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姆·卡尔克霍夫,莎拉·阿德勒,罗伊·米勒,佐贺·史塔斯,桑德拉·萨德 主演的电影《蛋糕师》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蛋糕师》来自于其它地区。
2、《蛋糕师》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7年在其它上映,《蛋糕师》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501分,《蛋糕师》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蛋糕师》值得观看吗?
《蛋糕师》总评分501。月点击量3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蛋糕师》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蛋糕师》是2017-07-04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提姆·卡尔克霍夫,莎拉·阿德勒,罗伊·米勒,佐贺·史塔斯,桑德拉·萨德主演。由导演欧佛·劳尔·葛雷泽携幕后团队制作。
5、《蛋糕师》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蛋糕师》是著名演员提姆· 代表作,《蛋糕师》免费完整版2017年在其它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蛋糕师电影,蛋糕师剧情:汤马斯(提姆·卡尔克霍夫 Tim Kalkhof 饰)是一名年轻的蛋糕师傅,某日,他邂逅了英俊帅气的欧伦(罗伊·米勒 Roy Miller 饰),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实际上,欧伦在耶路撒冷已有家室,只是和妻子聚少离多。 一天,汤马斯意外的收到了欧伦的死讯,心碎欲绝的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前往耶路撒冷去探访欧伦的妻子。在那里,汤马斯见到了这个同样伤心的女人安娜(莎拉·埃德勒 Sarah Adler 饰)。汤马斯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留在了安娜所经营的咖啡店里打工,哪知道他做甜品的手艺很快就获得了当地居民们的喜爱,安娜也对这个男人日渐亲近起来。
这部电影很直接的让我联想起最近看过的台湾电影《谁先爱上他的》和几年前看过的法国电影《Je suis à toi》(《我是你的》),《谁》的故事里带着激烈的道德纠缠和温暖的人际关系,这和《蛋糕师》很像,他们的故事遵循着完全不同的路径走向了相同的解答,而《我》里却有着相似的隐喻——面团。
面团,甚至可以升格为第三主角,它出现在人物呈现感情的空间里,串起了这个略带伤感的故事。面团出现在Thomas在德国的家里,Thomas沉默地揉着面团,Oren说,等我一个月。面团出现在耶路撒冷Anat的咖啡馆厨房里,Anat一开始对面团束手无策,Thomas耐心地教她如何把面团揉匀,他假装问起Anat她的丈夫是不是过世了,Anat说,她的丈夫经常去柏林。面团出现在深夜两人加班的厨房里,Thomas说,你看,你要温柔地对待这团面,Anat倾倒在他怀里。面团出现在Thomas在以色列的公寓里,他的秘密被发现了,正在揉面团的他被要求马上离开以色列,泪水顺着脸庞流下来,滴在面团上。未烘烤过的,尚未成为美味的面团,承担着现实的干燥和枯涩,这是生活大部分时候的样子,这是你独自的辛苦努力与悲伤,它不出现在众人的面前,却在镜头面前让观众看见了。
Kosher标准,是影片另一个绕不过去的象征。Kosher,在犹太教里代表着清洁、可食用,在以教立国的以色列,几乎就是餐厅的营业许可,置于这部电影,更像是一种坚不可摧的道德环境。影片反复强调非犹太教者不能碰触餐厅烤箱,这条奇怪的规则,实际上,却成为Thomas对自己隐秘历史保持沉默的参考。这种坚硬的语境作为Thomas和Oren恋情的底色,承托出了传统社会更真实的现状,同时也解释了“同妻”故事的道德困境缘起。这种世俗的、传统的标准,落实到人物便是片中的anat丈夫的哥哥moti。他对外来者有着天然的防范,他暗自教导小孩不要吃Thomas做的东西,他把节日的食物带到Thomas家里以防Thomas跑到他们家里去。你可以听到祷告日的广播,穿过大街小巷,你也可以通过Thomas的眼睛,看见角落里眼神躲闪的男人,电影用自己的语言完成了传统社会环境的构建,这种禁忌重重的社会,放在东方国家,应该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导演却做到了极其节制不过于渲染,这点难能可贵。
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其情感视角,自始至终凝视在Thomas和Anat身上,看到他们的在悲伤薄雾下的喜与哀。伴随着一件件精美的甜点,我们的同理心渐渐被烤箱散发出的香味所引发,那一刻Thomas不再是感情的被动者,他沉默少言,却散发出动人的魅力。Anat本是充满了怀疑和悲伤和妻子和母亲,但尝到甜点的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想这是导演的用心之处,借着面团,去让观众感受主人公隐藏在心底的情感,正如同性恋的地下情,在道德审判面前不堪一击,却有着和世人一般的刻骨铭心。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因为道德而蒙上灰尘,因为真心而熠熠发光。
爱一个人最深的方式就是成为他,经历他的经历,感受他的感受,爱上他所爱,同时让他们爱上自己。所以,那个雨天,在托马斯又穿上欧伦的衣服后,他打开门看见的是欧伦,他决定要做欧伦。托马斯是有过嫉妒,但他没有爱上正妻,是想感受所有欧伦曾经的感受。影片和演员太优秀,欧伦虽然早挂了,但影片处处感受到他的存在。第一次到欧伦家吃饭开始,几乎含着泪水看完的,母亲不告诉孩子托马斯父亲离开托马斯,显然她对孩子隐瞒了欧伦的死,用去了很远的地方代替;欧伦母亲第一次送给托马斯吃的,转身橱柜上出现那么多的食材罐子,一个沉默的镜头包含太多信息,欧文为什么爱上托马斯,母亲为什么会突然让托马斯去看欧文房间,而妻子不怎么会做糕点,影片没有一处挑明这些事情,就在这些恰恰恰当好处的镜头里一镜皆知;和欧伦儿子一起做糕点那段,托马斯是感受到了他说他他不要孩子,又在做欧伦一样的父亲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幸福啊……故事,人设和情节在一两句话,或一个镜头里就全部呈现出来,不是长篇来回忆杀,慢镜头来情绪的梗,电影艺术真的从来不是取巧技术和拍摄技巧能达到的。
生命之中,谁不惶恐。这部电影如此深情而自然地讨论了所有的存在主义主题:死亡、自由、孤独和生命的意义。它触碰到人生所有可能的境况,将人最深的欲望和需求,在历史、政治、宗教的背景色中如抒情诗般荡漾开来。
首先是生与死。Oren的生活稀松平常,家小、工作、差旅、情人。他的生活在一场没有出镜的车祸后戛然而止、一片虚无。其实萤幕外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遇见过许许多多的人,但如果有一天谁不在了,有多少人能及时知道呢?只有最在乎的人,比如Thomas,才会打上十来个电话、留言说爱他,又不远千里去寻找。当全世界都选择遗忘的时候,只有真爱你的人才会给出缅怀,在各种遗物的陪伴中追念种种。所以才有了Thomas带着秘密,去耶路撒冷的情节。在离家乡四千公里的耶路撒冷,从没出过远门的Thomas悄悄陪伴Oren的寡妻Anat,照顾他们的儿子,又帮忙打理生意。他的糕点,作为生命必需品“食物”的具体呈现,象征着生命、爱与繁荣。
然后是自由。自由是相对责任而言的。Oren作为一个没出柜的男同性恋,他的妻小以及他的宗教生活就是他的责任,耶路撒冷的一切,都是社会加于个人身上的家庭和宗教责任。在柏林,Oren不用伪装自己的性取向,不过安息日,吃饭前也不念经,他只是和Thomas 相对而坐,为对方的盘里撒调料。在柏林,他只是他自己,他是自由的。到片尾我们知道最后Oren决定去柏林与Thomas一起生活,以生命的代价去实现他的自由。
孤独是影片非常认真深入讨论的一个主题。Oren问Thomas以后会不会要小孩,Thomas说不会,Oren说家庭很重要,有家庭就不会孤独。Thomas其实一直都很孤独,父母不在身边,自己从小和奶奶相依为命,继承了奶奶的糕点手艺,奶奶去世后就从柏林旁边的小镇搬到市区来开了这家咖啡店。但是他回答Oren说他不孤独,因为他有工作,有家,还有Oren,一个月可以见他一次,而有的人什么都没有,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死去,所以他要对已经拥有的心怀感激。也许这时Oren才意识到,他愈是用热闹的家庭氛围来掩饰,内心其实反而愈感孤独。
最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
托马斯·曼说生命的最终意义在于成为一个人。
所以首先是各种形式的亲密关系。比如母爱。Oren的母亲是知道而且支持儿子的决定的,所以才会一见Thomas就感动莫名,又邀请Thomas参观Oren的房间。在耶路撒冷浓厚的犹太教氛围下,这对犹太-德国的“婆媳”之间心照不宣,一切尽在不言中。又比如更加复杂的爱。每次Thomas和Oren在一起时,都会嘴角带笑地u0001u0000u0000u0000t细问Oren,上次和妻子在一起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的情节,仿佛是在取笑Oren掩盖自己性取向的努力。另一方面,身着Oren衣物的Thomas对Anat来说仿佛是Oren的重生,当Anat突然对Thomas表白的时候,Thomas犹豫再三,却最终选择接受,并且用Oren爱Anat的方式来爱她。对于从来不和女性发生亲密关系的Thomas来说,这无疑是他缅怀Oren的极致。而这是一场Thomas和Anat共同的缅怀。
然后是自由。一个人应该自由、真诚地活着。
然后是创造性。比如Thomas为Anat的咖啡店烘烤出的各种糕点,使Anat生意兴隆、宾客盈门。
宗教和政治在影片中扮演了很不受欢迎的角色。Oren的哥哥Moti常来照顾寡嫂,见到店里雇佣了德国人就颇不满意。Moti和他的保守教条,就像他逼着正在淋浴的Thomas裹着浴巾开门迎接他的安息日礼物一样粗鲁无情而不合时宜。那么宗教和政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后来Anat的店被取消了犹太食品资格,Thomas也不在店里工作了,可是仍有客人来买“没有资格,但是是按照犹太教方式制作”、“不是Thomas做的,但是是按照他的配方做的”糕点。这样的糕点还是不是符合犹太教义的糕点?这个绝妙的譬喻是影片对于宗教的一个严厉追问。
的确,生命的最终意义在于成为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当影片结束在Anat视角中的柏林市景和Thomas下班回家的日常中时,Anat一脸释然的微笑似乎也把无常生命在大家心中留下的焦虑荡去了厚厚的一层。
真心喜欢这部充满智慧和爱的影片。u0000u0000u0001u0000u0000u0000
偶然在QAF站上看到了电影简介,一下就被吸引住了。观看过程十分顺畅,情绪随故事有起有伏,虽谈不上是大制作,影片也不是十全十美,但也算得上是最近难得感触颇深的电影了。IMDB和豆瓣评分都在7以上,表现不错。影片获得2018年Ophir Award最佳影片(以色列版本奥斯卡),并代表以色列推选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但未能获得提名。我避免去看其他评论,趁着刚看完情绪上头,做一些搜索功课,把自己的一些想法理一理。
整体影片格局并不大,故事谈不上新颖,但人物设定却让小故事有了发挥空间。有妻有子、事业有成的以色列犹太人Oren经常到德国出差,在柏林一家烘焙店邂逅了烘焙师Thomas。两人断断续续勾搭了一年多,直到Oren在一次意外车祸中去世。得知噩耗的Thomas后赶往耶路撒冷,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场车祸的信息和Oren的另一半生活,却深深卷入了Oren妻子Anat的生活。
关于电影风格
除后半段插入一段回忆,影片其余部分都是顺叙。整体叙事风格十分克制精简,对话不多,但特意留了近景镜头捕捉人物的眼神和动作(导演Ofir Graizer表示他喜欢采用近景镜头表现很多在现实生活中不容易发现的细节)。场景设置和演员表演都很真实,整体画面色调较暗,背景音乐采用了大量的钢琴曲,给影片整体节奏一种舒缓却有丝忧伤的感觉。同时,影片通过人物对话和细节设置不断释放出更多新信息,填补整个故事,控制着剧情的起伏,如同河流下的暗涌,我想这也是影片吸引我的一大原因。
关于人物
想要说一个好故事脱离不开鲜活立体的人物角色。剥去外壳,影片最核心的故事在于Oren、Thomas及Anat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整片台词对话并不多,导演把心思花在了一些近景捕捉和细节设置上。
-Oren
Oren无疑是整个影片连接人物关系的重要枢纽。影片开场10分钟简洁地描绘了他和Thomas的相遇及之后的一年多生活状态,另外影片后半段回忆补充了更多他和Thomas一起时的细节,除此之外他都没有出镜。与拼图一般,观众随着剧情的推进,与Thomas一起慢慢地拼凑出了具有双面人生的Oren真实面貌。
Oren是个怎样的人呢?他精通五门语言,在德国以色列合资的铁路建筑公司工作,待遇不错(可以支持妻子开一家咖啡厅),坚持慢跑锻炼,进入中年却依然身材匀称、长相俊俏。如此外表光鲜的他却有着双面人生,一边扮演好丈夫好父亲角色,一边与Thomas维持了模糊不清的炮友关系。这样的人设并不稀有,在现实生活中迫于各种原因游走在双面人生的人一抓一大把。Oren与Thomas相遇时是Oren主动找借口试探,Thomas在游泳馆男更衣室内属于Oren的柜子中找到未过期的避孕套(我特别注意了有效期是2014/10-2019/10)坐实了Oren拈花惹草的过去。当然,Oren私生活有多乱,是否在遇到Thomas之后就改邪归正无从得知。可以肯定的是,在遇见Thomas后Oren与Anat婚姻生活并不美满,Oren最后甚至提出了离开妻子搬到柏林,就是这样最后一笔让这个角色丰富了一层。Oren是挣扎的,他疲倦于双面人生。毫无疑问,他深爱自己的妻儿,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面对自己的内心。或许曾经背着妻子拈花惹草的他在Thomas身上终于找到了归属,并勇敢做出选择想要重新开始,却不料在追随自我的途中丢了性命。
-Anat
Anat并非传统的家庭妇女。她在丈夫去世后选择坚强,打理咖啡厅、照顾儿子;她本人并不是虔诚的犹太教徒,却尊重儿子想要遵守教条的选择(和儿子一起餐前诵读祷告);她个性鲜明,不惧顶撞Oren的哥哥,不在意别人如何看她的店是不是犹太洁食;她敢于主动向Thomas表达爱意等等。影片中Anat经历了多个情感阶段:从一开始亡夫的悲痛,到Thomas出现后重新感受爱的脆弱,再到发现真相后的愤怒,及最终再见Thomas时的释怀。这一个个情感转折正是故事的一个个转折点,而其中几个Anat的场景让这个人物真实度和故事感染力提升不少,十分值得聊一聊:
1.Anat邀请Thomas来家里吃晚餐,儿子Itai用希伯来语问Thomas的妈妈和爸爸呢?Anat只翻译了Thomas的妈妈很早去世的话,却避开了爸爸这个话题。这样的小细节很好体现了一个聪明细腻、并且爱护儿子的母亲形象。
2.Anat和Thomas两人在厨房赶工制作糕点时的第一次亲密互动。Anat首先叹气并把头埋在Thomas肩上,接着主动迎上去亲吻他。第一次Thomas躲开了,但她没有放弃,第二次迎了上去,开始亲吻他的嘴唇并用额头触碰他的脸颊(相比起来Thomas十分被动)。对比之前Anat摆出一副能够打理好生活一切的状态,这里的她将自己极具疲惫想要依靠、不怕显示脆弱和被爱渴望的一面完全展现了出来。影片通过一个远景和一个近景就拍摄完成了如此细腻的互动,让人记忆深刻。
3.影片后半段,Anat一个人坐在家里看着窗外,眼中含泪自己笑出声来。这几秒的笑中带泪的表演可谓精彩。毫无疑问,Anat始终爱着Oren,这个时候的她刚经历过亡夫,却在Thomas这样一个完全外来人的身上,第一次重新感受到了被爱与照顾。她在笑她因为她又感受到了一丝幸福,她在笑她人生的戏剧性,她在笑曾经那么悲痛现在却竟然可以这样继续自己的生活,她在笑自己曾经深爱过的男人好似就可以这样过去了。
-Thomas
在起初Thomas与Oren勾搭的一年多的时间内,两人之间似乎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聊天,吃饭,做爱。Thomas每次询问Oren下一次来的时间,Oren向Thomas展示自己儿子和妻子的照片,两人甚至将Oren与妻子Anat的房事细节纳入每次相见的谈话内容之中(Thomas可能甚至享受这种刺激感)。这样的关系说是外遇偷情都不太合适,因为这太过平静和谐,甚至有一丝家的感觉。
全片Thomas都没有过多的面部表情,甚至在一些地方显得过于平面。他少言少语,安静礼貌,好似随遇而安却有一丝琢磨不透。导演曾表示Thomas之所以大部分时间都稍显木讷甚至面无表情是因为他还在处于悲痛和震惊之中,正在努力消化Oren的死讯。不过我想Thomas应该就是这样一个温顺的人,而这正是促成他与Oren之间那种微妙平衡关系的重要原因。影片只言片语提及过Thomas的背景:他从小没有妈妈,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与奶奶相依为命。奶奶在柏林郊外一个小村庄开一家面包店,Thomas应该跟着奶奶学不少烘焙技巧。他从小缺少陪伴,做烘焙是他表达自己的方式,奶奶教他“要对拥有的要心怀感恩”。他安静善良,在自己的世界里好好经营着。影片中他唯一一次敞开心扉对Oren说的那段话让人心疼,“我不孤单,我有我的工作、我的家、我有你,尽管是一个两月才见一次。有些人什么都没有,他们孤零零地出生,孤零零地死去。”
这样看似淡然的Thomas实际却不是那么无所谓,从开始他站在阳台目送Oren离开时的眼神就看得出他其实已深陷其中,以至于当得知深爱之人的死讯时,他不知道如何面对,最终选择来到了耶路撒冷。他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化解他的思念与悲痛,他去Oren去过的地方,穿Oren穿过的衣服,像Oren一样在街道上慢跑,甚至在Anat做爱的时候回想Oren以前给自己描述和Anat的房事细节。他将自己当做Oren,一点点回味爱人的气息。
相比Anat的情感变化,Thomas的心路历程让我更感兴趣。作为这样见不得光的小三,他没有资格向妻子一样去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悲痛,没有人懂得他和Oren曾经拥有的时光,也不会有人给他送去悼念和支持。他将所有情绪都藏起来,像是埋在地层深处的岩浆,炙热滚烫,却被他活生生压制下去,直到最终喷发。不过正是因为Thomas全程面瘫,才让后面两场“情感喷发”的戏显得十分珍贵,张力十足,也让我对扮演Thomas的演员Tim Kalkhof印象深刻。
一是当Anat向他透露Oren在出车祸前坦白在柏林有人并想离开家人重新开始时,他双眼快速闪烁,青筋微微突显,嘴唇死死紧闭,那种震惊、感动与悲痛混杂着快要击溃心理防线却又极力控制不让Anat看出来的状态在这样一个近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便是最后真相大白时,得知Anat不愿见他并让他立即离开耶路撒冷时的全片唯一哭戏。此时Thomas情绪崩溃,眼中泪水再也止不住大颗大颗从眼角顺着鼻梁流下来,他从开始啜泣到慢慢地哭出了声,嘴唇微张并不停抖动,低头手中还在不停揉着面团。他低声的呜咽声混着背景钢琴,活像受了天大委屈的孩子。此时他将失去爱人的痛苦,假装坚强的疲惫,没有人理解自己的委屈,对自己所做的悔恨和对Anat的歉意,都融在这哭声中。
关于影片的Ultimate Message
尽管影片中反映出了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性取向、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等,剥去这些所谓的外壳与标签,个人认为影片最想要说的是——不管取向、文化、宗教有多么不一样,失去挚爱之人的悲痛对于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因为最终我们都只是人而已。At the end of the day, we're all just human.
导演Ofir在访谈中被问及“影片是否有Ultimate Message”时,他回答他想表达的就是简单的这几个人之间的故事而已。他认为定义一个人应该跨越所谓的外在标签,而用最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去定义。Thomas对Oren的爱与思念与Anat没有本质区别,不管Oren生前是个怎样的人,做过什么事。他们对这个人的爱与共处的那些时光不会改变,所以两人心中失去挚爱之人的那种刻骨铭心的伤痛是相同的,也正是这样相同的伤痛将两个人的人生联系起来。
即使故事发生在一个与我的人生阅历截然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这部影片在某些部分依然能够戳中我,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导演将故事和人物放到第一位去展现他们的真实性,回归到最纯粹的情感之中,那种深爱、悲痛、悼念与释怀。
关于犹太文化
故事主体设定在耶路撒冷,作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为故事点缀了十分浓厚的宗教色彩。影片只展现了零碎的一些耶鲁撒冷的街道画面,并没有过多去捕捉这座城市的宗教氛围,但片中多次提及到了安息日(Shabbat)和犹太洁食(Kosher),这两个犹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息日是犹太教每周一天的休息日,纪念神创世六日后休息的第七日。安息日从每周星期五的黄昏开始,到次日周六的黄昏结束。每周五下午大家提前下班,为安息日做准备。在耶路撒冷,每当安息日到来时,全城拉响警报(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提醒犹太人进入安息日。犹太教规定安息日当天禁止烹调,所以安息日三餐(周五晚餐,周六早午餐及安息日结束餐)需要提前准备好。大家问好的时候说安息日好(Shabbat Salom)等等。这些细节都能在影片中切身感受到。
犹太洁食是指符合犹太教规定的食物,含“洁净、完整、无瑕”之意。除了规定可以食用的食物种类以外,屠宰和烹调方式也有要求,十分苛刻。追溯这些规定的原因除了卫生还有教义伦理方面:比如屠夫必须一刀割断喉管,以减少动物死亡前的痛苦;再如片中提到的乳制品和肉类分开烹饪(“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另外,烹调时加热用火需要由犹太教徒进行操作,不然属于违反洁食规定。因此Thomas第一次用了咖啡厅里的烤箱才会引起那么大反应,这也成为故事中Thomas一个外来者进入Anat生活中引起冲突的象征。
关于犹太文化下的LGBTQ文化
犹太教经典著作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中利末记20:13节记载:“If a man lies with a man as one lies with a woman, both of them have committed an abomination; they shall surely be put to death; their blood shall be upon them.”——这是文字层面对于Homosexuality的态度。但是文字始终是文字,各方解读各有不同,而且这段话还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对Lesbianism和Transgender没有评价,对abomination程度没有界定,还有一些观点指出这段话针对的是行为本身,并没有说同性想法是错的或是针对某一个群体。
当然,探讨LGBTQ文化不是该影片的主体,片中甚至没有任何涉及同性的对话。唯一算得上有关的场景只有两处。一是Thomas在游泳馆时的所见。在此他发现了Oren柜子里的避孕套,这个游泳馆里,身材走样的中年大叔,身材健硕的安全员,更衣室里的年轻犹太青年,这些都有可能是Oren之前厮混的对象。另外一处便是Thomas跑步时与公园长椅上的绿衣男子的眼神对视。我几乎可以确定那种持续长时间的带着侵略挑逗性的对视(Gaze)就是同类发出的信号。这两处从侧面微微折射出这样大环境下的那种禁忌、谨慎甚至有一丝诱惑的气息。
过去几十年以色列的LGBTQ群体运动发展十分迅速。以色列是亚洲第一个承认同性伴侣之间未注册同居的国家(1994年)。特拉维夫作为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经常被评为全世界对同性恋最友好的城市之一,特拉维夫的年度骄傲游行(以色列中东唯一有骄傲游行的国家)和同性恋海滩已经成为该城市的一张名牌,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即使这样,与一些就算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一样,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对LGBTQ群体开放友好,犹太教三大派别(正统派、保守派和改革派)对此也有自己的不同观点。
关于烘焙
故事当然避不开烘焙这个话题。影片中有很多制作和品尝糕点的近景,挑逗观众的视觉和味觉。在访谈中,导演多次回答了为什么选择烘焙来作为讲述故事的途径。他说在踏入电影行业之前,他在餐厅工作了很多年,自己就是一个吃货。对他而言,食物是生命最基本的东西,简单烘焙的面包加上橄榄油就可以很好吃。除美味之外,烘焙对于他来说具有情感功能,食物的味道总是联系着自己的某段回忆(比如小时候家里妈妈做的糕点),联系着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寄托。最后他还提到了烘焙的过程总是带有一种情色和性感的意味。因此他选择了烘焙这个途径,采用电影艺术的方式去阐述他的故事。
关于导演
作为本片的导演、编剧及制片人的Ofir Raul Graizer于1981年出生于以色列(Ra'anana, Israel),他本人就是犹太人,已出柜多年。他在以色列修读电影专业时参与交流项目到了柏林,他完成学业后就到了柏林寻求电影发展事业,并选择在那定居。这部电影不是他处女座,在这之前他也拍摄过同性题材电影。
根据他的访谈,这部电影从构思到完成大概花了近八年的时间。虽然并不是大制作电影,主要场景和演员并不多,但花费这么长时间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故事源自于他认识的一对朋友,这对朋友结婚成家并有三个孩子过着美满的生活,直到丈夫因病去世,妻子发现了丈夫生前竟然和其他男人有过情史。他最初构思想想写一个关于这个妻子的故事,一个发现去世丈夫生前过着双面人生的妻子的故事。而除了这三个人物关系框架以外,Ofir将其他属于自己的元素放入电影之中(柏林、耶路撒冷、犹太教、烘焙等等)。在深入了解Ofir的背景后,你会发现电影中很多设定简直如Ofir自传一般:
Ofir的父亲家庭是来自波兰的犹太教徒,母亲是保加利亚、希腊及意大利混血的非犹太教徒,正如同Oren和Anat组成的家庭一般。Ofir在访谈中提及,小时候他总是接受的教育是传统和世俗混合的(tradition and secular)。他小时候并不能很好地接受宗教,幼年的他认为宗教总是和很多规定、制度、机构及钱财关系联系起来,直到成年后他才慢慢找回了自己与犹太教的联系(connection),他认为宗教应该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而不是外在的各种定义,而他可以采用自己的方式积极地与犹太教联系,同时做真实的自己。他坦白耶路撒冷是他最喜爱的城市,其次便是柏林。
影片遗留的问题
- Thomas和Oren的性取向
的确,人物的性取向并不是影片想要探讨的问题,相反,导演想要尽可能抹掉这些所谓标签去讲述故事,因此影片是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的。
开篇Oren和Thomas谈及自己儿子Itai时他眼中带光,嘴上挂着微笑,而谈及妻子Anat时语气中更多的是疲惫与愧疚;Thomas在男更衣室的柜子里找到的避孕套揭开了Oren拈花惹草的过去;最终Oren愿意选择离开妻子到柏林重新开始生活。就这几点让我更愿意相信Oren是活在保守社区压抑自我的同志,迫于自己心中对于家庭的传统渴望或是文化背景的压力,他结婚生子,但依然控制不住内心的自我。
就Thomas而言,影片对他的描述不多,我眼中的他似乎是一片白纸,对于他这样淡然的性格来说可能这个问题都不重要。Anat和他第一次亲密接触时他迟钝被动的反应让我觉得他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女人,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不是双性恋,至于之后他有没有真的爱上Anat就另当别论了。
那如果这个故事里Thomas是一个女人,结局又会怎样呢?
- Oren的妈妈知道吗?
Oren的妈妈与Thomas见过两次面。第一次她问,“你认识我儿子吗?”当Thomas回答不认识的时候,她的眼神意味深长。第二次她邀请Thomas去家里吃饭,这次她开门见山地说,“你想到他房间里看看吗?门没锁。”最后还慈爱地抚摸了Thomas的脸颊。
如果说第一次见面Oren妈妈只是猜测与试探,那第二次便是十拿九稳了。作为这样老一辈的传统之人,她依然能够如此理解并接受Thomas这一点让人感动。导演在访谈中回答过观众这个问题,的确,Oren的妈妈至少是有自己的猜测和怀疑的,他说想给予Oren妈妈这个角色一丝慈爱与怜悯之心。Mom always knows better, right?
- 为什么Anat最终要去柏林
Anat需要给自己一个完结。她必须亲眼见到那个只在照片上见过的蛋糕店。在此之前,这个蛋糕店代表的一切是Oren刻意向她隐瞒的另一半生活,是她心中难以跨越的坎,她想要跨过这道坎就必须回到那个地方去面对现实。虽然影片留白不谈Anat和Thomas是否和好,但可以肯定的是:Anat需要自己原谅Thomas,而在影片最后她看见Thomas从那间蛋糕店里出来骑着自行车离开时,她望向天空的那个微笑就说明了她已释怀,接下来的就只是看她选择如何继续自己的人生。
关于电影的一些Trivia
1.Thomas扮演者Tim学习了大概六个月的烘焙(Tim的爸爸就是烘焙师);
2.Tim为扮演这个Thomas角色增重约8kg;
3.导演Ofir本人是素食主义者,他最喜欢的食材是茄子(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Oren的妈妈给了Thomas一盒茄子的原因);
4.最后Oren妈妈和Thomas做的菜Crockpot Israeli-Style Stuffed Peppers也是导演小时候经常会吃到的一道菜;
5. Ofir的奶奶来自东欧,口音与Oren妈妈的演员(罗马尼亚人)相似;
6. 类似的电影还不少:法国/德国片:弗兰兹 Frantz (2016)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16719/ ; 意大利/法国片:他的秘密生活 Le Fate ignoranti (2001)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979074/
结语
不敢相信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惊讶自己的第一篇长文竟然不是Marco Berger的电影。其实写着到一半的时候那种刚看完时上头的情绪都慢慢散了,但是有点不忍心就这么抛弃都已经做了那么多功课呀(还有感谢Teddy一直鼓励我写)。也算假期没有白过吧。哎,想吃黑森林。
最后一问:能这样裸着上身揉面团给你做糕点,并以这样眼神看着你的伴侣,在哪里有卖?
-12/30/2018
-K
很喜欢这种舒缓的的节奏,虽然有些地方剧情的处理略显突兀。
最大的感觉是电影的配乐很赞,特别符合场景剧情和人物心理。在剧情的演变上,导演用了不少的长镜头,将每一个情节娓娓道来,尽全力刻画到位。这样其实很好,何必在有限的时间里植入过多的情节,够用就可以了,正如人生,简单点有什么不好。
男主的颜值和身材不算出彩,但声音很有磁性,讲起德语和英语都很好听。很喜欢他做蛋糕和失神时候的样子,对表情的把握相当到位,让人忍不住去猜测他的内心到底是怎样的活动。不是很喜欢男主和女主上床这个情节,感觉正常的发展不应该是这样的,毕竟男主是为了了解爱人的生活才走到这一步,如果有些催化,而且纯粹是为了体验爱人的做爱过程的话可以植入,但片中似有两人产生真感情的嫌疑。
依旧是CGR的événement点映,又去了一个从未去过而且可能从不会想到的地方,châteauroux。一座很安静的小城,61省Indre的盛会,昨天正值周日,所有的店铺都关了,街上空无一人,又下雨,于是很勉强地逛了一大圈,没有什么特别的景点,照例有一座古旧的教堂,但是有一些中世纪的建筑可以观赏,天气晴好的时候应该还是不错的。
很喜欢男主的设定,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年某人就职于SAP,隔季度就会被rotate到德国,公司的总部在沃尔多夫,大家会居住在附近的小镇。那年的国庆,说好了去德国找他,结果使馆无情拒绝了我的签证,叹息。几年后初至德国,在慕尼黑啤酒节上喝得一塌糊涂,随后就把他在德期间跟我讲述的他常去的那些地方转了个遍,海德堡、曼海姆,更有一天独自一人坐火车到了这个名不见经传叫做Bad-Schonborn的小镇,坐在他曾经住过的房子对面的咖啡厅,大哭了一场,咖啡厅的姑娘大惊失色,疯狂问我Are you OK?
电影源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