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人

糖果人

40

    10.0

    常见问题

    1、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泰柔娜·派丽丝,内森·斯图尔特-贾瑞特,科尔曼·多明戈,凯尔·卡明斯基,瓦妮莎·威廉姆斯,布莱恩·金,米里亚姆·莫斯,瑞贝卡·斯宾塞,卡尔·克莱蒙斯-霍普金斯,马力克·怀特,托尼·托德,纳迪娅·西姆斯 主演的电影《糖果人》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糖果人》来自于加拿大,美国地区。

    2、《糖果人》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21年在加拿大,美国上映,《糖果人》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400分,《糖果人》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糖果人》值得观看吗?

    《糖果人》总评分400。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恐怖片。

    4、《糖果人》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糖果人》是上映的恐怖片,由影星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泰柔娜·派丽丝,内森·斯图尔特-贾瑞特,科尔曼·多明戈,凯尔·卡明斯基,瓦妮莎·威廉姆斯,布莱恩·金,米里亚姆·莫斯,瑞贝卡·斯宾塞,卡尔·克莱蒙斯-霍普金斯,马力克·怀特,托尼·托德,纳迪娅·西姆斯主演。由导演尼娅·达科斯塔携幕后团队制作。

    5、《糖果人》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恐怖片电影《糖果人》是著名演员叶海亚 代表作,《糖果人》免费完整版2021年在加拿大,美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糖果人电影,糖果人剧情:影片改编自恐怖小说大师克里夫·巴克的短篇作品,聚焦“糖果人,传说你对镜子说5次他的名字,他就会在倒影中出现,把你杀死”引发的故事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
    • 泰柔娜·派丽丝
    • 内森·斯图尔特-贾瑞特
    • 科尔曼·多明戈
    • 凯尔·卡明斯基
    • 瓦妮莎·威廉姆斯
    • 布莱恩·金
    • 米里亚姆·莫斯
    • 瑞贝卡·斯宾塞
    • 卡尔·克莱蒙斯-霍普金斯
    • 马力克·怀特
    • 托尼·托德
    • 纳迪娅·西姆斯

    用户评论

    • Jensen

      1992年,是哥特式恐怖巅峰之作《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横空出世的年分。同年,另一部冷门小成本惊悚片《糖果人》也破壳而出。同样走奇幻奇情路线,同样是极美女主与恐怖怪物CP套路,但糖果人把都市恐怖传说与现实的芝加哥以及黑人问题巧妙结合起来,寓意比“惊情”深刻。影片还拍出了一种唯美的诗意,是那个年代惊悚片里的一缕小清新。

      30年后的2021年,由《逃出夺命镇》导演乔丹.皮尔编剧加持的《糖果人2》,本应令人期待,可惜上映后口碑好坏参半,特别是国内观众普遍打出低分。究其原因,还是“政治正确”走火入魔,使电影创作不再纯粹。回看92版的 Candyman,虽然各方面都略显单薄幼稚,但没有“政治正确”干扰下,编剧和导演有尽情发挥空间。影片把深深埋入脑海里的恐怖从无形转为具象化,又从具象化转为无形,主线很清晰,恐怖崇拜而神化有说服力。反观新版 Candyman,黑人同志个个苦大仇深,自我反思不深入,不彻底,恐惧与仇恨之间的转换很不自然,最后的恐怖变身没有说服力。但不可否认的是,《Candyman》(2021)导演虽然年轻,但在摄影构图、灯光调度、细节处理和气氛烘托等各方面,均有上乘表现,特别是每个场景的构图设计上,看的出花了不少心思,也隐隐透出了些许《逃出夺命镇》的风格和影子。

      本来很欣赏乔丹.皮尔,因为他导演编剧的《逃出夺命镇》属于惊悚片里的上乘之作。虽然情节涉及种族问题,但因为需要被很自然地融入进剧情当中,显得合情合理,而不是喧宾夺主。也许之前的尝试只是一种试探,之后的作品《我们》,“政治正确”就越来越直白和具象化,不做任何掩饰。但凡事有度,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抛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一味地对受害者过分渲染和同情反而使观众感觉不适甚至反感。

      总之,从《糖果人1》(1992)到《糖果人2》(2021),可以反映出30年间美丽国许多价值观的变化和走向,其中有些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但这种趋势已成为主流,至于它未来的走向如何,只有旁观者清了。

    • Jensen

      ▲1992年和2021年版的《糖果人》海报

      非常羡慕90年代的美国电影,不用特意为了“政治正确”而牺牲剧本的创意。就拿1992年的经典恐怖片《糖果人》为例,这算是美国电影史上唯一以黑人为连环杀手主角的恐怖片,在那之前从没出现过,直到最近,这部的重启版才再次拾起这个大胆的创意。当年的《糖果人》放在今天的话肯定会引发争议和抵制:为什么让黑人演一个杀人狂?为什么黑人在影片中滥杀无辜?我敢肯定,著名黑人导演斯派克·李一定很不喜欢这部电影。事实上,这就是一部类型片的出色创意所在。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名女学者在研究一个流行的都市传说:只要对着镜子连续五次念出“糖果人”的名字,就会跳出一个鬼魂来索命。她来到芝加哥的黑人聚居地实地调查,随之出现一系列神秘的谋杀案,最后终于发现传说的真相……在传统的惊悚恐怖类型框架里,导演不断填充各种社会话题:公众住房计划、种族隔离制度、警察对黑人社区的消极管理、夫妻伦理关系等等。尽管充斥着不少对黑人及种族主义的刻板印象,但是对黑人不公待遇的刻画却一针见血:一名黑人妇女被谋杀多时没见警察积极调查,迟迟抓不到罪犯;相反,一个白人女子在同样的地方受到粗暴对待,便立刻受到警察关注,并很快抓捕了罪犯。

      这种悬殊的对比暴露出美国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而黑人长期遭受的不公待遇正是造成“糖果人”复仇的主因。当年黑人青年和白人女子相爱被发现后,手掌遭斩断,身上涂满蜂蜜饱受虐待致死。而白人女主角则重蹈“糖果人”当年的覆辙,先被认定是凶手,之后遭丈夫背叛,再被误会绑架了黑人小孩,最后被黑人居民动用私刑烧死。

      ▲旧版《糖果人》的女主角惨遭烧死

      故事情节基本以白人女主角为视点,从她对都市传说的调查,到进入黑人区寻找素材而堕入圈套。情节并没有正面展示出黑人遭遇不公平的对待,却透过她一步步沦为无辜受害者的过程,暗示出黑人所经历的悲剧命运,颇具讽刺意味。

      从类型片的角度来看,影片极其精彩地诠释了这个可怕的都市传说,借助大尺度的血腥暴力刻画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更出色的是,剧本故意引导观众相信“糖果人”是真实存在的,但随着剧情发展,我们发现不过是幻想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集体恐惧心理的反映。

      ▲血腥惊悚的“糖果人”

      值得一提的是,《糖果人》里经典的各种惊悚形象(黑披风、铁钩手、密集恐惧的蜜蜂)成为后辈影人钟爱和乐于借鉴的对象,这部片子也是《逃出绝命镇》导演乔丹·皮尔喜欢的作品,于是在将近30年后,他再度重启了这个项目,制作了一部新版的《糖果人》。不过他此次并没有执起导筒,而让新晋女导演尼娅·达科斯塔负责导演。

      ▲新版《糖果人》里简洁有效的皮影戏

      新版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改编,没有完全脱离原版的故事另起炉灶,却沿用了不少原来的角色,用极简有效的皮影戏交代原版里重要角色的来龙去脉,并且将原版里最后获救的婴儿成为延续这个都市传说的主角。这种独特的手法在不干扰叙事的前提下,给当年对影片念念不忙的影迷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有几个情节被创作者提取出来加以强化,一个是与公众住宅计划有关的种族隔离制度,当年的黑人聚居区当下已成为无人居住的鬼城,却给艺术家创作带来灵感。另一个是士绅化,当年的黑人后代纷纷成为中产人士、艺术家。表面上看,黑人地位得以提升,事实上在光鲜的外表下却依然是饱受歧视的阶级。在上流艺术界里,黑人遭受白人剥削的行为具有隐蔽性,白人至上的精神甚至影响黑人艺术的创作。

      ▲独特角度呈现的暴力场景

      这部新版的暴力血腥情节依旧,却采用各种风格化的表达,展示出这位黑人女导演新颖的表现力。多处出现的镜像画面呼应乔丹·皮尔的《逃出绝命镇》和《我们》,将黑人过去与现在的状况进行对比;而采用霓虹灯光特殊摄影角度刻画的屠杀场景富有幽默感,令人眼前一亮。

      不过相比原版,这部的政治议题异常突出,以至于有忽视叙事逻辑的倾向,甚至感觉少了一两场交代主角心态转变的情节,导致最后大开杀戒的高潮戏过于直白。这种直奔主题的处理有考虑不周的缺点,最严肃和正确的话题也不必如此声嘶力竭,或许这才是当下黑人控诉题材影片需要思考的一点。

    • Jensen

      结局太败笔了,原作里种族问题只是一个背景,糖果人本质上还是一个和贞子伽椰子差不多的怨灵,这里变成了一个受压迫黑人群体的符号。

      男主为什么要被献祭?虽然他是受了一些白人的语言歧视,但他本来生活的挺美好,你们强行把他改造成糖果人虐的只剩半条命了,并诱导警察追捕他最后怪白人警察暴力执法?

      就因为他是第一部的小婴儿,可第一部糖果人带走小婴儿是为了逼女主自杀,而女主的前世是糖果人生前的恋人,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到这里部里逻辑、剧情全都为种族问题让步。

      导演还刻意把被杀的人都塑造成脸谱化的恶人,什么势利的白人老板,校园霸凌的白人女学生,自以为是的白人评论家,好像糖果人是黑人复仇爽文里暴力的执法官一样。然而糖果人明明谁都杀,黑人也好小孩也好他才不管什么种族性别年龄好人坏人,跟伽椰子一样进了门就必须死。

      好嘛那我就当个复仇虐杀爽片来看吧,可是你结尾又要故意恶心人。要是男主跟前任糖果人一样身世极其悲惨也一肚子怨气,那我也认同你这样子改编,好嘛我就当做同人作品看吧,可是并没有,男主有妈疼有老婆爱不愁吃不愁穿生活很幸福,他变糖果人完全是被逼的就很不合理啊!除了第一部的情怀真的全是自以为是的愚蠢改编。

    • Jensen

      我很喜欢这两部片从头穿插到尾的两句话。

      他们展现了核心思想,相当有趣,还一关多语。

      第一集:

      It was always you, Helen

      有两层意思:

      1. 一直都只是你(helen)杀的人,从来就没有过candyman。因为发现丈夫的出轨,学术的压力,又是做民俗(神秘学)调查,整个人开始魔障,最后疯狂。

      2. 从来都是你(helen)害死我(candyman)的。在1800年的黑白恋被发现,candyman原身被白人追杀,你就是罪孽的源头。而你helen,代表的是白人,我candyman,代表的就是黑人。

      第二集:

      Say my name

      有三层意思:

      1. 艺术作品原本性质上赋予的“说我的名字” - candy man

      2. Say my name - Anthony 也就是当年那个婴儿,他是candyman的继承者。也是几百年前那个黑白配的孩子,而helen就是曾经那个白人女性的转世

      3. 说我的名字 - 我是谁,是施暴者?是受害者?我是candyman,是一个由黑人社区所生出的集体精神象征,但是却是以任何人的恐惧为养分而传播开来的邪恶力量。(第一集就说过他是以信仰而生,拿恐惧来养。)

      其实candyman不是英雄,从来都不是。

      他只是以暴力与不公生出来的恐惧。

      黑人也害怕他,白人也害怕他。

      candyman并不只是杀白人,他也杀黑人。

      洗衣店黑老板小时候因为被另外两个小伙伴玩candyman游戏的时候所排挤,于是捡回一条命。

      还有第一集里,继承了candyman,想统治他人的黑人(人类)shaman,他就是个黑社会。他能吓唬到谁?也只能是居住在同一个平民窟里苦苦过生活的同类与同族。那个时候警察对这种“堕落”,“肮脏”,“贫穷”的不管事,他们横行霸道。

      Black on black crime说的就是黑人杀黑人或黑人对黑人施暴,比白人杀黑人(如警杀)从数据上来讲发生得要多得多。

      这证明了candyman从来都是无视肤色杀人的。

      它本身代表的就是愤怒,复仇,恐惧和暴力。

      它就只是恶。

      它想利用人,也想人来利用它,这样它才能继续延续下去。

      然而只是因为他的形象是黑皮,历史来源是黑皮,所以他就是代表了黑人?

      但这也是正是黑人社区的尴尬。

      以现实社会来讲,黑人也不想自己被那些混街头的黑社会,爱偷爱抢的混子甚至杀人犯所代表。

      但是当他们好好生活,却因为其他人对他们实施的种族歧视而欺负他们的时候他们又不得不利用那些负面的力量/标签来保护自己。

      让别人对自己害怕,或许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不公时,自己还能多苟活一天。

      他们自己并不会去实施暴力,但是他们不介意传播,让其他人(特别是白人)害怕,以此来得到庇护。

      虽然恐惧,但是共生。

      而candyman消失的那天,就是种族歧视消失的那天。

      黑人的民权运动任重道远,很多时候真的就是白人给颗糖,很多事情就被抚平了。

      想想故事里说,糖里塞了刀片,也就是那么回事。

      最后他们把嫌疑人shaman当场打死了,但是带着刀片的糖果依旧在散播着。

      黑人和白人的关系,既都是糖,也都是刀片。既都是受害者,也都是施暴者。

      一直都是你,helen,那helen,是谁,是白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

      我的名字是什么,是candyman,是shaman,是anthony,还是黑人,甚至是helen,是白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

    • Jensen

      剧透预警!谨慎阅读


      糖果人可以说是今年让人惊喜的一部恐怖片。首先,本片并没有遵循近年来行业中非常热衷的重启或是翻拍,而是承接了第一部的故事脉络,在将近30年之后讲述了一个更加符合当代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故事。片头男主安东尼女友的弟弟在家中讲述的那个故事就是1992年第一部《糖果人》的剧情,甚至主角本人也曾在第一部电影中的剧情里有着重要的戏份。

      更让我惊喜的是片尾糖果人的脸转换为了原作糖果人的扮演者托尼.陶德 (Tony Todd)的形象,可以说是对原作最好的致敬了。而原作中的反派,也就是第一代糖果人的背景故事也在片中的叙述中有所交代。30年的跨度,不同的导演,但在剧情上却依然保持了充分的连贯性,也加入了新时代的思考,颇有一番承前启后的意味。比起早已司空见惯的稀烂翻拍重启之流,本片属实诚意满满了。

      说点题外话,原作中曾有糖果人从嘴中吐出蜜蜂的情节,很多观众误以为这是特效的功劳,但事实上托尼是真的把活蜜蜂塞到嘴里再吐出来的,在拍摄期间他的嘴被蜜蜂蛰了23次,每有一个蜇伤剧组就需要赔一千美元,可以说那时候演员的敬业精神让现在那些娇嫩的流量小鲜肉相形见绌了。

      本片恐怖氛围的塑造是这几年恐怖电影里非常拔尖的,这离不开本片出色的摄影和配乐。片头芝加哥城区的空镜就着实令人惊叹,阴郁的天空,反转的仰拍镜头,让人感受到高楼耸立的美国社会下暗藏的不安和压抑。镜像的拍摄手法映射了片中糖果人的出场方式(通过镜子),也隐喻了主角乃至他所代表的黑人族裔的命运。电影里主角在镜中看见的不光是即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向着糖果人转化的传承,镜中的糖果人也是美国黑人苦难史的具象化,虽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好似镜子的两侧虽属不同的位面,但黑人的境遇在某些方面依旧和糖果人们的时代一样没有改变,如同自己和镜像一样。导演的很多深意还是非常值得玩味的。电影其它地方的摄影也是真的看着就舒服,上一次看到如此舒服的运镜还得是15年的《它在身后》,希望以后这种有高级感的摄影越多越好。

      除此之外,本片在血浆上也毫不含糊,主角被糖果人异化后糜烂的肢体特写,割喉,断臂,确实让我这个血浆迷过足了瘾,配上毛骨悚然的BGM,远处时隐时现的糖果人身影,出色的摄影,我对这部电影恐怖气氛的营造给予好评。

      当然,讨论这部电影,也绝对绕不开本片的主旨:美国种族问题,芝加哥城建以及最后糖果人这个形象在新时代所承载的意象,下面就粗谈一下本片最重要的三个内容。

      种族问题

      作为最表层的内容,片中关于美国种族问题的讨论相信绝大部分观众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美国种族问题由来已久,这里也不需要再过多赘述。这里我就简单梳理一下片中看到的关于种族问题在视觉和剧情中的体现:

      首先糖果人本身就是对美国种族问题的体现。第一代糖果人Daniel Robitaille作为奴隶的儿子,长大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画家,以绘制富有的白人的肖像为生。然而,在他与一位富家千金相爱并生下一个孩子之后,他被她父亲派出了一群暴徒抓获,他们砍断了他的右手,并用从养蜂场偷来的蜂蜜涂抹在他身上,引来蜜蜂将他蜇死,随后把他的尸体烧成了灰洒在了Cabrini–Green的土地上,也就是两部电影的发生地。在这之后强烈的怨恨让Daniel化身成了夺人性命的恶灵。在新作中,导演更进一步,扩展了影片的设定,让糖果人变成诸多死于种族暴力的黑人的集合体。萦绕在男主身边的糖果人的形象就是70年代遭到诬告而被警察活活打死的Sherman的那张惨不忍睹的脸。

      片中许多人物和情节设定也不经意间表现了种族问题,这一段在主角参加展览的剧情里有集中的体现。挤满了人的展厅中注意到他反映种族暴力作品的人寥寥无几,唯二的观众中一个是寻求刺激的白人女高中生,随后的剧情中也表现了她还在校内欺负黑人同学。另外一个是一位高傲的白人评论家,看着主角的作品评价道:“ “It speaks in didactic media clichés about the ambient violence of the gentrification cycle, your kind are the real pioneers of that cycle.” (你的作品用媒体那样说教式的陈词滥调讲述了士绅化周期中周围的暴力,你们这种人是这个周期的真正先驱。)直到主角问起你说的“这种人”是指谁的时候,评论家才改口道“我指的是艺术家(而不是黑人)”。短短几句台词暗含了上流社会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认为黑人社区的问题源于黑人自身暴力的天性而非大环境以及其它因素所致。展览结束以后,策展人更是和他的助理准备在反映黑人族裔苦难的艺术作品前准备云雨一番,这种好似坟头蹦迪的骚操作也终于让两人遭了报应。片尾清一色的白人警察,先开枪再问话的风格,车上威胁女主角不对好口径就去坐牢的黑警更是老美利坚了。再加上片中出现的“I dare you say his name”更是很难不让观众联想到近年来某个沸沸扬扬的群众运动,导演真的就差把弗洛伊德的名字拍在悟性差的观众脸上,告诉你“这就是暴力执法,这就是美国对少数族裔系统性的压迫!”最后,影片中当高中女生们准备在镜子前召唤糖果人时,唯一的亚裔出于恐惧跑了,这个值得玩味的小细节也侧面影射了亚裔在美国社会少数族裔问题中的缺席。

      士绅化

      士绅化(Gentrification)是片中出现比较频繁的一个关键词。没看过原作或是对芝加哥历史有了解的观众一定会对反复出现的关于士绅化的讨论十分困惑。总的来说,士绅化是指一种社区变化的过程,一开始是政府或者国家希望在贫穷,治安混乱的社区通过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善这个社区的环境和治安,但这样做通常也带来了人口变化,随着该区域经济价值的提升,原有的贫困住户无法负担起昂贵的租金就只能搬离,而迁入的则是收入,教育水平更高的中产阶层。这样做不光导致了贫困郊区化,某种程度上人口组成的变迁也让原本存在于此的社区文化随着原住民的流逝而消失。而电影的发生地Cabrini–Green就是美国士绅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出现于片中的大楼是芝加哥房管局在Cabrini–Green为低收入人群建于1957年的公共住房。在此之后这个区域长期以来就饱受贫困,高犯罪率的困扰,Cabrini–Green本身的建筑质量更是让其臭名昭著,一度成为芝加哥最糟糕的公共住宅区。而Cabrini–Green也在第一部《糖果人》上映之后迎来了改造,最后一栋大楼于2011年拆除完毕,在此之后Cabrini–Green的大部分地区都被改造成了高档住宅区,也就是21年新版中男女主角二人居住的高档公寓。大部分原来的住户都因为改造后高昂的房租选择搬离。

      原作主创也是在了解到这个区域的历史以后决定将故事发生地从电影基于的素材——英国小说家克莱夫巴克的短篇小说《禁地》中的利物浦改为芝加哥。在美国士绅化的问题也常常和黑人社区挂钩,这也让士绅化的讨论和之前的种族问题联系到了一起。92年的原作中有着大量对Cabrini–Green中黑人匪帮和贫困阶级脏乱差生活环境的描写,更倾向于侧面讨论存在于黑白两个族群间巨大的经济和生活差距来反映美国的种族问题。

      而在新版中,士绅化不光包含了前作对于经济社会地位差距的讨论,更是隐含了士绅化所带来的对社区纽带的破坏,甚至某种程度上对于抹除过去历史(尤其是对黑人压迫的历史)的批判。这一点在主角和片中的隐藏反派,曾亲眼目睹过糖果人的洗衣店老板威廉伯克(William Burke)之间的互动和情节展开就可以看得出来。主角作为出生于这个社区的黑人,在遇到威廉之前对于过去在这个社区黑人所遭受的苦难一无所知,这便是士绅化对于社区历史和记忆传承的破坏。威廉的一言一行也无不表达着对士绅化破坏黑人社区的厌恶和对黑人不公命运的批判。电影的最后,威廉也诱骗警察将安东尼杀死,从而延续糖果人的诅咒,让回归的糖果人惩罚这座伤害并背弃黑人社区的城市。

      片中老板手上拿着的就是克莱夫巴克的《禁地》原作

      新作确实在士绅化的讨论的内容上比原作更上一层楼,但电影从始至终却没有关于对黑人族裔内部的阶级分化的任何深度探讨。确实,电影部分视觉语言有过这些方面的尝试,比如主角那硕大的豪华公寓,就足够说明作为社会的中上层,他已经和他族裔中大部分还在贫困线挣扎的兄弟姐妹有着明显的区别了。虽然主角在调查事件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过去黑人的不公,某种意义上有些寻根那种返璞归真的味道,但从始终我们没有看到主角在一系列事件后心境上出现的发展和变化,主角没有在社会地位,利益和价值观上与处在底层的洗衣店老板威廉产生任何有趣的矛盾或是冲突,在了解到糖果人的故事后,也没有更多关于其背后的社会因素的思考。这中间本来可以引申出许多有趣的话题,比如主角作为既得利益者,对现今的社会发展,族裔处境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甚至主角是否在黑人社区分崩离析的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本都可以让电影主旨更上一层楼,但很可惜电影还是一股脑地把剧情推向了对抗美国体制这样浅显的结局,这一点在片尾体现的淋漓尽致。

      糖果人意象的变迁

      来到片尾处, 女主在杀死了威廉之后警察赶到了现场,尽管男女主角手无寸铁,但进门的警察,还是清一色的白人警察还是二话不说就把被诬告成连环杀手的主角开枪打死。随后女主被押解到警车上,黑警开始威胁女主如果她把警察滥杀无辜的事实抖出去她就要等着吃牢饭。切身感受到系统性压迫的女主于是呼唤起了糖果人的名字,诅咒最终再次开始,安东尼重生为新的糖果人,将一票黑警赶尽杀绝。最后糖果人的面容重新变回原版托尼的脸,对着女主说到 “告诉所有人!”

      可以说,结局的处理是本片最大的败笔。92年原作中,糖果人和其它传统恐怖电影的反派一样,是经历悲惨遭遇后怨念的集合,是自身所遭受的暴力对于现实世界的反噬。 虽然糖果人设定中就自带了种族问题的属性,但92年版本里的糖果人更接近传统的鬼怪形象,和《咒怨》里的伽椰子如出一辙,任何人都会成为这些怨灵的受害者。新版里也有对于糖果人对无辜者肆意的杀戮的体现(威廉的姐姐也是黑人,玩了召唤游戏后被糖果人所杀)。然而糖果人最后给人的感觉却仿佛成为了某种意义上黑人族裔的守护灵,甚至成为了类似游戏里的召唤物,专杀白人恶警而对黑人无动于衷。可以说,新时代的糖果人已经不再是传统恐怖片里来者不拒的鬼怪,而更像是为黑人量身定制的反抗体制的暴力机器。难不成续作就是糖果人铁钩大战肖万铁膝的戏码?这种处理方式不难看出主创团队看待如今美国种族问题上思想的幼稚。这种一厢情愿就如同《黑豹》里的瓦坎达成为美国黑人精神故乡一样,糖果人也被寄予了黑人守护者的愿景。诚然,《糖果人》的结局有着一丝星火传递的意味,糖果人希望女主见证他的事迹延续维系他存在的都市传说,而糖果人的都市传说也承载着不要忘记发生在糖果人身上的对黑人系统性不公正和暴力的历史。但是,不要忘记糖果人本身也是血腥和暴力的载体。如果现实中的美国少数族裔真的认为以暴制暴能为自身争取到更多平等的话,那等待他们的怕是只有更加分裂的社会,更加根深蒂固的偏见,更多的白人至上主义,以及更加灰暗的未来。平等需要冲突双方共同理解和努力,更需要自省自强。大环境确实创造了不平等,但如果争取平等的手段不是通过学习,进步,向善,文明,而是如同下图那样让整个街区陷入无秩序的混乱,那么这个群体就只能在白人早就为他们挖好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在暴力的螺旋里不断刷新下限。不忘历史不假,但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反省过去思考如何走向未来更加重要。

      总结,优秀的摄影和气氛塑造终究还是被这部电影“Too Woke”的内核给搅了胃口,希望之后的好莱坞能够在三观这个问题上多下点功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