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

破浪

903

    5.0

    常见问题

    1、艾米丽·沃森,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凯特琳·卡特利吉,让-马克·巴尔,阿德里安·劳林斯,桑德拉·沃,乌多·基尔,米克尔·盖于普,鲁夫·拉加斯,菲尔·麦考尔,罗伯特·罗伯特森,芬利·威尔士,David,Gallacher,大卫·巴特森,Dorte,Rømer,克劳斯·赫朱勒 主演的电影《破浪》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破浪》来自于其它地区。

    2、《破浪》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1996年在其它上映,《破浪》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4515分,《破浪》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破浪》值得观看吗?

    《破浪》总评分4515。月点击量2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破浪》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破浪》是1996-05-03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艾米丽·沃森,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凯特琳·卡特利吉,让-马克·巴尔,阿德里安·劳林斯,桑德拉·沃,乌多·基尔,米克尔·盖于普,鲁夫·拉加斯,菲尔·麦考尔,罗伯特·罗伯特森,芬利·威尔士,David,Gallacher,大卫·巴特森,Dorte,Rømer,克劳斯·赫朱勒主演。由导演拉斯·冯·提尔携幕后团队制作。

    5、《破浪》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破浪》是著名演员艾米丽 代表作,《破浪》免费完整版1996年在其它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破浪电影,破浪剧情:上世纪70年代的苏格兰,一个略带神经质的女子贝丝(艾米丽·沃森 Emily Watson 饰)不顾宗教束缚嫁给了石油工人亚恩(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Stellan Skarsgård 饰)恩爱生活并不长久,亚恩在一次石油作业中身负重伤,沦为瘫痪。贝丝非常难受,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欲望导致了这个悲剧。为了唤醒丈夫的生命力,贝丝挑逗不同的男人,和他们发生关系,让亚恩的病情可以被情欲的力量征服。丈夫的病情竟然有了好转,然而,村里的人都对贝丝投以唾弃的目光,贝丝亦被送进精神病院。为爱牺牲的信念在贝丝心中强烈燃烧,将再一次把她逼入绝境。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艾米丽·沃森
    •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 凯特琳·卡特利吉
    • 让-马克·巴尔
    • 阿德里安·劳林斯
    • 桑德拉·沃
    • 乌多·基尔
    • 米克尔·盖于普
    • 鲁夫·拉加斯
    • 菲尔·麦考尔
    • 罗伯特·罗伯特森
    • 芬利·威尔士
    • David
    • Gallacher
    • 大卫·巴特森
    • Dorte
    • Rømer
    • 克劳斯·赫朱勒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说起爱情和爱情电影,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西方银幕上的故事,《西雅图不眠夜》的浪漫,《人鬼情未了》的痴缠,《新桥恋人》的绚丽,以及《英国病人》的伤感,东方情调的也有《情书》的隽永淡雅,《胭脂扣》的人鬼殊途,这些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和爱情回忆中。无论哪个国家,无论结果如何,镜头下的爱情总是色彩绚烂,光影华美,能够激发人们心底最浪漫美好的想象,在虚拟的世界里经历一场刻骨铭心、温馨动人的爱情,然后走回现实中来,投入自己已是发白的黑白相片般平凡的恋爱和婚姻围城之中。

      世事沧桑,人潮汹涌,相信爱情的人已是越来越少,乏味庸常的现实生活和多姿多彩的银幕爱情,使爱情的信仰者常常不得不面对一个悖论,桔红的温暖和粉色的浪漫究竟只存在于虚幻的光影世界,越多的美丽色泽和感人画面,越反衬出这种爱的虚拟性质,即便不虚伪,起码也遥不可及;如果身边有爱,那绝不是电影中的样子,在大多数情形下,它呈现的是电影不愿表现的苍白和平庸。

      我们在电影中享受爱情,看见的只是爱的影子,自己正经历和彼此付出的爱,因为太平凡,却得不到承认和赞美,以致于真爱离我们愈来愈远,到头来我们真的只能在电影中寻找爱情了。

      直到我看见了《破浪》。像劫后遍地瓦砾中一朵素净的小花,它的朴素散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一切矫饰的华丽爱情黯淡无光。

      北欧滨海小镇,单纯的贝丝爱上了外乡人、海上石油钻井工简,得到当地长老们和教会的准许,他们结婚了。短暂而甜蜜的蜜月之后,简又去海上工作,陪伴他们的是连天淫雨般无尽的相思。然后,悲剧发生了,简被一场意外夺去了行动的能力,全身瘫痪,未来一片黑暗,回忆曾经的爱情生活只能给他带来更大的痛苦。为了让简重新站起来,获得生的勇气,贝丝找别的男人做爱,再将每个细节讲给病塌上的简。在这种虚拟性爱的刺激下,简的病情竟然开始好转。贝丝却被小镇上的人们所不齿,赶出教会,甚至不能进母亲的家门。简病情又一次恶化,心力交瘁的贝丝毅然走上了一艘虐待狂的船。简奇迹般恢复了,重新站了起来,贝丝却永远离开了她此生的最爱。

      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1996年的这部电影并不属于后来著名的Dogme的作品,但他的影像风格和拍摄手法这时候已非常成熟,Dogme要求的手提摄影,自然光线,不用滤镜的真实色彩,同期录音,以及快速的摇移镜头,也是这部电影的标志。一个极端的爱情故事,同样极端的表现手法,使它大异于我们的爱情电影经验。苍白冷硬甚至到冷酷地步的色彩,大量的晃动镜头和不规则构图,使这个爱情回到了它发生的本来环境中,这样的结合本来应该让这种爱情获得真实感,可是因为发生在这里的感情前所未见地炽烈,故事又比任何好莱坞的奇异爱情还要骇人,我们的心灵反而难以接受了。平凡的人习惯了平凡的感情和平凡的表达,从生活以外寻找的只是一种可以理解和想象的浪漫,然后继续循规蹈矩的生活;一旦有一种感情强烈到为日常生活和经验所不能理解,我们也会变成那个冰冷小镇灰暗教堂上的一块砖,冷漠地拒绝,恐惧地厌恶。可是我们的心灵承受不了巨大的冲撞和燃烧,难道就意味着不会有别的心灵有更强烈的爱的力量吗?

      看电影的时候,当我听到简向贝丝提出让她找个人做爱,开始也觉得有些荒唐,可看见贝丝为她的简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屈辱和内心的分裂,一步步走向现实世界的绝境时,我的心里也逐渐感到了这爱带来的巨大震撼。我想起了去年看《黑暗中的舞者》,当时也和有些人一样,对故事中一些令人感到愚蠢的生活细节和比约克那样过分的善良觉得不可理喻,因此并不喜欢它。现在我知道了,就像把贝丝的爱置于那样一个清教徒背景的小镇,世俗的狭碍使任何天真的幻想和善良举动都会显得惊世骇俗,反而变得不真实,也如同歌舞片的形式所造成的间离效果。真实的力量存在于伟大的情感之中,而不是其形式。导演其实是在讲爱的童话,面对它们,必须有一颗足够坚强和单纯的心灵,惟其坚强,才可以承受它残酷的力量;惟其单纯,才可以理解它绝然无私的付出。对于染尘已久的心灵,它们是不真实的;对于赤子之心,这种爱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比约克有天然的赤子情怀,埃米莉·沃森所扮演的贝丝也纯真到让人心痛。电影刚开始,她对着镜头自说自话般回答长老们的问话,描述着简,那毫不掩饰的天真的爱意流溢,使她纯然不像是个要结婚成家的成熟女子。婚后她对于简的挚爱和依恋,使整个镇子上的人甚至妈妈也看不顺眼,告诫她要学会忍耐,而她对于这种压抑的反应也是那么孩子气的一声撕心裂肺的长啸。她习惯一个人与上帝对话,感恩和祈求,表情、语调极其自然,对她来说,那已经不仅仅是相信,而是确确实实地就活在上帝的爱里,没有人比她肯定这爱的力量。所以,她才会信简的说法,哪怕那可能导致正常人的内心分裂,不容于社会和亲人,可她坚信,为了爱,没有堕落。驶向那艘可怕的大船时,她脸上迸发出纯洁的微笑,像个初生的婴儿求助于上帝,上帝已经在爱里原谅了她,或者,对于她的爱,根本没有人有权原谅,即使是上帝。

      简偷走了贝丝的尸体,他不愿贝丝葬在无爱的土地上,要让她回归纯洁的大海。一直努力表现出真实感的影像突然一变,天堂的门为贝丝开了,人们听到久违的钟声响自遥远的天际。导演说,这是个童话;如果你相信,这也是真的。

    • Jensen

      图片版 http://www.douban.com/note/509724100/

      第一章:新婚(Chapter One:Bess Gets Married)
      All the Way from Memphis
      Written by Ian Hunter
      Performed by Mott the Hoople

      第二章:蜜月(Chapter Two:Life With Jan)
      In a Broken Dream
      Written by Python Lee Jackson
      Performed by Python Lee Jackson and Rod Stewart

      第三章:孤独(Chapter Three:Life Alone)
      Cross Eyed Mary
      Written by Ian Anderson
      Performed by Jethro Tull

      第四章:罹难(Chapter Four:Jan`s Illness)
      A Whiter Shade Of Pale
      Written by Keith Reid and Gary Brooker
      Performed by Procol Harum

      第五章:怀疑(Chapter Five:Doubt)
      Suzanne
      Written and Performed by Leonard Cohen

      第六章:信念(Chapter Six:Faith)
      Goodbye Yellow Brick Road
      Written by Elton John and Bernie Taupin
      Performed by Elton John

      第七章:牺牲(Chapter Seven:Bess`s Sacrifice)
      Child in Time
      Written by Jon Lord, Ritchie Blackmore, Ian Gillan, Roger Glover and Ian Paice
      Performed by Deep Purple

      第八章:葬礼(Epilogue:The Funeral)
      Life on Mars
      (theatrical version of film)
      Written and Performed by David Bowie

    • Jensen

        忘了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看到一本小册子,上面介绍拉斯冯提尔——凌迟人性的大师。被题目吓住。但即刻回忆起,大一上学期上中外名著导读课,期中作业就是些看《黑暗中的舞者》的影评,平心而论,这部电影导演所营造的诗意的音乐和话剧般的桥段,冲淡或者稀释了片子本身所要表达和叙述的残忍。但可爱的雯子还是哭到天昏地暗,好像在寝室哭的头痛到当天晚上社团的例会都没有参加。
         其实,我一直想看另一部,三部曲之首《破浪》,反正直译过来就是这样,还有种翻译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算我刻薄,算了,还是直译吧。以仓促的消费时代的眼光或者以正常现代人的理性看,贝丝这个北欧女人的爱情多么离奇荒诞。买的碟翻译很烂,演员的英语也很破,所以,在看的过程里,对Emily这个演员我大抵是厌烦的。
         冯提尔的镜像语言这次是我所不熟悉也难以理解的,每个段落都像未完成般,随后画面立刻跳到另一个段落,虽非意犹未尽但总心有不甘。所有的影评都在说,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牺牲、爱情的故事。我再加上一个,纯粹。
          若你见过比这更“纯粹”的爱情,记得告诉我。反正我是没有见到过。
          上帝是贝丝忠诚的信仰,已故的父亲是贝丝忠诚的信仰。爱情,却是贝丝的最高信仰。西方的新人们在教堂里举行婚礼,神父每每问起,无论对方生、老、病、死,你都不离不弃?《破浪》在158分钟里把教堂李看似仪式看似程序但在西方人心里犹如咒语般力量的几句话说明白。“贝丝不是为她自己活,她现在完全是为你活。”多多对躺在床上高位截瘫的亚恩说。
          “我甚至都不能与她做爱”。因为教会不准离婚,亚恩要贝丝趁着年轻再找个情人,贝丝断然拒绝。除非,这样做可以挽救亚恩脆弱的生命。我想起,达利所说,人之所以要做爱,是因为人还要活,只要人类再也不恐惧死亡,那么人类也再也不需要做爱。《荒人手记》里提到,非洲野象习惯群居,每每在同伴快要死亡时,便作出性交姿势试图唤起同伴求生欲望。爱与生的力量竟同源同体,难怪爱的深切与恐惧总是可以无比接近。亚恩让贝丝相信,只要还能传递性爱的力量与他,他便具有了活下去的力量和决心。
           贝丝真的相信,爱是她的最高信仰。若与陌生男子做爱可以唤起丈夫生存的勇气,让亚恩全身血液再次获得流动的力量,与谁做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将生命的气息向丈夫传递和感应。性与爱的行动可以分离,对象事实上仍然同体。尽管躺在陌生男人身下的贝丝泪流满面,抽泣不已。亚恩短暂的好转坚定了贝丝如此的决心,察觉到的人都反对,在那传统而教律严明的丹麦村庄,教会绝对不会允许如此伤风败俗的女人继续留在教会。这不是上帝和亚恩在贝丝心里的第一次冲突,事实上,电影中每一处贝丝在教堂向上帝祷告的段落都是一次冲突,但这却是最激烈的一次。圣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将教会作为上帝的力量在世俗社会的代表,因为人类与生俱来带有原罪,要获得救赎成为更好的人,就要步步向上帝接近,这其中,教会社会是脱离不了的一环。由此,教会在世俗社会中的力量得到确立,教会也开始了中世纪漫长的对世俗社会的统治。但只要贝丝知道,教会力量不等于上帝。奥古斯丁尽管确立了教会的位置,但教会毕竟与上帝还是遥遥之距。贝丝心里的真正至高无上的上帝告诉她,要拯救亚恩的生命就要这样坚持信仰的去做。这是最纯粹的信仰,最纯粹的爱情。她全然没有自己,或者说,亚恩就是自己。
           真正爱贝丝的嫂子多多和医生理查德森告诉贝丝快停止,严厉母亲警告贝丝继续的下场,甚至,多多用残酷的方式对贝丝说,“他是一个病人,他根本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贝丝的回答是,“因为你没有这样救哥哥,所以他死了。”贝丝甚至去做了妓女。
          不只是爱情里的纯粹,甚至到了一种性灵上的通透。《圣经雅歌》说爱比死更冷,爱却是恋人最华美的衣裳。用做爱的方式而旺盛的生命活力传递与奄奄一息的亚恩,让他身体里的血液脱离死气,开始的活动流转。不单纯甚至不能用“牺牲”来陈述贝丝所为,“牺牲”这个词语里仍旧包含委屈和承认自己的让步,而且是最高程度的让步。对于全然没有自己,或者自我早已与亚恩融为一体的贝丝来说,这不是“委屈”亦非任何道德化意义上的让步。若说委屈,世俗社会力量的压迫确实给贝丝带来委屈,但这委屈却丝毫与亚恩无涉俞正就无涉,世俗社会的力量一点也不能渗进在贝丝心里盖然两分的信仰领地。
          信仰领地的纯粹和干净还有坚定,抵御世俗社会力量的入侵,严格捍卫着至高无上的爱情。此刻,这里的爱情早已无需捍卫,早就在贝丝生命的力量与亚恩融为一体之时得到最完全最彻底的表征。被教会驱逐,被村里小孩欺负,亚恩病情也急转直下……世俗社会的打击完全不能动摇贝丝。但是,若她再也不能见到亚恩,那么这场拯救和信仰的坚贞维护的意义当然灰飞烟灭。所以,贝丝选择了灰飞烟灭。
          完全合乎她的心。我若不能救你,就是不能救我自己,躯体的存活当然没有意义。甚至,这个结局早在我意料,否则,若不如此残酷,冯拉提尔怎会誉为凌迟人性大师?但是,冯拉提尔又给了观众希望。首先是理查德森坚持要给贝丝下葬,尽管她的灵魂要被打下地狱,接着奇迹般恢复的亚恩偷出贝丝的尸体,抛进汪洋大海,与此同时,从不鸣声的教堂连连鸣钟。
           但我却暗自嘲笑冯拉提尔。结局到贝丝的灰飞烟灭就足以。他认为他所安排的贝丝的死去足够让所有的观众震荡屏息,还魂不力。便用后缀来为色调补上光明。但若贝丝的灰飞烟灭换来亚恩生命力的恢复,这场爱情救赎里就没有任何失去可言。在高洁的信仰领域里,贝丝无须世俗社会再后的肯认或勉强的“原谅”,那补上的光明色泽还是与贝丝纯粹的心灵无涉的区域,侵蚀不了早在天国俯视尘世的她的纯粹的眼睛。所谓的“凌迟人性”事实上只在世俗社会里有意义,在贝丝合二为一的信仰和爱情里,《破浪》早给了观众无限光明。如此这般,丧钟为谁而鸣?

    • Jensen

          晚钟敲响在天堂上面
          传来星空的回荡
          生者依旧依旧习惯擦去泪水
          逝者已矣请返回你们的天堂

          看拉斯·冯·特里厄的《破浪而出》结局,忽然想起这几句诗。诗中的沉静和拉氏电影的沉痛有差别,但究其内核实则殊途而同归。
          拉氏的电影总那么震撼,他习惯把善良和美一点点碾碎在眼前,让你在极度压抑中体验苦难的狂欢。从他的电影里我体验到尼采所讲的酒神精神,也明白了为什么他说“悲剧能让人的灵魂净化”。
          和比约克饰演的塞尔玛一样,艾米丽·沃森饰演的贝丝也是看起来不太正常——拉氏总是让这种偏执的人来演绎终极故事。
          ——And What's your talent,then,Bess?(那你的天分是什么,贝丝?)
          ——I can believe.(我能相信)
          是的,她能相信。她经常自言自语,和心中的神对话,连表情都惟妙惟肖。这应该是长期在精神上独处的结果。她不信大众的神,也不信自己的意志,她的信仰只有一个指向:爱情。
          很遗憾,按照古老的习惯,任何一个人把爱情当作信仰,最终都会有悲剧的结局。贝丝也不能幸免。
          整部电影分成了八个段落,结构与《狗镇》有点类似。开头的音乐很好听,还有那些场景,从海边小屋到蜿蜒山路,再到流水潺湲,每处均有寓意。
          的确,电影开头的那场婚礼让人想起《猎鹿人》,那部片子中最初的狂全部变成后来折磨终生的回忆。而贝丝的婚礼并不顺畅,甚至有点慌乱。她首先接受神父和乡绅们的诘问,表情是那么沉迷。接着新郎简迟到。贝丝愤怒了,整部影片中她似乎只有这一次愤怒,当简乘坐的直升机降落时,她冲上去。好友都都劝她不要这样,否则会弄脏婚纱。她不明白,在贝丝的心中,这时还接受不了爱情的一点瑕疵。
          “贝丝,你的胸怀最宽广,你总是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这是受过帮助的人,对贝丝的评价。这在一方面说明贝丝在平时的为人不错,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那些东西对贝丝都不重要。她只要爱情,所以当别人都对这场突入其来的婚姻感觉惊愕时,贝丝却认为这是她祈祷了多年的结果。
          他们举行婚礼的教堂没有钟,所以没有人为他们敲响祝福的钟声。这是一个别有用心的隐喻,一切在刚开始便注定了。
          稍后便是两个人的生活,像寻常人一样幸福。做爱时,贝丝会说“谢谢”。一起睡觉时,听着简如雷的鼾声,贝丝只有甜蜜的笑。看片时,这种笑容让人刺痛,谁都知道在你最想睡觉的时候,耳边的打鼾有多可恶。
          简是个石油工人,他不得不离家去工地。然而正是那种幸福的记忆,让分开后的贝丝备受煎熬,几乎进入精神危机。贝丝在电话亭给简打电话,沉浸于两个人的性爱回忆中。贝丝对自己心中的神祈祷,希望让简回家。
          简在工地出了事故,全身瘫痪,住进了家乡镇子的医院。时光流逝,每个人都认为贝丝和简的爱情遭遇了考验。
          简告诉贝丝,要她去和别的男人做爱,然后把经历告诉自己,这样自己才能活下去。贝丝开始不同意,后来进行了强烈的思想斗争,她真的认为不这样简会死。为了简,为了自己的爱,她同意去找别人。于是她首先找到喜欢自己的医生,在医生家喝酒后,躺在床上一丝不挂。然而医生拒绝了她。贝丝把自己裹在毯子里泣不成声。
          站在简的角度考虑,他这样做是为了贝丝着想,而他不明白这恰恰是对贝丝最大的摧残。贝丝为了简开始放弃自尊,放弃原来的观念。她按照简的说法做,希望能以此来激起简的欲望,让病情好转。她的人格开始分裂,爱情与身体完全割裂,也将自己与世俗社会中完全孤立。最终贝丝的母亲也将她赶出家门。
          后来,在遭遇了水手的施暴后,身着妓女装的贝丝被一群孩子追打,羞辱。她昏倒在地。当地的体面人来把孩子赶走,却不会对她给予任何援手,还是朋友都都赶来,把贝丝送进医院。濒死的贝丝在动手术前,去看望简,可是同样濒死的简仍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贝丝死在了医院。朋友都都替她在简的病床前祈祷,希望他能活下去,并站起来走路。
          最后一部分是贝丝的葬礼,充斥着人们的唾骂声。而简居然真的活了下来,而且站起来走路。在夜色里,他偷走了贝丝的遗体,他不能让贝丝沉睡在这片屈辱的土地上。一向阴冷沉郁的拉氏在这里使用了浪漫的结局,当贝丝的遗体被沉入海水时,屏幕一片黑暗。继而便是钟声想起。
          青天白日,影片的视角却完全变成了俯瞰,这是天堂传来的钟声。如同都都对简所说的:“她在为你牺牲,她已经完全不在乎自己了。”贝丝的爱情,也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敲响。
          这个结局冲淡了电影的悲剧气氛,也变得让人感情上容易接受。事实上,简又怎么可能站起来?即便你把爱情当作信仰,并为此付出了所有,谁又能来保证你梦想成真?人心难测,何况是神的心。
          《破浪而出》中也包含了拉氏对良心的拷问。如同《狗镇》中的孩子一样,这部电影中孩子也是那么阴鸷,对于弱者的欺压让人不寒而栗。而与《黑暗中的舞者》中塞尔玛的好友琳达一样,贝丝也有好友都都。拉氏的主角往往是女人,男人在其中都那么无力,危难时刻也只有女性才能闪耀出慈悲的力量。

    • Jensen

                          摆正天枰的圆环
                                       评电影《破浪》及Dogme95运动
          
          DOGME95是新浪潮后一次全球范围内的电影创作方式上的革命。拉斯·冯·特利尔成为在丹麦电影史上与德莱耶平起平坐的风格化电影作者。他的地位将会在今后的电影研究中被不断评估与加强。本文将其作品《破浪》置于DOGME运动的大背景下,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其本身存在对于电影创作、电影史研究上的意义。

                           技术至上主义的叛道者

          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电影制作工艺上的巨大发展,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行业里应用的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工业生产将这种倾向发挥到极致。科技暴风酝酿了一场真实与虚幻的爆炸,人们有了新的技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来清洗真实,制造幻象。电影成为了由科技构成的造物机制,隐藏在真实的背后。如果说有声电影之于无声电影,彩色电影之于黑白电影的意义在于从无到有,还原现实,是对于物质现实的复原,那么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数字技术之于电影现实的意义在于创造现实,科技成为新的造物主,新的上帝。
          《破浪》虽然不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DOGME电影。(“金心三部曲”《破浪》、《白痴》和《黑暗中的舞者》中唯一有DOGME编号的就是《白痴》。)但是,《破浪》的意义在于,这是拉斯·冯·特利尔创作上的一个拐点。他抛弃了之前过分追求技术层面精巧的审美倾向而转向DOGME原则的创作实践。1996年《破浪》横空出世就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同时获得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和评委会两项大奖。DOGME宣言作为一种电影制作规范在某种层面上说是一种限制,是对电影制作工艺日益精湛化的反讽,DOGME的导演们直接的口号就是反对好莱坞。他们认为好莱坞的技术至上主义直接是对电影真实性的曲解。追求外在的形式被过度的吹捧,真实的内在情感反倒被置于附加的位置。“故事”和“角色”是电影最具有魅力的本质属性。他们宣称:“我以导演的名义发誓,要克制自己的个人口味,我已不再是艺术家,我的最大目标是要在角色及环境中找出真理,我发誓会用一切办法包括牺牲我的个人口味及美学考虑去达到此要求。”
          DOGME宣言的规则类似《圣经》中的十诫,而小组成员则扮演着牧师的身份,他们的职责是评判每一部申请加入的影片,如果认定符合规则就会给这部影片一个DOGME的编号。到目前为止,总共有240部影片获得证书。中国香港导演崔允信的《忧忧愁愁地走了》、韩国Dogme # 7: Interview(Directed by Daniel H. Byun)和新加坡Dogme #128: Tales from the Void Deck(Directed by Joseph Chiang)也位列其中。
      其规则如下:

      影片须在实景现场拍摄,不可搭景或使用道具;
      不可制作脱离画面的音响,不可制作脱离音响的画面(除非存在于现场的有声源音乐,否则禁止使用音乐);
      须手持摄影机拍摄,影片的故事不必在摄影机在场的情况下发生,但影片的拍摄须在故事的发生地点进行(任何移动或固定镜头只允许在手提摄影里完成,不得使用脚架);
      影片须是彩色的,不接受特别的照明(如果现场灯光太弱不足以曝光,这场戏就必须删除,最多只能使用摄影机附件的单一灯光);
      禁止进行光学加工或使用滤镜;
      影片不可包含表面行为(如谋杀、武器等元素的禁用);
      禁止背离当时和现场(也即影片必须发生在当时当地);
      不接受类型电影;
      影片规格须为学院标准35毫米格式(注:Academy 35毫米,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35毫米影片技术规格);
      导演之名不可出现在职员表中。
          DOGME所有的规则和教条都是关于电影语言的,何被允许,何又被禁止。
          DOGME把影片的重心完全放在了人的层面上,拉斯·冯·特利尔在拍摄过程中完全摒弃了传统的电影技巧,手持摄影,无技巧剪辑,所有精致外化的形式被抛弃,取而代之的则是人物自身的情感流变。《破浪》的直接观感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家庭录像式的电影,完全的作坊式手工艺电影。就像一个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拿起DV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它对准人物的脸一样,影片大量的特写镜头都把焦点放在了角色的脸上。人的脸是人身体上最为外化表现的器官,我们完全可以透过脸部表情的变化来猜度人物的心理状态。我们甚至可以说,《破浪》是部由脸部特写镜头构成的影片,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场面都是特写镜头的功劳。
          故事片的角度上说,特写的丰富表现极力需要演员表演上的强度。特里尔采取的方法建立在演员和导演完全信任的基础上,女主角艾米利沃森在此片之前从未上镜,导演完全放任演员的表演,他采取即兴表演的方式,从未指定演员具体需要何种表演动作,何种走位。轴线规则,演员的动作是否连贯都不成为限制表演的条件,演员与镜头的直接交流被允许。唯一的追求就是增加演员自身动作的张力,解放了演员,解放了表演。抛开了技术因素,真正达到了表演的自由。而特里尔在剪辑方案的选取上也秉承了自由随性的原则。不同于传统方法,剪辑摆脱了视觉连贯性的规则, 人物情感为结构影片的中心。传统的电影规范技巧被漠视与涂改。
                          
                            DV浪潮史前史的书写者

          拉斯·冯·特利尔毕业于丹麦国立电影学院。他曾拍摄过四十多部商业广告片。离经叛道的《金心三部曲》之前使他成名的作品是《欧洲三部曲》。创作倾向上追求精致的电影技巧,是技术至上主义强大的支持者。他说过“我对电影技术有一种近乎恋物癖的喜好”,而电影学院提供的设备可以创造“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能够用它们来一展身手才是最令人兴奋的事情”。然而令评论家大跌眼镜的是,《欧洲三部曲》之后的特里尔一反其作风,于1995年与同是丹麦导演的提出了DOGME95的创作宣言,随后的《家庭聚会》、《白痴》、《敏郎悲歌》等影片为当时的电影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画面不稳定,焦点犹豫是DV拍摄本身所带来的缺欠,但任何技术缺陷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出发点。DOGME不仅反对好莱坞的技术至上主义,同时也对新浪潮电影的精神内涵提出质疑。60年代的新浪潮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电影创作的风景,“摄影机自来水笔”,“作者论”是其中精神价值的体现,但归根结底,新浪潮电影仍旧是中产阶级创作的中产阶级浪漫情调电影,这场运动最大的效果或许是让一批战后的新鲜导演进入观众的视线。DV创作的特点强调即兴,自由与夸张的个人色彩。摄影机告别了自来水笔时代而迎来了圆珠笔时代。电影作为话语权威和意识形态暴力机器的身份被改写。如何克服话语权威,抵制意识形态暴力更成为其电影创作的出发点。
          这样造成的终极结果就是影像的民主化,影像既是电影又区别于电影,比电影表达形式更直接,表达内涵更深刻,表达范围更广泛。传统观念上故事片与纪录片有区分,但今天影像民主化时代的电影称之为影像,将故事片与纪录片,虚构与真实概念的界限虚化,成为真正的电影、真正的影像作品。戈达尔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如果说,戈达尔的意思单就指阿巴斯将故事片与纪录片的分野重新合并上的话,那么,可能DOGME在这点上比其做的更为的彻底,更为的果断与坚决。我们或许可以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DOGME。
       
                            北欧电影学派的光大者

          北欧电影学派(也称斯堪地纳维亚电影学派)无疑在世界电影版图上具有重要的位置。北欧独特的地理环境滋养了伯格曼,德莱耶这两位电影史上的大师。丹麦和瑞典也就成为了北欧电影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两个国家。北欧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漫长而严酷的寒冬都为北欧电影带来与其他地区风格上的迥异。
          北欧文化上有其自身特点,古代北欧有着神秘的异教文化崇拜,又有迥异于其他地域神话的北欧神话。北欧神话不同于其他神话形态中的时态,它具有独特的末世情节,而其他神话却以开天辟地作为其出发点。同时来自西欧的基督教文化也在这里同本地文化冲撞,形成了独有的文化气质。易卜生、斯特林堡甚至是童话作家安徒生都有着沉痛悲怆,严酷冰冷的内质特征。拉斯·冯·特利尔承接德莱耶,他的作品同样蕴含着相类似的成分。这一点《破浪》相较《金心三部曲》的其他两部更为突出。
          拉斯·冯·特利尔在各种场合的访谈中反复提到德莱耶对他的影响。他本人就曾拍摄过德莱耶编剧的电影作品《美迪亚》。宗教,女性是德莱耶电影中两个重要的主题。“年轻的时候,被灌输过不少宗教的观念。作为一个年轻人,你可以寻求一种更为极端的宗教。就这件事来说,我觉得我更趋于德莱耶的观点。因为德莱耶的宗教观点的精髓是人文主义。他在他所有 的影片中也指责宗教。收到指责的是宗教而不是上帝。《破浪》中的宗教观点,也是如此。”故事发生在一个长老派教会所严酷管制的村子里。其中一个安排的细节是村子里的教堂没有钟。文艺复兴时期,铸钟需要十分复杂的工艺才能完成,因此上帝被称为铸钟者,因为只有上帝才能完成这项工作。钟声代表着天堂之音,民众拉响钟声为此祈祷。女主角贝丝死后,村子里的神父判定她下地狱,而影片结尾一个从天空中的俯拍,天堂里的钟声大作,为贝丝奏响,最终的评判者不是人间教会里的长老而是上帝。可见对于特里尔来说,他所要反对的并不是宗教内在的精神实质。教会采取各种规范来压制人的本性,特里尔所反对的就是这种世俗化的方式,外在形式上的压制与教会的严酷统治。
           德莱耶惯常把女性作为故事的中心,特里尔也是如此。如同古典文学小说一样,《破浪》全篇分为八个章节,分别是贝丝结婚,与简的生活,孤独的生活,简的病,怀疑,信念,贝丝的牺牲,葬礼。从情节上就可以看出,特里尔把影片描写的重心放在这位受尽苦难的女性身上。《金心三部曲》的名称源自特里尔孩童时代看的绘本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天真善良的小女孩在森林里旅行,随身只带了面包果腹,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需要帮助的人们。小女孩很乐于把自己身上的一切分享给这些人。最终小女孩变得一贫如洗,赤身裸体。即使这样,小女孩也仍旧充满信念的说“这一切我都能应付。”《金心三部曲》中的女性都有绘本小说里女主人公的影子,或者说,这个善良的小女孩是这些女性角色的原型。伯格曼曾说,“人与人之间有爱,上帝因此而存在”。贝丝的人物自身充满深刻的宗教信仰与自我牺牲精神。整部影片安排了贝丝八次自己与上帝的对话,她拥有信仰,她时刻向上帝祷告,就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相信她所要面对的是上帝对她的惩罚。她需要受到惩罚,惩罚以勇敢的殉道来完成。
          DOGME运动其自身的对电影自身形式层面的探索远远走在了当代电影的前端。它所倡导的艺术精神远超丹麦本土而在世界电影版图上开花结果,极大的改变了当时电影创作的倾向。尽管在此之后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的电影运动悄然沉寂。其主要代表导演也纷纷转向其他形式的电影创作。但是,它作为新浪潮后又一次电影运动深深的影响了当代电影创作的风貌,它电影语言上的风格出现在大量的商业片以及个人DV影像作品之中。2007年Michael Winterbottom讲述《华盛顿邮报》战地记者丹尼尔•珀尔故事的电影《坚强的心 》(A Mighty Heart)在外在形式上就深受DOGME风格的影响。而DV时代出现的大量创作群体或显或隐的将其规则作为其自身创作上的标尺,独自完成着更多的可能。电影《破浪》可以看作是DOGME95运动的始作俑者。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它既是一种对电影最原始初创时刻的回归,又是对电影未来方向的指引。如果整个电影的历史可以看作是一条直线,那《破浪》就是将这条直线弯成一个圆环的那个交点。

      参考文献:
      【英国】司迪格·鲍戈曼 《与拉斯冯特利尔的对话》,《画面与音响》1996
      【丹麦】彼得·伦德尔 Dogme官方网站
      Edvin Vestergaard Kau Auteurs in Style The Heresy or Indulgence of the Dogma Brothers p.o.v. A Danish Journal of Film Studies
      Trier, Lars von and Thomas Vinterberg. "The Vow of Chastity." http://
      www.dogme95.dk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