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

经过

602

    1.0

    • 主演:桂纶镁戴立忍荫山征彦田丰

    播放列表

     正序

    常见问题

    1、桂纶镁,戴立忍,荫山征彦,田丰 主演的电影《经过》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经过》来自于中国台湾地区。

    2、《经过》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04年在中国台湾上映,《经过》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602分,《经过》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经过》值得观看吗?

    《经过》总评分602。月点击量3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经过》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经过》是2005-09-30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桂纶镁,戴立忍,荫山征彦,田丰主演。由导演郑文堂携幕后团队制作。

    5、《经过》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经过》是著名演员桂纶镁 代表作,《经过》免费完整版2004年在中国台湾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经过电影,经过剧情:2004年,故宫书画处助理研究员阿静(桂纶镁饰),自小听着资深员工阿超伯(田丰饰)的故宫往事长大,对故宫的山洞库房有着诸多想像东横(戴立忍饰)是名自由作家,帮故宫撰写故事,一段失恋境遇让他相信残缺只是人生必经过程。退休的阿超伯一生的故事,成为东横写作的题材,更是阿静童年的最深记忆。阿静学姐的前男友东横情愫暗生她,渐渐冷漠的东横因她有了改变。 一日,阿静在故宫遇见了日本人岛英一郎(荫山征彦饰),原来他是汽车公司的设计师,在公司的斗争中心灰意冷,想来寻找苏东坡的“寒食帖”,解开爷爷回忆的谜底……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桂纶镁
    • 戴立忍
    • 荫山征彦
    • 田丰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说在前面:

      两年前的片子,到现在才见着。虽然最新D商又把易智言的《蓝色大门》翻了出来,但在2002年之后,不只我一个人在问桂纶镁消失了么?也有人说最好的她已经留在《蓝色大门》里了,毕竟台湾电影现状有目共睹。KTV里像F.I.R乐队的MTV看过她,在网路上的广告片上见过她。在时间悄然流逝中,那群人们可能已经不适合“年轻”这词,所保留的记忆也相当有限,但桂纶镁主演的第二部长片就这样出现,从我们身边经过。

      想起了侯孝贤为了纪念小津安二郎诞辰100周年拍摄的《咖啡时光》,到最后依然会引起些争论。至于形散神不散的拉扯就无心留意了,带着命题性质的电影总会如此,老侯自己也乐此不疲。从各方资料里说的台北故宫宣传片,到影片《经过》最后呈现的效果,是有些细小落差的。

      2004年金马奖《经过》的出品方也是写着国立故宫博物馆,不过说回来即便是当台北故宫宣传片,但已经定为剧情片,只要有所场景关联、主题涉及,手法创意上就不必拘泥了,这点上它还是像观念化的《巴黎,我爱你》。

      1.人生缺憾,一碗承受

      那哀怨的二胡声还不如一句“人生缺憾,一碗承受”所带来的触动实际,这也预示着主题也必将包含于缺憾与承受之中。于是影片后来又出现了阿静醉酒后去找东横时,打破的也正是一张碗。

      在街头卖艺人破碗的独白和东横的囊中羞涩后,影片直入主题,掠过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牌子。影片讲的正是和“国立故宫博物院”有关的故事,包含着不同角色的内心独白。

      由缺憾而起,因文物而生。《经过》牵扯着当年苏轼“寒食帖”的由来,以及它流落在异乡他国又回归故宫所发生的故事,这条线索浮现于因“寒食帖”而来台北故宫拜访找寻的岛身上。

      在文物辗转搬运中的缺憾,丢失散落总是不可避免,影片在阿超伯叙说基础上提出了这个问题:艺术作品可以永恒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作为“一宫两院”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在馆藏文物的品质上的确要比北京故宫来得珍贵稀有。强调故宫文物以及中国一词时,往往两不讨好。影片难免产生一些和我们文化背景有差异的理念,也引起了一部分观众的不满。

      2.影片的主人公

      缺憾有很多种,例如人生情感的缺憾。作为故宫解说员的陈宇静(阿静)虽然圆了孩时梦,可以进洞去面对故宫文物,走进时间长廊的深处。在现实中,她又不得不面对着个人情感的缺憾,单恋总是如此。画面不断闪回到童年,空镜头的大量运用,造成时间交错的恍惚——即个人记忆里的时间流逝和阿超伯讲说声中的历史悠远。怀藏梦想的她,也在生活中寻找一个出口。

      而李东横也遭受着心灵深处的自我放逐,影片中他写作灵感枯竭,零散文句成了打断观众情绪的标题,只是回到命题影片本身,它们的指示性又过于明显。影片通过两人回忆里他和前女友,还有阿静几人去游玩的场景,反映着他的沉寂落寞。

      在阿静和东横身上透露着影片人物内心的失落与迷茫,都着死结,而因为日本年轻人岛的出现,完成了从系到解。困扰他们的问题都是一个结:怀藏梦想的阿静,寻找写作灵感的东横,为寒食帖而来的岛。三个人分别陷在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里寻找。

      3.回到故宫和时间本身

      对于台湾年轻人,故宫很多时候只是经过而已,而更多的也仅限于一游或者一看,如同这个名词在不相干场合出现一般。不好揣测出品方的意图,却理解他们的用心。从一件文物本身,到作为容纳它们的故宫,走过多年风雨,在时间里悄然走过,却给后来人留下了不同故事。一段记忆,一股灵感,一种找寻,这也正是影片中通过不同人物所极力传达的思想内容,从退休员工阿超伯讲故事般的复述到童年时对故宫文物有着真切情感的阿静等等。

      阿静童年回忆与故宫文物的交集,东横在最后提到了走进山中的父亲,岛那位修复寒食帖,视它为自己所出一般的祖父。三个不同人物的故事在时间上形成了纵深,可以回溯追忆到宋朝苏东坡,因八国联军造成寒食帖流散人间。时空转换跳跃中,现在的它却静静躺在故宫博物院里。

      在时间流逝外,不无有趣的是东横聚会一段上朋友们对于文物模型的争抢玩看,还有阿静对东横一番责问,隐约说明着故宫在环境变迁中以及现在台湾的尴尬处境,在过去与现在间,它如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毕竟只是很少一部分人对它有着日思夜想,真诚之至的情感。

      4.故事之外

      《经过》里的阿超伯,不论是安静地给孩子们将故事,还是在树荫下打太极,看着很面熟吧。他就是田丰(说的可不是最近百家讲坛易中天话三国里袁绍的谋士田丰...),也是港台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配角,最常演且最有火候的就是父亲形象了,比如侯孝贤《童年往事》中的父亲。

      至于影片焦点人物桂纶镁,青春洋溢还是神韵迷人,作为讲解员更有包含着一种独特的安静。听她说“菜脯蛋”还有喝酒一节真的很有感觉。至于在影片之后和戴立忍传出的事情恐怕也早已不新鲜了,难道拍戏来电真是那么神乎的事情?

      《经过》电影原声带中的《微光》出自张悬,必须承认又是一次在电影里遇见音乐。在有微风阳光的午后,第一印象只是觉得干净清澈、空灵细腻,或者说歌词确实写得不错,对于一部和历史有关,从时间里经过的影片,它达到了预想的安静效果。
       
      http://moviel.allmov.com/article-141860.html

    • Jensen

      人生的缺憾,只是在茶余饭后的一段回忆而已……
      故宫的老员工福伯告诉东横这样一个道理,看来只是一个通俗浅显的道理,但却只有在经历了人世繁华与纷乱之后,才会有如此深切的体会。
      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憾。只是这样的缺憾,在别人的眼里或大或小,但那终究只是别人眼里的缺憾,真正的意义,只有自己才知道。
      喜欢电影里的音和画,音是干净清澈的,一声一声,像是在敲打我们的心房。画是山涧溪水,连绵的山,不段的水,虚虚实实,没有断点。
      如果你曾经因为“蓝色大门”里的克柔而喜欢桂纶镁,那推荐你看“经过”。成熟了的小桂,充分展现了一个法文系毕业生的文化气质,扮演的阿静,会撒娇,很独立,但更多的时候,也有小女生的小心思。
      如果你喜欢戴立忍,我也同样推荐你看“经过”,一个36岁的成熟男人,磁性的声音,慢条斯理的动作,一切都告诉你,他经历过许多,会让你忍不住好奇心想要去探究一切。
      在一个充满阳光的夏日午后,泡一杯清茶看“经过”,安安静静,淡然,就是美好的生活。

    • Jensen

      在2004年的春夏之交以前,我经常能写出一些惊世骇俗的文字。那个时候的局长还仅仅是一个靠才气写一些大部分是呓语的诗人;那个时候的李牧之还仅仅是身在工科心在文可尚未窥得门径形左实右的邋遢东北汉子;那个时候的不风虽然已经有了图宾根的美丽向往,却还在为下一步去哪里犹豫;那个时候的木卫二把过于强烈的情感宣泄在影评中,还没学习举重若轻这一手;那个时候的cross还在为天南地北的情感纠结而做逃婚状;而那个时候的藤原琉璃君,还仅仅是隔若干个月上一次bbs列一长串他自己都不知所云的书单的纯情小男生;那个时候的玲珑,已经告别了HS版的戏说和解构,安安稳稳地在羊城细心做她的洋买办,偶尔出没。n 在2004年的春夏之交,我夜里无眠之时还不懂得点一根烟,看明灭的烟火和夜间穿过杭城重重云雾才依稀照在生科院篮球场的月光长叹。我还习惯于夜半发疯,神速地在水云间的各个版面打了鸡血般灌水。尽兴而来,萧索离去。2004年春夏之交以前,我还不读柏桦,我还未曾看贾木许,,我还没有迷恋桂纶镁。我同样不会喝酒,不会弹琴,只会说一些黄色的小笑话让女孩子吃吃地笑。我不知道她们在笑的时候是不是还在担忧着这个约会是不是会影响稍晚时候的另一个幽会。n 在2004年,我怀念2003年的春夏之交。每个春夏之交,我送别一个个学姐。看着她们怅然的眼神。眼神后是忽闪而过的踏入社会的兴奋。在亦真亦假的为别情短叙而进行的各种BG中,学姐们总是满脸不安的寄托,说薄荷呀你要珍惜剩下的大学时光啊。我边夹着大块的辣子鸡块塞满嘴,仔细用舌尖剥离鸡块中的细骨,然后轻巧地吐在盘中,味蕾在鸡肉一丝丝裂分中体会微辣的快意,同时迷离地看着对面的学姐,若有所思状。2003年春夏之交的各式迤逦分别之后,当我在2004年春夏之交将学姐们的现状与去年逐一对照,我立刻深刻地体会到2008年初听到的这句真理的不可颠破:千万不能相信流血一周都不会死的动物。当学姐们在我旁敲侧击问个人感情问题如何后,诸位我视之为学术前辈生活楷模品德规范的学姐们都表达了她们对与男性产生一辈子情感的厌恶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欲为只要拥有不在乎多久这一独立女性标杆奋斗一生的豪情壮志。自然,她们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有若干是痛陈己身被薄情寡义小郎君或勾引或欺骗至今却各分东西,有若干是称自己看过了太多分分合合当了太多次媒婆和稳婆结果彻底对男性失去长久信心的,更有若干是直接间接称自己对男性有恐惧。每当学姐们说起这些的时候,我次次都能大义凛然地站在她们这边,虽然未有对彼岸的雄性动物有口诛笔伐之举,但是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让我每次都能站对队伍。只要站对队伍,表态与否就是次要的了。学姐们对我这种成熟的政治敏感表达了相当的赞许。只是我没有同她们说,我深深地知道,学姐们认为,男人不是好东西,痛骂男人的小男生,何尝又是什么好东西。n 然而,当我在2004年春夏之交仔细琢磨学姐们的现状之后,我认为我完全歪曲了学姐们的咬牙切齿和醉酒后的沉痛。学姐们一个个地投入这样那样的男性怀抱,全然不顾自己曾经被勾引被欺骗看透分合出色完成媒婆稳婆任务以及号称对男性的情感持久度失去信心甚至忘了自己曾经说透过杯中酒在唇齿之间蹦出的恐惧二字。所以当一个个学妹在2004年春夏之交送别我如同我在2003年春夏之交送别我的一个个学姐的时候,我对学妹们语重心长地说,千万不要相信我现在说的话。然后埋头在麻辣牛三样中寻找耐嚼的牛百叶。n 然而在2004年的春夏之交,我也确实为一些人事的无法回头再细细分辨而不停地惆怅过。比如对面的李姑娘、张姑娘、戴姑娘、徐姑娘的去向,比如我在Humanitities版说过的一系列人和景。这是大马哈鱼溯游前的最后一次回头,这是候鸟对漫长南飞的恐慌。在2004年的春夏之交,我对每个节气如处子般敏感,我对每次夕阳在18幢楼角消失留下的火烧云有难以割舍的怀念。还有篮球场回廊上繁密的紫藤花,我只见它开了一周,然后在紧接而至的绵绵梅雨中凋落,留下一回廊的残瓣,年而复始。nn 可我写的字却再也没能感动我自己一次。它们一去不回头,再也不似那年春末夏初时。n

    • Jensen

      这部电影刚开始看挺枯燥无味的,慢慢的才能够感受到他的细腻。第一次一个桂纶镁也是看了这部电影。她在电影中饰演一个故宫书画处的助理研究员。里面的那个日本人原本是汽车公司的设计师,因为在公司的斗争中心灰意冷,所以想来寻找苏东坡的“寒食帖”,解开爷爷回忆的谜底。戴立忍所演的的是一个自由作家。这部电影有细腻的爱情。与此同时导演也用他自己的方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了里面。这种新旧文化的碰撞。说他是一部电影也可以说他是一篇散文。

    • Jensen

      他在街上踩着自行车,在路边摊吃面,但天桥下卖艺的盲人缓慢而忧伤的二胡曲一直在画面外延续,那是他脑海中仍挥散不去的旋律,忧伤的流淌着。
      镜头随着自行车穿行在这个城市,沿路的商店摊贩、车辆不时地在画面中经过,音乐舒缓。
      摄像机的屏幕上也悠然地展现着车行进中一路上的风景,犹如徐徐展开的画卷。
      这样的节奏是属于台北这个大都市的么?没有高楼大厦人流如织,只是小街小贩绿树重山。
      记忆在崇山峻岭中漫步,人是如此的渺小。
      那几米长的古老手卷画卷也好,窗外的风景也好,在移步换景中,我们感受着时间的流淌、生命的经过。
       白色画面上,黑墨书写着苍劲有力又毫不张扬的两个字, ——經過。那份属于书法的美已将我深深吸引。
       
      “这里有一个山中的博物馆,她原来只是经过这个岛屿,可是,命运却让她留了下来。”
       
       
      一个以纪念台湾故宫建成80周年为题材的创作电影,围绕着老中青三个人展开的故事。年老的阿超伯是曾经在战乱时期运输宝物、见证台湾故宫历史的老员工,李东横是研究故宫艺术的“大作家”,而阿静是充满了热情和梦想的年轻一代故宫讲解研究员。
       
      在浮华喧闹的现代社会中,他,李东横,仿佛是一个异类。走在深夜寂静的小巷,是一个人的落寞。因为他的时间停滞在了深爱的人离开的那一刻,所有欢笑都被留在了过去。沉默、冷淡、对着古画卷自言自语,漠然的脸、毫无感情地说话,将心冷藏,如一潭死水,只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我不想改建,也不想拆迁”,阿静固执着,不愿看着自己的家被拆迁。可是,那只是我们想要留住过去的愿望而已,明知这不切实际的愿望并不能阻挡现实的脚步、也不能改变什么。
       “人总是有梦想的嘛”,或许有时在别人看来是那么的不可理解不可思议,可是,它也会有实现的一天。
      阿超伯对过去运输宝物寻找珍藏的地点挖山洞等等的叙述不时地闪回,它们开启着童年的阿静的好奇和对过去的美好想象,造就了年轻的心中的梦想,也带着我们在过去和现实中往返、在时光隧道中穿梭。地铁飞驰着驶进站台,它刚穿越了时光隧道归来么?靠着车窗迷迷糊糊睡去的静,梦中又仿佛回到童年时初见《寒食帖》时的场景。
      闭上眼,深呼吸,小心翼翼怀着如朝圣般的虔诚之心走进那山洞,迎接梦想中的世界。她犹如走进了千年时光隧道,通向那段悠远的过往。那多年的梦想和祈愿只为了这一刻,走在这深锁着宝藏的山洞隧道库房中,触摸到一丝过往的真实。
      走在这长长的隧道库房中,她的身影在远去,变得越来越小;那是时间的长河,人终究消逝在其中,只有那些书、画、雕塑留了下来,成为历史和生命曾经存在的痕迹。
       
      她年轻、有梦想、也会被别人的梦想所感动并给与帮助。就象她说的,她最喜欢的一个字是篆书中的“人”字,因为“它就像一个人伸出手去,想去牵另一个人,那是一种友善的表示”。而她那幽然绽放的情愫与热情,也感染着心如死水有些自闭的东横。
       
      岛,也有梦想。为了梦想,他从日本来到台湾,为了看一眼《寒食贴》的真迹,为了看一眼祖父曾经作为书画修复士最引以为傲的一件作品,也因为与苏轼写下《寒食帖》时类似的在职场被人排挤而流放的心情,想与作品对话、感受与古人相同境遇下的那一份心境,一份内心的安静。虽然历史长河故事万千,时代变化,而人的心情、情感、境遇却总是类似和相通的。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深埋内心的故事,
       
      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生命只是一种经过。
       
      老态龙钟的阿超伯,也曾经是勇敢地在战火中运输宝物的年轻人。
      沉默的李东横,他曾经是欢声笑语地沉浸在爱情中的年轻人,也是跟着巡山员父亲走在大山中的孩子,可是有一天,他父亲进山后却再也没有回来。
      阿静,她是那个从小听阿超伯讲故宫故事和宝藏长大的孩子;也是那个坐在摩托车后座的孩子,在隧道中驶过,通向记忆的彼端。
       
      回忆,是我们一路经过的风景。
       
      人生总有缺憾,而在天桥下拉二胡的盲人,只是在装着钱的碗前写着:“人生缺憾,一碗承受”。
       “有些事情的残缺,是一种必经的过程,就让它这样吧。” 面对被阿静摔坏了的古董碗,李东横写下了这句话,是给阿静的,也是给自己的吧。
      而阿超伯的一句 “人生的缺憾,不过是茶余饭后的一场回忆罢了。” 也让东横终于走出了对过往的无止境的遗憾,重新面对新的生活。恩,我也要多念几遍这句话,多多提醒自己。
       
      这部电影虽然是为纪念故宫而拍摄,围绕着古代书画作品而展开的故事情节,却丝毫没有古旧之气,反倒让我们在女主人公的年轻的梦想和热情中、在那些充满稚气的动画的穿插表现中,感受到历史焕发出来的的勃勃生气。
       
      故宫里珍藏的是被人类千百年来共同珍视的宝物,它们是如同《寒食帖》一样经历了战火纷飞年代颠沛流离最终才幸而得以保存下来的人类历史宝藏的一小部分。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心中最珍贵的是什么呢?阿超伯告诉我们说,那个曾经伴随他度过战乱流离的青年时期的母亲送的一个小玉马,那个在某个台风夜运输宝物的路途中被摔坏了的玉马,是他一生最珍贵的宝物,“虽然只是一块普通的粗玉,但是对我来说,跟一个故宫里的宝物被打破,是一样的心情阿...”

      这部以纪念台湾故宫而拍摄的剧情片,让我对历史、博物馆有了重新的认识,也勾起了我想要重新拿起毛笔的冲动。
       
      一直觉得博物馆里的都是些没有生气的冰冷物品,没有什么大的兴趣。小时候买帖练字也根本不曾去体会过字里行间的含义,对我来说它们只是一个个的字的范本,不同字体有不同特点,然后懂得“字如其人”,从字的结构去理解一个人的性格。等我再长大些,才知道书法作品和所以艺术一样,是一种表达。这表达不仅是文字上的,那情绪也是蕴含于轻重缓急张弛之间的线条中流淌着的,但,也不曾好好地去体会感受。而随着连纸笔都几乎要被电脑打字替代的时代,毛笔是多么遥远的一个字眼。虽然带了笔墨出国,除了偶尔几次用来表演等,宁愿日日坐在电脑前,也是懒于去铺纸练字的。那仿佛会是一场仪式,屏气凝神,心无杂念、全心贯注于笔端的内心修炼。虽然如今的“安静”也是少时便已形成的,但也仍不曾像片中的人物那样去静静的观看那些书画作品、和它们对话,去感受古人其实和我们一样拥有的处于各种境遇中的心情,或许我也还没有能力懂得,但是,看了这电影我再次领悟,那些书画作品都是有生命的,它们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人和属于他们的故事,还有真实的情感。
      艺术品终究是关于人的艺术、是因人类的表达而生,是因情感的存在而有了存在和审美的价值。
      老人阿超伯两次在练气功时说到,“虚实交替之间不要有断点。” 或许也可理解成是书法要诀之一吧,字与字、比划之间的一种气的延续和贯通,或许也是历史与现代的一种贯通。
      而看到影片中那些黑白水墨流动的线条时内心的激动,是因为自己对过往的怀念还是被自己遗忘了的梦想在蠢蠢欲动?曾经有过成为一名书法家的梦想,不知在何时早已变成了一种对自己幼稚的嘲笑并且渐渐遗忘,可年少时的种种却也变成了如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注定,安静、缓慢、耐心...... 小时侯从美术班被选去学书法,现在想来总觉得很难说是因为我生性本来就适合还是因为练书法让我变成这样。
      而这样的爱好,在如今似乎也充满着一种怀旧返古的气息。是否也会有些“不食人间烟火”呢?
       
      很惊喜的是,在影片中看到“云门舞集”的表演,对舞蹈一直都不太懂,只是曾经在《南方周末》上看到过有关云门舞集的新作品“行草”的一些介绍,一直想能有机会一睹“云门舞集”也是出于对林怀民和“云门舞集”的好奇和时尚的一种驱使,但是当我看到影片中的这一小段表演,虽然几乎只有不到一分钟,我却被深深吸引,在舞者的造型、舞动的缓急变换之间,我能感受到行书的线条流动之美和内在的力量。
       
      电影的摄影感觉很舒服,表演也都不错。
      不久前才看的《蓝色大门》中扮演青涩的中学生的桂纶镁竟已经出落成为亭亭的窈窕女子。并不算漂亮的她,微笑的时候,眯成了缝的双眼和双唇,勾勒出3条上弯的曲线,如此美丽和具有感染力。
      而扮演老人阿超伯的是一张熟悉的脸,在无数台湾电影或连续剧中出现过的脸——老演员田丰,总是和蔼可亲的面容,他曾是《童年往事》中的父亲,而20年后的《经过》中,我也看到了岁月的无情,时光的流逝。
       
      将近片尾,镜头扫过阿静的房间,墙上贴着我熟悉的字迹,黑色的碑帖,竟然正是陪了我二十多年的《张猛龙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