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役所广司,菅田将晖,森七菜,豊田裕大,坂井真纪,田中泯 主演的电影《银河铁道之父》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银河铁道之父》来自于日本地区。
2、《银河铁道之父》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23年在日本上映,《银河铁道之父》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2577分,《银河铁道之父》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银河铁道之父》值得观看吗?
《银河铁道之父》总评分2577。月点击量3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银河铁道之父》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银河铁道之父》是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役所广司,菅田将晖,森七菜,豊田裕大,坂井真纪,田中泯主演。由导演成岛出携幕后团队制作。
5、《银河铁道之父》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银河铁道之父》是著名演员役所广 代表作,《银河铁道之父》免费完整版2023年在日本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银河铁道之父电影,银河铁道之父剧情:本传记片由成岛出执导,详细讲述了日本最受欢迎的儿童作家之一、传奇诗人和小说家宫泽贤治的一生。作为明治时代富有当铺商人的长子,宫泽贤治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期待有一天能继承家族企业。然而,自由奔放的宫泽贤治决心走自己的人生道路,独自从事农业研究、合成宝石和其他古怪的事业
本月初,改编自门井庆喜同名长篇传记小说的《银河铁道之父》正式上线。影片由实力派巨星役所广司、当红小生菅田将晖主演,讲述了日本国民诗人宫泽贤治的一生。
电影总体在水准之上,役所广司深沉细腻的表演足够动人,两场葬礼戏的调度也别具匠心。但不是没有缺点:影片里几乎看不出鲜明的时代烙印,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无从体现诗人丰富的内心层次,家庭成员的戏份均摊也挤压了深化思想的空间,我们看到的是被“简化”出的极端任性、充满理想主义气息的大男孩形象——这固然是宫泽贤治的一面,但不是全部。
不光是贤治被拍浅了,政次郎-贤治这对父子爱恨交加的复杂关系也拍浅了:包容一切、无私奉献的父亲和博爱世人、愧对亲人的儿子亦是将人性提纯后的理想关系。由于缺乏对人物的心理铺陈,影片展现的亲人之爱、亲人冲突止步于截取生活片段后的情绪放大,加上对死亡不遗余力的煽情处理,这一切使影片滑入“很好哭”的家庭伦理剧层面,未能形成绵绵如缕、直击内心的悲剧力量。
宫泽贤治虽以“简单纯粹”著称,其心路历程和思想轮廓却很复杂,影片给予的展现空间和菅田将晖自身的表演能力都不够。而且,既为《银河铁道之父》,顾名思义,就是以父亲宫泽政次郎的视角去展开宫泽贤治的生平,这又在真实的作家和观众间增设了障碍。
当然这么讲故事,有利于给已被神格化的国民诗人祛魅。毕竟人们也该意识到:“圣人”固然伟大,但“成圣”的代价,往往要“圣人”身边最亲密的人来负。纯粹的理想主义,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种残忍。
可祛魅不意味着简化、略化和苍白。至少我了解的宫泽贤治,要比电影中立体的多、可爱的多。关于这部电影,其实没太多好讲,但我倒愿借此机会,向更多的人介绍下宫泽贤治。
为此,我特意列出有关宫泽贤治的六个关键词。从中,我们得以管窥他到底是个什么人,又想做什么人。
1、地震
明治29年(1896年),宫泽贤治生于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花卷町(现为花卷市),这里是当时日本最穷的地方之一,土地贫瘠,天灾不断,当地农民的生活十分困苦。
宫泽贤治出生前两个月,岩手县就爆发了“明治三陆地震”,引发了20多米高的大海啸。海啸摧毁了9000座房屋,造成至少21900人罹难。就在他出生五天后,又发生了7.2级的“陆羽地震”。
地震期间,母亲伊治将襁褓中的贤治放进摇篮,紧紧护住并默诵佛经,这似乎为幼小的贤治种下一颗信仰的种子。事实上,宫泽贤治虔诚的佛教信仰与家庭浓厚的宗教氛围不无关系。
而在贤治去世的1933年,“三陆地震”卷土重来:同样引发巨大海啸和人员伤亡,为区别上次,此次地震又叫“昭和三陆地震”。
日本向来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度,地震多发并不为奇。可一个人的诞生与辞世竟都伴随巨大天灾,而这个人的一生,只走过短短的37年。这不禁让人感慨:他究竟算是个体还是作为“群体之灵”和一个世界的隐喻。
其实,除了早逝的妹妹敏以外,宫泽家的人是有长寿史的:父亲政次郎活到83岁,母亲伊治86岁,宫泽贤治的另两个妹妹一个86岁,一个74岁,而继承家业的弟弟清六甚至活到2001年,享年97岁。
仅就这点而言,让我想到鲁迅的寿命(55岁)与周作人(82岁)、周建人(95岁)和母亲鲁瑞(85岁)的对比。
多说一句:鲁迅先生的好友钱稻孙正是第一个将宫泽贤治的诗作《不畏风雨》译介到中国的人。
2、农民
岩手县虽然贫困外加自然资源恶劣,但宫泽贤治的家境其实并不差。他家在当地开设当铺,从小到大,贤治目睹因天灾而歉收、走投无路的农民拿着唯一值钱的东西到家里换取微薄的生活费用,这一凄惨的景象令贤治深恶痛绝。因此,身为长子的他拒绝继承家业,一度与父亲的关系十分紧张。
耳濡目染皆是众生的苦难,出身优渥的贤治滋生出一副同情农民,悲天悯人的心肠。
1915年,贤治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盛冈高等农林学校(今岩手大学农业部),系统学习地质和农业。
“弃商从农”图什么?——为改善家乡农民的生活状况贡献一己之力。
毕业后,贤治成为了一名农校老师。
当是时,不仅受连年自然灾害的威胁,日本也经历了从大正民主时代到军国主义抬头的时局转变。政府的横征暴敛、残酷的阶级剥削及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大萧条让底层民众的生活愈发艰难。
社会风潮的显著变化也让宫泽贤治与学校当局格格不入,他的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审查和限制,甚至连与学生合演的话剧都遭禁演。1926年,贤治干脆从农校辞职,从一名老师变成一个真正的农民。
他独自在荒郊野外生活,吃着粗茶淡饭,与农民同耕同住。为帮助农民摆脱贫困,他免费开办农学讲堂“罗须地人协会”,为农民传播科学的种地知识,并亲自下田执导耕种。农闲时,宫泽贤治还会教孩子们音乐,为他们讲述童话故事。然而,罗须地人协会后来同样遭到了警局的调查。
不仅如此,就连宫泽贤治帮助过的农民也对他的做法颇有微词,因为恶劣的气候导致收成依旧不好,有些人甚至要求贤治赔偿损失。在组建农民乐团的时候,他也遭到了农民的嘲笑。
就这样,宫泽贤治以苦行僧般的决绝无情将自己驱入这一无望无尽的事业,对这一“自讨苦吃”、“离了个大谱”的举动,贤治自己是这么解释的:
“我作为诗人描写生存的痛苦,作为教师激励孩子们做一个出色的农民。可是,我自己一点都不了解农民的痛苦。现在我必须让身体来感受”。
宫泽贤治的身体从小就不好,6岁时就因痢疾住院,成年后,更是经常生病,肋膜炎与肺炎一直伴随着他。“让身体来感受”的直接后果是:走村串户的奔波劳苦和学术交流的经常性出差让本就堪忧的健康状况直转急下,最终,贤治在37岁年纪轻轻时就因急性肺炎去世了。
你大概想不到:就在他死前一天,还拖着沉重的病躯,跟农民讨论了一个小时的施肥问题。
3、石头
宫泽贤治立志农业除了“圣人”的理由外,也和强烈的个人兴趣有关: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喜欢动植物,尤其是收集各类矿石和制作昆虫标本,11岁时,甚至被家人起了个“石头贤先生”的绰号。
在盛冈中学念书时,贤治常漫步于学校附近的山野,美丽的矿石、多彩的生物、浪漫的星空激发了少年无尽的遐想,成为他日后童话创作的重要源泉。他的童话多是充满浪漫与幻想的虚构世界,又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而他的诗歌除了奇丽的想象,还夹杂了化学、地理、天文方面的科学术语,因此显得不是那么好懂。
有人做过统计,在宫泽贤治的所有作品中,各种植物的名称有500多种,动物也有100多种——单凭这点你就知道,诗人对大自然的向往绝不属于吟风弄月的文人雅趣,他是主张以自然科学为指引呼应最迫切的社会需求、解决实际生活的具体难题。
宫泽贤治一生创作了94篇童话和上千首诗歌。然而,就像他那难以为常人理解的人生抉择一样,这些作品在他生前默默无闻、无人问津。
不论出版社还是文坛,没人在乎一个穷乡僻壤、“脱离实际”的文艺青年写了什么东西。就连日后大名鼎鼎的童话集《一个规矩繁多的饭店》和诗集《春春天与阿修罗》 也只是在 他28岁时自费出版——结果在书店堆积如山,根本卖不动,不得已,贤治只好又花钱买下再转赠亲友。
童话《渡过雪原》是贤治生前唯一发表的作品,得到了5日元。这5日元,是他收到的唯一稿费。
4、妹妹
宫泽贤治最亲近的人是小他两岁的妹妹敏。兄妹俩感情甚笃,敏也是全家最能理解哥哥的思想、欣赏他才华的亲人。1922年,年仅24岁的敏因肺结核去世,给贤治带来沉痛打击,他接连写出《永诀之朝》、《松针》、《无声恸哭》三首诗,表达对妹妹的怀念。
与你想象的不同,贤治的悲痛并不是撕心裂肺、天塌地陷的那种崩溃,相反,极致的悲哀是“无声”的,他帮弥留之际的妹妹盛来一碗雨雪,想到的是造成雨雪的大气层和更加遥远的银河,看到妹妹敷脸的松针就像看到一望无际的森林......他将对亲人逝去的巨大悲伤,弥散到整个宇宙,化作连结万物、生生不息的永生力量。
这种想法,也体现在贤治最富盛名的童话故事《银河铁道之夜》中。
《银河铁道之夜》被视为宫泽贤治的巅峰之作。故事讲述了贫穷孤独的少年乔班尼在梦中和好友康贝瑞拉搭乘火车畅游银河的故事。梦中的天国璀璨夺目、异人频出,可梦醒时分的现实却是:乔班尼发现那个唯一能理解他的朋友康贝瑞拉为救同学溺水身亡。
一般认为:乔班尼是作者、即贤治自己的化身,而康贝瑞拉的原型,就是贤治死去的妹妹敏。影片结尾,宫泽政次郎登上列车、与子女(贤治和敏)对望的那个镜头,也暗含了这一意思。
《银河铁道之夜》和那些简单美好的童话故事很不一样,透过列车上的亡灵,宫泽贤治刻画的其实是尘世的众生相:每个人都很可怜、每个人都有弱点,聚散无常、始终困惑但心存希望。它的核心主题有两个——幸福与死亡。
这两个词,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矛盾:通过他人的死亡,我们能更好地认识“真正的幸福”;而为了他人的幸福,死亡也变得不再可怕——那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蔚蓝寂静的天空和清澈透明的风”。
光这么讲,似乎有些抽象和空洞,贤治的意思是:这个世界,是由无数不同人组成的,它有无穷无尽的面向,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万事万物,不过是旋起旋灭的心之造物(宫泽贤治将其称为“心象素描”)。每个人之所以能生存,其实都来自他人和他物的牺牲和奉献——不管你对此有没有感触和感激。
追求幸福既是每个人的权力,那一个囊括了所有人的世界、“所有人的幸福”自然是它理所当然的愿景和归宿。
如果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的幸福奉献自己,以他人之幸福成全自己的幸福,那就只有幸福;这所有幸福相加,岂不让世界成为所有人都幸福的世界?
因此,就连悲伤也成了温暖,死亡也变得温柔。其实究竟有没有天堂、能否到达彼岸并不重要。不论遭逢何种厄运,与其细数放弃的理由,不如盘点尚能做到的事情,果能如此,纵使孤身一人,也能静静融化世界的黑暗。
就像乔班尼说过的那句话:“天上什么的,不去也没什么。我们必须在这里建造出比天上还好的地方。”
一部童话,能闪现出如此深度,和宫泽贤治毕生的佛教信仰有关。
5、法华经
受家庭的熏陶,宫泽贤治幼时起便能和姑姑一起诵读佛经。宫泽家信奉净土真宗(佛教教派之一),“厌离秽土,欣求净土”——追求另一个世界的幸福是净土宗的口号。但贤治18岁时无意中读到《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大受触动,遂改此为自己的终身信仰。
在贤治看来,只祈求死后进入极乐世界的净土宗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法华经》主张竭尽全力将现世变为净土,这种积极入世的哲学态度才算人间正道。于是继学农之后,贤治又一次与家族发生严重冲突。
不改其志的贤治在1920年加入了信仰《法华经》的组织——国柱会,从此,他的文学创作便与宗教思想密不可分。他甚至将自己的创作称为“法华文学”。
《法华经》强调救人甚于救己的思想,即所谓“菩萨行”,由此你便不难理解,《银河铁道之夜》的“幸福观”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没有全人类的幸福,就不可能有个人的幸福”这句话正是《法华经》“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的袅袅余音。
贤治临终前的最后一个要求,是希望父亲能印1000本《法华经》,弘法利生。
话说到这,想必你会好奇:这样一个他者眼里不可思议的圣徒,在自己眼中又是什么样子?
——修罗。
修罗又称阿修罗,属“六道”之一。阿修罗非神非人,男的极丑陋,女的极漂亮,以骁勇好斗著称,出于愤怒和嫉妒,常与帝释天(天帝)征战不休。
以阿修罗自况,表明与世无争的“圣徒”始终处于激烈的自我怀疑和挣扎之中,他的搏斗对象是自己,他拼命提高自己、修炼自己,为的是变成一个更平和、更宽广、更慈悲、面对无穷苦难与芸芸众生永远保持微笑的一个人。
我之所以惨败至此,是因为沾染上了这个时代普遍的重疾——“傲慢”。那些不值一提的才能、胸怀、身份和财产我以为它们真的为我所有......流年逝去,眼见自己筑起的海市蜃楼日渐消逝,却只知道愤世嫉俗......身处这样的时代,请务必谨慎行事。”
——宫泽贤治
或许,在内心深处,宫泽贤治对“一事无成”的自己持否定态度。这又能见他的赤诚与深刻——无论一个人怎么选,总归会后悔。因为“找到一条新的、好的途径的同时,也是找到一条新的烦恼之路”。终其一生,人生也没有答案。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贤治主张将自己的文稿全部烧掉,但他的亲友并未遵从他的心愿。《不畏风雨》的面世和这首诗本身,都是个奇迹。
6、不畏风雨
《不畏风雨》是宫泽贤治去世前两年,1931年于病榻之上用铅笔匆匆记下的一首诗。
这首一时兴起的率性之作反而成了贤治名气最大的一首诗,因为这和他的其它诗都不一样。不见以往晦涩的意象或科学名词,句句都是大白话,简单朴素的简直不像一首诗。
与电影中父亲首先发现它不同,贤治的弟弟宫泽清六在整理哥哥的遗物时才在笔记本上看到它。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宫泽贤治写给自己的一段话,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己究竟想做什么人、过何种生活的愿望。
在动画片《樱桃小丸子》和《灌篮高手》中,我们听过这首诗。如今,全日本的小学生都会背诵它,就像宫泽贤治那些童话故事,生前读者寥寥,如今却被收入语文教科书,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首当其冲被影响的又是宫泽贤治的老家岩手县:当时浪高40米,超过1896和1933年2次海啸的规模。日本演员渡边谦朗诵了这首诗,为受灾的民众加油打气。
天灾、战争、瘟疫......从未远去。生而为人、与生俱来的痛苦从未衰减。
最后,让我们以这首诗作结。看看这段平平无奇的话,为何未随岁月的流逝而黯淡,反而穿越时间的长河,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不畏风雨》
程璧译
不畏雨,不畏风
也不畏冬雪和酷暑
有一个结实的身体
无欲无求
绝不发怒
总是平静微笑
一日食玄米(1)半升
以及味噌(2)和少许蔬菜
对所有事情
不过分思虑
多听多看
洞察铭记
居住在原野松林荫下
小小的茅草屋
东边有孩子生病
就去看护照顾
西边有母亲劳累
就去帮她扛起稻束
南边有人垂危
就去告诉他莫要害怕
北边有争吵或冲突
就去说这很无聊请停止
干旱时流下眼泪
冷夏时坐立不安
大家都喊我傻瓜
不被赞美
但也不受苦
我想成为
这样的人
(1)即糙米,指未加工的稻米
(2)一种豆酱,是日本最常见的调味品
(短评写不下的放在这里。)
银河铁道之父的「父」不仅只是指宫泽贤治,也是指贤治的父亲宫泽政次郎吧,或许还能是宫泽这一家。在那个连男人不顾工作亲自去医院照顾病人的行为都「丢脸」的时代,政次郎显然是个大家口中「父でやりすぎる」的父亲,后来贤治不想继承典当行想继续升学,也是被妹妹登志口中所塑造的「新时代父亲」这个美誉冲昏头脑才同意贤治去读大学,真的有点子可爱!
在那么多爱的沐浴下贤治成长为了如此温柔明亮的人并不意外,电影前半段还不够成熟、心脏还不够强大的贤治像极了被宠坏的任性孩子,想一出是一出,帮助农民、改信日莲教,离家出走,独自在东京闯荡,可他其实只不过是一个热烈地向往着美好的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啊。在那个时代不顾一切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乡的人想必无时无刻都在与残酷的现实激烈地冲突挣扎着吧。
爷爷和最爱的妹妹相继因病辞职,出版的书籍几乎无人问津,然而宫泽贤治没有因几度破碎的乌托邦而消沉。继续创作之余,开始农耕,他将自己所学到的农学知识都教授给农民,给他们上课,闲暇时给农家的小孩们唱童谣(星めぐりの歌真的太治癒),即使重病时也要艰难爬起来帮走投无路的农民解决问题。他真的太美好了,好到我已经没办法用语言形容。
印象很深的是电影里两场死亡都发生在大雪纷飞的冬季,而贤治病重时的窗外庭院还是一片绿意盎然,我想那应该是夏去秋来,快要丰收的季节吧。全片最大的泪点也是贤治临终前父亲高声背出的那首《不畏风雨》,光看文字觉得挺平淡的诗句,却莫名听得落泪:
“不畏雨不畏风n也不畏冬雪和酷暑n有一个结实的身体n无欲无求n绝不发怒n总是平静微笑n一日食玄米半升n以及味噌和少许蔬菜n对所有事情不过分思虑n多听多看n洞察铭记nn居住在原野松林荫下n小小的茅草屋n东边有孩子生病n就去看护照顾n西边有母亲劳累n就去帮她扛起稻束n南边有人垂危n就去告诉他莫要怕n北边有争吵或冲突n就去说这很无聊请停止nn干旱时流下眼泪n冷夏时坐立不安n大家喊我傻瓜n不被赞美n也不受苦n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你啊 就是这样美好明亮的人呀!❤️
电影的最后确实有安慰到我,虚无缥缈的天堂上,“哐当~哐当~” 银河列车进站了,焦班尼说:“柯贝内拉 这回又只有我们俩了 不管去哪里 我们都要并肩同行。” 此时父亲化身的捕鸟人登上列车,问到他俩:
“你们这是要去哪里。”
“我们无处不去。”
最后的最后附上日语版的不畏风雨(是真的很喜欢)
『雨にも負けず』ー宮澤賢治
雨にも負けずn風にも負けずn雪にも夏の暑さにも負けぬnn丈夫な体を持ちn欲はなくn決して怒らずnいつも靜かに笑っているnn一日に玄米四合とn味噌と少しの野菜を食べnあらゆることをn自分を勘定に入れずにnよく見聞きし分かりnそして忘れずnn野原の松の林の陰のn小さな萱ぶきの小屋にいてn東に病気の子供あればn行って 看病してやりn西に疲れた母あればn行って その稲の束を負いn南に死にそうな人あればn行って 怖がらなくてもいいと言いn北に喧嘩や訴訟があればnつまらないから やめろと言いnn日照りの時は涙を流しn寒さの夏はおろおろ歩きnみんなに木偶坊と呼ばれn褒められもせずn苦にもされずnそういうものにn私はなりたい。
【2023金鸡影展·北京展映|银河铁道之父·日本·2023】《银河铁道之夜》作者宫泽贤治的传记电影。与役所广司拼演技,菅田将辉还是落了下风。片中父亲政次郎从凌乱在风中的手稿上第一次读到儿子贤治的文字时,那猛然一深的一瞥,凝注着十足功力,居然看得人身体一沉,这演技有毒!
感人但不至深的传记片,有老父在上,身前不为人知,身后成为日本国民童书作家的贤治被弱化成一个任性颟顸、理想主义上头的骄子,加之片中无处不在的生离死别,和三场死亡大戏的穷奢极煽,把父子兄妹间更为深刻的依托和支撑简化成为好哭,还是偷懒了……毕竟,写出《不畏风雨》这样一首绝命诗,动辄被《樱桃小丸子》和《灌篮高手》等影视剧不断吟诵的宫泽贤治绝对是但又绝非仅仅是一位中二少年。
第一次知道宫泽贤治是在读岑献青老师的作品《隔世的眺望》时,她的合作者关口加代在书中要向中国读者大力举荐的那位“有格调的儿童文学作家”,就是他。当晚就搜出《银河铁道之夜》来读,除了童真,文字有种奇瑰的VR效果,满目葱茏满耳叮咚,那是作者在全景式地奔向他还来不及遭遇的人生吗?
在日本岩手县有一段被称为“银河铁道”的铁道线路,一开始我以为它和松本零士的《银河铁道999》有关,查了资料才知道,它其实是与岩手县出身的作家宫泽贤治有关,这位活着时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在默默无闻中写下了包括《银河铁道之夜》在内的九十多篇童话和诸多诗歌,死后却成了那个将日本现代童话带向世界的人。nn这部电影其实是从宫泽贤治父亲宫泽政次郎的角度去记录他的生平,也正是这个“二手”的角度,反倒更为深刻地呈现出,一个人要成长成熟到清醒地认识自己,并踏实地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懂得管理好自己的选择,经营好自己的人生,是多么复杂的一件事,它对父母的要求是极高的。nn宫泽政次郎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很开明,对儿子的姿态始终倾向于理解和支持,但同时也不至于过分开明到会纵容儿子不负责任的思想和行为。这是很难把握的平衡。nn一些父母更容易犯的错往往不是不重视子女的教育,而是不尊重子女所受的教育。他们理解知识在一个人身上的催化作用是狭隘的,认为学业的唯一用处就是找份好工作,他们否认、抗拒,甚至打压知识让子女拥有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期待子女老了也是个乖宝宝。最终,谁都成为不了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父母成为不了绝对权威,毕竟子女受过教育了,会思考了;子女成为不了让自己满意的人,因为他/她时不时就会遭受无理的打压和管控。nn如果说这部电影最引人深思的地方在哪里,那就是宫泽政次郎这位父亲对儿子教育的重视,这种重视不仅仅体现在教育成果上,更体现在对其心智的尊重和教育引导中。而每一个开明的父母大概都要承受着“逆子”的考验,“逆子”不会满足这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期望,但他/她能以少走弯路的方式满足自身对生命的渴望。nn电影最后是一段意象表达,父亲宫泽政次郎对因肺结核病逝的兄妹道谢,但在我看来,两兄妹才应该向父亲道谢,尽管他们一生短暂,但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充分的教育、尊重和理解。如果一个人不必经历磨难就拥有坚定不移的精神力,起码有一半是因为他/她有幸拥有一个开明又不至于放任的家长。
写于2023年6月17日,上海电影节倒数第二天
虽然节奏缓慢,偏向叙事性而不是故事性,但剧组成员无疑以功力相当好的剧本和镜头呈现了一部无法打四星的电影。作者没有掩盖银河铁道之父为人父的固有瑕疵,让他成为了一个有瑕疵但品质依然让人佩服的好父亲。他一直走在理解儿女的路上,并且无意之中替贤治指明了道路。
虽然之前久闻银河铁道大名但未了解过他和他的书,宫泽贤治无疑是个伟大的作家,并且很可惜,他在银河铁道出版之前去世了。但作者又没有描绘他去世之后书籍得到大众认可的情节,只是用老父亲的阅读收尾,这点让我觉得作者实在是很不世俗。
大女儿的人物形象描绘得非常好,果敢有决断力,很可惜后面英年早逝,不然她一定是宫泽家下一代的顶梁柱。
全电影有两个值得称道的情节,一个是老父亲于贤治弥留之际背诵他的著名诗作不畏风雨,让我从未如此感受到这首诗的力量和对于日本人的意义,除了老父亲的背诵还有全场的抽泣声都非常清晰,相信这首诗对所有的观众而言都开始有了不同的意义,至少对于我是。
另一个情节是结尾,本以为是写实的列车在银河下驶过,老父亲缓缓寻找座位。但后来发现,是父亲和儿女在虚无缥缈的天上相遇了。老父亲不断感谢,有一种【谢谢你们来做我的儿女】,和现在大部分的父母和儿女对彼此关系的认识完全相反。他们坐着这辆可能停靠也可能永远在行驶的列车,在银河之下去往任何地方。
看完电影,回去马上购入宫泽贤治全套。出影院后,映入眼帘的景象是新华路那绿绿的高高的树,以及外面的开放平台种着小丛的蓝色绣球花,这个场景很像宫泽家的院子。感谢电影节,感谢宫泽家,感谢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