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朴重勋,金胜宇Kim,Seung-Wu,黄政民,孔晓振 主演的电影《天军》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天军》来自于韩国地区。
2、《天军》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05年在韩国上映,《天军》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3780分,《天军》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天军》值得观看吗?
《天军》总评分3780。月点击量2次,是值得一看的动作片。
4、《天军》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天军》是上映的动作片,由影星朴重勋,金胜宇Kim,Seung-Wu,黄政民,孔晓振主演。由导演闵俊基Min,Jun-Gi携幕后团队制作。
5、《天军》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动作片电影《天军》是著名演员朴重勋 代表作,《天军》免费完整版2005年在韩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天军电影,天军剧情:2005年,南北朝鲜联合制造了核武器“飞击震天雷”,但迫于国际列强的压力,韩朝不得已交出核武器,民族强盛的愿望眼看再次落空。朝鲜少校江民吉(金胜宇 饰)不甘心屈服,掳走参与项目的金博士(孔孝珍 饰)与飞击震天雷,韩方派出少校朴政宇(黄正敏 饰)带队追索,正当两方相遇之时,一颗彗星划过天空,江、朴等人彗星的强大力量影响下透过扭曲时空来到了1572年的朝鲜…… 江、朴等人机缘巧合将正在屠戮朝鲜人的女真人慑退,被朝鲜先民视为“天军”。当夜,一名小偷偷走了他们的武器,而这名小偷,居然是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朴重勋 饰)。此时的李舜臣武科落榜,万念俱灰,面对失意的民族英雄和倍受女真欺凌的先民,穿越时空的韩朝两方军人们为了各自的信念开始战斗…
“按照电影名字,这部电影其实只有三十分钟,开头的十五分钟和结尾的十五分钟。”
朝鲜和韩国瞒着美国共同研发核武器,不料被美国发觉,双方高层只好决定将核武器移交美国。但不甘于失败的朝鲜少校江民吉带领部下将核弹劫持,然后受到韩国少校朴正宇一行的追缉。双方战斗中,一颗周期433年的彗星正好经过地球,造成空间畸变,形成的时空隧道,将两队人马共同传送到了1572年的朝鲜。这些人遇到了还在青年时期的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于是一个关于现代军人和古代英雄联手作战的故事开始了。
电影的设定还是挺吸引人的,现代军人穿越回古代和民族英雄一起大战女真人,一听都让人热血沸腾,似乎能够预见到现代武器横扫古代骑兵的精彩场面。在电影的开始十五分钟,事实确实如此。开头相当紧凑,从双方秘密研制核弹到被迫移交核弹,到江少校受到追击,到双方穿越到古代战场并大战野蛮人,都可算行云流水,吊足了观众胃口。这一切都似乎预示着接下来会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但是很快我失望了。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都在讲这些军人和李舜臣的琐事,什么家长里短,偷看女人洗澡和走私人参之类的。接下来的四十五分钟,是朝鲜、韩国军人们和李舜臣共同准备抗击女真人的故事,是的,你没看错,是共同“准备抗击”女真人的故事,这一准备就准备了影片时间的三分之一。最后的十五分钟稍微精彩一点,现代军人、古代民族英雄和村民联合大战野蛮人,战斗场面尚可,不过也就那样,因为主要还是冷兵器作战,最后现代军人全员战死,只有女博士赶到了彗星回归地点,一人回到现代。
看完之后,也理解了影片的评分为什么这么低。本来是个挺好的题材,按说能够拍出精彩的作品,美国人也拍过穿越到独立战争期间的电影,情节处理地不错。可以说,这部影片最大的败笔就是情节的处理上。导演的想法可能是想描绘李舜臣从一个无业游民转变成民族英雄这个心理路程,从而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不那么抽象的历史人物。因此导演选定了李舜臣的一个人生低谷作为一个突破点,并通过一场外部冲突(共同抗击野蛮人)来凸显李舜臣的思想转变和成长。按说这样做没有什么错,巴顿将军说过:“衡量成功的标准不在站立顶峰的高度,而在跌入低谷的反弹力”,这种跌入低谷的反弹力最具冲击人心的力量,很多影片也是通过刻画人生低谷前后的心理状态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另外,如何表现这种反弹力呢?必须通过与外部力量的抗争来表现。其实在现实中,与外部力量的抗争正是塑造民族精神的最佳途径。正如美国殖民地人民在与英军的抗争中塑造了美国精神,加拿大殖民地人民在与美国军队的抗争中增强了身份认同感,直接促进了加拿大建国。西班牙人民在与摩尔人八百年的收复失地战斗中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精神的形成。
导演的想法和采用的方法是没错的,可是表现出来的效果却大相径庭。最大的缺点是,李舜臣的转变太过突兀,之前一个小时还是武举失败斗志全失的落魄形象,经过了朋友战死、目睹小女孩死亡之后,突然开始转变并想出了高深的克敌制胜的办法。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导演对次要的地方着墨太多,比如尽力表现转变之前的李舜臣有多么废柴。但着墨虽多,却并没有深入刻画,偷东西,走私人参,都是一些不痛不痒的事情,不足以表现李舜臣的“废柴”,故事结构也不够紧张紧凑,让人昏昏欲睡。第二,导演虽然设置了李舜臣转变的事件节点,但刻画不够,让人很难相信李舜臣会因为这些事情而转变。比如那名死在李面前的士兵,之前情节很少描绘李舜臣和他之间的互动,因而难于表现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还有那个小女孩,可爱的小女孩惨死敌手,的确令人愤怒,但既然将此事件设置为促使李舜臣转变的事件节点,之前就应该着力描绘小女孩和李舜臣之间的情感联系,这样李舜臣的转变才能更加合理,他的情感爆发也会更深刻。对最需要表现得地方吝啬笔墨,在次要得地方反而浓墨重彩,造成得结果就是李舜臣的形象转变比较突兀,而且故事情节之间结构松散,缺乏联系。
回头再说说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故事中其实存在两条故事线,一条线是穿越回去的众人寻找核弹,一条线是李舜臣的心路转变历程。看题目,似乎是想说现代军人与古代骑兵战斗的故事。看内容,明显是想表现李舜臣这一英雄人物是如何从无业游民逐渐转变成长的。所以题目与内容是分裂的,不如改名算了,改成《与李舜臣一起生活、战斗的日子》。
至于无限子弹之类的漏洞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本来应该是个好故事的,可惜的是讲故事的人功力不够。
刚刚看完了《天军》,新近出炉的韩国影片。宣传页面上说这是一部喜剧片,本来也只是抱着轻松消遣一番的心态去看,但所获得的震撼和感动却是难以言喻的。
韩国的影片很喜欢把许多元素杂糅在一起,却少有像《天军》糅合得如此成功的。一开始庄重严肃的政治氛围下,朝鲜和韩国的军队正准备向美国交接核武器。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光荣和强大,朝鲜的姜上校孤注一掷,劫持核武器准备离开,而韩国的朴上校带着杀死姜上校的命令追踪而来……一连串的情节,似乎揭示着一部政治片徐徐拉开帷幕。随着时空的倒转,光阴的倒流,回到过去的两对军队开始了奇异的生活,插科打诨,幽默滑稽,朝鲜和韩国的士兵就在那古代的天空下慢慢熟悉,直至相互接受。为了把李舜臣培养成将军,他们走了一条曲折却充满温馨美好的路。本以为,这就是了,这就是一部完整的喜剧片了。可是,当笑容还未扬起,当大韩民族那温暖的风还没开始流动,所有的一切就变了。为了保护民族尊严,对抗外来的侵略,来自两个不同国家却原本是同一民族的两队人马毅然放弃了回到未来的机会,留在那充满血腥和杀戮的战场上。
那样的漫山遍野,那样的站立和倒下的人。这是为生存而战,更重要的是为一个民族而战。老人,孩子,妇女……一辈子只渴望安定生活和平等尊严的人们,在他们口中所说的“天军”的带领下,把自己生命最后的精华尽付那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山山水水中。韩国的军人,朝鲜的军人,这因为历史的阴错阳差而分离隔绝了大半个世纪的有着血脉里最纯粹最原始关系的兄弟们,怒吼着,冲进血肉横飞的刀剑丛林之中。何等悲壮,他们用血肉之躯抵御那一支支疾驰的弓箭;何等惨烈,他们在血的沐浴中仍然紧握着刀,直到生命离体而去也依然。他们义无反顾,他们更义不容辞。在现代的社会里,在现代社会复杂的国际关系里,他们只是微不足道的蝼蚁,甚至无法动摇上级的命令一丝一毫,无法不眼睁睁看着能保卫国家民族的核武器转手他人,无法不把满腔爱国热情化为悲愤和哀伤。可是在古代,他们选择了这样的路来为国家尽忠,不,是为民族尽忠。政治分裂的隔膜早已不复存在,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一个民族的人,他们把所有的鲜血都留给了他们爱之彻骨的民族,并深深希望能以微薄之力改变那既定的未来,改变那已存在的分裂和分别。到了影片的末尾,所有的界限都已不再清晰,最深刻的只有爱,根植于民族并生长于民族的超脱于利益和政治的大爱。我想,这就是导演要传达给人们的最根本的东西。而这,也是现代的政治格局下非常缺乏的东西,何等悲凉。
以荒诞的形式来承载沉重严肃的内容,不可谓不是一个突破。《太极旗飘扬》、《实尾岛》是歌剧,需要高声吟唱和全神贯注。但《天军》是街头小曲,娱乐旁人,可只有唱的人才明了其中的含义。这是《天军》的第一创新和成功。另一个便是,导演营造了一个乌托邦,那里虽然有战争和侵略,但有的是更多的尊严和团结。只要人心不死,人心不灭,所有的困难都只是磨砺,所有的美好都可以被创造。他更想让人们知道,什么是民族之“根”,什么才是全人类共同呼唤和需要的。他是如此高明,把丰富的内涵和无尽的展望浓缩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当中。但,乌托邦始终是乌托邦,每个人在这场梦里都得醒,包括那圆睁双眼死去的六个军人们,包括躲在摄像机后面的导演,包括观看影片的生活在现代的商业和政治当中的我们……
对于韩国电影的崛起不多赘述
关于剧情也不多赘述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如果有了枪械的参与了会是什么样一种场面
影片上映前这也许是最大的噱头,但是我想抱着这种心态去观看本片的朋友们会失望的
出来开场大阻潇洒的干掉了女真人boss的大刀,以及后来第91分钟的时候那场机枪的屠杀之外,观众基本上见不到刀枪棍棒与现代武器的pk的有趣场面
朝韩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南北人民心中的一个大疙瘩,以至于韩国电影解禁之后涌现了很多以朝韩问题为核心的电影,早先的《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到后来的的《实尾岛》以及同样是姜帝圭的《太极旗飘扬》还有这部《天军》
《天军》中并没有《实尾岛》和《太极旗飘扬》那样沉重的时代背景,更多参与的是娱乐成分以及商业元素
但《天军》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得太过明显,缺乏深度,也可视作一种爱国主义教育
在影片中,李舜臣不仅朝鲜的民族英雄,还代表了整个朝鲜
韩朝两方部队在李家住宿时,李舜臣郑重的说着“这是我的地方!一切照我说的做!我来到这里就是这个样子,保持它的原状!”
在院子里韩国人搭起的与朝鲜人分开的篱笆也被李舜臣愤怒的踹倒
两方指挥员一边厮打一边叫对方“赤色分子”和“反动分子”的时候,也是李舜臣停止了两人荒谬的行为
“你们不是敌人对吗?”
影片中还有很多片断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反正饕餮是被这些邻们那强烈感情深深触动
很多中国观众对“野蛮人”拷打李舜臣时所用的语言是汉语感到很愤慨,他们在韩国人在电影里展示自己爱国主义人热忱的同时也不忘在屏幕前大喊几句“凭什么说我们中国人是野蛮人?”
实际上电影中的野蛮人是女真族,他们无法用韩文交流,所以用汉语,女真族也有用自己语言的时候,当时汉语是亚洲的通用语言(看看那个时候我们多NB!)
这些人的爱国未免太过狭隘,李小龙电影中被收拾得最惨的就是小日本,但是现在小日本比我们还要尊敬李小龙,你们还有什么话说?一个例子足矣!
不过话说回来,当时女真人是否侵略过朝鲜只得一究,暂且不论他是否有能力和实力侵略朝鲜,作为游牧民族做出这样的事情可以想象
可是在饕餮特意查了一下李舜臣最著名的鸣梁海战,中国明朝的军队也同样参与了这场战斗,作为抗日援朝,中国老将邓子龙的壮烈战死沙场,这部分内容导演好像当作没看见,结尾“13VS333”的字样让我有点不爽
也许加入这部分内容会让主旨涣散,故此
反观我们自己,海峡两岸虽然关系也不错,但是隔阂仍然存在
不久前吴宗宪有个节目中,台湾一刚刚出完奶的女星竟然不知道抗战进行了几年,得知大案后的反应是“只有八年啊?”,还有诸如“大陆人好土啊!”“以后千万不要去大陆”之类的话
原来台湾人嘲笑大陆人穷,现在我们腰杆子硬了,又嘲笑台湾人井底之蛙,可笑不自量。而时髦的上海人已经把台湾人轻蔑的称为“台巴子”。我们两岸民众之间的感情,远远不如三八线南北的人们的感情那样真挚。
再说中国的地方歧视病,浙江人歧视安徽人,广东人歧视湖北人,饕餮歧视某些川蜀男人,北京、上海人歧视所有外地人,而几乎整个中国都歧视的,恐怕就是河南人。而河南正是孕育了华夏文明的一块沃土,如今人忽略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彻底把河南人“妖魔化”了。
民族的凝聚力从哪里来?
诸如此类的例子仍然不胜枚举,我TM也不想举了,点到为止
就像《天军》中李舜臣最后说的一样
“如果我们团结,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为了我们的国家和后代,让我们的死有意义”
四大发明早已黯然失色,名胜古迹正在被文明糟蹋,特色象征也逐渐退化成为商业的工具,摧残文化面临着气势嚣张的侵略.......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某些领导透过黑框大眼镜照着别人写好的稿子从撅起来的小嘴里明显底气不足而挤出来的一句口号,而是团结,是凝聚力,是意识的高度汇集。
我们到底怎么了?
周末一直在家,下片,看片,睡觉。看了几个觉得不错的片,比如最近很火的《疯狂的石头》的导演导的另一个片《绿草地》,非商业片,估计喜欢的人不多,但我喜欢,片子讲述一个蒙古牧民小孩子和乒乓球的故事,虽然很冗长,但拍得很有味道,我觉得里面演员全是当地直接找的牧民拍的,相当的朴实。昨天晚上最后看的一个片叫《天军》,韩国拍的,看得我是不停地笑,但不得不佩服韩国人也真敢想。
故事是讲朝鲜和韩国合作弄出了个原子弹,但被美国察觉,要求他们交出来,结果朝鲜军人把原子弹偷出来,打算引爆,然后韩国方面又派人去追,结果在鸭绿江上,朝鲜和韩国两方面人都被彗星扫到了李舜臣的朝鲜王国时期,他们帮助鸭绿江边的朝鲜人民打败了野蛮人的进攻,又帮助李舜臣形成了跨世纪的转变,从一个小偷变成了朝鲜伟大的爱国将领。
片子比较搞笑的是,里面的野蛮人,居然说的是汉语,但只是与朝鲜人交流时候用汉语,平时说一种我不熟悉的语言,不是蒙古语,因为根据史实来看,这些所谓的野蛮人只可能是当时居住在朝鲜境内,鸭绿江两岸的女真人。难道是满语?如果真是,那韩国拍这个片牛X了,那还得到中国来找锡伯人配音,满语在东北几乎成了死语言了,如果还能有说得如此流利并成文的,应该只有新疆境内的锡伯族人了。但说这样语言的时候不多,多得是说着很不流利的汉语,开始我都没听出来,后来才发现是汉语,晕死。野蛮人服装也很滑稽,有的是蒙古人装束,有的是怪模怪样,有个小孩子到是清朝人的摸样,最后还被朝鲜特工给随手一刀给弄死了。
片尾的朝鲜文字的字幕实在叫人震撼:13艘 VS 333艘 鸣梁海战(呵呵,朝鲜文还是比较好猜的,拼音字母)。这个的确能让朝鲜人觉得很是骄傲的。李舜臣被朝鲜民族奉为民族英雄,就是因为当年他曾经率领朝鲜海军与日本作战,13艘对333艘,说的就是历时7年,被明万历皇帝称为“东洋大捷”的朝鲜壬辰倭乱中的一次海战。不得不承认,我对朝鲜历史还是很不了解的,大多数了解是以前看过《明实录》部分章节,朝鲜李将军固然很值得肯定,但这个电影里也太神话朝鲜人的军事力量了。13VS333,猛一看以为333艘日本战船都被干翻了,实际上是13艘船击退了333艘船的进攻,也相当不错了。以前在哪里看过,好象这次海战日本太过轻敌,结果落入埋伏,最后沉了30多艘船撤退了。韩国的电影,自然要歌颂他们的民族英雄了,很应该的,但这个电影看完吧,总让你觉得,朝鲜人在历史上是多么英勇的抗击了倭寇,打败了那些野蛮的女真人。
但事实上呢?事实是,如果当时不是明朝出兵,我估计朝鲜早在满洲人进攻中国之前就被日本给完全占领了。关于明朝的出兵,咱们的中学历史里都有教授的,只不过语焉不详,注重了中朝两国友谊的问题。大家肯定都记得李舜臣发明的龟船吧,呵呵。其实,日本对朝鲜的进攻,在中国人派兵进入朝鲜之前简直已经完全占领整个朝鲜了,王子被俘,国王逃到鸭绿江边随时准备偷渡了。
丰臣秀吉当时总共动员兵力15万,据说真正登陆作战的为9万,9万人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就把朝鲜军打得势如山倒,只有李舜臣在海上进行了有效的狙击,当时李的船队也不是13艘那么少的可怜,也有90多艘,不然怎么打啊。其实丰臣秀吉超级狡猾,想打朝鲜,还先派人去问朝鲜借路,说想打中国,借道朝鲜,哈哈,大家知道唇亡齿寒这个成语来历么?就是春秋时期晋国要借道虞国去打虢国,结果被虞国大夫宫之奇识破。历史果然会重演啊,日本居然用这个伎俩!朝鲜当然拒绝,结果更给了日本打朝鲜的理由。狼要吃羊,总是有理的,嘿嘿。朝鲜自己也没料到日本军事实力如此强大,于是向中国求援,中国开始也轻敌了,以为弹丸岛夷不足为虑,仅仅派了辽东打女真人的2000骑兵进入朝鲜,后来有增派3000,5000人对9万日本军,也够夸张,当然,实际交锋的肯定没有9万之多,但明军的轻敌让明军输得很惨,好象是全军覆没吧,就几个将领逃回中国了。随后朝廷震怒,立即调集全国几路军队进入朝鲜与日军对决,都说明末军事弱,其实我觉得未必,而且从派兵入朝可以看出,还是很讲究的。调集了4路部队,1为辽东骑兵,2为山西河北骑兵与步兵,3为江浙沿海步兵,4为四川步兵。朝廷认为,辽东、山西、河北军长期与女真蒙古作战,有经验,江浙兵有抗倭经验,四川兵长期与西南夷作战,综合起来,对付岛夷,应该是有把握的。中国方面称这次入兵总兵力在7万,而日本方面觉得中国方面总兵力应该在15万以上,我查了下,剑桥中国史认为这次长达7年之久的战争,中国兵力不可能达15万,7万应该比较可靠。因为古代人经常用号称多少多少万,所以兵力的确很难准确。毫无疑问的是,重新进入朝鲜的中国军队给日本军以重创,虽然双方互有胜负,但中国军的战斗力无疑震撼了日本人,不然日本不会面对只加入了不到5000朝鲜人的中朝联军最终撤出朝鲜的。
战争就不说了,朝鲜海军本有90多艘船后来只剩几艘,还是中国海军的加入才使得最后完成对日本海军的封锁。说个比较著名的笑话,就是当时明朝皇帝册封丰臣秀吉的事儿。战争打到一半,双方都有损失,然后议和,中国人还挺喜欢议和的,议和基本没朝鲜什么事儿,是中国与日本方面的,结果中国方面用了个根本什么都不是的浙江商人,就因为他会日语,然后这个家伙居然和日本使节来了个驴唇不对马嘴,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大家都好办,然后中国人对中国皇帝说,日本人服了,您给册封一下,让丰臣秀吉当日本国王吧,他们就不闹了,万历皇帝还欣然准了,全文记不得了,就记得一句: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赐之诰命。汗,据说这个圣旨还在日本博物馆收藏着。然后日本使节对丰臣秀吉说,中国已经不行了,要乞和,您能做大明皇帝了。更晕。结果中国皇帝的圣旨到了日本,丰臣秀吉气得要吐血,掷书于地,曰:日本,我欲王则王,何待明虏之封?……千古笑话。
因为《大长今》毫无理由地热播,因为韩剧几年来的高歌猛进,因为华语片特别是华语电视剧数十年如一日的不长进。华语世界的影视大腕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纷纷按捺不住了。成龙作为植根华人世界的国际明星,其理由是韩语片侵占了太多华语片的市场;张国立作为文化积淀最深的两个区域--成长于陕西成名于北京的一份子,当然是从版权归属的角度说起。
其实需不需要反韩流是一个伪命题,其本质不是韩国足够好而是我们太不好。试想一下,美国会对哥伦比亚一个游击队的反美声明大呼小跳吗?德国会对软瓤的日本车进入德国市场感到恐惧吗?
解释本身就说明了不自信。
需要承认的是,韩国近几年的确出了几部不错的作品,比如肥皂剧《顺风妇产科》、比如动画片《狗便便》、比如电影《实尾岛》。同样是室内肥皂剧,《东北一家人》就比《顺风妇产科》要土的多;而说到动画片,我简直要敬佩《大耳朵图图》的创作人员把它公之于众的勇气了。《实尾岛》开头那句“奉伟大领袖金日成之命,为了解放南韩,124部队将刺杀朴正熙”让我热血澎湃,好久没有见识到这种万众一心的集体意志了,我听到的只是《顽主》里的“瞻仰毛主席遗容,请出示身份证……”
不必对无良记者失望,发行量和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已经被崔永元点破了。不必为被洗脑的孩子们担心,长大一些他(她)们就自然分辨是非。坦率地说,我们并不比朝韩更象一个儒教国家。李敖坦言不担心台湾孩子现在所接受的台独教育,我们为什么要担心沉醉在儒教熏陶里的阵阵韩流。
在《天军》里,一面是朝鲜上校姜敏吉的赌徒心理:成了就进入核俱乐部,不成就鱼死网不破;一面是朝韩高层的四平八稳,但永远无所作为。理性爱国主义最终战胜感性爱国主义就看出了南北两个朝鲜同样虚弱。
这两种爱国主义的碰撞,在《红潮风暴》和《北韩潜艇战》中都得到了突出体现。
大国极力避免这种赌博是因为赢不起,全世界都变成了核焦土,它要核焦土干什么?而对于小国来说则是输不起,因为它的下场就是变成核焦土。
“核武器将进行移交,因此这个工厂也将被关闭,永久的关闭……该死的美国佬,他们从不让我们拥有核武器,中国也不会同意”。
大国的压力一下子就把朝韩打回原形。
谢长廷在台湾公投辩论中煽情:“我们要生存又要尊严,我们是蛮苦的。”没办法,没办法,这就是弱者的悲哀。
套用李敖鄙夷民进党没种的话:“你在1998年就发射了大浦洞导弹,你信仰的主体思想号称不怕任何威胁,你的南北军队占了军事强国中的两个,你为什么不造原子弹呢?你那么反感美国干涉家务事,你的民众多次反美游行,你的政府也为驻韩美军的恶行头痛,你为什么不请美国人滚蛋呢?一句话,不敢,因为中国和美国都不同意你有核武器。因为美国人撤离了你就没有安全感。因为你是孬种。”
既然没有雄心或者空有雄心而没有实力,那么只好扯淡。
在影片中,虐杀朝鲜人的野蛮民族跟朝鲜人用汉语交流,这明显给人造成某种联想,尽管有和事佬同胞解释说“汉语当时是亚洲的通行语言,相当于现在英语的地位”,显然有些牵强,因为在战场上,没有比用刀剑比划更让人明白的了。那些野蛮民族的武夫肯定不是什么掌握部分汉语词汇的文化贵族。
影片结尾,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中获得奇迹般的胜利是托了400年后追随他的同胞的福。这样一个一惊一乍看起来很民族主义的小国,绝不会提及朝鲜卫国战争的主力是援朝的中国明朝军队以及在露梁海战中牺牲的邓子龙将军。一个如此篡改历史、淡忘历史的小国,一个丧失了起码的自信的小国,一个与朝鲜一样抹杀志愿军的巨大牺牲忘恩负义的小国,我们需要在它身上操那么多闲心吗?
把话题往更大里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俄罗斯如果东进或者南下,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朝韩;同样的,如果美日挺进远东,也得先把朝韩趟平做后勤基地。朝韩是什么?好有一比,平时是两家之间的狭窄过道,战时是两方杀过来冲过去的门槛。我们有更多更重要的对手要面对,为什么非要跟过道和门槛过不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