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里特·安德森,拉斯·埃克伯格,达格玛·艾伯森 主演的电影《不良少女莫妮卡》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不良少女莫妮卡》来自于其它地区。
2、《不良少女莫妮卡》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53年在其它上映,《不良少女莫妮卡》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4606分,《不良少女莫妮卡》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不良少女莫妮卡》值得观看吗?
《不良少女莫妮卡》总评分4606。月点击量2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不良少女莫妮卡》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不良少女莫妮卡》是1953-02-09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哈里特·安德森,拉斯·埃克伯格,达格玛·艾伯森主演。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携幕后团队制作。
5、《不良少女莫妮卡》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不良少女莫妮卡》是著名演员哈里特 代表作,《不良少女莫妮卡》免费完整版1953年在其它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不良少女莫妮卡电影,不良少女莫妮卡剧情:因无法忍受家人所带来的压力,少女莫妮卡(哈里特·安德森 Harriet Andersson 饰)决定离家出走,她找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男孩哈里(Lars Ekborg 饰),希望能够与他一同生活莫妮卡的到来让哈里欣喜若狂,在丢掉了工作后,两人驾着小艇,度过了一段悠游自 在的快乐时光。 可是,逐渐拮据的经济让两个年轻人意识到这种生活并非长久之计,与此同时,莫妮卡的怀孕也给两人之间的关系带来了质的改变。莫妮卡和哈里结婚了,哈里外出工作,莫妮卡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然而,孩子的到来并没有让莫妮卡感到快乐,反而让她感到了束缚和不自由,而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莫妮卡和曾经的情人旧情复燃,一个本来美满和睦的家庭开始分崩离析。
不良少女莫尼卡有一个愚蠢粗俗的家庭,她的酒鬼父亲和一个生育力强大的母亲在电影中很常见。这个女孩身边没有可以交谈的朋友,只有想占她便宜的男人,这些人对她所持的态度恶劣,而且她似乎对此早已习惯。她喜欢看电影,她看电影不是为了快乐,也不是为了在电影院勾引男孩,她看电影的目的很实用,就是按电影里的情调设计自己爱情中的细节,让生活模仿艺术。
这是《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狭隘乐趣。这个已经被福楼拜揭示得很清楚。但是这种乐趣如此普遍,多少代人仍照行不误。对艺术家们来说,艺术的真谛就是模仿生活,而对普通人来说,生活的意义就是模仿艺术,艺术创造出多少愚蠢的角色,生活中就有多少重蹈覆辙的傻瓜。
哈列是个正常的孩子,比莫尼卡大两岁,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了。他生活在一个单亲之家。他希望自己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他爱着莫尼卡。当莫尼卡按电影里的情节让他来一个吻的时候,他的表演中规中矩。当她不顾一切的辞掉自己的工作,要独立自由地生活的时候,他也不顾一切的与她一起私奔。
但他不知道,莫尼卡是因为无法忍受正常人的生活才离家出走的,而他的目的却想要一个男人在外挣钱养家,妻子在家抚养小孩的正常家庭。他们结了婚,并产下一个小孩子,然后,她终于受不了了。但她又能怎么办呢?只能做错事以便挨上一顿打。然后,她就更受不了了。但是她又能怎么办呢?只有用老办法,一走了之了。
如果他们没有孩子,这事只能成为一些笑料,但是一旦故事中出现小孩子,人们就很难笑得出来了。当他们的命运看起来比他们还蠢的时候,他们就处于极大的悲剧中了。他们有梦想却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古典悲剧的主角是英雄,现代悲剧的主角都是梦想家。
本片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代悲剧,它不象古典悲剧那样塑造一个完美的好人然后让他遭遇毁灭。现代悲剧的悲剧性是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美梦然后使之破灭。
如果说悲剧的一个要素是可怕,那么,古典的悲剧总是把悲剧的可怕性发展到崇高的境界。悲剧中的可怕性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剧中人走在一种错误的道路中,第二层是他意识不到自己走的路是错误的,第三层是当他意识到他是走在可怕的道路上时他仍然要走下去。只有把悲剧中的可怕性发展到第三层,那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崇高。
但是伯格曼的这种现代悲剧呢?他仅发展到第二层,就止步不前了。他不在想成为一个美学上的的标杆,而只是想成为一个讽喻式的训诫,一个帮助人不重蹈覆辙、不老是犯傻的戒条。从这方面来说,伯格曼确实是个道德家,但是他又不是一个普通的道德家。
本片的可贵之处还在于细节真实,生动必须要求真实,不是一般的真实,而是真实到让人惊奇,只有惊奇才能产生艺术上的美,美消除乏味。也就是说,只有真相让人惊奇的时候,真与美才会相结合,当然它们还没有与善相结合。从这里又能看到现代悲剧的又一个特点,那就是它虽然是伦理学意义的,但是它的美却不是来自于善,而是来自于真,这就是现实主义的伦理学。
在影片中,最为精彩一笔是当莫尼卡和她男友哈列在私奔的途中遭遇多次打击以后,她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有好运气,而有的人却永远没有!”这句拷问道出了“梦想家”独特之处,那就是总是确信自己会交好运,而且正是这种心理把也把梦想家和普通人以及动物区别开来。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还可以领略一下伯格曼是怎么纯熟的运用那种悄悄的横摇镜头来表现人心理中潜伏的怨恨,以及一种独特的幽默感。
文 | 桃加
不过才与伯格曼的“代表”之作《野草莓》相隔几年的时间,《不良少女莫妮卡》全然无法寻觅到沉沉迟暮之感,抛却了深刻在心的冰冷梦境与死亡隐喻,也解构了意识流式的视听语言与晦涩的时空剪接,《不良少女莫妮卡》更像是一首流畅的散文诗,处处充斥着咸腥的海浪气味。
当少年们驾驶着游艇远去,留下了泛着涟漪的空镜头,他们对无望生活的反抗成为了影史中最具备天真力量的影像。但这部看似洋溢着青春美好气息的爱情赞歌假以时日就在强大的现实面前破碎了。他们的争吵或相顾无言,道出了生命中两性最庸常也是最终极的矛盾和博弈。
伯格曼在他的自传《魔灯》中这么写过:
“……我顿感轻松愉快。所有职业上,经济上和婚姻上的问题都被跑到九霄云外。我们在外景地过着相当舒适的户外生活,白天工作,夜晚休息,黎明清新无比,天气各有千秋。昼长夜短,睡眠无梦……
电影工作是一种极为色情的行当:演员之间都坦诚相待,彼此间暴露无遗。在摄影机镜头前面,所有的亲昵、忠贞、相互依赖、情爱、自信和可靠性都变成一种温情脉脉、也许是虚幻的安全感。那种张力,那种紧张气氛的缓和,同舟共济的默契,和成功的狂欢时刻之后,随即而来的反高潮:气氛不可避免地涨满性欲。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终究有一天摄影机将停止转动,灯光也会熄灭……”
当莫妮卡和哈利醉心于彼此的怀抱,灯光打在脸部特写的时候,他们年轻的模样成为银幕之中醉人无比的片段;当他们相拥站在山坡之上望着寥寥人间,仿佛这是世间最美的爱情肖像。而彼时伯格曼与他的妻子贡在婚姻生活的日常之间已经产生了难以愈合的嫌隙,《莫妮卡在夏天》真的成为了他的夏天。
当伯格曼用轻松的语调拍出了新鲜爱情的饱满汁液,拍出了日常生活的黯然失色之后,他与妻子结束了婚姻,也彼此获得了更好的生活。
在伯格曼这儿,爱情不过是一场信仰一般的狂奔。莫妮卡身体中散发出来的野性味道与剧作和运镜的古典派别作风恰恰对立而又匹配,它们又与爱情的捉摸不透无疾而终糅合于一。
《不良少女莫妮卡》来源于小说的文本,它的属性充满着直白的意图,当影像把莫妮卡放置在海岛的树林中,从某种意义上更是象征着城市的男男女女。常常有人说电影是生来而造梦,莫妮卡将我们的思绪与回忆从遥远的阳光与海滩之中撕扯回来,一点一点拆解关于爱情的梦境。
赤裸的现实在收尾相接呼应的镜子中残忍地被呈现至眼前:生活给予了人们很多,也夺取了很多。而人们,最终只能叹息。
本文首发于中影指数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影片讲述了一个西方式的自由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从相爱,结婚,离婚,无不在体现了人格自由的魅力。但在叙事方面却糅杂了东方式的含蓄,使电影有了诗一般的美感,在现实主义的剧情中酝酿出了艺术的氛围。
此片有很多细节处理的很好:
1,对于绅士的理解:莫妮卡在偷牛排被抓住的时候,把牛排切片给她在餐桌上吃,另一边叫警察来处理。既没有给她牛排简单的放她走,也没有把那块牛排喂狗,然后毒打她一顿,交给警察这种两极化的处理。
2,人性的善良:在他们的船被恶意损害时,哈利和莫妮卡把损害者打晕后,哈利把他从水中拖出来避免被淹死。
3,哈利的姑妈:有这样一个角色,在影片年轻人的自由放纵中,守护者传统与保守。她毫无怨言的爱护着哈利,给了他匆忙步入人生社会的最好的过度
4,哈利的努力:影片中的哈利是一个很普通的男孩子,当他得知有孩子时,他努力工作,勤奋学习。不排除导演也是有教育50年代的自由主义泛滥的年轻人,但是处理的太好,使人感受不到丝毫被说教的感觉
看《莫妮卡》之前,我掏出了尘封已久的《四百下》放进DVD机里面,这是FOXLORBER纪念《四百下》上映40周年出的碟。一路快进,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那个段落:安托万和他的小伙伴偷偷溜进了电影院,看到一半就逃了出来,然后顺手牵羊把莫妮卡的海报撕了下来据为己有。这时候电影正进行到一小时零一分五十三秒。特吕弗以此向6
年前的Monica致敬,而42年以后,蔡明亮让小康盯着电视屏幕上的小安托万偷牛奶的镜头泪水涟涟。环环相扣,犹如一心想吃掉自己尾巴的贪食蛇;时空流转,竟不知今夕何夕。白云苍狗,时光冲刷不掉的,是年轻人的勇气与无奈,是少年心性遭遇冷冰冰的现实时永恒的挫败与痛楚。
他19岁,她17岁。他的母亲在他8岁的时候永远离开了他,剩下他和老父相依为命;她有一群弟弟妹妹和一个整天醉醺醺的老爸等她照顾。他每天的工作是包装和运送各种玻璃器皿以及挨老板骂;而她是负责让老板摸屁股。他和她,一对浮世畸零人;他和她,合在一起就等于全世界。既然冷酷的斯德哥尔摩容不下这对小恋人的话,那么就趁着这懒洋洋的夏日阳光出海去吧。
莫妮卡其实是一头纯真的小野兽,你从她带着野性的目光还有那头好像永远都梳不直的乱发就可以分辨出来。她本不应该受到社会的制度和规矩束缚的。每当回想到她一丝不挂,笨笨的腆着肉肉的屁股跳到海去的场景,你不由得会产生这种幻觉,无论她做错了什么事情都应该得到原谅和怜悯,因为她本不属于这个肮脏的人世间。
到底是什么让这个看似平凡的故事打动了特吕弗,打动了包括我在内成千上万的影迷。其实于我而言,答案只有一个,因为说故事的人是英格玛·伯格曼。如果还要再多说些什么的话,那是因为荷丽叶·安德森。
再也没有别的导演比伯格曼更能融汇他人的长处为己所用的了,在访谈中,他坦承《莫妮卡》自然主义的拍摄手法是受到了以马塞尔·卡内为代表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和他早期的其他作品相比,莫妮卡头一次真正显示出了一个大师级导演的从容不迫。他不再急于表达,宁愿完全让镜头说话,有时就在一边冷眼旁观。他不再疏离观众,开始让观众参与到人物的命运当中。于是就没有了闪回和梦境,水一般的清澈。《爱欲之港》之后,《莫妮卡》再一次把笔触放到对底层人民关怀之上,竭力的挣脱枷锁然而又对前景充满茫然。
莫妮卡,作为伯格曼塑造出来的第一个伟大角色, 她已经意识到生活与痛苦,却用罗曼蒂克的幻想来加以掩饰。她活泼可爱,像头小鹿,渴望自由,她又自私、虚荣,无力承担成人的责任。老伯继续着自己对脆弱的婚姻关系的思考。和富于浪漫主义的其他导演不同,他并没有回避现实,夏日出航的和谐浪漫终究是得让位于冷冰冰的日用伦常。
莫妮卡的扮演者Harriet Anderson,她的出现昭示着伯格曼御用演员阵容开始正式浮出水面。荷丽叶此后和老伯合作的过程中饰演了多个无与伦比的角色,包括穿越黑暗的玻璃的Karin,呼喊与细语的Agnes等。伯格曼回忆道:“ 她把视线从对手身上直接移到镜头上,就在那一刻,电影史上才首次出现毫不羞怯的与观众接触的表演形式。”
第一次见到这部电影的封面,黑白的。天因为过于澈蓝,而完全黑了下去。一个女孩子,站在天空之下,插着腰,头向后看。开襟的毛衣扣解开至胸前,裸露出肩膀和半个乳房。头发和裙子,因逆风而飘扬起来。明晰的五官和紧闭的双唇,完全是任性和倔强的姿态,站在逆风中,像一面飘扬的旗帜。宣告着自由和解放。
看了电影,才知道又是一部凄凉的故事。所有的自由,都是有代价的。
邻居家的孩子站在阁楼上唱着:“肮脏的莫尼卡,肮脏的莫尼卡……”
堆满袜子和内衣的饭桌;母亲在狭隘的小屋正中洗衣;神经质的父亲喝醉酒后的打骂;常常摔坏东西的弟弟。
十七岁的莫尼卡生活在一群杂乱之中,她怎么会优雅,怎么会安静而甜美的说话。
我在长大之后才觉得每一个女孩子的成长都实属不易。每一个女孩子的成长都要经受多少的辱没与损毁,时光、内心的风暴、他人。
这样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女孩子,永远学不会说话,也学不会优雅的姿态。她稚嫩的嘴唇从小便学会了粗俗的言语,好动的肢体穿肮脏的衣服。她恼怒。她肉嘟嘟的脸向父母生气、向蔬菜店里调戏她的男人生气、向自己生气。她幼小的身体里生长着蓬勃的欲望。她是完全不甘为一个世俗的女子,身体里自有一种鲜活的气色。
在咖啡馆里向人借火而与哈里相识,她叼着烟,斜着头,打量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直接的约会,两人徜徉在冷冷的河堤上。她并不在意、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她的爱情。她只是想摆脱现在的生活。在长期的忍受之后,她想背叛她的家庭。
他们唱着歌,开着游艇,吹着初夏里还有点冰冷的风,远行。影片中大量在海上漂荡的镜头,远处的山和树林,波光泛泛的海面,阳光,和夏日里微荡的风。
莫尼卡光着身子,嘴里嘟囔着歌,蹦蹦跳跳的去寻找石中积水的地方洗澡。粗粗的小腿,一荡一荡的赘肉和乳房。她没有顾及的奔跑,没有任何矫柔造作,于那个有诸多规则诸多约束的世界。
后来的事情,开始让人变得悲伤。莫尼卡在怀孕之后与哈里结婚。而她甚至还是个小孩,她嫌弃自己的女儿给她带来的诸多烦扰。她不能忍受哈里终日为了生活而不在她身边,不能忍受两人要为交房租而烦忧。她想要看电影,也想要漂亮的大衣。她甚至不想为自己的孩子换尿布。
她用交房租的钱去买漂亮的衣服,去咖啡馆和旧情人约会。哈利疲惫地下班回家,看到莫尼卡与别人正在自己的床上,他痛苦的躲了起来。
再见莫尼卡,两人激烈的争吵。这争吵带着深深的悲伤,他抱住莫尼卡,两个人开始亲吻。莫尼卡哭着说,她不想过这样的生活,而且她在慢慢变丑。
我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反复背诵的句子是“每块墓碑上都涂抹着青春”,是pk14的歌词“如此年轻,内心是潮湿的,如此年轻,内心是空虚的”,是北岛的《回答》里不断反复的:“我不相信” 是《通俗歌曲》上标语“生命不止,战斗不息”是“忠诚如狗,贫穷如刀”,是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是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的最后一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那时的我们听何勇,张楚和窦唯,看凯鲁亚克和金斯堡,读科本的绝笔信,格瓦拉的日记,唱着死亡,徒劳,欺骗,蔑视积极与健康。相信一切的希望,光亮和力量都隐藏在黑暗之中。
我现在回想十七八岁,愤怒并非毫无来由。外在没有痛苦,便开始在内心寻找痛苦。
或许每个人在十七八岁的时候都是自尊和反叛,敏感与懒惰同生的。
毫不避讳,尽管如此。我仍对莫尼卡抱有同情,因为苦难,她渴望爱护;因为苦难,她对物质有诸多追求。她担心自己变丑,她没有钱,哈里忙于奔波也终日不在她身边。
影片中淡化了情节而大量出现两人在夏日海上行船,岩石上唱歌,温情的对视等镜头。曾经的种种美好仍如烙印般清晰。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更严重。什么事都还来不及想明白,一切就匆匆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