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大卫·伍德,理查德·沃里克,Christine,Noonan 主演的电影《如果》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如果》来自于英国地区。
2、《如果》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68年在英国上映,《如果》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1668分,《如果》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如果》值得观看吗?
《如果》总评分1668。月点击量3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如果》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如果》是1968-12-19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大卫·伍德,理查德·沃里克,Christine,Noonan主演。由导演林赛·安德森携幕后团队制作。
5、《如果》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如果》是著名演员马尔科 代表作,《如果》免费完整版1968年在英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如果电影,如果剧情:英国老牌男生寄读学校新学年开始了,低年级学生米克·特拉维斯(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 Malcolm McDowell饰)和他的一群年轻朋友们整日心神不宁、无所事事。两位死党约翰尼(大卫·伍德 David Wood饰)和华莱士(理查德·沃里克 Richard Warwick饰)跟米克一起喝酒聊天,打发空虚而压抑的生活。一日,在观看橄榄球比赛后,米克与约翰尼偷偷溜出学校去咖啡馆和女招待调情嬉笑。此事让二人受到校方严厉的处罚。米克等人怀恨在心,决心报复学校的粗暴与野蛮。然而校方对米克等人进行了更加暴力的侮辱与虐待,米克等人与校方的关系愈发紧张。米克领导着低年级学生反抗着高年级学生的压制与欺辱,更竭力对抗着来自校方的独断专横和非人的压迫。
(劇透)《假如…》(If….)的結局或會令人想起吉士雲遜的《大象》(The Elephant),受欺淩學生在校園持槍掃射,正顯示了《假如…》導演Lindsay Anderson的前瞻性。他也明言電影有預言的性質,假如學生和制度之間的張力繼續下去會怎樣呢?1968年的火紅學運和後來的校園槍擊慘劇,證實了Anderson的預言可悲地準確。
但《假如…》採取了輕鬆的調子,捨棄緊湊的劇情,對暴力的描寫並不特別沉重。導演在抗爭性的主線以外,散漫地展現寄宿學校的學生生活,例如領袖生專橫拔扈,於是主角Mike逃學喝酒留鬍子就成了樂趣。Mike和老友Wallace及Johnny趁學校球賽時遛到街上去,玩無影劍等場面大概是向《四百擊》和《春光乍洩》(安東尼奧尼版本)致敬:青春就是自由!導演基於他個人經歷,配合真實場景,又請校內的真學生當「臨記」,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展現校園內權力關係的現象。當中既有專制的無孔不入,也有偷偷犯罪的快感,輕鬆幽默的調子發展下去,卻成了超現實主義。Mike和老友逃學到咖啡室,強吻看店的女生反而獲得野性的「反擊」,明顯是性幻想,插入赤裸相擁噬咬的鏡頭只是把話說得更白而已。女生彷彿是Mike的alter ego而非真人,內心的野性被釋放出來的暗示。所以她會不合常理地在Mike被罰收拾學校地庫時突然出現,而地庫又會有一箱箱軍火--誰放進去的?答案或許如Michael Haneke《偷拍》(Hidden)中的錄影帶一樣,來自導演本人的「穿越」性干.... (全文 http://wp.me/p8iPwg-hlw)
林塞.安德森是英国“自由电影”的旗帜型人物之一,这部《如果……》是他当年的代表作。彼时正是全世界学潮闹得轰轰烈烈的时段,一向热衷于生事的林塞当然不甘后人。电影里处处都是时代缩影、无政府主义式的胡闹还有别的油盐酱醋,加上这一张中国叛逆青年几乎都认识的脸,所以电影也就顺理成章地好看。
在中国各种略带不良倾向的文艺刊物上几乎都陈列过什么“最适合文艺青年观看的25部电影”、“摇滚青年必看电影”、“残酷青春电影之旅”之类的电影专题,当然了大多的评选标准都是以名气为主,所以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就成了一代愤青们迅速治疗文化贫血的最佳强心剂之一,这张脸在电影里出现一分钟后,你就不会忘记。米克.贾格尔式的丑陋,蓝色眼睛闪烁出的邪恶光芒,笨拙但是充满戏剧性的肢体语言,这个演员叫什么?对不住,我忘记了。即使他不搞女人和摇滚乐,当他在《如果……》中留着刺猬胡子粉墨登场的时候,你也不会把他当成一个好东西,所以到电影最后他握着机枪向学校的各位领导疯狂扫射的时候,你也会觉得这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学校是好学生的地狱,坏孩子的天堂,三个乳臭未干的坏孩子进了一座管理严格但是充满荒诞和同性恋色彩的教会学校,成为了头上长角的魔鬼,成天以蹂躏教学制度为乐,开心得仿佛进入了传说中的伊甸园。至于教育的虚伪无须赘言,古今中西也没什么两样。反抗者必然要受到压迫,鞭笞和责骂会使好孩子变成绵羊,却会激怒熟睡的幼狮。三个火枪手开始反击了,他们弄来了姑娘和枪支弹药,他们在学校的庆典上恐怖分子一样开枪,那双蓝眼睛里沁出复仇者的快乐,仿佛英国“愤怒青年”流派的怒火全部在向底蕴悠长的大英帝国放射……
那时候距离朋克运动还有好些年,麦克拉伦还在街上瞎混,随时准备着挤出脸上的粉刺或者缝补自己肮脏的裤子。他那个后来成为时尚女皇的老婆还在做一个快乐的勤杂工,而卢顿和希德应该还在中学里欺负人或者被人欺负。愤怒的先声由电影开始奏响,借助超现实主义的威力来给了堡垒般的教育体制和整个世界的混乱一记清脆响亮的耳光。当然林塞对超现实主义的理解远远比不上伟大的布努艾尔,但是他有自己讽刺的方式,也成功的运用了他的智商。
你见过“穿裤子的云”吗?我见过,但是你相信吗?什么都存在如果,如果是一个很好的阐述借口的词汇。如果法国没有雨果……如果披头士没有列侬……如果北朝鲜没有核武器……如果这世界上没有我……
英国新浪潮,够反叛够情绪够撕裂,反建制反专制反抗一切不平等,有思想有寓意,前戏略闷,结尾的枪战戏很爽,最后的if大反转整个又亮瞎,思考性更胜一筹,但本片的最大意义仍在于启蒙!看片时的乌龙事:一直对彩色与黑白的交叉规律摸不着头绪,最后竟然得知是资金不够,好在没什么违和感,倒是迎合了影片幻想与现实穿插,荒诞又癫狂的气质!
似乎寄宿制学校很喜欢被搬上电影来探讨等级与权威,体制与专横,相比死亡诗社的温情,本片更多了一份癫狂的气质。导演对于那段反叛时代的独断与压迫展开一番极到位的嬉笑怒骂,那段关于自由的演讲更是达到了嘲讽的至高点,加上痛快的枪战来个利索的收尾。最后的IF可谓是点睛之笔,很巧妙~
因为属于那个思潮风起云涌的60年代—70 年代的年代,所以这部电影也非常复杂,那现在就让我试着解构一下这部复杂的电影。首先角色们所学习的这个学校,当然是一个英国传统寄宿制学校,导演也有着批评这种学校的意思,但更重要的事,这个学校代表着某种权威,某种制度,某种压迫人的制度,那么学校的这些老师就成了维护这种压迫人的制度的工具。(有两个老师可以除外,一个是新来的副校长和学校的历史老师,这个可以从他们上课的方式上可以看出来,和他们在每次出现在教堂里的不耐烦的表现可以看出来{教堂在这部电影里,代表了对被压迫人的洗脑场所},可是这两个人也代表了软弱,面对这种压迫人的制度,他们明知道是不对的,也不敢抗争,或者更准确的说作为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抗争。
电影中的监舍老师,当然代表着这个压迫人的制度的狗腿子了,导演把把他们描绘成了假正经,虐待狂,恋童癖,他们代表这个压迫人的制度来对学生们不停的施暴,但作为这个压迫人的制度的代表人—校长,却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当然这很好理解,你可以想像小布什会对被他侵略的伊拉克人民说对不起吗!?当以主角Malcolm McDowell(他在电影中代表了当时青年,迷茫,向往所谓的革命,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为首的学生不甘受压迫奋起反抗时, 统治阶级却表现出出奇的软弱,校长只是把打扫学校仓库作为惩罚。或许应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所有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时电影里出现了一个超现实主义镜头,或者说一个象征镜头,被打伤的主教躺在校长的抽屉里,这象征着宗教只是统治阶级手里玩弄的工具。
反抗的学生在统治阶级的退让下并没有停止抵抗,却选择了更强烈的抵抗,或者说革命。这时又有一个象征出现了,当学生在打扫学校仓库时,发现了一个装在容器里的畸形胎儿标本,这象征在当时这种社会制度下,就会产生像这些反抗的学生这样的“怪胎”。
在教堂里,当代表这个统治阶级说话的二战老兵,大谈秩序,服从命令之类的话时,台下的人们听得虔诚的很,可是,当有疑似毒气的气体弥漫教堂时,那位二战老兵这时叫大家遵守绅士风度,让小孩和女人先出去,刚才对老兵的话还听得很虔诚的人们却根本顾不得绅士风度,竞相逃跑,真是绝妙的讽刺啊!
电影在反抗的学生和学校老师与家长的枪战中结束。(或者说在统治阶级的代表人—校长的死去中结束)
现在谈一些电影中的小细节,电影中有同学间的同性恋情节,我想这反映了当时的性解放运动。电影中有一段男主角与酒吧女招待在酒吧的缠绵戏。(如果你认为那是缠绵的话),我想这在电影中代表了某种身心的解放。
最后说一下这部电影的主角Malcolm McDowell,可能因为他的脸长的太“与众不同”了,所以许多比较另类的电影都找他做主角(像《发条橙》,《暴帝卡里古拉》,《豹妹》)当然,首先是因为他有出色的演技。
有一本书叫做《革命!1960年代电影大爆炸》,于我来看,1960年代的确是电影史上最辉煌的10年。在我最喜欢的影片名单中,近半数都在这十年。
林赛安德森的作品不多,名堂却是响当当,《如果....》拿了69年嘎纳金棕榈,我最初听说这部电影,是通过《发条橙》。库布里克拍摄《发条橙》前,曾看过5遍《如果....》,Malcolm McDowell凭借在《如果....》里的精湛演出,顺理成章成为Alex的不二人选。世上就是有这么一些异质的演员,他们好像生来就是坏蛋一样,Malcolm McDowell就是这么一位,《如果....》里的叛逆学生只是个开始,《发条橙》里的Alex就不是叛逆这么简单了,简直是邪恶的化身,也就难怪你甚至想象不出谁会比他更适合出演《罗马艳情史》里的卡里古拉。同类型的还有杰克尼克尔森、唐纳德萨瑟兰、陈强这些人物,你不一定对影片中的正派人物印象深刻,但这些异质的奸角一定让你过目难忘。当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些异质偶像,晚年演起慈祥的老爷爷同样令人欣喜。
《如果....》这个标题也是来自灵光一现,于现实而言,你想象不出自己处于同样压抑的环境下能做出怎么样的反抗;于幻想而言,你也不愿相信这么极端的报复会真实存在。可是,在1960年代,这些都不是假设,而是真实的发生在整个世界。电影的预言,在拍摄完成短短几个月后,就在1968年的巴黎得到了实践。这种时代特征,是本片成为经典的真正原因。
我不由设想身处冷战时代的世界,两套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把世界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政治阵营,电影里屡见不鲜的“毛”符号和红色标语,代表着进步青年们对另外一种政治体制的向往,即便共产主义这个许诺比我们想象得要远许多,但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看,社会主义本身的优越性足以让“围城”外面的资本主义“劳苦大众们”从思想上震撼不已。相较于今日,西方人看到富强起来的中国人在LV店外排队等候的状景,发现这些来自曾经理想主义国度的人们比他们甚至更爱钱,也算是让这些1960年代的热血青年们在垂垂老矣时见证了成长的失落。不论改革如何,我们强调的“Reform”在外人看来,早就是“Transform”了。从这个角度看,1960年代的我们远比现在这样子可爱。
在彩色影片中加入黑白影像,在现在来看,是一种很成熟的电影语言,意指很明确,也不比刚开始采用时感受深刻了。不过本片比较特殊,黑白画面的穿插让你摸不找规律,观影过程中我设想过很多刻意安排的意义,不过紧接着又被推翻。最后看了花絮才知道,原来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资金短缺,室内低照度下为了节约成本,采用曝光更好的黑白胶片,最终剪在一起,反而效果脱俗。我晕,原来如此!这种随性而至无心插柳的模式促成了一部经典的诞生,如同大多数历史事件一样,个体的偶然促成了历史的必然,追求本源那所谓的真相往往寡味,倒是后人反复的阐释让你相信了偶然中的必然,如果把这样的历史看做真相的话,人类想象的维度才是历史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