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人生

安逸人生

499

    1.0

    播放列表

     正序

    常见问题

    1、维托里奥·加斯曼,凯瑟琳·斯巴克,让-路易·特兰蒂尼昂,克劳迪奥·戈拉,卢恰娜·安焦利洛,琳达·西尼,南多·安卓利尼,埃达·费德罗娜奥,安妮特·索伦伯格,雅克·斯塔尼 主演的电影《安逸人生》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安逸人生》来自于其它地区。

    2、《安逸人生》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62年在其它上映,《安逸人生》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499分,《安逸人生》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安逸人生》值得观看吗?

    《安逸人生》总评分499。月点击量388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安逸人生》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安逸人生》是1962-12-05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维托里奥·加斯曼,凯瑟琳·斯巴克,让-路易·特兰蒂尼昂,克劳迪奥·戈拉,卢恰娜·安焦利洛,琳达·西尼,南多·安卓利尼,埃达·费德罗娜奥,安妮特·索伦伯格,雅克·斯塔尼主演。由导演迪诺·里西携幕后团队制作。

    5、《安逸人生》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安逸人生》是著名演员维托里 代表作,《安逸人生》免费完整版1962年在其它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安逸人生电影,安逸人生剧情:故事发生在1962年的意大利,盛夏正浓,罗伯特(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Jean-Louis Trintignant 饰)是一个年轻而又内向的学生,不善言辞的他总喜欢将自己的小小心思隐藏在心底布鲁诺(维托里奥·加斯曼 Vittorio Gassman 饰)是一名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子,他的脸上写满了一个成功男人会有的那种自豪的骄傲,对自己创立的“丰功伟业”如数家珍。  命运让这两个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人相遇了,他们成为了前往托斯卡纳旅游的旅伴。刚开始,罗伯特非常的崇拜布鲁诺,觉得他简直就是人生赢家的典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鲁诺渐渐暴露出了他反复无常精于算计的一面,最终,罗伯特明白了,看任何人都不能只看表象。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维托里奥·加斯曼
    • 凯瑟琳·斯巴克
    • 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 克劳迪奥·戈拉
    • 卢恰娜·安焦利洛
    • 琳达·西尼
    • 南多·安卓利尼
    • 埃达·费德罗娜奥
    • 安妮特·索伦伯格
    • 雅克·斯塔尼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社会批评和习俗的强烈倾向,尽管隐藏在喜剧的喜剧和有趣的褶皱中,使其成为最著名的意大利喜剧电影类型的海报之一,其中出现了一些创新和原创的正式角色。n 例如,布鲁诺·科尔托纳 (Bruno Cortona) 和罗伯托·马里亚尼 (Roberto Mariani) 的主人公,远远超过了喜剧的 macchiettistica 和漫画特征。 他们在心理上是完整和明确的(导演拥有医学学位,专攻精神病学 )尤其是 Trintignant,他为一个害羞的年轻人、一个失败者、但在阶级意识上成熟的非常强烈的肖像赋予了生命,被成功的社会计划所吸引,但同时也取决

      于从他们自己的归属群体中借用的精确行为规则,罗马小资产阶级以其家庭美德反对猖獗和野心勃勃的高资产阶级和城市下层阶级,离伟大的经济进程还很遥远。n 在时速 130 公里的边缘上演的心理决斗布鲁诺-罗伯托是一种新方案,在喜剧电影中并不常见。 与其他类型电影相比,对年轻罗伯托的思考自我的追索是多么彻底的创新,通过它我们意识到男孩在与布鲁诺接触时所经历的思想和行动之间的矛盾,尤其是他的道路他表演的色情和社交启蒙。 主角如此不同,但同样积极和消极,相互吸引和排斥,反过来又将观众吸引到社会认同的两个截然不同且对立的两极:使他们与 Sordian 角色截然不同的东西,喜剧的典型主角,通常伴随着通过一种独特的微妙的蔑视或滑稽的同情感.n 超车标志着与其他意大利喜剧电影的进一步区别。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的艺术个性更加显着和呈现,并不仅限于对主体的单纯参与或提炼。 场景的动态和计划的继承都非常精细,是单一创意思维的结果。 有时,拍摄会变成纪录片 ,场景的细节被定义得几乎像当时的新闻片:例如,在海边舞厅拍摄的场景中,当导演他坚持认为临时演员的扭曲步骤。 在这里,导演不是将自己置身于摄像机后面,将自己局限于拍摄工匠团队的合唱作品,而其中有一群才华横溢的演员。 Risi 亲自构思序列镜头,确定场景和餐桌上的笑话的节奏,并在为演员的创造力留出充足空间的同时,先验地决定了其中一些的精辟和超脱。 结果以作者的风格轻松、愉快、有趣,但同时它被提议作为证词、文件和谴责,远离喜剧的范围。 在某些时刻,比如当年轻学生试图在奇维塔韦基亚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社会表现变得超现实,几乎是帕索里尼式的。n 因此,正如其标题所暗示的那样,超车是一部基于精确加速线索的非常快速和有节奏的电影,维托里奥·加斯曼(Vittorio Gassman)令人难忘的台词关闭了电影中连续打开和关闭的许多

      窗帘,这种计划很少有戏剧性,但有很多电影.n 其他形式元素使这部电影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奇事物。 事实上,这部电影被一些人认为是一部真正的公路电影(“街头电影”),这在意大利尚属首次,因为在叙事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所体验到的与公路的联系是结构性的。 正是这条道路,在与两位主角的主动和被动关系中,标志着主题从一个精确的起点(任何八月中旬的荒凉罗马)到卡拉福里亚的悲剧曲线的路径,在小镇之后不久。 Quercianella,位于托斯卡纳海滨。

      布鲁诺和罗伯托非常短暂地离开道路,但他们总是回到道路,事实上,道路是一个国家的风景代表,它迅速接近梦想的终点,集体和普遍的幸福。 在分心的游泳者好奇的凝视之间,汽车在虚空中的跳跃是纯粹的象征意义。 诚实而天真的年轻人破碎的生活以及他的另一个自我科尔托纳逃脱的危险是如何充满符号的。 他们代表了这个国家的两种身份,这个国家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第一个,与原则相关的,将被诱惑并在梦想结束时死去,将领域留给第二个意大利,狡猾,个人主义和不道德的意大利。 也许正是这种悲观的倾向,对某种意大利人、对他的真实可能性、对意大利历史的某些反复出现的特征的深深不信任,以及对他的习惯和心态的严厉批评,将这部电影与被称为意大利喜剧的类型,被许多人认为是杰作。

      有必要在道路周围聚集的象征意义上多花几句。 Via Aurelia 是故事展开的路径,离开罗马,懒洋洋地走向弗雷赫内和上拉齐奥的里维埃拉的领事动脉,这绝非巧合,因为这是六十年代大多数人走过的路它代表了一个集体和世代的神话:以多种形式呈现的度假、逃离、幸福之路。 Aurelia 以某种方式代表了一种社会综合体。 它的路径从市中心出发,首先穿过靠近罗马历史中心的日益壮大的首都的资产阶级街区,然后到达仍然摇摇欲坠的流行村庄,并在拉齐奥最后的垦殖区中快速奔跑,它到达了里维埃拉(Riviera)的热门海滩或富裕的弗雷根(Fregene)、圣马里内拉(Santa Marinella)的小镇,并逐渐到达了卡帕尔比奥(Capalbio),在野蛮和滥用城市化的蓬勃发展中。

      因此,主角在旅途中遇到的文明确实是那个罗马社会的一个横截面,每个星期天都集体开始庆祝聚会的仪式,包括在加油站停留、排长队和正面事故。

      即使是汽车,蓝旗亚 Aurelia B24 (蜘蛛的名字和领事道路之间的类比,再一次,不能是偶然的)反映了激进的象征意义。 事实上,这辆车在 1956 年就已经离开了车间,然后代表了优雅和精致理念的原型,但它很快就成为了侵略性、霸道的汽车的理想,在发动机和配件中装配,包括伴随着汽车中大部分音序的著名三全音号角。 事实上,在电影的一些场景中,你可以在她的这张照片中看到她。 右侧仍然显示车身修理厂的工作,尚未重新粉刷的维修,必须见证汽车和司机战斗的伤痕(注意汽车的两个排气管中的一个也不见了)。 Dino Risi 选择 Lancia Aurelia 并非偶然,因为它代表了一种观念的腐败,即对多年来将在意大利结束的经济奇迹的信念,让位于一个分裂和矛盾的社会,其中只有恶棍机会主义者和科尔托纳一样,他们的道德伪价值观将成为社会幸福的主角。

      n

      u0000u0000u0000u0000u0000u0000u0000u0000u0000u0000鮁ࠕu0002Āސu0000u0001u0000ॆu0000u0000u0000社会批评和习俗的强烈倾向,尽管隐藏在喜剧的喜剧和有趣的褶皱中,使其成为最著名的意大利喜剧电影类型的海报之一,其中出现了一些创新和原创的正式角色。n 例如,布鲁诺·科尔托纳 (Bruno Cortona) 和罗伯托·马里亚尼 (Roberto Mariani) 的主人公,远远超过了喜剧的 macchiettistica 和漫画特征。 他们在心理上是完整和明确的(导演拥有医学学位,专攻精神病学 )尤其是 Trintignant,他为一个害羞的年轻人、一个失败者、但在阶级意识上成熟的非常强烈的肖像赋予了生命,被成功的社会计划所吸引,但同时也取决于从他们自己的归属群体中借用的精确行为规则,罗马小资产阶级以其家庭美德反对猖獗和野心勃勃的高资产阶级和城市下层阶级,离伟大的经济进程还很遥远。n 在时速 130 公里的边缘上

      演的心理决斗布鲁诺-罗伯托是一种新方案,在喜剧电影中并不常见。 与其他类型电影相比,对年轻罗伯托的思考自我的追索是多么彻底的创新,通过它我们意识到男孩在与布鲁诺接触时所经历的思想和行动之间的矛盾,尤其是他的道路他表演的色情和社

      交启蒙。 主角如此不同,但同样积极和消极,相互吸引和排斥,反过来又将观众吸引到社会认同的两个截然不同且对立的两极:使他们与 Sordian 角色截然不同的东西,喜剧的典型主角,通常伴随着通过一种独特的微妙的蔑视或滑稽的同情感.n 超车标志着与其他意大利喜剧电影的进一步区别。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的艺术个性更加显着和呈现,并不仅限于对主体的单纯参与或提炼。 场景的动态和计划的继承都非常精细,

    • Jensen

      这是1962年上映的一部意大利电影。延续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余脉,塑造的是朴实无华的人物与风格。

      按照影片类型应该算是公路片。故事讲的是60年代初的意大利。性格乐天且谈笑风生的布鲁诺结识了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罗伯特。两人开着蓝旗亚跑车开始了一次毫无目的说走就走的旅行。一路上,布鲁诺喋喋不休的说着废话,告诉忐忑不安的罗伯特:“放纵自己一次吧。”罗伯特却在琢磨“我能编什么借口拒绝他?跟他吃饭?我根本不认识他”。

      布鲁诺是个天生的自来熟,自作主张为罗伯特安排好了一切。罗伯特不由得暗自嘀咕:“我落入了一个疯子手中。”虽然他几次打算独自回家,却仍然和布鲁诺一起走了下去。他们拜访了罗伯特的叔叔家,也去了布鲁诺的前妻的住处。一起品尝烤鱼,一起参加舞会,一起酩酊大醉。最后罗伯特感慨的对布鲁诺说:“跟你在一起,我经历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两天。真的。”

      影片详细描述了他们的这趟旅程,事无巨细。就像一个暗中的旁观者,在看着他们所遇到的一切。大到去亲戚家拜访,小到一个农村老大爷搭车。整个影片除了预料到的结局,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就是这么平平淡淡的两天。编导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意大利的风情画。我们看到了意大利人浪漫可爱的民族性格,看到了一个由战后萧条转向经济起飞前的国度,看到了六十年代弥漫于欧洲的享乐主义的思潮。看到了要垮还没垮的一代人。

      意大利人天性浪漫,也热情。他们开车经过一片农田,看到“穿着睡衣干活”的女人,马上举手互相打招呼;罗伯特问去车站的路,小伙回答:“前面右拐,至少昨天晚上车站还在那儿。”热情中带着幽默。还有浪漫的超车和浪漫的打架,布鲁诺浪漫的取走叼在陌生人嘴边的烟,小偷浪漫的偷东西。并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凡去意大利旅游,导游都要提醒大家当心自己的钱包。

      那时节,意大利从二战失败民生凋零战争赔款中刚刚解脱出来。我们看到,即便是在首都罗马的大街上,商店大门紧闭。“罗马看起来像墓园”。人们的生活远没有达到战前的水平。如布鲁诺所说:“你知道为何我会说年少时光是如此美好?因为我们都忘光了。”那是一个贫困和享乐交融的时代,是一个传统和当下碰撞的时代。是一个留恋过去却看不到未来的时代。依意大利人的天性,人们只得用幽默来麻痹对未来的焦虑。

      罗伯特来到叔叔家,看到叔叔的儿子搂着娇妻,叼着雪茄,用一个成功人士的口吻大谈民主政治时,叔叔听的一脸懵。而罗伯特却在想:“我以后也要像表哥那样。”布鲁诺得知女儿和一个老头谈恋爱,怒不可遏。而女儿告诉爸爸:“我无时无刻感觉自己漫步在黑暗中,没人给我依靠的臂膀,你懂吗?所以我才要设法活得安稳踏实。”布鲁诺最终无可奈何的理解了女儿,说:“他也许不会带来生活的刺激,不过他是可以依靠的。”这样的老夫少妻,我们在编导的镜头里还看到好几对。

      布鲁诺在表演倒立的时候说:“这样看世界,感觉更美丽。“就是在这样一个被颠倒了的世界中,老一辈的人虽然还住在传统的深宅大院中,却每日为生活而奔波。年青一代已经挥霍光了感情,他们剩下的是追求更实际的物质生活。即便是像布鲁诺这样对一切都满不在乎的中年人,也在为自己寻找后路。时不时的关注一下古董行业。把灵魂上的事儿先放在一边,而把目光投向自己的老头女婿那里。人们都追求和满足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安逸人生”。这种世纪末的景象是不是和咱们现在的风尚差不多?

      布鲁诺是个四处留情的男人,在车上他也不时的向罗伯特传授自己的泡妞经验。可是整个影片看下来,他却是处处失败。唯一对他有好感的女人目送他走了之后,也默默的把头发重新盘了上去。或许是他这样的色鬼在意大利比比皆是吧,在女人那里,已经对这样的男人不感兴趣了。倒是腼腆的罗伯特,赢得了许多女人的青睐。饭店女侍者的目光,邻座老头年轻妻子的目光,甚至是布鲁诺女儿的目光。可惜罗伯特尚未开窍,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唯一主动的一次,是在车站的邂逅,也是以那女人一句“忘了吧”而结束。

      看到这里,我越来越相信缘分。在情感上更是如此。和是否主动无关。“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只有最好的来选择我。”对男女双方都是这样。

      本人评分:7.5。

    • Jensen

      意大利的黑色公路片,两位性格完全不同的角色在公路上遭遇了一场又一场的人生境遇,痞子般的Bruno,冲动、轻浮、好色,善于搭讪,而法学学生Roberto则规矩、内敛、不善言辞。在两人经历中对意大利各阶层的反应有如走马观花,在已互相适应的结尾,Roberto的意外车祸死亡则是给了Bruno当头一棒,也是给看似安逸实为败坏的生活敲响了丧钟。

    • Jensen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6天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安逸人生》,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曲有误

      2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两个角色就是两种意识的碰撞,看似成功却一事无成的老男人vs初出茅庐又容易满足的年轻人。最大的优点可能是特兰蒂尼昂的美色(不是)。

      场刊嘉宾 林大兴

      3.5 我觉得看得还挺开心的!除却结尾有点突然。

      场刊嘉宾 Leo

      一星,天然对公路片好感一般,可能是还没碰到过非常喜欢的,也不觉得两个人物之间有什么化学反应,所谓的意识之间的碰撞也是完全get不到。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第一个话题想问问大家怎么从公路片的角度看待这部,就是这部电影里“路程”和“风景”的刻画,

      场刊嘉宾 Leo

      我对公路片确实找不到自己可以表达的角度,就属于是冷漠的看客,再加上我也不太能够get到意大利的喜剧。

      场刊嘉宾 曲有误

      公路片我看的也不是很多,这部里两种意识的碰撞感觉是主线,公路片对这部更向是个载体或者道具,这里面路程和风景更像是引诱年轻人的工具。

      场刊嘉宾 林大兴

      路程的选择上是老男人作为主导,我观看影片时几乎一直是代入年轻人的视角。几欲点破试图离开,最后都因各种原因将这段行程进行下去。前面可以说是不情不愿,但到最后,在他想要通过重述那个老男人的故事和女性搭讪失败后再去找他就带有些投奔的意味了。老男人是不是可以用浪荡儿这样的词来形容,在我看来反而是看上去一事无成但能非常圆滑巧妙地周旋在各种场合中,这可能是仍然稚嫩的学生所不具备的。

      场刊嘉宾 曲有误

      根本还是年轻人很容易被满足,前面一直想回家后来也很主动了,老男人其实也不是什么成功人士啊,他只是阅历多一点,换句话说就是一直在路上。

      场刊嘉宾 林大兴

      也不一定是满足,我感觉像是“突然有另一种生活方式展现在眼前”,感到新奇。

      场刊嘉宾 曲有误

      一开始确实可能是新奇,但到了最后很明显他已经沉迷到了这种“说走就走的旅行”模式里,已经是很愉悦的状态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第二个话题的话,可以谈谈这两个男人面对女性时候的状态。其实他们的阅历、见识、年龄阶层完全不同,但是对于处理两性关系,好像是殊途同归的,都不聪明,也不拿手,这是不是可以看出一种对男性的整体态度。

      场刊嘉宾 林大兴

      感觉在他搭讪时便从一个拎得清的旁观者变成了这样生活方式的实践者,体会到了挫败感后有些离不开另一个人,索性任由自己沉浸在这种模式里去感受快乐。

      场刊嘉宾 曲有误

      都挺失败的......老男人在丈夫和父亲的角色方面是缺失的,年轻人途中也是被老男人怂恿,虽然有暗恋对象最后也是无功而返。

      场刊嘉宾 Leo

      对待女性的态度我觉得是殊途同归的,虽然两个人的阶级跟年龄都不尽相同,但是在这种时刻却有了高度的集中,就还挺值得玩味的。(对男性的整体态度)戏弄或者嘲笑?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普信男吗?

      场刊嘉宾 曲有误

      可以这么说老男人,年轻人那张脸我会第一时间答应他。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最后一个问题问问大家就是对于这个结尾的看法,从戏剧冲击力的层面、从主题推动的层面、从选择年轻人死亡这种对象考量的层面,都可以谈。在我这里,这个结尾绝对是加分的,冲击力可能仅次于银河的《非常突然》。

      场刊嘉宾 Leo

      结尾对我而言其实不算有太多冲击,我是觉得只能这样结尾,年轻人的死亡是在我意料之中,反倒是如果没有死亡我才会觉得吃惊。

      场刊嘉宾 林大兴

      从选择年轻人死亡这种对象:之前没想过,但这么一说,如果选年长的死亡,会有很刻意的教育性,反而显得很cliché。

      场刊嘉宾 曲有误

      这个结尾吧,更多还是种嘲弄,你感觉自己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满足感,但你也就到此为止了,某种程度上也是种娱乐至死。

      场刊嘉宾 林大兴

      戏剧冲击力,确实是非常有冲击力,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好像一下由喜转哀。嘲弄这词用得挺好。

      场刊嘉宾 曲有误

      确实,年轻人的死亡很加分。戏剧冲击就更简单了,观众还在等着喜剧结尾,这下直接一头给你撞死,够震撼了吧。

    • Jensen

      地中海,暑假,艳阳。罗马城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一个金发、害羞的法律大学生偶然结识了一个黑发、乐天的中年男性,二人开着敞篷的蓝旗亚跑车在山野与海岸边狂奔,生生把午饭拖成了晚饭,晚饭拖成了夜总会的纵饮。在影片最后,内敛含蓄的金发少年终于下定决心,去寻找在外省度假的、此前在校园里羞于搭话的梦中姑娘。他说,这是他人生中最开心的两天。他在跑车的副驾上笑着,叫着,催促他的伙伴尽快超越前车。

      这是上世纪60年代的意大利电影、最早的公路片之一的Il sorpasso为我们展开的一副图景。片名的字面意义是非常少年意气的“超车”,然而在英语版本发行时,主创又将片名译文冠为”The Easy Life”——假如翻译成“惬意人生”的话,或许便不会像“安逸人生”那样,走到与“超车”所蕴含的少年意气所相对的极端;但无论是“安逸”还是“惬意”,电影的主题已然超越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转而落在了对人生、人性与社会变动的剖析与描摹。

      我们不妨从影片的两位男主人公谈起。在对二人外在形象与内心性格的塑造上,影片的创作者可能会深得痴迷于二律背反的Hesse等作家的推崇。在外表上,有一个总穿着Polo衫的Bruno,健壮、高大、人近中年;而另一个即便去海滩也不肯换下衬衫西裤的Roberto,青涩、瘦弱,像是个少年维特。在性格上,Bruno热衷冒险,张狂爱炫,是把搭讪好手;Roberto斯文内敛,循规蹈矩,不善与人交际。凭借其潇洒不羁的行事风格,拉丁气质的Bruno对羞怯紧张的Roberto所产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自明的;或者说,Bruno的出现,就像一根引线,点燃了Roberto掩盖在枯燥的求学生涯之下的不自信。因此,他才会对Bruno随口提出的对他生活方式的质疑格外在意(在加油站的对话);在访问抚养他长大的叔叔婶婶一家时,他甚至略带醋意地认为,叔婶老夫妇反倒把“自来熟”的Bruno当成了他们的亲侄儿。

      不过,随着影片的展开,Bruno身上不那么光鲜的一面也逐渐暴露出来。例如,他讲话夸张带水分(在Roberto叔婶家,为Roberto的单相思故事添油加醋),为人虚荣好脸面(面对妻子的拒绝,找了个不存在的借口为自己开脱,却由此心生龃龉:在之后的剧情中,他再也没同妻子对过一句话),个性轻浮无根基(可以面对Roberto坦承,他多年以来“没有一个知心朋友”,是一个“白痴”、“流浪狗”)。然而,身为乖乖男的Roberto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完美之神。他在另一个层面上说谎话——在心底不赞同Bruno的做法的同时,嘴上却总给出肯定的答复;从另一个角度好面子——在门把脱落的洗手间里尴尬地站了半小时,只因无人来救;虽然与Bruno相比,他确实有一颗更细腻、更乐善好施的心,但电影也未曾交代,他之前曾有过哪些比萍水相逢的Bruno更相惜的友人。在表面上,Roberto对他人和整个外部世界的尊重,要比Bruno来得多得多,最好的例子是临近影片结束,Bruno甚至说不出和他朝夕相处两天时光的Roberto的姓氏——从某种角度说,不会有比这再大的、对他所谓的“朋友”以及他们之间所谓的“友谊”的疏忽。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Bruno又使Roberto在这两天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切实感受到了这种友爱,让人摸不清它到底是虚幻抑或真实,让人不能肯定这种友谊——如果存在——是否能简单地一分两半,去比较谁浅谁深。

      使影片更加意味深长的另一点是,这段被内敛羞怯的Roberto所无比珍视的愉快旅程,实际上不过是一连串无奈和失败的大荟萃。纵观全片,两位男主人公就几乎没能在圆满顺利的意义上完成一件事:貌似情圣的Bruno,在跟踪德国女孩儿到陵园后不得不悻悻然放弃企图;在海鲜大餐后还想与女侍者开房却果断被拒;与生意伙伴的饭局因为之前受辱的车主打上门来而不欢而散;想与妻子在十五年后再度良宵却被直接推下床去;最终没有阻止住如花似玉的女儿与一位中年富商的私情。更不用提经验奇缺的Roberto在午夜火车站没话找话的失败搭讪,同Bruno女儿共处时的多次尴尬难言,以及最终鼓足勇气拨通佳人号码,却寻人不成。在影片展现的近两个钟头里,两位男主人公云游千里,四下留情,却最终落得两手空空——甚至连哪怕一个完整的道别都没有做出,一切都结束得潦草匆忙——这其中包括与海鲜餐厅女侍者,与特意放下长发的莉迪亚婶婶,与亲生女儿和她的情人,就算是细腻深情如Roberto,也于事无补——借此,影片预言了意大利朝着Bruno所代表的、缺乏反思与深刻性的新思潮的转向,将对其既有的社会秩序与文化所施加的深刻影响。

      尽管最终的结果是一无所成,但故事的两位主人公走在路上,也遇到了平时无缘得见的各色人等。其中,Bruno对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的观点与态度,为解释全片的隐喻提供了最多的注脚。按他的哲学,一个人只要自己开的是敞篷蓝旗亚,便可以理直气壮地超过“小小的菲亚特”,更不用提路边的自行车;对汽车抛锚的拉丁语教士和席间弹弦募款的嬷嬷揶揄打趣即可,不必倾情相助;可以随意嘲弄农民在落日下跳的摇摆舞,就算几小时后自己在夜总会的舞姿与之前所讽刺的农民出自同一路数。诸如此类的细节,都暗示着Bruno与其所代表的、暴发户一般的新意大利人,对旧事物全无尊重可言,他们关心的只有新事物,只因为它们能提供最大的享乐;与此同时,代表着传统、秩序与尊严的Roberto,在上述每一个例子中,均甘于在沉默中随波逐流——反对新一代的旧一代,又能有多少胜算呢?然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彻底清洗与取代,就一定是最好的最终态吗?在这个问题抛出的一刻,创作者对影片结局所赋予的寓意也不言自明了——Roberto是唯一一位Bruno将注定以深情怀念的昔人;这个金发、温柔、质朴的少年,将自己身上最宝贵的品德馈赠于Bruno,促使Bruno拾起不总是令人愉快的反思,并成为救赎Bruno的最后契机,而后者却注定变不成救赎他的那个,因为意大利的未来归根到底要交付于一个个Bruno之手——从这个角度看,Roberto的每一次纵情欢笑,和他寻找到的每一分自我,都像蓝旗亚一声急过一声的喇叭,只是那宿命的鼓槌擂得越来越紧罢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