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授衔1955

开国将帅授衔1955

128

    5.0

    常见问题

    1、唐国强,王伍福,刘劲,秦海璐,李晨,郭晓东,耿乐,印小天,王迅,曾黎,车晓,董璇,谢孟伟,闻雨,丹琳,高曙光,曹卫宇,舒耀瑄,姚居德,孙继堂,郭连文,谷伟,赵雍,卢奇,邵兵,陈翔,李岷城,张晞临,周旭奇,王政钧,王韦智,马晓伟,闻杰,吕良伟,曹可凡,黄俊鹏,郭东文 主演的电影《开国将帅授衔1955》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开国将帅授衔1955》来自于中国大陆地区。

    2、《开国将帅授衔1955》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23年在中国大陆上映,《开国将帅授衔1955》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640分,《开国将帅授衔1955》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开国将帅授衔1955》值得观看吗?

    《开国将帅授衔1955》总评分640。月点击量3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开国将帅授衔1955》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开国将帅授衔1955》是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唐国强,王伍福,刘劲,秦海璐,李晨,郭晓东,耿乐,印小天,王迅,曾黎,车晓,董璇,谢孟伟,闻雨,丹琳,高曙光,曹卫宇,舒耀瑄,姚居德,孙继堂,郭连文,谷伟,赵雍,卢奇,邵兵,陈翔,李岷城,张晞临,周旭奇,王政钧,王韦智,马晓伟,闻杰,吕良伟,曹可凡,黄俊鹏,郭东文主演。由导演唐国强,石伟携幕后团队制作。

    5、《开国将帅授衔1955》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开国将帅授衔1955》是著名演员唐国强 代表作,《开国将帅授衔1955》免费完整版2023年在中国大陆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开国将帅授衔1955电影,开国将帅授衔1955剧情:影片以1955年9月底全军第一次实施授衔授勋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为主线,同时将开国领袖们与开国将帅们在不同的革命历史阶段中的闪回穿插其中,充分展示了夹述夹议夹闪回这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的较为新颖独特不为多见的叙事风格。既有恢宏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又有人物生离死别细致入微的情感表现,二者有机结合产生出了革命的英雄主义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历史事件真实可信有据可查。浓缩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八一南昌起义之后的历史篇章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唐国强
    • 王伍福
    • 刘劲
    • 秦海璐
    • 李晨
    • 郭晓东
    • 耿乐
    • 印小天
    • 王迅
    • 曾黎
    • 车晓
    • 董璇
    • 谢孟伟
    • 闻雨
    • 丹琳
    • 高曙光
    • 曹卫宇
    • 舒耀瑄
    • 姚居德
    • 孙继堂
    • 郭连文
    • 谷伟
    • 赵雍
    • 卢奇
    • 邵兵
    • 陈翔
    • 李岷城
    • 张晞临
    • 周旭奇
    • 王政钧
    • 王韦智
    • 马晓伟
    • 闻杰
    • 吕良伟
    • 曹可凡
    • 黄俊鹏
    • 郭东文

    用户评论

    • Jensen

      唐国强走火入魔了,尤其是现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这部片子放到2019年以前,或许还能赚点票房。他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错误地估计了人心。他不如去拍点喜剧,票房应该会好。上个世纪前半页,美国经济萧条的那些年,虽然有个别电影能够卖个好票房,但是整体票房也是惨淡的。当然,唐国强拍的这种片子绝对不能成为‘’个别’’,只能是脱离实际的自娱自乐。

    • Jensen

      因为这看起来实在不像一部电影。驾驭不了就放弃吧。台词僵化,演员表演模式化,场景跳进跳出,完全没有亮点。讲真这个题材一部电影根本装不下,太难了。还是不要轻易去尝试。相当于用一个多小时时间演一部三国演义!几十上百人物,很难串接起来。而且只有正面角色,没有负面情绪的反应,明显与历史不符,对于林元帅的处理,也略显格局太小。客观滴说,他在十大元帅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一笔带过,确实过了。不如把故事都聚焦在受勋本身,回顾历史的部分真没必要,想了解可以自行百度。

    • Jensen

      开国元帅(10位)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开国大将(10位)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开国上将(57位)

      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李涛、傅秋涛、王平、吕正操、傅钟、萧华、甘泗淇、宋任穷、赖传珠、洪学智、周士第、郭天民、周纯全、杨至成、陈再道、陈奇涵、王宏坤、苏振华、刘亚楼、刘震、陈锡联、韦国清、陈士榘、陈伯钧、钟期光、宋时轮、朱良才、董其武、唐亮、叶飞、杨得志、王新亭、黄永胜、李天佑、陈明仁、贺炳炎、阎红彦、谢富治、陶峙岳、乌兰夫、周桓、杨勇、李志民、赵尔陆、王建安、李聚奎

      开国中将(175位)

      丁秋生、万毅、王诤、王必成、王近山、王尚荣、王秉璋、王宗槐、王恩茂、王紫峰、王辉球、王道邦、韦杰、文年生、方强、方正平、邓逸凡、孔从周、孔石泉、孔庆德、甘渭汉、卢胜、田维扬、邝任农、皮定均、成钧、毕占云、匡裕民、朱明、朱辉照、向仲华、刘飞、刘忠、刘少文、刘西元、刘先胜、刘兴元、刘志坚、刘转连、刘昌毅、刘金轩、刘浩天、刘培善、刘道生、庄田、汤平、孙毅、孙继先、朵噶·彭措饶杰、杜平、杜义德、杨秀山、杨国夫、杨梅生、苏静、李耀、李天焕、李成芳、李寿轩、李作鹏、李雪三、旷伏兆、吴先恩、吴克华、吴法宪、吴信泉、吴富善、吴瑞林、何德全、邱创成、邱会作、余立金、余秋里、张震、张藩、张才千、张天云、张仁初、张令彬、张达志、张池明、张贤约、张国华、张经武、张南生、张祖谅、张翼翔、阿沛·阿旺晋美、陈康、陈仁麒、陈正湘、陈先瑞、陈庆先、林维先、范朝利、欧阳文、欧阳毅、罗元发、罗舜初、周彪、周仁杰、周玉成、周志坚、周赤萍、周希汉、周贯五、冼恒汉、郑维山、胡奇才、赵熔、赵启民、钟汉华、钟赤兵、饶子健、饶正锡、饶守坤、姚喆、贺诚、秦基伟、袁子钦、袁升平、莫文骅、聂风智、聂鹤亭、顿星云、晏福生、钱钧、倪志亮、徐立清、徐深吉、徐斌州、郭鹏、郭化若、唐天际、唐延杰、陶勇、萧向荣、萧望东、萧新槐、黄火星、黄志勇、黄新廷、曹里怀、常乾坤、崔田民、康志强、阎揆要、梁从学、梁必业、梁兴初、韩伟、韩练成、韩振纪、彭林、彭明治、彭嘉庆、覃健、程世才、傅连暲、温玉成、曾国华、曾泽生、曾绍山、曾思玉、谢有法、赖毅、鲍先志、詹才芳、蔡顺礼、廖汉生、廖容标、赛福鼎·艾则孜、谭甫仁、谭希林、谭冠三、谭家述、滕海清

    • Jensen

      片子还没看,和一些朋友也讨论了一下这个片子,简单说些想法吧。

      首先说结论,这个片子很难拍,很不好拍。

      票房不好,也不是“歧视主旋律”“忽视主旋律”,主旋律只是题材,影片还要看自身质量。

      为什么说这个片子不好拍?故事主线不好捋。

      这个片子一共106分钟,不到2小时,1小时46分钟的片子,扣去片头片尾,满打满算给1小时40分钟讲故事吧。(按照很多电影的套路,片尾的时间是很长的,大概率这个片子讲故事时间可能也就1小时30多分钟)

      那么故事主线是什么?

      肯定不可能单独讲1955授衔这个事情。目前从影评可知,这故事以授衔为引子,里面讲了很多人的回忆,回忆过去战争年代的故事,然后最后片尾是授衔。

      那片子故事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啥呢?

      任何一部电影,无论题材,推动剧情发展的是贯穿全篇的主要矛盾,要有对抗,才能让故事走下去。

      近年来的很多成功的主旋律片,也是故事主线、主要矛盾很突出。

      那1955授衔,全篇如果有很多回忆,那会是什么?讲一讲,回忆了;再讲一讲,又回忆另一段故事了。

      最后全片是个“群像”……后果就是人物不突出,剧情流水化。

      比如以前的建国大业,就很流水化。但是建国大业有一个贯穿主线,就是召集民主人士共商建国大业,战争是次要剧情。所以围绕着解救民主人士的斗争反而成为了全片主线。

      建军大业更不要说了,主线是起义。

      如果这么拍,那这个故事会很散,本身可能不好看。

      授衔这个事情,不好拍

      回过头来说授衔1955这个片子,回到授衔这件事情本身。熟悉军史的人都清楚,1955年军衔制的实行在我军历史上是一件正规化建设上的里程碑,但是这件事对于不熟悉军史的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吗?

      没有。

      所以片子要花费很多的剧情去回忆——主旨就是,革命先辈牺牲来之不易,走到授衔这一天的人很不容易,要铭记先烈。这样才能把授衔这件事情和普通大众拉上关系。

      那么1955授衔,如果单拍授衔,一些军史爱好者会如数家珍的说出很多东西。比如,军衔级别的设置啊,1953年的评级和1955年授衔的关系啊,最经典的应该就是让衔、争衔了。让衔传为佳话,在军史轶事里面写的很多了,著名的徐立清让衔、许光达让衔(未遂),争衔的也有很多,看过亮剑的应该都知道,亮剑里面反映了李云龙他们仨争衔的一些场景,这在历史上也是有的。还有就是“皮有功少晋中”之类的轶事。

      除了这些,就没了。如果还原拍,那就变成总政治部(当时的总干部部)工作汇报片了……今天开会讨论,明天开会讨论,苏联顾问意见,某某某的意见,再讨论……

      再看片名,很多人第一感觉应该是一部纪录片……

      讲真, 你部队实行个军衔制,大家关心么?不关心。

      1955实行军衔制、1965取消军衔制、1988第二次实行军衔制,也就军史爱好者、当事人以及后人可能感兴趣,连军人这个群体都不一定感兴趣。

      同理想一下,1992年人民警察实行警衔制,2003海关实行关衔制,2018年消防转隶实行消防救援衔……这些事除了周边近一些的人知道,谁还感兴趣?可能拍成一部电影么?

      所以,授衔这个事,没法表现。最后就是个开大会仪式,表现一下完了。

      电影要拍得好,要贴近群众,或回应社会关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电影要拍得好,一定要和时代紧密结合。

      流浪地球是科幻片,为什么口碑好?中国真有那么多科幻迷吗?不是。

      除去特效什么的,很大程度上,我个人认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和时代的紧密结合,观众能感受到。

      封神为什么能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故事是观众熟悉的故事,里面有父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是引起群众呼应的点。

      长津湖主旋律,为什么能火?大环境使然,真正展现志愿军烈士的英勇牺牲,再加上当下国际形势的加持。

      前几年的哪吒、战狼2,也是同理。战狼1不如战狼2 ,也是这个道理。

      今年的孤注一掷,是同理。

      以前的我不是药神,也是同理。

      美国大片也有很多引进后扑街的,原因也是同理。

      那么我们回来看看开国将帅这个片子。

      左派影评人郭松民有一篇文章说的很好,郭松民 | 关于《开国将帅》,兼谈唐国强的表演

      引用一下吧:

      第二,福柯说过,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
        这就是说,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哪怕是与伟人有关的题材,并不能自动唤起公众的关注与热情,只有直接(至少是间接)地回应时代焦虑,才能获得观众的支持与票房的回报。
        《开国将帅》讲述的是1955年授衔的故事,这样的题材片,如果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定很受欢迎。
        为什么呢?
        因为那个时候,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平等主义运动,刚刚遭受重大挫折,人们对重建等级制抱有幻想,各行各业都以相当大的热情搞各种衔级,当时民间流行的俗语“满街都是大檐帽”就说明了这一点。
        可是,今天是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了。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建成了一个在绵密、繁复和广延等方面无以复加的等级社会,一般草根青年在这样一张无所不包的大网下面以及无穷无尽的阶梯面前,已深感无法喘息,无所逃顿于天地之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用为开国将帅授衔这件事,来为等级制背书,又如何能够赢得公众的热情呢?

      再补充一点,开国将帅,讲革命先辈,但是主体是将帅。

      而不论是长津湖也好,能文能武李延年也好,今年的志愿军雄兵出击也好。视角绝大部分在普通官兵身上,是牺牲的主体。

      这可能也是和群众贴的不够近的原因。你家谁谁谁授个少将还是中将,关我什么事?

      所以关注这个片子的群体里,我也认识一些,很多是红二或者红三。他们也仅仅是关注,愿意去电影院里找那为数不多的票房了。

      但是他们觉得这个片子怎么样呢?我认识的一位红三还没去看,计划是找到了一个有排片的场次要去看,但也表示,自己不看好片子质量,估计拍的也就那样。

      最后,说说授衔这个事本身,可能拍的也有很多瑕疵

      1955授衔授勋,很多人感觉就是解放军换上了55式军服,佩戴了军衔,然后授了三大章。

      这其实是个感性认识。

      其实55授衔,很多电视剧里都表现了,比如2011年也是唐国强拍的《东方》,还有很多。

      但片中怎么表现授衔呢?一堆堆的将帅,穿着55式礼服,佩戴了三大勋章,然后站一起敬个礼,合个影,给主席敬敬礼,完了。最后一堆人大合照,热热闹闹。

      看本片,似乎也是如此。

      但问题是,授衔、授勋是两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是授衔,授衔时候,被授衔人穿的是50式军服,接过来的是一纸命令状,然后就结束了。而且,主席只给元帅授衔,将官是总理授的。这是195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20条规定的,元帅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国家主席命令授予;将官是国务院总理命令授予。

      第二个过程是授勋。授勋是在授衔之后进行,所以授勋仪式时候,参加的人员已经换上了新的55式礼服,但是胸前没有佩戴勋章,因为勋章还没发呢。授勋和授衔的权限又不一样,授衔是元帅归主席、将官归总理。而授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勋章奖章条例》,勋章一律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主席命令授予。

      所以从开会仪式程序来看,授衔的将官以上的,在京的肯定是主席、总理按各自权限亲自颁发;授勋,不管将官还是校官肯定主席挨个授肯定授不过来,自然只有部分人是主席亲自发,其余的,京外的,自然是主席授权其他人代发。

      具体来看,授衔仪式是两场,第一场是9月27日14时30分,中南海紫光阁西侧的国务院礼堂举行。总理给所有在京将官授衔,大将9人(徐海东养病不在),大将以下301人。这个数量很大,一批批将官站上台,然后总理挨个给发授衔命令状。

      这一场结束,就是第二场,第二场的主题是授衔+授勋。

      当天下午五点多开始,在中南海怀仁堂进行。先是主席给7个元帅(林刘养病,叶在辽东主持军演)挨个发授衔命令状。这个时候,上午总理授完衔的将官中,需要参加下午授勋的人员,已经换上礼服在旁边等着。

      7个元帅领完了军衔命令状,然后就立即退场更衣,换上了55式礼服。

      然后就是第二场的授勋了。

      为什么上午参加完授衔仪式的将官只有部分人员来参加?因为1955年9月27日这个时间点上,并非三大勋章都已经完成了评定,勋章授予过程极为严格,要结合授勋人员的历史表现和任职进行认定。战争年代很多资料遗失等等,就需要核对。所以1955年,只有部分人员三枚勋章都授予了,其他部分人员只获得了一枚或两枚勋章,后续到1957年才经过评定,授予完全。

      9月27日下午的这场,主席授勋,只授予了第一批认定的勋章中的一级勋章。次日人民日报有刊发当天接受勋章人员的名单,只是历史上接受勋章的人员中很小一部分。而且人民日报刊发的名单里,并非所有人都来北京参加仪式了,有各种原因没来的。

      授勋的时候,就不是发命令状了,而是发勋章盒,盒子上方是证书。获得三枚一级勋章的,三枚勋章盒子摞起来,最上面是证书,然后用一条丝带系好,主席就把这一证、三盒这么一摞发给授勋人。只获得两枚、一枚勋章的同理。

      结束以后都晚上六点多了,紧接着就是晚上七点的酒会,那个时候才是大家礼服、勋章配齐了一起参加。

      所以近些年N多的反映55授衔授勋的影视剧里,包括这一部已经流出来的剧照,都是所有人礼服、勋章穿的整整齐齐来给主席敬礼……

      这就不是授衔授勋……

      更何况还出现了李贞少将戴男式军帽的错误。

      感觉这片就是为了醋包了一桌饺子

      和几个朋友聊的时候,都觉得,可能唐国强本人很想集中表现一下1955年授衔授勋时候的将帅形象。

      可是这个事情本身很难拍,很难拍好,很难拍得有故事性吸引观众。

      那你这就感觉是为了一点醋(展现1955授衔授勋将帅形象)包了一桌饺子(拍了这部电影)。

      似乎是本末倒置了。

      就像豆瓣词条图片里,居然有一张叶剑英元帅+一大堆将官身着礼服在军舰上拿着地图、望远镜纵横捭阖的剧照一样……这种场合会穿礼服佩戴勋章吗?顶多着常服佩戴勋表,历史上叶剑英主持辽东半岛军演,也是穿着常服(有纪录片)。

      更让我感觉是为了醋包饺子。

      这片关注的人群里,军史爱好者、开国将帅家人,再有,可能就是军服勋章奖章收藏圈里的一些军迷了,其他军迷都不大会去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