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寄出的信

未寄出的信

797

    4.0

    常见问题

    1、因诺肯季·斯莫克图诺夫斯基,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瓦西里·利瓦诺夫,叶甫盖尼·乌尔班斯基 主演的电影《未寄出的信》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未寄出的信》来自于苏联地区。

    2、《未寄出的信》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60年在苏联上映,《未寄出的信》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3188分,《未寄出的信》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未寄出的信》值得观看吗?

    《未寄出的信》总评分3188。月点击量2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未寄出的信》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未寄出的信》是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因诺肯季·斯莫克图诺夫斯基,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瓦西里·利瓦诺夫,叶甫盖尼·乌尔班斯基主演。由导演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携幕后团队制作。

    5、《未寄出的信》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未寄出的信》是著名演员因诺肯 代表作,《未寄出的信》免费完整版1960年在苏联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未寄出的信电影,未寄出的信剧情:故事发生在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雅库原始森林之中,谢尔盖(叶甫盖尼·乌尔班斯基 Yevgeni Urbansky 饰)、安德烈(瓦西里·利万诺夫 Vasili Livanov 饰)、丹妮娅(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 Tatyana Samojlova 饰)和萨比宁(因诺肯季·斯莫克图诺夫斯基 Innokenti Smoktunovsky 饰)是四名地质勘探队的队员,他们正在此处探索,想要找到珍贵的金刚石矿床。   茫茫的原始森林之中,想要找到小小的矿床是何等的困难,四人忙碌数日,却一无所获,纷纷陷入了心灰意冷的情绪之中。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丹妮娅在偶然之中挖到了一块金刚石,这也就以为着,矿床就在不远之处。勘探队绘制了地图准备将其带往总部,此时森林中忽然燃起了熊熊大火,在浓烟和烈焰之中,一行人为了保护地图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因诺肯季·斯莫克图诺夫斯基
    • 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
    • 瓦西里·利瓦诺夫
    • 叶甫盖尼·乌尔班斯基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我们经常谈论信仰,谈论理想,然而在艺术作品中,信仰或者是理想从来都不是统一的,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氛围之下,总是会有着属于自己的信仰与理想。这本该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话题,然而却最终演化为一种曲解,一种霸凌。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在当今的创作领域,总是少部分掌握了话语权的人来定义这些原本属于创作者甚至属于一个民族的词汇。

      当这些词汇所展现出来的力量与他们的话语权理论相悖,什么信仰,什么理想统统给你扫进垃圾筐,因此,全面的,多样的谈论或者是看待这些平日里的普通词汇,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或许更有意义。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说的就是这样的内容。《未寄出的信》讲述的是一个与信仰有关的故事,在苏联时代,一个地质勘探队来到了西伯利亚荒原,在这里,他们奉命来探测钻石矿,外界环境非常艰苦,且对于这些人来说,茫茫的荒原,亲人的远离都是阻隔他们想要获取此行目的的障碍。一行人从一开始的信心满满演化为后来的心灰意冷。正当他们几近绝望之际,女队员丹尼亚却发现了一小块钻石,于是,这一场旅途瞬间又充满了欢笑,然而好景不长,当他们想要将这个消息带回总部的时候,森林中燃起了熊熊大火,几名队员开始了绝境求生,在保卫地图这件事情上,他们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这是一个传统的苏式英雄主义的电影,同时也是国内很多被贴上“主旋律电影”标签的影视作品的叙事路线。如果让美国人拍摄本片,一定会得到一个让大部分观众们都满意的答案,一定会从人性的角度解释出来一个让大家都赞同的主题,然而很遗憾,这是一部1960年上映的苏联电影,本片如果说不带有任何的意识形态是说不通的,但是当我们放下这种意识形态的偏见去看待事实,这或许只是电影创作的一种方式。然而有人愿意放下偏见吗?

      《未寄出的信》的核心在于一行四人为了完成总部赋予的任务而最终做出了伟大牺牲。这种众人团结一致为了做某一件事情的创作理念似乎被当代的很多创作者所诟病。在他们看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任何与人性有关的话题之下,有且只有一种,那就是黑暗,他们崇尚“人之初,性本恶”的理念,因此,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我们看待这部影片的话,就会跟他们一样给本片贴上标签“太假”。然而这一定就是对的吗?很明显,不是的。

      不论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说“人之初,性本恶”。都不过是一种创作理念,在这样的创作理念驱动下,我们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诞生,正因为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我们才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理念。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艺术创作才不会狭隘。

      然而当代的艺术创作并不遵循这样的理念,这样的理念并不会被很多人接受,甚至于主流的,掌握了话语权的艺术评论者们并不接受艺术的多样性,反倒是他们习惯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所有的作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看似得到了一个肯定,实际上不过是路越走越窄了。就拿很多影迷们推崇的《活着》跟《霸王别姬》来说,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好的作品,但并不足以成为所有国产电影的标杆。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并不是一部中国电影,而是一部完全的,严格的遵循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叙事逻辑,叙事框架之后,拍出来的非常标准的西方电影。因此,这两部作品才能在西方主导的电影节大放异彩,甚至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被很多影迷们称赞。然而这两部作品看似是中国电影的荣光,实际上却将中国电影前进的道路锁死了。以后只能按照这个标准去拍电影,如果不是以这两部作品为目标,那么在方向上就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同。

      回到本片上来说,同样的意义在本篇上也显露无疑。我们看待《未寄出的信》的时候,我们谈论的是这是不是一部主旋律,这是不是一部被灌输了意识形态的作品,我们丝毫不在乎本片创作者通过镜头语言来构筑片尾处的绝望,以及一行人对于信仰的坚持等等。这些都被忽视了,就因为本片是赞颂信仰这种精神的,而且并不是按照西方世界给定的逻辑来赞颂。

      这种非黑即白的评断标准使得我们对于影视创作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净化”。其结果就是属于自己意识形态的作品会被褒扬,而在自己所理解的的意识形态之外的作品,即使本身的质量过硬也会被恶意丢弃。我们无法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作品的时候,我们所崇尚的还是作品吗?很显然,艺术的多样性就会被这样简单的解体,最终简单的绞杀,尔后,当我们高呼艺术的时候,艺术就已经成为了耻辱。

      ……

      你好,再见

      举报/反馈n

    • Jensen

      卡拉托佐夫是善于运用景别和技法的出色导演。然而,这部电影除去所谓的“主旋律”外,真正障碍它获得更深沉的情感力量的,还是那些个浅尝即止的剧本陈述——这一方面是因为制作上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导演的保守。

      这样说的凭据就是电影中那些优美的;了不起的镜头技巧和景别方法。这些技法令人印象深刻,却也彻底削弱了电影的情感力量。不,当然不止是谢尔盖与塔尼亚的关系……实际上,就算整个小队与大自然的不协调、冲突也因为正确的“革命激情”而彻底变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平庸的颂扬。

      它和潜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的情感力量,是自然、充沛和丰富的。而本片……当镜头远离人,扶摇直上的时候,空荡荡的画面上是被刻意排除了自身感情的close up。

    • Jensen

      影片的开头播放了一段字幕:“谨以此片献给那些投身于无论是于荒凉遗弃之地定居,抑或是勇敢的冲向太空的那些追随着先驱者在艰辛路上前进的苏维埃人民。”说明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对于那些苏维埃she会主义建设者的歌颂。而标题中“未寄出的信”代表了他和妻子的爱情,借由这份爱情无法传达到妻子心中,来歌颂他们为了祖国建设放弃爱情的大无畏精神。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也正是由于这种全民参与的she会主义建设,很多人的个人感情被长久压抑,这其中蕴含了导演隐藏的人文关怀。

      这就产生了电影最核心的内部矛盾:影片表面上的主题和故事、镜头语言上的冲突,这也是很多人包括我看这部电影感觉剧情累或者别扭的原因。

      我们先看四个人的动机:谢尔盖参加科考小队只是工作需要,因为他作为经验丰富的向导,已经带过十几个科考队了,所以他对发现钻石并不报希望。安德烈作为地质学家,他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地质学理论。塔妮娅是为了实现自己大学时的钻石梦,能够得到荣耀,住进大城市莫斯科。只有团队领导者康斯坦丁才是为了发现钻石,造成建造钻石之城,支援she会主义建设的梦想。

      导演用仰拍视角拍摄所有人挖掘矿石的镜头,显得他们的形象格外高大,有种顶天立地的气势。同时肌肉线条分明,挖掘的动作充满了建设she会主义的力量感。

      后面两个人在天气转冷,逐渐陷入绝望之时,康斯坦丁对塔妮娅说:“我们有责任保管好地图。你必须经常坚守诺言,一个男人的一生有时候并没有机会记住这些誓言;但有时候,我们必须向虚弱说不,对懦弱说不,对绝望说不,向无穷的信念回应一句是。”而这个誓言就是将地图送出去,建成钻石之城。导演用了两个人的面部特写镜头,让两个人仿佛漂浮在空中,从而突显出两个人形象的崇高。

      显然无论是前半部分克服艰苦危险的环境寻找钻石,还是后半部分所有人献出生命也要把地图交到国家手中,都表达出导演对she会主义建设者的歌颂和赞美。

      但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变成了剪影,被高度符号化,成了she会主义建设者的代名词。个人的内心和情感被高度压抑,所以很多观众感觉影片中的人物不够立体。

      在影片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谢尔盖对于塔妮娅的感情的压抑。安德烈曾经告诫过他“(这种感情)道德上来说是错误的”谢尔盖回答“我根本不在乎这些从书本上搬出来的道德,我只在乎自己的感情,我一生都在寻找这种感情。”安德烈又说“与动物不同,人类能够抑制住这种错误的感情。”谢尔盖对于塔妮娅的感情是纯洁的爱情,用康斯坦丁的话说“真爱比钻石更珍贵。”但它在su联的道德体系中却是错误的。导演委婉的批判了su联道德体系对于人民情感的压抑。

      影片中的火是最重要的意象,它代表着she会主义建设者为了祖国燃烧生命。所以在影片中小队挖掘钻石或者其他科考镜头中就是出现火焰形成的滤镜。

      其他镜头中也经常出现燃烧着的火堆,它代表着人类对于自然的征服,人类从最初的钻木取火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人类文明。

      科考小队进行的钻石发掘所代表的she会主义建设其实也是对于自然的征服。所有人在发现钻石之后鸣枪庆祝,俯视着下面的森林和湖泊,一副征服了自然的架势。

      后半部分出现的森林火灾是大自然的怒火,代表了它向所有人的复仇,最终将四个人的生命吞噬。

      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再次成为了剪影,再一次被符号化。面对着大自然的冷酷无情,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在面对自然求生的过程中,人类格外的渺小,所以在镜头中,康斯坦丁逐渐成为了一个黑点。这时su联宣传的那种人定胜天的ge命豪情瞬间瓦解,人终究无法战争自然。

      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一点是国家形象的缺失,表现在电影中是电台坏掉,科考小队与上级失联。“我召唤空军四次,他们都没有回应。”当小队向国家求救时,国家却向他们祝贺。当救援开始时,却总是一次次错过,让他们处于一种被遗弃的状态。而象征着国家声音的莫斯科电台却总是在不合时宜的时机响起。

      康斯坦丁靠着信念坚持到了最后,在临死前出现了幻觉,看到了钻石之城和自己的妻子。妻子告诉他“现在这里只有你看得见他们,他们并不在于此”,暗示着钻石之城并只存在于康斯坦丁的幻想中,那些美好的蓝图也只存在于信仰之中。

      片尾镜头随着飞机拉远和片头的镜头相呼应,让主角们在镜头中逐渐变小,暗示着对于庞大的she会主义建设,所有的建设者本身全部微不足道。

      情绪摄影

      电影延续了导演卡拉托佐夫一直坚持的“情绪摄影”理论。镜头可以向观众传达角色的内心情感,从而进一步感染观众。

      在一直寻找钻石无果后,作为团队的领导者的康斯坦丁逐渐失去了耐心,陷入了绝望。镜头中密布的乌云和孤零零的树木,都暗示着他此刻的孤独和痛苦。

      在塔妮娅发现钻石并告诉安德烈之后,两个人激动的在树林间奔跑。导演用了俯拍长镜头和高速跟拍长镜头组成一组蒙太奇,最后画面的速度越来越快,以至于出现模糊,以此来展现两个人内心的激动。

      安德烈在失去行动能力之后,被康斯坦丁和塔妮娅用担架抬着前行。导演用这个主观镜头展现出树木的高大,传达出他内心的绝望以及不能自己行走的痛苦。

      在安德烈失踪之后,塔妮娅跪在水泊中,天空电闪雷鸣,雷电造成的频闪效果代表了人物内心的不稳定,借此让观众感受到塔妮娅内心的痛苦和对安德烈的爱。

      康斯坦丁和塔妮娅发现搜救的直升机,两人焦急的呼救,塔妮娅向天空鸣枪,但仍然没有被直升机发现。主观镜头展现出两人奔跑的速度,可以看出当时内心的焦急以及对于求生的渴望。之后康斯坦丁丢下枪躺在沼泽中,显然已经对搜救绝望了。

    • Jensen

              一群人,为了事业在艰苦条件下探索,竭尽全力,甚至牺牲生命。这样的故事,如果美国人拍,往往是令人激赏的励志电影。而一旦放到苏联电影,再来些为了祖国,工业革命,苏维埃事业的元素,难免让今天的人一听,马上一句,卧槽,主旋律?!但是,苏联优秀的电影,那些难免带有时代意识形态元素的诸多电影,依然可以成为世界电影领域的精品,就是因为它们在技术层面表现出专业和创意,在思想上突出更多超越意识形态的人性。《雁南飞》、《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无疑都是其中代表,而表现出一群人在事业中的激情、爱情和求生本能的《未寄出的信》也是其中令人印象深刻之作。

              《未寄出的信》的故事展开于森林之中,四人组成的地质勘探队,为了苏维埃的工业事业,在辛苦的四处勘探,寻找钻石。队长萨比宁思念着妻子,但是书写的信件因为自然条件恶劣,无法及时交由飞机寄出,于是,这封信越写越长,写满思念,也记下了自己领导的小队接下来的经历。小队的一对情侣安德烈和丹尼娅总是为这场艰苦的探险增添青春的气息,比如他们在雨中的跳跃,彼此的打闹让人感受爱情的美好。单身向导谢尔盖是个活跃的角色,热情开朗,却又有自己心中隐藏的情感。小队的探险过程影片以典型的事业过程浓缩的表现,探索,失败,失望,失意,挫败,绝望,接着是坚持之后突然而来的重大发现,将影片带向一个高潮。影片至此已经表现出了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没有脸谱化的塑造模范人物性格,而是真实的表现他们的情绪,无论欢乐还是沮丧,团结还是矛盾,结合影片常常聚焦面部的镜头手法,给观众以很真实和深刻的展现。那个时代的电影是质朴的,我们看到的是一群科学工作者,一群探险家们,在影片为国家奋斗的政治正确性背景下,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纯真的精神,那种期待、失落和最后发现钻石的兴奋,那在树林间奔跑的画面,光影交错,充满美感,一如《雁南飞》中维罗妮卡一段飞奔的镜头,只不过情绪大不同。

              而这片茂密的树林,成就了他们的成就感,却也成为埋葬他们梦想的墓场。影片的后半段,就是一出悲剧的逐渐上演,森林突起大火,无助的四个人艰难的前行,试图逃出险境。这个过程的展示上,没有所谓人定胜天的无产阶级战无不胜的力度,倒是更表现一种人在大自然力量下的渺小与伟大。在漫山遍野的大火中,他们是那么的渺小,悲剧逐渐上演,生命逐渐消逝。而即使在这个过程中,本片的画面美感更加突出,是的,本片的画面表现力极强,不单单表现了技术水准,更深入到影片的剧情与感情表达。大火后,烟雾缭绕的树林,大风不息的大雪,大雾中的太阳,种种景象,给人的感觉并不衰败,倒是更有一种神秘感和永恒的生命力,一如远观火山爆发的人们会震惊大自然的无尽威力,而大火后换了景致的意境让被困的人们更加显得渺小与有限,却让他们的悲剧又显得伟大和勇敢,如同电影《完美风暴》,面对大自然的无限,有限的人们常常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这个过程和最终的命运过程,却又表现着人类最大潜力的发挥,更在生命步向终点的过程中,表现更纯净感人的对生活,爱情的热爱与不舍。影片中的死亡都没那么突然,而是渐渐地,慢慢地,大家坚持,挣扎,也有恋人间绝望中的相互鼓励与自我牺牲,为工业革命贡献力量的政治性元素已经在这个过程中消解,却没有减轻他们事业和探险过程的价值和意义。

              实际上,《未寄出的信》的主创人员来自《雁南飞》,两部影片都在镜头画面上的造诣令今天的观众也感到惊叹。影片的导演都是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苏联电影大师,在两部影片中,他充分体现了什么叫“镜头语言”,在《未寄出的信》中,镜头画面真的有了“语言”的能量,本身就在讲述故事,不断加深故事的深度,表现伤感与悲壮,所谓“诗意的电影”正是如此,本片诗意的镜头与语言也值得观众细细感受。

    • Jensen

      只为了增添一些资料。。。



          从戛纳回到莫斯科之后,塔吉扬娜.萨莫伊洛娃考入国立戏剧艺术学院。她被马雅可夫斯基剧院录用,不久后转到瓦赫坦戈夫剧院,在那里一直工作到1960年。

          很幸运,1959年塔吉扬娜.萨莫伊洛娃与导演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摄影师谢尔盖.乌鲁谢夫斯基再度合作,拍摄了一部讴歌苏联地质工作者英雄主义及自我牺牲精神的影片《一封没有寄出的信》。影片展示了萨莫伊洛娃气质禀赋的另一面: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力量,坚忍不拔的意志,激昂的热情。在这部浪漫主义色彩浓重的的悲剧作品中萨莫伊洛娃扮演地质勘探队员塔尼娅,影片编导根据萨莫伊洛娃自身的特点对这个角色作了一些特别的调整。
          萨莫伊洛娃回忆道:“我们拍电影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在泰加林里。拍摄‘森林大火’这个场景的时候,我的手臂被烧伤了,伤得很厉害。但只要能和卡拉托佐夫、乌鲁谢夫斯基一起工作,这些困难对我而言都算不了什么。何况我还有这些不同凡响的搭挡:斯莫克图诺夫斯基,乌尔班斯基,瓦夏.李万诺夫(早在舒金戏校学习的时候我就认识他了)。影片受到有关方面的批评——尽管罗姆、格拉西莫夫为我们作了不少努力,我们还是被迫重新拍摄了结尾。最痛苦的是,后来我再也没有机会和卡拉托佐夫、乌鲁谢夫斯基一起拍电影了。
          (译者注:这部影片改编自瓦列里.奥西波夫同名小说。在原作中,地质勘探小分队的队员无一人生还。很多天以后,人们在顺着河流漂下来的女队员遗体上发现了一封信——未发出的信,信中记载了地质队在原始森林中寻找金刚石矿床的艰辛历程。死者身上还有一张地图,金刚石矿床分布图——地质队员们为它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是,这时候别的地质勘探队也找到了这个矿床,地图已经没有价值了... 小说结尾的确过于悲伤,因此影片最终作出了修改:塔尼娅在木筏上漂流,昏迷不醒,人们发现了她...塔尼娅带回的地图成为地质勘探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她的队友们没有白白牺牲。)
       
                            ———————自百度百科



      与大自然抗争的惨痛代价

      由《雁南飞》的几个主创人员于1959年拍摄的《未寄出的信》叙述了一个人和大自然抗争的故事:

      一支由四人组成的地质勘探小分队到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里去寻找金钢石矿床。队长萨比宁是个野外工作经验丰富的中年人;男队员安德烈和女队员丹妮娅系两名年轻的地质学家;向导谢尔盖是个熟知原始森林地理环境的单身汉。队长萨比宁一到目的地,因河水泛滥没来得及把写给妻子的信交返回的飞机带走。于是他决定让这封未寄出的信成为一封持续不断的长信,闲暇时就坐在篝火旁不停地写。安德烈与丹妮娅彼此相爱,而谢尔盖又暗恋着丹妮娅。

      经历了无数次辛勤的徒然劳动,他们总算找到了金刚石。他们正准备离去时,却遇到了森林大火,紧接着是成灾的暴雨和冬天的冰雪。谢尔盖、安德烈和丹妮娅相继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中死去,幸存的队长萨比宁把金钢石矿床图及时带给了人们。

      影片是根据瓦·奥西波夫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几个主要创作人员都是《雁南飞》的主力,如:导演米·卡拉托卓夫;摄影师谢·乌鲁谢夫斯基;女演员塔·萨莫依洛娃。整个摄制组也几乎是《雁南飞》的原班人马。萨比宁的扮演者英·斯莫克图诺夫斯基后来主演了《一年中的九天》《哈姆雷特》等片,知名度很高;谢尔盖的扮演者叶·乌尔班斯基曾主演过《共产党员》。

      在60年代之前,前苏联的作品主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阶级斗争或先进与落后的斗争,表现人和大自然对立的作品较少,即使有,也是以人战胜大自然、人定胜天为主题的。本片在题材方面是一个新的突破,它表现了人和大自然、生命与死亡的抗争。在银幕上反映的是:人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也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有时候,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是无能为力的,很偶然地就会失去生命,酿成悲剧。
      影片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有人给它扣上了“自然主义”、“悲观主义”、“形式主义”等帽子。

      肯定这部影片的评论则认为影片创作者营造出了真实的自然环境,保持了展开悲剧的严峻性和纪实性。影片精湛的摄影艺术是对电影艺术美学的一大贡献。
                              
       
                            ———————自忆石中文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