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acques,Bidou,Anne,Kravz-Tarnavsky,Narda,Blanchet 主演的电影《星期一早晨》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星期一早晨》来自于法国地区。
2、《星期一早晨》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02年在法国上映,《星期一早晨》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1108分,《星期一早晨》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星期一早晨》值得观看吗?
《星期一早晨》总评分1108。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星期一早晨》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星期一早晨》是2002-02-20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Jacques,Bidou,Anne,Kravz-Tarnavsky,Narda,Blanchet主演。由导演奥塔·埃索里亚尼携幕后团队制作。
5、《星期一早晨》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星期一早晨》是著名演员Jac 代表作,《星期一早晨》免费完整版2002年在法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星期一早晨电影,星期一早晨剧情:这样一座小镇,非常的小小到一个望远镜就能看到所有事情;小到邮差可以悠闲的翻看每一封信,然后再把他们封好;小到人们不需要打招呼,因为他们总是碰到。 镇上有一个男人,每天早上做同样的事,换鞋,出门,工作。表面上,他的工作是工地里的焊接工,实际上,他真正的工作是做画家梦。他用廉价水彩颜料做画,在天空中大量留白。他和镇子里的同龄人一样,感到单调,琐碎,平淡。他又有点像年轻人,为了理想蠢蠢欲动。 男人有一位妻子,肥胖的身体证明了她是一位尽职的家庭主妇。男人赚钱养家,妻子把赚来的钱变成食物养活他。他们懂得墨守契约的道理,所以很少说话。 男人的父亲是一位落寞贵族,他的前半生也许并不传奇,但他还是把优雅和感性留给了下一代。 小镇的爱情是平淡的,之所以称为平淡,是因为这样的爱情里面没有贫富距离,也没有肤色差异,好像所有爱情之外的事情都和爱情无关。只是寥寥几笔,直到结婚那一刻,还是没有让人感到坟墓的存在。 酒馆里的厕所管理员原来是男扮女装。他不喜欢的不光是女人,而是人。所以他看到动物很开心。但他决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异服癖,因为很难想象他会喜欢自己穿上女装后臃肿老迈的样子。 小镇邮递员喜欢一封封的把信拆开,略略一阅,完后再放回去封好。也许寄信的人压根就没封,也许世界上的邮差都惦记着信里的内容。 星期一的早上,男人离家出走。 于是,他到了威尼斯。威尼斯的自由几乎可以包容一切,条件是你必须也是
奶奶:
儿子离家出走家里揭不开锅了,奶奶拿着祖传的竹竿找到之前埋下的宝藏,妈妈和儿子拉上窗帘,一榔头下去爆出来好多金币,真是开心。
奶奶还有一辆那么炫酷的汽车。
她和爷爷应该是分手了,各过各的,看得出来爷爷也是个浪漫和要逃离的的人,只不过跑的有点久,没有像男主一样再回到家里。
小儿子:非常洒脱的小孩子,伶伶俐俐,和邮差一起吐槽妈妈又把明信片给撕掉了,不过还好有奶奶给拼起来,就像白日梦想家里的妈妈,把儿子发癫丢掉的东西都找回来。没事不要乱丢东西。
他组织土豪家兄妹俩帮他拍勇士屠龙照,好可爱,鳄鱼好温顺啊。
土豪:每个村里都有这么一家土豪,有好多车,大块头,有强壮的老爹,娇艳的老婆,傻乎乎的孩儿们。牛羊也多。黑人长工还会写诗撩妹并且结婚了。
大儿子:男主的艺术细胞都遗传给大儿子了,霸占了爸爸的小工作室,还和女朋友搞了一个滑翔伞,二人飞在空中看见野游回家的老爸。把老爸年轻时候的草稿画在本地教堂墙壁上。之前看一个《质数的孤独》讲一堆精神病如何内耗自己,真让人难受,大儿子和小儿子就一点不内耗,和女朋友吵架之后最多是把弟弟的灯给关了,然后该干嘛干嘛,很爱护小朋友们,帮他们修自行车,自己的项目也让小弟们给捡破烂凑材料,小朋友得到哥哥的认可是余生幸福的关键,很多大孩子不爱带小孩子参与自己的生活,造成隔离感,一生都在较劲,我见过很多实例,看到这个哥哥,让人感到宽慰。
所以他和女朋友相处也很好,吵架之后还一起画画送她回家,一起在天上乱飞。
老侯爵:他真是太逗了,用小毯子遮住大毯子的破洞,在街边买一副画像,不过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业务,希望也能去画一幅。
同路大哥:一起帮美女提行李的大哥,真的是威尼斯之旅的救星,我看他们俩拿着梯子搬来搬去不知道要作什么妖,结果居然上了屋顶,鸟瞰威尼斯的天际线呢,可真浪漫。他几个女儿也很逗,对老爸的颠公行为司空见惯,一家人很和谐,而老侯爵家吵架的声音震彻左邻右舍,邻居都麻木了。
土豪夫妻也很逗。老邮差每天在墓园里抓蛇,看到黑哥的情诗笑的很开心,他太瘦了,路中间的石头都差点搬不动。教堂小哥哥每天拿着望远镜不知道看啥,然后敲钟吐槽大家好小气。
妈妈:男主回来后,妈妈把他车子给洗干净,颇有仪式感的给男主带上围巾,顶梁柱终于捡回来了,对面土豪太太也给土豪带上围巾,土豪雄赳赳气昂昂的开上拖拉机干活去了。妈妈当时在酒馆门前看着别家女的把醉鬼老公一个一个扛回家,唯独不见她的文森特,一时间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站在街头不知所措。特别能理解她,老公一声不吭离家出走,还骚气的寄回来明信片,要是我,我也给他撕了。要不是日子太难过,我都不会让他滚回来。死外边去!我怀疑奶奶就是因为有钱,所以不惯着爷爷,把他赶走了。男主说爸爸提起你了,奶奶冷漠一笑,哼。
妈妈也没有怎么内耗,也没有影响小孩子们的快乐,主要是老婆婆太好了。
男主:文森特,人设挺好,就是太丑了,像一个大窝瓜。梵高也是文森特。要想做文艺青年就不要娶老婆生孩子,那都是终身制的责任,最后浪了一圈,威尼斯很美,但还是回家吧,放弃艺术家的路,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他爸的浪漫和他妈妈的务实基因在他中年时期交战之后,选择回归生活。他真的太丑太笨了,抽烟喝酒烫头,一路稀里糊涂,就坐在河边画画的时候,有一点点闪光。画的画全被老婆撕掉哈哈哈哈哈。还是回家拧螺丝把,儿子将来替他浪漫。
一趟旅行归来,看似一切没变,但其实都不一样了。
“你有得到你想要的吗?”
“只是一场旅行而已。”
家和旅行,缺一不可。解救日常的方法就是出去一趟。等你归来,看似什么都没变,其实都不一样了。
结尾丈夫旅行归来,两个女人开始有了明媚的笑容,电影画面也明显明亮起来,大儿子的滑翔伞在天空飞翔,依旧是绿色的地,轰隆隆的火车,冒着白烟的工厂烟囱,但一切都仿佛被重新唤醒了一般,不像片头的那种压抑。
神奇啊!拯救日常只需要一场旅行。哪怕是到了另一个城市,你发现那里的男人女人也会争吵,男人和你一样抽烟喝酒在工厂门口摁掉烟头偷偷跑去偷看女人的美腿,甚至你的钱包也会被偷走。但那又怎样呢?它依旧是一场旅行啊。把大家从窒息中拯救出来的,一场旅行。
太喜欢这部《星期一早晨》(也叫《威尼斯早晨》,但我更喜欢豆瓣的翻译)了,简直可以登上我最爱看的电影十佳了。
极度无聊的周日,待在上海的出租屋里,看了一天无脑剧后陷入莫大的空虚,等修锁的师傅上门等得更加焦躁。无意间打开这部电影,感谢它,拯救了我的无聊和空虚,寂寞和不安。
开局十分钟脑子里想的全是,果然啊全世界都有穷人啊,他们也住在泥土胚建成的房子里,他们的大人也要上无聊的班,一根接一根的抽烟。这么无聊庸常的人生,大家都是怎么熬过去的呢?!
男主角终于下班回到家,夫妻俩仿佛陌生人一般打招呼。然后,我看到,孩子们在仓库里搞自己的发明,哥哥不仅做了投影仪,后面还做了滑翔机。少男少女骑着单车,懵懂的暧昧聊天,说着喜欢化学或历史,然后闹别扭。男主走进破旧的画室画起了油画,刚下笔就被叫去修水管。
日常,反复的日常。男人工作一天后敷衍的x生活,女人赌气的开大电视音量,奶奶给孙子讲睡前故事,生气孩子把自行车“送”给朋友的邻居,被雇佣的黑人给心爱的女孩打电话写情书,傲娇的轮椅爷爷赌气似的扔掉围巾。再着急蹲茅坑也要拿本书看的邻居,蹲坑结束继续扛起锄头耕地。到处卖东西的吉普赛人,留下了鳄鱼????在院子里。老奶奶喝酒抽烟开跑车去墓地送花,邮递员兼职在墓地抓蛇,秃头男戴假发穿高跟涂口红假扮女人在商店上班。都是一群多么日常但又神奇的人啊!
反抗啊反抗,每个人都在反抗啊!
文森特突然去了城里,路见不平上前阻止惨遭暴揍。他见了爸爸,赶走了诅咒爸爸的姑姑们!爸爸说,“把这些钱都拿走吧”,你要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然后,他畅饮,他喝醉,但他还是来到了威尼斯。
文森特的出走,我毫不意外甚至有点窃喜,似乎这一切注定要发生。我们就是要偶尔逃离啊。逃离日常,逃离被困住的心。
如果是我的丈夫,在得知他离开时我会觉得骄傲、开心。至少,有一个人是向着自由的。
后半段就更有意思了,威尼斯大爷那种虚荣或者说贵族死要面子的小资派头,简直笑死。女人也玩手指绳游戏,男人也打水漂结伴偷看修女的大腿,男人女人也会吵架,每个地方的女人都“恨极了”男人和“狐朋狗友”在自己家喝酒,哪怕是六个女儿也都要帮着干家务。街头的老少组合贼会偷走你的钱包,被抓包后还若无其事跟你击掌告别。
怎么说呢,即使换个城市,大家的生活都还是一样辛苦啊!
但总有一些不一样的。威尼斯遍地都是画油画的人。总能见到穿着时髦的都市女郎。
倒不是说文森特的妻子身材臃肿,她很好了。尤其最后洗车的镜头。
不过,结合《我的天才女友》里的莉拉那段,为什么女人生了孩子后就允许自己衰老、堕落了呢?不是说胖不好,而是不要过的生活里没有了自己,失去了光彩。
假如你每天幸福的笑,即使很胖也没关系啊。我想再次警醒自己,永远永远永远不要变成脸上没有了笑容的女人。即使结了婚生了娃,也要为自己活!要去看这个世界!要有自己的世界啊!
这片子我很喜欢,温柔之极,却又带有极端反抗。
头一半都是在给我们展现那个无聊而又机械的生活,在烟雾腾腾的厂房却没法抽烟,每天连上车拖鞋都是那么规律,而后半则是男主去反抗去试图逃脱这个生活。他很不喜欢之前的生活,正如他去了意大利之后经常提到的,在我们国家不会有人这么做,他需要去逃脱在法国机械的生活,但当他发现他的钱包被偷,当他同样走近意大利的工作之后的那一段被忽视了,事实上那应该是很长一段时光从他回去之后车上的灰可以看出。所谓我们国家不会做的那些,都是现实以外的东西,回归现实,还是要工作,还是要机械地生活,这与他在那儿无关,正如意大利的工厂门口依然存在的禁止吸烟一样。他反抗了,他逃脱了,但其实没有那么久,就只有那一个周一而已。
这个片子还有个特点,就是有一些诙谐的镜头,比如偷窥修女那个。还有就是他们不歧视黑人,但他们依旧讨厌吉普赛人。还有值得思考的点就是假装,教徒假装很正直,实则在用望远镜偷窥着一切,门假装是门,实则轻松可以翻过,男的假装是女的,以及我们假装日子过得很开心。
2023-1-1看n
关于机械化生活状态描写的电影有很多,现代生活对个体压抑和劳动异化让每个人不知不觉的成为了庞大社会机器运转的一个零部件。丧失自我、丧失乐趣、丧失激情,而曾经渴望的家庭生活也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中消磨了意志和精力。影片中的男人正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每天开车到车站,随后乘坐列车到冰冷噪杂的工厂上班。结束了乌烟瘴气、污水横流的工厂工作后,回到家他想要指导两个儿子做手工,却遭到了儿子的嫌弃和排斥,尽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窘境。当他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时,画画是他唯一的爱好和解忧方式,但依旧会被琐碎的家庭生活打断。影片前半段展现了大量男人所生活的小镇上的众生相,大儿子在教堂画壁画,和女孩一起骑车回家;邮差窝在自己的工作间坦荡荡的偷看陌生人的信件;死期将至的父亲突然回光返照并给了男人一笔钱用来支持他旅行,并且父亲还不忘在儿子面前秀一下枪法,用镜子来瞄准身后的靶心,只可惜偏得有些远.......整体上影片里的人物和细节是充满幽默元素的,但对于身在其中的男人来说,也许过于嘈杂和混乱了,所以他选择了诗和远方—威尼斯。
影片后半段男人从小镇来到了威尼斯,这里更加热闹嘈杂,拉小提琴的街头艺人、把游客画成皇室成员的大胡子街头画家、站在桥上看着穿桥而过的游船以及听见船上乘客拉手风琴的乐曲,一切都与小镇生活天差地别,充满新鲜感和激情。他去见了父亲的侯爵朋友,侯爵听闻他已到楼下,于是原本慵懒的侯爵立刻将室内布置一通,瞬间将邋遢的生活状态提升为处处散发高雅、艺术气息的贵族状态,面子工程拿捏得死死的.......而接待完毕后,送走了客人,侯爵因为女管家抱怨自己喝酒而怒骂女管家是婊子……男人和其他人一起在船上偷看露出大腿的修女们打扫卫生,随后爬到房顶鸟瞰布满教堂的威尼斯,艺术与自由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一直带着他游览威尼斯的朋友在星期一的早上去工厂上班的景象与男人在小镇的生活形成了一致,彼岸是你的远方,远方的人不过是在家乡,大家都要过日子,激情与远方永远是短暂的,也正因为短暂才令人向往,就像生命因为死亡才有意义。最后男人回到了小镇,家人没有责骂也没有欢迎,唯一的变化是妻子学会了抽烟........一个坏习惯的诞生往往源于焦虑和想念。
昨天,晴间多云
——我看《威尼斯早晨》
【01/和小说一样】
在我宁静的、通常是平淡无奇的生活中……
许多年了,我迷恋小说《照相机》开篇的这句话,我觉得是一个语调很低的开始,却蕴藏了容量极大的可能性,有诚意,也平实。
读来,这部电影更像是法国的新小说,如让-菲利普•图森的《浴室 先生 照相机》或《逃跑》,如菲利普•德莱姆的《一直下雨的星期天》,如让•艾什诺兹的《我走了》……没有什么刻意的情节推进,只是那么清清淡淡的叙述,从一条街到另一条街,从午后到傍晚絮絮叨叨的光景,是生活的原生态,只不过稍微地收拢在一起。
让•艾什诺兹在小说《我走了》开篇写到:我走了,费雷说,我要离开你了。我把一切留给你,但我要出发了……他把钥匙扔在门厅的托座上,然后,他系上大衣的扣子,出了门,同时轻轻地带上小楼房的门。
和小说一样,电影《威尼斯早晨》以男人不告而别开始,好像手一挥,过去的全都不算了。只不过小说里的费雷选了一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的晚上,而电影中的文森选了星期一的早晨。
看来,周日或周一可能是比较容易下定决心的日子,把自己猛然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咱要而今迈步从头越了。
【02/世界大同的模样】
小镇男人文森决定离开。
似乎没经过什么千折百回的矛盾和挣扎,只是突如其来地轻轻一跃。在某个星期一,他想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家,离开自己宁静的、通常是平淡无奇的日子。
这个小镇真的很小,一个望远镜可以看见所有景物。这里的人彼此熟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再没有什么新奇。小镇的邮差异常“敬业”,他会认真审查每一封信,再偷偷封好,他或许觉得这是上帝赐予自己最好的差事,可以让自己成功地避免无聊。
是啊,无聊,每天走同样的路,做同样的工作,见同样的人,一眼可以看到底的生活,没有大的惊喜,也没有大的悲伤。小镇里的日子就像被熨斗悉心熨过一般,平整得没有一丝皱褶。
文森是其中一员,不管愿意与否,而是必须这样。每天起床、吃饭、换鞋、出门,用一个半小时到化学工厂工作,然后下班,问候隔壁的母亲,晚饭……差不多就是一份详实的时刻表了。就这么日复一日,按部就班。
工厂全面禁烟,工人们在门口恋恋不舍地猛吸几口,好像把一种生活按熄在大门外。尽管工厂里却满是乌烟瘴气。
这就是文森的、或他们的日子,连同每天作息都是一样的,似乎世界大同的模样。
文森的老婆和镇上的女人也没什么两样,壮硕,勤劳,尽职尽责,他们很少说话,一方面是相互了解不用说那么多,一方面是对彼此没有更高的要求,搭伙过日子而已,偶尔发发呆,偶尔做做爱。
【03/现实中的围城】
可是,文森还有不一样的地方,他有梦想,他心里藏着一个画家梦。他用廉价的水彩画静物和风景,瘦瘦高高的树,淡蓝色的河,天空大量留白,似乎那就是他跻身梦想的地方……他坐在画架前抽烟,赤红的火光一闪一闪的,无法照亮什么。
下班回家后,他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不能好好绘画。渐渐的,连惟一的梦想都淡了。我想不是因为忙碌,没有时间,而是对生活的疲惫让他再也提不起什么兴致。
假如他和镇上的所有人都一样,可能就不会有这些苦恼,反正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慢慢长大,结婚,生子,慢慢长出花白的胡子,然后再慢慢老去,如同上辈人一样。
文森的父亲是一位落寞贵族,尽管也是平平淡淡的,但是好像把一些感性的东西悄悄遗传给儿子,如一串模糊的密码。
我总觉得文森心里还是一个孩子,他希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他想反抗,并因此具有力量。
假如说每个人在成长过程都要经过一段凹凸不平的叛逆期,那么属于他的那段路似乎无限延长,他想反抗单调刻板的生活,为了理想不顾一切。
然而现实并没有给他任何达成、或接近理想的机会,他只能让自己逃离,或者进发——逃离和进发,本来就在两个方向上,选择一方,必然背弃另一方。拒绝,他终于有勇气对小镇的生活说“不”了,他走得很坦然。
是一座现实中的围城,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挤进来。
【04/坐在屋脊上看风景】
于是,他到了威尼斯,带着父亲给他的一笔钱。
文森背着黄绿色的背包,站在威尼斯的岸边,看着河里轻盈的小船,看着缤纷的游人,还有对岸整齐的楼群,那时候他像是初到大城市的乡下小学生,有一些隔了距离的憧憬,也有一些尽快融入的渴望。
这里好风好水,还有无边的自由。同样,他也是自由的,原来的生活被他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他关上的一扇门,另一扇门旋即打开,一览无遗。
异地,似乎意味着敞开,向着陌生但新奇一切张开怀抱,把酒狂欢之后,哪怕餐风露宿。
他遇见语言不通,却志趣相投的意大利男人,两人爬到屋顶,坐在屋脊上看风景。抽许多烟,喝了许多酒,想象着自己从来就属于这里。
另外,还有一点“艳遇”,可能在他这个年龄,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情事已经有了充足的免疫能力,他并不在意。
他给老婆寄了一张明信片,画面上是威尼斯风光。小镇里那个对别人隐私充满好奇的邮差,这次不用拆开就能看见他的信,可老婆接过明信片看也没看就撕个粉碎。
就像《蓝色眼影》里的一段情节,女人不告而别,给男人寄来一张明信片,被男人气愤愤、凶狠狠地撕成碎片,可是下一个镜头还不是乖乖地出现在机场接女人回家?
之所以撕得粉碎,肯定不是因为深仇大恨,而是一种姿态——毕竟是你负了我,我绝不能忍气吞声,就这么随随便便、悄无声息地算了。可是对方毕竟不是千里眼,再怎么说他也看不见,不过是做给自己看的。
只是星期一的早晨,他的新朋友也要回到自己的刻板生活中去——原来果真世界大同,每个人都有想要、但无法逃离的轨道。
换一个地方,并不意味着得到解脱。
【05/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于是,他回到小镇。
孩子们驾驶滑翔翼飞向青天。他们乘着梦想高飞,也还得回到大地,忽然他们看见不告而别的父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就像偶尔旷课的小学生,以为自己不在的时候学校里会引发多少“震动”,等到忐忑到了学校,才知道什么还都一样,甚至没人发觉他有段时间在轨道之外,浪迹。
兜兜转转一个圈。连同家人的反应都异常冷淡,就像他出差归来,还是同样的作息,起床、换鞋、出门,只是离家前多了一个老婆的吻。
若说他因此找到了原本没有注意的真谛或真爱,倒也不失为一种解读方式,但也是一种消解。
我觉得更多是通过日复一日地续写达到某种圆融的、或无言的状态,如第二节只是第一节的延续,只是多了一点点内容,一点点延伸。
生活还是同样不断地流转,这一段平静,下一段湍急,如河水,只是置身其中的人不易察觉到。好像一个成长故事,前期铺垫的大量的琐事只是为了这一步之遥的跨越,而这一步还藏在既往平实的日子里。
就像小镇里的人,他们有着各色的怪癖,如总想染指村妇的神父,酒馆里的厕所管理员,吝啬的农夫,私拆他人信件的邮差,嗜酒如命玩世不恭的城堡主人等等,他们是小镇的底色。
文森并不是一个先知先觉者,他只是更任性一些,完成了一次短暂的出离。围城之中,我觉得他的内心还不够丰厚,否则就不用出去了,他可以在内心过活……
这或许也是一种充分的缓解。
【06/从异乡到异乡】
两三年前看过的片子,情节已经很淡了。沿着当时的笔记叙写,也显得零零碎碎,没有什么主题。对爱人说起电影梗概,爱人只说,好无聊啊。
我时常想起这部电影,在平庸生活和闪烁梦想之间的抉择——不算耀眼,也不足以照亮什么——只是,在那里——我能感觉到,是一种类似于“时刻”的存在。
二十多岁时,过得也很不安分,总是向往更广阔的、更远的地方……终日让自己处于一种很迫切的奔向的状态,很灼热,也有些盲目。有一年夏天终于要做决定了,办了一些手续,到了省会城市的一家电视台工作,刚开始还是很新鲜,只是每到夜晚,对着满墙的电视屏幕,想家。几个月,好不容易度过最初的寂寞,也看清这不是我想“奔向”的地方,于是又到了北京,从异乡到异乡。
仍旧是夜晚,走在立交桥上看着林立的高楼,所有窗口都和自己无关……像许多“北飘”一样,那些透出灯光的窗口似是温柔的召唤。
影片中的文森,当他站在威尼斯的桥边,或许也会问自己,这里不是家,那么哪里才是家呢?
每个人都在找寻自己的位置,有些人轻而易举找到了准确的方向,有些人却找得异常辛苦,甚至南辕北辙。若说到取决于什么,我想还是一种清醒的认知。
对外面世界、或某个城市的向往,和居留于此的现实也并非等同。
所谓奔向,有时只是一段轨外的日子,类似自我的放逐。虽然不是必须,但是需要——这不算抉择,只是一小段出离的时间。
生命中多了这一次“回来”会有许多东西不一样。
【07/小人物的悲欣】
《威尼斯早晨》原名叫做《星期一早晨》(Lundi matin/Monday Morning),在导演眼里,生活因工业文明而空前进步的人类,其实也为其所奴役,活在无法自拔的刻板循环里;星期一早晨,这个在假期过后、周而复始的开端,则成了这种物化的隐喻。
导演奥塔•埃索里亚尼(Otar Iosseliani)作品有限,但每一部都是掷地有声的杰作。他多年从事电影创作,做过导演、编剧、演员、剪辑、曾经自己投资独立制作小电影,是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也能独当一面的创作。在他的影片中,大部分都是由他本人兼任导演、编剧和演员,代表作品有:
《四月》(Aprili/1961),《落叶》(Giorgobistve/1966),《日常生活》(Iko shashvi mgalobeli/1970),《田园牧歌》(Pastorali/1975),《于是有了光》(Et la lumière fut/1989),《追逐蝴蝶》(Chasse aux papillons, La/1992),《强盗第七章》(Brigands, chapitre VII /1996),《我不想回家》(Adieu,plancher des vaches/1999),《威尼斯早晨》(Lundi matin/2002),《秋天的花园》(Jardins en automne/2006)等等,其中不少作品都获得多次世界级电影大奖,曾三度夺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
影评人游惠贞说:以近乎默片手法的从容节奏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滑稽可笑的片刻,举重若轻地嘲讽、批判现代社会的荒谬性,《威尼斯早晨》是柏林影展最好看的电影。
该片制片人Martine Marignac与导演的访谈前,导演表明他不会去回答有关“内容”的问题,因为要是可以那么做,他又何必拍电影,而不去当作家?
他说:“本片讲述了日常生活的‘无趣’本质,工厂如此,家庭也如此,缺乏情感和互动。男主角是个迁就现实的奴隶,他被种种窘况役使,每天被迫早起赶赴工厂……回家后又说不出使人开心或松弛身心的事,家人各过各的。早上出门虽有些互动,他却常是家中聚会的缺席者。本片的叙事架构内容,在描述现代人跑往异乡,企图追寻梦寐以求的幸福。
……不必将这部电影和社会剖析相提并论。我对孤独者的失落感,以寓言般的着墨,几乎每个角色都是孤独的。”
我看重的,正是导演所言“孤独者的失落感”——
都是小人物,或许那些没有、或很少梦想的人更容易接近世俗意义上的幸福,心无旁骛,安心于简单的生活,而那些心底藏有梦想的人或许有更多的苦恼和困惑,节节后退的时候,止步不前的时候,或者感觉无限接近、但是永远也无法抵达……
假如有读者耐心看完这些电影笔记,可能会发现不少文字里都有一节叫做《小人物的悲欣》,对我来说这几成一种叙述的视角,并以此看待你我共有的那些曾有的时刻,一些旧事,一种状态,一次沉溺的体验,或者一段反省的旅程。
厌倦之后,是平静。
【08/昨天,晴间多云】
烟,在电影里无处不在,有好几种颜色,充斥着杂音,让人无处躲藏。
据说影片在当地的化学工厂取景拍摄,杀青后四五个月爆炸,相对于刻板的存在似是一种更为激烈的反应:含沙射影。
故事本身有一些荒谬的意味,但是整部电影舒缓、端庄,没有丝毫荒腔走板的戏弄之感,在影片徐徐渐进的过程中,我感到来自导演的了若指掌、举重若轻的从容淡定,如同素洁的白描。
这部电影里的威尼斯没有圣马可、叹息桥、总督府那些印在明信片上的精美风景,可以想象成任何地方。如导演所说:如梦似真的威尼斯,恰可作为本片抒发己见的优越地点。更何况它是一座适合创作之都,而众所周知的水乡风情之类的景观,其实也是大家熟悉的,本片再次发掘这个城市的另一个可能,让生命之旅得以深刻呈现。
影片中,男演员表演如入化境。叙事线索紧紧跟随着他的目光,没有太多的因果关联,是他遇见的、和看到的,似乎是现在进行时的状态里,但是我觉得其间有一种沉淀的东西,如同倒叙。
从片头对小镇的描述,到决定离开,再到回来,像是回忆里的方式,导演讲述的不是此时此刻,而是不远的昨天,类似于:
那一年,有过这样一件小事……
想起曾写下的《今夜,零星小雨》,和菲利普•德莱姆的小说《一直下雨的星期天》有关。末尾说:所谓清和透,有时也是庸人自扰。有如一直下雨的星期天,放着大把的空白的时间,走街串巷,看同样的人东奔西跑,也许他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企图创造一种温暖的假象——听一遍当日的气象预报——听说,今夜零星小雨——挂了电话告诉自己,其实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孤单。
厌倦之后,是平静——是我理解的一个断句,或结论,没有延伸的意义。至于理想和信念是一些严重的命题,这部电影不需要这些,“正常”的日子里,也是同样。
一直想续写的一篇文字,不管是零星小雨,午后有风,还是晴间多云……都是细微处的担当和承受,可以发现性情和阴影的质地。
昨天,晴间多云。
【09/平静而忧伤的烟】
深夜两点,听见噼哩啪啦的雨,打在树叶上的脆响,和打在空调上的闷响,细细辨别,还有落在水泥小路上绵长的韵脚。
这是入秋的第三场雨了。直到清晨,雨依然时缓时疾,丝毫没有放晴的意思,正好在家中写字。六点起床,听着前几天淘来的一碟民谣,慢慢发现有一些歌者的心意,还有值得去爱的旋律。十点多听见窗外声声欢笑,鞭炮阵阵。从阳台望下去,是对面人家迎亲的队伍,衬着苍灰色的天,更显花红柳绿。
一直下雨的星期天,回想着电影里的出走和归来,这是一部本真的电影,和小说一样,这就是生活,是你我平静的、通常是平淡无奇的生活……
即使在文字中,也会悄悄地把“生命”改成“活着”,把“岁月”改成“日子”,时间或许就是这样,会慢慢褪去一些曾经向往的幻影,也会慢慢显出真实的模样。
全片散散漫漫,船上的马达声,与手风琴、吉他交织的旋律中,始终有一种恒定的语速,仿佛无言的关怀,仿佛弥散在电影中平静而忧伤的烟,一点点荡远,如朱朱的《青烟》:
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每天
他只是在不停地涂抹那缕烟。
【2009-09-20/星期天/雨】
【威尼斯早晨】
Lundi Matin
又名: 星期一早晨/周一早晨/游戏星期一/清晨之月
编剧: 奥塔•埃索里亚尼 Otar Iosseliani
导演: 奥塔•埃索里亚尼 Otar Iosseliani
主演:
奥塔•埃索里亚尼 Otar Iosseliani
马修•阿马立克 Mathieu Amalric
莉莉•莱薇娜 Lily Lavina
Narda Blanchet
Radslav Kinski
Dato Tarielachvili
出品地: 法国/意大利
上映日期: 2002年
片长:120分钟
2002年柏林影展最佳导演银熊奖
2002年柏林影展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