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里斯汀·贝尔,伊迪娜·门泽尔,乔什·加德,乔纳森·格罗夫,杰森·雷特,埃文·蕾切尔·伍德,斯特林·K·布朗,玛莎·普林顿,圣蒂诺·方塔纳,阿尔弗雷德·莫里纳,瑞秋·马休斯 主演的电影《冰雪奇缘2》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冰雪奇缘2》来自于美国地区。
2、《冰雪奇缘2》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9年在美国上映,《冰雪奇缘2》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4904分,《冰雪奇缘2》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冰雪奇缘2》值得观看吗?
《冰雪奇缘2》总评分4904。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动漫。
4、《冰雪奇缘2》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冰雪奇缘2》是2019-11-22上映的动漫,由影星克里斯汀·贝尔,伊迪娜·门泽尔,乔什·加德,乔纳森·格罗夫,杰森·雷特,埃文·蕾切尔·伍德,斯特林·K·布朗,玛莎·普林顿,圣蒂诺·方塔纳,阿尔弗雷德·莫里纳,瑞秋·马休斯主演。由导演克里斯·巴克,珍妮弗·李携幕后团队制作。
5、《冰雪奇缘2》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动漫《冰雪奇缘2》是著名演员克里斯 代表作,《冰雪奇缘2》2019年在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冰雪奇缘2,冰雪奇缘2剧情:历经严酷考验,阿伦戴尔王国终于回归往日平静艾莎女王(伊迪娜·门泽尔 Idina Menzel 配音)、安娜公主(克里斯汀·贝尔 Kristen Bell 配音)以及他们的好友雪宝(乔什·加德 Josh Gad 配音)、克里斯托弗(乔纳森·格罗夫 Jonathan Groff 配音)、驯鹿斯文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可是最近一段时间,艾莎总会被一段神秘的吟唱所困扰,为了追寻真相,她义无反顾踏上了征途。担心姐姐的安全,安娜和雪宝、克里斯托弗他们紧紧跟随。在那座常年被浓雾所笼罩的森林里,不仅藏着神秘的自然力量,更隐藏着关于阿伦戴尔王国、艾莎的魔法来源以及两位公主父母丧生等一系列的秘密。 艾莎开启了一段寻找自我的旅程……
电影上映三天了,关于《冰雪奇缘2》的各种讨论也比较火热,那么想必豆友们关于这部电影有不少疑问,这时,最好的参考资料就是《The Art of Frozen 2》和官方发布的幕后介绍视频了。我将整理这些资料,向大家揭示迪士尼官方制作团队对于这部电影的想法。全文更新中。
设定集所有内容均已汉化完成,详情见评论区
0.1:Chris Buck,Jennifer Lee & Peter Del Vecho
在《冰雪奇缘》上映后,我们开始思考下一步电影应该拍什么。我们想要探索哪些新的故事主题,角色,世界观?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向我们表达了《冰雪奇缘》带给他们的震撼,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将Elsa和Anna的故事彻底结束。“爱比恐惧更强大”的主题可以继续深化,而且我们知道,一部续集可以和前作一样有意义。续集可以更宏大更壮丽,故事可以更加深刻。因此,我们开始思考角色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开始回忆起一个重大的疑问:为什么Elsa有魔法?
Elsa现在是阿伦黛尔的女王,而且她不再需要隐藏自己的本质。她可以做真正的自己。但这样也带来一些疑问。像“成为女王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 “她的父母如果在世,会怎样看待现在的她?” “她拥有如此强大的冰雪魔法,有什么原因吗?” “Anna怎么办?Anna现在在Elsa的人生里意味着什么?”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开始进行大量的研究调查,咨询心理学家和精神创伤专科医生,对角色进行深度的评估和性格测试。我们开始在一个新的层面上理解这些角色,发现了Elsa拥有许多“Protector”的性格特征,Anna拥有许多“Leader”的特征(见注1)。这些发现就像给了我们这对姐妹的路线图一样,告诉了我们在接下来的故事里她们会走到怎样的目的地。
第一部里Elsa和Anna想要的事情是团聚,最后她们做到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必须永远在同一个地方一起生活。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她们也有自己的追求圆满与意义的人生之路。对于个人目标的追求在本质上不会改变她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她们仍然是一家人。但在第二部中,她们学会了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同时仍然能够坚信她们之间牢固的纽带永远不会打破。
当我们对角色进行研究时,意识到姐妹俩和她们的父母之间还有很多未解决的问题。就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她们努力地试图去理解父母做出的选择,而且她们需要原谅父母做出的无法被认同的行为。再加上她们失去了父母,这样一来留给了Anna和Elsa许多无法得到解答的疑问。在续集中,她们的旅程的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成为自己注定成为的人,而找到如何继续前进的方法以及寻找内心的平静 。
当我们开发《冰雪奇缘2》这个项目时,我们学到了神话故事(myths)和童话故事(fairy tale)的区别,理解这个区别成为了我们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神话通常是关于一个有着神力的人物在一个普通的世界里,成为了不得不承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重担的角色,往往在最后迎来悲剧性的结局。而童话故事,则是关于平凡普通的人物在一个魔法世界中,在这个世界里里经历艰难困苦,最后迎来改变与成功。神话是关于严峻的现实。童话是关于潜力与可能性。学到这一点让我们灵光闪现:《冰雪奇缘》其实是一个神话与童话并行的故事!Elsa是一个典型的神话故事角色,而Anna是一个典型的童话故事角色。如果没有Anna的童话故事来调和,《冰雪奇缘》将变成一个黑暗的神话故事般的悲剧。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就知道我们在《冰雪奇缘2》中不能偏离这中故事结构——这就是她们的在故事里的历程 。
Elsa的魔法是这部电影里的核心问题,所以我们开始探索艾莎魔法可能的本质。全世界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魔法",但是我们更想要知道的是古挪威的魔法和斯堪的纳维亚的文化,斯堪的纳维亚正是给与我们创造《冰雪奇缘》里的世界的灵感的地方。我们开始查阅相关书籍,研究《萨迦》,民俗和传说,与民俗学家,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交流。我们的研究让我们前往挪威,芬兰,冰岛,我们在这些地方遇见了各种不同的人,走过了各种景观,感受到了每个地点的魔力与灵气。我们想要把Elsa和Anna和这种感觉联系起来。我们简略地画出了冰雪奇缘的世界的地图,阿伦黛尔在地图最底部,北方是一片森林地区,这个世界的边界是辽阔的冰川。这让我们思考:如果这个世界在以前是一个整体但是现在被分隔开会怎样?如果姐妹俩的母亲是来自北边的森林,而且和那些世世代代相信“魔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的当地居民有着紧密的联系会怎样?在这样的故事框架里,Elsa自己的魔法开始变得合理。她的魔法来自于冰雪;冰雪来自于水,生命最重要的基本构成之一。本质上,Elsa也属于大自然。《冰雪奇缘2》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展开。
既然Elsa是《冰雪奇缘》世界里唯一的会魔法的人类,我们想在这一部里唤醒大自然本身的“魔法感”,作为人类,我们将其视为理所当然,但是世界上有如此多的”魔力“事物在我们身边,就像树叶变色然后不久后落下。我们非常喜欢“唤醒大自然的魔法”的这个想法,尤其是因为这让我们想起《冰雪奇缘》故事的原型,安徒生的《冰雪皇后》里对于有生命的大自然的描述。
《冰雪奇缘2》确实是第一部的续集;并不是外传。我们在焦虑中开始了整个项目,主要是因为人们的巨大期望,而我们不能让大家失望。但是在电影开始成型时,这个电影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实体,而且我们对于”是否能和前作一样好“的问题不再那么紧张;我们只是为“这部电影是什么”而感到兴奋。我们保留原来的角色,引领这些角色进入故事新的篇章。我们希望观众们能和我们一样喜欢她们的故事历程。
——Chris Buck,Jennifer Lee & Peter Del Vecho
0.2 Chris Buck
在《冰雪奇缘2》中,Elsa: Anna: KristofW始走向成年,试图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在成熟,情感上也在成长,他们的旅途是前往阿伦黛尔之外的地方。这些改变是《冰雪奇缘2》的叙事的一部分 同时在这部电影里的Production Design (艺术指导)里有所体现。环境,服装,以及电影的整体风格都 显得更加成熟老练,不再那么天真单纯。
编剧和美工两个方面的制片团队同时受到了挪威,芬兰,冰岛的自然环境的启发。“在挪威和芬兰的森林 里长途跋涉就像是行走在童话故事里一般。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为什么会有关于‘隐居其中的村民’这种 故事的存在。这让人感觉就像被施加了魔法,是一个很符合Anna特质的世界。与此同时,充满着壮丽景 观的冰岛,明显是一个大自然的力量占据优势的地方。这就是Elsa的环境背景”艺术指导Michael Giaimo说道,“大量的艺术指导工作受到了来自我们在这些地方度过的时光的影响。“
制片团队想要描绘出一种不同于前作里的季节,而且在一开始就知道,这个不同的季节应该是秋季。”一 部分是出于设计的美感,因为属于秋天的色板非常精彩而且丰富,“导演Chris Buck说道。”但是这个选 择同样是为了反映叙事。春天代表重生,夏天代表青春,但只有秋天才是一年里代表成熟的季节,而且 这些角色在走向成熟。“季节的变化确实给设计帯来了一些挑战,联合艺术指导Lisa Keene说道:”秋季 意味着我们需要定义一个全新的色板。而且秋天的植被种类比冬天多得多“ Giaimo补充:”秋季的色彩如 此强烈而富有活力以至于环境会分散观众对于角色的注意力,便得角色的表演难以被理解。第一部的色 板很强烈,但是其中也有不少的细腻微妙之处,我们想要把这个色板里的美感带到新的色板中。我们用 落叶的橙色和紫红色让电影的总体色调变得更温暖,尤其是在植被和树木上体现了这一点,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将第一部中色板里更冷更加中性的色彩用在了天空和深空中。暖色调的植被和冷色调的周围环境给《冰雪奇缘2》带来了非常特别的整体风格,这也是我们希望观众能够在这部电影里发现的独特之处 ”
即使给《冰雪奇缘2》建立一个全新的样子非常重要,但是作为续集,世界和角色还是需要遵循已有的设计原则,保留视觉风格和能让人感知到前作的地方。“既然我们不需要从头开始,这使得视觉开发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容易” 角色艺术总监,Bill Schwab说道,“但是这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挑战,因为我们需要确保所有的新角色和新场景都要看上去显得属于《冰雪奇缘》的世界。而且因为从《冰雪奇缘》到现在的关于角色建模与渲染的技术剧变,我们最后给Anna,Elsa,Kristoff,Sven和Olaf进行重新建模,而且修改了一些设计”
许多《冰雪奇缘》中的设计准则在《冰雪奇缘2》中得到延续,其中包括角色设计,建筑,自然环境中垂直线的使用,以及轮廓分明的空间里错综复杂的的装饰性图案。“我们倾向于伸长和拉伸所有的组成要素,而不是让它们在水平方向延展或者变矮胖。这些要素并不是想当然地’摇摇晃晃‘——我们也许会倾斜出一个角度,但是我们不会抵消或者扭曲线条。整体的美学风格非常地有条理,颀长而且优雅,就像Elsa一样 ”Keene说道。
《冰雪奇缘2》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物理环境。“《冰雪奇缘》中,几乎所有东西都盖着冰和雪,所以你几乎看不到多少地面。但是在这部电影中,我们描绘了并设计了雪下面有的东西:树叶,树,岩石,各种各样的自然物体和植被,” 环境艺术指导David Womersley说道。
设计团队的灵感来自迪士尼经典时期的艺术家诸如Eyvind Earle和Mary Blair。Giaimo说道:“Earle有如此之强有力的方法来设计出精心的组织结构,他的作品是如此的优雅。他和Mary Blair对于色彩的理论和实践运用得十分大胆。" 团队还参考了Rousseau和Toulouse-Lautrec这些美术家,以及挪威插画师Gerhard Munthe,徳裔美国画家Albert Bierstadt,和一些擅长于描绘不同季节的森林的俄罗斯画家。"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做设计,但是这些艺术家们带来的灵感为我们提供了基础"
视觉开发团队将《冰雪奇缘2》视作设计过程的延续,创作出全新的样式,同时带回第一部里的元素,给它加上一些新的东西。Giaimo说道:“我们希望色板和艺术指导能够给观众带来惊喜,再次使之着迷。” —— Chris Buck
0.3关于四大元素
我们研究了自然界的四大元素:气,土,火,水。这些元素成为了《冰雪奇缘2》设计的指导性图形元素以及电影叙事的关键灵感。水精灵源自古挪威神话。风精灵存在于斯堪的纳维亚民间传说。传说散落在斯堪的纳维亚丛林里的巨大漂砾是被岩石巨魔扔过来的。火精灵的灵感源自于我们听到的关于木材被点燃时会有火蜥蜴从中跑出来的故事,这让火蜥蜴就像是火精灵一样。(注2)所有的元素生物都是源自于这个地区的民间故事,神话和传说。 —— Chris Buck
注1:如果按照16型人格,Elsa应该属于 ISFJ “守卫者”人格,Anna则是 ENFJ “主人公”人格或者 ENTJ“指挥官”人格.
关于16型人格的描述,可以在下面的网站上找到 https://www.16personalities.com/ch
Elsa在第一部的表现非常符合这个人格的描述:
注2:
水元素原型是是水妖(德语:Nyx,荷兰语:nikker,挪威语:nøkk,瑞典语:näck,芬兰语:näkki,爱沙尼亚语:näkk)是中古欧洲传说中出没于湖泊、河流的妖精,外貌是长发、裸体的美少女,会诱惑男人靠近水边再溺死他,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näcken,näkki和nøkk是都是男性的水灵,这种生物通常会化作人形,用唱歌和拉小提琴吸引人类,使之溺死于水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生物总是带有恶意。许多故事表明 nøkker 并不会伤害听众。这种生物擅长变形所以没有固定形象,但是最常见的造型是"溪马"( brook horse ) . 这个现代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使用的名字源自于 古挪威的nykr,意思是"河流之马"(river horse)
火元素原型沙罗曼达(英语:salamander,或译作沙拉曼达、火蜥蜴(蝾螈)、沙罗曼蛇)在中世纪的欧洲的炼金术和地方传说中是代表火元素的元素精灵,和水精灵(温蒂妮Undine)、土精灵(地精Gnome)以及风精灵(西尔芙sylph)并列。这个元素精灵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炼金术士帕拉塞尔斯的著作中。此外,值得注意的是 salamander 一词也有蝾螈之意,而欧洲人的确曾把沙罗曼达的神秘属性加在蝾螈身上,并视两者为同一生物。
土元素扔石块的设定源自巨魔:在北欧,巨魔原与巨人相同,但巨怪体型较小。此相异处后来由残暴的巨人(类似英国的巨魔,其有时也被称作“巨怪”),演变成为类似生性欺诈的野蛮人,居于山底、洞穴里,保卫着地下的财宝,遇见阳光即会变成石头。斯堪的纳维亚的民间信仰认为,闪电会吓坏巨魔,这在斯堪的纳维亚的许多民间故事中都有出现,这可能是晚期的传说故事里有托尔神在与此类生物战斗的情节。由于“雷击的准确性和效率”,有时可以解释现代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什么不再有巨魔。此外,在民间传说中,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不存在巨魔,这是“教堂钟声不断响起的后果”。钟声的不断响起使巨魔离开了其他土地,尽管它们试图抵抗抵抗。众多传统都涉及巨魔如何摧毁正在建设的教堂或如何在建成的教堂中扔巨石和石头。有时将大块的本地石头描述为巨魔投掷的产物。此外,到20世纪,某些斯堪的纳维亚地标的起源,例如特定的石头,被归因于巨魔,这些巨魔可能例如在暴露于阳光下变成了石头。
风元素原型 Ysätters-Kajsa:Ysätters-Kajsa是风之巨魔,瑞典Närke省的人们曾经相信; 她可能是她的这个种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唯一的一个个体。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Selma Lagerlöf)在其著名小说《尼尔斯骑鹅记》(1906-1907年)第24章的第一部分中,让Ysätters-Kajsa成为了一个永生的存在 。她写道,在瑞典的奈尔克(Närke)省,过去曾经住过一个名为Ysätters-Kajsa的巨魔。她之所以被命名为Kajsa,是因为以前人们曾用这个名字称呼风之巨魔。她的姓,Ysätter来自于她的出生地: Asker 教区的Ysätter沼泽(59°08′N 15°33′E)。她似乎曾经生活在阿斯克(Asker)教区,但她喜欢在纳尔克(Närke)地区捉弄这里的人,她是该地区独一无二的存在。在塞尔玛·拉格洛夫描述中 Ysätters-Kajsa喜欢大风(gale ),这就是为什么《冰雪奇缘2》里风元素叫Gale的原因。
)
2.1阿伦黛尔
到现在为止,《冰雪奇缘》的世界里已经发生过一些故事了。为了在《冰雪奇缘2》里的地理设定符合逻辑,我们轻微调整了阿伦黛尔王国的设计,确保和前作相符。现在阿伦黛尔更像一个古老的欧洲小镇,有着它自己的历史。街道和房子的布局更加合理。让人感觉这就像一个真实,永远存在的地方。——David Womersley, art director,enviroments
在我们开发阿伦黛尔的村镇时,我们给每条街道命了名,Market Square(见下图)被Klokkegate大街包围。后者通往Clock Street和通向山丘的Hoydegate。Kongeligplas,或者称之为Royal Square,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地点将会有一座皇家雕塑。(电影最后新建的的雕塑就在这里)Borgbro是连接镇子和城堡的道路。Vindmolleveien是一条多风的街道,早期设定里这里有一座风力磨坊。
从第一部到现在,技术已经有了革新。我们试图在更新素材和组成元素的同时。确保第一部电影的精髓——它的观感能够得到保留。比如,我们使用了不同的渲染器,它叫Disney‘s Hyperion Renderer( 注3),这个渲染器能够能够增强各种材质的质感,同时能描绘出我们之前无法展示出的精密的的细节。电影开始于阿伦黛尔,所以观众能看到之间见到过的城堡和村镇,但是其中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了。
——Jack Fulmer,look development supervisor
在其中的一个版本的故事里,阿伦黛尔的城堡被洪水冲走了,后来新建了一座结合阿伦黛尔风格和北方人风格相结合的城堡。以前的城堡的地基变成了一系列小岛,通过高架桥相互连接以通向城堡的各个部分(见上图)。另一个版本里洪水流线被调转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设计了水力磨坊。
——David Womersley, art director,enviroments
注3:关于Disney's Hyperion Renderer, 这款新的渲染工具是专门为了《超能陆战队》打造的,耗时近两年时间才完成。 WDAS的官网有专门介绍与演示这个渲染器效果的地方 https://www.disneyanimation.com/technology/innovations/hyperion
2.1Anna的初期造型
《冰雪奇缘》续集最大的挑战在于,找到一个好故事,以至于能够让角色用一种精彩,有趣,新颖的方式来面对冲突与矛盾。同时还需要让故事看起来像是前作的续集,而不是让我们凭空捏造出新的情感问题。续集应该对角色的情感进一步深挖。《冰雪奇缘》是关于姐妹的团聚和突发问题的解决。《冰雪奇缘2》是三年后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认为她们是时候处理童年时期留下的仍未解决的问题了。
——Marc Smith,story director
总的来说,Anna和Elsa的服装的轮廓看起来更加成熟。我们抛弃了V型紧身胸衣(注4)的设定来塑造出更加自然的腰线, 同时采用了更加素雅而不是装饰性的装饰细节。而且Anna和Elsa在电影里非常活跃,需要能够自由地奔跑和攀爬。她们的出行服装有开叉,便于更方便地活动。下身是紧身裤——我们认为这是骑马裤,不是健身服,也不是连裤袜。整部电影里,她们的服装必须和《冰雪奇缘》里的审美风格和时代背景一致,遵循故事的基调,符合角色的个性,同时实用。而且希望服装能够惊艳全场!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Michael Giaimo, production designer
角色的年龄大了一些;她们正在走向成熟。她们必须面对非常艰难的问题。动画的动作能够很微妙地在角色的表演里体现出这种成熟。角色越内敛,角色的动画越难处理。因为这更少地是关于角色的动作,更多的是关于表现出角色的内心想法。——Becky Bresse,head of animation
Anna在试图找到适合她的地方。她到底是适合处理国家大事,还是仅仅适合举办派对和宴会?她有没有她自己的生活,有着她自己的愿望和目标?而且Kristoff呢?他们成为一对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Marc Smith,story director
在《冰雪奇缘2》中,我们将服装制作的复杂程度提升到了一个新层面。我们像设计真正的服装一样构建角色的衣服。比如,我们做出了构成衣服的每一片布片,然后把布片缝制成衣服,穿在角色身上。艺术家们手工缝出了rosemaling(传统装饰性花朵图案)和刺绣。无论是番红花的图样还是麦穗的图样(下图里的pattern),他们会用一根一根的曲线来做出刺绣的一针一线,然后把刺绣附着在服装上。(注5)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服装看上去更加真实。——Alexander Alvarado,look development supervisor
Anna的出行服装最开始是为Elsa设计的,但是Elsa的角色个性发生了改变,原有的服装不再能够反映出她的本质。尽管我们喜欢之前的设计,于是我们把这套服装的外形和配色做成了Anna的主要服装的基础。裙子和斗篷变短。我们还一度加上了一件波蕾若外套(前胸敞开的女短上衣)。服装功能上是为了出行,但是Anna还是得具有皇室的特征,所以服装制作精细,细节丰富。——Jean Gillmore,visual development artist
在一开始给安娜做的设计让她看上去太年轻了。我们本想要保留她的两条辫子,因为两条辫子是Anna的标志性特征,但是最后我们选择了把她的头发扎成一条辫子,环绕脖颈然后自然下垂,这样能够让她看上去更加成熟。(下图是关于发型设计的过程)——Michael Giaimo,production designer
Anna的成熟能够通过在电影里跟踪她的服装观察出来。在电影一开始,她穿着象牙色裙子来表现出她年轻,爱玩的个性。但是她的出行服装基本是黑色的,展现出她的坚强以及能够意识到什么时候该严肃。她最后成为女王时的服装结合了Anna自己和阿伦黛尔的特点。这套服装既有她标志性的黑色,又能让人想起Elsa第一部里加冕时的衣服,以及属于阿伦黛尔的绿色和紫色。每一套服装在在褶边,袖子 ,或者胸衣这些地方多多少少都结合了曲线和扇形饰边的设计,这些部分随着她的成熟,更少地采用圆形的弧线 ,更多的是方形。——Griselda Gastrawinata-Lemay,visual development artist
注4:关于V-shaped bodice(V型紧身胸衣)的设定,在第一部中Elsa和Anna的服装都采用了这个款式的上装
注5:本片中的3D角色服装制作流程很接近Marvelous Designer,那就是做出衣服的每一个面片,然后"缝起来",下图中这个精细贴身的服装就是由简单的“布片”缝合起来贴到角色身上的,下面的gif演示了缝合——着装的过程
另一点就是“用一根一根的曲线来做出刺绣的一针一线”,下图是服装刺绣放大后的细节,顾名思义,用一根根3D的“线”来做出刺绣的效果
2.2Elsa的初期造型
Elsa是一个艺术家,而且她穿的衣服大多是用她的魔法做出来的。她的穿着能体现出她队艺术的敏感,能够经受时间的检验,而且能够在体现出服装是用冰雪做成的这一特性,和在各种情况的实用性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在这部电影中,Elsa的色板有一点点改变,以协调秋天的色板。但是如果当她服装色调太暗,色调太暖或者不属于宝石色调,那她就不像是Elsa了。她色调最暖的服装是在一开始穿的淡紫色裙子。这是她穿过的织物最接近真实世界的服装,而不是她自己的创造,旨在融入阿伦黛尔。我们通过使用一种接近白色的浅蓝色让她尽可能地显得轻盈超凡。Elsa比一般人有着更强的高光;她总是给人容光焕发,魅力十足的感觉。这一点也能在她的服装上体现,所以服装上总会有反光的东西,比如冰雪做成的小亮片。——Brittney Lee,visual development artist
Elsa的出行服装(上图)包括外套,裙子,裤子和靴子。外套有结构性的肩部和肩饰流露出她的女王身份——只要见到她的人,总能知道她就是掌握大权的人。肩饰有一点能让人联想到盔甲,威风而且牢固,这个肩饰来自于早期废案中的服装(下图)。废案里的肩饰能带来漂亮的轮廓,我们想要把这个设计用上,最后它们变成了我们设计出行服装时使用的构成元素。她的裙子轻盈且缥缈,用丝质薄纱做成,上面覆盖着冰雪做成的亮片。这套服装是最有意突显魔法感的,所以在bust(指前衣片前胸最丰满处),下摆,领口这些地方都没有接缝 。——Brittney Lee,visual development artist
为了便于出行,我们必须修改Elsa的总体轮廓。Elsa在此之前的服装都是垂地长 ,但是这部电影里她需要在森林里跋涉,在海里游泳,以及攀爬冰川。长长的下摆显然不具说服力;它会拖到地上,极其累赘,所以需要升高裙子下摆的位置。Elsa穿着用冰做成,带有雪花形状装饰的靴子。到剧情后期时,她开始光着脚。——Michael Giaimo,production designer
当我们在创造不存在于真实世界里的东西时,设计团队通常会提供给我们真实世界里存在的最接近的东西来参考,然后我们想办法如何用技术手段来把它构建出来。比如Elsa的冰雪斗篷。斗篷应该根据它材料的特性进行真实可信的运动,所以我们需要知道材料的质地和重量——在这个例子里是冰晶。然后我们在电脑里摆弄这条斗篷,直到我们让它拥有可信的表现。找到那种微妙的平衡需要大量的测试。人们通常会惊异于我们在一件服装或者一种发型上所花费的时间,但就是我们希望在电影里每一帧所展示出来的对细节的关注。而且实现某种我们从所未见的东西非常值得兴奋!——Steve Goldberg,visul effects supervisor
2.3Anna的最后造型
Anna在电影尾声时的服装赞颂了她作为女王的新身份,同时也致敬了在她之前的女王,Elsa和Iduna。她的皇冠造型和Iduna的一样简单,但包含更多镂空结构和负空间,就像Elsa的一样。她的裙子包括Anna标志性的黑色,让人想起Iduna的服装,同时包括代表着阿伦黛尔的绿色来与Elsa加冕时的服装相呼应。裙子的轮廓保留Anna已有的形态语言,但轮廓更加接近流线型。服装外部显得更加沉重,牢固结实的织物强调了她作为女王的全新责任,而内部则轻盈飘逸,保留了Anna调皮爱玩的个性。她的斗篷 包含了她的小麦装饰图案和阿伦黛尔番红花标志,标志出王国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Griselda Gastrawinata-Lemay,visual development artist
Anna的订婚戒指是由一颗橙色钻石镶嵌在带有小麦和番红花装饰元素的用白金和黄金做成的指环上做成的。我们想象Kristoff在地精们为他挖出这块钻石时,他被这块钻石深深吸引住的样子,因为橙色钻石极其罕见而且钻石鲜艳的颜色让人联想起Anna浓密的红褐色头发。——Griselda Gastrawinata-Lemay,visual development artist
Anna电影尾声时的服装是用多种材料做成的,包括羊毛,天鹅绒,丝绸,而且上面施加了大量的刺绣工艺。绿色,紫色,黑色是主要颜色,阿伦黛尔的小麦图案是主要装饰图案。天鹅绒,丝绸和刺绣具有各向异性的反光效果——有特定方向和运动的光泽——能够与表面暗淡的羊毛材质形成鲜明的对比。刺绣的走线应该在其它材料中突显出来,但是又不能引入更多的材料或颜色以夺走人们对其它部分的注意力。我们尽可能让材料看上去真实,每一种材料拥有的特性最终应该相互协调。
2.4Elsa的最后造型
Elsa在电影尾声时的服装突显了她最终的转变。裙子的主体是白色丝绒 符合她冰与雪的起源,她斗篷和上延伸出的透明硬纱和裙摆则揭示了她一直是这个独特有魔力的角色。带曲线的上身轮廓表明了她新增的自信感,服装上随处可见的装饰物展现出了四大元素的标志,象征性地表明了她与自然之间紧密的联系。——Michael Giaimo,production designer
我们设计了联合了四大元素的雪花标志,用视觉上体现了Elsa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她是这四大源自自然的元素的中心。——Michael Giaimo,production designer
我们保留了Elsa的形态语言但改变了设计语言来更好地反映出她在电影里的经历。所以与其用雪花作为Elsa的标志,不如用四大元素,后者在视觉上体现成菱形。每一个菱形上的颜色表明了这个菱形代表的元素——风,土,火,水——从暖到冷的珠宝色调。当Elsa发现自己和四大元素见的关联时,元素便成为了她服装的外观和美感的一部分。在最后她把所有元素和她的雪花标志融合到她的装束里。——Brittney Lee,visual development artist
2.5 Kristoff&Sven
Kristoff服装的配色和图案体现出了秋天的配色色板,同时表明了他和阿伦黛尔的联系更加紧密。小麦和鹿角的标志在他的衣服上很常见。他在这部电影中服装更换次数更多,而且他最后的服装是为了与Anna最后的服装搭配而设计的,所以他们看上去很般配。而且他把自己打扮得很干净!——Griselda Gastrawinata-Lemay,visual development artist
现在是秋天,Sven的鹿角上仍然有一层毛茸茸的毛层,他的挽具上带有一种秋天的小麦图案,让他与Anna和阿伦黛尔联系了起来。这一种图案融入了阿伦黛尔的许多服装,横幅和装饰元素里。——Bill Schwab,art director, characters
2.6Olaf
在魔法森林里,Olaf独自漫步其中而且遭遇了元素精灵。我们能够从结果看出来,这是哪个精灵做出的行为——诸如土精灵投掷巨石,火焰在树之间跳跃——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精灵本身。精灵们在观察Olaf,并没有攻击他,但是这个情形下仍然会有一些让人感到紧张的时候,而且极其怪异。Olaf很困惑——他不知道他是否应该害怕——但是他耸耸肩说服自己,这一切在他长大后就能合乎情理了。 ——Dan Abraham, story artist
2.7阿伦黛尔人
自从Elsa成为女王打开了城门时,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拜访阿伦黛尔。其中许多人定居到了这里,来自世界各地的角色让阿伦黛尔更加多样化。——Peter Del Vecho, producer
因为《冰雪奇缘2》发生在秋天,我们更新了阿伦黛尔的角色和场景进行了以反映季节的变化。城堡里的仆人和士兵,建筑和旗帜,以及所有的相关的人和物都被仔细地安排以使得整个王国看上去恰到好处。
(还是严格遵循设定集里的章节结构吧)
对于代表元素的角色,诸如风精灵,水精灵,火精灵,土精灵,有一个模糊的分界线:它是一个角色,还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我们必须从它们各自属于的环境里汲取灵感,以传达出它们就是由对应的元素构成的——空气,水,火,土——但是我们同时应该创造出能进行有情感的表演的角色。动画,特效,视觉开发,设计,建模,绑定——这些部门在这些角色上合作得十分紧密。——Sean Jenkins ,head of environments
3.1魔法森林
随着角色们旅途的推进,魔法森林的各个地点看上去比较不同。它必须要有情感情境,而且环境本身也几乎是一个角色。——David Womersley,art director environments
在CG中,让有机的环境看上去足够吸引人比较困难。一片森林可能看上去像一碗沙拉——构成元素不错但是缺乏设计上的组织。设计出来的侧视的树作为2D设计可能看上去不错,但是但摄像机环绕着3D物体的树时,如何保留它原有的造型语言?我们对每一棵树的树枝和树冠都使用了谨慎的布局,以至于树的个体组成群体时能够给森林的有机自然环境带来韵律和条理,同时避免看上去组织混乱。这不是建筑学,但是同样拥有结构性;这不是为了让观众能够关注到而设计的,但是观众们能够感受到。——Michael Giaimo, production designer
魔法森林被迷雾笼罩。就像一个角色要进入森林就必须穿过的魔法传送门一样。当角色们穿过大雾时,出现了静电一样的火花效果。这确实是水蒸气构成的雾,但是它微妙地是多彩的,拥有每一个元素的标志性色调映射其中,从紫色到群青。——Lisa Keene,co-production designer
特效上的挑战是构建出既飘渺又有实体的雾。它应该看上去自然但又有不自然的表现来暗示观众,它不是一般的雾并不仅仅是水汽。它不是下沉的雾,而是在向上移动,从周围环境中拔地而起,而且它是一个巨大厚重的屏障,包裹住了大部分故事发生的地方。另一个挑战是保留雾的清晰的细节,有清晰轮廓的实体,但是像流体一样运动。因为它不是一吹即散的雾,它拥有明显的特征表明它是一个不可穿透的屏障。——Jesse Erickson,effects animation lead
美术指导团队首先参考了现实中生长在这个地区的几种树,然后把它们的造型重塑成了符合Eyvind Earle的相互交错风格的轮廓。整合到一起后,这些树形成了一片看上去更加沉稳的森林;对树采用了特定的层叠放置方法,所以虽然森林的设计是受自然的启发,但是这个森林非常风格化。——Sean Jenkins,head of environments
我们请教了一位挪威的植物学家一些关于植物种类,生长环境的问题,以选择特定的树木和植被来描绘。这些就像拼图的一部分一样。我们给这些种类的植物设计了一些样品,叠放在一起整理成小组,选出引人注目,而且在各个角度足够好看的小组。让后进行复制,旋转让每一颗树看起来不一样,最后堆叠出广阔的森林。——Lisa Keene,co-production designer
森林不仅仅是树。地上还有各种各样的植被,尤其是在秋天时:泥土,树根,岩石,卵石,落叶,各种不同的植被。我们必须选出包含的东西,以及想出如何将这些元素组织得既可信又自然。调研旅行中的所见所闻给我们的启发重大,尤其是在芬兰,挪威登山时。我们观察到了地上的植被而且再创作出了其中不少的种类,包括 岩高兰 ,越橘, 云莓 , 火龙草 ——这些你到特定地点才能观察到的东西。——Michael Giaimo, production designer
3.2Mattias
Mattias 是一个温暖,勇敢的角色。他非常务实但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所以他能很快地理解Anna。是他告诉Anna,当事情变得棘手时,只能振作起来,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他的话语在Anna最黑暗的时刻启发了她。——Peter Del Vecho, producer
Mattias穿着一件军服,这件衣服的外观是基于阿伦黛尔卫兵的制服。颜色,材料,图案无时不在将他和阿伦黛尔紧紧联系在一起,但是为了强调他的重要性并让他与众不同,他的外套更短,而且他带有肩章和斗篷。他在魔法森林待了很久,但是他仍然在认真地履行领导职责,一丝不苟地保养他的制服。
——Griselda Gastrawinata-Lemay,visual development artist
3.3废船
我们在第一部里暗示了Anna和Elsa的父母是在南部海域沉没的,所以当她们在魔法森林发现这艘船的时候感到非常震惊。这艘皇家船只的原型是1830s-1840s建造的船,在第一部中这艘船只有少量的镜头。现在这一部需要进入船里面,所以我们设计了甲板和内部的细节。透过彩绘玻璃窗的美丽的光线给场景带来了一种非常歌剧式的氛围,船只周围环绕的树木加深了这种感觉,而且看上去更加压抑,加深了一点扭曲感和凄凉感。——David Womersley, art director,environments
3.4Agnarr & Iduna(国王&皇后)n
Agnarr国王和Iduna皇后是Anna和Elsa的父母,Runeard是她们的祖父。我们试着找出能表明她们相关性的生理特征,比如Anna的雀斑和红褐色的头发,Elsa的眼睛的颜色和一部分她的骨骼结构。——Bill Schwab,art director,characters
Anna和Elsa的母亲,Iduna皇后,不得不承受许多情感创伤,但是她是一位将家庭放在第一位的尽职的母亲。她在第一部里没有说太多话;但是,她自始至终都在寻找帮助她的女儿们的方法,对于她故乡的人们也是如此,想办法修复他们残缺的土地。Elsa和Anna如果没有她们的母亲之前为她们所做的事情,说不定就无法完成她们的旅程。——Jennifer Lee,director and screenwritern
Iduna的披肩提供了一个揭示她的过去和Elsa&Anna的未来的视觉线索。图案是北地风格,这由一代代家族里母辈的传下来的。上面的图案表明了四大元素最终将引领Elsa发现她的命运。——Michael Giaimo, production designer
nAgnarr有一个显眼的鼻子,虽然不是特别大,但是在他脸上占较长的比例。在第一部里他的发型更长更显年轻。——Bill Schwab,art director,characters
每个人以不同的趋势长大,但是有些东西是普遍性的:躯干伸展开,姿势的改变,鼻子和眼睛伴随终身的生长。但是角色的本质是不变的的,这并不是唯一的特例,就像眼睛的形状和骨骼的结构一样。我们研究了第一部里Agnarr国王和Iduna皇后的设计,然后讨论了该保留他们的那些特征来让他们在这部电影里看起来像年轻了25岁的Agnarr国王和Iduna皇后。——Bill Schwab,art director,characters
Iduna是一个与自然相伴的孩子,她与风元素能够快乐随性地相处。她外向顽皮,就和Anna一样,她享受魔法的世界就像Elsa一样,她有许多Anna和Elsa的共同特征。少女Iduna就是Anna和Elsa如果在一起快乐地长大后可能变成的人。这就是Iduna最核心真实的本质,没有繁文缛节的拘束。——Hyun Min Lee,visual development artist
物理模拟团队专注于让服装更加合身,外观和运动更像真正的布料。这允许材质的设计能够得到这种材质运动效果的支撑,这两个方面都服务于最终的动画效果这个目标。——Gregory Smith,head of characters
3.5风元素
当我们最开始设计风元素时,我们认为它应该不时形成一张特征明显的脸,但是我们放弃了这个设定。它不应该拟人化;它是大自然,它是风。我们只能通过它对其它事物施加影响后得到的反应来“看到”它,就像飘舞的头发或缎带,或者被它吹飞穿过森林的枫叶。——Michael Giaimo, production designer
风元素给我带来了职业生涯里的一个不小的挑战。制片团队想让它更加自然,不被拟人化,所以它不能有一张脸,然而它仍然需要传达感情。风本身是不可见的,但是你能够看到风对周围环境和物体造成的影响。我们将这个原则牢记在心的同时做了几次测试,用树叶树枝之类的东西来创造出形状和运动来表达感情。我们有和Olaf或Sven做出的顽皮的运动,以及围绕着Elsa盘旋的更安静的动作,吹动她的头发和衣服来与她交流。——Mark Henn,animator
在试着用CG来实现风的效果时,我们从尘卷风这一现象中得到启发,这非常可喜因为尘卷风能够形成后消失然后在某处重新出现。我们在一开始显得非常笨拙,但是当我们开始测试不同的点子时,我们发现少即是多——我们实验在空气中有多少粒子能够展示出来,无论这些粒子是叶子还是火草(fireweed)的纤毛还是花粉,仍然能转化成风的样子。我们做了一次预制测试,发掘了许多我们未能预想到的东西,而且我们在正式做出电影里的效果之前从中学到了很多。——Steve Goldberg,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n
风元素是一个不能真正地被看到的角色,所以它必须用通过和周围环境互动的方法来交流和表达感情。我们使用了树枝,树叶,莓果,果壳。我们一开始用了蒲公英,但是后来发现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根本没有蒲公英,所以我们改为火草,后者具有显著的色彩而且带有蓬松的绒毛。——Sean Jenkins,head of environments
在许多电影中,动画和技术部门的工作流程通常是这样的:一个动画师做出一个角色的动画,说,扔出她的斗篷;动画总监画出样稿展示出我们为了达到实际想要的效果需要做出哪些调整;然后是技术部门的事情;两个部门可能进度有所不同。但是处理风元素时,这个不能被看到的角色,我们需要技术部门展现给我们风元素到底在吹动哪儿的周围环境以便于我们做出它对其它角色造成的影响。我们必须互相帮助以至于能够做到让每一个小片段能够完美贴合同时时间同步。这是一次极度合作密切的团队工作。
——Tony Smeed, head of animation
更新日志
第一次更新:11.25
第二次更新:11.26 20:12,完成元素精灵科普,20:48阿伦黛尔的部分介绍
第三次更新:11.27 16:30,完成阿伦黛尔介绍,开始Anna&Elsa角色部分18:54注释3,4完成
第四次更新:11.28 21:37,完成Anna初期服装介绍,注释5完成
第五次更新:11.29 16:22, 完成Elsa初期服装介绍
第六次更新:12.1 21:22, 完成Anna&Elsa后期服装介绍
第七次更新:12.3 22:09, 完成Kristoff,Sven,Olaf和阿伦黛尔居民相关介绍
第八次更新(最近在画画,鸽了好久):12.12 15:28 , 完成魔法森林相关介绍:
第九次更新:12.15 22:20 , 完成Mattias相关介绍,完成废船相关介绍,开始国王&皇后相关介绍
第十次更新:1.3 16:52,完成国王&皇后相关介绍
第十一次更新:1.3 20:06 完成风元素相关介绍,Part3结束
(含二刷二次修改,玩梗居多,欢迎各位冰学家一起来玩)
1、一刷后:歌真的不如第一部(邓布利多摇头 二刷后:Into the unknown~~~~~~~~~~~~~~
2、olaf全场MVP
3、olaf:她平地起冰宫!她随手换衣服! elsa:我什么都没听到有事吗没事我先走了
4、olaf:她要和第一次见面的男人结婚! anna:没事我也先走了
5、和第一次见面的男人结婚这个梗在第二部被elsa、kristoff、olaf轮番吐槽真的是过不去了(anna:我太难了
6、重演第一部剧情时,Olaf说到艾伦戴尔有两位公主,姐姐Elsa有魔法,妹妹Anna没有,这个时候Anna还不满地皱了一下眉头
7、除了OLAF小剧场,片中也有不少致敬第一部的细节,会让粉丝们会心一笑。第一部在山上开温泉旅馆的奥肯出现了好几次,艾伦戴尔获救的时候还兴奋地把身边一男的拦腰抱起。Anna一如既往的口头禅“Wait,what”。Olaf一如既往地喜欢warm hug,然后还是会迷之说出和小Anna一样的台词,把阿塔霍兰念成“ATA WHO WHAT?”。开头游戏结束后Anna去找心神不宁的Elsa,敲房门的节奏是第一部Do you wanna build a snowman的前奏,第一部里小时候小Anna每次找小Elsa堆雪人都是这样敲的门,最后结局的时候Elsa也再次邀请Anna“Do you wanna build a snowman”(说实话当年磕第一部的时候已经把堆雪人的行为磕成造人了现在看到这个梗还是会忍不住自动变色
8、Elsa则是本片表情包担当。听到爸爸去过魔法森林,小Elsa(摊手):EXCUSE ME?出发前和anna争辩,anna提到Hans,Elsa就是撇撇嘴一副disgusting的表情(后面还把Hans拍散了是真的很讨厌Hans了)说不过Anna则是鼓起脸抿着嘴吃瘪的表情。遭遇北地人,Olaf突然冒出来把其他人吓一跳,Elsa在后面又是扶额又是捂嘴的。制服火灵后,Elsa跟火灵对视的时候,还随着火灵的动作歪头,简直不要太可爱
9、开头姐妹俩在一起用雪人玩魔法森林的冒险游戏。
Anna:王子和公主亲亲~
Elsa:ewwwwww(真实嫌弃
Elsa:小动物们和精灵女王一起拯救了森林
Anna:然后大家都结婚了!(Elsa就在旁边很无奈地笑
10、小Elsa听爸爸讲故事时的表情超认真投入,Anna就一直鼓着嘴卖萌各种捣乱
11、Anna:救了爸爸的那个人好厉害,我爱死她了!那个人就是正在抱着你的妈妈啊Annaaaaa!(二刷爆哭
12、kristoff几乎比上一部还工具人,从头到尾基本就是游离在主线之外完成他“求婚→结婚”的功能,把这个角色挖掉对整部片毫无影响
13、比起来姐妹俩才更像是热恋中的情侣吧,什么抱着一起睡互唱摇篮曲,各种情话+搂搂抱抱牵小手,看到后面都开始觉得“这才没过几分钟你们两个怎么又抱在一起了??”
14、anna依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姐控,而且感觉比第一部更严重了。前期满脑子只有elsa,对于一直在旁边蹦跶着想求婚的男朋友完全无视,回头就是“我姐姐呢!”“我姐姐去哪了!”“我要去找我姐姐!”
15、Elsa在海里大战水灵那一段的画面、配乐、节奏真是绝了。FROZEN系列一直都没有设置需要战胜的邪恶反派,这一战可以说是相当于本片的BOSS战了
16、Elsa跟火灵说话的时候(她能跟小动物说话!是迪士尼公主了!),说什么“你看到其他人看我们的眼神了么”“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莫名有点心疼
17、剧情bug还是挺多的,很多设定和剧情点基本就是含糊地一笔带过。 比如回忆部分只含糊地讲了国王见证北地人和艾伦戴尔人产生误会的过程,但是和母后有关的情节却基本没有,以至于揭晓母后是北地人的情节显得有点突兀(能猜到但突兀)。模糊母后的剧情导致elsa魔力来源这个情节点变得含糊,像母后是怎么救下国王的?自然之灵怎么就判断母后是个可以解开误会的关键人物?elsa具体又是怎么被赋予魔力的?这些基本上就是被一笔带过了。迪士尼:只要我把剧情推进得够快观众就不会发现我逻辑有问题。
不要问,问就是天选之子。
18、elsa一群人一路向北闯进迷雾森林后发现了在里面宅了几十年的北地人和艾伦戴尔人。刚登场的时候两边好像是水火不容打得你死我活的状态,后面被elsa她们一通闹,最后居然莫名其妙地就和谐地围着篝火唱起歌跳起舞了?这帮人在迷雾森林那么多年到底是怎么生存和相处的?
认亲那一段就更随意了。前面elsa用魔力大杀四方,然后说一句这是我妈的围巾,北地人围着elsa一顿呀呀呀嘿就算认亲了,看得人相当尴尬,第一部经典的大地之歌不带这么乱用吧
19、自然之灵的真实面目作为最终谜底也讲得很含糊。一开始以为elsa算是水系的,结果最后说本身就是除了水火土风之外第五种元素,而且是可以指挥另外四种元素、类似领袖一样的身份。那么是这五种元素都算是自然之灵?elsa作为第五种元素所具备的魔力属性又是什么呢?(听说国语版配音直接说了第五种元素就是冰,这一点准备二刷的时候注意一下
另外水火土风这四种元素的设定也是挺随意的,风没有形体,土是巨人形态的,水是匹马,然后火就是个蜥蜴小萌物???
二刷:片中第一次出现第五种自然之灵,是在北地人的营地,在赫妮莫拉和Elsa的对话中,有提到第五种自然之灵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的桥梁。
Elsa和Anna发现沉船遗骸后,Elsa认为父母是为了追寻自己魔力来源才遇难的,认为他们的死是自己的错而悲痛不已,再次陷入自己的魔法只会给身边人带来不幸的自责中。Anna安慰她说,Elsa是自然之灵给母亲的馈赠,她的魔力源自自然之灵对母亲的善良的褒奖,不是什么灾厄。
而在阿塔霍兰时,Elsa将风火水土四种自然之灵的魔法石点亮,拼成一朵雪花的形状,自己踏入雪花中央,和四种自然之灵合为一体,最终找回历史真相、解开自然之灵的谜底,寻找到真实的自己。
因此光看影片细节和台词,电影并没有很明确地赋予第五种自然之灵类似于风火水土那样具体的魔法属性。五种自然之灵作为一个整体,象征着这个世界的魔法力量。而Elsa虽然有冰属性魔法,但她作为第五种自然之灵所起到最主要的作用是作为连接的桥梁。
最后Elsa复活,从海面上骑着马回到Anna身边后,告诉Anna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Anna恍然大悟地说“第五种自然之灵就是你啊,你就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而Elsa回答说“一座桥应该有两个桥头,而我们的母亲有两个女儿。”
让人不由得联想,同样作为Iduna的女儿,Anna或许和Elsa一样是第五种自然之灵的化身,只不过Elsa作为连接自然的那一端拥有冰雪魔法。而Anna作为连接人类的那一端,拥有的魔法或许就是永恒不变的爱吧。
20、可以看得出来迪士尼是绞尽脑汁竭尽全力让elsa美炸观众,一部戏给elsa换了三四个造型七八套衣服(爸爸妈妈们的噩梦),怎么苏怎么来,还给配了个日行千里的坐骑(那匹马还留了elsa式发型笑死。最后anna看到elsa从天际线上骑着马奔来的场景真的就是天降梦中情人白马王子(女王www 迪士尼真的很努力了呢wwww
21、相比第一部天不怕地不怕横冲直撞的样子,第二部的Anna不知道是不是在第一部的时候被姐姐吓出毛病了,基本上时时刻刻都在担心姐姐要跑掉,担心姐姐去冒险,担心失去姐姐。(微博上有人说是有某种姐姐PTSD wwww
艾伦戴尔大乱时,Anna不是埋怨Elsa怎么又魔力暴走了,而是埋怨Elsa有心事却不跟自己说。前面反复劝阻Elsa不要去冒险,但听到Elsa坚称那个声音是善良的、坚定地要去寻找声音源头,就马上改口说那我跟你一起去(顺便逼迫男友当车夫)
面对森林外的重重迷雾,Anna明显有些害怕甚至不由自主地往Elsa那边缩了缩,但依然紧紧牵着Elsa的手跟着她走进的迷雾中。进了森林后,听到Kristoff瞎逼逼什么再也回不去了可能会死,第一反应就是Elsa呢Elsa在哪里,然后头也不回地扔下Kristoff去找Elsa,见了Elsa第一句就是“Are you OK?”。(情话小王子 first kill
Elsa大战风灵,Anna和Kristoff在暴风之外被吹得连站都站不稳,依然一个劲要往风圈冲,Kristoff阻止她说危险,Anna:“THAT’S MY SISTER!”(情话小王子 double kill
Elsa大战火灵时,Anna依然是明明自己面对大火毫无抵抗力,走两步就被熏得跪倒,还坚持要一步步往Elsa的方向走。后面Elsa埋怨她不要跟着自己犯险,Anna:“那你自己先别犯险!”(情话小王子 triple kill
发现沉船遗骸后,Elsa愈发坚定要前往北海找到真相的念头,Anna这个时候应该也知道再往北走会越来越凶险,但也没有阻止Elsa继续前行的念头,只是提出自己要同行。这个时候Anna对Elsa说的,大概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恐惧也是最真实的表白:“我不是要阻止你去做真正的自己。我只是不想失去你。”(Annd真的太小天使了我暴风哭泣(然后Elsa下一秒就把人推开了(Elsa你好狠心呐!(所以后面Anna才说自己是真的生气了,连带着雪宝都开始生气(Elsa你看看你
22、山洞里雪宝消散后,Anna抱着挎包(从后面得知里面装的是雪宝装饰用的树枝胡萝卜小石头)哭了一晚,整个人缩成一团,可以说是从第一部以来,从未在Anna这个角色身上见过的绝望消沉姿态,让人不由得想起第一部Elsa听到Anna死讯时那一瞬间静止的风暴和雪花。后面Anna虽然坚强地站起来,破坏了水坝解除诅咒,但在走出迷雾森林的那个场景,相比于Kristoff和北地众人重见蓝天的欣喜,Anna看起来依然情绪低沉,连肢体语言都是畏缩无力的,直到看到Elsa变出来的雪花才整个人瞬间明亮了起来。最后当看到Elsa骑着马从海平面上出现时,Anna更是仿佛自己获得了重生一样(迪士尼太会了(Elsa你又把你妹妹弄哭了
23、总之anna确实比第一部成熟可靠了很多,更懂得怎么关注elsa的不安、安抚elsa的情绪,而且在每一个环节都几乎对elsa可能的想法和行动了如指掌(然后拼命拉住姐姐的缰绳(anna:我真的太难了
更重要的是,在以为elsa和olaf牺牲的时候,anna悲痛之余最终还是能坚定地站起来,即使只剩自己一个人也要继续完成elsa的使命,揭露真相弥合误会,去做正确的事,可以说不愧是一国公主。也正因如此最后elsa才认为可以放心地把国家交给anna。
24、elsa最后选择把女王继承给anna,自己留在森林,大概会是个挺有争议的结局。个人倒觉得这恰恰是elsa个人选择的结果。电影开头,elsa深夜在城堡的独唱有几句歌词,大概意思是我不属于这里、我想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电影中段elsa不顾anna的百般劝阻,也一门心思要冒着危险前往北海,不找到最后的答案不罢休,看起来几乎有种着了魔的状态,但其实不如说其实是她自己内心在渴求着发现真正的自己。
就像电影打出的slogan “ture to yourself”“live youe truth”一样。如果说第一部elsa是在学会接受自己、认同自己,那么第二部elsa就是在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第一部里有说elsa是个非常合格优秀的女王。但或许对于她来说,女王的身份继承自家族,是一份责任未尝不是一种禁锢,过去面对父母骤然离世、妹妹年幼(又野)的时候她别无选择,必须要背起这个重担维护好这个王国。而现在elsa已经不再自我恐惧和压抑,anna也变得更加成熟可以托付,她才有了终于机会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才算是真正的解放自我了。
25、Into the unknown被定位为对第一部let it go 的回应。歌中,Elsa一方面对声音呼唤感到抗拒,担心追随声音会让自己失去身边所爱的人,会辜负王国人民对女王的期待,指责声音的呼唤“只是想让我犯错”;另一方面又忍不住与声音产生共鸣,“或许你也像我一样,深知我不属于这里”。
而从show yourself中可以知道,一直以来Elsa听到的声音某种程度上讲正是来自她的内心,“You are the one you’ve been waiting for”,与其说是声音呼唤Elsa,不如说是Elsa自己内心深处就在渴望,不仅是渴望发现真相,更加是渴望寻找到自己真正所属的地方。如果说let it go是Elsa在接受“我是什么样的人”,那么Into the unknown大概就是Elsa在追寻“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Into the unknown作为本片主题曲,很多人都感觉有点名不符实,或者觉得似乎show yourself更适合做主题曲。确实unknown在整个影片中登场的时机较早,情绪铺垫远没有后面show yourself那么深刻,更何况show yourself还有跟all is found的炸裂合唱,真的是实力抢C(合唱这一段在电影院里看的时候真的鸟肌,再次吹爆两位作曲家
冰雪奇缘2的编剧是詹妮弗李,我看电影时最后等着看编导,就为看看编剧的名字是谁。我认为这个名字值得记住。第一部的时候我也没关注过编剧是谁导演是谁,第一部是一个很有活力的作品,也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故事,我只是看电影,没有想从剧本层面去琢磨电影。第二部复杂的多,这让我关切剧本。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精致而壮阔的电影。精致并非说画面精美,而是说它的精致的故事结构,精致的隐喻所传达的内在含义。壮阔也不是说场景的恢弘,是说它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壮阔,支持整个故事的那种壮阔的生命视角。整个电影呈现出来的是倾注了饱满热情和精心思索的心血创作的剧本,不取巧也不敷衍,非常有力量。
父权人文知识结构无力去解读这部电影。因为这是一个由母系文明、女神文明支持,由女性真实创造力构造而成的奇幻世界。电影讲的就是“失去的终将回归”,就是女神的回归,女性的归位,指向的是一个女性中心的未来。
电影中四灵的象征有着古老的文化背景。后来电影线索由艾莎找到真相,也是自身生命真相而展开,从艾莎与火灵的关系已经暗示艾莎(女性)是贯通一切的女神,也就是大自然本身的象征,女性的法则就是自然的法则,艾莎归位也就是女性归位,世界运作才能顺应自然。
后面艾莎“征服”水灵的过程更是这种女性原则的展现,艾莎骑着水灵之马奔向自我的真相从而归位于自然的场面也贡献了电影令人印象深刻的壮美画面,水更加是一种生命根源的女性符号。这就将艾莎的冰雪魔力通过领悟到水的渊源而贯通起来。水是有记忆的,我很爱这一句话。艾莎冰雪魔法的本质不是冷漠的隔离而是滋养一切的生命之水,在继承自父的父权女王的角色里艾莎是不自在的,她的魔法力量她的生命本质被错解和受束缚。因为她的格局是大自然。
另一个与女性法则自然法则关系密切的是土灵。电影中土灵是由安娜这个没有魔力的女性来引导的,这一点也大有意味。理解土灵也是理解另一个女主角安娜的意义的关键。大地是母权时代文化意识里女神本身,一切生灵都依附于大地,后来父权诸神兴起就以天空之神凌驾大地,以及窃取古老的大地女神的权力。艾莎和安娜王国的危机是因为狭隘的男性国王(父系人祖父)破坏了与北地人的盟约导致,也暗示着破坏了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恶化,森林为迷雾笼罩,而女神缺位,四灵没有了女神主导下的自然运作。
安娜的遇险经历主要就是遭遇地灵巨人,她是在顺流而下时为了躲避地灵巨人而落水走到黑呼呼的山洞里,在艾莎被冰冻之际,向安娜发出了信号,是姐妹情深更是姐妹心有灵犀,安娜读懂了艾莎的讯息,在艾莎受困、雪宝消失的情景下,她终于从黑暗山洞里走出来,走向地灵巨人,勇敢坚定的大声呼唤地灵去毁掉大坝,解除父权人的错误。这个山洞就是大地的隐喻,是大地的纵深处,雪宝在那里作为一个灵性生命而安然的消失,安娜在那里从悲伤挣扎奋起从爱中得到力量,也就是从大地之中获得力量的一种隐喻,山洞是死亡也是重生。走出山洞的安娜可以呼唤地灵,也干脆利落的说服了忠于王权士兵们面对真相改变错误,这时的她完全是一个真正的女王了,所以当艾莎说你是女王这个结果真是水到渠成,我觉得非常有说服力。故事和人物走到了那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以我们可以看懂了,安娜其实是女神的另一个化身。
在我看来,一座魔法森林是生命运作的自然之道的象征,也是对女性法则的揭示,对违背女性法则的恶果的反思。可以说剧本的构思非常宏大也很精密。
在此背景下可以进一步看到电影中女神世界所依托的母系权力原则。可以将冰雪奇缘两部作品连续来看,其中权力的关系和传承的变化很有意思。在第一部里艾莎的王位是继承自父亲,艾莎是被安排成为女王的,她必须惶恐不安的维持一个父系女王应该有的体面,而后艾莎从战战兢兢到自我失控和迷失走向力量觉醒。
第二部追溯了艾莎姐妹的母亲的渊源,并且由此找到生命以及世界的答案,按照母权区的表达,这是在回望母缘。最后艾莎不仅力量觉醒,更大的生命意识觉醒,完全舒展自由,艾莎归位于自然,而安娜登上王位。在第二部里,安娜的王位和第一部艾莎的王位意义全然不同。安娜的王权是由姐姐赋予的,也就是由女神赋予,我们可以理解为女性传承的自然权力。
第二部里的安娜也不再是向往真爱,等着被真爱拯救的女性,而是从黑暗之中站起来走向光明的女性,她其实是通过自我选择(毁掉大坝,做正确的事,为众人承担责任)而成为女王的。其中自然与世俗的权力关系是一种母缘关系(真正的亲缘关系,而非伪造的父系)。安娜的权力根源是姐姐,是自然本身。
当女神归位,女性归位,也就理顺了一切,魔咒解除,迷雾散去森林重见蓝天,驯鹿奔跑的壮阔情景,我认为是全片最为舒展自由壮阔震撼之处。
冰雪奇缘和海洋奇缘是新一代女性童话的两个代表作品。一般来说,海洋奇缘会被视为更为突出女孩独立力量的作品,其中没有王子,而冰雪奇缘给安娜安排了恋爱关系。不过两部作品其实在旧的世界观方面都很明显,有没有恋爱关系只是表面,深层上它们都是在一个父系婚姻家庭背景下讲述女孩的成长,艾莎安娜有父亲,莫阿娜也有父亲,而且莫阿娜的父亲存在还很突出,同时母亲的存在非常弱化,这是这个电影最薄弱之处,最让我不满意的一点,最后莫阿娜继承了父亲成为女酋长,但是她的母亲的弱化形象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这其实也反映出电影在格局方面的缺陷,就是莫阿娜没有女性联盟,没有女性传承。虽然有奶奶给与的某种传承,但因为妈妈的形象不对劲也让这种传承颇为虚无(其实莫阿娜不是母亲的传人反倒是奶奶的传人,这还是父权在其中坚强的做梗所致)。所以海洋奇缘的叙事格局如此,根本上是因为它没有对与女性力量的本源进行深思,它似乎不容易再有第二部,也无法补救这种缺陷。
冰雪奇缘中父母的存在相对弱化一点,电影在开场不久就让父母挂了,重在姐妹俩自己(女性联盟),这是冰雪奇缘可以走向第二部的宏大格局的根本原因所在。在第一部里父亲的存在还是比母亲更突出一点,他错误的约束让艾莎压制自己的力量,不过他的错误也已经在第一部里被否定了。冰雪奇缘2的力量在于它并不回避自己是从旧世界走来的,它让女性力量的根源出场(女性传承),从而化旧为新。电影一开场就从母亲的歌谣开始(太美了这首歌),重新建立了母亲渊源的新叙事背景,姐妹俩由母亲的爱与歌谣溯源而上,去寻找自己生命的真相,也抵达了世界的真相(女性的法则生命的自然根源)。而且前后两部电影故事的逻辑并不断裂,巧妙自然的完成了从父系转向母缘,从父权城堡转向大自然的变迁。当艾莎归位自然,安娜成为女王,故事的整个世界观都得到了巨大的更新。
两部作品应该视为一个整体,这也是我认为第二部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续集电影的原因。总之我觉得冰雪奇缘2胜在了它如同艾莎和安娜一样,是一个敢于迎难而上、面对旧世界的阴影、并且用女性的创造力带来新世界,为未来造梦的电影,是一部勇敢的电影。
电影揭示了女性的参照系是大自然,是生命本身。不是男人,也不是爱情。
电影之于女性的生命觉醒、神性觉醒有巨大的意义。
艾莎的成为女神,发现自我的真相,有一个找到位置的意义,她的觉醒就是明白了她应该站在她的位置上,电影中呈现为她是居于四元素的中央,以及她定居于北地,这里是母缘,是女神的家乡。这就是女神的归位。
而女神归位,象征女性的归位,安娜以大地女神的现世化身成为女王,更是突出体现这一点。我觉得电影已经发出了这样的寓言,女性归位于作为生命根源的第一性,性别秩序归于自然,走向一个女性中心的世界是人类的未来。
可以理解为三个女性觉知的层次。第一层次是看到,电影演绎了艾莎的神性觉醒,成为女神。第二层次是看到,电影不只演了艾莎一个女神,还有另一个女神安娜,演绎了没有魔力的安娜作为现世女神的神性觉醒。第三个层次,就是要看到,电影也不只是演绎了两位奇幻世界中的童话般的女神,而是在告诉现实世界每一个女性,在对我们说话,我们每一个女性都有神性,呼唤女性的神性觉醒。
每一个觉醒的女性就是活着的女神。
祝福女性。
(直接搬来的零散评论,改了几个字。请读者谅解。)
成功往往让我们忘记获得成功的动力来源……我们没有义务创作艺术。我们没有义务发表声明。挣钱是我们的唯一目标——迈克尔 艾斯纳,1981年,员工备忘录
7/10,推荐,顺便补充:”远不如第一部“。0点场,看完不能安心睡觉了,绚丽的画面无法支撑苍白的剧情,太多要吐槽的。
11.22号晚更新评分:8/10:今天和豆油们讨论了一天,发现自己太苛刻了,作为因冰雪奇缘入迪士尼坑的迪粉,不可避免地对《冰雪奇缘2》抱有太高的期望,也许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续集,但作为一部迪士尼的动画长片,制作质量无疑是顶级的,加上视觉上的震撼,熟悉的歌舞模式,细致的设定,这些优点不能被简单粗暴地否定。
现在我在写关于幕后制作的影评,幕后的设定制作内容预计会很多,关于幕后的影评施工中,链接如下,可以解答很多疑问(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不爽我在这个影评里找碴的话,请看这一篇)。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053529/
含剧透,会有剧透预警
问:为什么安娜和艾莎不属于“迪士尼公主"?
答:因为《冰雪奇缘》太赚钱了,安娜和艾莎属于单独的”Frozen“这个品牌而不是”Disney Princess“
ps:《海洋奇缘》女主莫阿娜在今年才正式划进”Disney Princess“的品牌
ps:《海洋奇缘》的莫阿娜今年才划入迪士尼公主的品牌,所以很多产品上的logo是”Moana“而不是”Disney Princess“
问:迪士尼的”续集魔咒“效应是个什么说法?
答:迪士尼的经典动画长片:诸如《灰姑娘》《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阿拉丁》《花木兰》等等……都拍过续集,但是都反响平平,以至于很多人是不知道这些续集的存在的,迪士尼官方通常不会宣传这些续集里出现的设定,(比如爱丽儿的女儿),所以可以说这些续集大多成为了迪士尼的黑历史。
问:《冰雪奇缘》故事成功的偶然性
答:在早期版本中,接近和安徒生的原著故事,冰雪女王,Elsa是故事里的反派角色,作曲被要求创作一首Elsa作为滑稽的反派的角色歌曲,就像加斯顿的《Gaston》,乌苏拉的《Poor Unfortunate Souls》,刀疤的《Be Prepaired》一样。但是创作出来的这首歌是后来的《Let It Go》,显然,这首歌唱出了Elsa不被人理解的心声,这首歌说服了团队,Elsa的设定被修改,她不再是反派角色了。所以《Let It Go》的存在有不少运气和灵感促成的因素。引申到整个故事,如果Elsa和Anna只是单纯的反派VS主角的关系,《冰雪奇缘》很可能无法像现在这样成功。
《冰雪奇缘2》的存在早在16年《疯狂动物城》里的彩蛋中公布,续集存在的消息对于老“冰粉”是一大振奋。但是迪士尼的动画片(狭义上指华特迪士尼动画工作室,WDAS拍的动画片)通常是“把一个故事完全讲完”,而且在设定上的细致程度不如皮克斯(当然,《疯狂动物城》设定上深得皮克斯精髓),再加上迪士尼前期拍续集主要是出于商业考虑,制作投入较少,制作大多由更小的子工作室而不是WDAS来完成。这些因素决定了迪士尼很难拍出打动观众的续集。所以2010年之后,迪士尼对于续集的开发非常谨慎,比如《魔发奇缘》的后续故事就是用番外短片讲述的,而且效果不错。(然而后来开始拍2D动画连续剧)
《冰雪奇缘》也是采用了前者的模式,用番外短片来讲述“后来的故事”
然而如果要把续集拍成长片,故事的挖掘空间仍然极其有限,主要有两点:
《冰雪奇缘》在进行世界观设定时团队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北欧建筑风格与当地的民族特色美学,除了艾莎的魔法和地精外,没有太多其它的魔法元素(低魔世界),《冰雪奇缘》的世界不是像《怪兽电力公司》一样有一套自己的法则。
《冰雪奇缘》的每个人物的故事线已经比较圆满,不管是艾莎对于魔法的恐惧,安娜由“嫁给刚见面的人”走向发现”真爱“,克里斯托夫和安娜的感情线,都处于一个完成的状态。
对于这两点,迪士尼选择了这样的应对方法:首先是关于魔法,既然第一部里艾莎的魔法是“理所当然的",那么续集可以对于魔法的起源进行深究,这个切入点作为背景至少有一部分说服力。
所以在这部续集中迪士尼采用的方式是”挖一个比原来的坑更大的大坑,来填上原来的坑",“自然之灵”的想法来解释魔法的源头这一点还算说得过去,但是自然之灵能力的表现过于模糊,显得非常混乱。如果第一部里对于冰雪的魔法的表现像一个冰淇淋,那么这一部各种魔法的表现就像一个火锅里煮着柠檬和咖啡,然后扔一坨冰淇淋进去。魔法是服务于剧情,而不是喧宾夺主,而且“水有记忆”的表现似乎独立于自然之灵之外。好莱坞编剧有一个忌讳:“不能同时存在两种魔法 ”就是这个意思,你不能让吸血鬼和外星人打架。自然之灵原本是很好的创意,但是这一部对于魔法的表现变成了一锅大杂烩。
关于四大自然之灵的设定如下:
火灵:呆萌蜥蜴,控制火焰的燃烧和熄灭,还可以随时放火。
土灵,数量有好几个,体型巨大,会扔石头,可以控制地面起伏(然而这个能力只用了一次,以至于让人怀疑这些石头人到底是不是土灵本体)
风灵:比较简单粗暴,就是控制气流,没有可见的实体外观
水灵:电影中的表现就是控制水流,外形是马,正常状态下是液体,只能待在水里,但是Elsa冻住它后就可以变成可以骑上岸的“固体马”
秉着“言论自由,但是要为自己的言论承担责任”的前提,回应一下下面的质疑:
经过在讨论区的讨论,和我本人的考证,至少可以确定火元素和水元素确实有神话传说中的原型,风元素和土元素也是在北欧的民间传说故事里有关,但偏偏就不属于北欧神话和北欧诸神没有相关性。
火元素的蜥蜴造型原型最可能是沙罗曼达(英语:salamander,或译作沙拉曼达、火蜥蜴(蝾螈)、沙罗曼蛇)
亚里士多德曾经对这个生物有所描述。但火蜥蜴作为元素精灵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炼金术士帕拉塞尔斯的著作中。
水元素:原型应该是苏格兰/凯尔特生活中的水鬼。(在剧情上的暗示也有奥丁坐骑的可能,但是作为元素精灵的话可能性最大的就是苏格兰马形水鬼,《神奇动物在哪里》中也出现过的角色)水鬼的英文是「Kelpie」,可能源自盖尔语的“calpa”或“cailpeach”,意思是“小母牛”和“小马驹”。William Collins在1759年写的颂歌中第一次提到了这种生物。传说水鬼能变成美女引诱年轻男性,再把他们弄死;也能变成白马,引诱小孩骑到它身上,再吃了他们。水鬼还能召唤洪水,淹没附近的村庄,或让旅人落水而亡。
马型水鬼传到欧洲大陆后成为了水妖(德语:Nyx,荷兰语:nikker,挪威语:nøkk,瑞典语:näck,芬兰语:näkki,爱沙尼亚语:näkk)是中古欧洲传说中出没于湖泊、河流的妖精,外貌是长发、裸体的美少女,会诱惑男人靠近水边再溺死他,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näcken,näkki和nøkk是都是男性的水灵,这种生物通常会化作人形,用唱歌和拉小提琴吸引人类,使之溺死于水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生物总是带有恶意。许多故事表明 nøkker 并不会伤害听众。这种生物擅长变形所以没有固定形象,但是最常见的造型是"溪马"( brook horse ) . 这个现代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使用的名字源自于 古挪威的nykr,意思是"河流之马"(river horse)
土元素在《冰雪奇缘2》里的化身Earth Giant,他们扔石块的设定源自巨魔(Troll),但是电影第一部里就已经有Troll的存在,所以设定不能冲突,土元素精灵由一开始的接近巨魔的造型变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头人。n在民间传说中,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不存在巨魔,这是“教堂钟声不断响起的后果”。钟声的不断响起使巨魔离开了其他土地,尽管它们试图抵抗抵抗。众多传统都涉及巨魔如何摧毁正在建设的教堂或如何在建成的教堂中扔巨石和石头。有时将大块的本地石头描述为巨魔投掷的产物。n风元素原型 Ysätters-Kajsa:Ysätters-Kajsa是风之巨魔,瑞典Närke省的人们曾经相信; 她可能是她的这个种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唯一的一个个体。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Selma Lagerlöf)在其著名小说《尼尔斯骑鹅记》(1906-1907年)第24章的第一部分中,让Ysätters-Kajsa成为了一个永生的存在 。她写道,在瑞典的奈尔克(Närke)省,过去曾经住过一个名为Ysätters-Kajsa的巨魔。她之所以被命名为Kajsa,是因为以前人们曾用这个名字称呼风之巨魔。她的姓,Ysätter来自于她的出生地: Asker 教区的Ysätter沼泽(59°08′N 15°33′E)。她似乎曾经生活在阿斯克(Asker)教区,但她喜欢在纳尔克(Närke)地区捉弄这里的人,她是该地区独一无二的存在。在塞尔玛·拉格洛夫描述中 Ysätters-Kajsa喜欢大风(gale ),这就是为什么《冰雪奇缘2》里风元素叫Gale的原因。n
至少从上面的原型分析可以看出“北欧神话中的元素古老神灵”显然站不住脚,这些元素基于民间传说故事,而不是北欧诸神。
那么角色的切入点在哪儿呢?那就是Anna,Elsa的父母,父亲母亲的身份得到了完善,而且引入了和阿伦黛尔王国不同的一个族群,但是这些角色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都变成了用来给魔法作陪衬的背景,这些新角色并不见得有多么讨喜。
另一个切入点是第一部里的废案,在原声带中可以找到。
涉及到废案的歌曲有这几首
We Know Better Outtake,关于童年Elsa和Anna一起捣蛋
Spring Pageant Outtake,Elsa的魔法带来的灾难是一个预言的一部分,Elsa一开始就要负担这种宿命论
More Than Just the Spare Outtake,Anna的独白,对于自己身份的迷茫
You're You Outtake,Hans对Anna唱的情歌
Life's Too Short Outtake,Anna说服Elsa给王国”解冻“时唱的歌,基于之前的”预言“
Life's Too Short (Reprise) Outtake
Reindeer(s) Remix Outtake
显然《冰雪奇缘2》采用了More Than Just the Spare 里的一部分废案,作为角色发展的空间:Anna的独立。
在这首歌中Anna强调的是自己远远不如Elsa,Elsa作为长女注定要成为女王,而Anna只是一个陪衬。在正式剧情中Anna和Elsa在这方面的矛盾被弱化,但是还是在这些细节中有所体现:Elsa的沉稳一方面是出于魔法伤害妹妹带来的负罪感,另一方面是她注定要成为女王的命运,Elsa的思维方式更为成熟。而Anna与之相反,她冒失,大胆,率直,在故事中Anna有一种自知之明:阿伦戴尔的人民需要的是Elsa做这个女王,而不是她自己。好像她们的性格已经”注定“了谁应该当女王,谁应该当公主;即使她在冒险中展现出来了独立自主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是服务于Anna对于Elsa的情感。这时,Anna这个角色的挖掘空间出现了:当Anna得到足够成长时,她是有能力成为阿伦戴尔的女王的。让Anna成为女王肯定需要一系列冒险和一些契机。这也成为了《冰雪奇缘2》的剧情。
那么实际表现怎样呢?
首先Elsa的魔法真的不是处于偶然,而是带有了一种宿命论的感觉,这种宿命从她的父母见面就开始了。然后Anna的表现没有第一部出彩,她不希望再次失去Elsa的感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表现上显得较为平庸,前半段中Elsa的魔法表现力过强,显得Anna就像一个累赘一般,第一部里鲁莽,大胆,勇敢的Anna在第二部中失去了那种闪闪发光的感觉,被束缚住了手脚,无法有精彩的表现。
Anna和Kristopher的感情线也较为僵硬,这一对情侣没有太多可以表现的萌点,克里斯托夫最大的作用就是骑驯鹿,变成了一个滑稽的工具人角色。这里我相信这是为了强调安娜的责任和她走向独立自主的过程,安娜只能她自己承受这一切,不能让克里斯托夫来分担。
安娜在最绝望的时候做出了选择,这时就是安娜走向成熟,能够胜任阿伦黛尔女王的标志,给第一部废案中的“More Than Just the Spare”画下了句号。
可以说,唯一表现始终出彩的角色只有雪宝了,他的插科打诨确实起到了救场的作用,而且雪宝的表演里大量的第一部致敬让老冰粉看到能够会心一笑。
还有一点,《冰雪奇缘2》在处理这种已经结束的故事时和《玩具总动员4》有一些相似之处,那就是用“变化”来打破主角们的“幸福结局”,而且“变化”的起因都是来自于过去(玩具总动员和牧羊女 ,艾莎的父母),但是《玩具总动员4》里驱动角色的动机显得更加合理,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对比一下。
群众的耳朵是不会说谎的:
预计还会掉分,
(11.24补充说明:我在下面内容里关于lopez夫妇的评价非常不严谨。因为Robert Lopez,Kristen Anderson夫妇在音乐剧圈里有比较好的表现,现在要确定各自的贡献度,才好对齐表现进行评价)
Lopez 夫妇在给《冰雪奇缘》作曲前参与过的迪士尼动画只有 2011 版的《 小熊维尼 》动画的新增音乐。原声带中比较耐听的几首都是1977版里的音乐。可以说 Lopez是靠《冰雪奇缘》作曲一炮走红的,才气,运气,灵感三个方面促成了 Lopez 在第一部里的成功。但是显然 Lopez 不是Alan Menken——从《小美人鱼》到《无敌破坏王2》始终稳定创作迪士尼金曲的作曲家。显然姜还是老的辣,《冰雪奇缘》音乐的一次成功无法证明作曲的水平,大家都在期待《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Let it Go》一样,既好听,又能完美衔接剧情的曲子。显然这一里两点都没做到,让对于迪士尼歌舞片段已经非常熟悉的我产生了一种少见的觉得歌舞片段会尬的感觉。
主要的几首歌
“Some Things Never Change” 比不上《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里的欢乐与期待感.
“Into the Unknown”和《Let it Go》根本不在一个档次n. “When I Am Older”这种轻松欢乐的歌曲倒是可以和《In Summer》比一比
“Lost in the Woods” 就是一个很奇怪的部分了,我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把这个片段做成上世纪80年代的MV的风格,总感觉格格不入。虽然这首歌可以作为一个笑点存在,把这种风格的歌给雪宝唱可能是锦上添花,但是克里斯托夫唱这首歌无疑让这个角色成为了一个拙劣的搞笑角色。想想第一部的反派汉斯,都能合安娜有一首甜蜜的《love is an open door》,作为安娜男朋友的克里斯托夫显得太可怜了。
“Show Yourself” 也许这个片段的视觉效果比《Let it Go》好10倍(换装非常酷炫,让人怀疑迪士尼做这段就是为了出这个造型的周边赚钱),然而歌曲本身的质量不如《Let it Go》的1/10
本来不想写这个部分的,但是豆瓣短评区和讨论区已经被这个占领了,所以还是提一下。
迪士尼是一个美国的跨国公司的典型代表,既然《冰雪奇缘》的产品是面向全球范围,而不仅仅是美国本土,那么其中传递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偏向”普世“与”保守“,当然反驳的人可以说好莱坞是一个民主党大本营,拍出来的东西肯定会”自由派“一些。其中内部还是有矛盾的,这个矛盾就是演员,导演,艺术家的”自由化“倾向和制片,投资面向全球市场盈利需要不得不保守考虑。最好的反面教材就是D&G事件,整个公司在华业务被一个设计师的言论毁掉。所以在近期NBA事件后,迪士尼旗下的ESPN(娱乐和体育电视网)下令——所有主持人不得展开任何政治讨论。跨国公司可不能关顾着自己爽,市场才是最重要的。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无敌破坏王2》中木兰造型出现时,外网涌现出来一大堆”木兰是不是Les“的讨论,一方面是对于文化差异,对故事的理解与我们不同(中国观众看迪士尼版《花木兰》动画貌似很少有这种讨论)。另一方面是迪士尼旗下ABC频道的美剧:《童话镇》里的剧情。由于《童话镇》是面向美国本土观众,而且故事本身较为颠覆,所以有木兰和爱洛的Les剧情。好莱坞政治倾向+美剧的受众范围,这种剧情当然可以存在。但是《花木兰》真人版出现这种剧情(或者花木兰是黑人演员)绝对会升级成外交事件。
之前《美女与野兽》真人版的LGBTQ擦边球已经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产生了对票房的影响,事实就是如此,美国的”政治正确“并不等于全世界的”政治正确“。
关于《冰雪奇缘2》里Elsa是不是Les的讨论参照上面的道理,美国本土的自由派想让迪士尼表态,但是迪士尼肯定不会这么做。不然大家也不可能在中国的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了。(美国保守州也不会出现拒绝播放的情况了)
既然迪士尼完全不会站队或表态,那么不管大家是否相信Elsa是同,完全可以放平心态,不要在上映之后还来提起这个不愉快,没必要的话题,希望大家爱这部电影,一起愉快地观影。
关于片尾彩蛋:
片尾彩蛋里听雪宝讲故事的角色,大的是《冰雪奇缘》里Elsa创造的“Marshmallow”,小雪人是出自《冰雪奇缘:生日惊喜》短片,官方名字是“Snowgies”,是Elsa感冒时打喷嚏打出来的(没错,Elsa每打一个喷嚏,就会无意创造出一个Snowgies)。
评论区声明:这一类在下面杠的我是不会再回复的
隔壁的五星影评都有这种现象,既然夸这部电影好,就是拿钱软文,说缺点就是水军,那么就没必要在这些人身上浪费时间。
11.25更新:
关于幕后的细节单独开出了一个影评,可以解答很多大家对于这部电影的疑问: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053529/
由于伟大的防火长城把维基墙了,国内观众可能无法轻易获得关于本片重要情节原型的信息。这里我把它整理总结了一下,供观众和对本片感兴趣的人参考。
首先,片中的北方人原住民(Northuldran)其原型不是印第安人,不是印第安人,不是印第安人,重要的事情复读三遍。北方人原型是广泛分布在北欧挪威、瑞典、芬兰三国北部的萨米人(Sami people),以养驯鹿为生,是居住在整个欧洲最北方的民族。
在斯堪的纳维亚日耳曼人笔下,萨米人又被称作拉普人(Lapps),其居住地域被称为拉普兰(Lapland)。
安徒生《冰雪女王》原著这样写道:
“冰雪女王旅行到什么地方去了?你们知道吗?” “她大概是到拉普兰去了,因为那儿整年都是冰雪。”
但接下来,安徒生写的则是“拉普兰女人和芬兰女人”:
“唉,你们这些可怜的东西!”拉普兰女人说,“你们要跑的路还长得很呢!你们还要跑三百多丹麦里路,才能到达芬马克,因为冰雪女王在那儿的乡下休假。她每天晚上放起蓝色的焰火。我将在一条干鳕鱼上写几个字,因为我没有纸,你们可以把它带到一个芬兰的老太婆那儿去——她会告诉你更多的消息。”
这里,安徒生和译者任溶溶都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作为挪威也是整个欧洲大陆最北端的芬马克郡(Finnmark Fylke),居住在那里的人并不是芬兰人,而仍旧是萨米人。因为芬兰人和萨米人在语言上有亲缘关系——芬兰人称呼自己为“索米人”(Suomi),与萨米人(Sami)很相近,二者同属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在古代生活习俗也难分彼此,当时的斯堪的纳维亚日耳曼人分不清二者差别,就将北方人迹罕至的边境地带统称为芬马克。
北方的大坝,就位于挪威和欧洲最北部的芬马克郡,在一个叫阿尔塔(Alta)的地方。
阿尔塔的神奇之处在于,早在公元前4000年的史前时代,这里就留下了游牧族群——很可能就是萨米人的祖先——画在岩石上的岩画(Rock Carvings at Alta,不要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相混淆),并以其内容之丰富、刻划之精美入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阿尔塔河(Altaelva)自南向北纵贯阿尔塔全境,而大坝,就位于阿尔塔河上。
阿尔塔大坝问题,在其兴建的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确实是当时挪威国内最重大的问题。兴建阿尔塔大坝及水电站,抬高的水位会淹没萨米人的一个重要村庄Maze(又名Masi),又时值北欧三国内萨米人复兴传统和重构文化认同的关键时期,势必引发萨米人的激烈抗议。
欧洲最后土著:北极圈内的萨米人,一系列摄影图片展现了Maze村萨米人的冬季生活。
冲突最激烈之时,萨米人代表前往挪威议会门前扎营绝食抗议,上千名示威者前往大坝施工现场阻止施工,为驱离示威者,挪威政府调动了占全国十分之一的警力。
大坝虽然最终完成,但挪威政府也作出了相应的妥协:坝体最终高度低于设计高度,阿尔塔河流上游的萨米人村庄得以保全。与此同时,萨米人凭借抗议运动进一步强化其文化认同,并争取到了作为一个整体的、横跨北欧地区的萨米人文化自治权。
最后谈一下四元素的事。四元素明显不属于萨米人(或其他乌拉尔语族的泰加针叶林游牧族群)的萨满/万物有灵信仰,而是亚欧古典文明传承下来的古老信仰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地水火风四元素的信仰,在古代巴比伦、古代波斯、古代雅利安印度宗教体系中均有体现,并被思考万物起源的古希腊哲学家加以总结完善;而中国古代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观念,也可视作其变体。
至于冰河之岛Ahtohallan在哪里很好解答。安徒生《冰雪女王》原著提到:
“(拉普兰)那儿有冰有雪,那儿壮丽辉煌!”驯鹿说,“那儿,人们可以在亮晶晶的山谷里自由地跳跃!那儿,冰雪女王架起她夏天的帐篷,不过她经常住的宫殿是在北极附近一个叫做斯匹次卑尔根的岛上。”
包括斯匹次卑尔根岛(Spitsbergen)在内的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是全世界距离北极点最近的陆地。可以想见,Elsa宛如神话般地在挪威怒海中驯服暴烈的水元素之后,必然在这样一个极北之地加冕为冰雪女神:
所以说未来Elsa显然会有比Anna更重要的使命——如果说Anna需要继承一个王国,Elsa则要从此肩负起预防北半球气候变暖的重任,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