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珊珊,卢君,郭碧川,江韵辉,李萍,代明,谢兵,黎少旭,齐士龙,王宁生 主演的电影《沙鸥》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沙鸥》来自于中国大陆地区。
2、《沙鸥》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81年在中国大陆上映,《沙鸥》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1188分,《沙鸥》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沙鸥》值得观看吗?
《沙鸥》总评分1188。月点击量2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沙鸥》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沙鸥》是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常珊珊,卢君,郭碧川,江韵辉,李萍,代明,谢兵,黎少旭,齐士龙,王宁生主演。由导演张暖忻携幕后团队制作。
5、《沙鸥》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沙鸥》是著名演员常珊珊 代表作,《沙鸥》免费完整版1981年在中国大陆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沙鸥电影,沙鸥剧情:中国女排正积极训练准备参加粉碎“四人帮”后第一个国际锦标赛。队医韩医生(卢君 饰)告诉主力队员沙鸥(常珊珊 饰),她腰部严重劳损,需要尽快休养,因此她未列入出国名单。沙鸥执意要参加出国比赛训练,母亲(江韵辉 饰)为了她的健康也劝她离队,同在国家登山队队员的未婚夫沈大威(郭碧川 饰)却支持她,她战胜伤痛坚持训练,终于获准出国参赛。沙鸥在比赛中获得银牌,在归国的轮船上沙鸥痛心的将银牌丢进了大海。不久,沈大威在攀登珠穆拉玛峰时遇雪崩遇难,事业和失去亲人双重打击,使沙鸥陷入极大的痛苦中。她慢慢的重新振作起来,担任了女排教练。数年后她培养的女排姑娘们战胜了日本女排。此时已瘫痪坐在医院轮椅上的沙鸥在电视上观看比赛.....
导演张暖忻作为“第四代”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女导演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新时期的电影创作和理论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1979张暖忻、李陀夫妇发表的《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是中国电影在新时期寻求本体解放之路的艺术宣言,开启了中国电影摆脱“三突出”桎梏,打破中国电影“不真实”的症结、重新重视电影表现技巧、艺术语言的运用的新电影创作潮流,带领中国电影走向现代化。而本片《沙鸥》则是新时期崭新电影创作观念的首次尝试,时隔30多年重新拾起了1948年费穆《小城之春》开辟的中国现代电影创作,中国“内心写实主义”电影创作。
虽然在禁锢的十年里,这批年轻导演缺乏创作实践的积累,但他们对电影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不曾衰退,始终积极学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苏联“解冻电影”等新电影潮流的经验,在新时代到来后便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创作中。
《沙鸥》中的情节在今天看来或许显得老套,但它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技巧毫不过时,其散文式的结构、诗意的镜头语言、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仍是中国影史上少有的体现民族美学观念的作品。作为一部运动题材的影片,《沙鸥》并没有如当下主流的商业电影一般炫技地展现激烈的比赛场面,着力刻画赛场上冲突和运动员生活中的矛盾,而是以略带“意识流”倾向的手法淡化了情节,通过将沙鸥运动生涯中面对家庭、教练、队友、爱人时的状态片段式地组合在一起,并通过比喻、象征、重复、独白等手法将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变化真实地呈现。大量大远景、空镜头的使用和优美的音乐也为影片增添了“灵韵”,在美学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
2016年,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上夺得了冠军,沙鸥的梦想终于实现,也正如影片所述“追求目标的过程才是意义所在,夺冠并不是一代人能实现的”。
自强不息地与命运搏斗的人
——试评《沙鸥》与沙鸥的性格
/范达明/
盼望已久的《沙鸥》终于在全国陆续上映了。好像在读一本听人称颂已久的书,当我如饥似渴地看着张暖忻拍的这部影片之时,真是情不自禁地为主人公沙鸥的坎坷命运与不幸遭遇滚下了热泪。沙鸥的命运带有深重的悲剧性质。她有着为国争光的崇高人生目标,为此,她自强不息,付出了她的青春、心血与体质健康这几乎等同于一个职业运动员的全部生命的代价,然而命运并没有给她实际应有或希望有的报偿。如果各种条件稍更具备,如果各种偶发或必然的事故不是同时纷至沓来,应当说,她也是可以在排球事业上成功并亲手夺得冠军,或者至少是在个人幸福上建立一个美满温暖的小家庭的。然而沙鸥却是事业未竟,身先瘫痪,婚期将至,爱人殉职。“我什么也没有了”,“我失掉了一切!”沙鸥在听得大威的噩耗以后从麻木中扑倒在妈妈怀抱里痛哭:“生活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这是沙鸥由衷地发出的深藏心中而难以克制的悲愤与痛苦的呼号。影片在此深刻地揭示了沙鸥自强不息与命运搏斗的倔强性格同她终究未能克服实际厄运之不幸的巨大冲突,它使广大观众,特别是我们一些有志有为的年轻一代,对沙鸥的不幸命运生起深切的同情与强烈的共鸣。在沙鸥不幸命运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十年内乱造成我们整个民族、整个一代青年(所谓“失去的一代”、“耽误的一代”、“伤痕的一代”)的心灵创伤的影子。
但是影片《沙鸥》的思想与精神境界高过以往的“伤痕文学”、“伤痕电影”的地方,在于它还表现了主人公沙鸥能在不幸遭遇与厄运打击下,只要一息尚存,仍然不停止与厄运搏斗,并寄希望于后来者的彻底献身精神。当她耗尽最后一点实力已不能动弹地瘫痪在轮椅上时,面对电视里由她训练出的中国女排夺取冠军奖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国扬威的荣耀的一幕,沙鸥悄然地挤在人后,在暗处抑制不住自己激动不已的泪水,欣慰地觉得一切艰难困苦都算不了什么,只有这胜利的欢乐将在她跳动的心中永存……这是沙鸥境界升华到无限、升华到崇高的令人敬仰的一幕;沙鸥的形象本不美丽也升华到了光艳照人的一幕。因为此时,沙鸥的献身精神已不仅表现在她贡献出了个人的身体与健康,而且还是在她的精神与荣誉——这对于沙鸥来讲是“胜过生命”的东西了。沙鸥的献身精神所以是“彻底的”,道理即在于此。
沙鸥是一种有着特殊性格的人。与“四人帮”搞的那些个“斗私批修”、“高大全”式的所谓“英雄”不同,沙鸥恰恰是一个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勇士。她是一个没有成功为英雄但又具有英雄气质的普通人。她有痛苦,有眼泪,也有过绝望;但是这一切都更有力地衬托着她性格中的那种最基本的特征——“谁不想当冠军,谁就不是好运动员”这样一种求强求成的特征。这充分表现着沙鸥的那种强烈的自觉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但要求必须“从我做起”,而且还一定要“由我完成”。实质上,这已经是一种英雄的性格了,而且已不是一种一般的英雄性格:它是一种自始至终的、有始有终的、贯彻到底的英雄性格;非常似同黑格尔描述过的那种希腊英雄时代完整性格的独立自足者。有人企图把这种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彻底的英雄性格归结为“个人英雄主义”,这并不准确,除非对此概念重加解释。因为沙鸥所走道路的每一步又同时是在牺牲着那种狭隘个体意义上的“自我”的利益的。在沙鸥的“自我”中,包含着或是融化着强烈的民族的、国家的意识,“自我”发展(升华)到最后,正是到“自我”牺牲了个体所能贡献于国家与民族的一切为止——而所谓“为止”,其实仍未“为止”:停止跳动的是沙鸥的瘫痪的双腿,却并不能停止跳动她的那颗搏斗的热血的心!影片最后,当沙鸥从电视上见到中国女排夺得亚洲冠军,本应到此可以“圆寂”与“超脱”的沙鸥,反而在心中燃起了更加强烈的欲望:“假如人真能转世,假如我还能从头再生活一次,那么,我还要当运动员,我还要打球,我还要争当世界冠军。”——这段内心独白是完成影片的最高任务,即完成沙鸥特殊性格的塑造的最后的点睛的“绝笔”!沙鸥,她是那种搏斗一辈子、牺牲一辈子还不够、还不满足的人;她巴不得还要搏斗两辈子、三辈子,哪怕同时也牺牲两辈子、三辈子(假如可能的话)!她是一个自强不息终不满足也终不悔的人;一个不能“由我完成”就死不瞑目、永不甘休的人。沙鸥所以没有成为英雄,并非没有崇高目标,只是因为她为此已消耗尽了此生;她是一个需要永生才能成为英雄的人。这是她的悲剧。或许,其根源只能用如同她母亲所说“生活本来就不容易”,以及个体生命本来就有限,而在崇高目标下就显得更加有限来解释。然而正因为如此,她就不能只是普通人;她是一个注定永生负有英雄使命的人,因此她倒是一个真正的彻底的永远的英雄。沙鸥具有真正悲剧英雄的、崇高的性格——犹如希腊神话中为人类取火的普洛米修司和中国神话中为人类纳凉的夸父,她的彻底地与命运搏斗和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正是她的可歌可泣之处,也是影片所以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道理所在。而沙鸥性格中的强烈“自我”意识的时代内容,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求人们的那种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翁的高度责任感。沙鸥为我们“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一代新人树立了奋斗的楷模;作为当今文艺作品中的一个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的成功典型,它将留在艺术的史册与人们的记忆中。
1981年11月15—16日写于Y.C.
2005年9月9—10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原载《锤炼》工人文丛1982年第1辑第58—59页]
笔者今日借这篇34年前的旧作,祝贺郎平带领的中国女排为中国第四次赢得世界杯女排冠军的奖杯与荣耀!
沙鸥的梦想实现了
——看《沙鸥》贺中国女排夺魁
[纪念电影百年·怀念老电影]
范达明
正当中国女排1981年11月16日晚在日本大阪最后地战胜了日本队,有史以来第一次夺得世界杯桂冠的时候,影片《沙鸥》的上映,在神州10亿群情沸腾的狂喜中,更使人有一番别有感触的体会。
沙鸥的梦想就是要打败日本队,夺得女排世界冠军。今天,电影编导通过沙鸥在影片中提出的曾是梦想的要求,果然真正地实现了!银幕上的艺术形象与通过电视荧光屏转播的现实生活情景如此交相辉映,就它所取得的巨大的、广泛的、现实的、积极的社会效果来讲,这部影片在新中国电影史上也是罕见的;在世界电影史上,类似的社会效果则(恕我海口)甚至可以同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以及最近瓦伊达的《铁人》的情况相媲美。影片《沙鸥》以其独特的内涵迅速地、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紧扣着祖国的命运,急迫地回答与应和了民族的要求和人民的心愿,显示了影片编导超乎寻常的远见卓识和匠心独运的艺术功力。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沙鸥的梦想的实现,证明了“工夫不负有心人”的哲理。因此,尽管沙鸥为此付出了她全部青春、心血与健康这几乎是一个运动员的整个生命的代价,她也在所不惜。沙鸥虽然瘫痪在她的轮椅上,她的奋斗与努力却没有白费,它们有崇高的可歌可泣的价值。沙鸥走过的艰苦卓绝的道路,正是中国女排实际走过的道路。
中国大球运动全面走向世界的壮丽前景,使10亿神州为之瞩目与期待,使我这个影迷与许多其他人一样,也成了球迷。上影著名导演谢晋曾把中国女排“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也作为中国电影打入国际影坛的奋斗目标。我以及我们文化宫影评组的影迷们也热切地期待着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拿下大奖的这一天的到来。而青年女导演张暖忻拍摄的《沙鸥》,可以说是朝这个崇高目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举国欢腾的今天,我与我们影评组的同志热烈地向中国女排致敬,也为影片《沙鸥》的成功祝贺。
1981年11月17日写于Y.C.
2005年9月5—7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影片信息:
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制片厂出品彩色故事片(9本,1981年)
编剧:张暖忻、李陀
导演:张暖忻
摄影:鲍萧然
主演:常姗姗(沙鸥)、郭碧川(沈大威)、汪韵辉(母亲)、卢君(韩医生)、李萍(章丽丽)、代明(于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