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花

姊妹花

122

    9.0

    • 主演:胡蝶宣景琳郑小秋

    常见问题

    1、胡蝶,宣景琳,郑小秋 主演的电影《姊妹花》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姊妹花》来自于中国大陆地区。

    2、《姊妹花》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34年在中国大陆上映,《姊妹花》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1098分,《姊妹花》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姊妹花》值得观看吗?

    《姊妹花》总评分1098。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姊妹花》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姊妹花》是1934-02-13(中国大陆)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胡蝶,宣景琳,郑小秋主演。由导演郑正秋携幕后团队制作。

    5、《姊妹花》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姊妹花》是著名演员胡蝶, 代表作,《姊妹花》免费完整版1934年在中国大陆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姊妹花电影,姊妹花剧情:描写的是一对孪生姊妹(胡蝶兼饰)的不同遭遇妹妹二宝自幼跟随私贩洋枪的父亲逃往城市,长大以后被父亲送给了军阀钱督办做姨太太;姐姐大宝则和母亲(宣景琳饰)一起住在乡下,后来嫁给一个穷苦的木匠桃哥(郑小秋饰),父母姊妹不通音讯,彼此不知下落。十多年后,大宝夫妇和母亲从乡下流落到城市。桃哥去做工,大宝抛下未满月的孩子,到钱督办的公馆去当奶妈,她带的正好是二宝的孩子。二宝作为主妇,对大宝非常冷淡,甚至因为大宝外貌酷似自己而感到反感;大宝为了保住饭碗,只好尽心服侍小主人。一天,桃哥干活时摔伤,无钱医治,大宝便恳求二宝预支一点工钱,但二宝非但不肯,反而打了大宝一记耳光。大宝为了救治丈夫,便窃取了小主人的金锁片,不巧又被钱督办的妹妹撞见,大宝失手碰倒花瓶,致使钱妹遭误伤而亡,大宝即以杀人罪入狱。大宝入狱后,母亲前来探监,才发现主办大宝一案的军法处长正是遗弃自己多年... (展开全部)   描写的是一对孪生姊妹(胡蝶兼饰)的不同遭遇。妹妹二宝自幼跟随私贩洋枪的父亲逃往城市,长大以后被父亲送给了军阀钱督办做姨太太;姐姐大宝则和母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胡蝶
    • 宣景琳
    • 郑小秋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1. 未脫鴛蝴窠臼的左翼味道,甚至還有舊話本“無巧不成書”的機擴。

      2. “倒霉的是窮人!倒霉的還是我們女人啊!”

      階級批判和父/夫權批判,在影片中的表現,卻更像是“仇富”和“厭男”。

      3. 双胞胎或兄弟/姐妹二元對立题材的作品可谓层出不穷。而關於從小分開,導致二人成年後生活天壤之差的作品,同是30年代的作品,就有張天翼1932年創作的長篇童話《大林和小林》。類似題材的作品還有(日)川端康成的《古都》,1974朝鮮電影《金姬和銀姬的命運》等。

    • Jensen

      前边都还好,看到后边太难受了。以下见解从个人理解出发,不可避免的带有偏激色彩。请酌情考虑看与不看。

      在当时的背景情况下来看,说明穷人和富人两阶级的对立性,在这部片里以一种非可能的巧合性使穷人和富人在饭桌上来了一次对话;但是不可避免的是,这个片子太过于戏剧化,反而没有常理性,做了太太的二宝真的会考虑了解大宝和母亲的生活吗?一直都是穷人的大宝用讥讽的语气说出几乎是所有穷人想说的话,但这番话后果只会触怒到二宝和大老爷。现在这个世界,所谓的亲情在阶级对立里永远不可能实现。

    • Jensen

      左翼阶级政治现实电影加家庭伦理。家庭伦理方面也没有很深。很难想象在话剧舞台上摸爬滚打的郑正秋,做出这样的片子。作为话剧太平,作为电影没有分镜头。(有勇气后才写的,没有勇气一直想下去,本来是很有信息能量潜力的)也没啥分镜头逻辑。就是导演的内心。但是一直在拍。也没有成长得特别厉害。最后的奇观还可以。情感奇观。情节奇观。但是还没有Hold得住。最后是女人的联合,亲情的胜利,超越了阶级的厌恶。女儿的转变有些牵强。导演要她转。家庭伦理便是浅在了这里。只有情节,无思考。贫富对立,孝顺,之类希望他有思考的地方,很快就转到情节继续的波折了。大宝和二宝冲突还有意思,有贫富可怜的意味,但是偷东西又的确犯法,维护私人财产是必须的,难道因为是穷人偷东西就值得悲痛平吗?请了农村的奶妈,她穷,就可以偷东西吗?有点滥煽情,同情穷人的左翼电影的感觉了。要思考的是,二宝打她,是对的,不给钱,是对的,厌恶穷人,也没做错,二宝没有做错任何东西,而电影试图让我们同情的大宝,实实在在偷了东西,打了人,是的确有罪的。这个导演觉得罪恶的二宝做的一切罪恶的行为都是合法且对的社会,她怎么做都合理,都应该这样做,这样的社会,怎么形成的,我们如何看待它,才是希望看到他思索的地方,可惜他没有。

      一直在想,已经偏了一年,获取到了很多东西。可能不是电影本来有的,但是偏了原来的规范,获取了很多。推翻了原来的。又有新的(些许的出轨很好但是还是不能脱离原来的轨迹,但既然已经脱了,一定遵守原来的轨迹还有必要吗,都脱了,前面的已经不成立了,还是去试图去坚守都力量是什么?孝顺对我们的力量,和这种力量,安全的感觉,爱的感觉,被爱的感觉,归属感,确定感,有什么雷同之处?我感兴趣这个。超出了这个纯情节的片子的诉求了),是不是也有被推翻的可能?随便看看,就能获取这么多,像严肃地完成考试作业那样对待,反而获取不了什么。世界的东西,对于我来说打破了原来既定相信的轨迹。甚至获取的还多,虽然不一定丰盛但是很多。以前逼自己看红楼梦,也许没有先买随便看看获取的多。一定要“那种”安静图书馆环境,沉浸在里面看吗?不这样就得不出东西吗。大家都这样说。但不小心我得出相反且有意思的经验。正常看可能不会有这种兴趣点和现在看的状态和感悟。

      但是共同的女儿的受难这点,加一点点亲情。共同的苦难和亲情的温暖,战胜了阶级。只要女儿的转变合理,这个就可以合理。但是不是纯亲情的也,也有共同的,对人类苦难的体察。没有这种情怀,只有亲情,也会像父亲一样。这是我看这个封闭的故事看到的不封闭的部分。

    • Jensen

      因为技术限制,胡蝶虽然一人分饰两角,但姐姐和妹妹无法同时呈现在荧屏,但是两个人在叙事时是同处一个空间和时间的,牵强的说,这是一种缺席的在场,在叙事中在场,在屏幕上缺席,也就是说,两个阶级是无法相互对话的,是不能共存的,当然这多是阐释,在当时,或许反映这个意涵的并不一定是主观的,与其说郑正秋该片的批判性,不如说是更多的调和……首先,结尾是团员且美好的,但是导演并不祝福,因为行驶的汽车却不是故事的尾声,一切还有不确定性,只是到此而已……其次,影片中将阶级划分成了有钱人和穷人,这本是绝对对立的,然而这两个阶级却是亲姐妹,老夫妻,于是,阶级的对立转化到了家庭中,成了家庭纠纷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软化淡化了阶级矛盾的,在道德上,也是二元对立,有钱人失德,穷人有道德,这当然是满足了大众观影者的需求,但是有钱人最后的转化,也是弥合了对立的冲突,就是有钱人也可以经过转化,拥有道德……在政治和积极上,显然影片又利用性别做了缝合,男人象征着权力,比如大帅和父亲,他们一直没有转化,他们只要权力,没有道德,女人则是有道德的弱者,他们注重亲情,包括有钱的胡蝶太太,最后,台词说的,受苦的永远是穷人,永远是女人,这与其说是批判性,不如说是意识形态,对现存体制的维护,于是,受苦受穷的原因是因为穷,更是因为性别,这是维护了父权体制的表征……所以说,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批判性是很微薄的……当然,郑正秋的出身殷实家庭,他是倡导新和改良的,他更针对的是封建社会,不可能具有什么红色的党性,这部电影也有他一贯倡导的教化意味,那就是,穷人富人是两个阶级,但是是可以置换的,其实大家本来是一家人,姐姐和妹妹,因此富人要对穷人更多关爱,这当然是十分理想的代表……对于大帅那边,几乎没有刻意描述过多,也是电影为了市场考虑的柔化使然……

    • Jensen

      【编剧|导演:郑正秋】

      1.

      郑正秋主要是一个编剧。代表作:《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姊妹花》等。青年时期郑正秋积极从事新剧评工作,1913年涉足影坛,编剧并参与导演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与张石川等创建明星影片公司,担任编剧、导演。主要编导作品有《劳工之爱情》、《玉梨魂》、《姊妹花》等共53部影片。1935年7月16日卒于上海。

      2.

      1922年初,与张石川、周剑云等共同创办共组明星影片公司,他除任编剧、导演外,还兼任明星影戏学校校长。同年,为明星公司编写了《滑稽大王游华记》、《劳工之爱情》等4部短片。

      1923年底,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影片《孤儿救祖记》拍摄完成,此片为中国摄制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郑正秋编剧的第一部“社会片”。

      1934年,他编导的《姊妹花》,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创造了当时中国票房的最高记录。1935年3月该片参加了苏联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

      3.

      郑正秋的电影活动得益于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和时政批评“公共空间”的存在,并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这种“公共空间”的形成。正是在中国民族电影筚路蓝缕的开拓时期,郑正秋以其丰富的电影实践和独特的电影形式,秉持着教化观念的张扬和影像秩序的建立的电影启蒙姿态,完成了社会改良思想和人道关怀视野的启蒙电影伟绩;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精英话语相比,郑正秋电影独具一种温情的平民色彩并得到广泛的观众认同。(《当代电影》评)

      【制作公司:明星影评公司】

      1.

      中国早期私营电影企业。1922年3月﹐由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等发起﹐创办于上海。

      初期摄制滑稽短片﹐1923年冬﹐拍摄《孤儿救祖记》后﹐开始摄制长故事片﹐坚持“教化社会”的宗旨和电影与民族文化传统结合的艺术主张。

      1927年﹐摄制了《火烧红莲寺》﹐开中国影坛神怪武侠片之先河。

      1931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1932年﹐邀请夏衍﹑阿英﹑郑伯奇任编剧顾问﹐促成与左翼文艺工作者的合作﹐为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电影事业提供了契机。之后﹐较快时间内拍摄了《狂流》﹑《春蚕》﹑《铁板红泪录》﹑《女性的呐喊》﹑《上海二十四小时》﹑《脂粉市场》﹑《姊妹花》(1933﹐郑正秋导演)等一批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影片。

      2.

      “明星”最早的四部试验影片,有三部是滑稽片,第四部是所谓时事片;都是郑正秋编,张石川导演的。头一部叫《滑稽大王游华记》。第二部笑片也是郑正秋编的,叫作《劳工之爱情》。第三部影片叫作《大闹怪剧场》。

      【演员:胡蝶】

      1.

      胡蝶(1908—1989),原名胡瑞华,出生于上海,中国内地女演员。

      1925年,胡蝶参演个人首部电影《战功》从而开启电影生涯;同年,在剧情电影《秋扇怨》中首次担任女主角。1928年,她受邀加入明星影片公司。

      1931年3月,她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映。

      1932年,出演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片《啼笑姻缘》 。

      1933年1月,胡蝶以21334的票数当选由上海《明星日报》评选的“电影皇后”;3月,她又主演了中国首部左翼电影《狂流》;同年,主演的电影《姊妹花》则成为她表演生涯的代表作。

      2.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胡蝶前往香港,先后拍摄了古装片《绝代佳人》以及爱情片《孔雀东南飞》等影片。1946年,胡蝶从上海迁居香港,在香港主演了电影《春之梦》等片后,决定告别影坛而专心辅佐丈夫潘有声从事经营。1960年,她则凭借主演的爱情片《后门》获得第七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1966年,她拍完《塔里的女人》后结束了电影生涯。

      1989年4月23日,胡蝶在加拿大去世,享年81岁。

      【摄影:董克毅】

      1.

      董克毅,中国电影摄影师。18岁入明星影片公司当学徒,悉心钻研摄影技术。1924年独立掌镜,拍摄影片《诱婚》。董克毅对摄影技术贡献很大,是中国最早使用两次曝光、“接顶”拍摄法、特技镜头、测光表、镜头纱、渐变的柔和玻璃、偏光镜、可变速的摄影马达等先进摄影技术的摄影师。

      2.

      在早期的默片时代,摄影师用灯布光,衡量亮度,全靠个人的经验判断。他通过反复实践,练就了一双被同行们公认的“火眼金睛”,使拍出来的片子能做到密度一致,光影和谐。但他并不保守,一旦有了条件,他又率先使用测光表、镜头纱、偏光镜、可变速摄影马达等先进设备和技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

      3.

      1928~1930年,他担任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1~18集)的摄影。1931年,他作为中国第一部蜡盘录音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的摄影师。

      【演员:宣景琳】

      1.

      宣景琳拍影戏不为出名,只想积蓄酬金为自己赎身,改变身份。不料她的秘密被人发现,积蓄被妓院没收。郑正秋知道后,就由“明星”出钱为她赎身,还编写了一部妓女生活的剧本《上海一妇人》,请宣景琳主演。她现身说法,受到观众赞赏,宣景琳正式成为“电影明星”。 宣景琳获得了人身自由,又有了“电影明星”的身份,就要王公子名正言顺地向父母提出,双双成婚。

      2.

      在无声片时代,宣景琳拍片勤奋认真,生活严肃,受到明星公司同仁的尊重,是早期影坛屈指可数的红牌女星。虽不到三十岁,但通过导演发掘,宣景琳在《少奶奶的扇子》、《姊妹花》等多部影片中扮演的老太婆形象成为特色,被誉为“中国电影第一老太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