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2023

刀尖2023

905

    1.0

    常见问题

    1、张译,黄志忠,郎月婷,成泰燊,沙溢,高捷,金世佳,李淳,徐励,苏鑫,斯力更,曾梦雪,木村一八,中丸紫苑,聂远,黄璐,曹卫宇,杨轶,王一楠,李育生,陈雨锶 主演的电影《刀尖2023》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刀尖2023》来自于中国大陆地区。

    2、《刀尖2023》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23年在中国大陆上映,《刀尖2023》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905分,《刀尖2023》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刀尖2023》值得观看吗?

    《刀尖2023》总评分905。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刀尖2023》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刀尖2023》是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张译,黄志忠,郎月婷,成泰燊,沙溢,高捷,金世佳,李淳,徐励,苏鑫,斯力更,曾梦雪,木村一八,中丸紫苑,聂远,黄璐,曹卫宇,杨轶,王一楠,李育生,陈雨锶主演。由导演高群书携幕后团队制作。

    5、《刀尖2023》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刀尖2023》是著名演员张译, 代表作,《刀尖2023》免费完整版2023年在中国大陆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刀尖2023电影,刀尖2023剧情:1940年,多方势力盘踞南京,特工金深水(张译 饰)终日周旋于日本军方、汪伪政府和军统之间,如同行走于刀尖一般,有着多重身份的他,在满目疮痍的南京城里小心翼翼地活着,隐藏着真实的自己,也寻找着自己乃至整个民族的生路。直到他遇到了和他一样心怀国仇家恨、却似乎比他更游刃有余的林婴婴(郎月婷 饰),在和她并肩作战与各方势力展开明争暗斗的过程中,于乱世中求生的金深水第一次开始真正地觉醒…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张译
    • 黄志忠
    • 郎月婷
    • 成泰燊
    • 沙溢
    • 高捷
    • 金世佳
    • 李淳
    • 徐励
    • 苏鑫
    • 斯力更
    • 曾梦雪
    • 木村一八
    • 中丸紫苑
    • 聂远
    • 黄璐
    • 曹卫宇
    • 杨轶
    • 王一楠
    • 李育生
    • 陈雨锶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写在前面:如果你抱持着看《风声2》,或者另一部《风声》的心态去看《刀尖》,那必然是会有心理落差的。

      哪怕同样的原著作者麦家,同样的电影导演高群书,同样讲了谍战,同样制作精良……(甚至同样有一批每个微表情都会演戏的好演员)

      因为和《风声》的重情节不同,《刀尖》更偏向对那一段沉重历史的讲述。

      如果说《风声》是一部小说,那电影《刀尖》更接近散文。

      于大环境,《刀尖》是一段革命史。而于小人物,《刀尖》是一段个人成长史。

      “刀尖”二字,电影中解释为:从事地下工作,就像是在刀尖上行走。须得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否则下一步可能就是殒命于刀尖。

      男主角金深水这一生数度涉险,妻子孩子在自己眼皮底下遇害,后又终日周旋于日本军方、汪伪政府和军统之间,有着多重身份。而到了后半部分,由于林婴婴的出现,两人多次并肩作战,也由于他对革命认识的愈发清晰,他开始觉醒,并最终坚定了自己的道路。这才是《刀尖》所要讲述的成长与转变。

      电影开场不久就是两次让人屏息凝神的审讯戏,揪“内鬼”。

      第一场戏,投降的军统密码专家白大怡被杀,反特处处长李士武抓不到人就只能嫁祸于人,找了一个替死鬼。结果被日本人发现了。

      下属马仁受不了酷刑供出了他,甚至最终导致李士武被杀。可其实李士武也是受命于汪伪安保局副局长俞至仁……关键时刻,俞至仁选择保全自己,牺牲他。

      接下来的一场戏特别有趣。就是你明明已经知道整个安保局每个人都心怀鬼胎,各自有一百八十个心眼子,面和心不和。但偏偏余下的人坐下来一桌吃饭,局长卢敬瑜给大家敬酒表示和大家一条心,还折断筷子,“若有虚言,形同此筷”。接着俞至仁也折了……

      这场各自心怀鬼胎又表面一心的戏,几个演员演得非常精彩!饰演卢敬瑜的黄志忠慷慨激昂时,对面饰演俞至仁的高捷一边平静地吃饭,一边眼睛阴鸷地盯着他……

      结果在回去的船上就分了家,局长和金深水、林婴婴表示我对你们才是真心的。而另一条船上,俞至仁对马仁和秦时光说:“小心对面船上的人”。

      金深水身处这样的环境,自然难免对身边的人愈发失望。

      第二场戏是秦时光被杀,再次揪“内鬼”。果不其然,“另一条船上”的秦时光很快就对林婴婴下毒手,结果被林婴婴及其背后的力量反杀。

      这一次,金深水成长了,他懂得利用安保局的人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在俞至仁称林婴婴是凶手时,把杀人的子弹放进了俞至仁家,人赃俱获,俞至仁被杀。

      这也让金深水和林婴婴走得更近,和其背后那股强大的革命力量走得更近。

      如果说,在此之前《刀尖》只是一部纯粹的谍战戏,那在此之后,《刀尖》又变成了一部抗战剧。

      金深水对革命队伍的选择是一步步坚定的。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带他走入军统陈耀的遗孀刘小颖被所谓自己人杀死,原因只是党国觉得她没有用处了……

      相比之下,林婴婴及其背后的力量杨丰懋、阿牛、程小驴们却是团结一心的,他们英勇杀敌,甚至不惜牺牲自我保护同志。这才是金深水所要寻求的革命之路。

      看《刀尖》有个感觉是里面的人确实都命悬于刀尖,分分钟就死了。这其实揭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残酷。有一幕是林婴婴、杨丰懋假结婚,而镜头切换的是日本人残酷杀害我们同胞。一边是虚假的快乐,一边却是真实的痛楚。

      但,《刀尖》又并不只简单地分好人坏人,并不只把人当成符号来描述。

      比如,它着墨刻画了日本女人静子。她的丈夫在战争中牺牲了,她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她爱上了金深水,因为她是日本指挥官的外甥女,金深水作为军统要设法接近她……但也因为是日本指挥官的外甥女,静子又被送去接近日本高层……后来即便在知道金深水的身份,善良的静子仍然选择帮助了他。这样一个人物是复杂的,是难以被定义的。

      《刀尖》还写了另一个小人物阿牛,他不过才20岁,只是一个憨厚可爱的大男孩,但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不得不迅速成长,并最终牺牲。电影对他最后一幕的展现充满了情感。

      确实,《刀尖》可能不会像其他谍战剧那样让你有一种爽感,它更多的时候充满了压抑,充满了惆怅和失去,满怀沉重。哪怕是在胜利的时候,都有牺牲;哪怕是在迎接新生的时候,也伴随着永别。

      这在导演第一个镜头就揭示了——一片白茫茫地迷雾中,一点树影露出来。之后很多的镜头都是这样混沌迷蒙的状态,好几次,金深水和林婴婴坐着,观众看着他们沉重的背影,而他们面对的是一团迷雾。雾锁愁城,困坐愁城。

      他们这些在刀尖上行走的人,最终也要将自己变作刀尖,努力刺穿这团迷雾,找到光明的方向。

      虽然知道《刀尖》的外景是在杭州拍摄,但导演还是拍出了一种南京的感觉(《刀尖》的整个故事发生在南京),可能江南的山水都有一种湿漉漉、沉甸甸的质感,山上都阴郁沉闷,水面总烟雨迷蒙。

      而且在南京看《刀尖》,一开场就听到电影角色的代号为“中华门”“莫愁湖”“雨花台”“鸡鸣寺”“夫子庙”“玄武门”“秦淮河”“牛首山”……这些熟悉的地名,你难免就会感觉到亲切。

      往后看忍不住想还会不会有什么地名出现?就像电影中特工接头的暗号,可能是摘帽子,也可能是划火柴。于是后面导演拍金深水或者林婴婴的动作特写,我就忍不住想:这又是什么暗号?!

      电影我打3星,但因为这些南京元素,我愿意多给0.5星。

      《刀尖》最后,金深水和卢敬瑜相会于老虎桥监狱,金深水终于有机会手刃此人,但已经不是简单的复仇,而是枪毙汉奸。

      而和我一起看的朋友忍不住百度起了南京的“老虎桥监狱”……

      《刀尖》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哪个时代,还刻画了那个时代下的人。正是那些于刀尖行走的人,才换来如今岁月。

    • Jensen

      老高是不是真打算回精神病院了,这片您看着不混乱吗?

      人物这出的叫一个快,幸好都是有名有姓的演员,否则都不知道谁跟谁、谁是谁!前半段稀里糊涂的血腥暴力,中间两眼一摸黑的各种感情递进,最后神乎其神的枪战,这都哪跟哪啊!

      张译工具人一名,负责串场及交代剧情,没他解说我都不知道原来鬼子、军统、中统都这么弱智来着!

      女主来秀身材的,????好厚!

      黄志忠就是来普普通通打工的,这戏有没有他不重要的!

      日本鬼子就是来进一步证明:之所以会战败,傻呗

      大家智商不够

      全凭枪弹来凑

    • Jensen

      上小学时,有一部很火的剧,叫做《潜伏》。当时还小,不懂很多东西,就跟着爸爸妈妈一块看,看余则成和翠平如何在关系复杂的天津站左右逢源纵横捭阖。当时只觉得执行任务-掩藏身份之间的对立与困境如同华尔兹般辗转腾挪令人着迷,但长大后,看了不少其它的谍战片,才知道这“潜伏”并不只是一场狼人杀般的游戏。

      《刀尖》带给我相似的感受,固然影片大部分时间讲述了一个敌我难辨的困局和迷宫中的智斗,然而电影的野心远超于此,它除了讲述刀尖上行走的潜伏外,亦通过南京地下抗战图景的一角,展现了军国主义癫狂后的覆灭,预言了腐败的重庆政府终将倒坍的未来,可以说本片旨在传达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与正义思绪,但是在1940年的南京,一个魑魅魍魉群狼环伺的局势之下,爱国与正义来得格外珍贵。

      “谍战片”天然地带有令人屏息、紧张万分的时代气息与敌我难分的悬疑气质。《刀尖》恰如其分地选取了一个日军、汪伪、重庆政府与我党抗日武装力量交织的时间节点,一场刺杀行动让所有人绷紧了神经,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可以说这也正是经典的谍战片模式。

      但《刀尖》并未将这种暗流涌动的猜疑与构陷过分爆米花式地描摹成狼人杀化的游戏,固然手段高超可以瞒天过海,但潜伏并不是诗意化、幻想化的詹姆斯·邦德式特工行动,而是一场站在民族、家国制高点的救亡图存式的献身。一颗钉入敌人心脏的钉子,可能会沉寂数年无人问津,可能会病死他乡满怀愤懑,更有可能被他人暴露而功亏一篑。

      影片中林婴婴做事干练,三言两语挑拨离间,便让汪伪内生起嫌隙。然而如若没有身后的情报网,没有精心布置的身份,没有组织的及时搭救,那她恐怕也会身陷囹圄。

      金深水所属的重庆政府更甚,顺风顺水时,尚能组织刺杀,一旦被逼入绝境后,也会丢车弃卒,割腕求生,主打的就是一个毫无人情地用后即弃。而更令人不解的就是,面对国家的危难,重庆仍脱不出党争的窠臼,口口声声说着一致对外,但暗地里依然不放过压制我党的任何一个机会。

      因而我觉得《刀尖》并不仅仅讲述了一场谍战,它也在故事的推进中,揭示了为何日军与汉奸集团注定会败退,为何重庆政府会节节败退,为何我们最终可以以弱胜强。因为一个不得民心的政府最终将失去人民的信任,一个内部不团结的团体也难以长久维系,这也是金深水抛弃重庆政府最终选择我党的缘故。

      电影中有林婴婴和杨丰懋一行人哼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桥段,我后来查了一下,《义勇军进行曲》于1935年创作,在电影所在的1940年时已经传遍中华大地,虽然没有人在彼时为其赋予国歌的称呼,但歌曲中人民不畏牺牲以身救国的情愫仍能让歌者与听众都觉得热血澎湃,我很少在影片中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同时《义勇军进行曲》也少以这种山间哼唱的方式展现,然而在这群敌环伺的角落,这首振奋人心的歌曲成为了他们不多的慰藉。

      影片中的静子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设计。身为日本人,身为日本军官的遗孀,她被重庆政府看作一个接触日本高层的捷径,因而金深水与她所谓的恋爱也都是背负责任而不情愿的演出罢了。但这个懵懂的女人确实因此动情,在某种程度上,她也为爱情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而金深水对静子包括静子所代表的这类日本民众抱有复杂的情感,影片也非常恰如其分地通过静子这个角色破除抗日电影中对日本人形象的脸谱化描摹。固然丧尽天良的侵略者罄竹难书,但是对金深水而言,除却仇恨之外,又该对静子的死抱何种态度呢。

      (后来知悉静子的演员于22年过世,未等来这部电影的上映,年仅38岁)

      影片中有两个我很喜欢的镜头,都在结局附近。n

      一个是金深水埋葬林婴婴的那一幕。我注意到覆在棺材的土上,有一抹新绿的植物。

      另一个则是阿牛被日军追杀,来到一片竹林时,在日军的火力之下,竹林倒坍的镜头。

      要知道,竹子的生长何其之快,竹笋长成粗壮的竹子,也不消几日夜工夫,于是那些被摧折的竹林,正像我们抗日的军民一样,宛若汪洋,无所穷尽,纵然残忍的侵略者会通过暴力手段对我们赶尽杀绝,然而死去的英雄,他们身上的覆土仍可孕育生命,他们的精神仍可滋养后人。

      《刀尖》是一部水准之上的谍战影片,导演高群书继《风声》后,交出了一份风格不同,叙事角度更为宏大,情绪也更加饱满的谍战影片。在抗日,国共内战的正面战场背后,同样有这么一群行走在刀尖的敌后战士,他们隐姓埋名,潜伏多年,坚守信仰,为了那个他们可能看不到的美好明天而默默奋斗甚至牺牲。

      nn我想,这群人值得我们的铭记。

    • Jensen

      整部电影片如其名——《刀尖》,一柄长刀只有刀尖而无刀柄和刀身,全片看下来全是一个接一个的没头没尾、没有铺垫没有延展的“高潮但就像只有刀尖的一把刀不能被称之为刀,甚至称作么首都十分勉强一样。一部不断在起范、装逼、营造“氛围感”、凹造型、扭捏“演技时刻”、堆砌“高潮”的长视频也不能被称之为电影,往好听了讲是大型预告片混剪,低情商点描述就是营销号cut合集。

      这种全程没头没尾,不顾及“小编”以外的观众死活的呈现效果一方面源自于主创意识的低级,另一方面也有众所周知的删减带来的对于电影不可逆的伤害,以及还有非常容易被直接忽略的一点:麦家的原著质量本身就很一般,甚至是比较差的。《风声》已然成为麦家和高群书二人在各自职业生涯最后的巅峰。

      从最基础的剧作框架上讲,本片没有剧作框架,属于是想到哪拍到哪,情节之间毫无逻辑关系。对着高导目前端上来这盘九转大肠我们大概也能揣摩出这几截肠子最初是怎么构思出来的,需要一场多方势力对峙角力借刀杀人的戏,需要一场变态汉奸和女主角独处一室的戏,需要一场室内狭小空间惨烈枪战的戏,需要一场主角单刀赴会鬼子和汉奸的庆典的戏。至于怎么衔接在一起,那就佐以旁白、无信息量空镜、突元的价值升华桥段、意林级别的“文艺”对白好了。

      以上种种的“无意义”让整部电影也搁浅在了一种令人茫然的虚无中。角色的登场、行动与退场都毫无意义,因为这场戏刚出现人设尚不明晰的人物下一场戏就忽然成了情节中的焦点角色,然后下一场戏就开始情绪爆发,但此时对于此人的前史和更丰富的形象都还不知情,在下一场戏他就忽然以莫名其妙的方式猝死了再然后此人就彻底消失在剧作中了,仿佛从未出现在电影中一样,他的出现和消失带给电影观感的影响比不上前排傻逼观众的一次屏摄。

      沙溢出场后张译和黄志忠立刻合议准备设计除掉他,然后紧接着的下一个情节他就被郎月婷一波茶言茶语坑死了;沙溢死后黄志忠在酒桌上一顿慷慨激昂,让观众以为此后片中的几个主要角色将会继续衍生出更多或暗流涌动或针锋相对的关系,结果下一场坐船的戏不仅直接手动分好了阵营还用台词明晃晃地交代了所有人接下来的行动目标:坐船戏高捷扮演的俞至仁刚和金世佳说完接下来要对男女主采取行动,下一个情节就是郎月婷和金世佳金山并除掉了后者;再紧接着随便拿一场室内对话戏和一通电话就剧情杀了俞至仁。

      我们老家有一句谚语:翘翘 (麻雀)搁不住隔夜食。这形容的可不就是高导吗?这场戏刚提出一个悬念或危机,下一场戏迫不及待地就要把它引爆掉。人家是契科夫之枪,他这是契科夫之弹弓,弹道有点短,击发地有点随意啊。

      剧作中的悬念和危机之所以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能够起到震撼观众或是调动观众情绪与观影欲望的作用,在于其的铺陈往往是一段比较漫长但扎实的路线。同床共枕无秘密,相邻两场戏也无危机无悬疑。

      关键剧情点抛出的速度之快密度之高不仅仅削弱了每场戏应有的分量,也导致了整个剧本看起来十分悬浮不可信,敌人的高层在几场戏内迅速因为内斗死伤惨重,几十分钟的剧情速通了别人一部电视剧的任务量。挂逼搁私服偷偷玩就行了,要是还出来打正规比赛那就等着被封号吧。

      并且由于剧情推进的又快又空洞,到了后半段主创已经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以张译和郎月婷第一次躲进山中避嫌为节点,影片被分成了上下两部截然不同的作品。

      上半部是以文戏为主的在敌营内部,主角以间谍身份执行的内部瓦解行动;下半部是以武戏为主的主角以刺客身份执行的摧毁化学实验室任务。前后1个小时各自单拆成一个电影都完全可以,因为两个任务毫无逻辑关系,第二个任务就是影片进行到中断突然硬塞的剧作外驱力。

      前一个小时出现的配角无论是正派还是反派要么完全没在后1个小时起到作用,要么干脆就没出现了。

      黄志忠和日方将领这俩主要反派的设计简直是纯纯搞笑。

      前者全程对于一切突发情况都表现的不急不躁,看似运筹帷幄,甚至最后全线溃败时他还在车库里淡定抽烟 (急急忙忙重进车库把人赶出去只为了独自抽烟,他真的很为同事们的肺部健康担忧)。结果到结局我们会惊喜的发现他前期表现出的淡定其实只是迟钝和愚蠢,1945年形势逆转以后他就老老实实地被抓了,然后拖上刑场被毙了,没有任何反转,没有任何对于人设和行为的解释。

      后者是典型的抗日神剧里的日本军官形象只是为了立一个日方反派在片中作为第三幕高潮拿来泄愤的活靶子。不过在《刀尖》里连抗日神剧能给到观众的杀鬼子的爽文快感都没办法服务给它的核心受众,张译和日本军官仅有一墙之隔,两人皆在摩拳擦掌伺机而动,正当观众期待二人如何破冰展开激烈的近距离搏杀时,忽然张译就往墙后扔了个手榴弹,然后日本军官就被炸倒了,然后张译就很随便的补枪收了人头。

      看了如此多的动作片处理处于爆裂临界点的对决双方如何打响第一枪,《刀尖》里这种欧亨利式的、最后一道硬菜是白米饭式的、压轴大戏是小狗算数式的处理方式我还是第一次见。

      整部电影的总体观感从客观视角上讲,像是看了一场玩家相互之间都并不熟甚至都是第一次见面但是硬攒的一场剧本杀,虽然大家各自拿着关系或密切或紧张的本子但是碍于陌生的关系和尴尬疏离的氛围只能各演各的,各推各的,自己打卡完自己的支线任务就早早开润。

      带入张译这个存在感极低,出场必要性最低对主要情节贡献值最低的主角视角,就像是一个i人误入了一场e人的聚会,明明都是第一次见面,但是他们却疯地那么自然那么洒脱,事先怎么没有说好只留我一人在角落里对手指……

      从张译明确了任务初次见过郎月婷之后,直到结尾的决战之前,张译在全片几乎都是一个看客,旁观着其它也不知道自己是干嘛来的的疯人发癫,同时露出他标准的迷之微笑来掩饰尴尬。沙溢死的那场戏和黄志忠酒后起誓那场戏这种滑稽的氛围尤其明显。“同事吵架了互揭老底骂的好难听,我好社恐内向被吓住了,该怎么办!”“公司团建吃席,老板画大饼讲油腻鸡汤,我没见过这种场面接不上话,该怎么办!”

      谁能想到一部谍战片看到最后满纸e人荒唐言一把i人辛酸泪,感慨万千的全是职场那些事。

      尤其是本片拍摄的时期恰好还是片中主要演员们同时发福圆润的时期,以男女主角为首,一众抗战年间的人们肥头大耳地像是已经改开十年往上了一样,更是把职场中的油腻、臃肿气质与氛围无形中搭建起来了。

      最荒谬的还要数男女主角的结局了。把国党身份和任务使命当做妻女死后的唯一精神支柱与信仰的男主角,在几十天之内因为一些在当时司空见惯的事情转变了想法,加入了我党。听说这种生硬转折上价值伟光正是麦家得茅盾之后自我审查自我“鞭策”出来的新“风格”,高导也是一点脑子不愿意动直接照搬。

      不过好笑的是这种唐突的结尾放在这盘已经狂转九次的大肠里已经一点也不显得奇怪了。

      女主角的结局设计简直可以用恶毒来形容。在敌营七进七出,怀着身孕依然顺利完成刺杀任务的女主角因为难产去世了。

      遥想当年《寂静之地》曾经遭遇过大面积关于“为什么末日了还要生三胎”的质疑,不过相比于两个抗日组织核心人物在二人都在执行潜伏任务的情况下还急于播种,《寂静之地》还是太保守了。并且最终难产时接生婆也十分直截了当,完全没有问保大还是保小,上来就是“大人保不住了”。

      哈哈,高群书让女主三更死,阎王留不到两更。都什么年代了还在用新生儿比喻新中国,还在用难产死去的母杀比喻黎明前难捱的黑夜中倒下的烈士,小学语文《同步阅读》上的文章都已经脱离了这种低级趣味。而且仔细思考一下这种比喻的逻辑,甚至有种高级黑的嫌疑呢~(虽然我知道高群书没这脑子)

      当然我说“都什么年代了”可能也未必妥当,此片已经杀青5年有余,当今社会有可能1月1世界,甚至1天1世界,比如当时立项时抗日神剧可能还是财富密码,现在已经无人问津。恰如拜登前几日还是“窜稀王”,现在已经成了“可爱的老头”。

      总有人在收割某些群体之前没有充分认识到他们朝令夕改的“信仰”,也没有充分体会过他们即将面对的体制可能连歌功颂德也设有门槛,于是在这门槛前一跪五年不起,现如今片中饰演静子的演员都已经去世一年了。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我惊喜的发现张译程式化的、刻意的、做作的、把令人不适的歪嘴撇嘴当做某种有内涵的微表情进行卖弄的、让我们拥有了内娱自己的gai的表演方法五年如一日地稳步展示着。

      总有很多演员明明每部戏都套用相同的表演模式敷衍了事,但是因为作品密度低且作品类型分散广导致观众不能立即意识到其的表演孱弱。但是刚刚过去的3年导致大量电影挤压后扎堆上映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撤掉了此类演员的遮羞布,张译老师一年4部影视剧,三部电影扎堆第四季度。

      如果这么一番撅嘴大戏欣赏下来还意识不到他的表演方式有多么贫乏和愚蠢,那真是也白瞎了张老师早已酸痛不堪,暗暗向观众求助的嘴角这片苦心了。

    • Jensen

      一星给演员们,不过,演员的表演加分实在有限,槽点太多不知从何说起,我凭记忆想到几个说几个吧,说的不一定准确,但是实在不值得再花一次钱。

      1,故事非常凌乱,不知道要突出什么,

      2,剪辑混乱,前后衔接有问题,

      3,台词大改过,口型都对不上,

      4,旁白太多,明显是编剧的改编功力不够,全靠旁白来串联,我都怀疑是不是照原著念的

      5,剧情有硬伤,一个刚从刑具上下来,遍体鳞伤,舌头都咬掉了的人,能凭单人的力量,把李士武送上绞刑架?李士武死得也有点冤枉,他顶多是贪功冒进,想找个替死鬼屈打成招然后邀功请赏,罪不至死,也不管他是不是来自延安或者重庆,结果是当场弄死

      6,人物全部立不住,你以为是主角的,角色没那么重要,你以为是跑龙套的,偏偏要突出一下,比如陈耀,高宽,那个叫什么颖的女的,聂远演的那个杨什么,那个日本女子,还有最后那个小狙击手,都有光辉的形象,是准备全员都拿最佳配角奖吗?人人突出,相当于都没突出,只会让人感觉凌乱

      7,姓革的爷俩,怎么暴露的,也没说明白,就一枪毙了,不抓也不审,也不策反。军统南京站莫名其妙就被连根拔起了

      8,“如果他是清白的,她就得死!”这叫什么逻辑,他清白,能说明她有罪?

      9,抓住好几个人,也不好好审,都是当场弄死,比如李士武,还有那个高捷演的俞什么,也不管他有没有同党,也不管他来自哪里,没有顺藤摸瓜这一说。姓俞的被弄死,为什么要用硝酸化掉?一般来说,毁尸灭迹是为了掩人耳目吧?那么日本人杀了自己的狗腿子,是为了掩谁的耳目呢?有这个必要吗?你别说是为了中日友好哈?再说用硝酸不麻烦吗?直接烧掉扬了不就完了吗?纯属故弄玄虚!

      10,所谓最后的大反派卢什么,通篇看下来,也没看出他干过什么十恶不赦的事啊,虽然肯定不是什么好人,但是就硬生生的给树立成了头号大反派,太勉强了!

      11,最后剖腹自尽的那个鬼子,是从哪冒出来的?我好好回忆了半天,不记得他之前在哪里出现过,怎么突然就冒出这么个人来?然后为什么要花好几分钟安排这么一个剖腹的环节,为了体现日本投降的悲壮?

      总结一下,一个字,乱!给《风声》提鞋都不配!比较之下,突然觉得《无名》也不算难看了,我非常喜欢张译这位演员,真不忍心打一星,但实际上连一星都不值,真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