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与海

少年与海

48

    10.0

    • 主演:于坤杰李蔓瑄孙心福兰海隆

    播放列表

     正序

    常见问题

    1、于坤杰,李蔓瑄,孙心福,兰海隆 主演的电影《少年与海》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少年与海》来自于中国大陆地区。

    2、《少年与海》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9年在中国大陆上映,《少年与海》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480分,《少年与海》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少年与海》值得观看吗?

    《少年与海》总评分480。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少年与海》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少年与海》是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于坤杰,李蔓瑄,孙心福,兰海隆主演。由导演孙傲谦携幕后团队制作。

    5、《少年与海》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少年与海》是著名演员于坤杰 代表作,《少年与海》免费完整版2019年在中国大陆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少年与海电影,少年与海剧情:11岁的男孩小杰(于坤杰 饰)自幼便和经营公路旅店的大舅(孙心福 饰)一家共同生活。小杰为了完成学校作业——制作一副“大海”主题剪贴画,渴望得到一本《海洋百科》图书。表姐(李蔓瑄 饰)原本答应为弟弟买书,然而大舅突遭车祸,真凶拒不赔偿,全家陷入麻烦之中。 小杰不忍为家人再添烦忧,决心通过自己努力得到图书。他穿行在城镇和乡村之间,游荡在现实与幻想边缘,少年与海的秘密翻涌浮现…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首先画面很美,其次除了画面美以外没有别的了。

      导演非常沉迷自己镜头里的女演员,甚至调用各种神级长镜头把她做成一个致敬西西里美丽传说的鲜艳符号,但是没有敢于亵渎女神的勇气。片子里全是远观,充满了男性望而却步的意淫。

      少年与海,少年作为主体却给客体让位。

      少年有一种超越年龄的聒噪和老成,不停围着客体符号打转,给出的都是别人手里的答案。这不是少年,是蛏子,你不捏 他不会给你吐一口水。

      最后结尾字幕那里我笑了,完美地点题。

    • Jensen

      摄影周聪多年前就认识,一直很看好他,看到他的朋友圈有电影作品上映,早早的就来到MOMA电影城。拍得果然很好,有诗性气质,完全看不出是一批年轻人的处女作。

      周还在美国不能作陪,便介绍我认识了《少年与海》的团队。让我从侧面了解了一些幕后的故事。电影看完又有幸与导演对话,收获满满。

      先说剧情(为了不剧透,说得梦幻一点),分为两部分,前面介绍一个有野性的孩子,野性来源于父母早逝,来源于寄居家庭的经济环境。后半部分,所有的人都在翻转,受害者抗不过现实,就找个替罪羊,u001e受害者秒变施暴者。多米诺骨牌导向最后一块——孩子。而原生家庭的点滴又以非逻辑的方式在孩子眼前闪现,这符合孩子的视角,在他们看来,世界一定出了问题,不然为什么没有按照我的理念运行。

      放映结束,我针对剧作与导演探讨,本片男主角本人父母早逝,只上过一年学,他的人生比电影中的人物更坎坷。在现实与电影之间始终还是有一道界限——控制者,痕迹越少品质越高,在这一点上,本片是上乘之作。

      夸完了之后也想谈一些小问题(仅代表我粗浅的观点)——代价不够。最后的谎言让一个喜欢说谎的孩子说,代价太小;或也可是某种力量要彻底束缚孩子的野性。当然这么一改可能就俗了,没有现在看这么灵动。

      总之,《少年与海》里的少年栩栩如生,非常灵动,而那条海里奇幻的大船也在生命的某处等着我。害怕,它就不来了么?

    • Jensen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村也有一个留守儿童,他叫鹏娃,他也有撒野的时候,但我没见过他神经病似的,我没见过他天天打鸡血似的到处撒野,大多时候,他是沉默的,安静的,甚至被人欺负的。

      复盘了一下本片剧情,小杰就是留守儿童了,但是片中这个小孩我是无法共情的,到处撒泼打诨,嘴炮不断,甚至张牙舞爪,我能理解神话中的哪吒,但我在现实中真没见过这样的浑小子,这是电影啊,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电影是与现实的渐近线。小杰这种设定,我觉得放在动画片里绝对没毛病,但你放在电影里就立马一个大写的尴尬,看的让人很出戏,脑子里一堆黑人问号。

      观影结束,我想起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熊孩子,但即使现实中混不吝混世魔王的熊孩子,也不是这种混法啊,也不可能全程高燃,全程打鸡血啊,他也有悲伤的时候吧,他也有被人欺负的时候,他也有胆怯懦弱的时候吧,但是我再电影里没看到,如此套用成人设定的行为方式和台词,真的看的人很尴尬,简直就是灾难,文本还是没有打磨成熟,这是BUG,难道就没人发现吗。

      开场白色床单,我就知道完蛋了,又是一幅文艺青年对女性的幻想,我记得十多年前就有人这么对我说了,拍天台就要搭满白色床单,你家是开宾馆的还是开国际大酒店的,影片中设定小男孩舅舅家是开饭店的,那这哪儿来这么多白床单的?剧情细节不容深究,严重脱离现实。

      本片最大的优点就是摄影,摄影一流,但是摄影再好也无法拯救剧本,表演,导演的问题啊,我是被预告片骗进来的,我看预告片还不错啊,我巡视着,这片不赖,我得看啊,结果一看,后悔连连,给我整这么一出四不像,整体而言就是用力过猛,太顶了,导演。表演浮夸,剧情大写的尴尬,拼凑感极强,各种大师集合,什么库斯图里卡,安哲,戈达尔,这都什么啊,导演啥都想要,我送一句老话,我们老家的,我妈经常说我,猴子掰棒子,这个也想要,那个也不错,你还不如照着一个炕头烧,绝对能把炕烧热!

    • Jensen

      10月20日,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正式落下帷幕。华语片方面,《热带雨》、《日光之下》、《海面上漂过的奖杯》分别收获好几项大奖,成为本届最大赢家。除了这几部以外,还有一部入围“影展之最”单元的华语新人导演作品好评连连,这便是由顿河担任制片、90后导演孙傲谦执导的长片处女作《少年与海》。

      官方海报

      影片的故事其实很简单。讲述了在辽宁的乡镇,少年小杰(于坤杰 饰)为了完成学校作业——制作一副“大海”主题剪贴画,而渴望得到一本《海洋百科》图书。小杰自幼便和经营公路旅店的大舅(孙心福 饰)、表姐(李蔓瑄 饰)一起生活。本来买书的心愿即将达成,谁知飞来横祸,全家的生活被打乱……小杰骑着车穿行在城镇和乡村之间,亦游荡在现实与幻想边缘,日子一天天过去,少年也被迫长大,对着大海诉说着孤独与哀愁。

      票神君和这部电影也是特别有缘。16日下午的平遥首映场(也是唯一一场)一票难求,就连影厅的台阶上都挤着坐满了人。映后,导演孙傲谦和小男主于坤杰(以下简称小杰)出场和观众交流。导演还在现场卖起了关子,让大家猜测小杰的年龄,观众七嘴八舌地喊道:“7~8岁、8~9岁。”没想到导演的回复让大家都颇感惊讶。15岁!

      《少年与海》国内首映

      说实话,一开始看着银幕上的小杰,脑子里难免会想起《四百击》的安托万、《单车少年》的西里尔等角色,但当次日一早在高铁站再次遇到他时,我便确定他就是独一无二的东北小少年,也使得我对于本片创作幕后产生强烈的兴趣,这才促成了本次和导演的对谈。

      导演表示,最开始创作拍摄的初衷,可能只是为了表达一个小孩子想要得到书而没得到的一种状态,但实际上,最后促使他真正想拍一个少年与海的故事源头点就在于小杰本人。

      导演孙傲谦映后与观众交流

      其实近几年来,华语电影已涌现出好几部鲜活又有个性的现实儿童题材作品,像《八月》《西小河的夏天》《 旺扎的雨靴》《第一次的离别》等,但如果看过这部《少年与海》,你绝对会深深记住这个东北野性少年。

      那天从平遥回京的高铁到站后,小杰又“嗖”的一下从我身边窜过,我没忍住喊了一声他的名字,他没有回头。也对,说不定眼前的小杰已经忘记了银幕上那位“小杰”,朝着另一片海奔去。

      买不起书就偷出来

      票神采访图

      票神:您最开始为什么想要创作这样的故事?

      孙傲谦:首先片中小孩的故事,本身是我自己生活当中的经历。我小的时候由于家里条件特别差,我想买一本书。可是到了书店买不起,我幻想把它偷出来。但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没有偷出来。然后这个事情一直在我脑子里留下很深的印象,当时17年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想写成一个长片剧本,但可能碍于当时的能力条件有限,我就想要不就先搞成一个短片,然后就开始去写这个剧本,我和我的联合编剧安吉尔一起写了这个短片故事。

      票神:片中少年这个最重要的角色怎么选中小杰的?

      孙傲谦:是我妈妈给我介绍了这么一个孩子,我才知道原来我们都是同一个村子的,但是因为后来村子回迁之后就是我上大学了,所以没见过他。我见他之前就听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说他也不上学,看起来七八岁的样子但其实已经十五岁了,每天骑着自行车就在村子里的大街小巷来回逛。有时候会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儿,就是偷人家点东西,砸人家玻璃什么的,反正就是特别淘气。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混世魔王”。

      官方剧照

      票神:见到小杰后对他第一印象如何?

      孙傲谦:我去看他的时候,他正好因为砸了别人家的玻璃被打了一顿,蜷缩在一个墙角里面看起来特别黑。我见到他第一眼就想:“天呐!怎么会有这么丑的小孩。”当时(两年前)他还没长开,眉毛、头发都没有,还是单眼皮,后来慢慢眼睛长开了一点。

      我就跟他先聊天,我跟他说的第一件事就是:“假如说你想得到一本书,我说你最喜欢什么书?”他说我最喜欢兵器类的,就玩那种什么枪炮,我说:“好,我说你要想得到这本书,书店有,但是你买不起怎么办?”他说那我就偷出来;我说:“你怎么偷?门口有检查的,你这一扫一过去,警报就响了”,他说那我就撕,我就一页一页给它撕下来。我就觉得他一下子给了我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意识到这个孩子可能是冥冥之中老天赏给我的,一个让我完成这个作品的一个孩子。

      官方剧照

      票神:表姐这个角色是怎么确定下来的?

      孙傲谦:当时是在海选过程中,制片人把这个剧本给到了他们公司(陈坤、周迅联合创办的东申未来),然后李蔓瑄(东申未来旗下艺人)看到了这个剧本,她就特别的喜欢。当时我还挺惊讶,觉得蔓瑄的这种气质怎么会喜欢这样一个剧本,后来一聊发现她真的就是喜欢这个故事和这个角色。然后我觉得她特别适合的一点在于,如果看过片的观众就会发现,我刻意会把表姐这个人物写的稍微跟环境抽离了一些,我是想她一方面在这样的一个比较底层、残酷、粗糙的生活环境里面,她内心其实是很急切地想要离开这里。

      票神:这部影片从创作到拍摄完成经历了多久?

      孙傲谦:剧本完成是在17年底的时候,其实当时就想拍成一个长片,但我们当时条件特别有限,全组一共不到十个人,都是一些好朋友来帮忙,就只好先拍了一个片段想着以后再去找投资。没想到后来很幸运,我投了上海电影节的WIP(制作中电影项目),当时的反馈还比较好,后来就找到了制片人顿河,他帮我投到江老板(安乐影业总裁江志强)的“A.R.T.文艺片计划”,然后拿到了投资。

      其实从17年拍完短片到18年10月份开机这段时间,一年的时间我都跟小杰在一起。我后来重新去观察他生活里面的东西,观察他会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会想什么样的东西,然后把原来的剧本又按照他重新丰富,然后大概是18年9月份剧本才定稿。

      苹果便宜又易滚动

      官方海报

      票神:第一次拍摄长片,在现场如何指导大量的非职业素人演员?

      孙傲谦:在拍摄过程当中,我没有给他们看过任何剧本,因为他们本身他们有的人不识字,或者说识字的可能也看不懂剧本。然后我们剧组所有人从开机一直到关机,每天都跟他们生活在一起,我们的早午晚三餐和拍戏间歇一定都是跟大舅他们在一起,一定程度上他们慢慢就习惯了。

      整个拍摄我们从来不走戏排练,而是直接待机就开始实拍,拍的过程当中,前几条大家都像在玩一样,因为肯定都准备不充分。但是实际上五六条下来之后,慢慢我们就找到了规律,找到了孩子和其他的非职业演员大致的一个行动轨迹和表现方式。我们要做的就是捕捉他们本身的真实状态,我更多的可能是在引导他们,而不是说给他们一个限定的框架。

      票神:那小杰呢?在现场不配合的时候怎么办?

      孙傲谦:之前映后可能还有观众觉得,片中的小杰这个角色表演特别刻意,痕迹特别重,太成人化。但其实我真的要非常坦诚的说,我们只拍出了他现实状态的十分之一。他本人的要远比片子里还淘气和成人化。在拍摄的时候,他会经常和我们谈条件,如果不满足他,他会装哭装困装睡觉。我们每天大概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跟他周旋。(笑)

      官方剧照

      票神:片中有许多日常生活化的细节,比如蒸馒头、吹头发、洗脚等场景,您是怎样设想将这些加进剧本进而视觉化呈现的?

      孙傲谦:首先一方面是,我本身的生活环境就是那样,我小的时候大把的时间都在那里生活,然后很多的细节都是我生活当中目睹过的。还有一方面就是,我觉得其实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特别诗意的一些瞬间。这个片子其实故事很简单,就两条线索:小杰想要得到一本书,然后大舅让他做假证,以此诱惑他作为交换;然后另外一条线就是他对于父母的回忆和幻想的破碎。我们之所以把所有的故事都去戏剧化,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想聚焦到小杰这个人物上,聚焦到他的一个生活状态和模式。

      票神:影片的色调前后对比明显,您和美术师是如何沟通的?

      孙傲谦:拍摄前我就跟摄影师和美术师沟通过想法,希望这个片子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色调。前面可能偏阳光明媚,后面可能偏阴郁寒冷,就是一方面浪漫,一方面残酷。如此设想也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小杰前半部分的生活更多地在展现他的生活状态,就是一个天真浪漫的孩子。但是随着后来不断的事情的变化,他的世界开始被加入很多成人的东西。所以整个色调也要有发生变化,这始终是跟着人物走的。

      我们前半部分基本上都在晴天的时候拍摄,后半部分都在阴天的时候拍摄,本身环境里的颜色其实就是那个样子,只是在拍摄的时候其实有做取舍,比如拍前半部分的时候,我们会刻意把一些冷色调的东西从画面里拿走,然后到后半部分的时候会把一些比较乍眼鲜艳的东西拿掉。

      票神:为何选择红色系?

      孙傲谦:在片子里我就是想用红色赋予小杰对于父母和故乡的一个颜色的回忆,然后同时他把表姐的东西投射到他的回忆里,姐姐穿红色的衣服。一方面,她是想要离开这个环境。另外一方面,在我们那边的旅店,里面的女孩一定都是穿了大红大绿,本身就起到了一个招揽顾客的作用,所以小杰也把表姐的红色投射到了自己父母的红色里。

      官方剧照

      票神:苹果可以说是影片中的重要线索,您在创作时是如何设想的?

      孙傲谦:其实很多人看完之后都问我,片子里的苹果、红线、红裙子等这些是不是特殊的隐喻意象,但其实真的都没有。我觉得电影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勾起很多关于生活当中那些美好的瞬间。这些东西就是你记忆里原本存在的东西,它只是起到了一个勾起回忆的纽带作用,是两条线索交接时类似于钥匙一样的东西。

      包括苹果在内,用它的原因就很简单。第一,我们当地盛产苹果,它便宜。我们原来剧本里写的是草莓,但是草莓在我们拍摄的那个季节它特别贵,苹果有的是,随便拍;第二,苹果容易滚。苹果滚的时候能出现我想要的动态效果,别的水果可能滚起来不太方便,没有那么多的大家所谓的隐喻性的东西。

      还有就是,苹果是因为我很小的时候,我们家门口有一场车祸,可能是我意识当中见到的第一场车祸。我在门口玩,然后突然一声巨响,一辆车被撞飞。我记得特别清楚,是因为我们住的房子在路的更下面一点,它其实有一个坡度,所有的苹果就从上面滚了下来,滚到我的脚边。那一刻从我的意识里,我一直觉得苹果就是危险的象征,就预示有一些不安定的东西出现,所以我可能很本能的把这个东西放到了创作拍摄当中。

      拍电影就是寻找答案

      官方剧照

      票神:有观众认为这部电影有很强烈的魔幻现实风格,您怎么看待?

      孙傲谦:现实生活中的小杰本人,每天就是一个疯疯癫癫、乐乐呵呵的状态。我记得跟他刚认识的时候,那会儿还没开拍,他跟我说他经常骑自行车到各个地方玩,然后他有十多个好兄弟,他们有的时候每个人拿十块钱,然后到哪个烂尾楼楼顶或者河边,大家一起去聚餐,当时感觉他是一个特别江湖气、能呼风唤雨的人。

      然后我就特别好奇,有次跟着他一起去看他的那些朋友,但后来走了一圈发现根本没有见到任何人,他就跟我说我的朋友可能今天没来,他们可能上学或者怎么样。所以也许这一切都是他臆想出来的,他平时就是一个自言自语的状态,我觉得这个可能是直接启发我去拍一些魔幻段落的一个原因。

      还有就是我们都经历过童年有自己的心事,那在小孩的世界里,可能更多时候都专注于自己的那些事情,外界发生的变化他能感受到,但对那些都是一知半解的,他只能通过碎片化得到外界的信息,然后勾勒出自己认为的周围环境的印象。但实际上他最关注的仍然是自己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我可能会选择用一种偏魔幻的方式去拍这样的东西。

      贾樟柯、马可·穆勒、赵涛、王怀宇与《少年与海》剧组合影

      票神:平遥映后您回答观众提问时说道:“小杰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安托万,但我永远成为不了下一个特吕弗”,您怎么看待观众拿这部跟《四百击》来比较?

      孙傲谦:首先我得先澄清一个事情,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我确实受到了很多大师导演的影响,而且我一点都不排斥,但是必须要先解释一下,就是关于《四百击》。特吕弗的的很多电影我都看过,但是《四百击》我真的真的没看过,但我知道这部最经典。因为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或者说在一些网络媒体上经常会看到它最经典的的一些场景,比如奔向大海、直视镜头这样的段落,我觉得大家可能会觉得,比如在海边的单个镜头,或者结尾的直视镜头会觉得可能跟《四百击》像,但是我觉得所谓的像与不像,可能在于更深层次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表象。

      首先我不排斥这些大师对我的影响,我特别喜欢看电影,我也特别爱电影。我喜欢塔可夫斯基安哲赛尔乔·莱昂内科波拉,喜欢当代的锡兰萨金塞夫,包括大家可能说的最多的库斯图里卡,这些导演我都很喜欢。我觉得他们给了我很多的影响和启发。

      其实不是说我要拍一个库斯图里卡的镜头或者塔可夫斯基式的镜头,更多的情况应该是因为我受到这些影响我脑子里可能形成的那种东西,他就很自然的我去拍这个东西,他就会流露出一种感觉。不是因为我想去这么拍而这么拍,而是因为是我去拍,所以我一定会拍出这样的东西,我是这么理解的。

      官方剧照

      票神:拍摄完这部对您接下来的创作有什么收获或启发?

      孙傲谦:当然这一部也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拍摄过程当中去总结一些经验,找到一些答案方法,在下一部当中尽量去把这些接受到的东西一步一步地形成自己的风格,去做到更成熟克制、更直接有效,我觉得这是我需要进一步去努力的。我下一部可能想拍一个体量更大一点更完整一些,然后会有更多尝试的东西,以及在视听风格上,我会更去努力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风格。

      票神:还会继续找小杰来出演吗?

      孙傲谦:如果有合适的角色我会去考虑,但是还是要看小杰自己。因为他已经慢慢长大,他应该有自己的一个选择权、决定权,包括其实不是说给我演戏,而是说他到底愿不愿意去做演员,将来愿不愿意走这条路。私心来讲,我觉得短期内,可能我会让小杰尽量远离银幕,因为他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观。我觉得还是让他开开心心的,单纯的成长会更好一些。

      票神:这部影片计划什么时候在国内上映呢?

      孙傲谦:目前还没有上映计划,当然我们的出品方和制片方会安排这些事情。当然作为一个创作者来讲,我肯定是希望影片能够早日跟观众见面。

      导演孙傲谦、主演于坤杰及出品方代表顿河、何韵明

    • Jensen

      将《少年与海》的首尾并置起来是有趣的,它首先将最直接地揭示导演的创作意图。在开篇段落中,明亮的光线、艳丽饱和甚至趋近于团块状的色彩使其流溢出一种伊甸园般、超现实的原始丰饶气质;而在这个段落的最后一个镜头里,一个小男孩赤裸着身子奔跑入画,背对摄影机在门框处停住,望向远去的年轻男女。我们将会知道,这个小男孩就是影片主人公于小杰(于坤杰饰),而此刻他是在回忆或想象中模拟父母离去的情境。

      影片结尾,少年再次来到书店,他依然买不起用于制作剪贴画的《海洋百科》,于是他开始撕下书中的图页,将它们杂乱地揉成一团塞进怀里(也许我们会想起《四百击》中安东尼将偷来的牛奶瓶塞进怀里的场景);突然他停住了,因为发现自己撕毁了一幅横跨两页的完整图画,随后他试图将它们重新拼合在一起,此时声轨中传来海怪的嘶鸣;最后,他抬起头,皱着眉头狠狠地盯着摄影机。

      显然,这种并置意味着影片旨在刻划一段成长弧线。而这段弧线将使这些问题得到解蔽:应该如何理解这些无言的场景中丰富的身体姿势,尤其是少年对镜头的背离和直视?又该如何理解海这一关键意象,以及海怪嘶鸣这唯一可辨的剧情声?或许应该首先澄清的是,将影片视作“中国的《铁皮鼓》”是不恰当的。抛开于坤杰的实际年龄这一文本外元素(尽管它当然会是强烈在场的),就银幕上小杰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而言,他是完全符合我们对儿童形象的“常规”认知的。况且这一形象对文本而言也是完全自洽的,它实实在在地讲述的是小杰对成人世界的观察、主动参与或被动卷入。跟《四百击》和《一一》一样,《少年与海》讲述的依然是成长,而不是《铁皮鼓》式的拒绝成长。

      而这段成长弧线的独特之处,很可能并不主要来自于它奉献了“华语电影中罕见的野性少年”,而在于它让携带着某种创伤经验的回忆和想象卷入到少年对世界的参与或碰撞中来,从而赋予影片某种华语电影中少有的性灵色彩。由此我们大致可以将影片切分为两条线,一条是现实生活,另一条则是回忆或想象,前者是饶舌、清晰、日常的,而后者是沉默、多义、超现实的。在前者中,我们看到的是小杰与大舅、表姐的温情,但更多的却是底层生活的嘈杂、算计和无奈,它们最终将小杰带到了这样一种道德困境:是否要通过构陷货车司机来“解救”姐姐和大舅、同时获得自己渴望的《海洋百科》?

      而那个只存在于回忆或想象中的“海的彼岸”(英文片题“over the sea”)对小杰而言则具有双重意义。它似乎首先构成对创伤经验的超克,父母的遇难通过对海怪的浪漫想象保留了得救、去往另一个美好世界的可能性。这一彼岸世界还赋予小杰某种模糊却顽固的伦理准则。它当然不是一个宗教性的超验世界,却真切地构成某种类超验维度,使他在最终的道德困境中选择了拒绝撒谎,也在海怪的嘶鸣声中停止撕书。影片也因此呈现了两条不同方向的精神运动轨迹,一条由日常的温情向疲惫不堪、催讨愈甚的现实困局不断下降,最终形成对摄影机/观众的凶猛拷问;另一条则由背对摄影机的隐秘痛楚逐渐上升,最终在那段瑰奇华丽的废船戏中抵达高点,所有的困惑和隐痛都在这里朝自由游走的摄影机敞开。

      这场戏最初的定场镜头中蕴含着一个微小却惊人的细节,船头的白字虽然有些许模糊,却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船号“2682”。这是否暗示着这艘废弃的船上曾经上演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杀戮,而小杰父母遇难的原因并非天灾而依然是属人的罪恶?我们无从确认。但不管怎样,它确实为整个场景投下了一丝恐怖和不祥的阴翳。而同样确定的是,小杰将扰乱这艘船的用途,将其从可能的杀戮现场和废墟改写为乐园和一段精神之旅的甬道。按照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的说法,现身于此的是一种亵渎(profanation):在手段-目的的实用逻辑将事物和生命牢牢捕获之处,亵渎则通过挪用将它们重新解放出来,就像猫将纸团当作老鼠、从而展开一段无目的的纯粹游戏一样。事实上,亵渎逻辑贯穿整个废船段落,尤其体现在小杰那些模拟冒险家船长的身体姿势中。

      事实上,这场戏也确实应该被理解为一段作为精神之旅的冒险,尤其是其中近乎六分钟的长镜头。在一种缓慢、奇幻、近乎触摸而非凝视的漫游气氛中,生命中那些如谜般的人和事渐次现身于这一连续的时空体中:披拂的红绳,风铃声,大舅在赶往父母的婚礼,“恶徒们”在放肆而淫荡地大笑,隔壁屋坐着似笑非笑的花衣老太太,婴儿出生了,苹果散落一地,傻子被三个人压在地上哭泣,婚礼上的宾客们在祝酒和欢笑,大舅听闻父母的死讯,神秘的老人在枯枝丛中坐着,鸟儿在枯枝丛中流窜,而老年乐队一直在奏着悠扬哀伤的乐曲......显然,所有这些幽冥般的奇异意象都指向小杰的幻想,在其中他通过虚拟经验的闪现获得了对那些自己无从获知的人与事的体认,也就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对生命中不可解之物的解答。有趣的是,如果说影片前段小杰初次回家的那个长镜头恪守着新浪潮式的现实主义美学、在连续时空体的营造中“纪录”着人物运动的话,废船中的这一虚拟情境却彻底瓦解了这一美学:在极具风格化的布景中,不同的人与物携带着各自的时间单子聚拢于当下,多重的时间性并置一起却并不取消彼此,形成一个充满强度的星丛。

      废船冒险之后,小杰随即迎来了最终的道德选择。在此期间他曾对大舅说“我记住的,也不一定就存在”,但或许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恰恰是“我记住的,就确乎存在着”。事实上,回忆从来就不是“实在”过往的回归,而是一种潜在性的现身,是一种永恒差异着的重复。而那个令小杰难辨回忆还是想象的类超验世界,确实构成对他的持久召唤,也确实以红绳、苹果、傻子、乐队与海等意象联结到他的现实生活,并不断地制造着后者的旋涡和弯曲。《少年与海》中不只有野性,更有灵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