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艾美达·斯丹顿,理查德·格拉翰,埃迪·马森,吉姆·布劳德本特,莎莉·霍金斯 主演的电影《维拉·德雷克》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维拉·德雷克》来自于法国地区。
2、《维拉·德雷克》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04年在法国上映,《维拉·德雷克》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9310分,《维拉·德雷克》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维拉·德雷克》值得观看吗?
《维拉·德雷克》总评分9310。月点击量201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维拉·德雷克》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维拉·德雷克》是2004-10-22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艾美达·斯丹顿,理查德·格拉翰,埃迪·马森,吉姆·布劳德本特,莎莉·霍金斯主演。由导演迈克·李携幕后团队制作。
5、《维拉·德雷克》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维拉·德雷克》是著名演员艾美达 代表作,《维拉·德雷克》免费完整版2004年在法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维拉·德雷克电影,维拉·德雷克剧情:故事发生在1950年的英国,战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在一片混乱中,一个名叫薇拉(伊梅尔达·斯汤顿 Imelda Staunton 饰)的女人与丈夫和儿女们勉强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表面上看来,维拉是一个清洁女工,但一个秘密被深深的隐藏在她的心底。在空余的时间里,薇拉会通过好友莉莉(鲁斯·西恩 Ruth Sheen 饰)提供的手术室,帮助在战时怀孕的妇女堕胎,而之一举动在当时的英国是违法的。 雷吉(埃迪·马森 Eddie Marsan 饰)的加入为薇拉的家庭又增添了一份快乐,他和薇拉的女儿埃塞尔(Alex Kelly 饰)的婚礼让所有人的面孔上都蒙上了喜气。在婚礼进行之时,门被敲响,可是,到来的并非友好的祝福,却是警察的逮捕,薇拉的所作所为被公之于众。
文/故城
夜雾凉凉的,试着伸手往虚空里一抓,只感觉手臂冰冷。维拉是在和生命拔河,抹去时光无法褪去的颜色,我噙住眼泪,眼前浮起一股淡淡的荒凉,抑或是悲悯,悲悯那含苞未放的生命,还是悲悯维拉•德雷克的遭遇?很难说清楚这是出于天性的多愁善感还是归于对人性的幡然醒悟,至少从身旁浮起一种失落和惶然失措,在感受众叛亲离的决绝同时又被周遭的温暖唤醒了知觉。
姚斯说:“阅读经验能使人们从一种日常生活的惯性、偏见和困境中解放出来”,其实这种解放不止文字可以带给我们,去年威尼斯电影节的两部奇葩兀自来到世界,“安乐死”与“堕胎”像是给传统与卫道士的组合拳;“顽固派”,像我,在犀利面前的昏厥,如同逢到知音般恋恋不舍这点情愫。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恶之花》卷首称读者是“虚伪的读者”,我愿意继续背负这俗名,读英国人迈克•李的这部作品——《维拉•德雷克》。
在《维拉•德雷克》的影像中,英国人的矜持与固执,以及掩藏在其中依稀可辨的朽败感都让我厌恶;古老的街廊间,湿润的空气中有种泥土的腐朽,这块屡屡出现影响人类进程的思想家的土地上,却散发着一股森森的阴冷,从维拉脚步缭绕浮起。从战后废墟上崛起的城市中,很难想象处于其中的维拉身上却焕发出修缮一新的模样,是种“吞古纳今”的宽容。她善待残疾的乔治,无微不至的关怀病床上的老母亲,她勤劳、知足,精心经营着平淡的生活,也享受家庭生活的其乐融融,小惊喜与小喜悦就会让这样一个女人满足。老两口在床上相拥驱散彼此身上的寒冷和获知女儿即将出嫁整个家族的欢呼雀跃是两场尤为突出的戏,它们共同为这森森的阴冷注入温度。与王家卫一样,迈克•李也是不需要剧本的导演,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他拾拎琐碎的生活片断,似乎在梳理伦敦的“蓬头散发”,不仅建构起维拉感激生命,享受生活的恬淡气息,更是显现出中产阶级与底层人民的对峙,那是冷漠与热忱、物质与精神的对峙。
导演对生活的惊鸿一瞥并没有结束,维拉生活中不为人知的一面也逐渐露出端倪。她熟练地用自己的方式“解救”深陷困境的女性,那些她所操纵的堕胎场景触目惊心,虽然导演并没有安排我们注视嚅动的生命如何枯萎,用鲜血横流刺激我们毛细血管的膨胀,但正是这种留白的做法让我们对生命肃然起敬,这种惜墨如金掩饰了背后的残忍与痛苦,也为即将来临的悲怆积蓄了力量。《旧约•约伯记》中提到“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庇覆我”,在尊重生命的同时,意味着它也尊重从胎儿开始的生命的萌芽。英国古老的维多利亚式建筑与森严的法律制度共同在维护着传统、伦理和道德,在战后的废墟上散发着磁力,它吸引一极,却也排斥另一极,堕胎便是这另一极,背负大逆不道的恶名。维拉冒着天下之大不韪,逆流而上,却也无法避免地“自食恶果”。无论是隔案相坐的警长还是大堂之上的法官,都用冰冷和固执阐述着那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无论是在审讯室还是审判大厅,审判词与宣判词都掷地有声——我们努力谛听生的气息,却被越来越深的卷入与之相反的深渊。
不管你是否容纳堕胎,这个在今天仍争议纷纷的命题还在展现着两面性。堕胎这个矛盾结合体上,“生命权”与“选择权”惨烈的冲突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物体上容纳着如此的针锋相对,若是常物早已伤痕累累,而它却愈演愈烈,矛头直指脆弱的伦理道德。伦理这个有先验主义的东西浸入我们的文化,根深蒂固,可是哪个年代它不都是当权者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古希腊崇尚同性之间的爱,而现在呢,很难说百年之后我们不会返璞归真;克隆在当今世界再一次诱发伦理困境,可是百年之后呢,是否新的等级制度也派生于这种转变,像《Gattaca》?
影片《维拉•德雷克》的成分非常复杂,好似我们穿行于疏星残月的夜晚,既沉浸于独行,却也期盼晨曦的熙攘。迈克•李说过,“我的任务是提出问题,而不是作一些简单而肤浅的结论。”本片其实并没有纠结于伦理道德问题,更多的笔墨则是放在日常的生活,它构造了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也构造出一种“放诸四海的隐喻”。整个影片的气氛被构建为一种不修边幅的冷淡,伦敦阴冷的气氛似乎感染了周遭的一切,这种影像上的浓墨淡彩与充溢着温馨与欢乐的维拉家庭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维拉的景遇牵连着家庭的悲欢,也牵引着观众的同情脉脉流动,我们感受着一个女人的生命如何坚韧而又脆弱地与自己的文化禁锢周旋,这种力不从心在结尾那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身上凸现出来,不得不说是导演巧夺天工的着墨。当然这种女性的无力在影片也有更为隐晦的暗示,维拉打工的那个中产家庭中,女主人的女儿却被心仪的男人强奸,不幸怀孕后四处寻找堕胎的可能,可处处都是阻拦、限制;年轻时候的维拉也有着同样难以抹煞掉的遭遇,她不计报酬、无私地帮助那些可怜的女人寄情于女性的自我挽救,却又一次被男权社会主宰了命运。
这悲悯生命与悲悯生活的双重矛盾,似乎矫饰了良知,却诱发更深层次的良知讨论:是谁种下种子却仓惶逃脱?他逃离一刻是否有过浑身颤抖?是谁用推开沉重的包袱,一个小生命从下腹流走?她是否获得解脱也在陷入困顿?她是否有正在剖开一个鲜活的生命的罪恶感?抑或她镇定冷血,抑或她为了完成夙愿,完成救赎?是谁在高堂上定制规则,惩罚己所不容的行为?慈悲与怜悯何在?真的法不容情?是谁又在一次次推翻久制,焕然一新我们的价值观、道德观?评判的工具就能如此别有用心的改变?
……于是,我投下沉重的铁锚,暂做停留,做一回“虚伪的读者”。
05/03/30 13:22
#第25届SIFF#
在美国部分州严禁堕胎的当代再看上世纪的英国社会,历史真是场循环往复。
拿1861年的法条来判1950年的案子,所谓发达国家,法条不会与时俱进嘛?(不过欧美堕胎违法有牵扯到基督教的教义,迷信真不行啊)
老两口还蛮温馨的,这样的婚姻生活真幸福,作为后盾永远支持理解
典型的英国式表演,很生活化的表演看得不会很爽,但情感共鸣则细腻到位
明明那么善良朴实的老妇人,她的确是在行方便救那些姑娘们,可惜她从小认识的朋友却靠她赚钱,最后令她身陷囹圄,也没有搭把手救她。不过好在维拉有爱他的丈夫,关键时刻陪伴她,并且始终相信她。无论她做了什么,她都是充满善心的
富人阶层有的是办法在法律边缘试探起舞,穷苦大众互帮互助难逃牢狱之灾,制度的问题却要善良的穷苦人民去买单
电影整体不是我的菜,不过艾美达的确配得上影后之桂冠
正在看三联新刊《我们与历史的距离》,里面讲到大历史、小历史叙事。
此片后半段,警察在法庭事无巨细描述维拉的堕胎工具,影片结束字幕出现“警局顾问、二战顾问、医疗顾问“,我就知道,这是一个无一字无出处的“历史小叙事”。再回味所有场景美工,人物设置,对话,无不异常严谨具有历史代表性。此处下的硬功夫,堪称一篇高水准历史学术研究。在此基础上如何表现历史及人物的“真实生动光晕”,以及创作者的当下价值观,就看TA如何“带着镣铐跳舞”了。
这是一个西方语境里异常复杂的议题。尤记得第一次亲身经历这一冲突,是在2012年美国俄亥俄州奥巴马竞选现场。血淋淋的堕胎图片被疯狂的反对者呐喊着举着堵在会场入口,让来自“计划生育”习以为常国度的我,瞠目结舌,赶忙补课。
导演将这一难题转换为“帮助女孩儿们”。一个不知道父亲为何人苦出身朴实善良苦已有些神性的女主,加上她的典型的英国底层渐渐走出二战阴影有信仰价值观清晰的幸福家庭,凸显了她的行为面对不同阶层、不同状态女性共同困境时的正当性。要知道,同时期(1950年代)的巴黎,丈夫再施虐,妻子也无法独自获得离婚,只能采取极端手段但结果却是入狱(见本次电影节《曼妙旅程》的描述)
整体表演非常NTLIVE,英国戏剧表演范儿。历史背景下不同阶层的身体、口头语言,即是他们源远流长的生活传统,也是他们源远流长的表演传统(嗯,我们这里这一传统一再打破),个个都是一流表演,导演也是在各个细节,于无声处表达了清晰的态度。
《Vera Drake》片长超过120分钟,全片之中几乎没有出现任何美女帅哥,刚开始看的时候会有非常沉闷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很快就会被强烈的生活气息和Drake金子一般的善良冲淡。
故事发生在50年代,正在从二战创伤中恢复的英国。镜头始终聚焦着Vera Drake一家和他们周围的人,看着他们工作、喝茶、回忆战争,艰苦而幸福的生活。
《Vera Drake》的导演Mike Leigh是一个高手。他的故事讲得絮絮叨叨的,镜头用得平铺直叙如20年前的主流电影,叙事总是一小段一小段的象一闪念间的回忆,之间还没有多少联系。可是这一点点慢慢道来,却把各个人物和时代风貌都讲得活灵活现。举重若轻,大巧若拙,这才是讲故事的高手。
Drake的一家生活远不是富足,他们从事修理、帮佣、裁缝、工人,明显位于社会的低层。但这是最快乐的一家人,他们为下午茶或者女儿的订婚高兴不已。
Drake始终带着一脸快乐的笑容,非常热心地帮助别人。她谦卑地笑着,为女主人让路,给邻居煮茶,帮女儿介绍对象。她像是一个年老的天使爱美丽。
所以当她用自己的土方法,为穷苦恐惧的女孩子做人工流产的时候,这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恰如Drake自己所说,她不得不做。她依然像个天使,虽然在教徒眼中,那是一个类似于恶魔的罪恶。
Drake最后还是被捕入狱了,因为她救助的女孩差点死于手术感染。这个天使脸上的笑容被完全抹去,成了一脸的恐惧与忧愁。
电影在Drake一家的愁云满布中结束,电影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她只是提出了一点问题,在这里一定有一点错误,是什么的错呢?
Drake没有错,她只是在尽力地帮助别人。
堕胎没有错,没有堕胎,那些女孩们的生活将会更加艰难,或许还必须以自杀结束。
警察没有错,他们都很同情Drake,也尽力地帮她。他们只是在按照法律,例行公务而已。
法律也没有错,Drake的手法太过危险,确实可能会害死那些女孩子。
那么找正规的大夫呢?电影中的一个富家女孩为了堕胎,支付了100英镑。而Drake的手术是免费的,她的中间人会私自收取2英镑。大量的需要堕胎的女孩子无法支付正规医生的昂贵费用,只能借助Drake的帮助。
那么为什么正规医生的堕胎手术会如此昂贵呢?因为堕胎手术在当时的英国是非法的。实际上,即使在现在,在西方也非常富有争议。
常见的反对说法是堕胎手术在谋杀婴儿。
可是这里的荒谬是如此的显而易见。怀孕6、7周,子宫内的只能称为是一个受精卵,无论如何也难以称为是一个人,更不用说意识之类的高级生物特性了。结束一个受精卵与每天的细胞衰亡皮肤老化有多少区别,如何能够同一个可怜女性的未来相比?
更深层的原因是传统文化对堕胎的反对,然而更荒谬的是,这种文化传统竟然是来自一本自称是记录神的语言的书。
Drake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可是她对人生痛苦的理解,对他人的帮助,她的宅心仁厚远远超过很多所谓的信徒。
这就是我的答案,人权远远胜过神权。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一部伟大的英国式表演的影片,Imelda Staunton居然输给了查理兹•赛隆,正充分说明了奥斯卡的无知和偏见。表演出色的不止Imelda一个人,如果有整体表演的奖项,《维拉•德雷克》也当之无愧。Mike Leigh电影拍的不多,却已经得了好几次戛纳、威尼斯,奥斯卡提名也好些次,但是始终没有沾染上好莱坞的那一套,一直立足英格兰本土,这是一种固守,却也是一种坚持,而他也做的真的出色。
虽然故事发生在二战后英国经济萧条和涉及到了非法堕胎这个宗教意义上敏感的话题,电影的起伏却不是通过镜头强加给你的,而是通过演员生活化的表演一点一点的让你融进去,仿佛那些人物是活生生的在你周围,你在真正的体会着他们的悲苦和无奈一样。导演并没有批判什么,丑化什么,甚至是逮捕Vera的警察都在严肃之中带着温柔和同情的光彩,导演只是把这个故事客观的展现在你面前,一切的是非曲直留给你自己去想。也不是完全的客观,那种无奈和心碎出现在Vera的每一个镜头,那个本该团圆温馨的圣诞夜,Vera在飘雪中被警察带走,她的丈夫无助但却坚定的跟在她后面的时刻,那些压抑的隐忍和心酸由衷的让人难受。
本不想在西方具有争论的堕胎问题上纠缠太多,但是与那些下层的妇女不得已的求助于Vera所对比的,是Vera服务的上层阶级的小姐所面对的由金钱和地位所提供的“合法”的安全堕胎,Vera那些简陋的设备和这种非法的服务行为就算不在宗教意义上,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的确是不合理的,但是对于那些底层的无助的妇女来说,她们又怎么能负担得起几十镑的现金来获得“合法”安全的服务呢。虽然我不想这么说,但是Mike Leigh很多时候真的像一个工人阶级的代表,一个无产阶级的艺术家(^_^),那些普通人生活中的苦中作乐、辛酸无奈在他的摄影机下那么的真实可信,也那么的发人深省。具有讽刺意义的也是使Vera事迹败露的那次堕胎的对象的母亲,是她很久前的旧识,是一个介于上层阶级和底层人民之间的中间阶层。
一直可以想起Imelda的表演,或者我觉得那已经超出的表演,在我看来,她就是Vera,对家庭邻里的温暖,面对来堕胎的妇女给她们微笑的鼓励,却也不时的流露着无奈的凝视,被捕时十几秒的面部特写把一切心境转变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在拘留期间那种世界坍塌一样的充满罪恶感和无助的眼神和颤抖的身躯,这一场演出浑然天生,毫无瑕疵。她也充分的说明了表演不在脸上做出多少表情挤出了多少泪水,更在每个细小的动作甚至是蹒跚的步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