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岛屿少年 - 加更版

观影指南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中国大陆《岛屿少年》 加更版即可免费播放。

DVD:普通清晰BD:高清无水印HD:高清TS:抢先非清晰

如果《岛屿少年》加载失败,可刷新切换线路

未来影院为您提供《岛屿少年》 加更版免费播放地址,如果《岛屿少年》播放失败清按F5刷新再试,或者切换播放资源,请勿轻信《岛屿少年》视频内广告,本站与广告内容无关.

请收未来影院唯一网址 [ http://www.qfanyi.com/details/56159.html ] 以免丢失!

《岛屿少年》剧情:120天,13个性格、背景迥异的少年将共同建设一座海岛岛屿上,他们将互相磨合、团结协作、直面困难,发挥自我能力与价值,共同建设嵛山岛,这是一次岛屿的升级改造,也是少年们的成长进步。除了13位新建岛人,节目还计划邀请“云岛民们”集结登船,一起“云监工”,为小岛发展贡献年轻力量,将海岛改造的理想变为现实!

用户评论

  • Jensen

    本来觉得少年要养黄鱼,可能是考虑到当地大黄鱼养殖基地的称号,借此机会宣传一下,但是看完最近更新的两期之后,有点改变想法了rn 渔排组在黄鱼基地上结束了三天的养殖技能培训,在这期间他们的确很能吃苦,能感觉到他们的吃苦耐劳被老师们看在眼里了。在他们离开基地前,养殖老师送给他们一大箱养殖百科,还有“大黄鱼之父”刘家富的签名寄语。rn 基地的老师们提到大黄鱼养殖几乎是断层了。鲜少有年轻人选择在养殖业工作,因此他们很担心黄鱼养殖未来的传承问题。因此,少年的加入让他们很欣慰,他还情真意切地希望岛屿少年能把黄鱼养殖宣传出去,让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rn 其实不止养殖业,之前船大哥谋生的传统捕鱼业以及其他行业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年轻人是劳动力,是未来,各行各业都需要年轻人的涌入,才能做到持久发展,真心希望岛屿少年能给黄鱼养殖带来更多可能性!

  • Jensen

    看他们五一打工补贴家用,遇到了各种困难,不过竟都乐观地面对了,问题都解决得很不错。

    文创组没考虑到岛上刮风下雨的天气,先后遇到了牛在在赶制的雨棚尺寸不对、漏水、被大风吹到散架、明信片盆栽受潮沾水、天气原因导致游客较少等问题。司俊逸黄浩特在叫卖无果后直接改变经营方向,从岛民那里进货雨衣,这应变力有点脑子。

    天气不好使得景区能见度很低,游客穿着雨衣也不想拍照留念,拍立得组的徐菲陈涛招揽游客接连碰壁,因此第二天他们转移到了更出片的月亮湾,这里的游客更愿意拍照,而且拍立得随拍随拿、可以选片的优点得到了客户认证。

    茶饮组的困难就很难办,他们要用的食材没到货,导致饮品种类很单一,张俊一度想放弃茶饮摊子准备投奔拍立得组。不过他们想出了买饮品送歌舞表演的方法来进行售卖,买一赠一、附送情绪价值的卖货形式满足了游客需求,茶饮摊还挣了不少钱,不得不说年轻人的脑袋是好用的。

    大家还在初创阶段,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也有矛盾,但真正干起事来就会发现,通过一起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大家变得团结了很多,团队精神还得在实际执行中培养。

  • Jensen

    2023年《种地吧》横空出世,它以一种“反常规”的方式让观众看到了土地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激活了“种地综艺”赛道。

    正好最近优酷上新了《岛屿少年》,但和《种地吧》那种不慌不忙love&peace的氛围不同,《岛屿少年》的出圈和吵架有关。即使不是综艺迷,想必最近也在热搜上看到过陈雨浓、董力、孙丞潇这几个名字——陈雨浓和董力被争议裹挟,孙丞潇挤进了愧疚赛道,《岛屿少年》凭人出圈。

    与此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一种声音:“《种地吧》是综艺纯元,后来的再多节目都不过是宛宛类卿”。

    诚然,种田成为综艺行业的“显学”,各平台均在该品类发力,当然这些新节目也被冠以“XX版《种地吧》”之名。

    那么,《岛屿少年》身上到底有没有《种地吧》的影子?《岛屿少年》究竟表现如何?在陪伴了《种地吧》一年零五个月,冷眼也来看看隔壁的这档新作。

    冷眼保证公平公正,绝不拉踩。

    《岛屿少年》要讲一个什么故事?

    综艺,说白了就是讲故事。既然是故事,就需要由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综艺立意。

    《种地吧》的立意,是人和土地的共生。无论是制作团队还是“十个勤天”,在第一次踏上土地、挥舞锄头的时候,对于结果是未知的。没有人知道能不能成功,也不知道这片土地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收获。注重体验过程,等待未知结果,是《种地吧》的核心。

    《岛屿少年》则不同,它是结果先行,少年们在嵛山岛是有着明确的要达成的目标——去建设激活这座岛屿。换言之,这档节目的立意,是少年们赋能土地,用他们的所学所知所长,为这座岛带来真切的变化。

    因为节目的立意不同,故事线也自然有了差异。

    《种地吧》的故事线很简单,而且呈线性,就是“十个勤天”是如何耕种土地、收获粮食的。十位少年从对种地一窍不通一步步学起,从收割水稻、挖建排水渠、搬运化肥,到播撒种子、收获小麦、运营农场。在春耕秋收的时间流转中,少年们在逐步接近、了解着土地,土地也给予了他们回报。

    而《岛屿少年》因为有了很明确的目标设定,所以它的故事线是网状的,在岛上学习技能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用他们现有的技能去匹配岛屿建设的需求。

    比如说,十三位少年踏上嵛山岛,没有急着去和经验丰富的岛民请教学技能,而是先分成几组,去往岛上的不同地方进行调研。这些地方都是岛上有着商业潜力的地方,他们要去找这些地方存在什么需求,是因为什么没能发挥出原本的价值,而他们本身的特长又是否能够帮上忙。

    换言之,《岛屿少年》中的十三位少年,更像是“嵛山岛主理人”,这座岛就是他们运营的商业项目,他们的故事线重点是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设开发岛屿上。

    又因为立意和故事线不同,节目的节奏自然也不同。

    冷眼诚实来讲,《种地吧》刚播出时,第一期冷眼看得确实有些费劲,冷眼是一直坚持到第三四期才逐渐有了种“看进去”的感觉。这个问题,张绍刚老师在此前的在重叙计划沙龙中还特意做了说明。他说在剪辑的时候,他们是有意识压着剪的,就是要让整体节奏慢下来,因为种地本身就是一件需要等待,也需要耐心的事情。

    而《岛屿少年》目标前置,少年们要在有限的120天内,去完成诸多任务,这就注定了它的节奏必须快起来。

    第一期节目,少年们乘坐渔船前往嵛山岛,船既是交通工具,也是打工场所。在航行的过程中,他们要帮着船老大打渔。这一段看起来像是闲笔,但冷眼觉得并非如此,正因为通过打渔他们才知道嵛山岛传统作业方式的艰辛,知道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留在这座岛上,也就get到了建设嵛山岛这件事意味着什么。

    在第二期上岛后,节目前20分钟少年们分组行动,大体摸清了岛上几个有商业发展潜力区块的情况,也弄明白了在这120天的岛屿生活中,有哪些赚钱的工作可供他们选择。中间15分钟吃晚饭并选出队长,转天正式会议少年们讲PPT阐述自己对岛屿建设的想法以及具体实施方式。不到90分钟的节目,已经介绍清了少年120天建设的完整开篇。

    节奏快,意味着目组对流程有推动,比如给他们下发任务,或者提前总结好一些必要信息等,这对于有明确任务目标的《岛屿少年》来说是很必要的。在后续剪辑上,对内容主次把控得当,整体看下来观感是舒服的。

    谁来讲故事?

    为什么说选角对于综艺至关重要?因为故事再精彩,也需要合适的讲述者。

    《种地吧》故事线相对简单,而且需要团队齐心合力,所以节目突出的是“十个勤天”这个整体和团魂,这也是为什么提到《种地吧》大家会想到它的群像,想到少年们之间那种默契与和谐。

    《岛屿少年》的核心是建设一整座岛,它需要不同特长与技能的人,所以它更需要突出“每一个少年”。

    整体来看,这十三位少年的选角,和节目的需求还是非常适配的。前面我们提到过,在这档节目中,“建设嵛山岛”可以一个被视为商业项目,做项目则就像打仗,团队中需要有主攻手、辅助位还要有决策者,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

    在冷眼看来,节目中的少年们大体可分为技术型、支援型、社交型和决策型四类。

    技能型的少年,是嵛山岛建设项目中的技术担当,他们的技能恰好能补上这座海岛在发展中存在的短板。

    大部分人到陌生的地方旅游,首先看到的就是建筑,这其中既涉及外立面等美观问题,也涉及交通便利等功能性问题。罗圭甫和马琪芮这两位建筑系毕业的少年,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对口型人才。他俩都参加过《令人心动的offer4 建筑季》,策划和汇报能力很突出,特别是马琪芮,他不止讲PPT的能力出色,而且很有大局观,他是最先敏锐地捕捉到嵛山岛的发展痛点,并且提出“我们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挖掘这个岛的资源”。

    黄浩特和孙丞潇两位同样属于技能型,但他们和罗圭甫、马琪芮不一样。他们的技能初期多展现为对内支持团队发展。

    这里要说一下,岛屿少年们要建设岛屿,但生活费方面也要自给自足,他们需要保证自己活下去的同时让嵛山岛变得更好。所以,“管钱”这件事很重要,而黄浩特是少年中为数不多有过顶尖公司从业经历的,他曾经在苹果上过班,在财务管理方面很专业,因此他被选为“财务总管”,负责赚钱KPI的制定以及生活费的分发。

    在岛上生活需要吃饭,孙丞潇肩负着“喂饱十几张嘴”的任务。要知道在外面忙了一天回到家吃到好吃的饭菜,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充满治愈感的事情。孙大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从目前少年们的计划来看,未来孙丞潇也会在岛上经营自己的餐厅,进一步激活岛上的商业业态。

    还有一群少年,是支援型。他们也有着一技之长,但与当下岛屿最迫切的需求并不完全适配,所以他们先以机动的方式帮助其他人干活。丁真、徐菲、陈涛和张俊,就属于这类。

    像丁真,他本身就懂干农活,但岛上不缺会干农活的人。所以他有时候帮着队长陈雨浓收拾宿舍旁边的荒地、有时帮牛在在做鸡窝,在罗圭甫和马琪芮组成的建筑组缺人时,他补位去帮忙做墙绘。徐菲,性格稳定拍照达人,和陈涛组成拍立得二人组,四处支援其他少年的工作。张俊,腼腆话少,干活卖力,摆摊日手作饮料几十杯,自己的饮料卖完了立刻去帮助其他人。

    岛屿建设不仅要埋头苦干,也需要和当地居民沟通,董力、牛在在和司俊逸就属于社交型少年。

    董力的社会经验比其他少年要多一些,出门摆摊不忘顺手做调研,算是撑起了对外交际一片天;牛在在自带喜剧人天赋,而且心细,他总能先发现气氛不对,并极力缓和;司俊逸,口才达人,对外擅长汇报,对内善于解决纠纷矛盾,少年们几次剑拔弩张,他都是那个救火队员。

    当然,团队还需要拿主意的人,也就是决策型,陈雨浓和刘胤君属于这类。

    军人出身的陈雨浓做事偏向快刀斩乱麻,而且方式直接不怕得罪人。十三个人七嘴八舌讨论时,需要这样一个拿主意的人。刘胤君是那种能快速捕捉到核心需求的人,像摆摊日前夜,大家手忙脚乱准备东西,就是他想到要先做个表,去统筹所有人的时间,再安排其他事。

    陈雨浓和孙丞潇的吵架事件,刘胤君和董力的冲突事件,则属于他们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想把事情快速解决推出一个结果,但方式方法出了问题,特别是陈雨浓当过兵,思维模式和做法可能和其他少年不一样,有冲突也是正常的。

    但如果说两位少年有坏心眼,冷眼觉得就有点过分解读了。少年血气方刚,有争吵也是正常。在孙丞潇准备烧烤的时候,陈雨浓第一时间去帮忙弄探炉;发现董力不高兴了,刘胤君立刻跑回房间去道歉,足以说明少年们的本性。

    故事虽好,但仍需精雕细琢

    那么,目前《岛屿少年》已经播出九期,这个故事到底讲得怎么样?冷眼觉得,整体看下来是OK的,但细节上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在冷眼看来,这九期节目中,其实第一期和第二期给人的感觉是最好的,叙事详略分明,而且让少年们快速进入了“岛屿主理人”这个角色。但从第三期开始,冷眼明显感觉到节目想说的事情太多了,导致内容给得太满。

    首先,少年们要做的事情很多。

    岛屿建设与自给自足双线并行,少年们要一边琢磨着自己的温饱,一边去考虑怎么样的建设方式能够让嵛山岛长远发展。

    要做的事情多,意味着他们接触的人变多,也就是人物关系变多了。本来13个少年之间就已经有足够多且复杂的关系线了,现在还要加上打工线结识的各位老板、建设线认识的岛民和政府工作人员等等。这同时也削弱了观众对每个少年的记忆点,因为出现的人物实在是太多了。

    其次,太多要做的事情使得节目的内容要素也变多了。

    有人说这是一档“班味十足”的综艺,少年们几乎天天都在开会;也有人说这是“荒岛求生”,看少年们为了生活费,顶着风雨摆摊吆喝,还有人说这是“孙大厨的美食time”或者“海岛版”《桃花坞》。

    开会、打工、美食都挺好,可统统都塞在一档节目里,会给观众一种“太乱”的感觉,也容易弄不清重点。冷眼就看到有观众反映,这不是岛屿建设吗?为什么还要事无巨细地记录他们每天去哪儿打工、每天吃了什么。

    举个例子,第五期和第六期少年们打工赚钱的过程是促进少年之间感情的重要节点。通过几天的摆摊,大家开始逐渐了解对方。这一部分用大篇幅去记录是可以的。

    但是后面又保留了打工结束大家在一起弹琴唱歌,孙丞潇做完饭后几个少年在厨房里跳舞,这就显得有点多余了。

    因为好的画面自己就会说话,其实打工结束大家一起回家那个情绪点已经给到了,不需要再通过这种大联欢的方式来告诉观众少年们的升华了。而且少年们都会录vlog记录生活,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多在正片中保留的必要。

    不过从第八九这两期开始,少年们陆续找到了自己的核心任务,比如渔排养殖学习、支教等,并开始以此为主线进行深度学习。随着大家的一路升级专精,冷眼希望“事情太多”这点能在后面得到改善。

    最后,是新的人物关系太多了。

    飞行嘉宾孙怡来了两期下岛,但她的出现对少年的工作没有什么实质性推动。而且据说后面还会有其他一系列飞行嘉宾。冷眼很疑惑的是,飞行嘉宾与少年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们有什么非来不可的必要?如果只是送物资+帮忙采买,那完全不需要单独给出一条故事线。

    如果说这些嘉宾是用自己的能力来适配岛屿发展的,那这种飞行的模式似乎又不足以把他们的特长发挥到最大。冷眼希望在后面的记录中,能够看到关于飞行嘉宾关系线的合理解释。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节目想说的太多,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少年们需要干什么,观众没完全理解,但已经多线程的干起来了;人没认全,但已经吵起来了。

    后续要如何避免节目陷入杂乱?冷眼觉得,有时候“慢慢来”反而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方式。

    毕竟全季有50期,节目先把故事线理清,有一条明晰的主线,一步一步上强度,完全不用着急。前期先让观众充分认识每一个少年。然后争取阶段性地去呈现成果,让观众知道“哦,原来他们做了这些”,而不是什么都放一些,反而让观众误会“他们好像也没干什么”。

    最后,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岛屿少年》究竟好不好看?

    冷眼个人认为,基本有了70分的水平。冷眼其实很欣慰,在有《种地吧》珠玉在前的情况下,《岛屿少年》竟然打出了自己差异化的牌。

    把种田与地方建设结合在一起,是个做出区分度的好办法。至于120天后的嵛山岛是迎来新生还是维持现状,就要看少年们的本事了。

  • Jensen

    15位少年,120天,一座岛。

    海岛实践真人秀《岛屿少年》已经落下帷幕,这一场为期半年的实验迎来了尾声。在节目刚开播的时候,冷眼曾经分析过它的节目模式、选角,在那时候这群为了一个未知目标,毅然前往嵛山岛的少年们,就引起了冷眼的好奇。

    在节目收官之际,冷眼终于有机会与少年们聊一聊,这段对他们来说或许可以称之为“绝版”的经历,以及作为“局中人”的他们对这120天的切身体会。

    就让我们跟着少年们一起,把时间回推到120天前,回到一切尚未开始的那一天。

    错位

    “我看到这个节目就觉得肯定很有意思”,牛在在是在朋友圈看到《岛屿少年》节目通告的,当时他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关于“荒岛求生”的画面。

    从零开始自己搭建小屋?在荒岛上想办法生火做饭?会不会是贝爷来做领队?牛在在说他甚至还想到过要不要抓虫子。

    怀着好奇、兴奋和一点未知,这个少年选择报名,把未来的120天,与一座叫嵛山岛的岛屿相连。

    无独有偶,除了要提前上岛勘察地形进行前期设计准备的马琪芮和罗圭甫以外,其他少年也都觉得自己参加的是《荒岛求生》。

    徐菲每天高强度观摩“贝爷”的探险系列,想让自己在出发前多一点求生的经验;

    刘胤君买了特种兵装备,“腰带可以变成绳索什么的,可神奇了”,还有尼泊尔军刀,“想着万一要自己捕猎呢”;

    陈涛想得更多,他觉得可能是“求生”+“养殖”的模式,甚至学会了开拖拉机。

    而经历了三天两夜的海上渔船颠簸,当少年们从船上走下来的那一刻,他们才发现:等待他们的,不是荒野求生、无需刀耕火种,嵛山岛其实是一座现代化的、有一定公共设施与旅游资源的海岛。

    一种与想象落空的错位感,在少年们心中油然而生,与之相伴的,还有另一种情绪。

    责任

    “我觉得嵛山岛真的很好。”

    这是所有少年的真实心声,在船上颠簸了三天两夜的他们,初登这座海岛,这里有餐厅、有咖啡馆,有早餐铺子,还有属于他们的宿舍。

    “天哪,有厕所、有洗澡的地方,还有干净的床铺,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太棒了。”回忆起第一次抵达宿舍的时候,牛在在的语气里还是充满兴奋。

    但比想象中更好的生活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去想另一个问题:我能做什么

    “我觉得这是个挺伟大的命题”,在发现自己要建设一座海岛,让它重焕生机时,黄浩特说他那一刻有种心动的感觉。这个曾经在大厂工作过的少年,再次找回了“不是作为螺丝钉,而是作为创造者”的悸动。

    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节目组要对他们保密的原因,当想象与现实形成巨大反差时,少年们油然而生的责任感会更强。

    就像徐菲和冷眼说的一样,它已经很好了,少年们凭什么能让他变得更好。

    作为唯二在集体上岛前就对嵛山岛有所了解的少年,马琪芮对这座岛的认知更深,像是“旧友重逢”。

    清华大学与嵛山岛之间有合作,岛上几乎一半公厕都是清华做的,所以他的责任感及目标更明确——要为嵛山岛做一个建筑,通过一些项目尽可能解决岛上的“空心(只有老人和孩子)”问题。

    无措

    可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终究是有着巨大鸿沟的。

    刘胤君很坦诚地说“我有时候会觉得演员是个挺鸡肋的职业,我那些表演技巧,在这座岛上根本用不上,就会有点着急。”

    牛在在倒是在上岛前就对自己有很清晰的认知,“个子小,力气也小,做体力活肯定不是拔尖的”,他给自己的定位是打配合,哪里需要补哪里,“咱主打一个啥都能干,最强辅助”。

    性格上很像的徐菲和陈涛,不自觉地走到了一起,结为“拍照搭子”,在嵛山岛上帮游客们拍照赚取生活费。“刚去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徐菲觉得自己掌握的技能都很“虚”,不像黄浩特和马琪芮他们,有实实在在的技能,所以他们两个选择一边拍照赚钱,一边慢慢想自己能做点什么。

    可其实有“实”技能的马琪芮和黄浩特,也有他们的困扰。

    有过在大厂工作经验的黄浩特,是少年中相对掌握技能最多的一个人,一上岛他就接下了会计的工作,很快他成为15位少年中的项目经理,负责统筹追踪所有项目,“恨自己分身乏术,如果可以的话,其实所有项目我都想参与的”。

    马哥的困扰,则和钱有关。

    “在做嵛山礼堂这个项目时,我会比较注意用绿色环保材料。一方面是整个行业低碳的大趋势,我们不能做一个建筑不去考虑它对环境、对后代的影响;另一方面嵛山岛有台风,夏天很热,我选择的材料可以在没有安装空调的情况下,保持相对清凉的体感。”

    众所周知,选择更好、更有可持续性的材料,意味着造价会更高,所以马琪芮笑称自己前期要经常和别人battle,去反复阐述自己的理念以及选用这些材料的好处。

    当把一切都交给少年们自己,不干涉他们的决策,让迷茫与磕碰中,他们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具体

    “你知道吗,我觉得我们节目的slogan:做具体的事,真的很棒”。不止一位少年这样说,在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的时候,就去做点具体的事情吧

    走上大黄鱼渔排的那一刻,陈涛并不知道自己会深深爱上养鱼这件事,无论聊什么话题,他总会不自觉地拐回到“黄鱼”上。

    “我真的很喜欢养鱼”,当60万尾鱼聚在一起吃着饲料的时候,那种沙沙的声音像是在下雨,让人莫名有一种成就感,也觉得很解压,“那一刻就会觉得我做这件事是很有意义的。”

    “想要成为黄鱼大王”,15位少年为了他们的目标起早贪黑,照顾着几十万条鱼苗,期待着收获的那一天。

    被称为“最强辅助”的牛在在,也在一件件小事中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向——IP扁扁。

    这是由嵛山岛特产大黄鱼衍生出的文创IP,它有点贱贱的,又有点可爱,黄浩特和牛在在想把扁扁变成嵛山岛标识物一样的存在。

    牛在在的思维更跳脱,他会在设计时给扁扁加上一些很个性化的小细节,“它那副贱贱的样子就是我想出来的”;

    黄浩特则更落地,他会去考虑扁扁如何与当下嵛山岛结合的问题,不止是卖个玩偶或者贴纸那么简单,而是让扁扁真正成为嵛山岛的一部分。

    “比如扁扁作为电子导游,你一扫二维码它就会给你介绍岛上有什么。我的理想状态,是扁扁之于嵛山岛,如同熊本熊之于日本的熊本县一样。”

    “建设海岛这个命题对我来说可能太大了,所以我想先从岛上的岛民,从他们最切身的居住环境开始。”刘胤君觉得对这个海岛进行改造于他而言有点难,但可以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比如帮老校长的家重新装修,让他的日常生活能过得更舒服一点。

    “说到这点我还挺自豪的”,虽然身边有建筑专业出身的同伴,但刘胤君觉得“马哥他们已经很忙了,我能不能自己学”,他在B站看视频,老校长家的设计图纸是他用建模软件自己做的,“我学的时候就坐在马哥和圭圭中间,有不会的我看他俩谁不忙我就问一句”。

    除了自己建模做设计,老校长家装修的材料也是他和陈雨浓跑去县城里买的,“真的没经验,从来没买过建材,只能靠多走多问货比三家”,县城买来的材料只能送到码头,沙子、瓷砖,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和陈雨浓两个人一趟一趟自己搬上去的,“我感觉有一阵我俩就是不断跑上跑下搬材料,但因为有明确目标嘛,就很有行动力”。

    “做具体的事”,让每个少年找到适合自己项目的同时,也让大家做的事情从单独的点连成了面。从黄鱼这一个点,连接起了养殖、文创IP、美育、餐厅等等项目,少年们的感情也在这种“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氛围中持续升温。

    战友

    很多人关注这群少年们,是因为“孙丞潇陈雨浓打架事件”的出圈。大家乐此不疲地解读团队中每个人的心思与角色,而少年们自己却说“没那么复杂”。

    “十几个男孩,性格也不一样,有摩擦很正常,虽然我不是那种会和人起冲突的性格,但我能理解。”徐菲说,那天晚上他的错愕是真实的,因为“我和马哥、浩特我们几个太忙了,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那一刻也是懵的,但吵过了也就过了。”

    陈涛则说自己不是那种会爆发的类型,有负面情绪了他选择一个人消化,“我不高兴时就会不说话”,这点和徐菲有点像。有着相似性格的两位少年越走越近,和丁真一起成为渔排上的最佳搭档。

    牛在在被大家称为“小太阳”,几乎所有项目他都会参与,而且每个人和他的关系都不错。提到这些少年们,他像打开了话匣子一样细数每个人:“丁真啊,他话可多了,简直是个话痨;马哥(马琪芮)他就是嘴硬,全岛嘴硬的就是马哥那张嘴;浩特和我其实蛮像的,他务实我天马行空,所以我们俩打配合是一件特别让我快乐的事。”

    少年们之间的感情是从什么时候出现变化的,从“一起录节目的嘉宾”变成“并肩作战的战友”,谁也不能给出确切答案。

    或许是在牛在在崴了脚,丁真背着他去看病的那一刻;

    或许是刘胤君和陈雨浓一趟趟背砂石料上岛的那一刻;

    或许是黄浩特、马琪芮、罗圭甫他们熬夜写方案做ppt的不眠之夜;

    或许是孙丞潇、董力全力思考大黄鱼餐单的脑暴时分;

    或许是新上岛的小翔和邱镜宇,很快融入集体,进入不同角色的那瞬间;

    或许是在少年们卖力在嵛山岛吆喝赚生活费,卖出了所有产品顶着蒙蒙小雨返回宿舍的那个夜晚。

    也或许是比耶音乐会上,15位少年手牵着手唱起《New boy》,和台下观众一起大喊“未来加油”的时候。

    “要是说遗憾嘛,还真有。我和徐菲都这么好了,他还是洁癖,不许我碰他的床。”眼看着话题要往煽情催泪的方向滑去,马哥开了个小玩笑,果然是“全岛最嘴硬的男人”。

    告别

    120天看起来很长,其实也不过一眨眼。随着下岛倒计时开启,少年们要学着与熟稔起来的一切说再见。

    在所有的项目中,如果说哪个的结局最出乎观众意料,那一定是黄鱼的故事。明明一切都在步入正轨,一场台风促使三勇士不得不放弃。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黄鱼的故事,我会说那是一场电影。”

    因为台风的原因,大黄鱼养殖计划中断,渔排三勇士选择将剩下的黄鱼放生。徐菲回忆做决定的时候,他们其实都没有犹豫,因为那是当时最好的解决方案,如果继续坚持,造成的损失会更大。

    “但它真的很像一部电影,我们渐渐爱上养鱼这件事,去拜师上课,提升自己的技能,从门外汉到半个熟手,这其中的小波折也克服了,但在大自然的面前,还是不得不选择放弃。”

    陈涛则说,在决定放生的那一刻,他的感觉是麻木。死掉的鱼实在太多了,来不及去伤心惆怅,“其实我和菲哥差不多捞了7个小时,因为上面的鱼死了,下面的鱼很饿,大黄鱼是不吃同胞的,如果很饿它们就会吃腐肉,然后会生病,所以那一刻我想的只是说我快点捞,多救一条是一条。”

    “可是第二天,那个后劲上来,我是非常难受的。付出了这么长时间,最后是这样的结果,很难受”。

    但在冷眼看来,黄鱼故事无疑是《岛屿少年》最具有“戏剧感”的篇章,它不止让我们看到少年的坚持与取舍,同样告诉我们,嵛山岛渔民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常,“有付出不一定有回报”,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少年们要“爆改”嵛山岛的原因。

    绝版

    15个少年爆改嵛山岛,而嵛山岛又何尝不是在改变他们?这120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以磨灭的珍贵记忆。

    徐菲开玩笑说自己最明显的变化是胖了,“说正经的,这是一种又简单又复杂的体验。简单是说我们目标很明确,就是从一件件事做起,复杂则是你不知道能做什么让岛好起来,所以一直在探索。这对我来说,是很特别的120天。当然,还交到了一群战友。”

    牛在在说嵛山岛这120天,让自己变得更有执行力了。以前他想到什么可能只是想想,而现在他习惯立刻去做,“生活也变得特别有规律,早睡早起”。

    刘胤君说这是很苦但不会后悔的120天,在岛上他学会了用建模软件、还学会了简单的木工,“虽然我后面的工作可能也用不上这些技能,但它是一种符号吧,一种我为了某件事去努力的符号”

    马琪芮和其他少年不太一样,即使120天结束,作为嵛山礼堂的负责人,他还要等建筑完工后回去验收,“对我来说,最不一样的,这是我第一次自己统筹管理一个建筑项目,从头到尾自己摸索。这是绝版的经历,我很珍视它,但我也知道,不可能再有第二次。”

    作为演员的陈涛在通过嵛山岛更加了解自己,“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少,知道自己的极限是什么了。”

    黄浩特说,嵛山岛给他带来的第一个改变是“打破”,“嵛山岛打破了我的一些定式,因为咱们都是那种从小学、中学、大学,最后进入职场的人,你会难以避免地被烙上烙印”,第二个改变是“突破”,“比如有些事情重资产,我以前就会觉得那先算了,投入太大。但在这个节目里,我学到了先开始做,迈出第一步的思维”。

    《岛屿少年》的故事结束了,但“岛与少年”之间的羁绊还在延续。几乎所有少年都与岛民们加了联系方式,他们会关注当地政府的动态,去看这座他们付出汗水和泪水的海岛,在如何细微地、一步步地发生变化。

    而通过与少年们的对谈,冷眼越发觉得《岛屿少年》并不止是一档真人秀,而是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观察与实验,有经历、有回忆、有兄弟、有努力、也有自己。

    下岛后的少年们,有时候还是会见面聚会,嵛山岛则是聚会中永恒不变的话题。那段日子也许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褪色,但绝不会消失。这是一趟双向奔赴、互相治愈的旅程,也是少年、嵛山岛和我们的,绝版记忆。

  • Jensen

    刷到几次,一直以为是时代少年团那个综艺就没点进去,原来是新的。对比看下来,一个综艺的成功,选角导演真的是关键。这个综艺其实我的熟面孔不少的,所以更觉得他从选角开始就非常短视。像丁真普通话不好交流困难,像董力这么多年口碑风评都不好,像孙丞潇虽然在这个节目里看问题不大,但既往都是吃黑流量长大的,会选择他更是醉翁之意,等等。选了这么一伙人组团,导演组一开始就没考虑长远发展吧。已经定了这些人了,但凡想刻画好群像,剪辑也不该这么尖锐且不体面地把矛盾剪出来,甚至恶剪都可以有,但如此伤群像的操作是会直接断送所有潜质团粉的,绝对不可以有。所以说,都有容易复刻的成功案例摆在眼前了,怎么就那么短视地想赚快钱呢。成功案例不是告诉你们了吗,即使看起来糊糊的,但如果能吸到死忠总有机会长远发展的。而如果只想要乐子人,在综艺大市场里反而更需要碰运气。实际就是,即使一开始就放这么大颗核弹,还是一点水花都没炸出来。我一直觉得不管怎么做,能不能成都要看运气,但一开始想赚什么钱,怎么赚还是一目了然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