电影这个行业,对于拍摄、表演的经验都来自于在启斯东的历练,这一段经历,可以说为他之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
[1] 黄文达:《外国电影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2] (法)安德烈·巴赞著,吴蕙仪译:《巴赞论卓别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页
[3] 杨海明等编译:《世界电影百科全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3年,第315页。
[4] 《一生想过浪漫生活——卓别林自传》,第205页。
[5] 《一生想过浪漫生活——卓别林自传》,第229页。
[6] 程丹蕾:《论塞纳特对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的影响——以<劳工之爱情>为例》,《电影评介》2012年03期。
[7] 《一生想过浪漫生活——卓别林自传》,第149页
[8] 《一生想过浪漫生活——卓别林自传》,第145页。
[9] 《一生想过浪漫生活——卓别林自传》,第1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