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来的时候

当爱来的时候

56

    10.0

    常见问题

    1、李亦捷,高盟杰,吕雪凤,林郁顺,李品仪,何子华,魏仁清,吴慷仁,邱秀敏,范植伟,曾一哲 主演的电影《当爱来的时候》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当爱来的时候》来自于中国台湾地区。

    2、《当爱来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0年在中国台湾上映,《当爱来的时候》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560分,《当爱来的时候》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当爱来的时候》值得观看吗?

    《当爱来的时候》总评分560。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当爱来的时候》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当爱来的时候》是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李亦捷,高盟杰,吕雪凤,林郁顺,李品仪,何子华,魏仁清,吴慷仁,邱秀敏,范植伟,曾一哲主演。由导演张作骥携幕后团队制作。

    5、《当爱来的时候》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当爱来的时候》是著名演员李亦捷 代表作,《当爱来的时候》免费完整版2010年在中国台湾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当爱来的时候电影,当爱来的时候剧情:16岁的来春(李亦捷 饰)有两个妈妈,当年爸爸“黑面”入赘大妈家却因为大妈不能生育,于是又娶了小妈来春很享受这个大家庭里家人的关心,但有时她又觉得很有压力。来春意外怀孕之后,男友便消失了,但阿春却固执的坚持要把小孩生下来。爸爸因为过度饮酒而病危入院,整家人乱作一团,面对家庭的变故,来春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她渐渐理解了对自己要求严苛的小妈,而且也学会照顾和体谅家人,同时,一股温暖的感觉在她的体内伴随着孕育的生命一同成长……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李亦捷
    • 高盟杰
    • 吕雪凤
    • 林郁顺
    • 李品仪
    • 何子华
    • 魏仁清
    • 吴慷仁
    • 邱秀敏
    • 范植伟
    • 曾一哲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原文:http://faydao.com/weblog/1659.html
      备份:http://xiaodao.us/blog/1921.htm

      这是一堆爱的故事的堆积。各种头绪,像胡乱堆积的线,琐碎得让人难过,却怎么都无法让人躲闪。

      从女主角的母亲的分娩开始,一段一段的琐事在生活里铺开。尽管开始时的一段旁白几乎让我以为这是一部关于90后爱情故事的文艺电影。可导演的意图却只是在“爱情”这个昂贵而无奈的词语上打了个闪,然后又慢慢地回到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爱”上来。这一回,没有任何让人称道的桥段,也没有让人记忆犹深的对白。所有的情景,都只是为了表达爱的各种状态:挣扎、恐惧、犹豫、责骂、承受、面对——所有处在这些状态的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从这一家子来看,我看到更多的就是挣扎。年轻的来春似乎从来没有犹豫过去怎么爱别人,也似乎从来不会想未来会是怎么样。她需要这样的一种爱:被关怀,而且不是无声地被关怀。她需要那些能被说出来的爱,被注目的爱,像个孩子,需要光鲜漂亮的衣服。她一路挣扎着,逐渐成人。作为来春的父亲,这个市井中最普通的男人,则挣扎在他的亲情世界里——“责任”二字像幽灵(或者精灵)一样缠着他,至死方休。而他所存在的另一面,则像一个荒诞而统一的矛盾体一样:大男子主义、摆谱、在妻子身上实施暴力。不知道他的身上,除了亲情这个绑带,还有什么在心底是柔软的?

      那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弱智叔叔,反倒是看起来是这部电影中惟一的正常人——至少他那傻乎乎的情感,对这个世界还存在着各种彩色的幻想,也算是一种“爱”——比如对那只小鸡的纯粹的喜爱。只是这样的爱无力,在那些“正常人”们看来就更加显得无聊。或者也正是这个不算实际意义上的男人,让来春逐渐感觉到了外界不曾给她的关爱。于是,导演给了观众一个光明的尾巴。使荧屏外的人免于“失去爱”的绝望。

      整部电影丝毫没有“爱”的明快色彩,充满昏沉、阴郁,连音乐都配合得让人郁闷得发指。影片也从最初的子华这个上一辈生孩子开始,到来春这个后辈生孩子结束。或者在到了最后的白鸽飞舞的情景,人们会燃起希望的颜色。

      只是我们往往忘记了,生活要比电影难多了。现实中可能根本没有白鸽,多的只是阳台上的鸡屎。当然,我们也没办法想象,一个人的生活如果像电影那般复杂迷离,那恐怕真的只有找二斤豆腐,一头撞死算了。

      当爱去的时候,人们说,你就真的长大了。祝福那些来春和她的孩子们。当爱来的时候,你们能再有赤子之心,不管这生活多么琐碎和扎人。

      2011年2月5日、6月2日

    • Jensen

      影片刚开始时,一个接一个的淡出黑屏,把镜头切割得断断续续的,都不大想看了。好在这种莫名其妙的手法很快刹了车,原来竟是这么好的一部电影。

      一大家子,八口人,生计来源是一间餐厅。这个家的原住民是大妈雪凤和她父亲。其他的都是新移民或新增人口:丈夫黑面是入赘来的,后来又娶了阿华,阿华育下两女一男。黑面的智障弟弟阿杰,本来跟母亲一起生活在金门,母亲过世后,也来台湾投奔哥哥。这是一个看起来乱象频生、闹闹嚷嚷的家,不过也一年一年地过来了。当家的是大妈,里里外外尽张罗,刀子嘴豆腐心。老父亲事事神融气泰,日复一日虎虎生威地在露台打一套拳操,对谁都是慈心爱护——这才是这个家最坚实的根基,十几年里护佑着家人该出生的出生,该长大的长大,该老去的老去。

      大妈强势得很,对黑面也是张口就骂举手就打。黑面的隐忍,自然缘自他入赘的身份,缘自他又娶了二妈,缘自她和二妈人过中年又生了个男孩,当然还有他的智障弟弟。这个男人一辈子被大老婆看不起,大庭广众下也会被大妈指点给别人看,诺,我就嫁了个这种货色。被大妈呼来喝去,他连还嘴都省了。吃饭夹个菜,也要看大妈脸色。黑面心里肯定苦的。他酗酒,自创一首骂大妈的歌来唱:“有一天大妈你老了,我会拿一根绳子让你上吊。你如果没死,我会把你踢进水沟。那时候老子看你有多厉害……我从年轻时,就被你念到老,人情事事已经看透透,有谁比你的财产还重要。”可黑面突然倒下了,癌症晚期。最承受不了的竟然是大妈,精神重创下的她,哭哭笑笑地唱着骂自己的歌,还说其实蛮好听——复杂家庭关系中的个体,没有谁是容易的。

      阿华和黑面从小一起长大,黑面为逃避照顾智障弟弟的责任,离开金门到了台湾。阿华呢,则当了歌仔戏演员。后来怀着别人的孩子,嫁给了黑面。能被收留,对大妈对黑面,她心怀感激。但心里一定委屈的——没办法的事,多少人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一条委委屈屈的人生之路。怨都不知道该怨谁,能怨谁。刚满十六岁的女儿来春,竟然有了四个月的身孕,阿华怎能不生气?“你能生我为什么不能生,你不是很会生吗?你是生孩子的工具呀?!”女儿的这句狠话,真是伤到了阿华的痛处。当爹妈最崩溃的,恐怕就是孩子犯下的错,跟你当年犯下的,如出一辙。

      “你的出生是我的不幸。”来春十六岁生日,全家除了智障叔叔,没一个人记得。来春埋怨母亲,母亲竟然扔过来这样一句话。如此语言暴力下长大的孩子,竟能够葆有对生活、对人生的善意与爱,我倒是觉得蛮惊奇的。

      不过生命的坚韧,无论有序无序,生活一往无前的力量,总是一次一次超越人们“过不去了”的以为。过不过得去,都得过去。

      强势的大妈,在骤然而至的灾难前,“嗄嘣”一声断了。太硬,就缺乏韧性。倒是平素低眉顺眼的阿华,临危不乱,成了一家人的主心骨,里里外外当起家来。那怕两帮黑社会在店里叫板,她也敢上去二话不说拎起枪来就扣板机。说来呢,这样的女人,硬在骨子里。因为她知道,没得靠的。男人、家业都是别人的。一天一天的日子,都像是拜人所赐。寄人篱下者,危机意识怕是从来都有的。

      影片的主线其实是来春的怀孕。来春应该不知道自己不是黑面的亲生女儿,但在这样复杂的一个大家庭里,要想得到细腻的呵护与关爱,几乎不可能。成长只能靠自己摸爬滚打。验孕棒不就是妹妹来日的嘛。妹妹不知会从姐姐的成长中吸取教训,还是收获经验?新的邮递员对孕妇来春没有兴趣,他要讨好的是更年轻的来日。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往往遍布蛛丝马迹,特别是成长这件事。成长中的问题真的没什么是一蹴而得,一步到位的。孩子们恨死了爸妈拿着放大镜验看他们成长中种种细微的端绪或形迹,但如果父母连看一眼的功夫和耐心都没有,那就只有看着孩子一步步走向糟糕。

      来春在家里不被重视,自然会到家庭以外寻找。年轻轻的女孩,就差举着个“来爱我吧”的牌子招募志愿者了。应征者自然不会少。来春收到的情书都是按人存放的,一人一束,“又多了一个笨学长”——她半是得意,半是做作地说。但这些学长,又都是些什么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不是也带着种种残缺——生理除外——一听到女孩说“我有了”,立马逃之夭夭。“什么叫又有了?”来春在电话里反问男友。可从剧情看,来春像是初孕。那这个“又”字,是不是这个眼睛会放电的男生,送给其他女生的“礼物”?就像不久以后,他和大肚婆来春擦身而过,只略一迟疑,对新女友“你认识她?”的问题,干脆利落地回答:“不认识!”我想他是真的不认识了。他干嘛要“认识”她们呢?

      “靠,哪招啊?”来春去找男友,男友房子已退租,人消失了。来春骂道。骂声里虽尽是无可奈何,但听不出也看不出天塌下来那种凄惨。我做了,我就敢当。我有了,我就生下来。来春的这种勇气与生俱来,来自阿华。

      但我还是要问:青春一定要这么莫名其妙吗?

      我很喜欢阳光的味道,但是天空总是阴阴的……
      我喜欢我的家人,我也喜欢热闹……
      我喜欢眼睛会放电的男生,但这种男生好像都很花心……
      我喜欢被关心的感觉……
      我喜欢初恋的感觉,但那种感觉已经不会再有了……

      来春一直喃喃自语着,少女的这些情怀慰藉着她自己,也软化着生活的粗粝。只是不知道,将来的她,会不会把关注、关心、关爱多多地投向她的宝贝?让他(她)不用举牌去招揽关心和爱。

      智障叔叔反而成了影片中最温暖的部分。如来春所言:他天真、没有心机。阿杰话虽说得慢,但从不绕圈子,直接简单明了。因为从小被人欺负,人家数“一、二、三”,拳头总是应“三”而下,所以他不喜欢“三”,把家里所有的遥控器,甚至计算器上的“三”统统涂掉。他有超常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智障者的特殊才能,总是让智常者心生居高临下的怜爱。大妈就是,你我恐怕也是。阿杰以画画和存钱娶老婆为人生寄托。他的那些画作,总有一种俯瞰的效果,就像他出窍的那部分灵魂,在冥冥中握着他的手,一点一点,陪他把种种饱满的颜色涂抹在画纸上。

      来春说不知道明天还会发生什么事,但她一直鼓励自己:没关系。爸爸临去前的魂灵也来鼓励她:你行的,你可以面对一切。
       
      “肚子被搞大,被我爸打!”来春冲邮递员学长狂嚷嚷。那种不管不顾的架式,恐怕才是她直面未来的底气。

      很喜欢这种诚诚恳恳的电影。有些场景真实得,就像是在来春家里悄悄设了台隐性摄影机,偷偷地记录着。观众看到的,就是这一家八口真实的生活。

      (请勿转载)

    • Jensen

      首先,被预告片和海报骗了,吴慷仁的半个屁股是我会打开来看的主要原因。看的途中发现电影的平实煽情调调和未婚先孕的题材对我胃口。看了之后意识到这是一部女性电影。

      片中的大妈是我起初最喜欢的角色,因为只有她在帮着来春说话。虽然她很凶,一副女强人的样子,挑起整个家的经济重担,但是她又很有爱,对叔叔好对小老婆好。但是当黑面倒下之后,她也崩溃了,就好像是她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原来,她是对黑面最好。自己无法生育,所以对孩子特别好,因为爱黑面,也愿意和别的女人分享男人。即使只是入赘的男人,即使嫌他没出息,即使他用歌来揶揄她,但是却比任何人都要爱他。

      二妈却恰恰相反,起初让人以为她真的只是生孩子的工具,以为她是依附于黑面而活。但是当危机来临后,她却最镇定。对于她来说,黑面并不是她的全部,她投靠黑面为他生孩子只是为了生活。背上的纹身,当着黑道的朝天开枪,在大妈崩溃恍神时讲述自己歌仔戏的爱好,数钱管理快炒店的经营,背着婴儿照顾生意,她成了女强人。

      最后说说来春吧。本来对未婚先孕女性的权力和地位就特别的支持,这个现象似乎越来越被重视,比如最近的《得闲炒饭》也是用了这个题材。来春爆发出走后对邮差说的那段话特别的大快人心。怀孕又怎么样,大肚子又怎样,为什么都要女生负责,男生,你们跑去哪里,我哪里有不检点。本来还幻想邮差最后会回来找来春,却孬种地辞职了,这才是现实啊。

      最后来春分娩时,一群大婶在边上忙活,重现了二妈当时的场景。好一派半边天啊。。。

    • Jensen

      忽略个人化、私密化且碎片化的《爸,你好吗?》,《当爱来的时候》跟《蝴蝶》在拍摄技巧有不少共同之处,比如反复出现女性人物的旁白、长时间的淡出黑幕,这些都大大放慢了影片节奏。如果要说下个人感受,就跟来春在结尾说的,她希望叔叔讲话能快一点,我也希望这部电影能快一点,那样至少观看时会舒畅一些。

      如果放大阳光在整部电影的作用,那《当爱来的时候》又跟《黑暗之光》和《美丽时光》组成了“光的三部曲”。除了首尾都有出现的阳光与新生,阳光在《当爱来的时候》里其实是不大见得到的,这跟其他两部电影是一路的。没有光,却要努力寻找光,寻找微弱渺茫的人生希望。关键的看鸽子和去金门段落,别说没有阳光的影子,人物情绪低落,画面阴沉忧伤,就剩一个傻子在喃喃自语。

      作为人生过程的生老病死以外,人物关系和细节上的编织铺垫,《当爱来的时候》依然有许多张作骥的个人标签:一个智障或残障人物,这回小叔角色的戏份相当之多,是添彩还是过火,所起功能也是瑕瑜互见。一个挺大的家庭群体,位处底层,族群特征明显,家族成员的组成不大寻常,有外来者,三代同台,大家可以一起围坐吃饭;故事不可避免地牵扯到黑帮,由于《蝴蝶》有过放大表现,这回《当爱来的时候》只是顺带提及;一场或多场面向大海的内心戏,主人公往往在这时候迎来内心的激烈冲突,或预示了重大转变。

      不过《当爱来的时候》又跟另外两道光有大不同,张作骥留给了人物真实的希望,这在之前都是没有的,那会大抵是以惨死告终,幻想落幕。我把它理解为从超现实的想象坠入了忙碌碌的现实,导演终于不再悲观,不再相信需要灵魂深处的自我拯救。可能正因为这个原因,《当爱来的时候》就少去了灵光一闪,缺乏突然的戏剧逆转,只有平淡、踏实去做人,认认真真。正因如此,《当爱来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不合常规,很多场戏都有点通俗剧化了——就像来春的激情戏和冲突戏。

      张作骥是如此热衷于表现年轻男女,所有作品的主人公都集中在这一年龄段。他觉得他们还可以犯错,至少错了还可以改。再不然哪怕是错得回不了头,他也会放任他们的冲动与倔强。在大多数时间里,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来春渴望爱、寻找爱却没有爱。她把希望寄托在了比自己更不懂事的男孩子身上,小错变大错(那个古怪癖好已经揭示了问题所在)。她无法理解父亲,无法理解那个家庭,动不动就要张嘴来骂。金门一段,看着门外玩火花的小叔,父亲说害怕照顾他,害怕承担责任,《当爱来的时候》的主题已经呼之欲出。来春把孩子生下,她能照顾好家人,更明白了作为母亲的责任。一时的倒霉,不代表你一辈子都会倒霉。即便好像来错了这个家庭,来错了这个世界,一世人真痛苦,但是那也不意味着你就可以践踏爱,放弃爱。

      以《当爱来的时候》的开场来说,也许有人会立马想到《悲情城市》(张作骥也是HHH系导演),新生、家族和餐厅酒馆,但是电影后来未能把格局展开,反而沾染了这些年的小清新通病。简单比较下李亦捷的旁白和辛树芬的旁白,轻易就能发现《当爱来的时候》的薄弱所在。文学性不够,矫情有余,凭空而起的感悟旁白太多了点,主人公几处情感爆发太过强烈。当然了,不是每部电影都要往《悲情城市》的高度靠拢,试以张作骥作品作纵轴参考,《当爱来的时候》依然有太多不足,电影反倒像少女意外怀孕等多则当代社会新闻的整编合集。

      在很多华语电影中,阳光都可以被解读为父权威严。但在《当爱来的时候》里头,女性处于剧作和实质冲突的领导位置,父亲处于弱势地位。父亲之死也成为了重大转折,阳光微弱,消失又重现。或许,正因为张作骥第一次如此重视女性人物,才有了《当爱来的时候》的种种变化。当母亲不经意露出背后的纹身,同是打在身上的阳光,女儿显然已经重复了母亲的命运,在角落处顽强求生。【北京青年报】

    • Jensen

      『我喜歡陽光的感覺,但天空總是陰陰的。』nn這是電影『當愛來的時候』十六歲女孩反覆出現的OS。她經常一個人凝望天空,在習以為常的一片陰霾中,渴望感受陽光炙熱的擁抱,寧願被熱烈灼傷,也不願被冰冷環抱。nn她喜歡家人,喜歡男友,喜歡朋友,可她總覺得他們不是那麼喜歡她。n家人總是不停數落她的缺點,彷彿她沒有任何優點;男友總是若即若離,一轉眼就消失無蹤;朋友只在偶然之間出現,她的好與壞似乎都是自己的事。nn她渴望愛,卻總是被愛傷害;她一點都不叛逆,只是習慣以叛逆武裝自己。n當她感覺不到愛,突如其來的憤怒情緒總是輕而易舉掩蓋內心無法言喻的憂傷。n她明明很難過,卻總是倔強的不屑一顧;她明明很想哭,卻總是不甘示弱的大聲咆嘯。n她明明不是一個人,卻經常感覺全世界只剩下她自己。n她逐漸習慣無人能懂的寂寞常態,卻仍不自覺想靠近她愛的人。n她最喜歡陽光,最討厭陰暗;她渴望別人能溫暖她,卻忘了她自己就是太陽。nn這是一個十六歲未婚懷孕少女的內心世界,但似乎也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折射。我們總是無法對所愛之人坦白道出心裡真正的感覺,總是習慣隱藏底層的溫柔而以強悍面目示人,這來自家族遺傳的習性,不斷在成長過程中互相衝撞,一次又一次,讓愛變成了傷害。nn女孩的家庭有些複雜,母親是細姨,生下他們三姐弟,父親是大媽招贅入門,還有一個智能不足的叔叔。大媽明明愛父親,卻從不給父親好臉色,總是緊迫盯人,照三餐開罵;母親明明愛她,卻總對她疾言厲色,總把她批評得體無完膚;父親明明愛叔叔,卻總是三不五時對叔叔大發雷霆,彷彿一切都是叔叔的錯。nn愛,為什麼會變成傷害?nn人與人的情感關係其實並不簡單,如果只看表面,很容易就會以自己的角度解讀對方的行徑。正因為我們永遠無法成為對方,所以人間也難有真正的了解,所謂“感同身受”也許只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說法。雖然無法真正了解,但至少可以試著了解,願意試著了解,才有機會打破長久橫在彼此之間的藩籬。讓愛不再只是傷害。nn於是,我們在電影的鋪陳中,看到每個人更深層的內心世界:原來,大媽包容父親的一切,是因為愛,卻也因為愛,而難以排遣心中對父親的怨,那些說不出口的怨,變成了一生的喋喋不休;原來,母親對她的諸多挑剔,是害怕女兒步上自己的後塵,不知如何表達?尖銳的言語遂成為利刃,刺進女兒的心;原來,父親對叔叔的愛裡有著不為人知的恐懼,他愛弟弟,卻也被這與生俱來的包袱壓得喘不過氣,偶爾失控,是為了緩和一輩子的壓抑。nn愛不自覺變成傷害,有時是因為不知如何是好?太靠近,太在乎,反而無法以理性的角度與溫和的態度面對人生的難題。這是人的弱點,人人皆有,只是程度輕重之別。n許多誤解也由此而生,辯解無效,溝通失敗,沉默成為避免劍拔弩張的唯一相處之道。但沉默與冷漠往往只有一線之隔,久而久之,同在屋簷下的家人卻彷彿身處兩個世界,不再有戰爭,也不再有交集。nn所幸,彼此狠狠衝撞對方心牆,該說不該說全部出口以後,危機反倒成為轉機,被陽光灼傷總好過長年陰暗。nn愛,難免有傷害,只要不輕易轉身,下一刻,也許就是重生的機會。nn整部電影瀰漫著台灣家庭熟悉的氛圍,看似淡漠平常,卻有極深刻的情感底蘊。許多似曾相識的經歷皆讓人心有戚戚焉,不會表達關心,也間接讓明明存在的愛穿上國王的新衣,頓時消失無蹤。nn我想起許多長輩表達關心時總是口出惡言的習慣。n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某次去同學鄉下老家玩,當時年輕人都喜歡騎快車,記得我們一到家,還來不及打招呼,就聽到同學爸爸說:『騎車騎那麼快,是要被車撞死嗎?』我當時愣了一下,同學說不要管他爸爸,總是沒幾句好話。我心想他爸爸明明是要兒子騎車慢一點,何必講話這麼難聽呢?n後來我發現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有段時間我經常往返兩地,有時去台北不小心耽誤了坐車時間,這時我爸總會自告奮勇載我去車站,明明是好意,我也很感激,但每次總在他的疲勞轟炸下暗自發誓:下次就算來不及也不讓他載。nn很多時候,我們感覺不到愛,不是因為愛不存在,而是愛的方式隱藏了愛。不自覺的粗暴,或許並非不愛,只是不知道怎麼好好去愛?nn我一直認為人與人之間,即使親如家人都不應熟不拘禮,愛之深也未必要責之切,表達關心的目的是為了給予溫暖,而不是為了傷害對方,同樣的意思,能以溫和的方式表達,就不要以責備的語氣說出,這不僅是為對方著想,也是讓自己更進化的關鍵。n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才可能試著了解別人的處境,特別是與我們密切相關的家人。nn柔軟,才是家庭關係的必修學分。 nn『當愛來的時候』並不是愛情電影,而是一部以家庭關係為主軸的電影,細膩刻劃出家人之間的愛與矛盾。nn我喜歡電影主題曲「彼岸」對愛的詮釋:n『愛是掙扎,愛很優雅,愛是對話,如此偉大;愛是責駡,愛很複雜,愛是懲罰,讓人害怕。』n愛的感覺就是如此複雜,經常在極暖與極冷之間反覆循環,每一步都是艱難,但每一次的艱難也總會跨越。nn如果真的有愛。nn看完電影以後,我想說:下次,當愛來的時候,請記得溫柔相待。n相信有朝一日,我們一定能在彼岸看見因愛茁壯,且不再恐懼的自己。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