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拉尔夫·费因斯,达科塔·约翰逊,马提亚斯·修奈尔,蒂尔达·斯文顿,奥萝尔·克莱芒 主演的电影《假日惊情》来自哪个地区?
爱奇艺网友:电影《假日惊情》来自于意大利地区。
2、《假日惊情》是什么时候上映/什么时候开播的?
本片于2015年在意大利上映,《假日惊情》上映后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网友总评分高达3690分,《假日惊情》具体上映细节以及票房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查。
3、电影《假日惊情》值得观看吗?
《假日惊情》总评分3690。月点击量1次,是值得一看的剧情片。
4、《假日惊情》都有哪些演员,什么时候上映的?
答:《假日惊情》是语言:上映的剧情片,由影星拉尔夫·费因斯,达科塔·约翰逊,马提亚斯·修奈尔,蒂尔达·斯文顿,奥萝尔·克莱芒主演。由导演卢卡·瓜达尼诺携幕后团队制作。
5、《假日惊情》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答:剧情片电影《假日惊情》是著名演员拉尔夫 代表作,《假日惊情》免费完整版2015年在意大利隆重上映,希望你能喜欢假日惊情电影,假日惊情剧情:保罗(马提亚斯·修奈尔 Matthias Schoenaerts 饰)和玛丽安娜(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是一对美国夫妇,他们在意大利度假而妻子邀请了前男友和他的女儿一同前来,所有人物的关系就此被打破……
只有心里最干净的人才能把情欲表达的如此完美。——梅兰芳
叔本华说:“所有两情相悦的感觉,无论表现得多么超尘绝俗,都根源于性冲动。”
亚里士多德说:“在交媾以后,所有动物都会忧郁。”
布鲁诺说:“无法满足情欲让人痛苦,情欲的满足却让我们悲伤。我们所向往的,只是过渡阶段的那个短暂片刻。”
黑格尔说:“本能和激情无非是主体的活力,主体就是以它为实践的目标。”
欲望在卢卡·瓜达尼诺(Luca Guadagnino)的“欲望三部曲”中被置列成多种形式。其实瓜导最初并不是有意计划把《我是爱》、《假期惊情》、《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拍成欲望三部曲的,但就是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发行后,他屡次用这种方式标的了它们,也导致专业影评家和业余观众也认可了这种称谓。但之所以该称谓能得到认可,是因为这些电影都具有明显相似的主题和叙事方式——每部电影中的每个人都在探索什么是欲望,怎么探索欲望,欲望的潜力在哪,以及欲望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同时瓜导还利用欲望的起起伏伏——它时而积极良性,时而消极恶性——让我们了解到欲望背后强大的变革力量,以及欲望所造成的重生性后果。
当然,欲望除了作为推进叙事和呈现主题的手段,它更是一种色情美学。 “欲望三部曲”就是因其主题与风格之间的深刻共鸣而引人注目。瓜导开发并完善了一种色情语言,它不仅传达了欲望的外观,更传达了欲望的感觉。物体与物理空间的相互作用完美体现在演员与演员所处空间的有机互动,并通过镜头的取景、运动、推拉、剪辑、排列抓住了色情体验的紧迫感,又赋予了草叶,织物,脖颈,桃子等一切可能之物的高潮点。
在“三部曲”中,欲望早已变成了叙事本身,因为瓜导选角的人物本身就代表着欲望,甚至说没有她(他)们的欲望冲动就没有故事的延展。在《我是爱》中,这种欲望存在于俄国妻子艾玛(蒂尔达·斯文顿饰)的身体中,她嫁给了一个植根于城市纺织工业富有的瑞奇家族。艾玛作为三个成年子女的母亲,一系列确定性的标签揭示了她令人窒息的无法摆脱的义务生活。直到艾玛遇到的年轻男子安东尼奥才唤醒了她对性的渴望,迫使她与自己肩上背负的责任发生冲突。瓜导将这种冲突称为资本主义与个人自由的对立。的确,欲望会让艾玛以后的生活翻天覆地,甚至会蒙上巨大的损失,但是与安东尼奥的鱼水交欢为她提供了一种回到本真生活中的方式,尽管这种损失还会让艾玛遭受痛苦,但无论如何自由和性本能都驱使着她遵循自己的渴望,因为对她来说,实现自我的道路就意味着摧毁过去,永不回头。
之后,瓜导又进一步在《假期惊情》(A Bigger Splash)中拷问欲望的黑暗力量。这部电影是对雅克·德雷(Jacques Deray)《游泳池》(1969年)的翻拍之作,并且受到戴维·霍克尼(David Hockney)同名绘画作品《大水花》(A Bigger Splash)的启发,讲述了一个酷似大卫鲍伊的华丽摇滚歌手玛丽安(又又又蒂尔达·斯文顿饰)的夏日泳池与假日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玛丽安处于声带手术的恢复期,与她的情人伴侣保罗(马提亚斯·修奈尔饰)在西西里的Pantelleria岛上度假疗养。但是玛丽安的前制片人兼前男友哈里(拉尔夫·费因斯饰)不打一声招呼像飓风一样到来,像蛇一样潜入他们的伊甸园,突袭了他们的平静天堂,还带来一个致命的撒旦之果佩内洛普(达科他·约翰逊饰),并声称佩内洛普是他最近发现的女儿。其实《假日惊情》最吸引人之处是,我们永远不能完全参透玛丽安、哈利、保罗、佩内洛普之间的人物关系,这种既纠葛又简单,即寡淡又热烈的火苗被哈利点燃,也被哈利摧毁,使欲望的张力从四面八方生发,也从四面八方陨灭。
而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欲望却是极简的充满希望的。十七岁的埃里奥(Timothée Chalamet饰)对24岁的美国研究生奥利弗(奥米·汉默(Armie Hammer))的渴望是他自我发现的历程。埃里奥承认,在这场简短的夏日恋情中他对“重要的事情”所知甚少,而奥利弗作为欲望的肉体既让人不安又刺激。Chalamet通过复杂,令人惊艳的表演表现出被渐渐唤醒的肉体。埃里奥(Elio)与奥利弗(Oliver)之间的爱情是缓慢又直接的,不拖泥带水,纯粹又干净,尽管有些情绪上的小起伏和对感情本身的不确定感,《请》完全没有彰显如《我是爱》和《假日惊情》中破坏性的欲望。整部电影都是在为父亲的一席话做铺垫,他推心置腹得告诉艾利奥人生的短暂,告诉他那些超越性向、爱情和友谊的东西值得我们用生命去体验,用青春去铭刻,哪怕只有一次,哪怕痛心疾首,这也是一个痛苦的进步。欲望给埃里奥带来了重生,最后那组长镜头,表现了他正朝着成为自己的目标迈进,因为他有勇气承认自己最想要的东西——那就是欲望本能。
瓜导是一位卓越的感官大师,他调度潮水般的感官意象创造出我们可以尝到,触到、闻到和听到的影像。“欲望三部曲”中提供的大量触发感官愉悦感的元素是我们情感投入的关键,三部电影引人入胜的观看体验让观众仿佛切身实地踱步在意大利田园小道上,美味可口的食物中,裸露在炙热的阳光下皮肤和在金色的光辉中沁出的汗液。但同时瓜导又没有将感官愉悦的技巧流于表面,虽然他尽可能得把欲望的视觉环境校准到最优化,从打灯到采光,从滤镜到调色,以期创造愉悦且丰富的体验,但是电影中的每一个色情对象,每一个爱欲动作都伴随着感官期待而徘徊,都存在某种暗潮涌动的苦衷,掩盖了的残缺肉体,压抑了的火热灵魂。
食物是欲望最常见的视觉标识。鱼,蛋,无花果和其他水果被给予大量特写镜头,它们要么组成了静态的空镜头,要么被人物角色触摸,使它们具有性暗示。在瓜导看来感官愉悦与餐桌上的食物永远不会分开,因为食物除了解决温饱需求外,它还能蕴含大量色情的可能性。比如,食物在《我是爱》中就充当了相当复杂的功能,它彰显了个性,爱,欲望,家庭纽带和背叛。《我是爱》的开场晚宴戏,以庆祝瑞奇家族大族长的生日,相当庄重严肃,每个人都正襟危坐,餐桌上摆放的整整齐齐的食物代表着艾玛时时刻刻地性压抑;而艾玛在米兰餐厅品尝情人安东尼奥为她做的蔬菜烩虾时,她的状态反而是轻松从容的,微微的舞台光还让她的表情更加性感动人。
其实这一场在米兰餐厅品尝大虾的戏是非常值得拿出来剖析的。 n (正如艾玛的儿子爱德瓦多德所说,“自从我尝了安东尼奥做的食物,我就无法自拔爱上了他”。那现在看来,艾玛也面临了同样风险。当她把蔬菜烩虾放入嘴中时,瓜导用温暖的人造光沐浴着她,仿佛电影的底片被冲洗了一样。 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的背景音乐在此时加大了音量,淹没了艾玛岳母和未来儿媳说话的声音。甚至当艾玛品尝食物时,镜头穿插在眼睛、嘴巴、盘中食物之间,用极端特写的方式对艾玛进行构图。 食物的力量让她遐想,被转移到另一个空间,被抛到极乐的感官世界中。这是掀开了艾玛欲望世界的第一幕,也是把她引向欲望之渊的悬崖。)
虽然说这一幕镜头是感人的,色调也是朦胧童话的,那在《假日惊情》中,食物却是反而是生猛直接的。比如在电影中某一个夏日的早上,(哈利的性格就像有多动症一样)他无法停止活跃,他因为冰箱里缺少食物而感到震惊,他霸占了厨房,准备做一份盐皮烤鱼。那他做菜的这个过程,他娴熟的把活鱼拍在砧板上,一刀利索得从腹部划过去,蛮横得扯出鱼肠鱼脑。这场生猛的厨房戏加上之后哈利带玛丽安跋山涉水品尝意大利乡民自制的乳清奶酪的戏,你会觉得像是在看一个美食节目。但这不仅仅只是设置满足口腹之欲这么简单,食物在《假日惊情》中式粘合人物关系的催化剂。哈利利用食物诱惑玛丽安,并试图与她发生性关系,希望旧情复燃,挽回她们两昔日的情分。但相较于哈利对食物的热枕,(玛丽安的现任伴侣)保罗对于食物反而持风淡云清的态度,他较劲的是抽象的艺术和飘忽不定的角色危机,而这种隐晦的欲望形态正式通过对食物的描绘所展现出来的。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餐桌戏份就更是数不胜数了。餐桌戏不仅能增进日常生活乐趣,也在一些小动作里参杂了很多色情的含义。比如说奥利弗看到流出蛋黄的流心鸡蛋,他贪婪得吮吸蛋液,一方面体现了他的大好食欲,一方面他的自信与率真立刻让埃里奥欲罢不能。不光是鸡蛋,瓜导在水果与欲望之间还搭建了一座桥梁,让埃里奥与奥利弗的关系更加亲密。影片中的桃戏堪称惊艳,当埃里奥用手戳破桃子,让果汁肆意留在自己身上,同熟桃自慰,瓜导把镜头定格在埃里奥的脸上,详尽描刻了欲望与羞耻的小心思,随后奥利弗又将干渍的果汁舔干净,情趣十足又不低俗。
“欲望三部曲”对感官空间进行了划分,并在这些感官空间中加入了欲望,使得性与亲密感与自然保持一致,又使得角色向环境和感官投降。
在《我是爱》中,大自然是艾玛和安东尼奥追求自由和自我表达的天堂。当我们初次见到他们做爱时,相机将它们从扭缠的身体渐渐平移到窗户上,窗外远处延宕的山丘和郁葱的树木一览无余。 后来,安东尼奥剪短了艾玛的长发,仿佛就像是剪断了艾玛正统家族背负的责任。随即我们就被带入他们在灌木丛做爱的场景。瓜导在这里精心策划了像交响曲一样的性爱场面,主要是极端特写的花朵,蜜蜂,膝盖,乳头和出汗的肩膀,这些镜头时而高清时而高糊,引发视角混乱,而且艾玛白皙的肌肤在炙热的阳光下过度曝光,视盲效应让自然与身体完全融合,让两具交媾的躯体溶解在光影的海洋里。
《假日惊情》中,自然环境与欲望之间的关系就更复杂了。从小曾在潘泰莱里亚岛上生活的瓜导,他形容这座多岩石多火山的岛是西西里群岛上最“凶猛无情的地方”。而且电影也直接给了避难人群的肖像,他们因为政治避难或者躲避战火像海上垃圾冲刷到海滩上,进一步暗示该岛是一个冷漠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下,影片中的四位主人公也被禁锢在这样闭塞的空间里,焦躁、炎热、粘腻,强调了这片古老土地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也暗示了当地人民的短见和顽冥不化,讽刺了四位人物爱与嫉妒与恨的性游戏,形成了空间上的巧合与对照。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自然与人产生了更和谐更温情的张力。电影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室外拍摄的,但除去有泳池,池塘,果园,树木,乡间小径的取景,瓜导更关心的是如何呈现埃利奥和奥利弗身体与空间的互动。比如被狭小衣橱挤兑的埃里奥与奥利弗,在池塘边激吻的埃里奥与奥利弗,在城镇小路一前一后骑自行车的埃里奥与奥利弗,在瀑布下互摸脸颊的埃里奥与奥利弗,不管是开阔的空间还是逼仄的空间,欲望有时被吝啬得收紧,有时被无限得放大,他们在瓜导有意的撩拨下尽可能在不同环境寻找彼此的欲望痕迹。
欲望是身体无法控制、亟待需求得到满足的魔鬼。我们能看到《我是爱》中艾玛被性欲望推着走寻找情夫安东尼奥敏捷的步伐,看到《假日惊情》哈利肆无忌惮摆弄舞姿,像是欲火焚身求偶心切的开屏孔雀,也能看到《请》中的埃里奥偷偷潜入奥利弗的房间,把奥利弗的红色泳裤放在脸上,深深得吸气,然后缓缓得上下拱动身体。
瓜导曾说过,电影就是展示人物身体的空间艺术。相较于语言,他的电影人物都倾向用身体表达欲望,并通过或缓或疾的镜头序列让欲望释放的感觉无限膨胀。艾玛作为俄罗斯移民在压抑严肃的大家庭衣冠楚楚缄口不言,但是却能在情夫安东尼奥的面前洗去胭脂水粉,换上色彩斑斓的便衣便服;而玛丽亚更是因为声带手术的原因直接免去了有声交流,只用表情和形体和舞蹈来传递情绪;那埃里奥作为一个酷爱阅读的孩子,他的脑里虽然积累了大量知识,但在奥利弗的魅力下语无伦次,只能通过生涩的试探性动作表达自己的渴望。
欲望即渴望,它摇摇欲坠,蠢蠢欲动,如靡靡之音撩动得我们飘飘欲仙又郁郁寡欢。追随欲望的引导一方面可以使生活变得更好,另一方面也使生活变得混乱,它一面解放我们,一面摧毁我们,一面在火与热中推波助澜,一面又在悔与恨中反扑吞噬。但尽管如此,欲望总是能促使我们迈向新的自我,欲望总是开启每一段人生旅程的新篇章。
总之,瓜导通过他的“欲望三部曲”告诉我们,欲望这东西转瞬即逝。在这三部电影中,瓜导把色情美学提炼到高度浓缩又极其纯粹的形态,他建立了一个可识别可堪探的情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了解到——欲望,它火热,但它更灼人。
虽然只在电影院里看了一遍,不敢说对白百分百听懂了,但是非常喜欢这部片子,所以想谈谈我对剧情(主要是结局)的理解。
片子的前100分钟尽管轻松诙谐,但在音乐和一些镜头的铺垫下显得暗流汹涌、充满张力,直到最后harry粗看突兀、细思合理的死,所以归类为犯罪和悬疑似乎很自然。但我觉得它的重心还是在人性和伦理上的。
片中的小岛、隐蔽且花木繁盛的私宅、频频出现的蛇我个人觉得有点伊甸园的宗教寓意吧。harry的出现很有侵略性,在几次闪回的回忆中,可以看出他对marrianne的控制欲和占有欲。所以他看似疯癫的意外造访,其实应该是有备而来的,甚至我到最后怀疑他把女儿带来也是为了诱惑paul的--他在机场刚见面时有没有提到女儿的年龄这一点确实记不清了。最后marrianne在机场送别harry女儿时给了她重重的一巴掌,我以为她是想到了这一层,当然penelope本人起初倒未必知情,但她最后登机前看到了父亲的棺木,应该也被marrianne的那一巴掌打醒了,她的眼泪应该是为父亲和自己流的悔恨的泪水吧。
harry的死虽然和paul有关,但真正的原因是他的一意孤行、咄咄逼人的性格酿成的悲剧。marrianne和paul在分别被诱惑之后(而且他们也猜到了harry死前的一天他们各自做了什么),选择了原谅彼此。marrianne在harry死后第二天前往警察局前又一次看到了蛇,而这一次她主动把蛇捡起来扔出去,暗示她已经不再屈服于诱惑了。他们俩是片中无辜的一对,尽管犯了错,但被救赎了。
在片子结尾,警官限制他俩离开岛屿,所以他们送走penelope之后是在返家途中被警车尾随的,当警官被满足了签名要求,开心地对marrianne说“you are very nice people"的时候,可以被看作虽然paul在法律意义上未必是无罪的,但道德层面上他已经被赦免了,所以paul最终在marrianne的感染下笑了。
最后想说的是欧洲导演的电影大概都离不开伦理、道德、宗教和哲学这些形而上的主题。我同意有短评提到寓意太晦涩了一些。但是我觉得这和选角很有关系。最近看的另一部意大利电影youth同样启用了好莱坞阵容,这大概是欧洲电影为了拼票房的无奈之举,但效果并不好。好莱坞演员用力过猛的表演往往冲淡/掩盖了影片的微妙寓意--这一点年轻演员比老演员要更差。这部片子了我觉得表演最自然的是意大利警官。
英国60年代波普艺术家David Hockney致敬在1966年接连创造出了“a Little Splash”和“a Splash”,并在接下来的一年画出了“a bigger splash”, 导演Jack Hazan于1975年以DH与男友Peter Schlesinger的感情生活和艺术生涯为题材拍了同名纪录片,这大胆露骨的同性题材和拍摄方式在70年代引起轩然大波,自身就带来了第一波a big splash, 同志导演Luca Guadagnino现在以他的方式向DH致敬,LG表示DH的画(如图)本身就带有一丝神秘感,大家会好奇水花下面发生了什么,在屋子里又隐藏了什么人物,于是带有同样带争议的怪诞喜剧悬疑片就这么诞生了。
<图片1>
你在期待什么呢?面对一个有着Tilda Swinton,Ralph Fiennes,Matthias Schoenaerts,Dakota Johnson,这样卡司阵容的电影。一部入围威尼斯主竞赛的电影,难免总是会期待它有点冠军像,才对的起两个老戏骨,一个中生代,外加一位新生代的女星,或者至少有点努力参与竞赛的样子也好,再不济,做做样子也罢。
可是,卢卡·圭达尼诺这部A Bigger Splash, 一个更大的水花,就仅仅只是溅起了一个水花,中规中矩,没有亮点也没有太大的缺点。所以,难免让人对其极抱有希望的观众,很失望,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这部电影如果抛开巨大的期望来说,说它差,它倒是差不到哪里去,唯一的问题可能是剧本中整个人物关系的设置失衡。本片就海报设置与预告片的情况来说,它原本是,大概是围绕四个主角来进行,但看完整部电影,很难不察觉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Tilda的前男友Harry才是电影里的男主角。马提亚斯.修奈尔饰演的Tilda的丈夫Paul,就如他之前出名的角色一样,包括和Marion的绣与骨或者马里兰庄园的男保镖,仅仅只是一个“上得了床,又可以保护女主的保镖”。他身上的默默无言的保镖气质很难向观众解释地清,Tilda为什么会选择Paul,而不是Harry。拉尔夫·费因斯即便是留了大胡子,疯疯癫癫地演出,甚至电影情节里,当他在放自己制作的音乐,在小别墅里跳舞,你都会觉得,“这个男人是性感的,因为他自以为自己拥有这个世界”。而修奈尔饰演的Paul呢,就像他以前所有的角色一样,他知道他不拥有这个世界,但他默默地守护这个世界,一个安静的保镖在本分地工作。
一个保卫者和一个侵略者之间的故事,但是又恰巧是一个人到中年,关于中年危机的故事。
<图片2>
<图片4>
Tilda饰演的摇滚巨星Marianne,因为失声而选择去母亲在意大利的庄园里度假。
(额,这里完全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得人物设定。)于是,这部电影里,你看不到Tilda和费因斯的台词对飚,不过还算好,仍能看到更深的人物关系。一个苦苦容忍保持体面的女人,和另一个不断纠缠的老男孩。女人和男人之间的故事,如果没有心理年龄上的落差,两个成熟稳健人之间的爱恋,剧本怎么写都只能是静如止水。
Drama,爱情戏剧矛盾,要写就要写在“作”上。花了两小时进戏院,钱不是事,总得有戏呀,男女主角总得有一个“作”呀。
可惜是,大家都不作,三个角色都被设定成不怎么说话的一出戏,几乎所有的对白都落在费因斯身上。除了他死前的那段戏,整部电影,几乎是他一个人在闹与折腾。而他死后的那场戏,重点终于回到了三个主角身上,难免让人觉得整部戏的风格突变,从中年感情纠缠的戏里,直接跑入了悬疑片的范畴。而终究悬疑并不是这部戏的重点。卢卡·圭达尼诺即便是用了一场泳池凶杀的戏,这场仍算用心,几乎模仿照搬了希区柯克西北偏北的经典镜头,但是,很可惜,他玩转悬疑的调子不如欧容来的稳健有序,引观众入局;讲故事的能力又离阿莫多瓦差的太远。即便是,用心地模仿希区柯克,也只放佛电影里最后的一幕:意大利警察长与Marianne在雨中的深情表白。
He is just a fan,他仅仅是个粉。
说回到,Dakota Johnson饰演的Pen,已经26岁的Dakota饰演电影里假扮22岁实则高中生17岁的少女来说,片中的几出戏的妆容都有点像洛丽塔的感觉,但和Harry的父女之情,放佛又像是《你好忧愁》里的塞茜尔。她是片里唯一一个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的角色,很显然Dakota是演出了,在两大戏骨前,她也不知道自己在演的是什么的迷茫。不过,好在一股少女的自以为是的气质还是留存在了片中。
<图片3>
本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是贡献了,很难得有一部片子,让观众那么清晰地看到导演的尴尬。最后故事的小高潮情节,不让男主角死去,电影就变成了一部纯正的中年人情感闹剧;让男主角死去,电影则急速变成一部匆匆收尾的电影。 A Bigger Splash, 就如同夏日里无数的浪花一样,溅得一身清凉,但什么也没有留下来的文艺商业片。不过,文艺商业片能做成如此二流水平,其实也不算太浪费了这群漂亮的卡司。
本片名字取的非常的对。
Jensen
如果一个人行事张扬,又爱耍宝搞怪,话唠,口无遮拦,极少考虑别人的感受,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结局会怎样,可能各有其果,但被名声所累,又终被人弃的哈利(拉尔夫·费因斯饰),结果却是另一番凄惨景象,令人唏嘘之余,虽不能说咎由自取,至少他放浪形骸的性格,导致了他迷途的结局。
n卢卡圭·达尼诺的《假日惊情》(又译《池畔迷情》2015),以极细腻的镜语,呈现了哈利最终走向末路的玩味历程。四位演员的出色演绎,令人击赏,尤其是蒂尔达·斯温顿的呈两极化的性格,恰切又多棱角地展现了这个最为纠结的角色。
n本来,业已失声的著名女摇滚歌星玛莉安娜(蒂尔达·斯温顿饰),跟她男友电影制片人保罗(马提亚斯·修奈尔茨饰)一起,安静地享受西西里小岛潘泰莱里亚的旎妮壮美风光,可玛莉安娜的好友,她以前的音乐制作人哈利的到来,即打破了原有的平静。哈利一起来的,还有他亮丽热辣的女儿潘妮(达科塔·约翰逊饰)。
n机场接机时,疯疯癫癫的哈利指着女儿说她22岁,跟她的妈妈一样淫荡。离了婚的男人这样胡诌自己的前妻,足以说明哈利的口无遮拦的真性情。好在他女儿并不计较,想来深知这个老爸的信马由缰。哈利对这儿的一山一水比保罗熟悉多了,他是这儿的常客,形同小岛原住民。
n性格外向的哈利,与性情内敛的保罗,一开始即形成鲜明的对照。尽管玛莉安娜跟哈利有过音乐事业上的深厚关系,甚至曾是一对情侣,但现实是她跟保罗在一起。保罗每天对于她可谓无微不至,按时吃药,按时睡觉。
n但哈利的到来,就全乱套了。哈利成了一个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使者,同时有意无意之中,也充当了一个搅局者的角色。以至于第一晚,保罗就埋怨玛莉安娜为何要留他们一起住。极少说话的她沙哑地说,他是我们的好朋友。
n的确,神经大条的哈利,对于这个小岛民俗风情了如指掌,人见人熟。间歇,哈利带着玛莉安娜走访老友,品尝着特色饮食。而性感的潘妮对于沉静俊朗的保罗,似乎情有独钟,总是故意用眼神加动作,挑逗他,刺激他。
n甚至在游泳池畔,鬼精灵的潘妮,用比基尼的销魂形体,极力在他面前如孔雀开屏般摆弄,他就是不接招,并冷冷地说你别在我这化费时间,没用。越是这样的心堵,越要疏通,小妹还沉得住气,并无过分的骚情勃发,而是说要去小镇走走,希望他陪着,无奈他只得作陪。幸而他陪着,途中还遇到了从海上偷渡而来的北非难民,当然,他们会作鸟兽状跑开。
n死火山遗迹无处不在。小妹向前奔跑着。来到一潭碧池,小妹终于扛不住了,她脱掉一切,赤裸裸地躺在光滑的岩岸上。等他过来时,看到这一幕,他仍面无表情地走过去,就像是必须要走的一条捷径。影片并无再细赘保罗到底有没有顺势而为,只是留给观者一个无聊的想象。
n另一边,玛莉安娜跟哈利一起,享受着岛上原住民的热情。晃荡中,哈利不失时机地说这一生,我最大的错误,不是失去名声,而是失去了你,你是我一生最美好的事情。她说我一直感激你,但我现在跟保罗很快乐,你不要诋毁他。因为之前,哈利的小车抛锚在路边,还是保罗开着越野车,载他一起回来。途中,哈利叨叨个不停,什么你一言不发,现在是不是冬眠了。保罗厉声地说帮我个忙,你别说话行吗,你不说话,咱们都没事。
n但哈利注定是哈利,你让他闭嘴,除非让他去死。他说,失去玛莉安娜,是我人生最愚蠢的悲剧,你跟她在一起,有没有接受我的教训呢。二人因这次对话有了嫌隙,公开化的不和谐音符。因此,当哈利说保罗非常无礼时,玛莉安娜遂让哈利背后不要如此说道保罗。
n哈利与玛莉安娜返回时,保罗跟潘妮还没回来。哈利即跟玛莉安娜发生了一段不愉快的性关系,带着身心双重压力的玛莉安娜,并不渴望跟哈利有这种身体接触,再续前缘已无可能,只是玛莉安娜对于哈利的确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深情,但她无法割舍保罗。
n当哈利说我爱你时,她难过地说我们并没看到彼此的内心。但这草率结束的情事,让哈利极为不爽,的确,做为一个男人,至少从生理上,他未痛快地一泄了之而肿胀难消,这种不良情绪在体内升腾着。
n女儿的归来,还是让哈利表面上和和气气,说,我们做好了晚餐,等着你们。看着女儿大胆又爽快的眼神,再看看保罗,让保罗很是不堪,好像他真的做了什么,关键是,玛丽安娜也一直处于矛盾纠结之中。
n深夜,无法安睡的保罗,出来晃荡,随手拾起几条大蛇甩向山崖,偏偏这时,喝高了的哈利光着身子走到池畔游水。他起来看到了保罗,爬上来,质问他有没有跟她女儿发生那种关系。
n保罗无言以对。喋喋不休的哈利,仍在连珠炮般开骂,你很下流,我们都下流,这个世界都很下流。沉默中的保罗,无法忍耐地推他下水,这让哈利愤怒至极,感到做错的保罗伸手想拉他上来,哈利已控制不住情绪拉他一同落水,保罗让他罢手,但此时的哈利,已变成一头咆哮的野兽根本就听不进去,他想置保罗于死地。这时的保罗,与其说是应战,不如说是在猝不及防地挣扎中想活命。
n最终,混战之中,倒是哈利没气了,惊吓的保罗抱着他呼唤哈利,不要死,看看我,看看我……谁能想到,本来一场好友之间的度假,成了这样灾难性地末路。保罗慌张地回到屋子,一夜间就呆坐在熟睡的玛丽安娜旁边,直到天亮。等女佣过来看到池畔这一幕时,急忙唤醒沉睡的玛莉安娜。
n最伤心的当然是玛莉安娜,她悲痛欲绝地撕扯着,失声让她喑哑嚎啕。等到警察赶到,拉起警戒绳,抽干池水,警督马丁纳拿着从泳池拿出来的一张由哈利制作的滚石唱片《感情用事》,说池里的沙子很松软,且他还看到了保罗刚刚晾晒的衣服,尽管保罗极力掩饰他身上的伤痕。
n哈利的女儿潘妮则用异样的眼神盯着保罗,显然,她的痛苦还在积攒之中。一同到了警察局,轮流问询。玛丽安娜借夜里跟哈利一同饮了酒,把这事情揽了过来,为保罗做了开脱,就好像是说,哈利自己醉了酒,深夜独自毙于水池中。警督告诉她,哈利的女儿实际上只有17岁,需要她美国的母亲签字认可,这起案子就算告一段落。这实在让他们没想到,长得如此成熟的潘妮,原来只有17岁。
n返回后,玛莉安娜紧紧抱着抽泣的保罗。保罗伤心地说我不是故意的,不是。她很清楚,失去了哈利,不能再失去保罗,这是一个聪明的女人,虽然自始至终没有说几句话。送别潘妮时,玛莉安娜按捺不住地说,我们不是你的敌人,潘妮淡淡地说请放松,惹得玛丽安娜一巴掌扇了过去,潘妮伤心地离开。玛莉安娜很是懊悔打她,一直目送着她远去。大雨滂沱,痛哭的潘妮上了飞机舷梯,进舱前,她转头回望,他们刚刚离开。
n单纯的潘妮,总会在风雨中慢慢成长,那份属于她的真正感情也会来到,但注定这次悲伤之旅,将伴随她的一生。这也是成长的代价吧。
n影片结尾极富戏剧性,以为无事的他们送别潘妮后,正开着车返回。这时,听到了急促的警车声,他们只得停下。警督打着伞下来,请玛丽安娜过去,她心慌慌地跑过去。原来,警督手上拿着正好是她以前的摇滚唱片,请求她签个名,真是个有趣的意外,她喜极而泣,警督开怀大笑。
n这显现了意大利人天生的逗趣搞笑本领。谁能想到,这偏僻小岛,还有她的铁杆粉丝呢,她以为自己早过了气呢。这也为这起案子不甚了了,有了一个人性化的合理解释。当然,这是有违法律的。这或是人类另一种感情用事吧。
n是的,人类是一个惯于感情用事的高级动物,虽然这区别于其它动物。当各异的性格,与人事扯到一起,经过时间的凝聚激化,在特定时空的情境下,便不可避免地走向难以揣测、矛盾又不可量化的歧路。这既是个人的悲剧,人与人之间的龃龉,也是人性深处不可解的奔突因子。
2016、7、22