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影重重3

谍影重重3

542

    10.0

    常见问题

    1、马特·达蒙,朱丽娅·斯蒂尔斯,大卫·斯特雷泽恩,斯科特·格伦,帕迪·康斯戴恩,埃德加·拉米雷兹,阿尔伯特·芬尼,琼·艾伦,Tom,Gallop,克里·约翰逊,丹尼尔·布鲁赫,乔伊·安沙,科林·斯廷顿,丹·弗雷登堡,Lucy,Liemann 主演的电影《谍影重重3》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谍影重重3》来自于美国,德国地区。

    2、《谍影重重3》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07年在美国,德国上映,《谍影重重3》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5420分,《谍影重重3》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谍影重重3》值得观看吗?

    《谍影重重3》总评分5420。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动作片。

    4、《谍影重重3》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谍影重重3》是上映的动作片,由影星马特·达蒙,朱丽娅·斯蒂尔斯,大卫·斯特雷泽恩,斯科特·格伦,帕迪·康斯戴恩,埃德加·拉米雷兹,阿尔伯特·芬尼,琼·艾伦,Tom,Gallop,克里·约翰逊,丹尼尔·布鲁赫,乔伊·安沙,科林·斯廷顿,丹·弗雷登堡,Lucy,Liemann主演。由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携幕后团队制作。

    5、《谍影重重3》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动作片电影《谍影重重3》是著名演员马特· 代表作,《谍影重重3》免费完整版2007年在美国,德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谍影重重3电影,谍影重重3剧情:失去了心爱的女人,波恩(马特?戴蒙 饰)面临更为艰难的日子,他努力回忆,却只能在睡梦中被脑海里一知半解的闪回所惊醒,依然无法记起自己的身份。  但是波恩注定不是平凡人,不等他冷静下来好好“寻找回”自己真正的身份,中情局派出的杀手又接踵而至。在接连的几次较量之后,杰森?伯恩终于被彻底激怒,决定反戈一击——他主动追击杀手,到过莫斯科、马德里。巴黎,也在伦敦和丹吉尔做过停留。  随着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杰森回到了纽约,在那里,他将会找到一切的答案,寻回自己的身份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马特·达蒙
    • 朱丽娅·斯蒂尔斯
    • 大卫·斯特雷泽恩
    • 斯科特·格伦
    • 帕迪·康斯戴恩
    • 埃德加·拉米雷兹
    • 阿尔伯特·芬尼
    • 琼·艾伦
    • Tom
    • Gallop
    • 克里·约翰逊
    • 丹尼尔·布鲁赫
    • 乔伊·安沙
    • 科林·斯廷顿
    • 丹·弗雷登堡
    • Lucy
    • Liemann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最近《火星救援》要上了,人民(大本)的好基友马特呆萌老师又刷了一遍存在感,为什么呢,因为他老人家又又又要被救了,从《拯救大兵瑞恩》开始,到横贯整个宇宙的《星际穿越》,再到今年的火星种田文,美国人民前赴后继的燃烧经费,就是为了让呆萌老师不仅活在我们的心里,也要活在我们的身边,以至于歪国网友专门撰文研讨:为了拯救马特呆萌,美国到底花了多少钱?



      当然,厉害如马特呆萌老师是不会乐意这样吃白食的,既然我活了下来,就不能白白的活着,于是他就去演了《烛台背后》(不对)



      演了确立江湖地位的《谍影重重》系列。



      Jason Bourne哟,继James Bond,Jack Bauer之后,JB特工名人堂里又一根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的铜鸡咳咳顶梁柱。这个系列教会了观众朋友们特工的正确打开方式,就像教会了场边花痴的球星迷妹们怎么看越位——原来,一个特工可以不开豪车,不泡美妞,不贴假脸,不搞小道具,不喝要摇的不要搅的马提尼,胸大腿短,脖子比脸粗,一套衣服纵观全集不换,一样荷尔蒙爆棚到让人舔屏幕舔到根本停不下来。

      所以,当呆萌老师松口说要演谍影重重5的瞬间,可想而知全球迷妹们爆发出了夺么嘹亮的呐喊与欢呼:谍影重重1!谍影重重2!谍影重重3!现在我们又有了谍影重重5!(蛤?你说什么?4?风太大我听不清ˊ_>ˋ)当然,5要等到2016年才上映呢,等不及的同学不妨先跟我一样,先回头重新刷刷1-3(饥渴如我还滚去看了原著,然并卵,原著(居然)没有电影好看),特别是3,5的情节可是接着3来的哟~

      比如重新刷3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谍3可能是我在《异形》之外看过最好的续集电影,续集呀同学们,好莱坞的续集魔咒不需要我多说了吧,说狗尾续貂那都是轻的,猪尾鼠尾大尾巴狼尾续貂的满地都是,然而我们的伯恩系列却一以贯之,虽然半路换了导演,但凌厉干脆的格斗风格、挑战极限的动作设计、以及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手持肩扛摄影大法却始终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说到这个摄影我知道很多同学们已经开始扶墙吐了,是,谍3看着是晕,但人家晕得有道理,晕得有气势。我对这部电影最深的印象就是永不停止的跑动、躲避、追踪,一切都在动,机位、演员、场景、配合着紧凑的环境音和BGM鼓点,动次打次动次打次,我就是爱跑路别叫我停下来。不过对于一个被全美国追杀的顶级特工来说,动是常态,静反而是反常吧,一旦习惯了这种设定,看电影的时候就会非常带感,哪怕窝在被窝里也跟追着伯恩跑了五千米一样,心在跳血在烧,激情得不要不要的。

      另外一个厉害的当然就是动作和追车。动作这个不用说了,伯恩的平民风打戏大家都喜闻乐见,面包机、破杂志、毛巾、安全带……随手捞随手为我所用,关键还帅得不要不要的,这种风格到后来都反哺以华丽著称的007系列了,丹尼尔克莱格版的邦德也开始跑酷、揍人、实战,小道具越用越少,无线电接收器越做越大,连泡妞这一主营业务也荒废了。累吗?痛吗?丹叔你与其找导演投诉不如去怪你的美国同行啦╮(╯▽╰)╭

      至于追车戏,港真,谍影重重系列是我看过追车拍得最好排前三的。速度与激情那种不用说了,算追车里的科幻片,比不得,其他那些浮夸的动作片哪个有我伯恩追车追得好追得妙追得呱呱叫?伯恩最大的好处是写实,你说一个被追杀的特工,动不动开着奔驰宾利阿斯顿马丁夺么违和啊,谍3就很聪明,选了一辆大众GTI,这个车看样子一点不奢华,还挺居家,然而飙起来真是烧包到不行,马路上跟警车嗷嗷跑的时候分分钟撩起不羁的风。我还专门去问了热爱改车的备胎刘老师这个车什么来头,被科普了才知道原来GTI 1975年就被造出来了,号称马路小钢炮,轿车里的跑车,卖!到!现!在!照!样!好!卖!40年啊,什么概念,跟呆萌老师差不多岁数也差不多的帅啊,说完搞得我都想要这个车了,毕竟伯恩同款,历史悠久,大概是最高大上最有逼格的周边了吧。

      至于情节么,虽然看的时候觉得高大上什么秘密特工啊杀人机器啊组织追杀啊,但是失忆+复仇什么的狗血设定回头想想其实挺韩剧的吼。特别是复仇,掉进海里假死——》死里逃生——》化身冷艳的假身份回归——》报复每一个伤害过他的人,提问,以上情节属于《谍影重重》还是《妻子的诱惑》?——然而没关系!妻子的诱惑我也挺爱看的啊!面对马特呆萌老师和Jason Bourne就是可以如此的没有原则啊!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接下来的谍5要怎么花样翻新的虐呆萌呢?呆萌是不是还能宝刀未老的飙车揍人跳窗户呢?自古特工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看来一直到谍5上映的前一天,我们仍不知道那个JB有没有好好退休。

    • Jensen

      原作者:钱德勒·M·宾n原帖子链接:http://tieba.baidu.com/p/1959310267?see_lz=1nn故事背景:nn1.Treadstone(绊脚石计划):n绊脚石计划始于碟1,根据片中原话,这是一个高级行动方案当然了,这是老大们对外修饰过的定义。其实从碟1就可以很明白的看出,绊脚石计划就是由CIA设立并主导的,在全球范围内帮助美国除掉“绊脚石”的计划。计划人数不多,但都是精英,基本单独行动,由总部向分部联络人传递命令,再由联络人就近寻找行动者执行。伯恩就是绊脚石计划法国地区的执行人,他在执行暗杀尼日利亚流亡政府领导人的时候失手,然后才有了后面这一大档子事……并最终导致绊脚石计划副领导人被内部解决,计划完全终止。nn2.Blackbliar(黑石楠计划)n黑石楠计划是绊脚石计划的升级版,而且绝逼是白金五钻至尊VIP升级版。绊脚石计划不过是CIA方面出头帮美国政府干掉不方便正面处理的海外“绊脚石”,而在黑石楠计划中,只要出现任何可能涉及泄露CIA幕后活动的情况,上图这个阴鸷的老头都会发出命令,或侵入(强闯民宅),或押送(绑架),或实验性审问(屈打成招),当然也少不了杀害行动,而且最坑爹的是这些都不需要上级许可,而且尤其针对美国本土公民……赤裸裸一个美利坚东厂西厂锦衣卫啊……当然了,在3的末尾,这个项目也被曝光在公共之下,包括这个老头,以及黑石楠计划的创始人,都将要面临法律的“制裁”……nn情节总览:(时间顺序)nn199X年,Dr. Albert Hirsch开创了绊脚石计划,训练基地定于纽约东71街415号(谍影重重3)n199X年,原名大卫韦伯的美国陆军特种部队上尉,出了拯救美国公民性命的崇高使命感,自愿加入绊脚石计划。在接受一系列来自惨无人道的人格摧毁和重建之后,大卫终于彻底放下自己的过去,接受新身份杰森伯恩。(谍影重重3)nn1997年某月,CIA一笔2000万美元的资金在经莫斯科电汇时失踪,其实是被当时CIA的部门主管Ward Abbott卖给了一个叫Yuri(神似阿布)的俄罗斯商人,后者凭此买下了数个俄罗斯油田,并因此成为富豪,Ward和Conklin也分别得到了巨额好处。在CIA的后续调查中,一个名叫Vladimir Neski的俄罗斯政客联系CIA,透露其知道有关于2000万款项下落的消息,是CIA内部有内奸吞了这笔钱。Abbott和Conklin马上做出反应,骗伯恩说他训练合格,可以开始外出执行任务。可怜的伯恩好青年就这样被坑爹的绊脚石计划大老板和小老板拉去干了把私活,杀死了联系CIA的Vladimir Neski……而且伯恩还将这次谋杀掩盖为Neski的妻子杀死Neski后自杀……(谍影重重2) nn2002年某月,伯恩去马赛暗杀尼日尼亚流亡政府领导人Wombosi,而且要求最后伪装成被其随从所杀,可惜出手前因为妇人之仁导致任务失败,逃脱的时候背后中弹落海……落海后第二天,伯恩被某渔船救起,但是已经失去所有记忆。船长帮其取弹时在臀部发现一个电子发光器,投影显示一个银行名称和一个银行账户,无路可走的伯恩只得前往这个唯一的线索。(谍影重重1)nn伯恩去银行和大使馆的行为惊动了CIA,让原本以为他已死的Abbott和Conklin大惊失色。伯恩如果死了,不过是一个任务失败,伯恩还活着,暗杀Neski的任务就有可能曝光,他们的假公济私随时可能被发现,所以伯恩必须死!为此,小老板Conklin假借各种理由,调集其他各国的绊脚石计划执行人,围追堵截,只为干掉伯恩。可惜伯恩在偶遇的美女Marie的帮助下吉人自有天助,屡屡逃脱追杀。(谍影重重1)n伯恩先是在巴黎的家中获得了自己出事前最后一次行动的使用名和落脚点,然后使用此名字,从自己出事前最后接触过的人那里得到了许多信息,再通过浏览自己“尸体”的查阅记录,锁定了自己的过去一个任务必定和Wombosi有关。可惜CIA先走一步干掉了Wombosi,不过伯恩还是通过看报纸确定了自己就是三个星期前刺杀Wombosi失败的杀手(由此可见会多门外语是多么重要啊……)然后伯恩从来杀自己的人手中获得了绊脚石高层的联系方式,用计将其诱出,并一路跟踪到总部,终于获得了有关最后一次行动的所有记忆。与此同时,确定伯恩对自己已无威胁的Abbott杀死了剩下的知情者Conklin,关闭绊脚石计划,推出升级版黑石楠计划。伯恩远走高飞,和小美女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谍影重重1)nn2004年,柏林又有线人联系CIA,透露自己有关于1997年Vladimir Neski被杀的线索。被惊动的Ward Abbott和Yuri决定以此为机会,除掉线人和CIA接头人的同时栽赃伯恩,再派人干掉伯恩,彻底了解此事。但是暗杀伯恩的人失手,打死了Marie。与此同时,负责追查2000万下落的CIA高管Pamela Landy接头失败的怒火,也被成功引至无辜的伯恩小朋友。(谍影重重2)nn失去女友Marie的伯恩毫无头绪,只得先去往欧洲打探消息,结果被CIA发现,打斗中意外得知CIA对自己的追捕源于“自己”在1星期前在柏林执行暗杀活动。马不停蹄赶到柏林的伯恩发现自己对于这里非常熟悉,在CIA有意无意的提醒和地形的刺激下,伯恩回忆起了自己的第一个任务——1997年刺杀Vladimir Neski。最后,伯恩成功逼迫绊脚石大老板Ward Abbott吐露实情,2000万资金下落被查清,Ward Abbott自杀,Yuri被捕,杀死Marie的杀手也被伯恩在莫斯科成功复仇。(谍影重重2)nn同期,伯恩解决2000万下落后6星期,伯恩的身份已经在整个欧洲和美国掀起轩然大波,一名叫赛门罗斯的记者获得大量隐秘信息,已经连续撰写3篇关于伯恩的特别报道。(谍影重重3)nn同期,记者赛门罗斯飞抵都灵,从CIA西班牙区负责人丹尼尔处获得大量私密信息,已经接近黑石楠计划的核心,此举被CIA发觉,为保证黑石楠计划不被曝光,计划总负责人Noah Vosen派出杀手。同时,伯恩来到英国,尝试给赛门罗斯提供信息。最终,赛门罗斯没能逃过一劫,但伯恩从罗斯的笔记上得出向其提供内幕信息的是来自马德里某地址。(谍影重重3)nn赛门死后当天,伯恩飞赴马德里,寻找线人,但丹尼尔已经先行一步离开。不过伯恩还是意外邂逅了曾经的联络人Nicky。在其帮助下,伯恩入侵CIA系统,跟随CIA杀手的脚步找到了丹尼尔,可惜又没能保住丹尼尔的性命,不过杀手还是被伯恩成功干掉了(伯恩真是杀手终结者……)伯恩还从丹尼尔随身公文包残骸中得知黑石楠总部地址,立马找上门去……(谍影重重3)nn同期,黑石楠计划负责人Noah Vosen的草菅人命终于让Pamela Landy的不满达到顶峰,开始暴露不合作态度,Vosen也开始对Landy进行语音监控。伯恩找上门之后直接联系Pamela,进而利用相互之间的不信任,调虎离山将黑石楠总部警力撤空,顺利潜入大老板Noah Vosen办公室,获得所有黑石楠机密资料,并最终交予Pamela Landy。接下来按照Landy的提示,伯恩回到原绊脚石计划训练基地,在和创始人Dr. Albert Hirsch的聊天过程中恢复了所有和绊脚石训练有关的记忆。最终,伯恩心灰意冷,准备逃亡,跳河过程中被Noah Vosen击中后背,但仍顺利逃脱。同时,Landy开始依据资料起诉包括CIA局长Ezra Kramer,黑石楠负责人Noah Vosen和创始人Dr. Albert Hirsch在内的多名CIA高层人士。(谍影重重3)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格调闲人公众号:gediaoxianren)

    • Jensen

      红袖添饭
       
        必须承认,俺有点喜欢马特戴蒙(Matt Damon)了。
       
        尽管这哥们一直都很努力,并且从一开始就很有实力,为人还特低调,不像他那位一张马脸的“发小”哥们那样嚣张……这样的人品与成绩,俺早应该喜欢才是。可惜他的脸……比较难以算得上帅。而俺虽非严重花痴,大抵还是会对帅哥更青睐一些D,所以一直以来对“小马哥”有些偏见……莫办法,俺就这么俗。
       
        幸好,俺向来“看片不看人”的嗜好,又提升了小马哥在俺心中的地位,因为他这几年连续主演了几部俺的心头好:《辛瑞那》(Syriana)、《无间风云》(The Departed)和《十三罗汉》(Ocean’s 13),每部都有超出俺预期的精彩演绎,让偶发现原来这哥们的确是个演技多面手,前途不可限量。为了巴结他,俺觉得也该“饭饭”他了。
       
        俺以前老说他“呆”,因为无论从脸部轮廓,还是从表演风格,他都属于没太多动静那种。为此,俺没少被“小马哥”的FANS猛K。其实,也不是俺一个人说他呆,一贯夸大其词的《美国战队》(Team America: World Police)都直接说他“弱智”了,可见戴蒙之“呆”,是人所共知的。
       
        不过,人老子都说了,“呆可呆,非常呆”,关键得看演绎的层次,“呆”也可以变得很“生动”的。何况,从“简约主义”及所谓“自然主义”的角度来看,“呆”恰恰是值得推崇的,是对好莱坞表演模式中过分戏剧化倾向的一种“反动”。现实生活中的间谍,真的像007那么拈花惹草、自命风流,又或像伊森霍特(《碟中谍》系列)那样表情丰富、爱出风头么?未必。真正间谍的魅力,在于他们处于极端的“平常”与“非常”之间微妙的平衡:唯其外貌平常,方能大隐于市;唯其手段非常,方才马到成功。
       
        《谍影重重》系列中的戴蒙,就是将以上的辨证关系的完美再现。看了他在该系列中的表现,人们会认同“表演真是很奇妙的”。因为,表面上看来,木口木面的戴蒙,和动作影史上声名遐迩的“石头人”们如史泰龙和史蒂芬辛格没什么两样,但“波恩”的命运就是比“蓝博”他们更让人牵肠挂肚。这种角色的魅力,固然有精巧剧本的功劳,也与戴蒙的精彩演绎分不开的。他看似“内敛”,其实是在熔铸“黑洞”一般的气质,让银幕下观众的眼光一旦投射就无法逃脱。俺喜欢这种调调,往浅里说,是使得银幕角色更实在、更亲切;往深里说,是在为浮华的商业动作片注入清新自然的艺术甘霖。
       
        当然,并不见得所有人都认同戴蒙的内敛版间谍形象,正如同不是所有人都看得到含蓄、舒缓、留白等电影手法的价值一样。可是,俺仍然难以想象,会有人对《谍影重重3》(The Bourne Ultimatum)的动作戏份和情节节奏说三道四;在俺看来,本片是好莱坞近十年来时装动作片的巅峰之作,基本上很难挑出毛病。
       
        现在三岁小孩都知道把“节奏”挂在嘴边,也就是说大家都知道动作片不能一味求“猛”,必须有所起伏跌宕,有静有动,有缓有急,这样才能演奏出刺激而抓人的旋律;很少有一猛到底、一急至尾的动作片能成功的。然而,“很少”并不代表“没有”,而只是说明这样难度很高,非胸中具有大气象的导演所不能掌控。恰巧“绿草”(Paul Greengrass)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能人,所以《谍影重重3》可算动作电影史上“一猛到底”而成功了的典范。
       
        有人提醒我,其实第二集节奏也很快,也几乎是从头到尾“马不停蹄”;但俺的印象中,还是有些停顿下来、煽乎下感情的片段——尽管那些片段很短,短到让性急的小子们根本不愿注意,但在编导的意图里,都是要算舒缓篇章的。到了《谍影重重3》里,一切抒情都消弭了,可谓让“多愁善感派”绝望至死。这倒不是说因为第二集波恩死了老婆,而他又是老实人,所以第三集没得玩感情。其实不然,大家似乎忘了,从第一集开始,在CIA那边,就有一位大脸盘MM,似乎对波恩同学有些不清不楚。在第三集中,他们更加“不清不楚”了:通过编导的暗示,观众分明已经能猜到他们过去可能“有一腿”。可是,编导“坏”就坏在保持这种“不清不楚”,而他们的高明之处,也恰恰在于故意不“清清楚楚”地揭示。这样一来,看似会拖缓节奏的暧昧感情,反倒在剧情安排下成为影片中段最让人透不过气的一个经典段落,使得舒缓骤然变成了激烈,而感情也居然促生了动作,看似很不兼容的转变,在电影中却完成得非常自然、精确。
       
        那么,是什么使得一部从头到尾很紧张的动作片,能够避免观众最后的“疲乏”或者走出影院后的“失忆”呢?电影本来就是“错觉”的艺术,可这种电影的本质是光学上的,是物理的;《谍影重重3》的伟大,在于它成功地利用了心理上的错觉。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因为玩弄悬念就是制造心理错觉,而这种手法已经被经典大师们玩残了。《谍3》所运用的心理错觉,基本和悬念无关,它主要不是涉及“认知”的错觉,而是涉及“体验”的错觉。简而言之,就是让观众将“心理紧张”误认为是“节奏迅速”,其实,影片在很多时候,是放缓了节奏的,例如CIA内部意见不一的情节。只不过这些“放缓”恰恰在那些悬念的“口”上,所以叙事节奏的放慢,反而会提升观众体验的紧张感觉。
       
        另一方面,对于喜欢没心没肺看动作场景效果的观众来说,观赏本片照样不轻省,因为《谍3》中的动作场景分外真实凌厉,先不论场景调度和动作设计的效果,单单是手提摄影的运用,已足见高妙。也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因为迈克尔贝同志就爱用这种大动态的、摇摆不定的影像模式,那为啥贝哥们的动作场景激烈是激烈,却总缺少那种让人难以呼吸的紧迫劲儿呢?我们在看《变形金刚》和《绝地战警》时,是迫不及待等那些大规模毁灭场景出现,还是真正为影片角色而揪心呢?恐怕是前者居多。而“绿草”同学对于手提摄像的使用,目的是将观众的心栓在角色身上,他的镜头,像是跟随波恩出神入死的哥们,始终关注的是人物的生存状态,对于场景规模等“视觉糖果”性质的东东不是很在意。
       
        令人惊喜的是,尽管“绿草”的镜头不以“表现场景”为能事,《谍3》仍然为广大动作影迷们,奉献了好莱坞本年度最佳打斗与最佳追车场景。如果——我是说如果(又或者在事后靠惊人的记忆力回味)——我们能在那些紧张刺激的动作场景中缓过一口气,将视线从波恩的身上稍微扩张到场景和动作设计上,就会发现这些“技术活儿”之精彩。同影片的整体风格一样,追车与打斗的设计都是毫无花哨的;但正因为毫无花哨,难度反而更高,例如,没有慢镜头与CG的渲染,戴蒙就必须真实地使出那样快速多变的格斗术,那样惨烈的连环撞车与高速机动的驾驶技巧,更让人对好莱坞特技人叹为观止。可以说,越是了解电影拍摄真实过程的,就越会惊艳于本片动作之精彩。这种精彩,是超越了“假大空”的实实在在的精彩,要比那些“虚假做作的绚烂”令人激动得多得多。
       
        既然编导一方面能成功地化“舒缓”为“紧张”,另一方面还能以“刺激”火上浇油,这就难怪观众从影片一开始就憋着的那口气松不下来。不过,这种“憋气”是非常痛快的憋气,好比有些先锋同志——例如“阿部定”姐姐——在“霉克辣雾”(make love)时喜欢通过窒息来达到绝美的高潮一样,《谍影重重3》让观众悬了80来分钟的一口气,也能将观众推向欲仙欲死的和谐境界。
       
        当然,喜欢琢磨的同学,也别忘了片中那些配角们,那可是一堆、一片、一摊子好莱坞戏骨精英啊。没有他们这些发光的绿叶,戴蒙同学再“大智若愚”也难以成就如此完美的电影。喜爱武侠小说的哥们都知道,从对手或敌人的素质来判断某位高手的境界,比看他的朋友更有效。孤军作战的波恩,面对的是CIA里从上到下一窝窝的老狐狸,外加和他一样优秀致命的顶级杀手。真正有素质的动作电影,会尊重这些对手,把他们塑造得能“配”得上主角。《谍3》完美地做到了这点。这不仅更加丰满了波恩的形象,也大大增添了影片本身的厚重,以后买张DVD,单单为了好好欣赏这群顶级绿叶们的表演,也是可以妙趣无穷的。
       
        最后,还是要特别表扬一下“绿草”先生,没有他,《谍影》系列不可能如此一部比一部精彩。其实,对于好莱坞的编剧来说,将剧本写得生猛扎实,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将影片的整体风格弄得如此干净利落、冷峻凌厉,那就非需要大手笔不可了。而更值得赞叹的,是“绿草”还能将他的“大手笔”返璞归真,藏于自然朴实的外观之下,这就是可遇不可求的才能了。假以时日——如果他不发昏的话——“绿草”先生完全可以成为与斯匹堡、伊士活等比肩的好莱坞参天大树。

    • Jensen

        如果你手头还有事情没有做完——譬如炉子上烧着水,孩子还没有喂,甚至感到膀胱发胀,我都不推荐你看The Bourne Ultimatum 谍影重重3:最后通牒。你要知道对于这样一部真诚而又直接的动作电影来说,这都不算是最好的时机。

        谍影重重3:最后通牒是马特·达蒙(Matt Damon)主演的这部纯正三部曲最后一集:爱国青年Jason Bourne是美国中情局著名的“三千万”先生,领有“杀人执照的”高级特工,在这一集中继续亡命天涯追逃搏杀,查找自己的真实身份。本来小说的故事背景放在在美苏对峙的冷战时期,编剧改弦更张把Bourne置于个人与巨大的国家机器的对峙之下。非但不会生硬地把Jason Bourne塑造成为典型的美国英雄,反而让人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英雄所处的窘境,这种巧妙的置换不乏深刻且颇具新意。

        Jason Bourne在本片中头脑冷静,动作精准,遮掩了他做为失忆特工内心焦虑的情绪,分裂的人格,在面对一波又一波来自阴谋内部的致命袭击,一个又一个无从估计的对手,Bourne求生的原始兽性成了本能的反映。“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在他的最后一部影片Family Plot 大巧局中创造了麦高芬(MacGuffen)这样一个失踪的亿万家产继承人,所有人都在找他,从而引发了更大的混乱。从此这种牵动剧情脉动的中心人物就被电影学者称作“麦高芬”母题。于是在谍影重重3:最后通牒中的Jason Bourne就是这样一个母题——自己的身份其实已经几近大白,所以大家关注的焦点也就不再是他的爱国热情如何被滥用,而是他能不能逃过高手的追杀。基于这种心理学的暗示上,观众的热情就顺理成章地转移到Bourne岌岌可危的性命之上。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在谍影重重3:最后通牒中场面的设定清晰明了——高手过招。双方都是久经考验的高级特工,所以招招致命,从不拖泥带水。中情局监视“卫报”记者桥段,快速移动的镜头与凌厉的剪接,电影画面与监视器画面的互换——导演利用手提摄影机的特质和镜头的转换让观众如身临其境一般。在与Desh对决的一幕,没有一丁点儿的镜头语言,整个过程就是利用跟拍与位置的转换营造出压迫的气氛。两位特工出招凶狠,精装硬皮书在Jason Bourne的手中也成了武器,抛开了那些无谓的细枝末节,整个过程甚至只有呼吸声回荡,一气呵成,在残酷中更显真实。

        Ultimatum是终结,这部根据伟大特工小说改编的电影——在我看来——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如果你不知道谁是罗伯特·勒德姆(Robert Ludlum),那末至少来看看这三部The Bourne电影吧。

      --------------------------------------------------------

      http://nopu.blogbus.com/logs/7827071.html

    • Jensen

      詹姆斯邦德和伊森亨特之后谁是下一个抓人眼球的特工,杰森伯恩横空出世了。然后我们发现这位仁兄更简洁但其实却更细腻,更冷静但其实却更感性,更实用但却更孤胆。如果说詹姆斯邦德成就了那一个系列的男主角以及捎带手带着的女主角,汤姆克鲁斯成就了伊森亨特这一永远行走在impossible边缘的男子的话,马特达蒙和杰森伯恩是完全的互相成就,马特达蒙呈现出了一个很完美的伯恩,伯恩的角色又把马特达蒙的演技人气收益以及整个事业发展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和007这样的特工不一样,伯恩没有任何人的帮助,他也不是一个宠儿,他没有高科技武器,他没有可以用手机操纵的车,他的身边没有女人,他甚至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因此,伯恩是对特工形象的一个超越,在伯恩身上我们看不到邦德的光环,伯恩更真实更普通,虽然他一样的身手不凡。
      我们来看看伯恩是怎样的。他在海上被捞起来,记忆全失,但庆幸的是他的绝技没有丢掉。他精通多国语言,他有敏锐的观察力,非凡的身手,精准的枪法,但是他始终是无助的,因为他没法清楚的了解自己。他没有交通工具,三部电影我们看到他周游了几乎整个欧洲,他的交通工具只是火车地铁,他需要用偷钥匙的方法夺得摩洛哥街头的一辆摩托,他不只一次的用电线摩擦开车开摩托。他车技高超,因此每次追车之后倒霉的都是对方。他也会躺下不看前面开车,那是因为他必须躲避子弹。他身上没有武器,每次都是徒手搏斗之后抢下对方的武器。他没有女人,他遇到的第一个女人当时正陷在一堆麻烦当中,他不滥情,那一个女人他曾经希望好好守护,但她却因为他而死。他走路很快,走路的时候永远不回头。他的脸上永远没有表情,他的感情全部隐藏在心里。他的技巧很实用不花哨,他会用酒镇痛,会把杂志放在面包机里再拉开煤气制造爆炸,这些都显得他很真实。他会溜门撬锁,他总是偷偷潜入别人的家在别人打开门的时候轻轻的说,别怕,我不会伤害你。他懂得因特网的作用,他会在网上查到一个地址然后迅速动身决不犹豫不决。
      好的,这些已经足够了,他很简洁,无论是他的动作还是动机;他很冷静,因为他总是能最快速度的预知危险并且想办法躲过去;他很细腻也很感性,他为他的女人悲伤虽然他没有表现在脸上。他很孤胆,他一次次的让他身边的人离开,无论是玛丽还是尼基。
      如果詹姆斯邦德是完美主义,伊森亨特是偶像主义,那么杰森伯恩就是现实主义了。

      来看电影。
      作为一个好莱坞商业片,一个特工动作片来说,故事本身并不是卖点,但是故事的架构还是不错的,完整的看完三部之后会发现三部完整的形成了一个故事,失忆的特工找回了记忆,找回了自己,该抓起来的人也罪有应得了,很完满。事实上,个人觉得第一部的故事本身已经比较完整了,假设当时就收尾也可以接受,第二部第三部的联系更紧密一些,两部片子甚至开头结尾都连在了一起。影片故事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抓住了一个很好的线索,那就是伯恩的失忆和他不断的要找回记忆的尝试,失忆不是个新鲜的噱头了,但导演还是用了三部电影的篇幅来讲这个故事,而且无论是哪一部都没有偏离这一主线,所以故事自然就很紧凑,伯恩每一次旅行每一次出击的目的都很简单,一次次的到自己曾经到的地方(第二部内斯基的宾馆,第三部接受使命的建筑),一次次的头疼蹲坐在地,都是为了找到自己。
      叙事的节奏很快,很符合影片本身的节奏,这也是导演希望达到的一个节奏。故事的发展不拖沓没有废话,上来就是追捕和逃亡,寻找和自己过去有关的线索,找到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就去,去了就开打,打完就跑,接着再追。很连贯,所以让人觉得很过瘾,很爽。

      作为动作片,看点当然是动作。好莱坞的动作世界早已经有许多流派,比如成龙那样的搞笑打斗,发哥卧虎藏龙的飘逸打法,杀死比尔的华丽打法,伯恩的打法有点接近李连杰甚至超过李连杰,这种打法很实用,很简单的搏击,他不需要武术啊泰拳啊之类的渲染,直接生干。而且动作基本上都是近身的肉搏,出拳快速干练,没有多余动作,不玩好看的,只玩实用的。实用到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当武器,钢笔,卷起来的书,毛巾,身边的东西都可以利用起来。
      第三部里在摩洛哥的那场房顶大追逐加室内打斗是三部电影里打斗戏的最高点,甚至被誉为近年来少有的经典打戏。之前的追逐本以十分精彩,伯恩在房顶上飞来跳去的,一会冲进你家客厅一会掉入他家卧室的。另一边,尼基正拼命躲避德什的追击。高潮来临前,还有小段偃旗息鼓,在昏暗的屋内,之前紧凑的音乐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尼基恐惧的喘息声,然后镜头回到伯恩音乐再起,接着音乐再停止,生生增加了紧张感。这场打戏动作快的看不清楚,当德什操起剃刀的时候,伯恩应战的武器是毛巾,镜头的强烈晃动会让你在动作中迷失,但是剃刀的声音却多少被放大,于是在看不大清楚的时候却听的很清楚,紧张感大增,最后德什是生生被伯恩掐死在浴室里的,比起浪漫的远远中弹要残忍的多真实的多。
      在看这一段长长的追逐和打斗的时候,我的手心出汗了,要知道这在一个没有暖气外面大雪纷飞的屋子里基本很难出现。

      说到打戏有两点不能不提到。一是镜头剪辑,二是音乐。
      如果用一个形容词来说镜头剪辑,我想到的是凌厉。第一部谍影之后换了导演,从道格利曼换成了写实著称的格林格拉斯(93航班就是出自他手,足够写实了)。第一部导演曾试图营造出一点浪漫气息,有吻戏有爱情,有马特达蒙在温存后起床时那绝对温馨的莞尔一笑,到了第二部写实成为主旋律,浪漫基本不见了。而事实上,镜头剪辑的手法是影片动作戏得以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打斗时,镜头的超强烈晃动,似乎所有的镜头都是摄影师用肩扛摄像机拍下的,晃动严重的让人快看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并且剪辑上也采用了快速的手法,多个角度的镜头不断来回切换,比如多个人很多的场景的处理,各个角度很好的展示了当时的形势。于是快速的切换剪切和急剧晃动的镜头感,配合上简洁干净的动作,让打戏的速度感爆发力很强,所以很快很过瘾。

      而音乐的渲染很合适,音乐不复杂,就是强烈的节奏加鼓点,音乐的速度和镜头切换的速度和镜头的晃动很搭调,所以影片显得很活跃不沉闷,这种感觉很难描述,需要亲身体会其中,如果你像我一样胆儿不太大,那肯定会因为那个气氛而紧张的。我相信。

      当然,影片的亮点还有追车戏。我想到了好莱坞的追车大王迈克尔贝,那是一个你不给他钱他不知道怎么弄电影的主儿,所以他的片子里充斥的是爆炸和大场面。谍影的追车场面也不能说小,但是和那个的感觉就很不一样。首先他没有太多的爆炸镜头,倒是不停的撞车但都没爆炸,不光没爆炸那车无论怎么装怎么散架的不行了最后还是一样能开下去。另外镜头的重点主要是开车的人,也就是伯恩,即便危急到生死,他还是很冷静很沉着。还有就是追车的场景很多变,不只是公路那么简单,从印度的田野到纽约的大街上,不管场景换不换,追车的刺激感都没变。我还是觉得,第三部的追车是最高点,这部里面有翻车了,追车结束的时候,伯恩自己的车也翻了,而且还有一个汽车从楼上摔下来的桥段。另外,这次还有倒车了,当时我突然想到了变形金刚那姐姐的倒车技术了。当然,追车场景里依然离不开镜头的强烈晃动和剪切,配合音乐的渲染确实很动作很过瘾。

      伯恩的脸上很少有表情,但其实却不难看出他的内心活动。比如在第三部开始他坐在火车上看着报纸回忆的时候,他在内斯基女儿家的时候,他在对尼基上车前的温存,他在水里望着玛丽下沉的尸体的时候,虽然他的表情并不明显甚至从头到尾都不笑,但是却不难看出他内心的痛苦和孤独。
      他一次次的把枪口对准别人但都放弃了,那个时候的他依然脸上没有特别的表情,他只是喘气而已,但还是很容易看到他内心的挣扎。
      影片改变了原著美苏对峙的背景,把伯恩放在了国家机器的框架下,他失忆了,他不光是在找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他触碰到了国家机器的某些幕后的东西。他很孤独,但这样更能把他塑造成一个英雄。他交给潘的东西定了高官的罪,他也找回了自己。浅显的说,他在和国家机器的对峙中取得了一次胜利,但实际上,最后他才意识到,他是国家机器的一个棋子,他是政府资产,他是志愿者,他为政府杀人却傻乎乎的以为是在拯救美国人的生命。
      当他对自己的来历一知半解的时候,他就已经想脱离自己的这个身份,但却始终摆脱不了,是他塑造了他自己,在那个时候他开枪杀人之后他就再也不是原来的自己了,也再也回不去了,因为做过的终究不能抹杀。
      于是,当你失忆后找回记忆的时候,却发现那根本不是你想要的。这是一种悲哀,这种悲哀是伯恩的力量,多少有点震撼人心的力量。

      伯恩系列结束了,马特达蒙曾经声称伯恩系列已经完结,但之后他的反悔表态加上诸如尼基和伯恩的过去之类的疑似伏笔,让人依稀看到谍影4的影子,但我不希望再有谍影4,甚至谍影5谍影6。谍影123是一个经典,而且相当完整,足够完整,不需要让伯恩变成下一个没完没了的詹姆斯邦德,不是吗?
      说起来,尼基最后那微微上扬的微笑不是很美丽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