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冰冰,黄觉,杜家毅,王学圻,王志文,王姬,李歌 主演的电影《麦田》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麦田》来自于大陆地区。
2、《麦田》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09年在大陆上映,《麦田》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330分,《麦田》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麦田》值得观看吗?
《麦田》总评分330。月点击量3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麦田》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麦田》是2009-06-13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范冰冰,黄觉,杜家毅,王学圻,王志文,王姬,李歌主演。由导演何平携幕后团队制作。
5、《麦田》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麦田》是著名演员范冰冰 代表作,《麦田》免费完整版2009年在大陆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麦田电影,麦田剧情:战国时代,赵国小城潞邑的城主剧葱大人(王学圻 饰)在祭司(王姬 饰)的主持下,举行了与佳人骊(范冰冰 饰)大婚之礼此时,突然传来秦国大军压境,逼近长平的消息,剧葱达人只得率兵奔赴前线。结果,长平之战,赵国全军覆没。 战后,身为秦国锐士的暇(黄觉 饰)为回乡割麦所以临阵脱逃,却在半路碰到了贪生怕死的辄(杜家毅 饰)。两人为了躲避秦王诛杀令,阴差阳错闯进了潞邑。为了活命,他们只得假冒赵国的士兵,并编造了赵国战胜秦国的誓言。骊和祭司聆听着他们的讲述,一方面对胜利的结果感到心安,另一方面却觉得此事另有蹊跷。大嘴巴的侍女不断把谎言的片段传播出去,全城的女人都为之动容,她们期待着自己男人的归来。然而,却等来了无恶不作的强盗(王志文 饰)……
当我晚了十分钟到达放映厅。看到的是黄觉饰演的秦国士兵在麦田里气势汹汹地行走。身后跟着另一个言行猥琐的士兵。画面色彩非常的浓重。麦子几乎都有了金属的色泽。天空也异常的高远深邃。旁边坐的小情侣已经开始窃窃私语。这是什么地方。
这是一个关于战争的故事。取材自著名的长平之战。对于长平之战的演绎在书本上有各种版本。有对秦赵两国用兵的评述。有对赵国女人举城服毒殉情殉国的唏嘘。有对后来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歌颂。但这个片子却没办法归入战争片的范畴。因为为数不多的战争画面或口头描述只出现在了两个秦国逃兵的梦魇和呓语里。片子的结构像一部五幕舞台剧。在人物语言动作上也存在许多舞台剧的影子。比如王姬演的祭司的独白。士兵暇在酒醉后描述战场杀戮场面时的癫狂言行。都让人恍恍惚惚仿似看的不是大银幕而是小剧场。
这是一个关于战争背后男人和女人胜方和负方谎言与真实错综复杂关系的片子。关于男人。黄觉饰演的士兵暇。骁勇善战。却一心只想着回家收他的麦子。杜家毅饰演的士兵辄。腌?胆小。却妄想有朝一日过上王侯将相的生活。战争把男人不同层面的脆弱撕穿了。不管是赤裸裸的表面。还是沉默外壳下的内心。都是一种焦虑不定期待归属的情绪。超脱闲逸和酒池肉林。都只是归属感的不同期待。
女人。穿白衣的留守妇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几乎和男人一样彪悍。但在听信了赵国战胜男人即将归来的谎言后。她们才表现出少妇们的兴奋和聒噪。在那一丝希望降临的时候她们才大胆地释放出了压抑已久的天真。男人期待归属感。女人期待依赖感。即使在最不可能实现的年代。人性也在偷偷喘息。范冰冰饰演的城主夫人骊。是这种矛盾最淋漓尽致的表现。只为丈夫的一句话。你就是这座城的女主人。她颤抖地想救下强盗手中的孩子。想保护这座城里所有的女人。却做不到。哪怕是要杀掉敌国的士兵。她也没有挥刀的决心。
最后的结论是——每个人的勇敢都有限度。人都摆脱不了对归属和依赖的向往。
从小时候看《战国故事》起,就对纸上谈兵的赵括和长平之战的血腥印象深刻。9月21日在望京星美看了《麦田》,并见到了那些“割麦子”的真人。方了了这二十来年的心愿。故事活了,历史就在眼前,而且颇有惊艳。
也许有人说本片形式大于内容,但对于一部象征主义的电影来说,这本来就是它的特色。况且,对于一个情节虚构影片来说,形式感带来的多样解读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了视觉文本的观赏性。
场景构图十分讲究,有人看出“最后的镜头类似于文森特.梵高的遗作《群鸦》,范冰冰与活着的孩子们沿着蜿蜒的麦田小径走向未知的远方”,我看出群妇在昏黄灯光下簇拥着两个秦国人——她们以为的救世主——颇有向乔托·迪·邦多纳之《哀悼基督》致敬的意味。还有大量的俯瞰视角,人如蝼蚁、如布朗粒子,同样的集体无意识。
本片讲了普世的故事,其中贵族、农民、奴隶的阶层特点放在两千年前的希腊依然成立,故事亦然。当时的中产阶级农民老实本分只想麦收,贵族要维系既有的秩序并勇担责任,只有奴隶在苟活之余、试图推翻秩序,翻身做主。本片传达的反战情绪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个故事最令我震动的是所有人处于沧桑巨变而不自知,他们盲信自己期望的事物,所以巫师会被“气死”(扮演者王姬语)。赵人以为自己赢了,其实已近灭国;秦人以为这是最后一战,其实更加惨烈的战斗在等待他们。所有的剧中人都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但导演知道,观众也知道——四十年后,六国毕、四海一,再过十来年,天下再乱。这也是片尾城主夫人追向孩子的动因。现实无可留恋,未来方可期盼。
*************************
针对有朋友提出的“金木水火土(日子)是什么意思”
试着回答一下:
根据中国古人的五行理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伴随着五钟要素的盛衰,大自然也产生变化,其间不但人的命运受到影响,宇宙万物也在此过程中循环不已。
对应于本片,
“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影片中指代长平之战。
“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影片中指二秦兵逃至赵国伊甸园。
“水曰润下”,代表了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影片中指二人与城中女眷的互动。
“火曰炎上”,代表了温热、向上等性质。影片中指流寇的插曲。
“土爰稼樯”,代表了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影片中指一切归于正常,并开始孕育新的希望。
如果一定要按照商业片和文艺片的方式来划分电影类型的话,《麦田》无疑是属于文艺片的阵营。而差不多同期上映的电影里,它又和同属文艺片阵营中的《狼灾记》有所不同──它的气质属于浑身上下都流露着文艺范儿,但仔细一想它和艺术片又有差别。因为,你还真琢磨不透这片儿到底想讲什么。
关于《麦田》的故事,网上已经到处都是了,我就不在这里复述了。我作为一个类型片重症患者,对艺术电影和文艺范儿的电影都抱着小心翼翼的尊重态度──在咱们这里,看不起类型片是您有品味;看不起文艺片那就是人品有问题了。但是,说实话,我没看懂《麦田》的故事,因为别说类型化叙事了,就是从散文的角度我也没能捕捉到这个电影的神韵。
无论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关于谎言还是欲望,它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没能营造出一个合适的故事载体。对于一部所有的电影元素都营造的分外精良的电影,却恰恰在最根本的故事层面上没能讲明白一个故事,确实是非常遗憾的事情。《麦田》的摄影、美术、音乐、剪辑等等环节,都可以说是精美甚至华丽的。但是在这些华丽的元素包装下,这个故事的主题却是模糊而游离的:两个秦国逃兵在一个寡妇村里的冒险?还是谎言和真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或者是欲望和人性在东莫村里的相互救赎?这些大概念都被这个模糊的故事给炖成了一锅糊涂粥,我们作为观众固然很尊重导演的思考,但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整理出一个明确的思路,这部电影对观众的要求就有点高了──大部分观众作为消费者还是去看故事或人物的,而本片在这两点上恰恰是模糊和混杂的。
本片中只有两个人物让我印象深刻,但很不幸都是反面例子。一个是杜家毅扮演的逃兵,其癫狂和夸张的表演方式,将这个本来就猥琐的角色塑造的更加令人厌恶。杜家毅扮演的这个角色每次在银幕上的出现,都让我不由得有一种想起身离场的冲动。我不清楚这种表演风格是由导演控制的还是演员自行发挥的,但就我个人的趣味来说,这个时时刻刻都穿着丁字裤的男人彻底毁了本片精心营造的文艺范儿。
另一个让我记住的角色是王志文扮演的强盗头目。除了他时时刻刻都在飞扬的长发以及牛屄闪闪的围巾外,我相信他最后的结局一定会让观众印象深刻。主要原因是这个角色深得星爷无厘头表演的精髓,在紧张刺激的悬念之后,他忽然用一种令观众极其意外的方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剧效果──我就不剧透了,大家自己看吧,我打赌观众一定会在这个地方有笑场。
作为戏份最吃重的女主角,范冰冰在本片中的表现确实非常抢眼,但可惜由于剧作结构的限制,她还是没能表现出一个好演员对整体叙事的提升作用。这个角色的喜怒哀乐全都是故事强加上去的,范冰冰只是将故事所设定的人物动机加以放大,并没有能够给这个角色提供冰山水线以下的部分,因此这个角色就没能表现出令观众信服的动机。并不是这个演员不努力,而是电影故事所提供给她的空间就这么大,她的爱和恨,奉献和牺牲,苦闷和欲望等等情感细节,最后呈现出来的全是夸张的表面化处理。(不过考虑到本片所有演员的表演风格基本上都是这种极度夸张的舞台剧表演风格,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要的风格?)
王学圻和范冰冰扮演的角色有一场大婚的戏,那段场面的处理实在是让人浮想联翩──不是色情也不是暴力,而是闷骚。这段大婚场面的整体风格,还是没能脱离第五代导演的共同趣味,而第五代导演的这种共同趣味,张献民老师曾经做过精辟的总结:青春期性交不充分综合症(以及漫长无比的后遗症)。
作为一部很少有的以平民为主角的古装片,《麦田》在质感方面的营造相当成功,无论是普通士兵的兵器和甲胄,还是平民的服饰和日常用具,都能看出一种用心的精细。配合这种精细的质感,本片大部分时候的画面构图都堪称完美,很多画面的色调经过后期的强化后,已经具有一种金属般的质感。(所以本片的预告片就非常好看,发布的剧照也十分完美)
而作为故事最大主角,那片金灿灿的麦田,的确是非常值得夸耀──我个人估计这片麦田有可能是为本片拍摄专门种植的,因为其种植密度和分布实在是不象自然生长而成的。对于这样一部古装片来说,这片麦田成功地营造出了一个完美的虚构世界,如果其中发生的故事能够让观众得以认可,那么这个故事将会给观众带来一次很完美的观影体验。只可惜故事层面的含糊和混杂,很难让观众对这个故事和这些人物发生移情作用,最后这片金灿灿的麦田就只能沦为一片华丽的景片。
《麦田》是一部关于谎言的电影,一部关于人如何编造谎言、如何背负谎言的电影。仅看内容简介就不难想象,影片必然符合以下特点:
谎言必然越造越大,撒谎者越来越身不由己。最后的高潮就看如何收拾这不可收拾的局面。
所以,影片的前半段会笑料百出,追求荒诞效果;后半段会转向宏大悲怆的正剧,追求内涵。
身不由己的撒谎者会受到情感的冲击,会发生立场的转变,会体现人性的升华,最终会去完成牺牲或救赎之类的命题,从而收拾局面,令整部电影归于圆满。——而这个过程拍得是否合理、精彩,会是决定电影成败的关键。
看完电影,发现果然这些特点都“有”,——当然是不是足够“好”另当别论。具体而言,故事的结构大概如下:
两个秦兵开小差,故事开始。
1.两个逃兵流落入赵国,谎言诞生。
2.两人面对城主夫人和祭司,编造出“赵人坑杀四十万秦军”,谎言被编造到最大。
3.打败强盗入侵,谎言得到了最深的信任。——但同时,强盗带来“赵人败了”的说法,也使得谎言在盛极时就已经埋下最终破灭的伏笔。
4.城主的佩玉被发现,谎言破灭。
秦军入城,大结局。
锐士暇是谎言的编造者。
比起猥琐辙,锐士暇聪明得多、理性得多。所以这个谎言只能由他来编造,才能在逻辑上成立。在编造谎言的过程中,锐士暇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克制自己强烈的情感波动?这一点集中体现在“说谎”那一大场戏的高潮部分:虚假的谎言和真实的回忆不断闪回,当他想起坑杀四十万人的惨烈、想起娃娃兵眼神中的惊惶……他显然难以保持镇定,对战争的厌恶、畏惧、悲悯等种种情感都急需释放。所以他必须一边喝到烂醉,一边编造谎言。这样他才可以在编造谎言的同时大哭大笑,手舞足蹈。旁人看来,他是醉酒。而事实上,他分明是借酒宣泄自己心中汹涌的波澜。——这也是整部电影中出彩的段落。
但是,锐士暇毕竟是个理性人。情感的波动之后,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立场和目的。一开始做逃兵,他的目的就是:“我要回家收庄稼!”——之后经历了那么多波折,哪怕在击退强盗,其在潞邑的声誉和受信任度达到最顶峰时,他依然念念不忘:“我要回家收庄稼!”
所以,锐士暇只能让这个谎言在逻辑上成立,却不能使之在情感上圆满。
于是,猥琐辙成为谎言的背负者。
猥琐辙有明显的智障迹象。他不会有锐士暇那样复杂深沉的情感,在“说谎”那出戏中,他只想到怎么把慌说圆,保住小命,不会如同锐士暇那样对战争做一些似有似无的反思。但也正因为智力低下,猥琐辙恰好成为一个完全受感情支配的人。在强盗入城后,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第一次突变:一边是乘人之危倚强凌弱的强盗;一边是善良坚强但又柔弱无力的赵国女子,这让猥琐辙在情感上有了实实在在的强烈爱憎。他曾在“我是秦人”、“我是赵人”的问题上费了牛劲,这一次却一跃而出:“赵国武遂人在此!”
是他那颗智障的脑袋想明白了吗?不,他只是真的把自己当成赵国人了。他从情感上认同了这个自己参与编造的谎言,为自己虚构出“赵国贵族”的身份。他对这个谎言如此投入,乃至成为全城最后一个发现谎言破灭的人。他最后从梦中惊醒,——真的是从梦中惊醒啊!却注定要为这个谎言付出生命了。
总之,在谎言破灭之前,猥琐辙为之倾注了情感。锐士暇和猥琐辙合力实现了这个谎言。
如此说来,整个故事便颇为圆满,从结构上没什么好挑剔的。我唯一觉得遗憾的是:似乎谎言的背负者更应该是第一主角吧?从参与编造谎言、到渐渐认同谎言、到主动捍卫谎言、最终为谎言付出生命……这个过程是否会更加有趣?
——故事结构写在纸上,似乎挺好。但却被何平拍烂了,乃至影院里自始至终笑场不断。用力过猛的夸张表演,令人不适,但或许还可以视为故意为之的风格。但猥琐辙猥琐到令人生厌,就绝对是败笔了。导致的结果就是:如此悲剧的人物,观众却并不同情。
以及:全片几乎处处情绪都不到位,该压抑的时候压不下去,该爆发的时候爆不出来:编造谎言时的荒诞意味,被演员小丑式的表演矮化为滑稽;猥琐辙之死的那场戏潦草无趣,全无应有悲剧力量;就连锐士暇心心念念的“回家收庄稼”也毫无说服力。而这一切都比不上打强盗那场戏:本该是全片最提气的段落,结果整出了最猛烈的笑场。王志文大叔估计是中国影史上最下贱的强盗了吧?彻头彻尾的杯具啊……
所以你看,这些东西是光看故事结构看不出来的。和我同看此片的MM说:“典型的第五代!”——我问:怎么个典型法?答曰:主题先行呗!划出个主题,往里塞情节,于是乎经常“想法很好,拍出来很烂”。
我恍然大悟:太有道理了。什么英雄啊,无极啊,不都是这样吗?个顶个的有想法,个顶个的烂。
《麦田》的故事背景是长平之战。我不由想到: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中落败,就是因为主将赵括太擅长纸上谈兵。
另外,看这部电影,时时让我想到另外两个导演:
一是姜文。没错,因为他拍过《鬼子来了》!这种带悲剧色彩的荒诞故事,如果交给姜文来拍,肯定全然是两种境界。
二是黑泽明。猥琐辙极尽夸张的表演,分明是《战国英豪》里的农民;男人们的丁字裤、开裆裤,完全是日本范儿;撒谎撒到连自己都信了,《影子武士》呀!庄稼成熟的季节,两个逃兵在村里抵抗强盗,是不是可以叫《二武士》?更不要说黄觉的造型彻底是COSPLAY三船敏郎……细心挖掘,必能挖掘出更多“向黑泽明致敬”。
然而山寨就是山寨,哪怕你山寨的是黑泽明。
[轻微剧透,请选择性阅读]
小广告
我的影评和电影推荐都在我的影评blog
http://moviefilm.blogbus.com/
我首先必须说,要感谢豆瓣以及保利博纳提供的免费观影机会,能让我提前一天欣赏到这部影片。然后,我必须声明,作为一个自由影评者(好装逼的头衔),我不牵扯到任何利害冲突,所以以下我的影评代表的是我个人,并且是认为客观的感受。我对待每一部作品都会很认真,并给予一个客观和应得的评价,我不会带入其他额外的感情影响。好的地方我自然会喝彩,我不满意的地方我自然也会提出意见。
感觉
这部电影,概括来说,是一出史诗舞台剧。这不是拔高或者贬低,史诗是英文词汇Epic,Epic film是一种电影的类型,简单的来说是指宏观背景下的人性戏剧。至于舞台剧,那就十分好理解了,影片的信息也十分明确,五天内的故事被分割成五幕,既:金木水火土。
摄影
在摄影方面,我也强烈的感受到了舞台剧的感觉,大家其实可以注意看,影片中所使用的镜头基本都是固定机位镜头,而且大多时间都是在30秒左右或者以上,充斥着舞台调度以及内心独白。还有,影片中在群像戏中使用的90度直角俯拍镜头更是极致,我好几次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说,该切个正常角度的近景了吧,可是导演却一直用一个固定的镜头将类似的几场戏拍完。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尝试,何平的本意可能是想让观众用完全不干预,不带主观的站在第三者、旁观者的角度上去耐心的等待故事的发展。当然,这并非创新,其实许多上个世纪的佳片都使用了这样的方法,最著名的要数黑泽明了,我特地拉了一下《影子武士》,本片的镜头使用,除了摄影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变化之外,理念基本相同。全景、中景居多;固定机位的使用以及充满场面调度;不刻意的追求特殊构图,讲究画面的均衡性……等等,这些方面的理念都是相同的。而何平与摄影指导赵晓时(有意思的是,和何平导演一样,他也不是正统学院派出身)都完成的不错,而且许多镜头都拍得十分漂亮,在麦田的处理上更是美无话可说,并无邯郸学步之感,可以说完成的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剧情
既然谈到了本片与天皇的比较,那么不得不说说剧作。总的来说,我喜欢,不对,是十分喜欢这部电影的故事,秦国的锐士(既是精锐士兵)为了收麦子而逃跑回家,但是却阴差阳错的与另外一个二逼逃兵来到了一个赵国的城池,而这个城市中没有一个成年男子,全是一群丈夫在外作战而务农的女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与人性交锋的故事,所有导演或编剧都会和这个灵感陷入爱河。
这是一个好故事无疑,但何平在整体的处理上却有些,嗯,怎么说,怪异,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或者褒义词,我对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第一幕,一些喜剧的让我的感觉这部影片在向天皇的《战国英豪》致敬,一群具有喜感的人通过阴差阳错的方式打了照面,然后又有《七武士》中菊千代尾随受雇武士的影子。总体来说,我个人在第一幕没有找到一个好的状态,我总觉得很平(也许是看过类似题材影片的缘故吧)。
但随后的第二幕,剧作的质量开始回升,我也慢慢的开始进入了何平所营造的战国世界。一些喜剧感以及戏剧的张力得到了不错的发挥,很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尤其是在黄觉向范冰冰编故事的时候,把被活埋的赵括说成了无比强悍的胜利者,填埋了无数秦军。其中穿插的,具有冲击力画面的闪回与现实形成了良好的,同时也是有效的回响。在其中,我感受到了当年看《变脸》的感觉,黄觉的内心中充满了自我身份焦虑的冲突,我原本以为何平会根据这个继续把内心冲突放大,并成为戏剧张力的主要来源,但是我的估计错了。
随后便是将影片转入了一种假象的逃跑和阴谋论的氛围中,显得平淡、无力。而且影片中的主要鸿沟设置得很模糊,黄觉想要回家收麦子的鸿沟似乎有闭合的感觉(鸿沟既是剧中人物面对的达到目标前的障碍,鸿沟越大,观众就越会揪心与此,鸿沟越小,那么人物就会很容易获得他想要的,便会没有吸引力)。第三幕和第四幕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显,唯一的不同就是引入了一条副情节(我认为这个设定很好),就是盗贼的入侵(很不幸!让我再度联想起《七武士》中的情节),原本这个鸿沟裂开的很深,但是在荧幕上,人物跨越这个鸿沟却只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这,不应该是这样的。我能看到何平的取舍,他是想塑造一个完全不同的类型影片,但是在对于这个的处理上,没有考虑观众的确切感受,他没有给予观众想要看到的,只是匆匆一笔带过。而且,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我简单的思考过后,也没有发现这条副情节对于整体的剧情进展有什么重大的作用,对于人物内心转变的推动力也不大。我看到的人物还是第三幕的样子,没有变化。
在高潮幕,也就是最后一幕中,何平导演仍然给了我一个犯错的感觉,这和6年前的《天地英雄》如出一辙——烂尾。本身这个设定是十分好的,也是具有极强的人性探索以及讽刺性。但是呢?我基于前面分散而不连贯的四幕,我完全感觉不到剧情拥有足够的可信度来引发最后的事件,虽然说在逻辑性上,玉佩的情节可以说的过去,但是,我还是觉得无法承担起这么大的转变。
其实从这个结局,喜欢黑泽明的朋友也可以看到天皇的影子,一种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所导致的悲剧结局。但黑泽明在这方面的处理就十分小心,他给剧情设置了许多,基本说是无法逆转的东西,使得最后的结局令人信服,而且在照顾观众的情绪上,天皇也是十分小心谨慎,既然是整体的收尾,就必须要让这种不可逆转的、悲哀的观影情绪通过一个合理的节奏一点一点的给予观众,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故事的整体冲击力和本意。但何平导演却是一股脑的把包袱打开,接受与否全由观众,虽然这样做不是不可以,但由于前面的不连贯性以及薄弱的人物性格,导致这一实验性的做法彻底失败了。
谈到了人物,我还得补充一小段。影片的主要角色是范冰冰饰演的骊;黄觉饰演的暇;杜家毅饰演的辄以及王姬饰演的祭司。我觉得骊的处理其实是不错的,但是呢,这个处理的成功是建立在大量的与王学圻饰演的剧葱大人(对不起!我再度联想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那个角色!)的闪回以及独角戏之上的,有充分足够的笔墨去描写这个人物,但问题是我觉得在其他角色的分配上,却几乎是忽略了。暇唯一值得欢呼的内心是身份焦虑以及活埋赵军的闪回,但其他时候,他的内心和人物薄弱得像一张报纸。辄和祭司完全不知道这些角色的具体作用,难道就是单纯的剧情发展推动者么?他们的角色连纸上的字都没有,都是一张白纸。角色得不到信服,观众也无法给予相应的情感回报,这也是导致影片剧情上失策的原因之一。
何平导演还有一个地方没处理好,就是内心独白的使用。有几场戏的内心独白完全是不用展示的,观众不是傻子,他们完全能明白角色的想法和剧情的用意,本来这些部分都完成的很不错,但内心独白的大量出现,就导致了那种疲软和不自信的感觉。把思考的空间留给观众,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范冰冰在床上的欲望场景却处理的很有意思,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分却没有内心独白。难道观众对于情欲的思考会大于对理性的思考?
何平在剧作上的尝试无疑是勇敢的,具有创新性的,也是我个人十分喜欢和欣赏的。但是……请允许我引用编剧界圣经《故事》一书中对多幕剧的一段描述,我觉得基本上概括了以上我谈到的地方(职业病,太多装逼术语的卖弄,下面来段简单的):
“当作者增加幕时,他必须强行发明五个、也许六个、七个、八个甚至更多的辉煌场景。这已成为一项他力所不能及的创作任务,所以他只好求助于那些遍布于如此之多的动作影片的陈词滥调。”
(何平导演看来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没有去用动作场面填充影片,他做出的选择是聪明的,增加更多剧情,但却失败了,因为太多的剧情故事与主线的鸿沟毫无关系。)
“当太多的场景竭力营造满堂爆彩的高潮时,本来重大的东西就会变得次要、重复,步步下滑,以致停顿。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具有次情节的三幕住情节会成为一种标准。”
表演
一开始我觉得范冰冰的选择其实有点冒险,但没想到除了倾国倾城的美貌之外,她的表演作业也完成的很出色。那种悲哀得让人心碎以及坚强的人物性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真的觉得范冰冰在《麦田》中的表演很棒。花瓶,好吧,希望你能用这部作品让这个带有贬义的头衔变成过去时。
我的老乡,黄觉,到你了。很欣慰南宁能够出来你这样的演员,说实话,你的表演比起李少红的《恋爱中的宝贝》有了十分大,十分大,简直是天与地般的进步,但可惜的是,我感觉你被一个日本人附身了,他叫三船敏郎。你让我感觉你在重复他的表演,特别是《七武士》中的菊千代,我不由得不去这么想。三船君那种收放自如的张牙舞爪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黑泽明在自传《蛤蟆的油》中都说自己当时看到三船敏郎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虽然说黄觉的表演并不是那种假的刻意,但无奈选择了一条复制天才的道路,显然并不合时宜。但你的努力和潜力能让观众感受的到,这就够了。
杜家毅,制片人其实才是他的主要身份,出演的作品很少,我唯一有印象的是《洗澡》中站在喷头下才能唱歌的男高音。本片的表现我觉得也不错,毕竟不是一个专业演员出身,却能收放自如的在大荧幕上解放自己的天性去完成喜剧段落的演出,着实不易。
至于其他的角色,就一句话概括吧。
王学圻:台词不错,气场十足,老戏骨。
王志文:虽然背后有个电风扇,但演出很抢眼(影志的引用,我觉得很贴切)。
王姬:没什么感觉。
李歌:让我想起了《太阳照常升起》。
总结
其实呢,说了这么多剧作的问题(只是我个人的拙见),但我个人却是挺喜欢《麦田》这部影片的。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部拥有强烈黑泽明感觉的影片,但在剧情和剧作以及包装风格上的实验性和独特性,却是让我由衷的佩服与致敬。在中国,或者乃至世界,我们基本找不到几部类似的电影。
何平导演的野心我是看到了,何平导演的真诚我也能感受得到。比起六年前的《天地英雄》,进步了非常多,尤其是在细节的处理和想象力上,都让人感受到了中国电影目前所缺少的和没有的,但无奈六年前的那个错误还是犯下了,既是故事的整体性以及结局的说服力上,是在是有些差强人意。
我下面要说的话和我得到免费观影的机会没有任何联系:
虽然影片交出的答卷并不是那么理想,但是我无法对于这样的创新和努力视而不见。中国电影目前真的是太缺少这些在宏观之下对于人性微观心理描写的影片了,而且视觉和影片风格上又是令人惊喜(我之所以对这部影片很期待完全是因为影片的海报所传达给我的那种特殊感)。所以我给予6.5/10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