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

骑士

19

    9.0

    常见问题

    1、布雷迪·詹德罗,蒂姆·詹德罗,莉莉·詹德罗,卡特·克利福德,特丽·道恩·鲍里尔 主演的电影《骑士》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骑士》来自于美国地区。

    2、《骑士》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7年在美国上映,《骑士》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171分,《骑士》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骑士》值得观看吗?

    《骑士》总评分171。月点击量2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骑士》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骑士》是2017-05-20(戛纳电影节)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布雷迪·詹德罗,蒂姆·詹德罗,莉莉·詹德罗,卡特·克利福德,特丽·道恩·鲍里尔主演。由导演赵婷携幕后团队制作。

    5、《骑士》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骑士》是著名演员布雷迪 代表作,《骑士》免费完整版2017年在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骑士电影,骑士剧情:布拉迪(布雷迪·詹德罗 Brady Jandreau 饰)是一名牛仔,同时也是一位富有天赋的驯马师,在牛仔竞技界前途无量然而,在一次比赛中,布拉迪不幸受伤,撞到了颅骨,医生告诉他,他将再也无法继续他的竞技生涯了。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布雷迪·詹德罗
    • 蒂姆·詹德罗
    • 莉莉·詹德罗
    • 卡特·克利福德
    • 特丽·道恩·鲍里尔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看完电影还挺感动的。

      因为事先没有看过简介,看的时候觉得镜头很稳,尤其是最后30分钟,情感很强烈,所以原以为会是一个更加老成一点的导演。

      当Brady拿枪指着Apollo的时候,我的心都颤了一下,心想,这导演可真狠呐。

      看的时候就有几点很疑惑,其中之一就是像horse riding这样高难度的戏应该很难有演员可以完成,所以开始以为是在选角方面下了功夫。

      到电影结束看到字幕才知道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样以为这部电影的精彩仅仅只是因为导演说了一个好故事,那你就错了。

      因为这除了是一部“传记电影”之外,还是一部“纪录片”。因为片中每个人都是在扮演现实生活中的自己

      当然,这里的“纪录片”要引起来。

      除了男主角Brady一家改了姓,其他人均使用原名

      男主角Brady的经历在影片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之后在采访中他有说除了受伤部分,其实很多都是虚构的,但是这也可以理解,因为这并不是一部真正的纪录片)。

      这里我想说的是Brady的好友,影片中也有出现的——Lane Scott

      影片对于Lane的经历并没有细说,只是通过开头几个牛仔的回忆提了一下。所以我原本以为他跟Brady一样也是在比赛中出现了意外(其实不是)。

      甚至Brady在医院里播放的那几段关于Lane的视频我都一度以为是虚构的。(emmm……主要是视频中的Lane和轮椅上的Lane差别太大,很难想象是同一个人……)

      然而,并不是。

      Lane Scott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至今仍然在医院进行康复训练。

      在影片中由他自己本人出演

      电影《骑士》中的这一片段是在医院进行的实景拍摄

      如电影中的视频所说,18岁的Lane曾经是个superman,在“牛仔圈”所向披靡。

      LaneScott_cowBoy

      在Brady2岁半,Lane3岁的时候,他们就在一起学习如何成为牛仔。所以Brady在电影中说,Lane对于他就像是一个big brother。

      但是2013年的9月3号发生了一场严重的车祸,悲剧降临在这个19岁少年的身上。

      关于当时的具体情况网上说的不多,所以我也无法了解。只知道这之后Lane就陷入了长达7个月的昏迷状态。

      在Google上搜索Lane Scott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名叫#PrayersforLaneScott#的Facebook主页,是Lane的家人和朋友建立的。

      Facebook主页上为Lane祈祷的照片

      第一篇帖子发表于2013年的9月5日,车祸发生的第二天。之后,几乎每一天都会有更新,为大家讲述Lane的实时状态。

      主页上第一篇帖子

      但是帖子目前已经停更了。我个人猜测应该是Lane的状态已经基本达到了稳定,加上后来《骑士》这部电影的拍摄,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件事。

      最后一篇发表于2015年9月3日,车祸发生的2周年那天。它比较详细地讲述了Lane从昏迷到苏醒的过程。

      主页上最后一篇帖子

      翻译一下吧:

      2年:2013年9月3日,这一天让我们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坐上了充满恐惧、祈祷和巨大希望的过山车。但不知为何,Lane和我们都找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去(与死亡)斗争,并且一直如此。
      Lane昏迷了7个月,终于在2014年5月醒来。从那以后,他在治疗方面非常努力。
      Lane在几天内自学了手语,这样他就可以和护理人员、家人和朋友交流了。
      2014年12月,我们实现了圣诞愿望..Lane终于可以回家了!!
      Lane每天都在进步。他思考他曾经是谁,现在是谁,更重要的是,Lane真的经历了太多。Lane的进步以及他今天仍与我们在一起的事实简直是一个奇迹。Lane有他自己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们。我们也相信他会的。nLane自始至终都很幽默,这可能也是他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Lane喜欢有人来拜访他,也喜欢使他们为难。(笑脸)
      有时我们很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我们仍然感到非常幸运,因为Lane现在仍然和我们在一起。我们非常感谢一路上遇到的所有医务人员,他们在Lane的康复过程中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并将一直如此。在这其间,我们遇到了很多人,他们最后变成了我们的朋友和家人。对于你们一路以来的祈祷、善意和支持,我们永远无法回报,但我们仍要再次感谢你们。
      “告诉我我做不到。告诉我我甚至不应该尝试。告诉我这不可能。告诉我这里面风险太大了,挑战太多了,成功太难了。告诉我我不会再去尝试了,但是我仍会去做的!”# sayiwont

      之前也看过几部关于牛仔的电影,所以对于一个牛仔所要承受的风险有一定了解。他们是的确在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因此,我也十分佩服他们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当灾难降临,我们总是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要遭受这样的痛苦。但是,如果一切已成定局,我们或许可以考虑用另一种更加坚强的方式去面对。就像乐观的Lane一样,面对病痛,面对梦想,永不言弃。

      这种精神,远比电影里表现出的要强大。即使生活已经把你逼到绝路,你也要再搏一回。

      电影《骑士》截图

      无论Brady在最后的比赛前选择继续上场或是转身离开,他都没有错。他当然知道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然人生毫无意义;但是,他也知道,在马场的另一边,有两个爱他的人在等他平安地回家。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各有选择,没有对错

      最后,贴一段在油管上找到的Lane Scott跳舞的视频,希望他能够早日康复,也希望我们在今后在面对生活的苦痛时能够像Brady一样走出阴影,像Lane一样勇敢面对。

      LaneScott_dancingCowboy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网络,如有错误请指正。

    • Jensen

      平遥国际电影展“卧虎”栏目的参赛片。写牛仔竞技秀骑士的美国电影,编导竟然是个中国去美国学电影的女孩子;人物全部是牛仔们自己演自己,不仅驯马、赛马十分专业,表演也全无业余痕迹;8万美元的极低成本,就拍成了这样一部在戛纳导演双周等众多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的佳片!一切都是匪夷所思,但却是眼前的事实!导演的表达及掌控才华,毋庸置疑!

      导演赵婷的身份已经不是秘密,她从中国去英国上的高中,后到美国纽约大学学的电影。这是她的第二部长片。她是演员宋丹丹的继女。今天她的家人全都赶到现场,观看这部影片的中国首映。祝贺!

    • Jensen

      (文/杨时旸)

      《骑士》到底是哪里动人?仔细想想,或许就是因为导演自觉地收敛,绝不铺张野心,但反而是这份聚焦、专心和安静的凝视塑造出了一种难得的阔达。这个故事只呈现骑手小小的世界,这个偏僻、荒蛮,充斥着黄土、沙尘、风与汗的世界,也展现了一种动人的精神力量。《骑士》是特别美国的、特别西部的,它所展现的丰沛细节,是典型的从内部拍摄内部的呈现方式,不浸入已久的人是难以如此自信、准确又信手拈来地把控,但它的导演是一位华人,宋丹丹的养女,在美国学习电影,这就更加耐人寻味,如果不了解背景,没有人会想到它的创作者不是从小生活在美国西部的,也没有人会想到它出自一位女导演之手,换句话说,导演剔除掉了所有外部标签,族裔身份的,性别身份的,而只把自己当做一位“导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种纯粹成就了这部作品。

      年轻的牛仔布拉迪意外受伤,头部的重创已经开始引发癫痫,他被医生宣告此生或许会远离赛场,但他并不认可命运的宣判,坚持着一次又一次骑上马背,但最终只能换得一声叹息。《骑士》没有大开大合、避免了一切戏剧性,没有起承转合,坚定的反高潮,像一首完全不想押韵的诗,点染着西部的苍茫光彩,写尽一个年轻骑手不对外人诉的怅惘。

      更多的西部片,人们看到的是雄性的、向外的、充满攻击性的形象,但《骑士》中呈现得更多的却是他们的落寞、孤独和无助。布拉迪在病痛挣扎中,经常去探望一位好友,他也一样曾是一位前途无量的骑士,在一次比赛中意外受伤,几近瘫痪,只能用手指比划出字母,进行简单交谈。在病房里,两位年轻的骑手互相开开玩笑,看着以前的比赛、采访视频,那景象真令人唏嘘。一次又一次地探望和交谈之后,在两个人面对面的时刻渐渐升腾起一种独特的意义——某种程度上,他们彼此互为镜像,或许可以把那个瘫痪在床的骑手看做是布拉迪的一种投射,甚至一种对未来的警示,从这个角度去看,布拉迪一次次重返那间病房探视,成为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对方用几个还能动弹的手指比划出的单词,布拉迪都能识别,其实,他想说的,或许也是布拉迪想要说的,在那些时刻,他们二人是彼此交织、重叠的。他们是两个人,但又是一种人,到底是哪一种呢?或许是“失魂”的人。《骑士》中一直呈现的就是一种寻找精神意义,寻找精神身份的拉锯,对于布拉迪而言,牛仔,是一种职业身份,靠此养家糊口,而更是一种精神支撑,那是与生俱来的,家庭和周遭文化熏陶出的身份和精神认同,他的病痛其实不只是肉身的,更多的是一种强行地对于自我精神认同的剥夺。旁人觉得,他大可以从事一些其他的工作,就像他所尝试的,在养病的短暂期间去往当地的超市做收银员,而这种单纯的谋生,对他而言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死刑。他是一个牛仔,沉默和坚韧是一种“品格”,所以,他无法对外人叙述自己内心的困顿。这部电影的所有台词几乎都故意兜兜转转地回避掉了布拉迪内心最强烈的轰鸣,只在角色间的对话中保留那些对生活、工作的细碎的来言去语,以及某些插科打诨,所有这些看起来不重要的生活化的琐碎对话却更让那些避而不谈的内心轰鸣发出暴裂的声响。《骑士》用一种异常安静的方式呈现了内心的炸裂。

      这个故事在平缓的叙述中其实已经在一次又一次地递进情感,最终,布拉迪选择枪杀掉那匹受伤的马,当他在旷野上吹起口哨,向那匹野马告别,同时也是在向自己的身份与过去道别。那个离开赛场的结尾意味着什么?是放弃吗?还是一种对于自己,对于家庭和未来的责任感的体现?或许是一种真正意义的成熟?又或许是这个古老职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凋落的隐喻?

      《骑士》像截取一个小小的片段,展露一些隐秘的哀愁,一些不诉的衷肠,一些未竟的梦想,还有一些惆怅之后的疏朗。

    • Jensen

      作为观众(包括我自己),很容易戴上有色眼镜,去认为一个来自中国的女导演,会拍出哪些想当然的陈词滥调(譬如作为女性的弱势地位),或者是矫情造作(沉湎于某种情绪)。

      这种想法,当然很不正确,但我想说,对《骑士》最神奇也最有色眼镜的评价是:它一点都不女导演!甚至很野很大气,很man很细腻。

      再不然就像朋友说的,不仅要鼓掌,它更值得脱帽致敬。

      赵婷令我想到的,不是嗑类型、吃硬骨头的女汉子凯瑟琳·毕格罗,而是伊斯特伍德,或者李安,还有那些在西部片历史征战的大导演们。

      众所周知,李安的独特才华,在于跨越不同族群背景的人文故事,以亚文化,次文化甚至是有违主流的电影人物,去打动世人。在美国的华裔,英国人的《理智与情感》,断背山上的牛仔,沦陷时期的上海,太平洋上的印度少年,伊拉克战场的美国士兵……他似乎无所不能,在写全人类的故事。考究这一切根源,固然与导演本人的温文性格有关,又何尝不是一个华人试图在好莱坞立足的写照。

      赵婷的《哥哥教我唱的歌》和《骑士》,外景选择都在美国的印第安保留地,生存环境比较艰苦。关于印第安领地的故事,前年还有一部发生在怀俄明州的《猎凶风河谷》,值得推荐。

      赵婷为何选择少数边缘的印第安保留地?

      你可能会得到一些个人冲击的故事,赵婷的说法是,被布雷迪·詹德罗的个人魅力所吸引。接连拍摄相似题材背景,其实更有利于新导演的成长。比如不少新人导演,会选择三部曲创作,那不是意味着你在以李安为榜样,亦或者你想成为杰兰(锡兰)和贾樟柯等电影节好手。事实上,即便你只是想一鼓作气,那也比其他人要容易成功得多。

      三部电影,相似主题的反复捶打,不仅能施展自己的长处,也能在这个过程,发现自己的限制与不足,从而更加游刃有余,去拍摄其他题材。被神话的毕赣,无论他正在做的,还是之前完成的,实际上也是一个类三部曲的打磨过程。

      赵婷前作像是新手上路的风格练习。到《骑士》里头,她所挑战的,就是传说中好莱坞电影制作的谋条定律:不要跟动物与孩子一起工作。后来,国内媒体不知为何,误植出来一项:水。

      《骑士》不仅是真人真事,而且是让现实中的詹德罗一家去饰演自己,即布雷迪·詹德罗,蒂姆·詹德罗,莉莉·詹德罗,还有那些马。

      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一个取巧投机的事情。今年,伊斯特伍德让真人在电影里扮演自己的《15点17分,启程巴黎》却翻了车,而且成片一片狼藉。那可是一个惊险,弘扬主旋律,打击恐怖分子的英雄故事。

      《骑士》前半段有点缓慢。中段开始,布雷迪找到驯马工作,与这种伴随人类历史文明前进的动物,重新建立联系,彼此间的接触与亲近,耐心反复的交流,令人非常感动。通过镜头的运动,包括大范围的旋转环绕和跟拍,你仿佛能感知到人与动物的沟通,尤其是那种伴随共情的信任,互相理解,释放对方的天性与能量。

      许多人可能不太理解,布雷迪为什么一定要选择骑在马背上,当个风光的牛仔。这不仅有危险性(被踩碎的颅骨),似乎也不太能够保障一家人的生活(需要人照顾的妹妹)。

      简言之,《骑士》说的不过一个人类的驰骋梦想,而放弃梦想,又比追逐梦想难太多了。不见得骑士就得傲立于世,只不过,赵婷刚好选择这片土地上为数不少的刚强牛仔们——就如同阿伦诺夫斯基拍摄《摔角王》,李安去拍拳王阿里的《马尼拉之战》,从赛场,舞台到聚光灯,无数电影描述过这一类人物。愈简单,却愈有力量。

      通过时长不短的驯马工作,《骑士》成功说服了观众,能在草原上,与骏马一起奔跑,是很神奇的时刻。人类不仅可以超越自己,更可以感受自然的博大。

      不少人把《骑士》的摄影,封为了马力克大神的魔幻时刻再现。但在我看来,《骑士》的故事,显然跟马力克不是一路子。马力克推崇神游九天之外的去叙事,《骑士》却扎扎实实,反复围绕布雷迪的纠结、不甘与遗憾说事。无论是照顾朋友,还是超市被求合影,你都能感受到他的情绪波动,痛苦,不仅能被感受到,而且需要出口。

      布雷迪在围栏里,用独门技法让马从桀骜狂躁到放松驯服,产生变化。他同样不厌其烦地,帮助朋友做康复训练。一件看上去有效的事情,与一件看上去无效的事情(朋友显然无法重新上马背),它们最终的目的却是一致的:不要忘记梦想。而那匹不再能站起来的马,那个生不如死的牛仔,它们都是布雷迪的生命投射。

      选择继续驰骋,还是选择家。选择慷慨一死,还是选择遗憾。

      遇见喜欢这部电影的人

    • Jensen

      当骑士从马背上坠落,又该何去何从。

      [骑士]从第一帧开始就迷人。

      黑暗只泄露一匹马的侧影,鬃毛扬起风,马蹄踏起尘土。

      有某种野性,被狭窄的特写禁锢了。但这只言片语,好像还是冲出了画框。

      激荡出影片的雄性荷尔蒙

      马尤如此,人何以堪。

      男主角,那个骑士——布雷迪——一出场,就举起刀子,撬出嵌在自己伤口上的订书钉。

      滴着自己的血,不哼一声

      看客都已经倒抽好几口凉气。

      头顶已经渗出汗珠,半拉“莫西干头”却意外有种被凌虐的美感

      一系列充满痛感的动作,只是为了用保鲜膜包起头上伤口,冲个澡

      这种细腻的粗糙,贯穿于全片。

      [骑士]在2017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拿下了国际电影艺术联合会奖。

      赵婷作为一名华人女导演,选择了西部牛仔的题材。两者看起来似乎距离遥远。

      但细腻的粗糙,近乎“侠”。能称作侠的,固然豪迈,为了道义理想可以豁出命去,但其情感却汹涌澎湃,于无声处也可听见惊雷。

      从这个角度说,[骑士]很侠士。

      粗糙于形象气质,大漠孤烟,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一个西部牛仔,天然地要与马的野性搏斗,他沉默,但倔强,生来要驯化自然,又与自然的不驯服,惺惺相惜。

      细腻于表达,运镜如诗。

      正手一个特写,马眼或人眼里沾染着易碎和不甘的颜色。反手一个远景,草原或黄沙,暮色或月光,命运看似温润却不容置喙的力量,融于景色中。

      一个天生骑士落马的挣扎,在镜头的一草一木里。

      来自南达科塔州的糙

      影片的粗糙凌冽之气,来自于写实。

      [骑士]里的每个人,都是自己演另一个版本的自己。

      除了老爹,其他角色连名字都用的是本名

      赵婷细腻地还原了现实中,南达科塔州人们的气质。

      赵婷14岁离开北京,去伦敦、去纽约,读电影专业

      不过三十多年的人生,被故乡和异乡瓜分得七七八八。何处都是客。

      这种飘零燕的日子,让她在毕业后,把电影的背景地,放在同样缺乏归属感的美国印第安地区。

      在那里找到布雷迪·詹德罗时,赵婷并不知道自己要拍什么。她只是看到他,就意识到这个人值得拍。

      直到一年半后,布雷迪驯马时受了伤。

      受伤处和电影中的一致

      (假伤疤就做在旧伤口上,刚长出来的头发也剃了,布雷迪没有二话徒手撬钉子的事儿,也是布雷迪受伤时真干过的。)

      这次受伤,打乱了赵婷的原计划。但仅仅受伤六周后,布雷迪又开始驯马了。

      这人疯了吗???

      这是赵婷的第一反应。

      但对于布雷迪来说,再跨上马背,是自然而然的:不驯马,我们一家老小吃什么啊?

      如今女儿也一岁多了,奶爸的担子更重了

      这是一种“活着”的状态。

      它朴素而粗糙,只是日子推着人向前滚动,但它也宏大,每一秒都有失足坠落的危险,每一秒都是一个人的史诗,都是与命运的搏斗。

      而受伤,将这种状态戏剧化了。

      赵婷知道自己要什么了。在影片中,布雷迪的伤,导致癫痫,时不时手指僵直。这意味着,他不能再驯马。

      刚见到布雷迪的时候,赵婷摸着马脖子附近,问他,这是马的哪块骨头。

      布雷迪答:“那是上帝用来放马鞍的地方。”

      那么,马背,一定是上帝用来放骑士的地方。

      如果骑士不能再驯马,那何处能安放他?

      来自镜头的细

      感情的汹涌细腻,藏在镜头和布雷迪不多的台词中。

      每一个远景镜头都惊心动魄,尤其是篝火唱歌的这一幕。

      辽阔草原上,半轮明月下,篝火堆旁三五唱歌的牛仔

      人与景融为一体:这片飞沙走石的原野,必须有这帮牛仔,而这几个人,也只能策马扬鞭于明月之下。

      仿佛不可能有别的命运。

      然而偏偏是有了。

      此时,一群人讨论受重伤的莱恩,心有戚戚表示要做一辈子牛仔,而布雷迪,也说着自己只是在恢复阶段,还要回去。

      可说到最后,只剩沉默

      从头到尾,布雷迪台词不多,但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是在告诉人们,只是暂时休养,伤好了就去驯马。

      哪里是告诉别人,只是在逃避那个可怕的念头,无法做牛仔的念头。

      我一定会回来的*1

      我一定会回来的*2

      我一定会回来的*3

      我一定会回来的*4

      癫痫让他随时可能松了缰绳,而他的头部,再也经不起第二次重创。

      可他和马的羁绊,又不能斩断。

      在现实中,布雷迪连拍戏时,都每天准时去驯马,赵婷也只能避开这名骑士的主业时间,见缝插针地拍摄。

      没被人碰过的马,警惕性非常高。

      但影片中布雷迪像哄孩子一样,亲亲抱抱摸摸转圈圈,马儿就乖了

      在镜头前,他与马两次告别时的心碎,见证了这种羁绊。

      第一次,他的老马,格斯,被老爹卖了。

      那天晚上,紫蓝色的天空下,山坡下站着一匹马

      镜头跟着布雷迪的步子,左摇右晃走过去。

      而布雷迪走近了,第一个动作是伸出手

      月光下一人一马相视告别

      马的特写,是不舍的眼

      人的特写,是眷恋的手

      刚日出,人马最后的奔跑,诗意而感伤

      最令人触动的,是镜头下的马,太有灵性。

      布雷迪把格斯送上车,它意识到了,这就是最后一面。

      恍然回头

      可又扭过去,眨眨眼

      像在掩饰情绪,又像是看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天空也有灵性。格斯走后,又是一个动人的远景镜头。天空,不再有月牙,也不再有日出。

      只有乌云密布

      而空地上,空余马鞍

      这段的镜头语言,实在是出神入化。

      我要说的第三个远景镜头,在影片后段。

      布雷迪再买来的一匹野马,还是太野了,逃了出去,弄伤了自己,布雷迪只能送它上路,终结它的痛苦。

      一滩血

      一条腿

      决定了命运。

      但布雷迪没有下得去手,老爹代劳了。

      镜头也不忍看了,远远的,给了两人一马,一个剪影

      背影和倒地的马,在紫蓝天空下,更加苍凉。

      马儿终究是要卸了马鞍的吧。

      骑士终究要丢盔弃甲,再世为人的吧。

      当骑士从马背上坠落,又该何去何从。

      当梦想终结,宿命不再是宿命,什么羁绊都要切断,茫然四顾,怎么再找到命定之路。

      这是[骑士]用画面谱的一支悲壮的诗。

      -

      文:姜不停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