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时光

夏日时光

32

    3.0

    播放列表

     正序

    常见问题

    1、朱丽叶·比诺什,夏尔·贝尔林,杰瑞米·雷乃,爱迪丝·斯考博,多米尼克·雷蒙,瓦莱丽·博莱同,伊莎贝尔·萨多扬,凯勒·伊斯特伍德,阿丽斯·德·朗克桑,埃米尔·贝宁,Jean-Baptiste,Malartre,Gilles,Arbona,埃里克·埃尔莫斯尼诺,Marc,Voinchet,萨拉·马丁斯 主演的电影《夏日时光》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夏日时光》来自于法国地区。

    2、《夏日时光》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08年在法国上映,《夏日时光》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96分,《夏日时光》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夏日时光》值得观看吗?

    《夏日时光》总评分96。月点击量3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夏日时光》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夏日时光》是2008-03-05(法国)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朱丽叶·比诺什,夏尔·贝尔林,杰瑞米·雷乃,爱迪丝·斯考博,多米尼克·雷蒙,瓦莱丽·博莱同,伊莎贝尔·萨多扬,凯勒·伊斯特伍德,阿丽斯·德·朗克桑,埃米尔·贝宁,Jean-Baptiste,Malartre,Gilles,Arbona,埃里克·埃尔莫斯尼诺,Marc,Voinchet,萨拉·马丁斯主演。由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携幕后团队制作。

    5、《夏日时光》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夏日时光》是著名演员朱丽叶 代表作,《夏日时光》免费完整版2008年在法国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夏日时光电影,夏日时光剧情:三兄妹齐聚乡下为母亲Hélène(Edith Scob 饰)七十五岁生日庆祝,一家三代子孙满堂其乐融融饭后母亲却对长子Frédéric(查尔斯·贝尔林 Charles Berling 饰)提及到自己死后如何处理遗产的事情,Frédéric有点烦躁,不愿母亲提起这个话题。然而Hélène坚持把所有的物件下落安排好,她告诉儿子这间祖屋将会卖掉,她用一生去尊敬的叔叔、画家保罗的的画作又该如何处理等等,Frédéric则坚持这件屋子将会被保留下来,留给孩子们去传承下去。


    同主演作品

     明星可左右滑动
    • 朱丽叶·比诺什
    • 夏尔·贝尔林
    • 杰瑞米·雷乃
    • 爱迪丝·斯考博
    • 多米尼克·雷蒙
    • 瓦莱丽·博莱同
    • 伊莎贝尔·萨多扬
    • 凯勒·伊斯特伍德
    • 阿丽斯·德·朗克桑
    • 埃米尔·贝宁
    • Jean-Baptiste
    • Malartre
    • Gilles
    • Arbona
    • 埃里克·埃尔莫斯尼诺
    • Marc
    • Voinchet
    • 萨拉·马丁斯

    为您推荐

    用户评论

    • Jensen

      让我想起了樱桃园
      还记得那是上个学期的时候排的一个戏
      我参演却并没有导演
      一门心思的扑在了自己所爱的伊库斯上
      将这个表演作业一再的忽略掉了
      甚至连剧本也没能认真的多看几遍
      那时候我讨厌契诃夫
      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啰里吧嗦的剧作家怎么就会被世人公认了敬仰了热爱了
      那时候我不喜欢樱桃园
      每次排练我都会实打实的怀疑这个剧本
      拿它跟我喜爱的伊库斯作比较
      然后疯狂的贬低与疯狂的褒奖

      可是平静的时候是那么有力量
      这些东西不到演出都不会明白的
      大段的独白
      热闹的场景
      纷纷扬扬的人声
      和那些出其不意的留白
      这都是故意的
      让你最后才能哭得痛快彻底

      感觉夏日时光的整体都模仿了契诃夫的樱桃园
      不过看到了碟封内阿萨亚斯的话才明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他并没有模仿
      却惊奇的意外地相似
      他们都是对生活念念不忘的人
      他们都是对平静生活暗流涌动没有抵抗能力的人

      妈妈喜欢重复的说着这个花瓶那张画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就像柳博芙无时无刻不在向人倾诉“我是多么爱樱桃园,没有了他我就不能活,如果一定要把它卖掉的话,那么请把我也一块卖掉吧……”
      妈妈她爱着她的舅舅
      情人一般的爱
      爱他的每一幅画每一件收藏品
      这一切对她来说都价值连城
      可是也清晰的接受了自己死后要被变卖的事实
      就像柳博芙也很清楚
      樱桃园最终还是会被变卖
      会终将不属于自己

      还记得夏日时光里两辆车开走的瞬间嘛?
      妈妈安静的站在那里
      瞬间镜头就空了下来
      从刚才的热闹中平静下来
      一种物质被从体内抽离出来的痛楚
      心脏近乎停止了跳动
      是那些忧伤的哀怨的大提琴和竖琴声响起
      记忆就像花瓶碎片的声音叮叮咚咚

      那个女佣人是我最爱的角色
      她是那么念旧的善良的一个老佣人
      所有的人都走了
      每一件艺术品都被拍卖掉
      她仍然抱着一大捧鲜花用最喜欢的花瓶
      说着“你母亲最不能忍受房间里没有鲜花”
      她是整个故事中最不能接受现实的一个人
      虽然他没有像长子那样发出反对的呼声
      可是所有的观众都看到了
      空落落的房子
      明亮的窗户外面
      她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看着……看着
      她给主人的墓前摆上有着绚烂色彩的花朵
      你是在看到这些镜头的时候安静的流出眼泪的嘛?
      背景仍然衬着那些忧伤的大提琴和竖琴
      叮叮咚咚的音符仿佛每一个都击碎了心

      那个被樱桃园遗忘的老佣人走下楼的时候
      说着“都走啦,都走啦……”
      还有那咚咚的砍伐樱桃树的声音
      这样相似的情节
      这样相同的眼泪

      如果不是夏日时光
      我都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间再次回味樱桃园
      可是
      真的,我爱他们
      爱樱桃园
      也爱夏日时光

    • Jensen

      07年的片子,平静中有微澜。

      1。平民

      即使拥有一些古董和藏画,终究还因为需要钱而卖房子分遗产。平民果然是没有资格把记忆留在自己身边的。

      老人的品味再高雅,死后留下的一切对儿女都不再有价值,除非换成可以用来生存的钱。精神不算遗产。

      至于关于以往的记忆和格调,只能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看看。那些还是因为要避遗产税才捐给博物馆的。

      如果更平民的,好像我,用来回忆的大概就只有几张照片而已。

      所以,平民是很无奈的,是很容易遗忘和被遗忘的。

      而有的人,可以有故居、故宫、纪念堂。忘掉他们很难。

      2。时代

      没有一个国家不受别国的影响。现在,甚至没有一个人不受别国的影响。

      在北京卖房,因为在欧洲找不到那么好的工作。

      在日本做设计,在美国结婚。

      画稿在美国拍卖,因为可以“让他们(对画家)有更多的了解”。

      孩子们在家说法语,在学校说英文,崇拜美国文化。

      法国人骨子里的高傲就这样逐渐湮没在日益全球化的现实里。

      能在现世轻松生活,已属不易,囿于过去太沉重。虽然也有点失落吧。

      所以,平民是很无奈的,就这样,慢慢湮没在每一段历史里。

      而有的人,他们沉睡在自己创造的时代中,永远都不会老去。








    • Jensen

      这个电影拍摄时曾经用过另外两个名字:Souvenirs du Valois 和 Printemps Passé。 瓦卢的纪念物,过去的春天。都是怀旧的意思。电影里的故事,有点像《樱桃园》,说的是一个家庭,一个房子,和房子里的器具,但更大而言之,是一个时代,一种文明,和那个时代那个文明的艺术的故事。

      海伦娜活到七十五岁,一生住在乡下的房子里,守护着外人难知的一段情感的记忆,和她爱的人留下的一屋子宝贵的艺术品。她在七十五岁生日那天,私下里对大儿子说,我死后,你们兄妹三人把这房子卖了,把收藏散去。大儿子听了,难以接受。这是母亲守了一生的世界,难道要在他们手上让它烟消云散么?

      海伦娜比儿子更看得清世界上的变化。这个法国家庭的三个子女中,一个去了美国,一个去了中国,只有大儿子在巴黎工作。在中国上海赚钱的小儿子,当母亲去世后,第一个提出,应把那房子还有那些宝贝艺术品卖了,他提出这建议的方式也很平和,听上去很理性,没有什么道理还留着那些。大儿子本来想隐瞒母亲的遗愿——本来也没有遗嘱,他只想为母亲保留下那个世界。但他很快也明白,已经不可能让一切如旧了。母亲死了,一切都变成了纪念物,已经不再在这世界上活着。

      大儿子是研究经济的,在电影开头跟母亲的对话中,提到他写了一本书。那本书里认为,当代的经济无规律可循,无法预料,毫无头绪。他在电台上被质问,那么你这个经济学家还有何用处?

      看着弟弟和妹妹坚持要变卖母亲的收藏,大儿子感到生气,但他能理解,甚至也明白,自己坚持还有什么用,难道还能指望小小年纪已经用大麻的女儿,去把那些精致的艺术和记忆传承下去吗?他渐渐跟自己和解,耐心配合其他人,让那些柯罗、德加、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艺术品,整套整套的瓷器、玻璃、家具,被博物馆一一收走。后面的一个镜头里,博物馆的讲解员,带着浓重的法语口音,用英语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述这些法国的艺术品。

      放在博物馆展览厅里的艺术品,看上去那么孤单,像是从家里被丢弃的孩子,小心谨慎,一言不发。它成了无声的陌生器物,已不再是活着的记忆。

      拍成这样,这个电影已是上乘之作,我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想,Assayas是不会让人失望的。事实上,不仅不会让人失望,而且到了电影最后,突然出现了意料不到的亮色,而且出现的那么自然而然。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里,大儿子的那个问题女儿,Sylvie,把一群朋友带到祖母的房子里,这时房子已经卖出,不久就要转手了。一群男孩女孩(数量真不小啊),看起来无忧无虑地玩乐,听音乐,跳舞,游泳,打闹。一个复杂而精准的长镜头,连贯地呈现出房子内外的活动,这就是大儿子担心的那个将要来临,对之无可奈何的世界吗?从瓦卢王朝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精致细腻的法兰西文化,在这群“美国化”、“全球化”喝可口可乐听流行音乐的小孩儿身上还有什么踪影呢?

      但Sylvie和一个男孩跑到林子里,突然站住,伤心起来。她说:我的奶奶死了,这是她的房子,已经卖了。男孩想要安慰她,她说起祖母收藏的画。但似乎转眼之间,已经没有忧愁,两个孩子手拉手,一起跑远了。渐渐拉起升高的镜头里,郁郁葱葱,都是夏天的绿。

      这个镜头让我一下子想起电影的开头,其实这个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给了Sylvie。给祖母过生日的那天,她和一群孙辈们,在夏天的树林里跑啊跑。

      原来,Sylvie都记得。

      春天过去,夏天来了。夏天还会再来,春天也还会再来。

    • Jensen

      片名:《夏日时光》
      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演员:朱丽叶•比诺什、查尔斯•贝尔林
      上映时间:2008年7月18日(法国)
      读家:白小顶
      推荐指数:★★★★★☆
      一句话评论:一部隽永的欧洲人文小品,触动内心最温柔的角落,有点疼,却很真实。

      慵懒的阳光,古朴的房屋,精致的庭院,漂亮的摇椅,随处可见的艺术瑰宝,《夏日时光》迎面扑来的是熟悉的欧洲人文气息。虽然只是一段生活中看似最随意,最平凡无奇的画面,却捕捉到生活中触动人心的地方,细腻而真实的还原出生活的本质。
      母亲带着不能说的秘密去世,除了完整保留了身为艺术家舅舅的大量作品的同时,还留下了家族几代人所收藏的艺术珍品,玛瑞秋的书桌,1870年的花瓶,柯罗的画——该如何处理围绕着这些珍贵遗产,摆在了三个孩子的面前:哥哥希望留下,将所有的艺术珍品原封不动保留在老宅中,作为家族的独特回忆,弟弟妹妹则主张捐赠变卖,把它们捐赠给博物馆,或拍卖,给所谓更懂他们的人。

      一个关于家族艺术遗产的继承话题,却折射出对艺术,对文化的深刻反思。孰是孰非,无法定夺。相对于母亲把这些艺术品当作生活的痕迹,记录往事的美好回忆,坚持要留下作品的哥哥所要留下的是家族的责任,而并非他真的多么爱艺术,而弟弟妹妹再不想担负超高房屋维护费用的同时,更希望把通过这些艺术品让自己生活的更富足,兄妹三人,不管是谁,对这些艺术遗产其实没有什么太深厚的感情——他们并不像母亲那么热爱这些艺术品。
      其实进一步分析可以得知,这样的争议选择是一种必然。在巴黎的哥哥,从事与艺术事业无关的经济学研究;做运动品牌的弟弟把家定居在北京,选择在中国发展事业,当设计师的妹妹在日本工作,在纽约结婚……天各一方的兄妹三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当母亲成为了维系这段亲情的唯一纽带,而这纽带一旦断裂和消失,价值重构的必然结果就是利益的重新划分。
      所以对兄妹三人而言,与其让这些艺术品在自己的手里成为沉重负担,或者被随意处理甚至无意破坏,还不如送到博物馆,至少可以保证艺术品的完整性,也许,这也是对这些艺术品最好的挽救。
      虽然这样的方式无可厚非,但是当这些文化遗产被放进了博物馆,就像被囚禁的生命,它成为了某种主义,或者贴上某种流派的标签,却失去了这件物品本身应有的功能:那个后来被摆在博物馆中的花瓶,一大堆文字在阐述和解读它的价值,一大群观者在走马观花地欣赏,其实对于这个花瓶而言,它的最大价值就是在家庭聚会上插满鲜花的时候。博物馆只能保留住艺术品的躯壳,却没有办法留住关于这件艺术品的身世,没有办法再现艺术品负载的回忆。除了在博物馆欣赏,还有没有更好的保留艺术品生命的方式,作为一件物品,是艺术价值更重要,还是实用价值更重要?以保留艺术的方式摧残艺术,是无奈,还是幸运?

      透过这些艺术品的遭遇,影片不露声色的引发观众思考更深刻的主题,该如何解决国际化和传统文化的冲突和对峙。家里的孩子们在学校习惯说英语,作品只有到了美国才会更国际,祖传的房屋被出售……,法国赖以自豪的优越和骄傲,突然变得那么无足轻重,这种失落,不仅仅使法国会遭遇,每一个国家都会遇到传统文化在现代浪潮冲击下的传承和延续问题,——艺术乃至文化的危机比我们想象的来的更猛烈,更潜移默化。
      影片宛若一部隽永的欧洲人文小品,导演阿萨亚斯从一个小切口进入,用最平实的镜头,却为我们展示出一种焦虑,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延续的焦虑和无奈,淡淡的伤感和夏日明媚的阳光形成了若即若离的反差,这一声关于文化的叹息,触动内心最温柔的角落,有点疼,却很真实。

    • Jensen

      一个家庭的基本单位是人,随着核心人物离世,家也跟着离析,宅邸转售,文玩出让,变成支票,兑给毫无恋栈、忙于眼前的后辈们。这即是法国电影《夏日时光》(L'Heure d'été)的走线。我看到明丽的海报又或者有点阴恻的官网时,完全想不到像l'heure、l'été这么阳光的字,可以传递那么无奈的意思。后来才明白,所谓点状时辰(l'heure)而非连贯时间(le temps),大抵有物以稀为贵的含义,因为短暂,所以即或浓炙的夏,也是一洒绿荫下的凉薄,仅供追怀,不能良久。

      我想倘使美国人做这个电影,也许会力挽狂澜,让主人公以无限的恳切,挽留行将失去的家园;然而法国人不,就是要贴笼现实,一路惨淡下去。这在我这样的观者,也不是没有一点触动。我小时候视以为家的奶奶家的老宅,早已不再。那时候我几乎总是一气跑上二楼的,怕底楼的黑暗,怕自己的影子。殊不知,黑黝黝的影像,原本也是自己的一部分,之后换了灯火通明的大厅,反而无处遁形。十八岁以后,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新房给我的陌生感,来不及涤去,又空落一段时间,接着发酵,以至于直到现在,我去揿电梯时,都不知如何挪脚,深怕一下子踏空。而老宅的窗前,原来拂着梧桐叶,有我流口水睡着过的电话间,有小叔坐卧下围棋的小屋,有爷爷的书房,而今,统共变作酒家了。我们的家,原来大得可以开酒家,这也是我哭笑不得的后知后觉,然而我始终没有做一轮食客,连那条街,都能避则避。留不住物恋,索性跟着龟缩起来,这也是我一直的处事方式。

      电影对感情的表述,是十分内敛的。对老宅邸最割舍不得的大哥弗雷德里克,连丧母之痛,都在仓促的刹车声中宣泄而收勒,弟弟妹妹主张变卖分家,他默然无语,叼起一根烟,躲进云雾深处,悄悄落泪,镜头所至,只不过黑色的背影。据说由查尔斯.贝尔林(Charles Berling)饰演的这个角色身上,附套了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的个人经历,他在拍片之前,同样失去了母亲,是以对“永恒与幻灭”,别有一番认知。贝尔林在《内莉与阿赫诺先生》(Nelly et Monsieur Arnaud)里出演过,我觉得眼熟,却依然等到翻演员表,才对等号。随后看阿萨亚斯执导的《情感的宿命》(Les Destinées Sentimentales),终于有点明了,为什么阿萨亚斯那么倚重这个演员,他总是不动声色、不外显宣张,情绪总被压熨得平展展,而这正是生活里人们惯常的态度。家庭的滩涂,弗雷德里克无力拯救,他那个不情愿又无力回天的木然表情,将戏路的方向慢慢推出来。


      我以为不大成功的,倒是塑造小妹的朱丽叶.比诺什(Julliete Binoche)。在allocine上,我读了一些她的角色解释,可以说演一个有点叛逆、艺术眼光独到的小黑羊,对她并非难事。可是我感到需要倚重她的解释,才能看清这个角色的恋家情绪,而不幸的是,看电影的时候,我们身边并没有谁来贴耳解释。阿萨亚斯似乎有些王家卫的营造,松松剧本里,留给角色很宽的自由余地,或者说,演员有时候需要自导自演,贝尔林那部分,也许看得比较紧,比诺什,则只剩务实铁硬的一面了,她的另重情怀,实在太过模糊。

      这部电影,据说原是受邀为庆祝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廿年所做,然而成品不止融入了阿萨亚斯的家庭经历,好像也实在没对馆务歌功颂德,虽然俯瞰奥赛大钟以及一层那零散而现代气息丰沛的著名布局,几个大特写是一定少不了。阿萨亚斯的细腻之处,反而在于他不单单针对人,同时也刻画了物的漂泊。比如靠近收尾处,一行人跟着导游餐馆家具部,有年轻后生,抄着手机与友人约会,对当下弗雷德里克家里舶来的藏品书桌,毫无好感,全然应付了事。与此平行,弗雷德里克和妻子现身,他们看到玻璃橱中自家的花瓶,弗雷德里克很感触,觉得这花瓶仿佛被拘禁了,它理应放在当风的桌上,注入清水,植入鲜花,那样才叫做它的自洽生命。作为感念,他把另一尊同等名贵的瓶子送给了忠心的老佣人艾洛依斯,后者并不晓得花瓶的价值,却事实上日复一日,帮它实现着命运延续。是以这样的处置,完全跳脱了对物的尊隆,仿佛人的遗落,更外延到了物的辗转,乃至叹息。

      这轻微的一笔,让我想起以前看拜亚特(A.S.Byatt)的小说《迷恋》(Possession,A Romance)时一直挥之不去的想法:固然连着“罗曼史”,这个题目可做爱之占有来解,可是possession也围绕着物--书里面是手稿、情书的争夺:是应当随着主人隐没在旧宅,还是该掘出来,电子化,曝晒天下,英美两派的做法截然相反,读者亦能感到两种情绪在拉扯。换言之,糅进灵魂的物件,哪怕理应不朽,它也可能已经人性化,不可能没有一点愁的。我在电影《夏日时光》或毋宁说“追忆夏日时光”中,又一次触到这一点点无处安身,家在何方的清愁。正所谓,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伤怀的,岂止是人呐。

      图文链接:http://ciyunw.blogbus.com/logs/5772813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