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华府千秋 - HD中字

播放列表

 正序

观影指南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美国电影《华府千秋》HD中字即可免费播放。

DVD:普通清晰BD:高清无水印HD:高清TS:抢先非清晰

如果电影《华府千秋》加载失败,可刷新切换线路

未来影院为您提供电影《华府千秋》HD中字免费播放地址,如果电影《华府千秋》播放失败清按F5刷新再试,或者切换播放资源,请勿轻信《华府千秋》视频内广告,本站与广告内容无关.

请收未来影院唯一网址 [ http://www.qfanyi.com/details/11749.html ] 以免丢失!

《华府千秋》剧情:描述美联社国总统选用了一名不受欢迎的国务卿,因而导至国会的分裂,有些参议员乘机勒索,甚至有人自杀影片生动地揭露了美国政坛的一些黑幕,参加演出的性格演员俱有出色的表演,说服力强。

用户评论

  • Jensen

    “你说谎,他们知道你在说谎,你知道他们知道你在说谎,那么这就没关系。”

    扣扣熊 (Stephen Tyrone Colbert) ,CBS晚间秀主持人在美国总统大选直播特别节目的当晚,得知特朗普当选以后,给所有人讲了一个笑话:“大家不要气馁,也许从这一刻起,当我们的孩子问起为什么我们会选举这么一个人来当美国总统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其实美国总统也没什么大不了,谁都可以当。”现场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但显然,所有美国人都知道他在说谎,因为如果美国总统真是谁都可以当,那么每4年美国就不会花费数百亿美元搞这个选举。同时美国人也都知道CBS、MSNBC是美国民主党的大本营媒体,有朝一日民主党总统上台时,他们就不会这么说了。可是他们还是选择在这个时候,由衷的起身鼓掌欢呼。因为这就是你在那个时候该做的。一种所有人一起说谎的共谋。

    这不只是一种契约,更是一种体面。所有人给所有人体面。但是当一个人打破了这种体面,那么连锁反应就开始了。就像《黑暗骑士》里小丑说的,“只要丢一颗小石子到这潭水上,所有人都会抓狂。”本片的小石子正是总统丢的。老总统年事已高,于是违背了所有人的体面,独自决策任命新的国务卿。结果就是绑架了整个党为这个并不了解的人背书,进而吸引了反对党对此穷追猛打,以致于最后导致了所有“过去的规则”都被打破。党争和总统都早已不在乎一开始的提名本身,开始在一切问题上角力,并最终导致跷跷板折成两半。

    这就像对现在美国政坛的预言。随着越来越多的“过去的规则”被打破,党争在螺旋式加剧。先是希拉里在选举时不顾党内民众最高票是伯尼桑德斯,依靠自身人脉背景特意修改选区挤掉伯尼,最后因班加西邮件门败给特朗普。之后特朗普退出各种国际公约包括伊核协议、刺杀苏莱曼尼,头一次将美国大使馆迁往耶路撒冷,并在大选时鼓动选民突袭国会。之后拜登上台,佩洛希落地台湾,策动乌克兰加入北约,炸毁北溪管道,针对特朗普总统候选人开展法律诉讼。美国两党的对抗正在如脱缰野马一样,政治人物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党的利益之上,甚至国家利益之上,并借有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外溢到了世界各地。

    事情描写如此黑暗,结果难道不是总统借由个人权力进一步升级冲突吗?不,电影在表现了一系列黑暗之后,突然峰回路转。用年轻人之死柔化了党争。大义凛然的多数党党鞭(一个看似风度翩翩的绅士,暗地里却利用姘头掌管整个政治圈)决定将民主自由交还国会,大家来一次没有阴谋没有妥协和交易的投票吧!这种煽情不亚于抗日神剧里的裤裆藏雷。总统怎么可能坐视权力转向国会?多数党怎么可能放弃自己的国会多数的权力搞这种幼稚的行为?都无所谓了,因为总统死了。总统之死洗白了几乎所有人。政权更迭,曾经的一切阴谋算计都烟消云散。又是新的总统,新的开局。这就是我佩服好莱坞的地方,所有的故事他们都知道,所有的面向他们都描写,但他们永远给你一个美好的光明的结尾。

    本片有几个长镜头可圈可点,演员表演更是炉火纯青。尤其是,扮演总统的演员法兰奇·汤恩,起立鼓掌。他对于一个类似李尔王的形象拿捏的非常精巧,他和年轻参议员的对话,让我想起了《奥本海默》里的杜鲁门。既有着对反对者近乎粗鲁的嫌弃又有一种老国王的优雅,他的表演令人垂泪。相比之下查尔斯·劳顿并没有突破自己一直以来的阴损坏的胖子谗臣形象。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小配角是扮演在听证会上指证亨利方达的小职员german的布吉斯·梅迪斯。他只有2场戏,却非常细腻的表现了一个唯唯诺诺的一辈子突然面对大场面的小人物。他的游离的眼神和紧张的颤音可以说是非常非常少见的极致细节,很遗憾,由于戏份太少,无法拿奖,但他后来在《洛奇》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非常敬佩两位老演员。

  • Jensen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场刊圆桌的第5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华府千秋》,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3星,里面台词都好好,有些时候像film noir(黑色电影)一样,法庭戏hold the ground & will not yield (保持立场不要屈服)是tension(矛盾、对立)所在,让我想到了《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里面的法庭戏,Jamie Stewart在《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里面的“I will not yield”和《华府千秋》里面的同样一句话,为的却是完全不一种目的。

    场刊嘉宾 林大兴

    3星。爽片啊,以前没咋看过政治斗争题材的,感到很新鲜。台词非常精美,虽然看完一细想人物都挺典型的(south carolina的那个议员仿佛鲍里斯+trump),但可能因为演员演技和场面调度丝毫不觉得乏味。还有觉得每次转场都非常干净,宁缺毋滥的感觉,有的时候觉得这个镜头可以再长一点,他就直接切了,但不会出现多余的情况。

    场刊嘉宾 元铭清

    3星,经典的麦格芬设置,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一件事看清政坛面目,而麦格芬设置的亮点实际就是在剧作上故意淡化目标的重要性,刻意的让观众注意因为这件事情产生的反应或者进展的过程。很显然,这部片子是标杆,而导演所需要我们看清的人物也就是议员,从表演上看,说话的动作,台词无不恰到好处,尤其是一头一尾两个法庭戏的拍摄,充分表现了那个时候的场面调度,最后一词一词配上摇臂拍摄,非常经典,甚至漂亮,虽然黑白影像可能在如今看来,作为政治片少了很多光影的加持,但是从主题与调度上看依旧是优秀的政治电影。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可以具体讲讲你影评里说的麦格芬吗?

    场刊嘉宾 元铭清

    麦格芬设置就是电影中一个目标或者一个中心,可以是一件需要解决的麻烦事,也可以是一个物体或者行动。总的来说就是整个电影所进行下去要达成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对于观众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达成这个目标所进行的过程或者由这个目标引发的连锁反应。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华府千秋》里面的麦格芬是这个人是不是共产党吗?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当选国务卿吧,虽然我已经忘了,他最后到底有没有选上了,但是不重要。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但是也可以argue说,《华府千秋》里的麦格芬也可以是他是不是共产党,或者brig是不是同性恋。

    场刊嘉宾 林大兴

    我觉得自杀那位好像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典型?是不是很多片子都有这样一个人物。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define 理想主义?我感觉他的政治理想不是很纯粹?

    场刊嘉宾 元铭清

    我感觉其实理想主义者倒不是,但是确实有很多这样的工具人存在。不过我倒认为理想主义者也没错,其实是那种对于自己所坚持的理想抱有希望的人。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本片分为两条主线,一条针对Robert的红色遗云,一条针对Brig的同性恋遗云。这两个话题点在当时的美国都非常的敏感,你怎么看待这两条主线和分别针对的矛盾点?这算是一个政治正确的剧本吗?也可以谈谈你对剧本结构的感受

    场刊嘉宾 元铭清

    剧本的话其实我倒是感觉这样还不错,因为两条线其实可以很大限度的表现各个政坛的百态,不过我这个真的没啥可说的,我一直对政治很难理解和意识。然后剧本的话就是我说的麦格芬设置,这样其实很能向观众强调目标之外的其他行为过程。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我感觉这个里面针对共产主义和同性恋麦卡锡还有一点点被弱化?感觉更像是政治舆论,而不是说那种像白色恐怖的政治迫害?

    场刊嘉宾 林大兴

    oo!Brig夫人最后的做法是向大众隐瞒了他是gay这事儿,想起Hamilton里面,当eliza被背叛后她的做法是烧掉所有的信"erasing myself from the narrative",包括hamilton去世后她做的也一直是致力于tell his tell their story。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政客非常在乎自己在历史书里被如何记录?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是的,当时总统也很在意以后的历史书里会怎么写他。正史=hetero cis

    场刊嘉宾 林大兴

    当然她一部分肯定是本能地保护自己丈夫的名誉,但我觉得背后应该还有对被正面写入美国历史的渴望。

    场刊嘉宾 元铭清

    毕竟都是可以记载在史册的人嘛。

    场刊嘉宾 林大兴

    我觉得里头每个人物的动作都挺有意思的。

    场刊嘉宾 元铭清

    这个我感觉是演员的表演和导演场面调度的能力,尤其是最后法庭戏的南卡罗莱纳的参议院。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既然说到了总统,大家觉得本片的人物描写怎么样?哪个人物是你印象最深刻的?剧本里的人物有绝对的好和坏吗?你觉得哪种政治人物对你来说更有魅力?

    场刊嘉宾 元铭清

    我认为本片重中之重就是人物描写啊,首先是宏观上人物的行为动作,就像刚刚地球朋友说的,很荒诞。然后我个人认为,人物的表演是很戏剧的,这里用夸张的方式也是演绎了荒诞的政治官场

    场刊嘉宾 林大兴

    比如一开始唆使准国务卿撒谎的那个用化名的,后来在更高的威逼利诱下还是坦白了,也导致了后来一系列发生的事。

    场刊嘉宾 元铭清

    他的表演其实属于戏剧化的夸张一点的表演,感觉很入木三分。至于人物在剧情中的行为,我倒是感觉很戏剧,就好像《纸牌屋》那种。

    场刊嘉宾 林大兴

    还有那个一直试图进入核心圈带了一群小喽啰脑子有点毛病的,老给别人打骚扰电话最后成为跳楼的直接原因,我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有点荒诞的意味。

    场刊嘉宾 元铭清

    表现了外界和政界之间的连接,外面的人挤破了头,但不知道里面勾心斗角水深火热。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当时在餐馆一群人坐着跟踪的也是他们哇。

    场刊嘉宾 林大兴

    有点像这回最后使事情白热化导致吴亦凡最后被抓的网民,找两边要钱骗人。所以最后他听到一通明明是自己老婆打来的电话却误认为是恐吓电话,最后不堪重负跳楼,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点。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副总统这个角色我觉得也写得不错,明明称号那么高,但是却一直是个空架子,大多数时候都不能在投票时有权力。

    场刊嘉宾 林大兴

    开始觉得准国务卿是好人,后来看他把证人骗到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了觉得不太行,到后面我也有一段时间觉得副总统是好人,但最后他任命鲍里斯是不是因为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场刊嘉宾 元铭清

    我认为倒不是逆反心理,而是政治水太深,可能我们看到的也不是他们最终的交易状态。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然后总统也不信任他,就很嘲讽。传统来说,副总统和总统感觉是一队的,很亲密。

    场刊嘉宾 林大兴

    我也觉得,最后迎来一个转折非常妙。这么一想,感觉一直追随总统的那位是相对最好的人!(如果非要分好人坏人)因为他似乎利益好像只在于loyalty?别人的目标或多或少都是一些复杂而幽微的,但按照要求追随一个人很简单。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有人说其实本片根本不是什么阴谋揭露片,而是借一个故事把美国政治中的原则和规则(不论潜的或明的)娓娓道来。美国的民主不是非黑即白地选择光明正确,也不是为了国家利益不惜一切手段,而是最大可能地容忍一切的自由。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你怎样看待这里说的自由?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这两句同意!”美国的民主不是非黑即白地选择光明正确,也不是为了国家利益不惜一切手段”,但是不同意是“而是最大可能地容忍一切的自由”。

    场刊嘉宾 林大兴

    我同意她的同意,感觉搞政治挺难的……

    场刊嘉宾 元铭清

    虽然本来我看这个电影就是这么想的,把这个电影的主题当做美国政治规则的展露。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我感觉是一堆政客自我需求自我目标的市场经济。

    场刊嘉宾 元铭清

    我很少去涉及政治吧,但是美国的民主其实本质上是在容忍资本主义的自由,而不是一切的自由,这里的资本主义也必须包括政客。但是我个人感觉,可能这部《华府千秋》里表现出来的政客形象,在每个国家都有,我们的那部《背靠背,脸对脸》说实话,也挺那啥的。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华府千秋》都觉得不可思议。

  • Jensen

    电影资料馆办Otto Preminger专题。这部片放在大选之年看格外有趣。

    原小说的信息量巨大:在麦卡锡主义闹得正欢的时候,病入沉屙总统不放心副总统,执意要任命自由派的宠儿Robert Leffingwell出任国务卿一职,希望凭其人之刚直果敢能将自己所制订的外交政策延续下去,从而改善与苏联的关系避免无端的战火。然两院中保守势力坚强,恐任命被驳回。参议院的多数派代表Bob Munson与少数派代表Warren Strickland只得步步为营,任命理想主义的摩门教徒Brig Anderson主持听证会。在听证会时,Robert的宿敌Cooley指使前者以前的学生与下属出庭指证Robert曾经参加过共产党集会,而另一厢边Robert的疯狂支持者、Brig的政敌Fred Van Ackeman却拿前者的同性恋往事要挟Brig服从总统的安排。

    剧本删掉了Brig如何不小心泄漏往事的一节,做成两幕剧的结构,第一幕围绕Robert的“赤色”疑云展开。第二幕则以Brig的基情为主线情节,而主要人物基本不变,在前景故事进行的同时左右插花,介绍参议院的结构、历史背景,顺手浮掠一笔白描出Bob,Cooley,Brig和Fred这几个核心人物的基本面貌,从容不迫。不断在人物之间穿梭跳跃,佐以舞会、个别议员的私生活和胖掮客颇具喜感的慢性子间隔开听证会的戏码,使这部主要以对白为主的影片不显沉闷,亦不会让观众产生被信息量压垮的紧张感。

    然如此一来势必要牺牲刻画人物及角色间相互关系的笔墨,Warren与Brig之间的私交,Fred对Brig的敌意,都不得不被弱化。故此影片另取暗线,以“谎言”为题,将人物做了深层的连接——Cooley与Robert结怨是因为后者曾当众证实前者说谎,Bob一直对同侪隐瞒自己的女友,Robert在听证会上避不交待自己在寻找人生道路时曾跟共产党“调情”的过往,而以“说谎者不堪任”为由力争总统收回任命的Brig其实用毕生向世人撒了一个最大的谎:他的性取向。因这些人物代表了影片中的各方政治势力,也可以说是给美国的政客们画了一张群像,下立的标题就是——“匹诺曹”。

    影片一开始借用Robert与儿子的对话阐明了这个名为“华盛顿谎言”的游戏规则——你是撒谎了没错,但是对方知道你是在撒谎,你也知道对方知道你是在撒谎,这样就没关系。这番父亲教导孩子的话让影院里发出轻轻的笑声。长辈总是在口头上教导孩子不要说谎,同时却用自己的日常言行做反面教材。所谓言传不如身教,这样的父亲怎么可能教导出永远忠直的儿子?这样一群政客,纵使每天讲着华盛顿砍断樱桃树的故事,又怎么可能引领出清明的朝局?

    Robert的赤色,Cooley早就知道,这是在听证会上他自己说的。而Brig的基情,Fred也早就知道,这是在听证会之后通过两人对话暗示的(Fred很有深意地跟Bob说“假如你没办法说服他的话,我倒是有杀手锏保管叫他改变心意”)。当然Robert的过去跟他担任国务卿一职没关系——谁都知道他不是共产党,Brig的性取向也跟他坚持撤换候选人没关系——他只是忠实地完成自己的职责。但是必要之时,Cooley和Fred会利用这些谎言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Cooley用华盛顿的故事向财政部长施加压力迫他承认自己当年与Robert一同参加过共产党的集体,进一步威胁他,教他如何暗中向Brig举报Robert。
    Robert在参议院上发表了一番关于”权力平衡“的演说——这既是美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思想,也是国务卿一职存在的根本原因:防止总统和议院意见相左两权制约以至对外政策朝令夕改或者无法落实执行,放在场合中显得义正辞严铿锵有力,但他发表演说的主要目的却是为了拖延时间,好让Warren去劝服火上浇油唯恐天下不乱的Fred。
    这两幕的中心角色,其口中所说的话与其实际所行的事,背道而驰,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最后Brig在两难面前选择用生命去保护真相同时坚守自己的职责。这则悲剧顺理成为双方情势胶着不下时的逆转。Cooley阐明反对立场,但是没有进一步”揭发“Robert的”黑历史“;Bob宣布解除议员们对本党的义务,允许自由投票。仿佛是呼应之前Bob的演说——无论反对者还是赞成者都放弃个人的成见或者对忠诚,停止无聊的人身攻击小动作,而是完全遵守既定的章程服从现有的法规,以举证事实以口才雄辩,来实现相互的权力制约,让真正的”大多数“在一个公正而理性的环境中呈现。

    然而,正是因为驱逐Fred和解除党内义务,使得本来十拿九稳的投票演变成了平手的局面。没有投票资格却有权在平票时一槌定江山的副总统放弃执行最终裁定权——因为此时总统已经过世,副总统对Bob说”我想要任命自己属意的国务卿“。再回想影片前段副总统向Bob打探总统病情时所表示的“自己力有不逮,实在不想担此大任”的说辞,那还是一句“华盛顿谎言”,而Bob答的那句“竭诚为您效劳”也不知有几分真假。为整部电影画了一个合理且圆满的句号。

    Otto Preminger以极其冷静,局外人般的态度处理这部电影,并不对哪个角色流露出特别的敌意或同情。唯独Cooley一角——不知是导演授意需要一个表面的反派来保持故事的张力,还是Charles Laughton自己的诠释——大部分时间都显得面目可憎。在通报Brig自杀消息的那一段,所有人都站起来,只有Cooley坐在那里,镜头俯拍多少是有点鄙弃的意味。
    至于在当时还颇为禁忌的基情岁月一节,则使用了暧昧不明的方式。Brig的太太确有提及他们的夫妻生活没有什么激情。但是另一方面,当Brig去NY找往日基友时,又在基吧入口处表现得极度惊恐。这样一来,既可理解成这是Brig的真实性取向,也可以解读成他是同Robert一样在“人生路上走错了一个岔口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