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影评 是寻求同样面临痛苦的人
整个电影其实可以浓缩成为梅姨在秋千那里给三个女儿讲述的故事
期待的生活其实就像故事里面穿皮靴的男孩 距离中产生很多美
而我们的家庭就像一直想买的那一双女靴
通过它我们总想终于可以和男神去对话
进而期待着接下来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我们无力控制女靴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被完美的包装纸所迷惑
满心欢喜 直奔过去迫不及待地打开
发现里面不过是一双男鞋 而且破旧不堪
上面还沾着泥土和狗屎
痛苦夹杂失望 还能隐隐听到别人的笑声
但是我们无处可逃 我们身在其中
我们的选择是什么
隐忍微笑像Ivy一样 但多年的忍耐带来的却是如此伤痛的结果
满怀愤怒像Barbara 撕破脸皮之后也还是要回到往日的无聊对话中
或是像Karen 尽力自我催眠尽力不去面对家庭里面的痛苦 躲到迈阿密的海边沙滩 但也要独自饮下生活的苦
各种现实的疼痛 让人笑出来的同时也隐隐作痛
特别记得梅姨在从医生那里坐车回家中途下车跑向麦田的场景
那是多么的一种无奈和痛苦
最小的女儿Ivy说的我们只是“随机”的基因牵绊
可是就是因为这不知是随机还是安排的牵绊
我们都面临着牺牲
牺牲自我来凸显了家庭的含义
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痛苦 不同年代的认知都必须用鸿沟来衡量
年轻的一代渐渐成熟 渐渐看到社会生活的现实
带着美好幻想破碎的痛 或变为愤怒或化作眼泪
家庭作为第一港湾又首当其中成为宣泄的出口
很多错误其实是自己造成的却难以企口和父母叙说
像电影里面Barbara的女儿被毒品和老男人迷惑做出不雅的事情
却不知如何向父母说出口 母亲的一巴掌是永远童年的伤痛
就这样有隔阂的交流导致沟通的不顺
父母就这样被冠以不理解什么都不懂的标签
慢慢地不再是为了交流而习惯成为情绪的发泄口
父母那一辈对新兴文化认知程度的有限
总是抱着教育的心态 用自身经历的经验来试着提建议
孩子在成熟的同时却一直在摆脱这种管教和束缚
双方在拉扯中孩子渐渐长大成家了
父母老了也变得没那么权威 生活中的坏习惯成了自己孩子的切入点
有的是为了父母好其实也有童年时被管教压抑的宣泄
所以父母又被束缚着 听着孩子的教育 尤其是在他们牺牲了一切为了这个家 忍受着他们那个年代很多不能想象的痛苦
年轻一代的痛苦在他们眼里都不值得一提
父母总结出来的道理看似浅显也不值一提
但背后却是赤裸裸的人生经历
梅姨在餐桌上说“女人不会因为年纪的增长而变得更有魅力”这句话的背后是丈夫背着自己和她的妹妹偷情的事实
我们年轻一代不理解 我们也会被父母年轻时的错误伤害
在每个时代面临着类似但又不完全一样的问题之后
人到中年有了家庭 作为一家之主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和问题
被束缚和束缚
就这样错综复杂的网
把我们囚禁在其中
“Maybe I'm the one who's broken
Maybe I'm the breaker of the heart
Been so low since we've spoken
It's been lonely, baby it's been hard”
——Last Mile Home, Kings of Leon
P.S
1.遗书里面写了什么,其实死亡只是长久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Beverly Weston不是对妻子的失望是应该对这个生活的绝望,订好保姆写好遗书还有留存下来的钱都是对妻子的牵挂,信中能写什么呢——回忆,满满地回忆和真情话语,还有嘱咐。这是最后一次和妻子交流了,梅姨拿着相框坐在丈夫曾经的书房,泪都流在心里。
2. 小女儿真的像会嫁给卷福么,肯定会的,而且也会像梅姨所说的再回到Osage这个地方,因为她和Charles都是善良的人寻求改变过后还是会归于平静,继续侍奉留在这里的父母。
我一直有个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在缺爱的家庭里长大 渐渐地随着期望的落空一次又一次的现实打击 如何才能让他具备爱别人的能力 因为已经习惯了有隔阂空间的生活 到头来自己的下一代可能延续着父母辈的方式 因为都从来没学会贴心地爱 如何解决?
I just found out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the real world
Just a lie you've got to rise above
这部电影是2013年里我比较偏爱的一部,虽然画面有点粗燥、光线略显黑暗、主演缺点颜值。
Sam Shephard饰演的Beverly虽然出场很短,但是是我最爱的角色。电影开头,人到黄昏的他是真的觉得人生太漫长了吧。敞开大肚子,对刚请来的看护娓娓道来人生其实有点太漫长。当他把船划到湖中央,往水里一跃之前,想到的会是什么呢?嗜药如命身患口癌的妻子。让自己希望落空的大女儿。还有那个不能相认的小儿子查理。温柔保守一直在身边的二女儿。至于小女儿,怕是已经无暇顾及了吧。人生真是讽刺。死了后,也就落得连襟这样的评价:不管怎样,虽然有缺点但他是一个正直的男人。哦,对了,还是著名的获奖诗人呢。知道什么样的男人最最性感吗?得了口癌的Beverly夫人告诉你,不多话的神秘男子尤其性感。到底是什么让这个性感的挺着个大肚子的老男人觉得人生活够了?后续就是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自私自利。
虚伪做作,炒作忽悠,堆砌梦幻、追捧主题的的好莱坞总是不断的用一些忽视生活本质的英雄主义梦幻篇去鼓吹特定的价值观,但这部电影却非常认真严肃的探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Beverly夫人,拥有可怜的童年,那些独一无二的经历,不是那几个女儿能够了解,也是我们不能感同身受的。想当初,你们的父母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你们的母亲在家天天被家暴,你们的父亲住在车里度日,可我们都靠自己的努力活到了现在这个样子,可你们呢?衣食无忧的整天就知道矫情,到底干成了什么?可是啊,自己的丈夫出走,自己最挂念的是在银行的保险箱。早就知道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妹妹有一腿,绝对不是选择了high ground而是不想和自己的老公闹翻,将就着过吧。
三个女儿。大女儿,据说是父亲的最爱,老父亲本来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能成为一个作家。对,这很像现在大多数人父母都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但是这大女儿估计是受不了这样的期望和压力远走高飞了,如今自己的婚姻遇到问题。小女儿,就是小女儿的样,虽然在外面也混了多年,也算是体味到了人生艰难,自己带来的男友和侄女乱搞后也会一边哭着一边说着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个小女儿,估计内心笃定了,天塌下来还有老大老二,父母的事是绝对轮不到她来操心的。
二女儿呢,也许是不够优秀,也许是不够坚强,一直待在父母的身边。家里有事都会第一时间回家,回到家后还要听到老妈说大女儿才是父亲的最爱这种话。也难怪,她会爱上小查理。一直被忽视,没人关心的她和总被嘲笑的小查理果然同是天涯沦落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话不多,看上去柔弱的二女儿才是最坚强的人,那个得了口癌还坚称自己是最强女人的夫人才是最要去依靠别人的人。当二女儿得知真相时,奇葩的大女儿还坚持为自己辩解殊不知有的时候责任在谁真的没那么重要。一边跑着追二妹的车,一边叫着二妹的大姐也是需要二妹的咯。
这部片子很棒,每个角色都真实的让人恶心,让人讨厌。他们就在你我的周围,我们一边讨厌着那样的他们,在背后对他们充满鄙夷可一转身自己也活成了他们。
人生,大概是生不由己的。命运,或许是无能为力的。
但是人活着终究需要些什么来支撑自己。
不然的话你也可以和胖胖的趴踢飞阿姨的老公一样靠Smoking a lot of grass一样勉强度日。
别担心,这和taking pills以及drinking没什么不一样。
早早地在网上订了票,周六整个放映厅里居然只有五个人。惊喜的是有中文字幕,豪华卡司不用提了,虽然之前大概了解梅姨再次有突破性表演,看完以后还是几乎给她老人家跪下了。每一个眼神动作都是戏,惊喜的是戏外还有戏。电影只讲述的是beverly葬礼后的发生在几天内得事,梅姨的表演却让我们看到这个人物的几乎一生。
从演出来的内容来看,首先violet非常机灵,耳观六路,眼听八方。一眼看出老大的婚姻问题,两眼看出老三的未婚夫不靠谱。丈夫和妹妹的不伦恋她门清,就是憋着一辈子不说,最后报复在后代身上。要是violet身在中国,估计大家会说,这老太太已成精。
其次,violet自带的吐槽属性的段数也不低。“为何不叫恐龙美国原住民”“女人老了就是不性感了”“父母肯定是有一个最偏爱的孩子的”,家族里每个人都逃不过被老太太吐槽的命运。而且在我看来violet的级别比直接责骂儿子的妹妹高多了,一出招就针针见血,还觉得自己委屈地很:我说的都是真相啊,唉人们就是见不得真相。
最后,violet非常有生存技能。从她能从医生那里开来整整一箱的药就能看出,她有一种manipulate别人的本领。被大女儿发现药片后惊慌失措,马上靠装可怜“我得癌症了你都不来看我你爸一出事你就屁颠颠儿跑来”,女儿马上觉得愧疚立马挽回一局。也许是因为从小就不受待见,violet对人性有一种本能的感知力,她看的穿你,就能操控你,同时从来不怕伤害你,并以此为乐。
这样聪明情商又高的女人,又有为人父母几乎最糟糕的特质:自我中心,觉得别人的苦都不算苦——你们那算什么呀我和你爸那才叫不容易,看看你们一个个不成器的样子;儿女如果不顺自己的意就以情感胁迫——啊呀这么多年养你都白养了啊你这个小白眼狼;推卸责任功夫一流——把丈夫的自杀归结于女儿离家,甚至在最后大女儿已知道她对自杀知情不报之后,依然执着地怪罪女儿。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总结一下violet的一生:从小家境不好,母亲对她很刻薄,生活在妹妹的阴影之下,被母亲的某男性友人骚扰差点被打死,从小就有种破罐破摔的性格潜因子。结婚有了孩子后不久就发现丈夫与自己的妹妹有染,也许是因为violet经常冷嘲热讽丈夫的不得志甚至他最爱的诗歌,总之对婚姻的无力感让violet开始对药物上瘾。最心爱的大女儿一直都与父亲走得更近,二女儿好歹受自己摆布但懦弱无能得不象自己,至于小女儿,violet根本就没拿正眼去瞧。她离家她心碎好像根本就和自己无关。最后发现得了癌症,觉得老天从来不爱自己,破罐破摔和自私的性格发挥到极致,连知道丈夫想自杀以后的反应都是先开保险箱。几十年夫妻生活的真相结局就是如此,细思恐极。
大嘴的角色性格也很多面,戏份不比梅姨少,可是飙起戏来真的就是弱了。那段三人餐桌摔碟子的戏,大嘴的角色刚刚经历了丈夫带着女儿离开,知道了妹妹和小查理是兄妹,等等重大的人生变故,可惜光表现了愤怒,气场明显也不够。片中男性角色存在感普遍不强,BC唱靠弹琴唱歌刷了一下存在感,很温情,可惜太短太短了啊,还没有听够。至于梅姨,无法想象如果换任何另一个演员,violet也许只会被塑造成一个药物成瘾的恶毒老太太,可这个人物如今被演得精彩,归功于梅姨已呈现和留白的空间。姨再拿一座奥斯卡吧,you definitely deserve it.
幸福家庭的幸福总是相似的,不幸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电影里的一家子算不幸吗?当然不是幸福的一家子。
因为父亲的突然失踪,最后发现是自杀,一家子为了葬礼聚到了一起,母亲Violet得了mouth cancer还烟不离手,嗑药,简直就是个疯婆子,对每个人说话都带刺儿还美其名曰telling truth,不过有些吐槽真是够犀利,隔着个屏幕让电影院里的人都笑了出来,二女儿Ivy问她:你都得癌了,还该抽烟吗?她答道:世上有任何人该抽烟吗?她说父母在各个孩子中,总是有一个最中意的,这就是事实(突然觉得独生子女政策挺好的,不然万一碰巧是一群孩子中最不讨人喜欢的,岂不是要幽怨的过完童年),不顾别人的感受,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且是最难听的方式,无怪乎她的孩子都想离她远一点。梅姨真的演活了这个角色,说实在的,还有什么梅姨演不好的角色么,又该怒刷提名了吧。
大女儿Barbara,丈夫和学生搞出轨,14岁的女儿又正值青春期,叛逆的很,再撞上自己疯婆子一样的娘,life is very tough for her.母亲怪罪她才是导致父亲自杀的罪魁祸首,因为她当年离家伤透了她父亲的心。Barbara是个是非分明的人,也许太分明,所以才过得不开心。
二女儿很乖巧懂事,大姐小妹都离开家以后自动接下了照应母亲的重担,这么多年也不抱怨,得了子宫癌也不声张,只偷偷告诉了表弟little Charles,而也是因为这个,表姐表弟走到了一起,但还不敢和双方父母坦白,两人打算去纽约展开新生活。这事儿和姐姐妹妹摊牌后,两人的反应都是那妈妈怎么办?我一边看一边呵呵了,敢情妈妈就该Ivy照顾的么,做得越多得不到理应有的appreciation还变成理所应当,真是好现实的故事情节,想到自己家里照顾外婆的我娘了。
小女儿Karen,看上去很开心,带个开跑车的未婚夫回家参加葬礼,但还是刷不到存在感,未婚夫还勾搭才14岁的外甥女,她对她大姐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电影时觉得印象很深的一段话:You better find out from Jean exactly what went on before you start pointing fingers. Cause I doubt Jean’s blameless in all this. And I’m not blaming her, just cause I said she’s not blameless doesn’t mean I’ve blamed her. I’m saying she might share in the responsibility. It’s not cut and dried, black and white, good and bad. It lives where everything lives: somewhere in the middle. Where the rest of us live, everyone but you. 这时候,大概会觉得Karen也是个明白人,但是最后一句她哭着说,反正1月份会去Belize蜜月,Doesn’t that sound nice? 还不是在骗自己?大概人生就是有很多时候要自己骗自己。
little Charles是violet的妹妹的儿子,一直不受他妈的待见,觉得他笨,他不成器,导致他就成了这么个唯唯诺诺的人,他心底就认定自己是个loser,妈妈的影响对于一个孩子真的好大。比如MATTIE FAE之于Charles,比如violet她妈之于她,因为小时候受了虐待,所以她也不是一个宽容有爱的母亲。
还有很多时候,不如不要知道真相。比如二女儿Ivy和little Charles,最后Ivy准备坦白自己和Charles的关系时,violet直接说出了两人其实是姐弟的事实,这些年她一直知道丈夫曾和妹妹有染,但她什么都没说。本来作为表姐弟在一起已经够难的了,现在是彻底堵上了大门。当时我还在想,大人犯得错,为什么要小孩子来还债。只能说一切都是命么。ps,那段戏也很精彩。
看完这些故事,有没有觉得,其实大概,睁只眼闭只眼的过日子,才是最好的?有没有觉得,自己家里的糟心事,还不算太糟?有没有觉得,无论看上去多幸福的家庭,内里都有好多烦心事,衣柜里的骷髅只怕数不胜数。
每个人都有一件袍子,外人看上去都那么光鲜亮丽,其实那华美背后的究竟有多少虱子,只有自己知道。戏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努力遮掩,遮掩那些不堪,让自己被外人看上去都过得不错。Barbara在遮掩自己失败的婚姻,Ivy在遮掩自己畸形的恋情,Karen在遮掩未婚夫结过几次婚的放荡,父亲和姨妈在遮掩私生子的事情...
看这么多戏骨飚戏,很过瘾,但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戏,这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或许现在或者多年后,我们也一样会遭遇他们所遭遇的事情。生活就是这样,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一样都不会缺。
随着年纪慢慢增大,生活的本质渐渐变得清晰,我越来越不会去过问别人的生活,也不会去羡慕谁过得好,我知道任何一种生活都不容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难处。不管自己处于什么样的情况,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真的。
想起戏中那场午餐,妈妈嗑药后撕扯开每个人华丽的袍子,虱子乱跳不堪的场景,虽说有些残忍,但这就是现实。大概这些话也只有嗑药后才能道出。
我渐渐觉得一个人对其他人的尊重,其实是包含着一种对自己不堪状态被人揭露的担忧和恐惧,知道自己的难处,才逐渐明他人的难处,想得到别人的体谅,所以开始体谅他人。所以任何一种恰当和谐关系的形成前提都是互相理解或者是曾经感同身受。
记得Ivy离开之前的那一晚,三姐妹坐在一起,当她们互相指责对方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告诉彼此的时候,Ivy说了一句大实话:其实我们之间也没那么熟悉,她说她会离开,不会再照顾母亲。Ivy的那段话比当时午餐上母亲的那段话更加现实与残忍,那是要看透看淡多少关系要多有勇气才能说出那样一段冷澈痛骨的话。接下来是三姐妹的沉默,谁还能否认呢。
其实人和人的关系也披了一件华丽的袍子,表面欢愉,实则永远是不近不远。想起一个比我大很多的朋友谈起他的朋友圈,十几个人坐一起,不聊生活也不谈工作,只是凑在一起喝酒欢乐瞎起哄,后来有几个朋友逐渐不参加活动了,淡出了他们的圈子。他说他也觉得没劲,几次想尝试退出,但太寂寞了。我想大部分人都能参透这些,却没有几个人敢勇敢地抛开那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和关系。
但其实真实是怎么样的又有那么重要吗。就像karen说的那样,Doesn’t that sound nice?是呀,听上去是不错看上去也挺美,若要真的抛开外层去看清里面的真实性,我想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nice吧。谁在生活里又没有自欺过呢,我想每个人守好自己的袍子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