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巧妇

朱门巧妇

71

    6.0

    常见问题

    1、伊丽莎白·泰勒,保罗·纽曼,伯尔·艾弗斯,杰克·卡森,朱迪丝·安德森,马德琳·舍伍德 主演的电影《朱门巧妇》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朱门巧妇》来自于美国地区。

    2、《朱门巧妇》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58年在美国上映,《朱门巧妇》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426分,《朱门巧妇》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朱门巧妇》值得观看吗?

    《朱门巧妇》总评分426。月点击量2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朱门巧妇》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朱门巧妇》是1958-09-20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伊丽莎白·泰勒,保罗·纽曼,伯尔·艾弗斯,杰克·卡森,朱迪丝·安德森,马德琳·舍伍德主演。由导演理查德·布鲁克斯携幕后团队制作。

    5、《朱门巧妇》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朱门巧妇》是著名演员伊丽莎 代表作,《朱门巧妇》免费完整版1958年在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朱门巧妇电影,朱门巧妇剧情:富有的密西西比种植园主人“大老爹”(伯尔·艾弗斯 Burl Ives 饰)正准备庆祝他的六十五岁生日,他的两个儿子库珀(杰克·卡森 Jack Carson 饰)和布雷克(保罗·纽曼 Paul Newman 饰)各自带着媳妇前往参加生日聚会然而“大老爹”并不知道的是,自己身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大儿子库珀身为律师并管理着大笔产业,他与妻子梅(马德琳·谢伍德 Madeleine Sherwood 饰)已经生了几个孩子,急切地希望继承父亲的百万财产。相较于哥哥生活的完美幸福,曾为足球明星的布雷克却是整日沉溺在酒精中无法自拔。自从一年前他的老友自杀,他便拒绝与贤妻玛姬(伊丽莎白·泰勒 Elizabeth Taylor 饰)同房,原因就是他怀疑玛姬与老友有染。对一切失去信心的布雷克开始质疑生活的意义。 本片改编自由田纳西·威廉斯创作的同名戏剧,荣获1959年包括奥斯卡金像奖、美国电影金球奖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在内的11项提名。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伊丽莎白·泰勒
    • 保罗·纽曼
    • 伯尔·艾弗斯
    • 杰克·卡森
    • 朱迪丝·安德森
    • 马德琳·舍伍德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一直对“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这个片名很好奇,看过了后觉得确实贴切,这种对伪善和谎言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道德空虚与焦虑的批判式作品,可以说是《美国美人》之类电影的鼻祖。但这部电影又和我所了解的那个田纳西·威廉斯的原著剧本相差甚多,虽然同样涉及了对同性恋的隐晦暗示,但基本的主题却被完全的修改。改编后的电影更多地关注的是失意的男人和得不到爱情的女人,成为了一部道格拉斯·薛克式的通俗剧。
      虽然并非完全沿袭原著伟大的精髓,但从形式来讲,这部电影还是很像一部舞台剧——环境设置的集中,人物关系的紧密,魄力十足的台词,仿佛就是一部发生在一所大屋下的多幕剧。通过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同性爱人关系,以Brick和Maggie为中心展现一个庄园主家庭的内部矛盾。父子间的冲突、夫妻间的不信任、儿女之间对金钱的窥视,以及普遍性的社会问题,酗酒、同性恋、金钱继承和暴发户。虽然经过强烈的矛盾冲突演绎,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传统的好莱坞轨道上,误会块释,浪子回头,破镜重圆。保守的时代产生的作品终究如此,对同性爱的避而不谈,尽力维护传统的家庭关系,这些元素削弱了原著的力量,把对社会深层次的、来自于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传统社会秩序的崩解,仅仅集中于个体的道德价值缺失或自我心灵认知之上。
      很喜欢这种跟随人物的摄影,对场景和空间的控制十分突出。因为整部电影完全没有什么开放的空间,所以镜头多半在人物特写和包容一至几个人的中景中切换,手法很自然流畅。大多室内场景以淡色为主,暗淡而与人物形成对比,因此在缺少变化的室内景中,人物的移动很清晰。
      主要演员只有六个人,保罗·纽曼和伊丽莎白·泰勒的对手戏已成经典。整部戏的感觉十分的舞台剧化,所以演员的表演有时显得乖张,略为过度,也可以当作另类的一种风格看待。配角中Madeleine Sherwood的表演十分精彩,对怨毒妇人的阐释十分到位。
      很难定义这是一部电影还是一部戏剧,过于工整的风格也使他缺少了一点精彩,比起严谨庄重的风格,还是第一个镜头给我印象最深刻。Brick在空旷的运动场,独自摇摇晃晃起跑,向镜头前冲来,跨过第一个、第二个栏,摔倒在眼前。轰然坠地的一刻,反而异常的冷静,无声中包容着巨大的力量。

    • Jensen

      在好友的推荐下看过由泰勒和纽曼主演的电影《Cat on a Hot Tin Roof》(港译名为《朱门巧妇》),有些感想记下。

      影片改编自田纳西·威廉斯创作的同名戏剧,原作讲述充斥虚伪与谎言的南方大种植园主家庭的悲剧。一家之主“大阿爹”身患癌症不久于世,两个儿子分别携妻子赶来参加他的生日聚会。长子古柏夫妇一心想谋得巨额家产;而父亲偏爱的弟弟布里克却因身陷同性恋的自我怀疑而酗酒成性,虽生犹死。

      电影在剧情设置上对原作有两处重要改编,一是关于布里克酗酒的原因,二是在纽约演出本的基础上更强调布里克与父亲、与自己和解的“完满结局”。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为田纳西·威廉斯在《欲望号街车》后赢得第二个普利策奖,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改编电影也荣获1959年包括奥斯卡金像奖、美国电影金球奖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在内的11项提名,亦可为经典之作。

      (一)“欺骗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喝酒是一条出路,死亡是另一条出路。”

      先忍不住说说男女主演这对“璧人儿”。泰勒那双紫罗兰色眼睛的美自不必多言,有趣的是,导演理查德·布鲁克斯在看到保罗·纽曼湛蓝忧郁的眼睛之后,就决定拍一部彩色电影,因此这部影片也成为了首部改编自田纳西·威廉姆斯作品的彩色电影。电影中伊丽莎白·泰勒表现固然不俗,但就表演来说,饰演布里克一角的保罗·纽曼则更加对味、令人赞叹。

      开头布里克与玛吉对话,玛吉滔滔不绝一整段,他只是轻轻一推,将其最后一句略作重复,再在后头添个问号。她不住声地说,他不停地喝。玛吉不禁感慨:“你的神色那么冷淡、那么冷淡,冷淡得叫人妒忌。”一个是客客气气地冷漠、慢悠悠的超然,一个是尖利的高调门、不得闲地扑赶,对比将两人之间关系表现得尬而妙,不过,这种组合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剧作并不会简单止步于此。

      在原作剧本的舞台提示中,每到有关布里克的段落,威廉斯必要强调:下面这场戏应当全神贯注地演出,以强调此人物塑造上的重要性和难度。个人认为,保罗·纽曼的表现让人惊喜。布里克出场时,阳台上照进来的日光尽管还有些热气,但已经逐渐黯淡,在他身上只余浅浅一抹。那双浅蓝色的眼睛总是温文有礼却冷漠无神,而在这份优雅背后,当布里克与玛吉剧烈争执时,或是在仅有自己的“安全独处”中,又或是在试图真正敞开自己的谈话中,他就会将隐藏在内心的情感爆发出来。这些都让人想到一众美国南方文学中“痛苦的少爷”形象。他们心中曾有追求,但火光慢慢熄灭了,他们便“拒绝长大”、憎恶虚伪和谎言、声称寻求精神之父,但又永远不肯面对真相。更讽刺而悲哀的是,他们最嗤之以鼻的“那个社会”,实际早已在他们心中打下了没有办法抹去的烙印。

      内心深处强烈的不安宁使布里克极度渴求一种平衡。于是,影片里便有了这个一手持酒杯,一手拄拐杖,摇摇晃晃的形象。电影结尾处强加一场地下室内情感流露,将侧重点由“同性恋爱”和“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转移至探讨小家庭中的爱和信任。看来导演似乎有意对某些话题回避不谈,并想为主人公的困境寻找自己的解决方案:布里克怒砸地下室中父母从欧洲购置的无用奢侈品以及自己过去在橄榄球队曾有的辉煌和记忆,并最后决定同父亲和解。个人并不觉得这改动是很好的处理,不过在堆满大型雕塑的逼仄空间内喊出“you can not buy love”的纽曼,着实投入得让人痛其所痛,不由得暗提一口气。释放和呐喊固然动人,但我以为,真正见表演功力的,则是如何在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折磨之上掩覆表面的超然,蕴而不露、言犹未尽。关于过往事件所谓的“真相”,似乎永远不得而知,而我们却可以通过布里克“言语中对此事的讲述”和“无意中流露出的感情”之间的不协调来感受其变动、挣扎的内心世界。

      布里克不爱玛格丽特,为什么要娶她?他对同伴斯基普究竟是怎样的感情?芝加哥与南方之星的比分暗示了什么?为何他明明渴求父亲的爱却又总是对他冷嘲热讽?斯基普选择自杀,而布里克则欲借助酒精换取脑内片刻的安宁——实际自然是自欺欺人。他的痛苦和矛盾,不仅仅来源于社会,更来源于内心,换句话说,他的悲剧不是战败,而是认输。

      (二)“呆在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的胜利到底是什么,我真想知道,我琢磨,大概是一个劲地呆在屋顶上,能呆多久就呆多久吧。”

      这正是玛格丽特这一角色的魅力所在。比起一手持酒杯,一手拄拐杖,“神色冷淡得叫人妒忌”的布里克,玛格丽特所要的,并不是如何在精神危机之中寻找平衡和安宁。讲话连珠炮似的她更像是个意志坚定的行动派,这是典型的强者思维——她自私,自私得坦荡漂亮,她不避讳谈及出身过往,又懂得适时忍耐并孤注一掷抛出王牌(“我可以悄没声地说话,只要不是叫我完全闭上嘴就行了”)。而在剧本稿一第三幕结尾我们又看到,是玛格丽特最终抢过布里克手中的拐棍并一把扔出窗外,她回身宣布:你输了。

      似乎毫不费力便可看出——玛格丽特与大阿爹互相欣赏(不过并不是玛吉在开头所说大阿爹觊觎她年轻美貌,而恰恰是看到她内在特质的可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二人都“不脱本色”,电影结尾大阿爹看她的眼神里充满这种欣赏,他不会不知道玛吉的孕是假的,但是依旧说:“This girl has life in her body.”。“life”,既可以说是大阿爹作为一家之主对怀疑声音的警告和一锤定音,更可以看做是他对这只热铁皮屋顶上小猫旺盛不屈的生命力的赞许。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只有玛格丽特,才是讲出“只有痛才感到自己活着”的大阿爹“棉花王国”的真正合格继承人。

      一直记得剧本里有个很有趣的细节:玛格丽特到镜前扮鬼脸,盯着镜子里道:“你是谁?”说罢稍微拱起身子,换副尖嗓门回答:“我是猫,玛吉!”

      (三)这出戏剧所求的,不是一个精神崩溃之人内心世界谜团的解答,而是一群人生活状态的实质,也就是说,危机、焦虑、崩溃都是共同的,有人以虚伪奉迎掩饰,有人靠麻痹自欺对抗,有人表现为病症,有人是歇斯底里地叫喊。在孩子们无休止的吵闹声中,在黑奴隶低缓的歌声中,在席滚南方庄园的暴雨中,这些复杂的、模糊的、难以捕捉却又无比强烈的情感就像天上大块的积雨云一样相互摩擦、放电。谎言与真相的交织,诚如玛吉所说,都那样难看。

      戏剧的妙处在于,一开始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个结果——剧中人不到万不得已不愿去揭开原因,而事实上,也正像是我们不能真正将“热铁皮屋顶”是什么、“猫”是谁、为什么是“猫”一一给出绝对明确的答案一样,即使是布里克和大阿爹破除所有掩饰纷纷对自己内心作以解剖,也显然并不能探明所有现状出现的根源,更不消说找到所谓解决方案了。

      原剧本中田纳西威廉斯以家庭中诸端矛盾展开,个人认为在他自己的内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换句话来说,谁能有呢?)但是这也正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最吸引我的地方——一派混沌、无物之阵。因此,任何试图“解决问题”的改编其实都必然是将问题给简化了。

    • Jensen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在1958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并获6项奥斯卡提名。与对《欲望号街车》电影版的态度截然相反,田纳西·威廉斯本人很讨厌电影《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当时威廉斯中意的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爽约,威廉斯看完电影《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之后生气地说:“这部电影让电影工业倒退了50年。回家吧!”有评论指出,这是因为影片没有将原作中男主角的同志气质表现出来。不过有了伊丽莎白·泰勒和保罗·纽曼两位巨星加盟,该片是当年米高美最卖座的电影,一部分也是因为当时泰勒和第四任丈夫艾迪·费希尔的绯闻闹到最盛也有助于它的关注。庆幸的是票房不仅大卖,还为保罗·纽曼和伊丽莎白·泰勒带来奥斯卡男女表演奖项上的提名。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描述出身贫寒的南部地主身患重病不久于世,他的两个性格相反的儿子布雷克和古柏带着媳妇参加他六十五岁的生日聚会。古柏是一位律师并管理大笔产业;弟弟布雷克却因为自己误会老友致使他自杀身亡,并怪其妻与挚友有染,不与其同房,成为大嫂的笑柄并无法接管产业。其实布雷克也不想继承产业,因为他觉得世上一切都很虚伪,但经过妻子玛姬的激励以及伯父的开导,他才开始了解生活的意义,因而全家最终各得其所。故事聚焦于一个六口之家的庄园聚会:一对垂垂老矣的父母,贪财的大儿子和大儿媳,以及保罗·纽曼和伊丽莎白·泰勒饰演的,关系紧张的二儿子和二儿媳。六个主要角色,以对话为主的情节,从尴尬诡异的相聚到比较完满的结尾,这一变化配合道德的探究、人性的阴暗,丝毫没有一般娱乐片的媚俗和剧情类电影的沉闷,也是1958年的十大卖座电影之一。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电影,简单得像是用两三天时间赶出来骗钱的室内剧。电影开始,就有一股让人作呕的庸俗气息。两个女人,一个男人,为争夺他们那身患绝症即将死去的富翁老爸的遗产斗得不亦乐乎,你揭我老底,我捅你伤疤,钩心斗角鸡飞狗跳。另一个男人,也就是保罗纽曼扮演的富翁的小儿子布雷克,却对这一切提不起半点兴趣。他刚弄伤了脚(也许是故意的),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停的喝酒。更奇怪的是,他对他那不停引诱自己的美艳老婆玛姬完全无动于衷,甚至厌烦之极。他像个受伤的野兽,紧紧的缩在自己的壳里,一动也不想动。与他相反,他那漂亮的老婆玛姬表现出了惊人的精力,她正准备与以她嫂子为首的遗产争夺者大干一场,她不仅要赢得遗产,她还想赢回自己的男人。这时候,那个身患绝症的富翁回来了,而且带来了一个他们完全意想不到的消息。一个臃肿粗俗暴躁霸道的资本家,两个伶嘴俐牙满口鬼话满脑子算盘的泼辣女人,一个身心受创自我封闭的男人,好戏刚刚开演。
            最让人吃惊的是,这个仅在几个有限的场景里完成的电影,却能表现那么强烈的戏剧冲突。全篇完全没有一句可有可无的对白,没有任何多余的镜头。精彩对白更是层出不穷,双关语,暗语,喻语俯拾皆是,好几个地方甚至差点让人跳起来大声鼓掌。越看越觉得这电影像极了舞台剧,那么高度集中的戏剧冲突,短短的一天一夜的时间,有限的几个场景,却制造了那么多的悬念,交代了那么多的东西。保罗·纽曼经过了一段缓慢的起步阶段,在渡过跌跌撞撞的角色选择后,他在根据经典戏剧改编的影片《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出演角色,之后窘境告以结束。依靠影片《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保罗·纽曼的事业获得了重生。这部电影不仅成为了1958年最卖座的电影之一,而且,年轻的保罗·纽曼还因为在其中和伊丽莎白·泰勒的精彩对手戏而赢得了他的第一次大奖提名。 正如导演罗伯特·本顿后来所说的那样,保罗·纽曼的身上有一种当时的明星们所缺乏的气质。
            那时30几岁的保罗也正好诠释影片中30多颓废的主人公,另一位世界最美的女人之一的伊丽莎白·泰勒同样出彩。两位的演技证明他们都不只是拥有美貌和帅气,而更多的是炉火纯青的演技。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温馨的家庭电影,浓缩了很多我们现实生活的写照。信任,这个词是永恒不变的,可贵却又难得。真情,同样的珍贵,也同样的难得。而这些元素在本片里诠释得格外鲜明。也许片中美好的结局是作者田纳西·威廉斯最不愿看到一个场景。这也是他极为讨厌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另外令作者田纳西·威廉斯不爽的是保罗·纽曼在该剧中的角色应该是带有同性恋意味的,但在那个年代,表达的是十分含蓄。导演理查德·布鲁克斯把小说搬上荧幕后,也做了改动,将那些暧昧的情节也都删除了。因此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这种对伪善和谎言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道德空虚和焦虑,可以说是《美国美人》之类电影的鼻祖。但这部电影又和那个田纳西·威廉斯的原著剧本相差甚多,虽然同样涉及了对同性恋的隐晦暗示,但基本的主题却被完全的修改,这样改编的电影,关注的是失意的男人和得不到爱情的女人,成为了一部道格拉斯·薛克式的通俗剧。说实话电影已经把原剧本的根基都改变了。原剧里男主角布雷克的好友是在认识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外加对布雷克告白失败而沉溺于酒精而死的。布雷克的沉沦则是因为对好友的自责和对世俗偏见的愤恨。原剧本其实一点也不晦涩,整个逻辑非常reasonable,电影为了in the closet改动太大才变得不好理解了。还值得一提的是里面演保罗·纽曼父亲和演母亲的朱迪·安德森的演技同样值得赞叹,那个年代果然是出产实力派巨星的年代。
            虽然并非完全沿袭原著伟大的精髓,但从形式来讲,这部电影还是很像一部舞台剧,环境设置的集中,人物关系的紧密,魄力十足的台词,仿佛就是一部发生在一所大屋下的多幕剧。通过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同性爱人关系,以布雷克和玛姬为中心展现一个庄园主家庭的内部矛盾,父子间的不理解、夫妻间的不信任、儿女之间对金钱的窥视,和一些社会问题,酗酒、同性恋、金钱继承和暴发户。中间虽然经过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传统的好莱坞轨道上,误会块释,浪子回头,破镜重圆。保守的时代产生的作品终究如此,对同性爱的避而不谈,尽力维护传统的家庭关系,这些元素削弱了原著的力量,把对社会深层次的、来自于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传统社会性和道德观的矛盾,仅仅集中于个体的道德价值缺失或自我封闭之上。但仅以结构来论,电影却完全脱自于原著的严谨叙述,保持了情节的曲折与完整,有鲜明的戏剧感。
            很喜欢这种跟随人物的摄影,对场景和空间的控制十分突出。因为整部电影完全没有什么开放的空间,所以镜头多半在人物特写和包容一至几个人的中景中切换,手法很自然流畅。大多室内场景以淡色为主,暗淡而与人物形成对比,因此在缺少变化的室内景中,人物的移动很清晰。很难定义这是一部电影还是一部戏剧,过于工整的风格也使它缺少了一点精彩,比起严谨庄重的风格,还是第一个镜头给人印象最深刻。布雷克在空旷的运动场,独自摇摇晃晃起跑,向镜头前冲来,跨过第一个、第二个栏,摔倒在眼前。轰然坠地的一刻,反而异常的冷静,无声的包容着巨大的力量。
            在《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之前,所有田纳西·威廉姆斯的改编作品都是黑白电影,但是当导演理查德·布鲁克斯看到保罗·纽曼那双迷人的蓝眼睛之后,他就下定决心要拍成一部彩色电影。保罗·纽曼对原剧的喜爱是他参演本片的重要原因,但是为了适应好莱坞的的审查制度,原剧中的同性恋情节和黑暗的主题都被淡化了,保罗·纽曼为此郁闷了好长一段时间。保罗·纽曼和伊丽莎白·泰勒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后就再也没有合作过。伊丽莎白·泰勒说保罗·纽曼: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几部电视剧,一般人也都会把他当作靠脸蛋吃饭的好莱坞小子。只有真正接触这个人,你才会发现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他对台词的钻研是我见过的演员中最刻苦的,他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得他的表演显得扎实,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演员,也让我知道传言都是在胡说八道。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三大戏剧家之一(另外两位是尤金·奥尼尔和阿瑟·米勒),同时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1948年和1955年分别以其《欲望号街车》及《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两度赢得普利策奖和戏剧评论奖;《玻璃动物园》和《鬣蜥之夜》也分别于1945年和1961年拿下纽约戏剧评论奖,1952年的《玫瑰黥纹》获得托尼奖最佳戏剧奖殊荣。

    • Jensen

      当年在电影频道看到过开头冰激凌大战一段,美艳、刻薄、焦躁不安的伊丽莎白泰勒给我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重新找来看的时候,发现原来这才是电影一开头而已。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真是个非常贴切的名字,电影一开始就是炎炎夏日里浓的化不开的各种冲突,妻子和丈夫,大人和小孩,父亲和儿子,人人之间都有矛盾,个个都烦躁地像热铁皮屋顶上的猫。

      保罗纽曼的那个角色,一开始让我感觉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那个孩子长大的情形,出身资产阶级上层的富裕家庭却憎恨资产阶级的道德,幼稚地把敌意射向四面八方,自己却困在自我否定的泥沼里无法脱身。结果………………按照电影里的解释,这么别扭的原因原来只是缺爱啊……跟老爸两番畅谈之后,立刻改头换面,连性向都被掰直了……简直俗套至极,让人无语凝噎。

      不管从电影名字还是海报来看,伊丽莎白泰勒的角色应该是最重的,但是她却只在电影前二分之一出彩,尤其是甫一登场,就电光火石地把灵欲的焦灼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自从老爸一上场,她就没作用了,夫妻之爱拯救不了gay老公,她白白在热铁皮屋顶上跳了半天,其实仍旧没有摆脱被命运和他人摆布,任然是那个跪在地上乞求爱的女人——虽说结局被赏了一点恩爱,但是……我不知道该肿么说,反正莫名其妙。

      总的来说,这个电影前半部分让你屏住呼吸觉得巨牛逼无比,展示了各方面深层次的戏剧矛盾,你正等着神展开呢,结果稀里糊涂的就往温馨里圆了,结尾虽然happy ending,但就是让人觉得那么怪异,好像把弯男掰直一样不可思议。

    • Jensen

      玉婆走了,我才开始看一部部的补她的课。

      伊丽莎白·泰勒和保罗·纽曼两大巨星都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留下了这这部获得了5项奥斯卡提名的佳作。这部作品的精彩不用我描述了,我讲点儿幕后花絮。

      关于泰勒:玉婆接这部戏的时候只有26岁,身份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单身母亲,寡妇。她进剧组才10天,她的第三任丈夫迈克尔·托德Michael Todd在新墨西哥州因飞机失事而去世。给她留下了一个女儿。这样加上第二任老公迈克尔·威尔丁Michael Wilding留给她的两个儿子,她需要抚养三个孩子。泰勒只请了几天假,就回到剧组继续拍摄,你能想象镜头前的她精湛的表演背后是怎样的心情吗?有评论说,50年代的美国,庆幸拥有伊丽莎白·泰勒这样,属于结合了令你心跳停止的美丽和货真价实的表演实力的超级明星。据说这个角色也是玛丽莲·梦露梦寐以求的,但是我觉得,这部戏,梦露不是泰勒的对手。

      关于保罗·纽曼,其实这部戏保罗·纽曼的角色很难演,但是他还是做到了,他当时奔波于好莱坞和百老汇,从电影到话剧舞台,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演员并不为过。


      关于剧本:这是由田纳西·威廉姆斯 Tennessee Williams先生的舞台剧改编的,田纳西先生一生有九部话剧被拍成电影,这部和《欲望号街车》是最为大众熟知的。

      50年代的美国电影审查对于性和同性恋题材的限制是非常苛刻的,所以田纳西这部作品里关于欲望和同性恋的很多描写和表演为了能上大荧幕都不得不做了大幅的修改或删节,像《推手》《断背山》这样的作品在那个年代是不可想象的。田纳西对于作品被修改非常不满,认为这是导致该片没有在奥斯卡上有所斩获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个人以为,如果侧重点在这两方面过多,对一些观众来说是好事,对于更多的观众呢,比如对于喜爱这部戏描写的家庭戏和伦理戏的观众,不一定是好事。有失必有得,点到即止,留白,更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