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来的姑娘

黄山来的姑娘

34

    8.0

    • 主演:李羚丁一张筠英

    播放列表

     正序

    常见问题

    1、李羚,丁一,张筠英 主演的电影《黄山来的姑娘》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黄山来的姑娘》来自于中国大陆地区。

    2、《黄山来的姑娘》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84年在中国大陆上映,《黄山来的姑娘》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272分,《黄山来的姑娘》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黄山来的姑娘》值得观看吗?

    《黄山来的姑娘》总评分272。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黄山来的姑娘》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黄山来的姑娘》是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李羚,丁一,张筠英主演。由导演张圆,于彦夫携幕后团队制作。

    5、《黄山来的姑娘》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黄山来的姑娘》是著名演员李羚, 代表作,《黄山来的姑娘》免费完整版1984年在中国大陆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黄山来的姑娘电影,黄山来的姑娘剧情:1980年代初,黄山农村姑娘龚玲玲(李羚 饰),为替家还债,只身赴京城当保姆。刚进城的农村人不免被个别城里人用异样目光看待,玲玲也不例外。初到齐家,主人一家总对她的行为产生不信任,连买个莱也怀疑她做了手脚。尽管终日埋头苦干,始终得不到主人的好评,最终因为一件毛衣的丢失,玲玲不堪侮辱,冒雨离开齐家。转入赵家照顾产妇柳红荣(赵雅珉 饰),相同的命运很快使两人情同姐妹。不久柳遭丈夫抛弃,生活的拮据使她无力承担玲玲的工资,玲玲无奈离开。后经同乡介绍,她辗转来到周家,周家待她视如已出,她不仅学了一手烹饪技术,还练就一手好书法,并在周家的帮助鼓励下,办起了知青饭店.....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李羚
    • 丁一
    • 张筠英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第一次,在看完了电影后想要写点什么。这部电影,诞生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应该说,没有看过几部那个年代的戏,觉得离我很远,可是昨天打开电影频道,就一直没有换台。
        老公过来看见,问我怎么看这么老的片,可是望了几眼,就不觉跟我一直看到最后。
        “真实”,是我们俩最大的感受。看着她用手擦玻璃,擦桌子时偷偷把掉的饭粒捡入嘴里,洗衣服时直接咬一口放在一边的大饼,这个姑娘仿佛真是那个黄山来的姑娘。要是现在肯定没有能演这个角色的演员。一张张面孔千篇一律,除了漂亮就是迷人。
        也许,这个片也只能拍在那个时候了~~

    • Jensen

      雇佣关系是指“受雇人向雇佣人提供劳务,雇佣人支付相应报酬形成权利义务关系”。这种关系形成的基础是雇主和受雇人达成了口头或书面的契约。

      雇佣关系和公司与员工间的劳动关系不同,受雇人不是隶属于雇佣人的,雇佣双方是平等的。如果受雇人不想继续为雇主做事,他们可以自行选择离开。如雇主不满意服务的质量,也可以解除雇佣关系。这种双向选择的关系和谈恋爱中的相互看对眼有相似之处。

      《黄山来的姑娘》电影中农村姑娘龚玲玲在北京的齐家做保姆时受到雇主一家的严重不信任。特别是雇主家的妈妈似乎并没有觉得他们和保姆玲玲在这段雇佣关系间是平等的。

      她在每天玲玲买完菜后都会重新称一下菜,然后按照当前市价算玲玲剩余的钱是否准确。稍有一点差异都会责问玲玲半天。之后的毛衣事件成为了压倒玲玲的最后一根稻草。按理说,家里突然找不到东西应该先自己仔细找找。不跟玲玲商量就随意搜索玲玲那间屋,家里没找到就直接问责玲玲,真的是很不讲道理。

      保姆玲玲受雇于他们齐家并不代表她和雇主们是上下级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双向选择的结果。

      *我的微博(aka爱读书的丸子)上有更多电影/电视剧/书籍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https://weibo.com/u/3179898575

      参考资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B%87%E4%BD%A3%E5%85%B3%E7%B3%BB

      https://zhuanlan.zhihu.com/p/57238386

    • Jensen

      经戴老师的《隐形书写》推荐,观影前对“80年代”充满想象,观影时惊诧于80年代的社会风气。主人公玲玲的心灵澄澈如水晶,不仅承担家庭重任为赌徒哥哥还债,还为善良仗义,自掏腰包为刚出月子的柳姐炖鸡。叙事选取的样本也颇具代表性,住所胡同大杂院、城市居民楼、独立四合院分别彰显玲玲来京务工服务过的三户人家——城市平民柳红荣家、精明算计的小市民齐家、宽厚仁义的干部家庭周家。

      看多了流量明星戴着美瞳瞪眼、哭戏全靠眼药水的苍白表演,《黄山》上至主演,下至路人,演技都自然而真挚。女主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像星星一样亮晶晶的,此言非虚,被周家人怀疑偷了毛衣受委屈时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晚上委屈悲愤交加时的泪水涟涟,错拿孔雀图时的羞愧难当,回乡路上憧憬未来生活的志得意满,李羚拿下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可谓实至名归。有个小细节很有意思,玲玲和大妈一起坐地铁,坐在大妈旁边的路人男子瞥了一眼两人,有点嫌弃地特意挪了挪位置,好电影连只有一个镜头的路人都很有戏。总体来说,全片情节紧凑、简洁明快,大众化得相当成功,没有晦涩难懂的镜头语言和故弄玄虚的地方,过瘾!

    • Jensen

      1984年的电影,讲述了80年代初从黄山来北京做保姆的姑娘玲玲的故事,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代打工人还是极富冒险精神的。说到黄山,不得不提1979年7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登临黄山并发表著名的“黄山谈话”开始,黄山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旅游业也融进了改革开放的大潮。第三个故事中的干部爷爷去黄山视察工作,也绘声绘色地说着黄山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许是改革开放的春风率先吹到了黄山,主人公玲玲设置成从黄山来的姑娘。

      邓小平登黄山 (2015)
      6.2
      2015 / 中国大陆 / 剧情 传记 / 陈国星 / 卢奇 魏积安

      玲玲打工的人家也极富代表性,住楼房的小市民齐家,住大杂院的普通工人柳家,住四合院的干部家庭周家。在每一家的经历都能映射出那个时代独有的或者延续至今的问题。

      第一段故事中的齐家,在玲玲每次买菜回家后,齐母都要挨个称重,吃饭连一个鸡蛋也斤斤计较,齐小娟对玲玲说过一句“农村姑娘就要有农村姑娘应该有的样子”,玲玲和大妈坐地铁,两个西装革履的人略微嫌弃地挪了挪身子,这些都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火遍网络的有“通天纹”的正黄旗北京大妈,地域歧视这一问题已历史久矣,在哪个年代哪个地域都正在发生。

      第二段故事中的柳红荣是一个有些文化的工人,曾经和爱人一起相约考大学,可爱人却在当上编辑后抛弃了她和孩子,这无疑是那个特殊年代背景下的悲剧。在十年浩劫中已经死心或者认命的青年们,沐浴了知青返乡改革开放的春风后,也都蠢蠢而动起来,70年代末返乡回城,80年代中期的出国潮,在推动了时代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不少孽缘孽债,影视剧里不乏这些题材的描写。

      孽债 (1994)
      8.5
      1994 / 中国大陆 / 剧情 / 黄蜀芹 / 赵有亮 严晓频
      云南边疆,一群孩子知晓了自己的身世,他们结伴乘火车来到上海,只为找到生养了自己,却又将他们抛弃的父母……
      大桥下面 (1984)
      8.3
      1984 / 中国大陆 / 爱情 / 白沉 / 龚雪 张铁林
      女知青妥协于十年浩劫后,变身单亲妈妈继续妥协新时代

      第三段故事中,高干子弟周星星为了能进歌唱团,求干部爷爷给自己开后门遭拒后,又让书法家奶奶写字作为礼物送给评委,最后还是惨遭落榜,也是从古至今都在谈论的“送礼之风”。

      最后周星星无奈只能答应街道上去餐厅做经理,这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国营饭店变私营餐厅,主任变经理,都是社会转型之路,票证逐渐谢幕,物资逐渐丰富。

      周星星和男朋友的感情戏也是让人忍俊不禁,知道星星要考歌剧团,男朋友立马寄来磁带分手,借口是“你是歌坛新秀,我只是个普通工人,我们中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得知星星去做了餐厅经理,又马上来求和,理由是“你去了花竹餐厅,一下子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不禁让人感叹那时候人的感情还真的是单纯直接。另外还有全心全意帮助玲玲的大妈,宁愿自己受累也不想拖累玲玲的柳姐,教玲玲写字把她当亲人一样真心对待的周家,虽然80年代转型期有诸多问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失为一个纯真年代。

      影片结尾玲玲和星星在火车站的一番对话也很有意思,“现在就是要消灭城乡差别,慢慢的农村也是高楼大厦,电视电话。”“到时候城里农村都一样,人们就不往北京跑了”“不见得,到时候农民富了,还要来北京旅游,兴许还要到国外去呢。”,将近40年前许下的美好愿望,在37后的今天才初见成效,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要消灭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啊!

      37前的玲玲穿着高跟鞋,穿着新衣服,说着流利的普通话衣锦还乡。37年后的今天,北京的火车站依然每天迎接着每个怀揣梦想的追梦者,送别着黯然离去的伤心人。

    • Jensen

      八四年上映的片子,彼时人口流动尚未完全解冻,第一拨离乡进京务工可以说极具冒险精神,热气腾腾的八十年代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有识之士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机会主义者钻营投机也是恰逢其时。

      国家部委既有哥哥式严己严人的青年,亦有妈妈妹妹般自私市侩者,所谓的资本家的丑恶嘴脸在八零年代的抬头,让人不由得想起剥削这个教科书中的词汇,斗争时代成长起来的国人在改开大幕初开时最先看到的也许是社会的不平等。

      工人小市民阶层最有生活气息,邻里街坊大妈大爷的温情尚未被拆迁与暴富冲击,流氓老炮还没开始活跃,那还是知识倍受尊重,价值高于利益的文化热方兴未艾之时,北京城尚不喧闹,大隐于市的前朝遗民还在混迹菜场,尚未开始众星捧月般复起。

      国朝老干已难以把握全局,这非是战争年代敌人目标明确,也非计划年代诸事依指令而行,而是商品社会带来的无数个困惑与抉择。影片没有采取赞歌的形式为,而是拉开帘子展现中顾委老同志在坚持原则与自家子弟要求帮助之间的矛盾,不帮似不近人情,子孙在斗争时代吃了不少苦头,帮的话岂不是徇私,这与革命初衷不符,灵魂深处闹革命一辈子的老干在八零年代的春风中困惑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