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安装任何插件,中国大陆电视剧《天下第一楼》第22集即可免费播放。
DVD:普通清晰BD:高清无水印HD:高清TS:抢先非清晰
如果电视剧《天下第一楼》加载失败,可刷新或切换线路
未来影院为您提供电视剧《天下第一楼》第22集免费播放地址,如果电视剧《天下第一楼》播放失败清按F5刷新再试,或者切换播放资源,请勿轻信《天下第一楼》视频内广告,本站与广告内容无关.
请收未来影院唯一网址 [ http://www.qfanyi.com/details/84365.html ] 以免丢失!
《天下第一楼》剧情: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老北京城内乱象丛生。危机边缘的老字号福聚德请来适宜居的账房卢孟实(巍子 饰)力挽狂澜。随着清王朝的垮台,昔日御膳房的名厨星散四方,女大厨刘金锭(王姬 饰)在此时刻成为卢的得力助手..
几乎是一口气看完这个剧,众多演员目不暇接,过瘾!几乎没用快进。全剧在32集戛然而止,尾音甩的很长。。。此中有真味,欲说已惘然。
改编的剧情还是有硬伤。比如吧,故事的一条主线就是福聚德和适意居十几年的互相争斗,人常说恩恩怨怨,这两家恩恩都没有,只有怨怨,适意居十几年如一日给福聚德各种挖坑下绊子,而且,招招阴损见血,而使出这些阴招高招的一直是一个人——花鼻子花爷!要我说,这位的智力眼力绝对在卢孟实之上,一个外戚二柜,内控瑞英母子于股掌言听计从,外坑福聚德卢掌柜于暗处招招要命,卢遇上的所有大坑都是此人给挖的,几次险中逃脱我只能说,卢掌柜您命好有主角光环。没错,在我眼里,这位其貌不扬、鼠目寸光、不招人待见的——花爷——才是本剧中的真人!而且,花爷每次给瑞英出完坏主意从不吃亏,报个花帐自己还赚钱,托红毛抢鸭子要来预算200,结果见了面只给了60红毛就美的不行了,就冲这点,我敢说,到最后他比瑞英有钱。当然,编剧为证实我这个判断,最后让他卷包汇了瑞家,这时娘儿俩才认清了他本来面目。但是,请注意!瑞英大彻大悟,选择原谅了他,还成功劝说了母亲不报案选择宽恕。瞧见没,花爷把老太太那点老底子卷了包,人家就图钱?人家让瑞爷开悟,娘儿俩心里从没这么明白过。。。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花爷,深了。。。。
所以说,剧情有点硬伤。
再说卢孟实,他的悲剧是必然的。他本性上还是个农民,是个帐房,是个刚上岗的大掌柜。。。他有农民的纯朴和狡猾,有帐房的精明与严谨,他没当过掌柜,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他爱冒险,并经常成功,这是他的性格。他迷信八抬大轿,起一座楼因此成了他的梦想,也是心魔,也是悲剧的开始。卢孟实只能做一层楼的福聚德掌柜的,起了楼,天下第一楼,说的是北京勤行饭庄子里第一个楼,这时的福聚德已经超过了卢孟实的驾驶能力,失控是迟早的事。
卢孟实想的太单纯。老唐老板知道俩儿子指望不上,死前东六西四把个岌岌可危的饭庄子托给了想干事的卢孟实,卢一干就是十多年,硬是把福聚德干成北京饭庄南波万!可是,这么多年他竟然没扫清内部政治,大爷二爷这俩活宝卢孟实一点辙没有,更象是压根没琢磨过这必将成为大患。这是第一条,卢孟实只会做生意,不懂政治。
子西和他是师兄弟、同乡,又是他来福聚德的介绍人,还是二柜,绝对亲密战友!最后竟然成为仇敌,祭出老东家留下的大杀器帮助东家俩傻兄弟将卢梦实扫地出门,亲密战友成了致命杀手,卢孟实不应该!不男不女的刘金锭百般阻拦他和玉雏儿姑娘,现了女身后向他逼婚,在对待这两个女人的处理上,卢孟实可以说昏招不断,最后是害人害己。这是第二,他只会做生意,人情事故还差着火候。
最后,他只会做生意,心胸气量还差着火候。瑞英和他互相较劲十几年,最后瑞英输了,卖了铺面后,瑞英第一次走进了对门冤家福聚德,“我就想看看你是怎么干的,凭什么我干不过你?”卢孟实带着瑞英店里参观,面有德色,最后瑞英说“我输了,心服口服”。打这时候起,瑞英在我眼里就已脱胎换骨!他已经超过了卢孟实。瑞英和玉雏儿在回音壁,以及最后出国前请卢孟实喝酒,“劫后余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请注意!瑞英最后的心胸、人情、气象远远超过了生意人卢孟实,他涅槃了,做到了卢孟实做不到甚至想不到的。以后学成归来,他必有建树,也绝非生意人卢孟实能比肩的。
玉雏儿的选择是对的,虽然金锭死了,她不会再选择卢孟实这个让自己伤透心的男人,这个心里只有鸭子的生意人。我认为她最想嫁的是瑞英,但两家身份太过悬殊。她选择了修二爷,因为修二爷和她同病相怜,修二爷不让她讨厌,有学问又最接受的了卑微,和修二爷在一起她最感轻松。她就是要当“两个吃淤泥的虾米,这世界尽管残酷,总容得下两只虾米”。玉雏儿姑娘的聪明练达和果敢,远在这些男人之上。
没起楼的福聚德,卢孟实可以掌控,他是个不错的生意人,天天想着鸭子的掌柜的。
起了楼的福聚德,天下第一楼,能掌控的就不能只是个生意人,得是这勤行饭庄子里的枭雄!
卢孟实是个好掌柜,不是枭雄。
大东家想下海,跟着几位梅园大老板鞍前马后,到头来被指着鼻子骂祖师爷不赏饭,好笑的是他还真弄了对钹在家里练了半天。
二东家羡慕江湖豪侠,结果找了个来路不正的小汤包,人财两空。
常贵心心念念的就是儿子的出人头地,最终儿子学也没上成,瑞福祥也没去成,穿着青衫小帽跟着福顺接了爹的班,成了一个迎来送往的门童。
卢孟实没坐上他的八抬大轿,瑞英也没出的了胸中愤懑。
刘金锭出嫁不成,到死还是不男不女不明不白。
刘小辫折腾半辈子什么都没捞到,抱着本掉了包的书疯疯癫癫。
玉雏儿逃避了大半辈子,终于决绝的抗争了一回。
修二卖了家传宝贝,还清克五人情,才有勇气承认自己是一个一无所长的废物。
编剧笔下最后的温柔留给了成顺和小翠,让两人相伴离开这冰冷刺骨的北京城。
活着都不容易。
跟自己和解更是千难万难。
整部电视剧,无可辩驳的说,90%的内容都只是在铺垫,要看其精髓,必须只在最后的高潮部分,也就是最后的一集那紧凑的几十分钟里面,一个成功的京城大企业经理,到落魄的失业农民的蜕变。
结尾,本意是把尾巴打个结,意思是到这儿就了了,就像过去结绳记事,事儿发生了,就打个结。但就标题而言,天下第一楼本身没有结尾,我们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可最终,我们没有看到这楼塌掉的过程。就主角而言,卢孟实本人的楼,当然是塌了。
他本人实实在在是“为谁幸苦为谁甜”的现世报。在王子西和唐家兄弟的酒会上,他们道了一句,“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意思是做马仔,不按照老板的需求发力,996也是没有用的!这是卢本人的真实写照,他把买卖当自己的,不知自己只是一个打工仔,所以修先生送他对联儿,行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时宜秋月时宜风。
(剧本改为:好一座危楼以及半宜…半宜…的句式,当然这个并不对仗,比如,行是平声,只是仄声,改成好,就成了仄对仄了)
卢孟实滚蛋,原因很简单,功高震主。而全篇的核心就是:有钱别干好事儿。
整个故事里有钱的人都在拆台搞破坏,没钱的人,好的则是任劳任怨,坏的则是想办法坑有钱的人的钱。任劳任怨的都是没有好下场的,坑蒙拐骗的,其下场高于老好人。这也是本剧最现实主义的地方,高度符合,修桥补路无尸骸,杀人放火金腰带的拆你思古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也非常简单。奋斗不一定有用。尽管。该剧在官方辞典中。所昭示的道理是要改革经营制度一类的话。但是我们很明显看到,奋斗,只是在瞎忙。就和加班是一样一样的,这些都没有意义。所以人生得过且过。难得糊涂,该要糊弄的时候就要糊。千万不要认真。也千万别赌气。应该多思考一下,怎么为自己活着。正所谓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换过来说,路线错了,奋斗越多也越反动。
其实卢孟实一开始就输了。他为烤鸭店。呕心沥血一辈子。仅仅是因为。老董事长。给了他一个文书。让他掌大权。这个和空投支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这老头一开始就死掉的时候,这就已经成为一张废纸了,因为股权事实上已经由他的两个儿子继承了,即使他的两个儿子不捣乱。卢孟实事实上也只是拥有了一个经营权。并没有掌握实际的股权。
如果这个桥段发生在港剧里。或者发生在一个正常的有脑子的心眼儿的人的世界,一个掌握经营权的人,面对狗屁不通的董事局,应该想方设法吞并企业。稀释股权。让自己拿大头。凭什么给别人干活?
所以一开始两个儿子并没有打算把这个老头儿的话当一回事儿,他们从一开始就想把卢某赶走,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实际上当时就欠了一屁股债。拉卢某人出来顶缸而已。
而如果这个桥段发生在一个正常的人的世界,公司都要破产了,欠了一大堆烂账。让我来做总经理加法人代表。又不让我掌握全部股权,又要让我承担风险。难道不应该立马跑路吗?卢孟实主动承担这个责任,不能不说没有私心。只不过说他太蠢了。
可你以为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吗?如果结合一下作者写作的背景。也就是当时的时代。进行恶正瘾的解读,以上看来以很荒谬的事物就说得过去了。全篇看似发生在民国。各式军阀走马观花。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我们把它稍微抽象一下。说的就是。管事儿的人换来换去。你方唱罢,我方登台!也可以说成是。大背景剧烈改变的时代。而作者生活过的具有这种环境的时代是什么时代,那就一目了然了。
真正掌握最终决定权,但是只添乱的东家,明明没有实际股份,给一个做饭馆主人空头票的承诺,分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的卢某人。吃铁饭碗的八旗子弟。明明是个鸡,又不想做鸡的鸡。这些都是隐喻。但是我没办法继续解读下去。
回到卢孟实本人的奋斗。他不缺乏对生意的敏感把握。但是缺乏。对人生的把握。比如他在对面店的时候,作为一个会计,却和总经理经常作对。开头部分。"刘全儿"从账上提前支了钱,但是没有给花鼻子总经理说,被花总经理逮到了。卢孟实完全没有请示,简单说这种做好人的事情,这种恩德。你要么就悄悄的给。要么你就给领导说。你做中间人赚恩情就好,可他到好,被问到了,反而自己拿钱给"刘全儿"。这就特别不痛快了。
过去电视剧里面老是喜欢塑造这样的人物。就是好像有一股倔强劲儿。好像很正义似的。然后就演出他们处处碰壁。这种电视剧毫无好处。因为。他并没有给你仔细解说,一个人为什么会得罪人,你看完了以后只会觉得好不公平。我觉得这样好无意义。很明显。就借钱这个事情来说,看过杜月笙的故事就懂了,我在地摊报纸上读过,杜月笙是上海流氓大头子,虽然他身为青帮大佬,但是非常懂得做事做人,杜月笙做好事从来都不说是自己做的,或者说不以自己的名义。而是请示高级的政治人物,这种功劳明显是他们的。因为他什么也不是。他根本不配。
港片上海皇帝中也有类似的情节。杜云生为蒋委员长出生入死。最后想混个领导,别人却觉得你一个流氓头子还想当官什么意思?这是抹黑。
卢孟实更是如此了。他辛辛苦苦的想搞一个八抬大轿。站在上帝的视角来看,这完全是多余的,啊,其实就中国总人口来说。像他这样的职业经理人有千千万万。真正厉害的是唐家两兄弟。因为他的价值。是可替换的。作为唐家两兄弟,他们确实是纨绔子弟。可换句话说,人家败自己的家,跟你其实也没有关系。电视剧里面那种卢孟实扼腕叹息一份家业被败坏的感觉非常神奇。有一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感觉。这也是非常扯淡的。
所以一个人的最重要的就是明白自己是什么东西。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首先要认识到身边,什么是不完美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错误的。比如有人跟我说。现阶段可以人人平等。起码就资源总量来说是不可能的。比如石油就是有限的。而人是越来越多的。僧多的结果就是粥少。卢孟实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高级马仔。不过是东家的一条狗。是生活在依附资本家生活的位置。他就不会去做这些无用功了。比如罗大头顺手牵鸭。简单的说关他屁事。他去跑去把人揪住。而王子西一开始就说他管的太多。做人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王子西早就明白很多事情。只不过装糊涂。
这么好的电视剧豆瓣就这么几篇影评真遗憾。
因为是从话剧衍生出来的三十二集电视剧,编剧还是同一个人,话剧的绝大多数情节、台词都被拆分进了电视剧的各个段落里。不容易的是没有稀释,在没看话剧版之前并不觉得哪一段生插得突兀。不算夸的说,电视剧版几乎就是将话剧版隐含着的细节交代出来,并没有注水或者硬抻的意思,没有什么水词儿。比较话剧版的内容在电视剧里的别样表达(比如某句某人的台词分给了另一个人说),或许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在基调延续了话剧“一个人干事八个人拆”的凄凉意的同时,电视剧版对很多人物的再塑造都颇具玩味。卢孟实的狠辣手段,刚愎脾气,犟直性子都做了几倍的合理化放大,对其最终的悲剧命运也有些情节上的悲悯——比如说他在老家新起的宅院是低价买下。王子西、修鼎新这些原本在话剧中面目模糊的“大群众”,也一者矮化,一者拔高,成为了各有一番作为的性格人物。倒是编剧用情最深(在话剧最初版中是与卢孟实并行的男一号)的常贵,可能发挥空间已经不大,因此更多的新加入情节都是同义重复。
因为情节需要,电视剧版新加入的角色可谓满筐满谷。大体而言,都是加分之作。福聚德的死对头“适意居”一干人等,从重情斗狠的纨绔公子到大彻大悟的入世老板,瑞英应该是可以媲美卢孟实的经典角色。包括有胆有识也有差有错的瑞英之母,甚至剧中下坏手最多的花鼻子,都不是简单的平面人物。将话剧中的“李小辫”一角拆成刘小辫和刘金锭父女,李小辫的性格台词基本被老爹继承,而刘金锭女扮男装,痴恋“卢哥”,豪迈仗义的角色赋予,带动卢孟实感情事业两条线走向无可挽回的毁灭的剧情,基本掩盖了因为拆分角色而带来的事实逻辑上的可疑之处。至于卢孟实家乡的老妻,唐家两位混世魔王一心机深狠、一黑道霸蛮的妻子,玉雏丫鬟小翠、原籍丈夫阿根,以及清朝遗老遗少的群像,都是画龙点睛的绝佳创造。
或许电视剧是面向大众的艺术,对于玉雏话剧中妓女的身份,就做了一层严肃的剥离。既讲了她凄惨的船娘身世,又明确表现了她不愿委身于娼妓之门,也未住入福聚德。当然,对于她“红尘巨眼”的激赏,帮助卢孟实将鸭四吃改为八吃从而渡过难关的情节依然在。点明应该哄着大少爷学戏,支二少爷去天津温柔乡的段落固然删除,但有了在二人情义已逝之后依然义不容辞以身犯险搭救入吴佩孚之狱的卢孟实这一段,话剧版中这唯一的女性角色的灵魂就不会丢失。当然,由于电视剧版加入了更多的柔情戏,以及演员选择表演方式的不同,使得新版的玉雏不再是老版的那位牺牲自己的刚烈女子。这份从容源于人物身份的根本性变化——不再坐实了是妓女,这也是“大众道德观念”导致的一个无奈。
在情节上,由于话剧中福聚德大楼是“幕间而起”,大幕一起一落便已告成,电视剧就必须将如何垒土奠基的过程一笔一笔地道来。于是,有了承办劳军宴,吸纳散户存款等等故事的出现,又因为张勋、溥仪、张作霖、吴佩孚这些历史上的头面人物的走马灯式登场,使得电视剧的前二十余集完全成了传奇大戏。传奇大戏之余,还有福聚德适意居的“商海斗法”,这都使得唐家二少等等拽卢孟实后腿的一条暗线变得凌乱不堪,前后矛盾(话剧里一次推挡债主的说辞电视剧中对着同一拨人竟然用了两次)。而自从“八抬大轿”的大楼盖成,电视剧的整体气氛就变得悲凉了。这种变调十分考验编导的勇气——毕竟与世俗口味不符,但这也是必须为之,水到渠成的。
《天下第一楼》作为一部群戏,人艺的班底是支撑其丰满的重要条件。李光复的常贵,韩善续的罗大头,都是话剧版的本色出演(虽然不是一版之内)。常贵的善解人意,卑微弯腰;罗大头的憨直脾气,小错不断,均得到了十足的展现。其中在话剧版中稍显单薄的罗大头,终于经过情节性格的反复渲染变得相当有血有肉,宛在左邻,也算对得起韩善续老师为了话剧里一个挑鸭子的动作到烤鸭店亲身实践几个月的生活积淀。有趣的是,在初版话剧中,李光复与在电视剧里扮演王子西的修宗迪分饰二少爷、大少爷。而到电视剧里,唐家二少一再刁难二人(唐家大少唐茂昌的饰演者张永强在话剧中却是克五的不二之选),这种角色转换,颇见演员功力。电视剧行业里的熟脸们的露脸也相当过瘾,许还山的张勋,陈宝国的吴佩孚,方子哥的瑞泽,洪宗义的大执事,马精武的刘小辫……
配角之上,便是主角。巍子的卢孟实,王姬的刘金锭,张嘉译的瑞英,濮存昕的修鼎新,周莉的玉雏,五个主角能够立住——特别是当年并不大红的张嘉译,给了观众一集集看下去的动力。巍子利用细节塑造一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饭庄掌柜,一个左手悬在腰上的手势,几个不经意间的动作,一帆风顺时的春风得意与屡做屡挫的满心不甘,都与人物浑然一体。而濮存昕在全剧的后半段逐渐发力,将一股苍凉意揉进对克五的一拱手和背对一挥手里,让这个翻新角色的古调之风令人反复咀嚼。
今日重看这部十一年前的电视剧,不禁佩服导演的眼光。比如张嘉译,比如邢佳栋,当年默默无闻,如今大红大紫。事实上,从当年的表现看,他们已经具备了今天成就的潜质。能够将一位比话剧版弱智了250倍不止的二少爷演到令人生恨,邢佳栋单得一个“楞”字精髓。而从年少意气,到回音壁见玉雏最后一面、主动邀卢孟实喝酒的人生况味的变化,张嘉译的展示也是不易。
仔细追究起来,卢孟实的人生际遇,完全当得起一个“命中注定”的判语。言里言外,都是一个庄稼汉进入商界上层,难免遭人歧视,即便能力通天,也因为个人见识的局限,打不破“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的宿命故事。这种阶级视角,无疑是“细思恐极”的。
但这部电视剧真正让我震撼的,是在我第一次看到它的十一年后。如果印象不差的话,《天下第一楼》自央视首播之后,几乎没有得到再次播映的机会,或许也缘于此,首播时新闻透露出的“续集”也最终无踪。此次重看,切身体会到了在那样一个年纪(小学五年级),看到这样一种表达世事繁华难久,人生难求回报,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丧失活着的尊严和“气势”(就像最后一集修鼎新讲的鲥鱼)的价值观的电视剧,无疑奠立了我至今的人生观、世界观。这让我由衷庆幸自己早生了十年。
《天下第一楼》第32集(约37分钟起):
“这鲥鱼的味道,全在鳞上。“
”这个鳞在水中是七彩的,鲥鱼知道自己的鳞金贵,如果发现有一片挂在网上,它就不动了。”
“它是心疼自己的模样,宁死不破相。”
“说来道去啊,还不得让人吃了它。”
“尘归尘,土归土。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命。这鱼啊,也一样。”
Jensen
从小不喜欢看名人传记,对名人那些枯燥刻板的伟大故事毫不感兴趣。最近这些年,娱乐之风盛行,开始了对名人的解构与深挖,一时之间,名人们似乎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情感丰富起来。一直高高在上的伟人们也有人性的弱点,臭名昭著多年的大恶人竟可能是忧国忧民的大忠臣!不过是另一轮的跟风而已,不说也罢。
对我来讲,那些名人们即使变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仍然抹不掉骨子里的傲慢自负,再加上为了成功经常不择手段心狠手辣,往往看得我胸闷。由于这个原因,几次看“天下第一楼”都没有追着看完。
然而这始终是一部好戏,因为有话剧的好底子和饱满的细节再创作。老北京本身就有说不完的故事,其中的御膳美食和京味方言更是别有特色,再加上民国军阀等特殊历史时期下剧变的人物命运,自然十分好看。
剧本中丰厚的老北京素材让该剧看起来色香味俱全,情节的设置和推进也引人入胜,关键是人艺的老戏骨们撑起了整部戏,把福聚德饭庄里的人生百态和苦辣酸甜演绎得入木三分。可惜了,老北京那么考究的美食文化,在新中国的变革中消失殆尽,如今的京城老百姓,只知道抡圆膀子大吃涮羊肉大喝二锅头了。
巍子这位演员一脸傲气,演起戏来却像模像样,十分内敛并贴合人物。主人公卢孟实是个极有头脑和眼光的生意人,却最终以失败告终,非常耐人寻味。从大方面讲,人生如一场盛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风光过后总有满目萧条。从细节上分析,卢孟实虽然精明能干魄力有加,但在管理方面终有欠缺,尤其是用人方面,没有处理好饭庄内部的很多人事矛盾,导致最后失意收场。同时在处理竞争对手的问题上过于强硬自负,因此结怨太深。关键的还是,人在风头无两的时候难免忘乎所以刚愎自用,事情做得太足太不留地步,早晚是要自食其果的。
这是一部男人的戏,而且没有年轻帅哥,所以招式对白都韵味十足。仅有的几个女人原本是很好的点缀,但犯了如今电视剧女演员的通病——只顾美艳动人,不顾时代剧情。饰演玉雏儿的女演员过于娇艳清秀,那些精明能干看起来就让人难以信服。她贴身小丫头的扮相和谈吐,更是明显的新生代俏丫头腔调。王姬那个从小女扮男装的角色是新添的人物,果然总给人硬加上去的感觉。
然而这部戏那种万事皆空的悲剧基调,仍能给人很多触动。正如最后片中的那幅对联所说:
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
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
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话剧版的“天下第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